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谷歌DeepMind入局“人造太阳”控制系统,AI挑战1亿摄氏度高温
IT之家 10 月 17 日消息,谷歌昨日(10 月 16 日)发布博文,宣布携手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下文简称 CFS)能源公司,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加速实现清洁、安全的无限核聚变能源。 图源:谷歌博客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核聚变是驱动太阳发光发热的物理过程,要在地球上复现它,就必须在超过一亿摄氏度的高温下,将被称为“等离子体”的电离气体稳定约束在聚变装置内。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挑战,而 DeepMind 正尝试运用人工智能来破解这一难题。 此次合作的基础是 DeepMind 在 AI 控制等离子体方面的突破性研究,DeepMind 此前已成功利用深度强化学习控制托卡马克(Tokamak)装置的磁体,稳定复杂的等离子体形态。团队为拓展研究范围,开发了开源等离子体模拟器 TORAX。 图源:CFS 另一方面,CFS 正在美国波士顿郊区建造名为 SPARC 的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该装置利用强大的高温超导磁体,目标是成为史上首个实现“能量净增益”(即产生的聚变能量超过维持反应所需能量)的磁约束聚变设备,这是验证聚变能源可行性的关键里程碑。 图源:CFS 该装置已完成约三分之二,预计于 2026 年晚些时候竣工。CFS 预计,它将成为首个发电量超过核电站自身运行所需能量的聚变装置。 双方的合作目前已在三个关键领域展开。首先,利用 TORAX 为 SPARC 运行数百万次虚拟实验,在装置启动前测试并优化其运行方案,从而节省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其次,运用强化学习等 AI 方法,在模拟中探索海量的潜在操作场景,快速识别出最高效、最稳健的净能量生成路径。 最后,开发一种“AI 驾驶员”,用于实时控制 SPARC 的运行,例如通过动态调整磁场来有效管理和分散装置壁上的巨大热负荷,确保设备在高功率下安全运行。
把卡宴乱搞一通的保时捷,给自己留好了后路
保时捷 CEO 奥博穆(Oliver Blume)最近对一款他们即将推出的新车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这是最能让我兴奋的车型,非常有驾驶乐趣。 他所说的,是备受期待的纯电 718。 按照奥博穆的描述,保时捷通过优化电池和电机的布置,很好地控制住了纯电 718 的重量且实现了「完美的重量分布」,整备质量在 1600-1700kg 之间。 ▲纯电 718 谍照 这是保时捷拥抱电动化未来,最明确,且最接近落地的一次。但就在同一场采访中,奥博穆话锋一转,确认下一代 718 的高性能版本将继续搭载发动机,采用插混系统。并且,保时捷还计划推出一款全新的纯燃油 SUV。 好家伙,上个月才说燃油 718 没有后继车型来着。 保时捷在战略上的「别扭」,并不是只体现在 718 这一个车型上,而是完完全全贯穿了他们当前产品布局。 一方面,新款 911 T-Hybrid 车型问世,它的外观和内饰都延续了经典的演进逻辑,几乎所有的变化都围绕着一套复杂的混合动力系统,保时捷以此来坚守「机械」和「性能」这两个核心定位。 ▲纯电卡宴内饰 另一方面,即将推出的纯电卡宴,它的内饰设计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数字化思路,一块贯穿式的曲面大屏成为了座舱的主角。 好一个左右脑互博。 「英雄」守旧,「反叛者」拓新 要看懂保时捷的操作,其实绕不开他们内部的一套念叨多年的设计哲学:英雄、反叛者与创造者。 这三种原型象征着保时捷的设计身份。英雄体现了勇气、力量和毅力;「反叛者」体现了品牌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张力;「创造者」则代表着激情、技术精度与前瞻思维。 这套听起来有点玄乎的理论,其实就是用来区分产品线,决定谁该干什么的一个内部指南。 其中,「英雄」自然是 911 这种品牌图腾,它的任务是传承,把保时捷最核心的驾驶体验这件事做好,服务好那群最忠诚的用户;而「反叛者与创造者」这两个角色,则交给了纯电卡宴、纯电 718 这类面向未来的车型,它们负责打破常规,用新技术和新体验,去吸引那些以前可能不买保时捷的新用户。 六十多年来,911 的轮廓几乎没变过,那条从车顶滑到车尾的飞线,早就成为了汽车工业的经典符号。保时捷的设计师也因为一直只在既定的框架内做优化,被网友戏称为「工作最轻松的设计师」。 ▲911 T-Hybrid 但有一说一,延续设计不等于懒惰,当你的老板要你「优化」某件事而不告诉你具体要优化哪里的时候,你付出的精力往往比「重来」更多。 话说回来,911 的每一次改动,背后其实都有非常明确的工程目的,保时捷严格遵循着它们的设计原则:功能决定形式。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 2015 年的 991.2。那一代 Carrera 车型第一次全面换装涡轮增压发动机,为了给新的中冷器提供更好的散热,设计师就把后发动机盖上的格栅,从横向改成了纵向——纯粹是功能需要,没有任何其他的原因。 ▲ 911(991.2) 到了今年的 992.2 T-Hybrid,这种逻辑走得更远。新车前脸那几片巨大的、可以主动开闭的垂直导流片,看着有点复杂,但它完全是为那套 T-Hybrid 高性能混动服务的。 新加入的电机、电动涡轮、高压电池,对冷却和空气动力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五片鳍片能根据各种工况独立调节,要么把气流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要么在巡航时关闭,减小风阻。为此,设计师还把转向灯集成到了大灯总成里。 ▲911 T-Hybrid 这就是 911 作为「英雄」的使命:所有进化都服务于性能。T-Hybrid 技术本身也一样,它源自勒芒赛车,目的不是省油,而是用电力去消除涡轮迟滞,让动力响应更快。 一切都为了更好的驾驶感受。 看完了 911,再来看纯电卡宴,画风就完全变了。这里上演的是「反叛者」与「创造者」的戏码。 它的反叛,首先反的是保时捷悠久的座舱传统,而这条路,其实是从 Taycan 开始的。经典的五个圆形仪表盘、大量手感清晰的物理按键,这些过去几十年的保时捷标志,在 Taycan 上被首次打破。 而即将推出的纯电卡宴,则延续了这一思路。保时捷这次将数字化座舱理念,应用到了品牌销量最大的车型之上。一块巨大的曲面屏从中控台「流淌」出来,延伸到副驾。 ▲纯电卡宴内饰 如果说 Tacycan 是一次「试水」,那卡宴就是确定了保时捷未来电动化产品的既定方向。 另一方面,纯电卡宴还「反」了当前的市场共识。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座舱交互已经有了一个标准:一块类似特斯拉的、悬浮式的、功能集中的「大平板」。这套方案逻辑直接,符合用户被智能手机塑造的交互习惯,成本也划算。 但保时捷没有选择那条最容易走的路。他们想做的,是创造一种新的豪华数字美学——这就是保时捷的「创造者」。 ▲纯电卡宴 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一种是把屏幕看作内饰设计的一部分,追求技术与美学的融合;另一种把屏幕看作一个独立的智能终端,效率优先。保时捷显然选了前者。 它瞄准的是一群新的用户。他们可能不是传统的 911 车迷,但他们成长于数字时代,对科技体验有很高的要求。同时,作为豪华品牌的消费者,他们也不满足于一块简单的屏幕,而是期待与之匹配的设计感。纯电卡宴的这套内饰,就是为这种需求做的定义。 显然,这是一次主动的、带有明确目标的价值探索,为的是在智能电动这个新战场上,建立起属于保时捷自己的、独特的认知。 保时捷的「豪赌」与「后路」 「创造」一种新的美学是一回事,但让市场为此买单是另一回事。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已经被效率至上的交互逻辑深度塑造的市场。在这里,一个好用的智能座舱,其评判标准往往非常直接:反应够不够快,菜单层级够不够浅,操作是否符合手机养成的肌肉记忆。 保时捷这套强调设计一体化的座舱,在美学上固然讲究,但在实用层面,却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关于学习成本和操作便利性的讨论。 ▲纯电卡宴内饰 当一个功能需要点进三级菜单才能找到时,用户是否还有耐心去欣赏它的设计之美? 这可不是杞人忧天。 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化转型中,都会遇到过类似的困境。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是宝马的 iDrive,它试图将传统的旋钮操作与新的触控交互深度结合,结果却落得个「里外不讨好」的境地:习惯旋钮操作的用户发现很多功能触屏才好用,而习惯了触控的用户又会觉得菜单层级过于繁琐。 ▲ BMW i7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其混乱的设置界面。用户常常需要在一个由大量同色系图标构成的应用列表里,费力地寻找一个常用功能,其直观性甚至不如多年前功能单一的老款车型。一些本应一步到位的简单操作,也被置于二级甚至三级菜单之下。 说的就是你!腰托调节。奔驰别笑,你也是。 总之,结果就是,一套本应服务于人的车机系统,反过来要求用户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适应。这种陡峭的学习曲线,对于一个日常驾驶工具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失败。最终,这也促使宝马在后续的系统中,向着更大、更集中的屏幕方向不断靠拢。 那么,保时捷为什么敢于在卡宴这款最重要的销量支柱上,进行如此高成本的试错? 因为它给自己留足了后路——即将于 2026 年推出的新款燃油版卡宴,并不会换装这套全新的数字化内饰。 ▲2026 款保时捷 Cayenne Coupé 内饰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决定。 保时捷做出了一个判断:在当前这个阶段,购买纯电卡宴的用户和购买燃油版卡宴的用户,是两个需求画像完全不同的群体。前者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拥抱变化,渴望前沿体验;后者则可能更看重经典的、已被验证过的豪华感和操作方式。 于是,保时捷为他们提供了两套截然不同的产品。 通过这样的产品隔离,保时捷几乎将新内饰的试错成本和市场反馈,完全控制在了纯电这条新业务线之内,而燃油版卡宴这个巨大的利润基本盘则完全不受影响,继续使用那套成熟稳妥的内饰,扮演着压舱石的角色。 这套「双线并行」的灵活策略,并不只在卡宴上应用。 从对 CEO 奥博穆的采访中不难发现,这样的做法已经成为保时捷应对未来的顶层设计。在 718 跑车系列上,他们一边用纯电版去冲击高性能电动标杆,一边又明确为高性能版保留燃油发动机,来安抚「传统用户」。在 SUV 产品线上,除了纯电 Macan 和纯电卡宴,他们还计划推出一款全新的燃油 SUV,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传统优势市场。 这种做法,给了保时捷极大的战略定力和更长的周期,去观察、验证和迭代那套全新的数字化座舱。 这或许是保时捷这样的品牌才有的奢侈,也是他们在面对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时,最昂贵,也最稳妥的一张底牌。 所以,保时捷的「左右脑互搏」实际上是在「英雄、反叛者与创造者」这套哲学的指导下一次,旨在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的市场战略。 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的模式下,悬念依然存在。 在当下,保时捷虽然能够通过产品线的区隔,来满足两批用户的需求。但长远来看,这两个群体的边界必将日益模糊。当未来的消费者既追求极致的驾驶乐趣,又习惯了无缝的数字体验时,保时捷还能否用两套截然不同的产品来应对? 将「英雄」的灵魂,与「反叛者」和「创造者」融为一体,这是保时捷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双十一前vivo再拓渠道,3500家官方授权体验店在美团同步开售新机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17日,vivo旗舰新品X300系列首发开售。与此同时,vivo旗舰新品X300系列通过美团、大众点评团购同步预售、首发开售。本次新品首发是vivo与美团进场零售达成战略合作后的一次重要落地。根据合作,vivo和美团打通了线上线下门店系统,开通专属券码核销,消费者在美团、大众点评下单团购等订单后,可实现“线上预售+线下提货”的便捷消费体验,也就是消费者可在产品线上预售后提前锁定现货,线下至vivo门店提货,享受专属服务。 据悉,在加速线下零售线上化方面,vivo与美团开展了系列探索。今年7月,vivo官方授权体验店入驻美团进场零售团购业务,本次旗舰新品X300系列首发开售,已覆盖全国290座城市3500家vivo官方授权体验店。入驻4个月以来,通过超级新品团购、神券、特价团、会员活动等组合拳,累计交易额已破千万,累计订单量近15万单,门店流量月均曝光超300万。 ▲vivo旗舰新品X300系列通过美团、大众点评团购同步预售、首发开售 图源:美团App 据介绍,vivo积极推动线上化,通过美团、大众点评上线手机整机、延保类服务团单、到店服务全链条供给,满足消费者到店购买数码产品的一站式需求。vivo零售运营部总经理王浩江表示,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需要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共同探索消费电子行业“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美团进场零售团购消费场景也将成为新品发售的战略阵地。未来,双方将深化合作,发挥美团吃喝玩乐购多业态联动优势,完善线下到店运营模式,在新品发售、服务一站式体验、营销创新、数字资产等领域探索更多可能,拓宽消费电子产品线上销售生态圈,为用户打造创新、便捷的购物体验。 美团进场零售消费电子业务负责人王珍表示,消费电子行业具有很强的尝鲜需求,线上化转型和助力变得更加迫切。“预售线上预约+到店提货”模式,让消费者体验更有确定性。美团与vivo的战略合作,充分验证了服务零售化、零售服务化的可行性,“商品+服务”已成为线下零售的一个趋势。过去几年间,美团把吃喝玩乐搬到了线上,未来也将把更多行业消费搬到线上,这给消费电子行业的销售生态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具体来看,vivo将与美团通过供给、服务、营销、体验分享等全场景线上化,不断沉淀和运营数字资产,更好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一站式服务供给。同时,吸引更多用户在美团、大众点评App上随时随地“逛门店”,参与终端门店主页打卡、收藏、关注、写笔记、留评论,促进交易、口碑、影响力三方增长,打造门店服务可视线上化,帮助更多消费者精准发现服务好、价格好、体验好的终端门店。除此之外,美团也将与vivo结合品牌发售节奏,通过“超级新品团购”,探索更多场景打造爆品案例,强化用户心智,共同激发消费潜能。 数据显示,过去半年,美团进场零售消费电子业务持续高速增长,为满足丰富的用户需求,合作的数码门店和商品数量提升400%,为品牌门店带去意向用户流量月同比翻倍增长,订单量也持续上涨。美团多业态、多场景、多产品联动优势,正在成为线下零售行业增长新动力。从美团和vivo的实践经验来看,消费电子实体零售行业将借助线上化经营手段持续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同时供给侧从信息到优惠再到商品不断迭代,未来形成商品为流量入口,服务为价值核心,用场景化解决方案,通过“消费+服务+场景”联动,让消费者体验更完善、更精准也更省心,真正实现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字节大佬创业,40天狂揽5.2亿融资!产品超1亿人在玩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10月17日报道,今日,AI视频企业爱诗科技宣布完成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复星锐正、同创伟业、顺禧基金等共同投资。 此前9月10日,爱诗科技刚刚完成B轮融资,总金额超过6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27亿元)。该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达晨财智、深创投、北京市AI基金、湖南电广传媒、巨人网络和Antler跟投,创下国内视频生成领域单次最大融资额。 爱诗科技成立于2023年4月,专注于AI视频生成大模型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应用,是国内首个发布DiT架构视频生成模型的初创公司。爱诗科技创始人兼CEO王长虎,曾任字节跳动视觉技术负责人,曾从0到1参与抖音与TikTok等产品的视觉能力建设。加入字节前,他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研究岗位。 爱诗科技创始人兼CEO王长虎的个人主页 爱诗科技官方数据显示,公司旗下产品用户规模已突破1亿,年度经常性收入(ARR)超过4000万美元(约合2.85亿元人民币),产品MAU超过1600万。公司自2024年11月商业化至今,不到一年时间收入增长超过10倍,是过去一年全球收入和用户增长最快的AI平台之一。 2024年1月,爱诗科技面向海外市场推出首款产品PixVerse,以模板化视频生成为主要特色。2025年6月,该公司又推出了面向国内用户的“拍我AI”。截至目前,其自研视频生成大模型已完成五次重要更新,共发布八个版本。 最新版本PixVerse V5已于8月27日上线,重点优化了动态表现、画面清晰度、一致性处理与指令响应能力。同时上线的还有Agent创作助手,帮助用户简化创作流程,无需复杂提示词即可制作视频。 拍我AI(PixVerse)主页截图 PixVerse在9月入选了a16z “全球 Top 50 生成式AI消费级移动应用”榜单第25位。根据数据机构AIGCRank数据,PixVerse9月网站访问量增长超过26.91%。 全球Top 50生成式AI消费移动应用(图源:a16z) 在今年两次融资之前,爱诗科技于2023年8月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2024年,该公司相继完成A2至A4轮融资,累计金额近3亿元人民币。A2轮由蚂蚁集团投资,A3与A4轮则获得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国科投资、光源资本等机构支持。
微软Win11迎来“AI 管家”:像真人一样完成桌面任务
IT之家 10 月 17 日消息,科技媒体 bleepingcomputer 昨日(10 月 16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微软邀请 Windows Insider 项目成员,在 Windows 11 系统上测试 Copilot Labs 上的新功能 Copilot Actions,可以让 AI 智能体对本地文件和应用程序执行实际任务。 IT之家翻译微软官方介绍如下 Copilot Actions 的定位是一个功能强大的 AI 智能体,可以交互应用和文件,使用视觉和高级推理像人类一样点击、键入和滚动来为用户完成任务。 Copilot Actions 将智能体从被动助手转变为主动的数字合作者,可以为您执行复杂的任务,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 例如更新文档、组织文件、预订票或发送电子邮件。 微软为确保运行安全,Copilot Actions 在一个名为“智能体工作区”(Agent Workspace)的独立环境中执行任务。微软透露,该工作区并非虚拟机或 Windows 沙盒,而是通过“Windows 远程桌面子会话”技术实现的。 Microsoft Copilot Actions 正在处理本地视频 这种机制创建了一个与用户主会话相关联但又完全隔离的桌面环境,有效阻止了 AI 智能体直接访问或干扰用户的个人桌面。同时,不同应用的智能体工作区也相互隔离,避免了交叉影响。 在 Windows 11 中启用 Copilot 操作 微软为 Copilot Actions 的安全与隐私制定了四项核心原则: 使用不同的智能体账户:每个 AI 智能体都在其独立的“标准”Windows 账户下运行,不具备管理员权限,这让系统可以基于文件访问规则对其进行严格限制。 限制智能体对文件和文件夹的权限:智能体默认仅能访问文档、下载、桌面等标准数据文件夹,对其他位置的访问需要通过 Windows 访问控制列表(ACLs)进行配置。微软表示,未来将提供更精细化的安全控制选项。 通过数字签名的智能体确保操作信任:所有 AI 智能体都经过了数字签名。这意味着微软可以验证其来源的可靠性,并在发现恶意或被篡改的智能体时,及时撤销其证书。 确保智能体受微软隐私声明和负责任的 AI 标准的约束:Copilot Actions 功能在系统中默认处于关闭状态,用户必须手动前往“设置 > 系统 > AI 组件 > 代理工具”中才能启用。
Hailo首席技术官Avi Baum深度对话
Hailo的首席技术官Avi Baum致力于引领公司的技术发展和产品创新。此前,他曾在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担任无线连接业务的首席技术官,负责推动物联网(IoT)和工业物联网(IIoT)市场中互联微控制器(MCU)的战略规划。此外,他还在以色列国防军担任过高级架构师和管理职务。 作为一家源自以色列的人工智能芯片企业,Hailo始终专注于为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摄像头及机器人等应用领域,研发具备高性能与低功耗特性的边缘人工智能处理器。同时,该公司还提供完备的软件套件,并依托全球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提供有力支持。 您能否分享一下,最初是什么吸引您投身于边缘人工智能领域,以及您早期的工程经历如何影响了您对处理器设计的思考? 我的职业生涯使我得以深入涉足多个新兴市场领域。在任职于半导体行业领军企业德州仪器期间,我曾主导系统级设计与架构工作,负责产品定义部门工作,并随后出任该部门首席技术官一职。这段宝贵经历激励我持续探索那些有望引领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沿技术。 2017年,在创立Hailo之际,我们深刻认识到,尽管人工智能在云端领域已展现出蓬勃生机,但其同样具备成为边缘设备赋能关键技术的巨大潜力。基于此,我们明确了发展方向,并毅然踏上了这条探索之路。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边缘端的拓展,为何每秒万亿次操作(TOPS)不再是评估处理器性能的充分指标? 长期以来,TOPS一直是评估人工智能硬件性能的主要指标。然而,在边缘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这一指标已显得力不从心。经典模型的核心在于将大量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洞察,因此处理输入数据所需的计算量随着待处理数据量的增加而增长。这类模型通常规模较小,相较于其处理的数据量而言,访问模型参数所带来的额外带宽成本相对较小。 然而,生成式模型的规模显著增大,参数数量可达数十亿。在这种情况下,内存带宽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我们不应仅关注TOPS指标,而应着重评估处理器在真实环境下如何平衡计算与内存资源。关键不在于追求最高的计算量,而在于根据处理器所需处理的工作负载来优化架构。 为何在边缘人工智能工作负载中,内存带宽如今成为比算力更为关键的瓶颈,特别是对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视觉语言模型(VLMs)而言? 对于边缘人工智能工作负载,尤其是涉及大型语言模型或视觉语言模型的任务,内存带宽正迅速成为主要的性能瓶颈。这些模型的参数规模通常在5亿至80亿之间,超出了片上内存的容量,需要依赖片外内存(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进行访问。这大大增加了对内存带宽的需求。例如,一个拥有10亿参数的模型在标准LPDDR4X接口下,在最佳条件下每秒可生成多达约40个token。然而,若要维持这一速率,一个拥有40亿参数的模型所需的带宽将是前者的四倍多。若带宽不足,性能将受到影响,原因并非算力有限,而是处理器无法快速输入数据。这种计算与内存之间的不平衡是边缘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在逐层计算的架构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为中间结果也会增加内存流量,进一步加剧带宽压力。 在为真实的边缘应用设计产品时,产品团队应如何重新思考其基准测试策略? 产品团队应摒弃仅依赖TOPS等单一性能指标的做法,转而采用能够反映边缘部署实际情况的基准测试策略。这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具体的应用场景、处理器所需处理的实际工作负载,并确定“工作点”,即功率、成本和延迟约束的交集。在此基础上,评估计算与内存在这些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一个拥有高TOPS值的处理器若内存带宽有限,其性能将大打折扣;同样,若算力不足,增加内存也无济于事。 团队应评估处理器在感知、增强和生成式工作负载等不同任务中的持续性能表现,因为这些任务对处理器的要求各不相同。目标并非优化峰值性能指标,而是确保处理器在真实环境中的各种预期应用场景下都能保持均衡的性能表现。 这是一种从“单一”指标向更复杂方法的自然转变,反映了平台的使用方式和评估标准,类似于其他主流架构(如SPEC、Coremark、3DMark等)所经历的转变。 功率和成本约束如何影响Hailo处理器背后的架构决策,特别是对于面向消费者的边缘设备而言? 在设计面向边缘设备的人工智能处理器时,功率和成本是两个最为关键的约束条件,尤其是在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中。在物联网传感器或智能家居助手等紧凑型设备中,功率预算极为有限,且通常没有主动冷却系统,因此能效成为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每增加一份计算或内存资源,都会带来额外的功耗和热量,直接影响设备的可用性和电池寿命。 成本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消费者设备必须保持在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水平,这意味着处理器在达到经济不可行性之前,只能包含有限的TOPS和内存容量。这些约束迫使我们在架构设计上做出艰难的权衡。我们优先考虑那些能够在严格的功率和成本限制下,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计算与内存平衡设计,确保边缘人工智能在广泛的消费者产品中具有可行性、高效性和可扩展性。 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您如何为应用定义“工作点”,以及为何这在边缘人工智能部署中如此重要? 定义“工作点”是设计系统时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它指的是功率、成本和延迟约束的交集,这些约束共同决定了在特定部署场景下实际可达到的性能水平。与云端不同,在云端可以通过增加计算或内存资源来解决问题,而边缘设备则必须在固定的限制条件下运行。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根据应用的实际需求做出明智的权衡。例如,物联网传感器可能更注重能效而非原始性能,而自动驾驶系统则可能要求超低延迟,无论功耗如何。一旦确定了工作点,我们就可以评估处理器是否具备满足这一需求的计算与内存平衡。关键不在于在各个方向上最大化性能指标,而在于确保处理器在实际应用条件下能够保持持续、可靠的性能表现。 一般来说,工作点是关键性能指标达到最优的点。若未能做到这一点,可能导致平台在最典型的使用场景下运行不佳。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可能设计出一个在极高分辨率输入下效率极高的人工智能分析系统,但如果该系统被部署在永远无法达到这一分辨率的系统中,那么这种优化就毫无意义。 在现代设备中,视频、音频和语言常常融合在一起,您如何针对多模态模型进行优化? 多模态模型需要精心平衡计算与内存资源。每种模态对系统的压力各不相同:视频处理因高分辨率和帧率而计算密集,而语言和音频处理则更为紧凑,但对内存带宽的要求更高。在诸如视觉语言处理等应用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视频处理推动计算需求,而语言模型则可能迅速遭遇内存瓶颈。 我们通过分析这些工作负载在整个处理流程中的相互作用来进行优化,确保处理器架构能够同时支持它们,避免一种模态影响另一种模态的性能表现。 边缘模型规模的扩大如何加剧了延迟和功耗问题,系统级架构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随着边缘模型规模的扩大,延迟和功耗问题变得更加难以管理。更大的模型更依赖片外内存,这增加了能耗和延迟,尤其是在内存带宽成为瓶颈的情况下。例如,将模型规模从10亿参数扩大到40亿参数,若要保持相同性能,所需的带宽将超过四倍。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带宽和系统级约束,性能并不会线性增长。 关键不在于拥有高TOPS值或大容量内存,而在于这些组件如何相互作用。平衡的设计确保计算、内存和带宽能够高效协同工作,防止某一资源限制整个系统的性能。 考虑到人工智能模型、工作负载和部署要求的快速发展,Hailo如何进行未来证明设计? 在边缘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未来证明设计,意味着要打造能够处理各种不断演变的工作负载的处理器。我们专注于构建平衡的架构,这些架构并非仅针对单一任务进行优化,而是能够支持从感知功能(如目标检测)到生成式模型(如视觉语言模型)的各种应用。每种类型的工作负载对计算和内存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注重灵活性,避免在不同工作负载之间切换时出现瓶颈。我们还考虑了各种应用在功率、成本和延迟方面的实际限制。通过优先考虑工作负载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平衡,我们旨在支持下一代边缘人工智能在消费者和工业领域的部署。 然而,一种设计无法满足所有需求,我们的产品组合针对特定的可寻址应用进行了优化,并努力在功率、外形尺寸等可用预算范围内找到最佳“工作点”。 开发者生态系统在最大化处理器价值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您如何确保团队能够充分利用Hailo的能力? 作为一款可编程设备,为开发者提供易于使用的工具以充分发挥处理器的潜力、缩短部署路径并实现新的应用场景至关重要。通过围绕我们的处理器构建完善的支持环境,我们帮助团队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实现人工智能应用。 对于正在为下一代产品选择首款人工智能加速器的工程师或首席技术官,您有什么建议? 我认为当前的创新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创新潜力,能够将我们的想象转化为实际产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选择一款能够实现从概念到部署快速循环的加速器至关重要。
OPPO Find X9 Pro深度体验评测:2亿哈苏,装进口袋
漫长时间的预热,全新一代的 OPPO Find X9 系列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10 月 16 日晚间,Find X9 系列正式发布,其中标准版 4399 元起售,Pro 版本 5299 元起售。 当然,在正式发布之前,OPPO Find X9 和 Find X9 Pro 两款手机已经老早来到了IT之家评测室,笔者也是拿着 Find X9 Pro 作为主力机,深度体验了很长时间。 OPPO Find X9 系列 作为黑厂的年度旗舰,也是 OPPO 的 30 年周年的代表作,这一代 Find 系列显然承载了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 对笔者而言,Find X9 系列有诸多兴奋点与惊喜想和大家逐一分享,且亮点远不止于影像。 所以接下来,IT之家就好好和大家聊一聊这款全新的 OPPO Find X9 系列手机(以 OPPO Find X9 Pro 为主)。 一、外观篇 经过三代大圆设计之后,OPPO Find X9 又回到了矩形 Deco 时代。这代产品设计所带来的产品质感,让笔者直接想到了三年前的 Find X5,属于那种宣传图看起来中规中矩,但拿到手上实属惊艳的“反差感”。 OPPO Find X9 Pro、OPPO Find X9 OPPO Find X9 Pro 也是如此,俩字形容,就是高级,四个字形容,那就是 —— 克制、高级。 这种克制的高级感,体现在 OPPO 对机身工艺细节的处理上。 (Find X9 Pro,如无特殊说明,配图均为 Find X9 Pro) Find X9 Pro 的后盖采用了全新的“绒砂工艺”,这种工艺的特点,是让玻璃材质呈现出一种类似金属的绒面光泽,同时在触感上保持了丝绒般的细腻度。而要实现这种理想的“绒砂质感”,需要在微米级别上精确控制工艺,以确保光泽和触感的平衡。 在镜头模组部分,OPPO 采用了超精密冷雕工艺。 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玻璃后壳与镜头模组衔接的边缘处,会有向上延伸的一部分,这种将镜头模组与玻璃背板进行一体化处理,减少了不同部件之间的“拼接感”,使过渡更为平滑自然。 镜头 Deco,采用了 OPPO 全新的悬浮式堆叠技术,在更小的摄像头模组中,集成了全新的四摄影像系统,还包括激光对焦以及麦克风。 至于为什么这一代产品没有延续大圆环镜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镜头集成和内部元器件堆叠,给 7500mAh 的大电池让路。 毕竟设计最终服务的,还是用户的使用体验。 机身尺寸方面,Find X9 Pro 长宽厚为 161.26×76.46mm×8.25mm,重量约 224 克。 实测贴膜重量 此外,Find X9 Pro 的机身采用了接近 1:1 的均衡配重设计,避免了重量过于集中在头部,以提升握持时的平衡感。 “绒砂工艺”的玻璃后壳给手感确实加分不少,摸起来有种丝绒感;直边中框的边缘部分,采用了圆滑处理。 标准版 Find X9 的设计和 Pro 如出一辙,只不过整体尺寸要略小一圈: 156.98 × 73.93mm × 7.99mm,重约 203 克。 当然,整机的质感同样非常在线。 Find X9(环闪在镜头模组内,这是除尺寸外,标准版与 Pro 版在设计上的另一差异点) OPPO 的产品向来都是气质型,尤其是 Find 旗舰机,除了设计之外,这一代的配色也非常考究。 这一次 Find X9 Pro 带来了追光红、绒砂钛、霜白三款配色。 标准版是追光红、绒光钛、雾黑、霜白四款。 IT之家此次实拍为 Pro 绒砂钛以及标准版的绒光钛配色。 Find X9 Pro 绒砂钛、Find X9 绒光钛 Pro 的绒砂钛带有一点点浅棕色,低饱和,很克制。 标准版的绒光钛在颜色上会比 Pro 版的绒砂钛更浅一些,更偏银色一些。 回到 Find X9 Pro 机身正面,物理四等边直屏,边框宽度为 1.15mm,相对上一代提升约 40%,对得起旗舰身份。 谈及这块屏幕的体验,它的高规格(450 PPI,3600nit 峰值亮度)只是基础,真正的亮点在于它全球首发的「全场景 1nit 明眸护眼屏」。 这个功能直击了很多用户的痛点:深夜使用手机。 过去安卓手机 2nit 的最低亮度在全黑环境下依然刺眼,且容易出现画质下降的“抹布屏”问题。Find X9 系列则将最低亮度下探到了 1nit,并且通过自研的色貌模型,保证了在超低亮度下,画面显示依旧清晰细腻。从实际观感来说,它的光线非常柔和,极大缓解了暗光下的视觉疲劳。 纯黑环境下拍摄,右侧为对比机型 这种出色的护眼体验,让它获得了包括莱茵金标在内的护眼认证“大满贯”,背后是 OPPO 采用双产线模式对屏幕进行深度定制的成果。 在基础的护眼功能之上,Find X9 系列还加入了主动式 AI 护眼功能,可以智能提醒用户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甚至,它还首发了“乘车防晕关怀”功能,通过特定显示来平衡人体感知,对晕车用户非常友好。 二、影像篇 (上传样张均有压缩) 影像系统是 OPPO Find X9 Pro 此次升级的核心,用官方话来描述 —— 一场“画质革命”。 简单来说,OPPO 从光学设计、传感器技术、图像算法到计算架构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重构,以解决移动影像长久以来存在的“高像素不等于高画质”的痛点。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套豪华的硬件配置: 广角主摄: 索尼 LYT-828,5000 万像素,1/1.28 英寸大底,f/1.5 超大光圈,7P 镜头,等效 23mm 焦距,支持四轴 OIS 光学防抖。 超清长焦: 三星 HP5,2 亿像素,1/1.56 英寸传感器,f/2.1 光圈,6P 镜头,等效 70mm 焦距(3x),支持四轴 OIS 光学防抖。 超广角: 三星 JN5,5000 万像素,1/2.75 英寸传感器,f/2.0 光圈,6P 镜头,等效 15mm 焦距,120° 超广视角,支持三轴 EIS 电子防抖。 丹霞色彩还原镜头: 200 万像素,f/2.4 光圈,分区色温感知计算。 前置镜头: 三星 JN5,5000 万像素,1/2.75 英寸传感器,f/2.0 光圈。 哈苏 2 亿超清长焦 本次评测的重点,无疑是这颗获得哈苏光学认证的 2 亿像素超清长焦镜头。 此前谈到高像素镜头,大家往往会觉得这是噱头,因为日常没人用,使用的概率很低,默认输出的还是 1250 万像素。 但 OPPO 追求的是“真 2 亿”,即解析力、光影和色彩的协同提升,而非单纯的数字噱头。 在拍照界面,选择哈苏超清,点击右上角的 200MP 图标,即可拍摄 2 亿像素,系统默认输出的是 5000 万像素。 在哈苏超清模式下,你可以拍摄 4K 实况(稍后来讲);拍摄全焦段的哈苏 8K 超清照片;以及 2 亿超清拍摄(长焦)。 在光学层面,这颗 70mm 焦段的镜头拥有 f/2.1 的大光圈,并采用了 OPPO 独家的超晶态蓝玻璃,有效屏蔽杂光和红外干扰,保证了光线的纯净度。 OPPO 还在手机镜头中引入了仅用于少数高端光学镜头的 AOA 主动光学校准技术,技术很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简单来说就是从物理层面为超高解析力奠定了基础。 还有 OPPO 全新的「LUMO 超像素引擎」,首次实现了 2 亿像素下的多帧融合算法。 Find X9 Pro 拍摄的照片细节表现力极为惊人。这里用一张前不久IT之家参加 OPPO 旅拍活动拍摄的 2 亿人像照片进行举例说明。 先来看这张图。 相信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是照片是长焦镜头怼脸拍摄的。 但并不是。 答案是从下面这张 2 亿样张中完整裁切出来的。 (文章内 2 亿样张尺寸巨大,不得已做了压缩上传处理) 我们放在一起再来感受下: 再来一张 2 亿照片,大家感受一下: 真的是非常夸张,人像中的发丝与睫毛,即便将照片放大甚至进行大幅度裁切,画面依然能够保持锐利清晰的质感和自然均匀的色彩,几乎没有传统高像素模式常见的涂抹感和伪像。 来看看成片参数: 2 亿样张原图尺寸到达了 12288x18432,一张照片就有 50MB+; 而IT之家放大 30 多倍的细节裁切图,仍有着 600 万像素,解析力自然保证;在相册内,还会有 16K 超清的标识。 最后做个 gif 动图,大家感受下: 所以,OPPO 的这颗 2 亿长焦是移动影像的画质革命,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 2 亿拍摄时,会有加载计算的时间,OPPO 还做了个加载画面,很有仪式感。全焦段 8K 超清照片与 4K 超清实况照片 讲完了 16K(2 亿),再来讲讲这次的全焦段哈苏 8K 超清照片。 在视频领域,8K(7680×4320)是公认的超高清标准,这次 OPPO 将 Find X9 Pro 直出的 5000 万像素照片(分辨率 8192×6144)命为 8K 超清照片。 打开哈苏超清模式下,只要光线充足,用户无需任何额外操作,即可直出清晰度比传统 1200 万像素照片提升近 400% 的 8K 超清照片,并且完整保留了哈苏自然影调和丹霞色彩还原镜头带来的精准色彩。 需要强调的是,这次的 8K 超清照片,是全焦段的 —— 包括超广角、主摄、长焦。 OPPO Find X9 Pro 另一项重大升级是 4K 超清实况照片。 如果说 iPhone 发明了实况图,那么 OPPO 就是全面进化了实况,清晰度直接提升 4 倍。 不仅封面帧是 4K 画质,播放过程中的每一帧动态画面都达到了 4K 级别。 4K 超清实况照片封面帧、4K 超清实况照片视频帧 4K 超清实况照片封面帧、4K 超清实况照片视频帧 这意味着用户在回看或重新选择封面帧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即便是放大画面,细节依旧锐利。 非常自信地说,喜欢拍实况图片的朋友,Find X9 系列就是目前最强的选择,没有之一,iPhone 也比不了。 4K 超清实况照片封面帧、4K 超清实况照片视频帧 另外 OPPO Find X9 Pro 还支持 4K 超清实况照片的慢动作、一拍多出、一键拼图等创意玩法。 4K 实况拼图 4K 实况拼图 目前,4K 超清实况照片的分享已经支持小红书平台,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小红书搜索IT之家,查看IT之家分享的 OPPO Find X9 Pro 4K 超清实况照片。 哈苏大师模式 与哈苏的深度合作在 Find X9 系列上得到进一步体现。 这一次,哈苏大师模式不仅提供了更具“哈苏味”的经典影调,还赋予了用户极高的调参自由度,并且支持拍摄实况照片。 并且,还带了 XPAN 模式独有的宽幅模式,大片感满满。 大师模式 Live 样张,小红书搜索IT之家可查看 Live 原图 另外,经典的哈苏 XPAN 模式也进行了全新设计,哈苏 XPAN 操作仪式回归,并且画质表现得到升级。 其他方面,Find X9 Pro 依旧呈现出 Ultra 的水准,比如拍人,拍风光(大师模式)。 尤其是在丹霞色彩还原镜头的加持下,拍出的画面色彩既还原真实场景,又完整保留了环境应有的氛围感,最终呈现出自然舒适的“哈苏影调”。色彩不平、细节不虚假、没有塑料感,更看不到暴力算法的生硬痕迹,光影层次与画面质感尤为突出。 这种表现,除了依赖硬件升级与算法优化,更离不开一个核心原因 —— OPPO 影像团队的审美。 XPAN 样张 CC 胶片-清新样张 超级微距样张 800T 胶片-霓虹样张 人像样张 人像样张 大师模式样张 大师模式样张 大师模式样张更多样张: 最后,OPPO 这次同样带来了哈苏专业影像套装 —— 包含哈苏专业增距镜、全新磁吸手柄、磁吸保护壳、专业手机肩带。 目前该套装仅适用 Find X9 Pro 机型。 哈苏专业增距镜采用磁吸快速安装,磁吸摄影手柄比传统卡扣式更便捷,提供稳定握持且适配三脚架;磁吸保护壳(仅支持 Find X9 Pro)兼具防摔保护与镜头转接载体功能;专业肩带则便于长时间外出拍摄携带。 设计上,增距镜镜头盖与哈苏相机高度相似。一个小细节是,整套套装都是通过磁吸、卡扣设计,方便快拆和安装。你也可以拿掉增距镜,仅搭配拍摄手柄上使用。因为采用了磁吸设计,手柄可以横屏也可以竖屏安装。 三、性能与续航 作为一款顶级旗舰,OPPO Find X9 Pro 的性能自然不必担心。 核心配置上,搭载联发科技最新旗舰平台 —— 天玑 9500。这颗芯片采用台积电最新的 N3P 工艺打造,CPU 单核性能提升 32%,GPU 性能提升 33%,而 NPU 处理性能更是实现了 111% 的进步。 天玑 9500 的出色性能得益于其第三代全大核设计。 天玑 9500 的 CPU 架构包括 1X 超大核 C1-Ultra 4.21GHz(2MB L2)、3X 超大核 C1-Premium 3.5GHz(1MB L2)和 4X 大核 C1-Pro 2.7GHz(512KB L2),三级缓存进一步扩大到 16MB,系统缓存为 10MB。基于台积电第三代 3 纳米制程工艺,天玑 9500 集成了超过 300 亿个晶体管。 GPU 为全新的 G1-Ultra GPU,峰值性能提升 33%,峰值功耗降低 42%。 联发科官方数据显示,天玑 9500 在 Geekbench 6 中单核跑分超过 4000 分,多核跑分超过 11000 分,多核性能提升了超过 17%,多核功耗在峰值性能上下降 37%。 此前,工程机的实测中,Geekbench 6.4 天玑 9500 的单核成绩已经来到了 4007 分。 作为对比,GeekBench 跑分库显示,苹果 A19 Pro 的单核成绩为 4019 分,多核成绩为 11054 分。这也标志着安卓处理器单核性能首次比肩苹果当代旗舰。 关于这颗处理器的详细解析,可以点击IT之家《联发科天玑 9500 平台解读》进行深入了解。 具体到游戏实测环节,《原神》开启最高画质的重载负载下,帧率仍能稳定逼近满帧;整机平均功耗仅 4W 出头,机身表面温度也控制在 40℃左右,性能释放与散热控制的平衡做得很到位。 15 分钟《原神》实测帧率 另外,在游戏侧边栏,还可以开启超级帧率。 以《崩坏:星穹铁道》为例,最高画质下,可开启原生 60 帧,选择超级帧率,直接翻倍,来到了 120 帧(如下图),这可是实打实的 120 帧高刷,游戏体验更好。 其实性能表现也是在意料之内,没什么好说的。 最让笔者感到惊喜的,还是 OPPO Find X9 Pro 在厚度和重量并不算夸张的机身内,竟然塞了一块 7500mAh 冰川电池。 作为对比,Find X8 Ultra 的电池容量为 6100mAh,提升非常巨大。 而超大电池带来的体验效益是相当之明显的。 在笔者作为主力机使用的这段时间里,即便是高强度使用(每天亮屏时间超过 7 小时),也能从容应对一整天。 如上图所示,亮屏活动时长超过 10 小时,此时仍有 7% 的剩余电量 四、系统 OPPO Find X9 Pro 首搭 ColorOS 16 系统。关于 ColorOS 16 的体验,IT之家不久前也分享过深度体验,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OPPO ColorOS 16 深度体验》文章了解。 这里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亮点再简单阐述一下。 首先是丝滑流畅。 ColorOS 16 带来的流畅体验确实不太一样 —— 已经超越了“快”的范畴。 感受最明显的,便是“从哪来,到哪去”的无缝动画。 ColorOS 16 带来了“全场景无缝动画”,系统内的每一次交互都变得极其跟手且符合直觉。 比如,划出负一屏,或是呼出全局搜索时,能清晰地感觉到,整个界面是从屏幕边缘平滑、连贯地展开,而不是生硬地“跳”出来。 再比如当点开一个桌面图标时,它会自然地放大、舒展,呈现出内部信息,关闭时又会优雅地收拢,归于原位。 应用打开、切换,都遵循“从哪来,到哪去” 这种“从哪来,到哪去”的物理直觉,贯穿了整个系统。 甚至是从负一屏打开应用时,都会如此呈现。 gif 对比所示,可以看到 16 和 15 系统之间的动画差异(0.5x 慢速演示) 同时,这种体验还延伸至第三方主流应用。 以小红书、B站等应用为例,从桌面图标点击进入,再从应用内返回桌面,整个动画过程实现了完美的衔接,应用窗口仿佛是从图标中“生长”出来,又平滑地“收回”到图标里。 小红书内容,打开、关闭同样是“从哪来到哪去” 其次,是全新升级的小布记忆。 通过机身左侧的闪记键,即可“一键闪记”。 注意,这并不是简单的备忘录功能,而是能够深度理解内容的多模态记忆中枢,在任何场景下,只要呼出“一键闪记”功能,就能识别并记录、理解当前屏幕上的内容,包括你正在播放的视频。 一键闪记,一按就记 举个简单例子,看到B站上一个超长的干货或者是教程视频,但是自己又耐不下性子看下去,这时候打开“一键闪记”(按下 Find X9 系列的闪记键),小布便会自动解析视频的图像、音频和字幕,核心观点一目了然,点击就能跳转到视频相应的进度,效率直接拉满。 哔哩哔哩视频“一键闪记” 总之,总而言之,小布的“一键闪记”是什么都能记录,想怎么记就怎么记,在小布记忆内,你可以随时找到自己的每一项记忆,随时进行删除或者是修改。在每一条记忆里,还会自动关联相关的记忆,随时都能查看、备注。 有了记忆,再也不怕健忘了 五、总结 经过长达半月时间的深度体验,笔者可以给 OPPO Find X9 Pro 做一个定论了。 这是一款称之 Pro,体验却几乎全是 Ultra 的产品。 与自己产品比,相较于一年前的 X8 Pro,X9 Pro 的升级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由内至外。 与友商产品,甚至是价格更高一档位的 Ultra 产品线相比,Find X9 Pro 的 2 亿像素的哈苏超清,以及这块 7500mAh 的大电池,也都是消费者无法拒绝的选择理由。 总而言之,OPPO Find X9 Pro 确实实现了一次移动影像领域的“画质革命”。 从行业首创的 AOA 主动光学校准技术,到实现“真 2 亿”画质的 LUMO 超像素引擎,再到定义行业新标准的 4K 超清实况照片和 8K 超清照片,Find X9 Pro 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围绕“拍人好”的核心理念,系统性地提升了清晰度、光影和色彩表现,为用户带来了真正可用、好用的移动影像体验。 可以说,OPPO Find X9 Pro 是一款没有短板,且在影像和续航上拥有突出长板的年度旗舰。 它不仅仅是一部手机,更是一台可以轻松装进口袋、随时记录真实与美好的专业影像设备。
真我GT8 Pro新增“灵动窗口”功能,可12个应用同时挂着用
IT之家 10 月 17 日消息,realme 真我 GT8 系列手机已定档 10 月 21 日 15 时正式发布,产品定位“3 亿台销量里程碑旗舰”。 IT之家注意到,真我 realme 副总裁、全球营销总裁、中国区总裁徐起今日分享了真我 GT8 Pro 手机一项有趣的新功能 —— 灵动窗口。据其介绍,该功能可实现 12 个应用同时挂着用,号称“游戏更新不用盯,双游戏开着也不被杀后台”。 据此前爆料来看,真我 GT8 Pro 手机将提供 16GB 运存版本,预计此次的新功能是在此硬件基础上优化而来。真我 GT8 Pro 手机已曝光 / 公布配置信息如下(实际配置以最终发布信息为准): 性能:率先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 + 首发电竞独显芯片 R1 运行:提供 16GB 内存规格 定位:性能影像双擎旗舰 | 3 亿台销量里程碑旗舰 功能:灵动窗口(可实现 12 个应用同时挂着用) 屏幕:首发 2K 144Hz 苍穹屏 | 支持全亮度类 DC 调光 + 圆偏振光护眼 | SVM 频闪 0.07 | 峰值亮度 7000nit | 支持 1nit 低亮度 | 旗舰定制 Q10+ 发光材料 电池:容量达到 7000mAh 级别 | 支持无线充电 影像:“Ultra 之眼”2 亿大底潜望镜头(拥有超越 Pro Max 级的 1/1.56 英寸大底)| 理光合作影像 | 快拍对焦模式 | 理光 GR 模式 马达:0816 马达(体积达 448mm³)| 50ms“闪电级”响应 系统:Android 16 | 首发 realme UI 7.0 设计:哑光磨砂金属中框 | 3D 超声波指纹 | 首发机械拼装设计摄像头模组(方、圆、罗伯特三种形态)| 背板材质采用类纸再生皮革 | 流线型大 R 角 | 理光 GR 联名标识 配色:「怀特」|「布鲁」|「格林」 系统:realme UI 7.0
Windows 11 大更新:动嘴就能让 AI 操控电脑,还有 Manus 强势上岗
Windows 10 刚正式「退休」,微软紧接着宣布要用 AI 重写操作系统,让每台 Windows 11 电脑都成为 AI 电脑。 这次更新力度依旧不小。 喊一声「Hey,Copilot」就能唤醒 Copilot,它不光能听你说话,还能看懂你屏幕上的一切内容,甚至手把手教你操作。本地整理照片、提取文件信息、打通 OneDrive 和 Google 全家桶等等,现在都能交给 Copilot。 省流版如下: Hey,Copilot:动动嘴,就能叫醒 Copilot Copilot Vision:能看懂你屏幕上的一切,还能手把手教你操作 Ask Copilot:Copilot 直接塞进任务栏,一键直达 Copilot Actions:从整理照片到提取文件信息,真能帮你干活 Copilot Connectors:打通 OneDrive、Outlook、Google 全家桶的数据壁垒 虽然这些新功能主要面向支持 Copilot 的国家/地区,但微软的这次更新至少为 AI PC 原生操作系统指明了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 Hey,Copilot!动嘴不动手的时代来了 微软坚信语音交互不会取代键盘和鼠标,但会成为电脑的第三种输入方式。现在你可以直接喊一嗓子 「Hey,Copilot!」,即可随时通过语音与 Copilot Voice 开始对话。 博客也提到,用语音跟 Copilot 聊天的用户,使用频率是打字派的两倍。好家伙,原来不止我一个爱动嘴不动手。 启用方法也简单:在 Copilot 应用的设置中打开「Hey,Copilot」选项,然后直接以「Hey,Copilot…」开头提问就行。结束对话时道个别,或者几秒钟没动静它也会自动结束。 Copilot Vision:能看屏幕、更会教操作 Copilot Vision 是这次更新的重头戏,简单来说就是给 Copilot 装了双「眼睛」。 你可以把桌面或应用窗口共享给它,然后它就像个坐你旁边的老师傅, 能看懂屏幕上的一切。改简历、出创意方案、玩游戏当军师,这些活它都能干。 甚至它不仅能看屏幕,还能手把手教你操作。 比如当你说一句「show me how」,它会直接在屏幕上标出该点哪、怎么操作,通通演示给你看。玩游戏卡关、检查行程单、不会用某个功能,它都能实时指导。 如果你共享的是 Office 全家桶, 它不光能看屏幕,还能扒拉整个文档内容。不爱说话的用户也能通过打字交流,即将面向 Windows 预览体验成员推出。 当然,这种功能隐私问题也很明显。 微软之前也推出过 Recall 功能,号称能记录你电脑上的一切操作,结果被不少用户骂成筛子。现在 Copilot Vision 本质上也是在「看」你的屏幕,虽然微软说不会记录敏感信息,但用户心里也打鼓。 塞进任务栏,Copilot 更显眼了 微软这次还把 Copilot 直接塞进了任务栏,搞了个叫 Ask Copilot 的新功能。 微软的希望让任务栏成为一个动态的工作中心,帮你以更少的操作完成更多事情。你只需一次点击,就能访问 Copilot Vision 和 Voice。 新的搜索功能也重新设计了,响应更快,搜索结果即时显示并动态更新。 值得一提的是,微软承诺这个体验不会让 Copilot 访问或读取你的个人内容。这功能目前是可选的,面向 Windows Insider 预览体验成员逐步推出。 Copilot Actions 能干活,但别急着拿正事试手 今年 5 月,微软海外推出了 Copilot Actions,能够在浏览器上执行预订餐厅或订购日用品等真实操作,现在 Copilot 再进一步,即将直接在 Windows 本地文件上执行操作。 你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要完成的任务,Copilot Actions 都能根据电脑中的内容上下文来执行。比如,整理旅行照片,或者从 PDF 文件中提取信息,而在任务执行过程,你可以选择继续专注于其他工作,也可以随时接管任务或查看进度。 这个功能如果真能做好,那可真是杀手级应用。 不过,AI Agent 这个赛道各家都在卷,但前提是得靠得住。你让它帮你整理照片,结果它把你的毕业照给删了,这谁顶得住? 微软自己也很实诚,他们会从有限的使用场景开始测试。你可能会看到 Agent 在复杂界面中翻车或者操作受限——所以别急着上手就干正事。 此外,微软还给出了安全承诺:Copilot Actions 默认关闭,你可随时暂停、接管或禁用;涉及敏感操作时系统会请求确认;未来以「预览+反馈」的方式逐步发布。 打通服务壁垒的杀手锏,Copilot 连接器野心很大 Copilot 连接器可以说是生产力工具的一大杀器。 它允许你将常用服务——比如 OneDrive 文件、Outlook 联系人、电子邮件和日历事件,以及 Google 全家桶直接连接到 Windows 上的 Copilot 应用。 启用连接后,Copilot 能通过自然语言理解并检索你的个人内容,让你更轻松地跨平台查找信息。比如: 说「查找我的牙医预约详情」,即可立即显示对应的日历事件 说「Mary 的邮箱地址是什么」,可直接获取联系人信息 说「找到我经济学 201 课程的论文」,Copilot 会在 OneDrive 中定位并打开最相关的文档 你现在还可以让 Copilot 将文字内容导出到 Word、Excel 或 PowerPoint,便于直接进入项目工作。 此外,Copilot 现已与 Windows 设置深度集成。你可以直接用自然语言向 Copilot 提问系统设置相关问题,比如说「让我的屏幕更易读」或「帮我减少干扰以便集中注意力」,Copilot 都会引导你找到相应的设置选项。 更多 AI 操作:野心很大,坑也不小 Windows 正引入更多基于 AI 的新操作方式。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Windows 还引入了今年大火的 Manus 通用 AI Agent,借助文件资源管理器中的 Manus AI 操作,你只需右键点击文档并选择「使用 Manus 创建网站」,几分钟后即可自动生成网站——无需上传文件,也无需编程。 不过,这功能目前还在内测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昨晚,Manus AI 也推出了全新的 Manus 1.5,号称是他们家迄今功能最猛的 AI 智能体,在任务执行速度、靠谱程度和输出质量上都有明显提升,甚至能搞全栈 Web 应用开发。 此外,微软还在文件资源管理器中新增了与 Filmora 集成的视频编辑功能,以及整合 Zoom 与 Click to Do 的快捷会议安排功能。 游戏方面,Xbox 与 Windows 的合作也更紧密了。玩家可以通过 ROG Xbox Ally 掌上游戏设备体验 Gaming Copilot(测试版),可与 Copilot 对话,获得游戏推荐、帮助或其他支持,而无需退出游戏。 除了隐私问题,还有用户习惯这道坎。让大家习惯开口跟电脑说话,这事真没那么容易。据 The Verge 报道,微软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计划推出电视广告,口号为:「认识一下,你可以对话的电脑。」 用户愿不愿意为这个能够对话的电脑买单?现在下结论还太早。毕竟微软也曾因为 Cortana,在「让电脑听懂人话」这条路上摔过一回跟头。 AI 原生操作系统注定是场持久战。要么趁着 AI 浪潮重新定义操作系统,抢占下一个十年的制高点;要么错失良机,把主动权拱手让给那些更激进的竞争对手。成王败寇,就看这一回了。
别克回应至境L7宁德时代和江苏正力电池区别
IT之家 10 月 17 日消息,别克今日发文回应了至境 L7 搭载的宁德时代和江苏正力电池有没有区别,别克官方称:“无论哪款电池都符合全新研发的高性能、高安全奥特能 2.0 标准,拥有超强动力专属电芯、360° 多重防护、全球领先的智能控温系统和超高防水防腐等级。” 别克还表示,电池经过远超国标的验证,测试项目较新国标多 60%,耐久测试标准较新国标最高严苛 29 倍,在“16 亿公里 0 自燃”的基础上,将电池安全的行业天花板提升到新的高度。此外,奥特能 2.0 增混电池还实现纯电续航 64 万公里超长循环寿命,是行业最长寿的增程电池,为用户提供了长期稳定的使用保障。 别克至境 L7 增程轿车于 9 月 28 日发布,限时权益价 16.99-21.59 万元,将于 10 月 20 日交付。IT之家汇总价格如下: 尊享版 16.99 万元 奢享版 18.29 万元 尊享逍遥智行版 18.99 万元 奢享逍遥智行版 20.29 万元 艾维亚版 21.59 万元 至境 L7 拥有 5032mmx1952mmx1500mm 的车身尺寸,轴距达 3000mm,配备 15.6 英寸智能中控屏 + 10.25 英寸全液晶仪表盘,同级唯一 50 英寸 AR-HUD;全球首发搭载高通最新 SA8775P 芯片,支持苹果 CarPlay、华为 HiCar 以及 CarLink 手机互联。 动力方面,至境 L7 采用了由 1.5T 混动专用发动机、后置永磁同步电机和奥特能 2.0 增混专用高性能电池组成的“真龙”增程式混动系统,电机功率 252kW,满电状态下百公里加速仅需 5.9 秒。 续航方面,至境 L7 百公里综合油耗 0.5L,纯电续航里程达到 302km,综合续航里程可达 1420km,并支持 130kW 快充,30%~80% 补能仅需 18 分钟。
消息称苹果首款折叠屏iPhone延期至2027年发布,关键部件规格未定
IT之家 10 月 17 日消息,据韩媒 The Elec 及日本券商瑞穗证券报道,由于苹果仍需要时间来确认铰链等关键部件规格,首款折叠屏 iPhone 手机的发布时间可能会延期至 2027 年发布。 瑞穗证券(みずほ証券)在 10 月 14 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苹果内部仍在确认铰链等关键零部件的最终设计 / 规格,因此该品牌在 2026 年第三季度量产、同年 9 月发布折叠 iPhone 手机的可能性不大。 同时瑞穗证券指出,苹果原本计划出货 1000-1500 万台折叠 iPhone 手机,但目前他们已经将折叠 iPhone 的屏幕面板产量从 1300 万片下调至 1100 万片,还有可能进一步下调至 900 万片。 不过即使苹果在 2026 年发布折叠屏 iPhone,结合市场预测的 2000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4250 元人民币)以上价格,首年的实际生产量在 500 万台-700 万台之间更为合理,具体产量还会受退换货率等因素影响,因此这一数字未必代表最终结果。 至于上个月发布的 iPhone 17 系列、iPhone Air 手机,瑞穗证券认为 17 系列的所有机型表现稳健,Pro 和 Pro Max 型号相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17 标准版增长显著,供应链正在考虑增产。 不过 iPhone Air 的市场反应不及预期,苹果可能会在年末减产 100 万台 iPhone Air。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