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国家统计局:7月份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今天(8月1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7月份经济数据。相关负责人表示,7月份,我国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生产需求持续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具体来看,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较好。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环比增长0.3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3.6个百分点。   服务业较快增长,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   市场销售继续增长,服务零售增长较快。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0亿元,同比增长3.7%。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8229亿元,同比增长1.6%。   总的来看,7月份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国民经济克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国内极端天气等不利影响,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展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   (总台央视记者 刘颖 宋菀 制图 喻偌洢)
雷军祝贺小鹏汽车破纯电车耐力挑战纪录 超小米记录17公里
凤凰网科技讯 8月15日,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转发何小鹏微博,祝贺小鹏汽车完成“纯电车24小时耐力挑战”并取得新纪录,雷军表示,非常了不起!也欢迎更多厂商参与进来,共同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 随后,小米汽车官方也发布祝贺,表示将与小鹏汽车一起努力,不断以严苛标准打磨产品,共同推动汽车工业进步。 此前,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发文宣布,全新小鹏P7历经24小时的耐力测试,最终跑出3961公里的佳绩,圆满完成挑战。何小鹏在文中提到,雷军曾分享过这项挑战的历史成绩:2019年保时捷Taycan跑了3425公里,2024年奔驰CLA跑了3717公里,2025年小米YU7跑了3944公里。如今,全新小鹏 P7 也在挑战里程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何小鹏感慨,此次测试意义非凡,切实验证了小鹏P7整体三电系统的强大实力。但项目测试难度远超预期,期间因大雨、大雾等恶劣天气不得不暂停测试。好在团队迅速调整,风雨过后再次出发,何小鹏特别为现场参与测试的工作人员点赞。 事实上,“纯电车24小时耐力挑战”在国内是由雷军发起。6月25日,雷军曾发文透露,小米YU7发布前进行了一次极为严苛的24小时耐力挑战。挑战内容为小米YU7连续行驶24小时(含充电时间),中途换人不换车,以此检验车辆能否顺利完成挑战,以及最终的行驶里程。该挑战看似简单,实则是对整车动力、充电效率、耐久性和可靠性的全方位残酷考验,堪称“用短跑速度跑马拉松”,对电动车而言挑战巨大。最终,小米 YU7 Max测试车跑出3944公里的成绩。小鹏汽车此次成绩超出小米汽车17公里。
俄美元首会晤前瞻:俄方亮出三大关键立场 力避“空手而归”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定于8月15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会晤,这将是俄美领导人2021年6月以来的首次面对面会晤。   普遍观点认为俄乌和谈的主导权主要在俄方,那么此次会晤俄方带有什么样的立场?是否有意把俄乌冲突放在俄美关系的大框架内谈?俄方更看重哪些议题?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若要分析俄罗斯方面的意图,首先有个基本判断:对于这次首脑会晤,俄方的目标是要与美国进行周旋,而不是和美方进行交锋,更要避免双方当众吵翻。所以从现场来看,我们将看到俄罗斯会回应美方提出的政策思路,从而避免双方在此次会谈后空手而归。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说到俄方回应美方思路,首先,美国非常关注停火,而俄方没有拒绝停火。其次,美国和西方的媒体在关注双方可能合作的领域,这是俄罗斯方面有意抓住美国总统本人倾向“大交易”的特点。在北极开发、关键矿产能源以及美企在俄投资等一系列的议题上,俄罗斯一直在释放信息,甚至是递出橄榄枝。同时,此前特朗普进行政策调整,现在俄罗斯也强调要在美俄关系重置的框架下,来处理包括乌克兰危机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由此可见,俄罗斯更偏重俄美关系,这说明此次首脑会晤对俄方来说是一个契机。俄方希望会晤后推动两国进一步互动、实现战略协调,并向美方强调从此次会晤开始加强后续沟通,这既是俄方诉求,也是双方共识。
一见·习近平20年前提出的这个理念,改写人类现代化进程
  2005年8月15日,浙江安吉余村,一个曾经因矿山开采而粉尘蔽日的村庄,迎来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调研。面对当地关停矿山、绿色转型的艰辛探索,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句朴素的话语,如惊雷穿透发展迷雾,改写了中国乃至人类现代化的逻辑与进程。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曾经被视为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困境在许多国家长期难以打破。   最深刻的变革,发端于思想深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破解了困扰人类工业文明数百年的“二元悖论”,洞悉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   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强调“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阐明“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不断推进的理论创新,凝结着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刻思考,标注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不只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   从当初在余村阐明“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我们要留下最美好的、最可宝贵的,也要有所不为,这样也许会牺牲一些增长速度”,到新时代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一次次深入讲述中,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变得清晰。   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之变,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书写了崭新篇章。与10年前相比,全国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6%,重污染天数减少92%;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64.1%提高到90.4%;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这是生态账本,亦是民生账本,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绿色产业发展的中国答卷,为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注入绿色动能。今日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中国为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   中国的探索,亦是世界的探索。今天,越来越多国家将目光投向中国,探寻推进绿色转型、共建生态文明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视线中是中国对发展与保护的科学把握,从“中国绿”中看到了“希望的颜色”;是中国生态治理的民生温度,认为中国“在引领一种面向未来、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全球绿色发展路径”;是中国制度托举、法治护航的行动力,感叹“中国协调发展的大智慧正在改写全球现代化范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中国将继续携手各方,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为子孙后代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策划:杜尚泽 马小宁   撰文:胡泽曦   编辑:蒋雪鸿 郑晓宇   海报:陈晓劲   校检:李金昱 李忱阳
小鹏技术首次反哺大众燃油车,德系巨头全面“中化”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8月15日,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宣布签署扩大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开发的先进电子电气架构应用范围将从纯电动车型扩展至燃油车和插电混动车型平台。 早在2024年7月22日,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就共同宣布,双方签订了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合作距离两家公司去年7月签署首份联合开发协议仅过去一年时间。 事实上,在2024年4月17日,小鹏汽车就已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了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而此次联合开发协议则是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根据最新签订的联合开发协议,双方将全力投入,为大众在华生产的CMP和MEB平台开发行业领先的电子电气架构。双方研发的电子电气架构不仅将部署在大众中国市场的纯电车型平台,还将集成到燃油和插电混动车型平台中,实现跨动力形式的平台化应用。 双方研发团队通过深度技术创新,证实了原本为纯电车型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能够有效适配燃油和插电混动平台,这一技术方案的成功将显著扩大搭载该架构车型在中国市场的覆盖范围。 对于大众汽车集团而言,这一合作扩展将加速其软件定义汽车战略的实施进程。通过电子电气架构的平台化部署,大众能够实现软件快速迭代和远程升级功能,同时大幅缩短新车型的开发周期,为其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提供更强的产品竞争优势。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表示,扩大合作协议体现了双方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互信基础,展现了两家企业在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决心。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区负责人贝瑞德强调,先进技术不应仅限于单一动力形式。通过将CEA架构延伸至集团燃油车产品线,大众将进一步强化在传统动力车型市场的技术优势,同时优化成本结构,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选择。 大众、小鹏合作时间线: 2023年7月:大众汽车宣布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以每股美国存托股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约4.99%的股权。双方计划基于小鹏G9平台、智能座舱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共同开发两款B级纯电动车型,计划2026年推向中国市场。 2023年12月:大众中国完成股权交割,成为小鹏第三大股东,获得董事会观察员席位但无投票权。 2024年2月:双方签署平台与软件联合开发协议,联合开发两款面向中国中型车市场的智能网联车型,首款为 SUV,开发周期缩短 30%大众汽车集团(中国)。 2024年4月:签署电子电气架构(EEA)技术合作协议,联合开发 “中国电子架构”(CEA),集成到大众在华电动车平台,控制器数量减少 30%,支持 OTA 升级大众汽车集团(中国)。 2024年7月:深化EEA合作,扩展至大众在华生产的 CMP 和 MEB 平台,首款搭载车型预计 24 个月内量产。 2025年1月:宣布共建超快充网络,覆盖中国420个城市,充电终端超2万个,双方开放专有网络并探讨合建联合品牌充电站。
从参访者到传播者:外交官眼中的鄠邑乡村活力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记者 柳洪华):8月12日,来自20个国家的驻华外交官走访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栗峪口村,蒋村街道毅朝现代农业园,涝店街道龙窝酒文化博物馆,开启了一扇观察中国乡村国际化的独特窗口。 驻华外交官参访鄠邑区   外交官之“观”:乡村活力的多维呈现   8月的鄠邑乡村,艺术气息在热浪中蒸腾。   村口的“关中忙罢艺术节”标识、蜿蜒到麦田的八号公路、民居墙壁上的老农民形象……颠覆着所有来到鄠邑村庄的人们对村庄的刻板印象。   在蔡家坡村和栗峪口村,驻华外交官们体验丰富,在人形机器人“小鄠”引导下参观民间文艺版权精品展、参观艺术村长之家、欣赏户县农民画、观看民俗表演《大花轿》、品土锤咖啡,紧密的安排只为看到中国乡村的发展之力。 驻华外交官与《大花轿》表演者合影   这里有乡村的创造力。无论是蔡家坡村的忙罢艺术节,还是栗峪口村的“嫂子”咖啡师,都让驻华外交官看到了村民主动参与的力量。村民从“旁观者”到“创造者”的转变,彰显了内生动力是乡村国际化的核心引擎。   这里有文化的生命力。此行中的龙窝酒文化博物馆,驻华外交官们看到了传统酿造工艺的严谨,也被清代的建筑所吸引。这恰恰揭示了乡村国际化需根植于独特本土文化,再通过现代审美进行国际表达。   这里有产业的融合力。毅朝现代农业园则向驻华外交官们展示了高品质农产品由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路径。而驻华外交官对无公害葡萄的认可和称赞,恰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际可持续发展共识。 尼泊尔驻华大使馆公使帕尔巴蒂·阿里亚尔畅谈感受   “在鄠邑的乡村,我们看到了自然资源、人才创业、旅游、艺术等的结合,只有将生产活动与自然联系起来,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同时,我希望能将这里的葡萄种植技术引进到尼泊尔南部地区。”尼泊尔驻华大使馆公使帕尔巴蒂·阿里亚尔说。   “非常特色的婚俗表演,丰富的休闲选择,以及现代的葡萄种植和销售,等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统文化的展示体现着国家间文化互鉴,乡村的做法则是发展模式的互相学习。”摩洛哥驻华大使馆参赞布黛娜 •萨布吉总结道。   从农业到文旅、从乡野到艺术的链条延伸,鄠邑区正打破城乡边界、产业壁垒,构建起“农业+文化+旅游+X”的复合生态。而驻华外交官则是鄠邑田园诗篇的深情“朗读者”。 韩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具芝英在毅朝现代农业园体验摘葡萄   鄠邑区之“脉”:乡村国际化探索的根基   20世纪50年代,当农民以画的方式描画脚下的土地,农民画便赋予了鄠邑抹不掉的文化基因。同时,这份文化底蕴也以海外展出等形式,受到国际友人的喜爱,成为鄠邑乡村国际化的独特符号。   驻华外交官们通过欣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画家们互动交谈,看到了一部热情澎湃、色彩绚丽的乡村变迁史。 驻华外交官走在蔡家坡村的路上   这段史歌中,户县农民画凭借鲜艳色彩、饱满构图、生活化题材等特点,跨越了语言障碍;通过展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乡村精神的缩影和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而内涵其中的朴素审美和情感表达,让户县农民画能够从民俗符号变为国际视觉语言。   “农民的工作很辛苦,但很值得。我在农场里长大,我也是务农出身,因此户县农民画深深吸引了我。”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坦言。 斐济驻华大使李振凡在龙窝酒文化博物馆留下墨宝   在鄠邑,龙窝酒与农民画相辅相成。在龙窝酒文化博物馆,驻华外交官们通过了解龙窝酒100多年的发展史,以及相关的古法酿酒技艺和相关的民俗文化,感受到藏在古法酿造里的文化底蕴。   从农民画到龙窝酒,驻华外交官看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歌颂,看到了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与传承。 驻华外交官参观龙窝酒文化博物馆   蔡家坡村、栗峪口村是鄠邑区乡村艺术化的代表,也藏着乡村振兴的“鄠邑模式”。从文化走向文化扎根的乡土,是驻华外交官解密鄠邑区乡村实践的必由之路。   土锤咖啡等通过艺术激活闲置资源,不仅带来了业态更新,还提升了乡村的环境品质和凝聚力,乡村治理模式得到创新;艺术村长之家等将艺术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创造了一种区别于都市和传统乡村的新生活方式……在这里,城乡要素充分流动,城乡互为生活场景。在这里,驻华外交官看到了“艺术介入乡村”后带来的从空间美化到生活方式的变革。 驻华外交官在栗峪口村土锤咖啡,感受闲适时光   鄠邑区的乡村振兴,是根植乡愁、拥抱时代的创新实践,是根植本土、拥抱国际的双向赋能。透过驻华外交官走进鄠邑区,国际的目光得以真切凝视以鄠邑为代表的中国乡村。
重庆开州:文旅“出圈” 汉丰湖半年揽客422万人次
  原标题:文旅“出圈” 汉丰湖半年揽客422万人次 八月十四日,开州区汉丰湖水上运动中心,摩托艇在水面带起一圈圈浪花。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划桨板、开水艇、泼水嬉戏……8月14日上午,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开州区,记者在这里看到,38℃气温下的汉丰湖,碧波之上跃动着“清凉经济”的活力。   “高温时节反而成了我们的旺季。”重庆湖山文旅公司副总经理刘晓波指着实时客流显示屏笑道,今年上半年,汉丰湖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422万人次,同比增长48%,水上运动成为今夏最热门的“流量密码”。   关键词:运动项目   20余个水上运动、10余个户外运动项目,满足多元化需求   汉丰湖东西跨度12.51千米,南北跨度5.86千米,水域面积15平方千米,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内陆湖。   如何激活一池湖水?开州区以汉丰湖为核心,构建起“一核三带四片”全民运动空间,常态化开设摩托艇、皮划艇、桨板等20余个水上运动项目,配套开展太极、骑行、跑步、沙滩排球等10余个户外运动项目,满足游客多元化运动需求。   与此同时,开州积极举办相关赛事——与重庆三峡学院共建基地,共办高校龙舟邀请赛、大学生皮划艇锦标赛,并创新举办龙舟文化节、水上运动夏令营等6大类28项群众体育活动,让流量变“留量”。   关键词:文化业态   “壹圆剧场”叫好又叫座,丰富选择让游客尽享慢生活   文化则成为做大增量的“利器”。记者在举子园看到,“壹圆剧场”吸引了诸多游客驻足,舞台上演员用方言讲着段子,与观众频繁互动,引来叫好声不断。   “壹圆剧场”是开州打造的文化惠民工程,就是象征性收取一元钱,让市民和游客都能现场观看演出。演员中既有文艺界的名家,也有身怀绝技的市民,大家在面对面交流中丰富了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幸福感、获得感。   “我们还有举子园诗吃街、开州故城文旅集聚区、水幕光影‘汉丰印秀’等多种业态,同时提供民谣酒吧、湖畔露营、听湖煮茶、画舫漫游、听曲品茗、摄影写生等多元化选择,让游客得以尽享慢生活。”刘晓波告诉记者。   关键词:生态魅力   环湖夜间经济消费规模累计达85亿元,获评“市级集聚区”   “采访对象说话时,我们得关掉麦克风才行——附近鸟叫声太大了。”中国日报科技主编、大攀工作室负责人苑庆攀的调侃,折射出汉丰湖的独特生态魅力。   基于汉丰湖的生态魅力,该区培育了“夜游汉丰湖”沉浸式环线游等10多个产品、滨湖美食街等3个美食文化街区。   这一系列举措,直接推动环湖区域夜间经济消费规模累计达85亿元,并成功获评“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目前,汉丰湖旅游度假区正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进一步完善度假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持续丰富文旅业态,深化文体旅融合发展。(记者 周传勇)
探秘陕西交控 驻华外交官看到“路联世界 交通未来”中国图景
  国际在线陕西消息(记者 柳洪华):道路,承载着人类迁徙、贸易与文明交融的渴望。在科技浪潮奔涌的今天,这条“路”正被赋予全新内涵。它不仅是物理通行的载体,更成为智慧流动的通道、价值共享的纽带。   8月14日上午,10余个国家的驻华外交官深入陕西交通科技前沿腹地——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参观陕西省智慧交通产业中试基地、西安公路研究院等地,近距离感知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建设,驱动世界级重大工程突破,并以开放之姿铺就互联互通的未来之路。 驻华外交官参观陕西交控集团并合影留念   科技创新让道路焕发智慧新生   陕西省智慧交通产业中试基地围绕交通运输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装备研发及系统集成创新三大方向,通过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构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协同生态,为智慧交通领域提供核心技术攻关与装备研发支撑。   步入陕西省智慧交通产业中试基地,场景化展示的“未来交通”画卷徐徐展开。在传感器生产线,驻华外交官们深入了解了深层位移监测机器人、高精度GNSS接收机、智能锥桶、智能安全帽等应用于桥梁、隧道、边坡的安全监测仪器设备;在中试测试区,了解了空天一体化智能巡检系统、交安机电类产品、北斗卫星通信类产品等中试成果;在智慧交通数字服务中心,参观了陕西交控空地一体化智慧巡检系统、智慧服务区综合管理云平台,观看了无人机航线对路面进行巡检的画面,详细了解智慧化、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创新成果。 驻华外交官参观中试生产线   在智慧交通环境中验证智能无人装备的性能和兼容性,模拟全流程伴随式数字化平台,围绕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和装备技术进行新兴产业培育……这里不仅是产业孵化器,更是创新共享的试验场。   “基地承担了中试验证和产业孵化,目前3家科技企业入驻,主要从事传感器研发及系统集成、无人机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软件平台开放及数据服务等细分行业。”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说。   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尼泊尔驻华大使馆公使帕尔巴蒂·阿里亚尔等驻华外交官在VR沉浸体验区进行了无人机巡检体验、了解了无人船的应用情况,纷纷肯定了无人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在中试基地,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产品测试,并了解到高通量卫星天线出口至日本等国家,让我看到了交控集团及相关企业的科技实力。”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说。 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体验无人机巡检   布局低空构建“空中高速路网”   陕西作为“一带一路”陆空联运枢纽和全国内陆版图中心,区位优势显著,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天然条件。   西安公路研究院依托陕西交控集团交通投资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的优势,整合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电力资源以及通讯资源,融合交通、能源、数字等新技术优势,打造立体交通服务体系。   “去年是中国低空经济元年。在陕西,要构建智能的“低空高速公路网”,实现全域动态监管服务协同调度和“一场多用”起降节点基础设施建设。陕西交控的服务区、服务站能够均匀的覆盖陕西全省,这就能保证我们能快速的孵化低空服务。”工作人员介绍道。 驻华外交官参观西安公路研究院   在场景落地方面,西安公路研究院以省内重点交通工程及地方政府需求为驱动,探索无人机与智能装备的场景创新实践,开展了数智化施工管理、高速公路智慧化巡检、精准物流、行业巡检、环境监测、应急响应等专业低空作业服务,为多行业注入低空经济技术新动能。   在西安公路研究院,聚焦物流效率痛点的“空地联运”物流新模式引发驻华外交官们浓厚兴趣,其内核为通过高效整合公路货运网络与航空枢纽资源,构建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大幅提升物流时效并降低综合成本。目前已联合蓝田县政府,打造“高速起降站+末端物流、医疗投送”的典型应用场景试点示范。   “蓝关物流无人配送完成药品专送任务,比起传统的车辆运输,很大程度节省了运输时间。通过参观让我了解到生活方面、交通方面、救灾方面等都会应用到无人机,希望两国能有合作。”韩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具芝英说。 驻华外交官了解无人机应用   大道同行共筑全球繁荣之路   从科技赋能现代交通,到构设低空高速廊道,无不彰显了陕西交控集团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担当和实效。   在陕西交控集团企业展厅,驻华外交官们从交通建设、典型工程、产业布局等方面,全面了解企业发展情况,理解“万里长安、交融天下”背后的企业发展内核。在路网监测指挥中心,驻华外交官们直观地看到了陕西全省高速公路路网图,并了解在路网监测平台态势感知系统作用下的出行服务供给,以及秦岭天台山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等世纪工程的建设过程。 驻华外交官参观陕西交控集团展厅   陕西交控的实践,其价值远不止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其开放共享的姿态与推动全球互联互通的决心。这其中,有技术共享,消弭发展鸿沟;也有标准共建,畅通世界脉络;更有合作共赢,浇灌友谊之花。   “看到了隧道施工实景演示系统,以及秦岭天台山超长隧道群总长有32公里、陕西高速公路6752公里,感受到这里工程建设能力非常强大。我认为,这些技术和方案超越了地域,能够促进很多国家基础设施的水平。”克罗地亚驻华外交官尤佐·布史奇说。 驻华外交官了解路网监测指挥中心   一条路,可以连接村庄与城市;一条融合创新、开放与共享的“未来之路”,终将连接人类命运共同体。陕西交控集团正是这条宏大道路上一个坚实的中国坐标。
从秦岭隧道到全球路网 陕西智慧交通向世界交出“开放答卷”
  国际在线陕西消息(记者 张雨晨 实习生 杨照祥): 8月14日,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塞尔希奥·卡夫雷拉、斐济驻华大使李振凡、津巴布韦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潘迪赛·马耶拉等十余国驻华外交官走进陕西交控集团,从秦岭深处的超级工程到延伸至世界的产业链条中,通过亲身体验,探寻着助力全球互联互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驻华外交官在陕西交控集团合影留念   步入陕西交控集团展厅,驻华外交官们的目光瞬间被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景象所吸引。墙面上,巍峨的秦岭终南山隧道、天台山隧道等世界级工程,诉说着征服天堑的壮举;沙盘上,规划至8080公里的“2367”高速公路网蓝图,以不断闪烁的灯带勾勒出未来陕西交通的宏伟骨架。当讲解员将两千年前开创性的“秦直道”与今日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并置阐释,“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这句深刻论断得到了生动诠释。“从‘米’字型到‘2367’网,陕西交通方面有如此宏大的规划与执行力,对推动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凝视着沙盘上纵横交错的光网,韩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具芝英由衷赞叹。 驻华外交官参观陕西交控集团企业展厅 驻华外交官了解陕西路网情况    在路网监测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流与遍布陕西省的18258路监控画面,构建起一张陕西高速公路的“智慧神经网络”。中心实行“24小时值守,全域化调度”,实时监控、运行监测、应急调度三大功能高效协同,保障着庞大路网的顺畅运行。 当画面切换到世界最长双洞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以及建设规模世界第一的天台山隧道的实时场景时,津巴布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潘迪赛·马耶拉发出感慨:“这种实时监测、智能调度的模式,对我们的国家路网管理有很大启发。中国的智慧交通发展速度值得肯定。”他还对“整站式无人收费站”表现出浓厚兴趣,详细询问了技术细节和应用前景。 津巴布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潘迪赛·马耶拉接受采访    陕西交控集团的视野远不止于省内,其全球布局早已迈开步伐。卫星自动便携站远销日本;依托“5-5-3”现代化产业体系,“交通+供应链”体系延伸至全球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陕西交控搭建的“公-铁-空”多式联运平台,不仅服务国内物流,更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的物流通道重要节点,让古丝绸之路的贸易基因在现代交通中焕发新生。    “万里长安、交融天下”,镌刻在墙上的理念此次参访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透过驻华外交官们的眼睛,陕西交控所代表的中国交通力量——其深厚的历史传承、顶尖的工程实力、创新的智慧成果、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开放的合作姿态,正清晰地映射出其服务于全球互联互通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价值。中国交通的“开路先锋”故事,也从这里传向世界。
哈尔滨高校博物馆里掀起研学热
         凭借文旅“出圈”的哈尔滨拥有40余所高等院校,科教资源丰富。正值暑期,不少高校博物馆化作生动课堂,成为人们触摸历史、探索科学、厚植情怀的热门打卡地。   “这些泛黄的照片里,藏着哈工大的初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与祖国同行,是一代代青年人融入心底的信念。”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航天、国防特色著称,在哈工大博物馆,站在哈工大“八百壮士”展区前,山西太原高一学生张婧朵颇为感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800多名青年响应号召齐聚哈工大,从零开始,建立一批新学科,创办一批新专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他们当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7.5岁,被称为哈工大“八百壮士”。   照片里,身着朴素工装的学者在校园里勘测选址;展柜里,实验手稿上满是工整的笔记……这些展品让“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变得生动可感。 参观者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内观摩航天模型。(哈尔滨工业大学供图)   “杨利伟叔叔就是从这里走向太空的吗?”在哈工大航天馆内,来自新疆阿勒泰的再那提仰着头,盯着1:1还原的神舟五号返回舱模型。跟随讲解员对20多年前杨利伟太空之旅的回顾,他对航天事业满怀憧憬:“这就是我心目中英雄的样子,我以后也要穿上宇航服!”   “哈工大参与研制的‘取芯钻具’的装置,太酷了!”展馆里的探月工程视频循环播放,不时有学生感慨。 参观者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内参观。(哈尔滨工业大学供图)   哈工大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岳会敏介绍,今年7月以来,哈工大博物馆、航天馆取消周一闭馆,累计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其中博物馆接待的青少年占比达69%,航天馆这一比例高达90%。   “把课堂当战场,视学习为战斗——讲解员的这句话,我记在了笔记本上。”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黑龙江省穆棱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潘秋宇说,杨士莪院士用中、英、俄、德四种文字记录着如何学习借鉴先进技术,有着“四国笔记”之称,成为日后我国水声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黑龙江省穆棱市第一中学学生在哈军工纪念馆参观。(哈尔滨工程大学供图)   7月以来,针对不同群体,哈军工纪念馆提供“菜单式”讲解服务,根据访客需求有针对地进行讲解。“面向中小学生,我们会侧重讲展品背后的故事,让他们感悟展品背后的科学家精神,传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哈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讲解志愿者木丽得尔说。   在哈工程校园内的船舶博物馆,另一番“蓝色梦想”正在上演。不少师生围着“辽宁舰”模型,听讲解员讲述“大国重器”背后科学家的故事;展厅角落里,哈尔滨二年级小学生汤博雅捧着《我的航海梦》研学手册,在趣味问答中学习船海知识。 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内的“蝴蝶谷”。(东北林业大学供图)   森林神奇、美妙、充满活力,庇护着无数生命的生存、繁衍、演化。位于东北林业大学的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以中国林型为馆藏基础,讲述森林与自然界、森林与人类、美丽森林与生态文明的和谐互动。   缤纷多彩的“蝴蝶谷”,高大的东北野牛化石……在展厅里,不少小朋友一边参观,一边听着讲解,仿佛走进神奇的动物世界。馆长应天玉说,今年上半年已接待参观者7.6万人次,7月超过1.2万人次。   从航天梦想到军工传奇,从蓝色船海到绿色森林,哈尔滨高校博物馆以独特的魅力,让知识走出课本,让精神照进心灵,吸引众多中小学生享受夏日研学之旅。(记者 杨思琪)
广西林草面积与质量“双提升” 连续16年每年植树造林规模超300万亩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基地。(图片由自治区林业局提供)   8月13日,记者从自治区林业局获悉,广西林草面积与质量实现双提升,2025年上半年,广西科学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工作,全区植树造林419万亩,同比增长14.98%,提前且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8月的清晨,百色市右江区永乐镇的山坡还笼罩在薄雾中,履带式植树机的轰鸣声已打破宁静。56岁的造林大户黄瑞强站在刚翻整的土地旁,看着机械臂精准种下一株株树苗,难掩欣喜,对身旁技术员说道:“这机械效率太高了,半天就能种100亩,20个壮劳力干两天都比不上!”在他身后的国家储备林基地内,3.2万株新苗已扎根生长,成活率较传统栽种方式提升近20%。   油茶既是生态树种,也是富民产业。在田林县列屯村经低改后的八角林里,油茶树上桂满了果实。村民们正忙于锄草、喷施作业。村支书王甫生仔细盘算着:“低改后,油茶亩产从原来的水平提升至300公斤,收购价也从每公斤4元涨到7元,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亩产值也大大提高了。”   而这一幕幕,正是广西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加速绿色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2024年,广西完成植树造林434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50万亩,已连续16年每年植树造林规模超300万亩。   不仅如此,广西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出“石漠化+珍贵树种”“石漠化+草”等多种“石漠化+”产业路径。根据2024年初步调查结果,相较于2021年第四次石漠化监测数据,广西石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减少4%以上,实现林草面积与质量“双提升”,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双下降”。昔日的石山荒漠,如今化身片片生命“绿洲”,这些星罗棋布的绿色区域,正逐渐连结成更为壮阔的生态版图,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多福祉,推动广西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稳步迈进。(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艳群 通讯员蒋正宪)
甘肃嘉峪关“雄关夜市”成消费新爆点
  原标题:客流超20万 营收破百万 甘肃嘉峪关“雄关夜市”成消费新爆点   据悉,以“夜聚雄关城·味蕾狂欢季”为主题的“雄关夜市”,自7月18日开市至今,累计吸引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百万元,释放了强劲的消费动能,成为推动甘肃嘉峪关市消费升级的创新引擎。 雄关夜市全貌(李巍 摄)   雄关夜市通过打造新消费场景,巧妙融合传统非遗与现代消费,开辟多元体验空间:味蕾与文化同行——50余个标准化美食展位汇聚嘉峪关烧烤与各地名优小吃,严控食品安全与卫生标准,成为本土美食文化的展示窗口;亲子游乐欢乐汇聚——30种丰富游乐项目与50家特色商品摊位,打造家庭一站式休闲目的地,安全运营保障无忧体验;非遗焕新光影盛宴——每日上演非遗打铁花、火壶秀、风火轮等绝技,配合主题焰火,将嘉峪关故事化作夜空中的璀璨画卷。 美食摊位挤满市民游客(李巍 摄)   这场沉浸式消费盛宴,充分印证了“夜经济+文化+休闲”模式的吸引力,128个美食、游乐、商品摊位共同构筑了繁荣的夜间消费生态。商务、公安、市场监管、城管、消防、市容环卫等部门协同配合,做好夜市安全巡查、食品抽检、市容维护、垃圾清运、值班值守、应急处置等工作,协同筑牢“安心消费”基石。 市民排队购买美食(李巍 摄)   雄关夜市以文化为魂、以体验为核,成功塑造“白+黑”全时消费新场景,在政府、企业与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这场消费盛宴将持续为嘉峪关增添亮色,为区域经济注入澎湃动力。(穆雯娟 白艳华)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