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180km/h 风扇过弯?30 年前最好的赛车动画,正在变成现实
从科幻 到现实 如果我说 2002 年诞生的《机动战士高达 SEED》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应该没有人会否认。 每集 3000 万日元的投入,让《高达 SEED》拥有更精细的机体和更有冲击力的机战场面。而在故事层面,导演福田己津央通过几条贯穿整部作品的情感线,让基拉、阿斯兰、拉克丝等角色,成为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机动战士高达 SEED》 在《高达 SEED》问世的 10 年以前,福田己津央还有一部神作——《高智能方程式赛车》。虽然这部动画在当时反响平平,但却在引入中国后意外爆火,成为了福田己津央继《高达 SEED》和《魔动王(光明使者)》之后的又一代表作。 《高智能方程式赛车》 回过头看,这部诞生于 1991 年的赛车动画隐藏了太多技术预言,14 岁少年风见隼人与 AI 系统「阿斯拉达」之间所产生的奇妙情感,正在三十多年后的技术路线图里找到现实投影—— 理想汽车通过声纹识别建立了与用户的联系,比亚迪「灵鸢」无人机实现了自动动态起降,宝马利用大功率风扇将车身紧紧按在地面。 阿斯拉达 而《高智能方程式》中最核心的设定——电脑学会理解人类情感,也正在被一个个语言模型转化为现实。 属于我们的「阿斯拉达」,其实已经不远了。 从 Cyber Formula 到量产车间 《高智能方程式》的故事设定在 2015 年(导演显然高估了科技发展的速度),那时配备人工智能的赛车—— Cyber Formula 已经取代了 F1,成为了 21 世纪全球最高水平的赛车赛事。 主角风见隼人的 AKF-0 赛车 动画的第一集,14 岁的风见隼人为了保护父亲研发的超级 AI「阿斯拉达」,不让其落入军方手中变为武器,在一场伏击中跳进驾驶舱,逃离了现场,与追捕他的直升机展开了一场追逐大戏。 没几分钟,隼人就被陡峭的悬崖挡住了去路,面对不足一车宽的狭窄山谷,他在阿斯拉达的提醒下开启了伴随他整个职业生涯的技能——效能风扇。 效能风扇是阿斯拉达独有的技术,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垂直于车身的几台大功率风扇,让赛车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动作,如半边车身腾空、在弯中旋转等。 风见隼人利用效能风扇进行超车 回到现实,在宝马慕尼黑实验室中,同样有一套电动风扇正在重塑空气动力学的边界。 前不久,宝马公布了他们最新的测试车——BMW Vision Driving Experience(VDE)。 BMW Vision Driving Experience(VDE) VDE 的外观非常接近 Vision Neue Klasse 概念车,作为宝马新一代动力系统的测试平台,我们完全可以在上面窥探 M3 和 M5 未来的模样。 下一代 5 系的谍照,图片来自:Carscoops 这辆高性能测试车拥有四台电机,其核心在于宝马新推出的「Heart of Joy」系统。 这是宝马为了让他们的纯电性能车也能够拥有标志性的驾驶体验,而专门开发的处理单元,车辆的动力、制动、能量回收、转向、充电等,均由这套系统控制。 宝马研发主管弗兰克·韦伯(Frank Weber)表示,「Heart of Joy」能够在毫秒内响应传感器和驾驶员的输入,让驾驶员在日常驾驶中轻松驾驭四台电机带来的 18000Nm 恐怖扭矩,「让驾驶乐趣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高智能方程式赛车》里,阿斯拉达同样也在时刻帮助隼人控制那辆功率高达 2298 马力的 AKF-0 赛车,可以预见的是,宝马的 Heart of Joy,也将成为 Bimmer 们的「阿斯拉达」。 阿斯拉达的 V12 引擎 除了控制四台电机的恐怖动力,「Heart of Joy」还控制着布局在车身各处的五台风扇。 这套设备与隼人穿越峡谷时展开的涡轮风扇异曲同工:通过布局在车身上的五台风扇,宝马成功在没有造成更多空气阻力的前提下,让测试车辆获得了多达 1 吨的下压力。 根据英国汽车媒体 Autocar 的描述,这套系统在全力运行时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就像是站在一架推力全开的空客 A380 的机翼下方」。 BMW Vision Driving Experience 不过,宝马驾驶动力学专家克里斯蒂安・塞尔迈尔(Christian Thalmeier)补充道,由于这套系统过于昂贵,「你暂时不会在量产车上看到这样的东西」。 虽说如此,但这种用风扇来改变车身 Z 轴动态的想法,还是与动画师绘制推进器火焰时的激情如出一辙。 而在深圳比亚迪研发中心,另一场技术复刻正在上演。当动画里阿斯拉达发射车载卫星预判赛道环境时,比亚迪的工程师们选择让无人机从车顶起飞。 比亚迪表示,他们针对用户出行场景做了系统性开发,新推出的灵鸢无人机系统可以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智能跟拍。 据比亚迪介绍,灵鸢系统已经实现了 25km/h 车速下的动态起降。在降落时,系统会采集风速等一系列变量,准确把控起飞和降落时机。 其降落的地方,是一个展开后面积为 0.29㎡ 的停机坪,机库闭合时的厚度为 21.5cm,整车的最高车高控制在 2.05m 以内,方便车辆进入地库。 使用上,灵鸢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针对用户出行场景做了系统性开发,可以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智能跟拍。 这套无人机设备虽然不具备气象监测的功能,但它一样可以在必要时成为驾驶员的「另一双眼睛」。 《高智能方程式赛车》里的龙套角色大友让二的赛车上也有一架无人机,可以在野外为驾驶员勘路 从阿斯拉达到现实的跨越 比起这些花哨的功能,更具革命性的映射发生在人机交互领域。 在动画中,阿斯拉达与风见隼人之间深度绑定的关系,搞不好也为现实世界的人机交互提供了灵感。去年 12 月,在「理想 AI Talk」发布会上,这种关系被解构并拓展为一个更宏大的战略—— 理想汽车将车载认知大模型 Mind GPT 从车机延伸至手机端,甚至在前两天还推出了网页版本。这种跨平台的布局,让「理想同学」能够更深入地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 理想同学网页端 CEO 李想是这样解读的: 我们的大语言模型 Mind GPT 是认知智能,连接数字世界;而自动驾驶被称为空间智能,关乎物理世界。我们同时在这两个领域探索,并坚信认知智能与空间智能的结合——我们称之为 VLA(Vision Language Action Model,视觉语言行动模型)——是一个更值得相信和追求的机遇。 理想汽车的这一理念,正在将动画中「AI 情感陪伴」的设定转化为一种普世服务。 当 Mind GPT 凭借 10 万亿 Token 的预训练数据精准理解用户指令时,当「车位到车位」功能将智能驾驶延伸至小区内部道路时,汽车与人的关系正在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机关系的重塑。 这种变化在理想汽车的 AI 战略路线图中愈发清晰: 从 L2 级智驾的「增强我的能力」,到 L3、L4 级智驾与理想同学一起「成为我的助手」,最终指向「硅基家人」时代的认知智能与空间智能的融合。 正如动画中阿斯拉达突破代码限制,理解隼人的情感一样,现实中的理想同学、NOMI、小艺等智能助手,也在通过多模态的认知能力,学习并理解用户口中「今天我好累」背后的真正含义。 技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总以看似「降级」的方式,将幻想变为现实。 如今,智能汽车上的语音助手与几年前刚刚上车的语音助手相比,已经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变化不仅仅源于大语言模型带来的技术迭代,还因为车企在这段时间里逐渐找到了发挥用户数据价值的方法。 两年多以前,一位华为车载小艺的产品经理在接受董车会采访时表示,当时超过 99%的服务需求都是用户主动向小艺发起的,而小艺主动发起的服务占比不到 1%。但他认为,后者的占比只会越来越高。 尽管华为没有公布后续的具体数据,但从实际功能来看,小艺后续确实加入了许多主动服务。例如,它会根据车内 PM2.5 含量水平或车外污染程度,主动询问用户是否需要开启空气净化模式;还会根据影片收藏夹和车辆停留的地理位置,以「小艺建议」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观影指南。 几年前,李想首次提出理想汽车未来会成为一家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时,并没有太多人理解他的意思。但如今,一切都已清晰——依托大模型和用户数据形成的全场景服务能力,正是车载语音助手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 未来,它们都将成为一个万能的「阿斯拉达」。 有用户把 NOMI 改成了阿斯拉达的样子 动画中,阿斯拉达的情感溢出被解释为「隼人父亲的数据幽灵」,而 Mind GPT 从则是从 50 亿公里的驾驶数据中提炼出人类行为模式。这种从科幻叙事到工程细节的转化,恰是幻想照进现实的生动写照。 当宝马 VDE 测试车与阿斯拉达效能风扇的音效重叠,当比亚迪无人机的起降轨迹复刻卫星展开的机械美学,当理想同学开始主动服务用户,属于我们的「阿斯拉达」已悄然驶入现实赛道。
曝苹果计划给 Apple Watch 加上摄像头,和 AirPods 一起组成 AI 可穿戴设备
在苹果打算为 AirPods 加上摄像头之后,苹果似乎想将摄像头战略延续到其他设备上。 在最新一期的 Power on 中,Mark Gurman 爆料称苹果对未来的智能穿戴设备有了进一步的构思: - 未来 Apple Watch 设备将配备摄像头,这颗摄像头的主要作用是结合 Visual Intelligence 功能感知并分析周围环境,它与未来的 AirPods 等设备一样能「看见」外部世界,共同组成 AI 可穿戴设备。 - Series 系列的摄像头将以类似 iPhone 的形式嵌于屏幕嵌于屏幕下方 - Ultra 系列的摄像头将放置于手表侧面靠近表冠的位置 不过,Mark Gurman 也表示,虽然 Apple Watch 配备了摄像头,但考虑到电池和散热等因素,以及屏幕大小和姿态限制,Apple Watch 并不支持使用手表进行 Facetime 或是微信等视频通话。 除此之外,Apple Watch 还可能迎来一些功能与产品线的调整: - 血压监测功能测试遇技术难题,在 Apple Watch S11 上我们是否可以看到血压监测功能的落地还是个未知数 - 新款 Apple Watch Ultra 将发换用联发科研制的新基带,支持卫星短信和 RedCap 5G 技术 - 廉价版塑料 Apple Watch SE 可能会因为因设计和成本问题可能被砍,此后只留下 Series 系列与 Ultra 系列 你会对加了摄像头的 Apple Watch 感兴趣吗?欢迎在评论区告诉爱范儿!
AI手机是不是正在走“弯路”?
前几日,苹果升级版Siri再次跳水,引发股价大动荡。 苹果原本计划在2024年6月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展示Siri的新功能,而知情人士对媒体表示,现在这些功能最早也要等到明年才能推出。根据担任苹果高级总监的Robby Walker所述,推迟发布的原因是质量问题,公司发现新技术的成功率仅为66%到80%,也就是说,大约每三次交互就会出现一次错误。 这让苹果有些尴尬,毕竟此前大饼已经画了。去年6月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通过视频演示公布了一些关键的AI功能,对提升Siri的个人助理能力至关重要。 相比苹果,国内手机厂商在AI手机的落地进程上似乎很顺利,不久前,华为、荣耀、OPPO、小米等厂商更是纷纷高调接入DeepSeek R1模型,为各家的AI手机带来了新的想象力。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手机厂商对AI手机寄予的厚望能换回丰厚的回报吗? 又或者说,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上:AI手机真的是未来手机的发展形态吗? AI手机还只是手机厂商造出的概念? 2024年,是AI手机元年。年初,OPPO CEO陈明永一句“AI手机时代将成为继功能机、智能手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阶段”,拉开了AI手机走上舞台的帷幕。紧随其后,各家厂商争相推出新手机,不约而同地以AI功能为卖点,为其贴上“AI手机”的标签,试图向消费者讲述“AI手机”的新故事。 到了年底,OPPO、vivo、荣耀、小米、华为更是接连亮出AI大招,AI智能体、AI手机操作系统(AI OS)等概念走上前台,在各家厂商的PPT上频频刷屏。 手机厂商们不遗余力地鼓吹AI手机,然而消费者似乎冷静得很。据国外知名二手交易平台SellCell的调研显示,大部分用户对智能手机上的这些新兴AI功能并不感冒。 这项调研覆盖了2000名年龄满18岁的智能手机用户,其中半数为iPhone用户,另一半则为三星智能手机用户,他们分别体验了Apple Intelligence和Galaxy AI。调研结果显示,高达73%的Apple Intelligence用户和87%的Galaxy AI用户认为,这些新功能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价值,甚至有些人觉得几乎没有增加任何价值。 在国内,情况类似。自媒体雷科技通过采访朋友和亲戚,看看他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对AI手机的反应,问及“AI会成为你们购买手机的动力吗”,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不会,只有一位受访者表示会考虑,但很难成为关键因素。 这其实就是当前AI手机最大的问题,广大用户感知不到AI手机有何不同,甚至是不同品牌的AI手机有何不同。 为什么?与Deepseek、ChatGPT、Sora等依托大模型诞生的AI应用不同,尽管AI手机通过自研大模型或接入第三方大模型,可以实现功能上的一些智能化创新,可是这些创新几乎都是在手机原有的拍照影像、续航散热、通信通话等基础性能上做出的改变。在本来就性能过剩的情况下,细微的、局部的、不成熟的改变,根本无法给用户带来深刻的感知。 比如“AI消除”,这个功能在手机上的使用率相对较高,但这一功能无非是给用户拍照后提供了一点修图的便利,对大部分用户而言,有没有这个功能,无足轻重。 用户无法感知AI手机带来的变化,这也决定了大众对AI手机这个概念无法形成一个成功的认知。因而,某种程度上来讲,AI手机目前仍只是手机厂商们为打破智能手机市场的“僵局”而制造出的一个概念而已。 对手机厂商而言,将这个概念真正落到某一款手机上,使之成为AI手机的标杆性产品,才是最难的。 手机不需要生产力变革 去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终于带着自己的AI系统“Apple Intelligence”走到了人前。苹果在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这项与OpenAI深度合作的成果,这一AI全家桶功能包括了智能助手、邮件摘要、图片修改、自动翻译等。然而,你可能发现了,这些功能在国内主打AI为卖点的手机上已经是基础操作。 现有市面上已经发售的AI手机,基本上都涵盖了实时双向翻译、写作与沟通辅助、AI影像与修图、智能语音助手等AI功能。但是将这些五花八门的AI功能部署到最新的旗舰产品中,并投入重金营销,却没有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一方面自然是所谓的AI功能还远未成熟,也达不到智能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像文档总结、实时翻译、文章撰写等AI功能,在技术层面确实很“高大上”,可实际上使用手机时,这些功能反而用到的机会不多。一般而言,普通用户既没有在手机上看文档、写报告、写文章的习惯,也没有多少通话需要实时翻译或者去浓缩摘要。 根据SellCell的调查报告,Apple Intelligence中的写作工具和通知摘要功能使用率较高,而其他功能如优先消息、照片清理、智能回复等则使用率一般,照片自然语言搜索和转录摘要等功能更是鲜有用户尝试。 使用频率低,透露的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而是这些AI功能的价值多偏向于生产力提升,为用户提供工具,这背后多少有些“生搬硬套”的感觉。因为无论是大模型还是基于大模型诞生的AI应用,都最先在PC端的办公场景实现落地,并带来生产力的提升。手机端的AI功能也集中在工具上,这似乎是仿照PC端、直接加入了大量办公功能,并没有考虑到手机端用户的需求。 从用户需求出发,AI手机需要朝着“实用”方向发展吗?不然。在智能手机多年来陷入创新停滞的背景下,用户更需要AI手机带给他们体验上的新鲜感,或者更大的娱乐性。 去年10月份,荣耀前CEO赵明在发布会现场,仅一句指令,手机就自动下单了2000杯咖啡。这一功能为AI手机的发展提供了示范,也唤醒了大众对AI手机的想象,即未来用户只需与手机智能助手轻松聊天,就能完成美化照片、点外卖、打车、购物等一系列操作。这也是为什么手机厂商们都在打造“AI私人助理”或“AI智能体”的原因。 但是这显然触碰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无法解决的“App孤岛”问题。想要实现系统级的AI操作,需要手机厂商与App背后的各大互联网公司展开深度合作,打通三方数据和权限,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AI生态。然而,那些超级APP身后的互联网巨头们恐怕不会同意。 这或许也将是AI助手未来进化面临的最大的限制。 一个硬件不行,AI“全家桶”就行了吗? 去年手机厂商们集体转向AI手机的竞技场,今年他们又做出了近乎一致的举动—搞生态。 前不久,荣耀CEO李健在 MWC2025 上首次公开亮相,并正式发布荣耀阿尔法战略。他宣布,荣耀将从智能手机制造商的身份,全面转型为全球领先的 AI 终端生态公司;华为也推动 AI 大模型技术全面融入终端系统,重构以 AI 为中心的鸿蒙原生智能;雷军同样表示,AI 技术将深度融入小米的各类终端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使用体验。 简单点说,手机厂商借助这次AI技术进步对硬件的升级,不会只停留在智能手机上,而是触及各种终端产品。这对于已经成功搭建起相对完整的硬件生态的手机厂商们而言,自然不是难事,可AI手机未能在市场上掀起浪花,生态化的打法又能带来改变吗? 值得一提的是,以AI为卖点的其他硬件确实出现了拉动销量的利好。比如AI PC,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AI PC的出货量稳步增长,达到580万台,占PC总出货量的15%。 再比如AI耳机,根据洛图科技(RUNTO)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耳机耳麦传统主流电商市场的销量已达31.5万副,销售额为3.4亿元,同比2023年分别增长了260.9%和405.9%。 不过这些AI硬件其实和AI手机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就是AI功能不足以打动消费者,成为左右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一位电脑门店的销售员表示,“游戏玩家或需要设计、渲染、剪辑的专业用户更看重电脑的处理器、内存、显卡、电池等配置,普通用户则会考虑性价比,很少有消费者是看中电脑的AI功能而买单的。” 而且一个尴尬的情况是,随着AI应用不断带来惊喜,出现了像Deepseek这样的爆款,这其实削弱了AI手机或AI PC自带的AI能力。用户在手机或PC端下载Deepseek、豆包等应用,同样能体验AI技术带来的升级,而不用购买AI手机或AI PC。 换句话说,目前这些以AI为卖点的硬件所带来的智能化,可替代性太强。更何况,现在还出现了一个智能体Manus,可能直接要颠覆智能手机。 这不是玩笑。除了Manus,此前Open AI创始人山姆·奥特曼投资的 Humane,发布了一款个人助理设备AI Pin,形状像一枚胸针,用磁铁吸附在衣服上,内置大模型 ChatGPT 等,可以通过语音进行自然交互。尽管这款产品失败了,但它的出现说明了在用户被智能手机垄断了注意力的时代,一款能够更让人专注、更少被干扰的 AI 设备是有市场的。 这或许应该令手机厂商们警惕:AI时代给智能手机带来的到底是机会还是危机? 当然,在一个统一的生态中,大模型技术也让硬件之间的互联互通、多模态交互有了新的想象力,这对消费者来讲或许是一大吸引力。只是,软硬件的协同是华为、小米、荣耀等更擅长打造硬件的厂商们必须跨越的坎。 从模块化手机、到折叠屏、无屏化手机,再到如今的AI手机,巨头们对智能手机的未来形态的探索一直未停止,这也是从产品创新乏力的泥淖中走出来的根本路径。AI技术蕴藏的想象力或许恰恰是智能手机所需要的,但它能否真正给智能手机带来变革力量,驱动智能手机向下一阶段成功进化,现在谁也无法确定。
古尔曼:苹果仍计划推出带有微型摄像头的AirPods
IT之家 3 月 23 日消息,据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报道,苹果公司仍在探索在未来的 AirPods 中加入微型摄像头的可能性。 古尔曼本周在其关于苹果高管迈克・罗克韦尔(Mike Rockwell)成为 Siri 开发新负责人的报道中,再次提及了这一可能性。报道称,罗克韦尔在硬件方面的丰富经验,有望助力苹果将人工智能更深度地融入未来的设备中,该公司已经在探索带有朝外摄像头的 AirPods 的想法,这些摄像头可以将数据提供给人工智能。 这些摄像头从技术角度而言,实际上是红外传感器。 IT之家注意到,苹果供应链分析师郭明錤在 2024 年 6 月的一篇博客文章中提到,苹果计划在 2026 年大规模生产配备红外摄像头的新款 AirPods。郭明錤指出,新款 AirPods 中的红外摄像头组件将类似于 iPhone 的 Face ID 接收器。他还提到,配备红外摄像头的新款 AirPods 将与苹果的 Vision Pro 头显配合,提供更出色的沉浸式空间音频体验。例如,当用户佩戴 Vision Pro 头显观看视频,并同时使用新款 AirPods 时,如果用户转动头部朝向某个特定方向,该方向的声音源将被突出强调,从而增强空间音频与计算体验。 此外,红外摄像头还有望实现“空中手势控制”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势动作与设备进行交互。如果按照郭明錤所预测的 2026 年大规模生产的时间表推进,配备红外摄像头的新款 AirPods 可能在 2026 年或 2027 年正式推出。
曝苹果升级显示驱动芯片:折叠屏iPhone续航稳了
快科技3月22日消息,据供应链消息,苹果折叠屏iPhone的重点是提高能效,在保证机身轻薄的同时提升手机续航能力,这次苹果专门优化了折叠屏iPhone的显示驱动芯片,从而提升能效。 据了解,显示驱动芯片的全称是“Display Driver IC”,这是驱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等显示器(PDP)的集成电路芯片。 显示器中的每个像素由三个子像素组成,即红、绿、蓝(RGB)三原色,每个子像素处设置有一个晶体管,显示驱动芯片就负责控制这些晶体管。 显示驱动芯片由栅极驱动芯片和源极驱动芯片组成,前者具有开关功能且可以控制子像素(RGB)的栅极,后者能调节子像素的图像信号以产生色差。 这次苹果重点升级了显示驱动芯片,让面板组件更薄、降低热量输出的同时减少功耗,这对提升折叠屏iPhone的续航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这款折叠iPhone将采用书本式设计,像Galaxy Z Fold一样水平展开,该设备近期已进入富士康的新产品导入(NPI)阶段,这是苹果生产流程中的关键环节,郭明錤表示,折叠屏iPhone将在2026年第四季度进入量产,最快可能会在明年底上市。 硬件方面,折叠iPhone将配备两颗后置摄像头、一颗前置摄像头,并在电源按钮中集成Touch ID传感器,这意味着苹果会跳过Face ID,主要是为了节省内部空间。 该设备预计将配备高密度电池和钛合金机身,其铰链由钛合金和不锈钢混合制造,该设备展开时厚度仅为4.5mm,闭合时厚度在9mm至9.5mm之间。
微星泰坦18 Pro笔记本首发: RTX 5090加持
3月22日消息,微星正式在电商平台推出了新款泰坦18 Pro笔记本。这款产品采用“酷睿Ultra 9-285HX处理器+64GB内存+4TB固态硬盘+RTX 5090显卡”的高端配置组合,将于3月31日晚上9点开启首次销售。官方定价为36999元,享受国家补贴后售价为34999元。 泰坦18 Pro延续了微星标志性的红黑电竞风格设计,机身配备极光矩阵灯条,拥有全尺寸独立分区RGB背光键盘,并搭载了Dynaudio品牌的6扬声器系统。同时,该设备内置容量达99.9Wh的电池,为长时间使用提供了保障。 硬件方面,这款笔记本搭载了24核心24线程的英特尔酷睿Ultra 9-285HX处理器,配合64GB DDR5 6400MHz内存和4TB SSD存储。显卡方面则采用了功耗高达175W的英伟达RTX 5090 Laptop,强大的性能能够满足专业创作与游戏需求。散热系统采用双风扇、七热管以及四个散热孔的设计,确保高性能运行时的稳定性。 屏幕部分,泰坦18 Pro配备了一块18英寸的Mini LED面板,分辨率为3840x2400,支持120Hz刷新率,最大亮度可达1000尼特,覆盖100% DCI-P3色域,显示效果极为出色。此外,该设备还内置了一颗1080P摄像头,并支持红外人脸识别功能,提升了使用便利性。 接口配置方面,机身左侧提供了2个USB-A 3.2 Gen 2接口和1个SD卡插槽;右侧有1个USB-A 3.2 Gen 2接口和2个雷电5接口;后侧则配备了1个HDMI 2.1接口和1个RJ45网线接口,丰富的接口选择为用户连接外设提供了极大便利。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