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百川智能,必须啃下AI医疗的“硬骨头”
“想看看多少场景能真的用上AI医生”。 今年1月,刚发布推理大模型Baichuan-M1-preview,谈及2025年最期待的,且与AI相关的事,百川智能CEO王小川这样回答。 没过多久,百川智能裁撤负责金融行业To B业务的B端组,理由是“公司要聚焦医疗”。另一边,百川智能停训新通用大模型,转向医疗垂类模型。 如今,不到半年,百川智能又在AI医疗赛道有了新的成果。 8月11日,百川智能推出医疗增强推理大模型Baichuan-M2-32B。这是百川智能开源的第二个医疗增强大模型,专门针对现实医疗推理场景。 图源百川智能官网 尽管参数量为32B,但在多种维度上Baichuan-M2都实现了“小而美”的超越。 OpenAI发布的Healthbench评测集中,Baichuan-M2的综合成绩超越了OpenAI的开源模型gpt-oss-120b。根据百川智能的官方介绍,目前,Baichuan-M2在所有开源模型中,排名世界第一。 一切似乎都回应了王小川的坚持——医疗是大模型皇冠上的明珠。 当然,技术榜单的荣光并不能直接照亮商业化之路。传统医疗行业巨大的供需缺口,让医疗向来是个痛点多的行业。挂号难、治病难、找好医生难几乎成为行业通病。 也正是这样的行业痛点和市场需求,给了AI在医疗落地并爆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随着今年年初DeepSeek火爆、大模型行业淘汰赛加剧,AI医疗赛道瞬时火热。 巨头的嗅觉往往最敏锐。今年以来,蚂蚁、京东、华为、字节等巨头都将触角深入AI赛道,聚焦用户问诊、买药等基础需求。此外,“AI六小虎”中,月之暗面也被爆出布局AI医疗产品。 换句话说,拥有先发优势的百川智能再次被迫卷入红海竞争中。在真正实现用AI看病前,如何用更多场景提升用户付费能力、用故事吸引更多投资人,是百川智能更要紧的事。 百川智能的大模型, 在AI医疗赛道有何竞争力? 2023年创业之初,“造医生”就是王小川的初衷。但这个初衷,被他压在心底一年多。 这存在一个现实因素。当时大家的关注点都聚焦在通用大模型OpenAI,如果和投资人、团队太强调医疗,往往会被归类为垂类大模型,鲜少被关注和认可。 如今,随着大模型重塑千行百业,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金融、医疗、教育等垂类大模型百花齐放,大模型对市场的教育也到了新阶段。 时机成熟了,百川智能融到钱了,也更需要找到新场景继续赚钱。这时候,再将医疗作为重点故事讲,是个聪明的做法。 这种战略转变的底气源于百川智能在AI医疗上的积累。从参数上看,Baichuan-M2的参数量为32B,却能在医疗专业能力上实现了对百亿级模型的超越。从时间上看,不到半年就能登顶世界第一。 图源百川大模型微信公众号 这些更新迭代的背后,是百川智能不拼参数和规模,而以场景和精度见长。正如百川智能介绍,Baichuan-M2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四大技术创新:大型验证系统、端到端强化学习、AI患者模拟器、多类型医疗数据。 其中,AI患者模拟器无疑是Baichuan-M2破局的关键。这是百川智能今年1月发布的基于真实病例构建的AI系统。通过真实数据构建上万个不同年龄、性别、症状的AI患者,模拟了数百万次诊疗过程,从而生成出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表达能力的虚拟患者,让他们在医患对话中提供真实的症状表达和交互反应。 简言之,AI患者模拟器是在医患沟通阶段,通过学习真实数据,能模拟各种类型的患者,还原真实医疗场景,以此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 在医生诊疗阶段,多阶段强化学习策略可以将复杂医学训练分解为阶梯式任务,大型验证系统能实时评估诊断逻辑,确保模型符合医生临床思维。 若想要将AI技术内置于医疗行业,大模型的落地场景和高质量的医疗数据同样重要,前者更为关键。相比于国外的AI医疗模型,Baichuan-M2的本土优势明显,即更了解中国医疗的临床场景。 针对同一肝细胞肝癌患者,M2首推在具备手术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解剖性肝右叶切除手术,与国内临床治疗指南高度吻合;gpt-oss-120b则建议首选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理由是符合BCLCB期治疗指南。 尽管两种治疗手段都是治疗肝癌的方案,但到大模型落地阶段,考验的是应用模型能否将全球医学知识、医学证据转化为符合本地优势特长的临床决策,以此更好地治疗患者。 不能忽视的是,真实数据一方面让模型判断更精准,另一方面则引发外界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即便M2采取了轻量化手段,但在后续的具体应用中,如何保证这个“黑匣子”吸收数据的安全性、判断推理的准确性、互动对话的连续性,都是不小的挑战。 当下,百川智能医疗大模型的技术获得突破,但这也只是第一步。当AI浪潮已经进入到应用比拼,甚至是淘汰赛的阶段,百川智能在保持技术优势之余,还有很多步要走。 各家争锋AI医疗赛道, 百川智能能抢到多少客户? AI医疗是个肉眼可见火热的赛道。 本质上,AI医疗的火爆与医疗行业的两大特性——专业和刚需有关。前者决定了这是少数人理解的领域,后者决定了这是多数人需求的市场。 据2025年卫健委发布的《2024年全国医疗服务能力调查报告》,我国三级医院仅占医疗机构总数的7.8%,却承担了全国50%以上的门诊量。 这种天然存在的供需缺口,给了AI涌入的机会。如果能将AI数字化手段渗透到医疗的链条中,医疗也会更加普惠。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88亿元快速增长至2033年的31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3.1%。 市场空间大,竞争对手也随之增多。尤其今年以来,众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也在这片领域中角逐。 6月,华为与瑞金医院合作开源了病理大模型“RuiPath”, 并与海内外的12家医疗机构共同启动RuiPath病理大模型的全球多中心计划,协同推动病理大模型持续迭代。 同月,蚂蚁集团推出的AI健康应用AQ。基于其医疗大模型,AQ为患者提供健康科普、就诊咨询、报告解读、健康档案等AI功能。目前,已有超269位名医在AQ上开通了AI分身,其中80%是三甲医院医生。今年年初,蚂蚁率先收购了好大夫,为AI医疗铺路。 事实上,蚂蚁做AI医疗有着天然的流量入口和协同效率,背靠支付宝的用户和医保码,或许会成为很多患者的选择。同样背靠流量的还有京东推出的“AI京医”大模型,字节的“小荷AI医生”等来自大厂的AI医疗选手。 正是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生态,大厂布局AI医疗时,率先选择的是C端。AI应用落地C端,门槛低,但稳定性不高。举例而言,一个用户或许下载多个AI医疗软件,哪个好用用哪个,更关键的是目前大多AI医疗软件是免费的,且对医疗的介入比较浅,很难得到用户的信任。 当综合科技巨头以平台化生态横扫市场,百川智能选择纵深切入医疗核心场景,聚焦于打造“超级医生+超级应用”。 在B端赛道,百川智能已经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共同推出“一大四小”五款AI医疗产品,其联合研发的AI儿科医生已在疑难病例的顶级专家会诊中正式 “上岗”。 此外,百川智能与北京市海淀区卫健委签署战略合作,通过“1 + 2 + N”方案(1个多模态医疗大模型,2个AI医生:AI 全科医生、AI 儿科医生,N 个不同场景),共建“AI 医生—真人医生双医协同”的医疗服务模式 。 整体来看,百川智能将更多的目标客户指向了G端(政府端)和H端(医院端),其次才是C端。一边帮医生提供诊断辅助,一边为患者提供咨询,这也让百川智能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路线。 在C端,最具代表性的是今年两周年全员信中,王小川提到“变身”的百小应。这款AI应用如今已经定位为“医学增强大模型”,可以通过医学推理和循证医学的注入,提供真实、权威的回答和引用,实现“MDT in One”,成为医院、医生临床与科研的助理。 图源百小应微信小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落地中,百川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大模型私有化部署的性价比。以M2为例,百川进一步将其轻量化,量化后的模型精度接近无损,可以在RTX4090上单卡部署,相比DeepSeek-R1 H20双节点部署的方式,成本降低了57倍。 在数据层面,百川智能也打出了提前量。去年年末,百川智能投资医疗数据服务商小儿方,并且自建了天极更新的循证医学知识库,拥有千万论文、千万院内医疗病例、几十万书籍、千万图谱词条、百万知识库、亿级问诊数据,能为模型训练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 百川智能在全力以赴AI医疗,但在B端市场,科大讯飞是个不容忽视的巨头。2024年末,讯飞医疗登陆港股,成为“医疗大模型第一股”。 一边是互联网巨头,一边是AI医疗巨头,百川智能想要抢到更多客户注定不容易。在医疗领域,效率、价格、质量被看作是不可能三角,市场都在期待AI掀的技术革命能带来生产关系的重构。不过,医疗行业事关人命,挑战远不止技术本身,是个不好啃的硬骨头。 抓紧赚钱是百川智能的首要任务 去年7月,百川智能拿到了50亿元融资,公司估值达到200亿元。行业的风声远没有那么积极,资本也变得冷静谨慎。 当同行都在焦虑商业化时,王小川却不在乎。他对《人物》杂志直言,“行业里面大家都在拼命地说商业化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在我这儿它现在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他看来,百川智能别亏钱就行。看起来只关心技术的前提是,王小川将技术以外的内容都交给了创业伙伴,把和钱有关的这部分工作交给了百川智能联创茹立云,也是至今仍陪伴王小川的联创。 据智能涌现报道,在一次内部会上茹立云将“大模型六小虎”的现金流水平分成了5档:能活6个月的、12个月的、24个月的、48个月的、超过48个月的,她表示百川智能在“超过48个月”那一档。 足以见得,当时内部对百川智能现金流的底气很足。不过,去年下半年以来,百川智能经历了大批联创、高管等“老班底”的离开。今年决定All in医疗后,百川智能缩减作为现金牛的金融B端业务,现金流底气未必那么足。 参考“AI+”各行各业,应用多、付费少几乎成为每个行业的通病。这样的商业化进程对百川智能无疑是个考验。从资金投入角度来看,新的模型研发需要资金,旧的模型训练也需要资金,在研发上的决心和力度越大,意味着公司面临的资金压力也越大。更关键的是,随着大模型行业的内卷加剧,AI应用的获客成本和留存难度都在上涨,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 当资本变得谨慎,变现和投入的缺口越大,创业公司越危险,找到有可行性的商业化变现之路很重要。 今年年初和晚点LatePost的对话中,王小川明确了百川智能做医疗的三种商业模式。第一是面向政府,本身有基层公卫费用,会支持家庭医生计划和公立医院改革。第二是面向医院,最终会走到医保里。第三是面向消费者,可能从每个人付费走向多层次商业保险。 本质上,大模型B端变现是定制付费,C端变现是生态付费。 比如,在北京,百川智能聚焦于儿科,与北京儿童医院合作推出“福棠·百川”儿科大模型,“福棠·百川”儿科医生专业版和基层版;在江苏,百川智能瞄准AI精准诊疗,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将百川医疗大模型融入肿瘤防治早筛早诊等环节。 通过向医疗机构授权使用这些产品,百川智能可以获得相应的授权费用;同时,随着产品的不断优化和推广,其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从而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当然,进入医院的AI医疗项目需要部署到本地机房,政企资源的开拓、医疗定制项目的续费都是商业化进程的难题。 估值200亿常常被视作是一个创业公司的分水岭,跻身于200亿元俱乐部,资本会对回报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像王小川说的,当年做金融是为了有收入、更容易上市、更容易脱颖而出。现在做医疗,百川智能的资金链足够厚。 不过,在DeepSeek光环笼罩下,谁都不确定下一个走下牌桌的是谁。百川智能做到的,就是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抓紧赚钱。
vivo Vision搭载Micro-OLED屏 双目8K分辨率:相当于随身120英尺巨幕
快科技8月15日消息,vivo Vision已经官宣在8月21日发布,是国内主流手机厂商中,第一家跟进苹果进军MR领域的。 据vivo智慧终端产品总经理洪沂介绍,vivo Vision搭载了Micro-OLED屏幕,双目8K分辨率,是目前行业最高标准,相当于随身携带一个120英尺高清臻彩巨屏。 除了基础规格之外,从屏幕选型,到调教、测试都进行了精细打磨。 比如最影响观感的双目校准就是自建流水线完成,每台设备都进行双目亮度一致性标定和双目色差校准,极大减少了亮度和颜色的差异,让用户看着不晕。 声音体验方面vivo Vision采用环绕式的空间音频,让声音听起来像是来自四面八方,还有环境主题下更沉浸的观影模式,带来比传统终端和线下影院更有意思的观影体验。 针对重量问题,vivo Vision采用了分体式铆接设计、结构强度优化,再加上使用高强轻质镁合金,各种手段一起上,终于成功掉秤,中框只有49.2g。 整机高度、厚度上一压再压,结果比同类产品体积减少了将近30%。配合独家的梭形折面镜片布局,不仅体感上确实掉了秤,视觉上也更加精炼。 之前苹果Vision Pro被用户诟病最多的就是太重,其重量达到650g,在长时间佩戴的情况下,用户颈部能明显感受到Vision Pro带来的“压迫感”。 这次vivo Vision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让用户能够更长时间的沉浸使用。
戴尔科技峰会开幕,解构一体化技术图景,从存储革新到AI PC演进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15日报道,今日,戴尔科技大中华区年度旗舰活动2025戴尔科技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设置主论坛、三大专题分论坛及合作伙伴峰会,深度解构戴尔科技从数据中心和多云到终端体验革新的一体化技术图景,并通过基础架构、AI PC、Alienware外星人等沉浸式展区,全景呈现戴尔科技的前沿创新成果。 戴尔科技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吴冬梅在致辞中谈道:“当今企业面临的不是生存问题,而是一场全新的进化。要想在不确定中保持稳健、在变动中抓住增长,就必须持续构建企业的创新韧性。戴尔科技正依托全球领先的技术实力与深厚的本地洞察,助力企业打造可随时扩展、敏捷交付,并能驱动持续创新的数字底座,把不确定性转化为增长的新动能。” 聚焦企业转型的核心路径,戴尔科技以“现代化架构与多云智联”以及“智能化技术底座”助力企业加速架构升级,全面提升运营韧性与创新效率。同时,戴尔科技也全方位展示了其现代化智能终端的实力,持续为企业重构现代化生产力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陈洁强调:“在数智化变革深刻重塑企业运营底座的当下,现代化IT架构已成为企业面向未来的战略支点。戴尔科技聚焦算力升级、存力破局、数据智能三大关键维度,帮助企业打造现代化架构,实现数据价值的持续转化,从容应对快速演进的技术与市场格局。” 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商用客户端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监喻智娟分享说:“由AI技术驱动的PC焕新周期,正为产业生态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AI PC不仅是生产工具的飞跃,更是企业激活人才价值、释放组织潜能的重要起点。戴尔科技凭借覆盖多元应用场景的AI PC产品组合,助力企业在人机协同、创意生产与办公体验中全面提速,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推动创新与增长的核心力量。” 同期举办的“同行智胜 · 破局共赢”戴尔科技合作伙伴峰会,汇聚近300位合作伙伴,围绕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峰会聚焦戴尔科技五大核心能力——现代化数据中心与多云策略、智能场景的深化应用与商业变现、高质量创新驱动、零信任架构保障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助力合作伙伴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利器,共同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复杂挑战。 戴尔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渠道销售部总经理桃乐姗谈道:“在现代化转型持续提速的时代,渠道伙伴始终是戴尔科技最重要的战略合作力量。我们坚持以技术领先和生态资源为基础,赋能合作伙伴不断拓展能力边界,实现业务创新与市场突破。通过深度协同,我们不仅引领企业客户迈向更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未来,也推动高端消费市场的持续升级,共创价值,共谋发展。” 除主论坛外,戴尔科技通过三场专题分论坛,围绕企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路径与参会嘉宾展开深入探讨。“基础设施现代化”论坛聚焦算力释放、存储升级与安全防护,全面解读戴尔科技如何通过全栈创新推动智算数据中心演进;“智算数据中心及网络韧性”论坛集中展示了戴尔科技的智能数据平台与网络韧性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构建更强韧的数字护城河;在终端体验方面,“打造智能现代化办公空间”分论坛则重点介绍了戴尔科技AI PC解决方案,以卓越性能、简洁管理与数据安全,加速激发员工创造力,赋能未来工作方式。 峰会现场,戴尔科技精心打造覆盖基础架构、AI PC及Alienware外星人全线产品的沉浸式展区,全景呈现其从架构升级到应用场景变革的技术落地路径。 在基础架构展区,戴尔科技重点展示了在服务器、存储设备阵列及数据保护方案上的最新成果,致力于帮助企业突破传统架构桎梏,加速驱动数据中心现代化进程。 在AI PC展区,全新Dell Pro Max高性能笔记本系列正式亮相。该系列产品在释放卓越算力与图形性能的同时,兼具轻薄便携与前沿设计美学,赋能现代办公与专业创作场景。 面向高端消费市场的Alienware外星人产品展示区,围绕游戏体验全场景打造完整生态链——从旗舰级整机到专业级外设,产品种类一应俱全。 现场特别设置试玩区,集结Alienware外星人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等全线产品,打造高性能互动体验场景。与会嘉宾及观众可沉浸于3A游戏大作带来的感官冲击,亲身感受Alienware外星人在性能张力与卓越体验上的双重突破。 在新一轮技术与经济周期交汇的关键时刻,现代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向未来、求增长的战略必答题。戴尔科技集中展示了从存储革新到AI PC演进的核心实力,希望以面向行业的深度洞察与协同共赢的开放生态,持续赋能企业在不确定中抢占先机,在复杂中实现韧性增长。
止住下滑,亏损分红,林松涛带虎牙进入躺平期
控成本、保留平台主播和用户,是虎牙的系统性难题。现如今的困境,可能从抖快B进军游戏直播那一刻,就写下了。 数读社原创 作者 | 多哈 2023年5月,虎牙董事会发生变更,腾讯副总裁林松涛接替黄凌冬出任虎牙董事长。 林松涛上任后,迅速提出三年计划,意图救虎牙于水火。 当年8月,虎牙再度人事变动,黄俊洪与财务副总裁吴欣,两人共同担任联席CEO。去年9月,雷鹏成为公司代理联席CEO及CFO。 至此,虎牙的新任管理层正式稳定,开始执行林松涛的三年计划。 在经历了前期的动荡后,2025年,虎牙终于止住了下滑态势,林松涛终于得以松一口气。对于收缩状态的虎牙而言,这已经是非常不易的成绩。 #1 成功刹车 林松涛不够走运,他上任的阶段,虎牙恰好处于剧烈动荡期。 彼时,虎牙和斗鱼合并失败,虎牙连续三年股价下跌,并在2022年四季度跌破1美元,上市公司资格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虎牙的主播已经处于动荡状态。《王者荣耀》主播张大仙被抖音挖走,头部游戏主播楚河宣布停播,他在直播中透露,其与虎牙未能就续约条款达成一致。 内有合并失败,失去一统游戏直播市场的机会;外有主播流失,平台遭遇损失,林松涛面对的可以说是烂摊子。 上任后,林松涛提出了三年计划。具体而言是通过提供更多与游戏相关的服务,如游戏分发、游戏内商品销售和游戏广告,推动商业化路线图的转变。优化内容创作者的收入结构,以提高经济回报。内容成本与收入保持一致。 林松涛主要针对三个方面:扩大收入来源、留住主播、优化利润。 三位联席CEO中,黄俊洪曾担任腾讯云副总裁,自2007年起负责QQ、腾讯文档和腾讯云基础设施产品的管理和产品开发。吴欣和雷鹏则是财务出身。其中,雷鹏是在腾讯任职超过18年的老人,擅长财务,此前是腾讯FiT(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财务总监。在此之前,他在普华永道从事审计与咨询工作超过10年。 黄俊洪更擅长技术,可以支撑与游戏相关的服务落地,财务出身的雷鹏和吴欣,更擅长成本控制与平台收入分配,三人互补性强。可以说,林松涛为自己的战略落地做足了准备。 从结果看,林松涛前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2024年,虎牙营收60.8亿元,同比下滑13%,这是连续第三年下滑,是2018年以来的新低。 但2025年,虎牙终于止住了下滑态势。今年二季度,虎牙营收15.7亿元,同比微增1.65%,连续第二个季度同比增长。 这一方面是因为前期下滑速度太过迅速,如今的下滑速度自然平缓。 另一方面,林松涛的策略的确取得了效果。二季度,虎牙在游戏相关服务、广告及其他服务上,业绩有了不错的增长。这项业务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34%,为营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但林松涛的使命只不过完成了三分之一。 #2 无力感 留住主播与保持利润方面,林松涛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 二季报,虎牙变更了一个数据口径。 虎牙不再公布移动端月活数据,取而代之的是平均月活。从数字上看,口径修改后,虎牙的平均月活达到了约1.6亿。 按照可比口径看,虎牙的用户量也许有所恢复,但仍然没有回到过去的巅峰状态。由此推断,虎牙本季度的数据也许有所增长,但与此前有明显差距。 用户量与平台吸引力密切相关,其中,头部主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虎牙最大的困境在于,平台无力与综合类平台竞争。 作为“游戏直播第一股”,过去很久以来,虎牙通过签约头部主播、垄断赛事版权、绑定腾讯生态,在国内游戏直播市场有着绝对的统治力。 然而,虎牙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平台定位过于垂直,这导致其市场领先地位不稳固,面临综合类平台的竞争时,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从2019年起,抖音、快手和B站相继加大游戏内容投入,从2020年开始,虎牙的增速就有明显放缓。一直到今天,虎牙的直播收入还在下滑,二季度,虎牙直播收入11.5亿元,同比下滑了6%。 综合类平台流量更大、资金实力更为雄厚,对主播的吸引力更强。快手月活达到7.1亿,抖音更高,都是虎牙数倍的规模,垂直类平台无论是给主播激励、还是给流量倾斜,都无法与综合类平台竞争。 2024年,虎牙推出了“虎亿计划”,计划三年培养千名头部主播、合作5000个游戏项目。但显然,无论培养多少主播,最终的结果都可能是给别的平台做嫁衣。 这种情况下,虎牙正处在深深的无力感之中,找不到能够跳出的机会。 与此同时,直播的成本问题,一直困扰着虎牙。 长期以来,直播平台普遍面临着盈利困境。一方面,带宽成本居高不下,平台的投入非常刚性。另一方面,直播的营收主要依赖打赏,需要与主播分成,这考验着平台的平衡艺术。需要巧妙设置分成比例,从而保证平台利润的同时,不会导致主播流失。 虎牙的毛利率长期只有10%-15%,盈利困难重重。当前阶段,虎牙在保营收还是保利润抉择中,陷入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二季度,虽然营收连续第二个季度增长,但利润却出现了连续第二个季度下滑。 二季度亏损了549万元,同比由盈转亏。一季度勉强盈利92.7万元,同比大幅减少了99%。 相比于扩大收入来源的得心应手,控成本、保留平台主播和用户,才是虎牙的系统性难题,虎牙有深深的无力感。 #3 亏损下强势派息 更让虎牙无力的,还是集团层面对虎牙的边缘化。 按照年度统计,虎牙最近三年分别亏损5.5亿、2亿和4796万元,连续三年亏损,这种情况下,虎牙面临着不小的压力。然而,虎牙却在亏损状态下,强势分红。 2024年年报中,虎牙宣布“三年股息计划”,预期总派息金额不少于4亿美元(约人民币28.73亿元),包括在2025年支付的现金股息3.4亿美元,以及预期在2026年和2027年支付的现金股息每年不少于3000万美元。 这样的派息规模,相当于虎牙4个月的营收,如此力度分红,其背后,真正受益者是大股东腾讯。按照最新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31日,腾讯持股为67.3%,如果保持持股比例不变,腾讯最终能分到2.7亿美元(约19.4亿人民币)。 腾讯作为虎牙最大股东,拥有95.4%的投票权,甚至虎牙众多高管都是腾讯指派,这样的决策,很大程度意味着,腾讯对于虎牙,想落袋为安,获得更多利润。 换句话说,即便林松涛不想躺平,可腾讯已经对此不抱期待,虎牙陷入下滑已是不可避免。 林松涛和虎牙,只能尽可能延缓平台的衰亡。 从公开渠道看,目前虎牙主要进行了五方面调整。其一,多平台策略。通过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平台,触达更广泛的用户。其二,进一步发展游戏内容营销、游戏相关服务等业务,获得新增长曲线。其三,拓展海外业务,通过为海外游戏用户提供游戏分发联运、道具售卖等服务,获取收入。其四,运营版权内容,自制电竞赛事和娱乐节目。其五,AI+战略,通过智能游戏分析模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数字人仿真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创造更多的消费场景。 拆解来看,多平台策略,承认了对综合平台的劣势,发展其他业务的确可以增加收入,但围绕游戏,更多是跟随游戏产业缓慢变化。海外业务、版权内容、AI战略,短期内都需要投入,长期成果存在很大未知,虎牙又要面临保营收还是保利润的艰难选择。在派息的巨大压力下,虎牙的战略执行可能很难得到大力度的支持。 虎牙现如今的困境,可能从抖快B进军游戏直播那一刻,就写下了。跳出漩涡,要比想象的艰难。
Pixel 发布会前瞻:把大家喊出来,就是为了这点事呀?
感觉不如 摩托罗拉 在 iPhone 17 系列与我们正式见面之前,Android 市场里一家体量不大、但影响不小的厂商也将发布它们的新产品,为我们带来面对 iOS 26 和 Liquid Glass 时,Android 阵营的「标准答案」。 根据谷歌官宣,今年的 Made by Google 硬件发布会将定档 8 月 20 号上午 10 点(美国太平洋时间)。 位于国内的朋友可以在 8 月 21 号凌晨 1 点收看网络直播,或者锁定 21 号早上的爱范儿公众号总结。 今年的谷歌发布会上,会有包括 Pixel 10 系列、新的 Pixel Watch 智能手表以及下一代 Pixel Buds 耳机的发布,甚至还有小概率见到五月份 Google I/O 大会上 Android XR 眼镜的新动向。 得益于谷歌犹如三峡泄洪一样的保密能力,我们目前基本上已经知晓了今年大部分新品的硬件参数—— 单从硬件角度看,今年的 Pixel 10 系列产品力非常薄弱。对于身处国内市场的我们来说,它的参考意义远大于市场意义。 图|9to5Google 太长不看(TL;DR) 全系 Tensor G5 处理器:终于用上台积电 3nm,性能约等于骁龙 8 Gen 3,能耗比显著提升 中杯 Pixel 10:补齐主长广三摄,但是主摄和超广角缩水,荧光色非常亮眼,起步价依然 799 美元 大杯 Pixel 10 Pro 和 Pro XL:硬件几乎不变,但是新的配色非常耐看,起步价依然 999/1199 美元 超大杯 Pixel 10 Pro Fold:牙膏倒吸,唯一优势是比三星便宜 200,起步价依然 1799 美元 Pixel Watch 4:屏幕亮度再破纪录,新的充电方式解决前代痛点,起步价依然 349 美元 Pixel 10 系列:双摄变三摄,加厚不加价 图|Instagram @madebygoogle 这个曾经由 Nexus 孵化而来、一度代表了计算摄影技术巅峰和 Android 系统「最本源」样子的产品,终于迈入了第十个年头。 根据目前的爆料,Pixel 10 系列的产品形态与去年的 Pixel 9 相差无几,全系仍然分为 Pixel 10、10 Pro、10 Pro XL 和 10 Pro Fold 四款机型,并没有急着加入三星和苹果的「超薄战争」。 图|Android Authority 其中相比去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基础款 Pixel 10 了。在最新的一批爆料与官方宣发中,Pixel 10 被证实将搭载一颗直立长焦摄像头,补全「主长广」的三摄配置。 根据爆料,Pixel 10 的新长焦镜头将采用三星的 3J1 传感器,面积 1/3 英寸,分辨率为 1100 万像素—— 事实上,这颗传感器是我们的老朋友了,2022 年的 Pixel 7 经过加强的 2D 面部识别算法,依靠的就是 3J1 做的前摄。 而从参数上推断,哪怕谷歌相机的超分算法再强,也不大可能从这 1100 万像素中挤出太多纯光学信息,因此 Pixel 10 今年的长焦大概率是一颗 3 倍长焦,看齐同为 799 美元起的三星 S 系列标准版。 图|Android Authority 但机身体积不变,加入新镜头就必然意味着其它两颗镜头的空间受到挤压,而这也正是我们在爆料信息中看到的另一面。 根据外媒 Android Authority 的独家披露,Pixel 10 的主摄和超广角将分别采用三星 GN8 和索尼 IMX712 传感器——即中端机型 Pixel 9a 的同款,颠覆了以往 Pixel 普通版与 Pro 版共享大底传感器的优良传统。 相比变化比较大的普通版 Pixel 10,今年的两款直板 Pro 机型就显得有些乏善可陈。 相机算法作为谷歌 Pixel 的传统强项,在最近四五代机型上似乎却变成了不升级相机硬件的借口。 同样根据 Android Authority 的披露,Pixel 10 Pro 与 Pro XL 的三摄传感器相比前代没有任何变化,仍然维持着主摄 50MP 三星 GNV 传感器、超广角和 5 倍长焦均为索尼 IMX858 的组合——汤和药一个都不换。 Pixel 9 Pro 长这样,Pixel 10 Pro 也这样|Android Police 至于性能方面,今年的 Tensor G5 或许是谷歌敢于在硬件设计上挤牙膏的底气来源,毕竟如果单从外观和配置上看,Pixel 10 无疑是自 Pixel 6 换用自研处理器以来最挤牙膏的一代。 根据早期的样机泄露和近期的近期的信息,Tensor G5 的规格基本是板上钉钉了。首先,也是最重要的—— Tensor G5 使用了台积电的第二代 3nm 工艺(N3E),跑分性能接近骁龙 8 Gen 3,能耗比和发热控制有望迎来飞跃。 此外,Tensor G5 相比去年的 Tensor G4 还迎来了一个有趣的变化,它的 GPU 没有沿用 ARM 公版的 Mali 架构,而是转向了 Imagination Technology 的 PowerVR 架构: 图|GSMArena 对于早期 iPhone 用户来说,这个名字是非常耳熟的,在苹果 2017 年用上自研 GPU 架构之前,A 系列处理器使用的 GPU 全都来自 Imagination 。 曾经给 iPhone 提供 GPU 的厂商,如今再一次开始为谷歌 Pixel 研发 GPU,Pixel 这下「摸着苹果过河」可谓是风水轮流转了。 图|NotebookCheck 另外根据爆料,今年的 Pixel 10 系列有望支持完整的 Qi2 充电协议,包括机身内置的定位磁铁。 而谷歌同样计划利用磁铁推出自己的磁吸配件产品生态「PixelSnap」,爆料指出后续会有不少第一方磁吸配件。 外观方面,根据推主 Evan Bliss 的爆料,Pixel 10 除了谷歌传统的黑曜石(Obsidian)黑色之外,还有接近 iPhone 远峰蓝的霜蓝色(Frost)、接近三星暗影蓝的靛蓝(Indigo)和一款饱和度近似荧光绿的柠檬草(Lemongrass): Pixel 10 配色(左)和 Pixel 10 Pro 配色(右)|X @Evan Blass Pixel 10 Pro 和 Pro XL 也将迎来新配色,除了传统的黑白(黑曜石 Obsidian 与陶瓷米 Porcelain),两款新配色包括浅绿背板搭配雾金色边框的翡翠绿(Jade),以及宣传图上那个带一些灰蓝色调的月光石(Moonstone)。 Pixel 10 Pro Fold:最没存在感的大折叠 除了变三摄的 Pixel 10、变厚的 Pixel 10 Pro 和 Pro XL 之外,谷歌的大折叠机型也有望在今年的 Made by Google 发布会上露面,正式进入年更模式。 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Pixel 10 Pro Fold 的外形与 Pixel 9 Pro Fold 完全相同,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主摄依然迎来了缩水,让折叠屏本就不富裕的影像能力雪上加霜—— Pixel 9 Pro Fold|Android Central 据多方消息交叉验证,Pixel 10 Pro Fold 的主摄传感器将会从 9 Pro Fold 上面那颗 64MP 1/1.73 寸的索尼 IMX787 传感器,变成 50MP 1/1.95 寸的三星 GN8 传感器,迎来传感器面积和分辨率的双缩水。 主摄尚且缩水,超广角和长焦就更没有什么盼头了。 Pixel 10 Pro Fold 仍然沿用了去年的 12MP 三星 3J1 传感器,看得出来谷歌正在把影像能力的提升全面押注在 AI 上,甚至连 Android Authority 都评论道「谷歌正在玩一场危险的游戏」。 更糟糕的是,除了相机规格上的变动之外,Pixel 10 Pro Fold 就完全没有其它能够拿得出手的提升了,无论是屏幕规格、电池还是其余硬件,都完全没有变化。 图|PCMag 换句话说,今年的 Pixel 10 Pro Fold 是非常「难绷」的,仿佛只是例行更新一下处理器和版本号、出来告诉大家「我们的产品线还在存续」。 虽然国外的折叠屏市场竞争不算激烈,但是在三星今年砸下 Z Fold7 这颗重磅炸弹之后,Pixel 10 Pro Fold 的处境就变得愈发尴尬起来。 Pixel 9 Pro Fold(左)与 Z Fold7(右)|Android Central 外观方面,Pixel 10 Pro Fold 虽然名义上归属于 Pixel 10 Pro 系列,但并没能用上全部的四款配色,而是只有偏蓝灰的月光石(Moonstone)和绿金配的翡翠绿(Jade)两种,同时也是谷歌第一次在某条产品线里抛弃黑色。 图|Android Headlines Pixel Watch 4:小修小补,解决问题 除了 Pixel 10 系列的四款机型之外,8 月的 Made by Google 发布会上预期还将包含智能手表 Pixel Watch 和无线耳机 Pixel Buds 2a。 其中,Pixel Watch 4 的亮点相对更多——并且是字面意义上的亮点。根据泄露的官方宣传材料,Pixel Watch 4 采用了全新的屏幕基材,峰值亮度最高可以冲上 3000 尼特,同时 41mm 和 45mm 表款都能保持至少 30 小时的续航。 此外,作为目前主流品牌里为数不多还在使用金属触点充电的智能手表,Pixel Watch 3 分布在皮肤传感器周围的四个针孔触点非常容易被汗水和污渍遮挡,Pixel Watch 4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选择将触点移到了表身侧面: 图|Android Police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首先就是不容易被污渍遮挡,减少了充电前需要「洗手表」的频率;其次是更大的金属触点支持更高功率的充电,目前的信息指出 Pixel Watch 4 的充电速度比前代快了大约 25%,充满电仅需 45 分钟。 新的触点位置还带来了新的充电底座|Android Headlines 整理完以上的爆料,我们不难看出——谷歌今年是实在没活了。全面押注 Gemini 的后果,就是今年的 Pixel 10 系列既缺乏提升硬件的动力,又缺乏提升算法的紧迫,也让我们体会了国产品牌参数大战为消费者带来的实际收益。 借用范大将军的一句话来评价今年的 Pixel 10 系列就是: 再下去要输摩托罗拉了,三星输完输苹果,再输摩托罗拉,接下来没人输了。 文|马扶摇
投入400万英镑,英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用AI绘制“犯罪地点预测地图”
IT之家 8 月 15 日消息,据外媒 Neowin 今日报道,英国政府宣布,将通过科学、创新与技术部启动“犯罪数据集中挑战”,计划到 2030 年为英格兰和威尔士打造一张由 AI 驱动的实时犯罪地图。 英国政府希望这套系统能预测刀具犯罪、反社会行为等高风险区域,让警方能够提前干预。该项目属于总额 5 亿英镑(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48.64 亿元人民币)的研发任务加速计划,首期将投入 400 万英镑(现汇率约合 3891.2 万元人民币),目标是在 2026 年 4 月前完成原型开发。 新技术将整合警方、地方议会和社会服务部门的数据,包括犯罪记录和惯犯行为模式,助力政府实现“更安全街道”计划 —— 在十年内将刀具犯罪和针对女性的暴力减少一半。 该国科技大臣彼得・凯尔表示,AI 将优先服务受害者而非破坏者,服务守法多数而非违法者。这项挑战是研发任务加速计划公布的第二个项目。首个是“清洁能源挑战”,目标是在 2030 年前通过在晚间和周末削减两吉瓦的用电需求,为全国家庭降低电费,相当于 150 万户家庭的用电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公告并未说明如何防止画像或数据被滥用。该项目将延续英国内政部的部分既有工作,包括绘制刀具犯罪热点地图和“更安全街道”市中心治安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扩大数据来源、深化分析,以更准确识别犯罪模式并评估干预效果。 此外,英国政府还计划在社区增派 13000 名警员、警务支援人员和特别警员,以配合 AI 地图的落地执行。
买屏幕,送最新的鸿蒙平板?| 华为 MatePad Pro 12.2 2025 款上手
买屏幕 送平板 近日,华为推出了新一代大尺寸旗舰平板 MatePad Pro 12.2,定价 3999 元起。 不到 4000 块,你买到的是一块 12.2 英寸的旗舰级双层 OLED 屏幕,和一台搭载最新鸿蒙系统,标配 10000mAh 超大电池和破百快充的旗舰平板。 先来看看整机的重点,华为 MatePad Pro 12.2 搭载了一块 12.2 英寸双层 OLED 临境全面屏。 这块 2800 x 1840 的屏幕采用了 3:2 屏幕显示比例,窄边框的设计也让它拥有 92% 的高屏占比,点亮有种一整块屏幕握在手上的感觉。 屏幕表面加入了有类纸阻尼感的柔光雾面处理,触感光滑细腻,不管是书写画画还是触控操作都非常舒服。 华为在屏幕中加入了 AI PIXEL 光学引擎技术,提升了色彩还原表现和显示效果,搭配这块细腻的雾面柔光屏,给人一种很清晰、很细腻的感觉。 同时,这块屏幕具备了 SGS 低视觉疲劳 2.0 金标认证和德国莱茵 TUV 全局护眼 3.0 认证,有提供常规的护眼模式和专用于长时间阅读的电子书模式。常态下保持细腻观感的同时,屏幕看起来也舒服不容易累,对于要用它来办公、作画的用户来说也有好处。 2000nits 峰值亮度,让它在户外都能显示清晰。 另外,像是 HDR Vivid 和 ZREAL 帧享超高认证的支持,还有 △E < 1 等专业显示所需要的指标,这块屏幕都有。 从配置和体验上看,这块屏幕已经是目前鸿蒙平板中最顶的配置和体验。不管用户打算用来单独办公、画画或修图,又或者是配合 MateBook 做显示上的补充,MatePad Pro 12.2 这块屏幕都能在显示和素质上满足需求。 除了屏幕,续航和快充的体验也是 MatePad Pro 12.2 的一大亮点。 平板搭载了 10100mAh 超大容量电池,安装了键盘之后能够轻松满足一天的文字编辑和图片处理工作。机身内自带功能完整的 WPS Office 鸿蒙版和剪映专业版,移动办公还是很轻松的。 平板支持 100W 华为超级快充,0-100 充电的实测为 58 分钟: 10 分钟 31% 20 分钟 49% 30 分钟 71% 35 分钟 80% 40 分钟 88% 45 分钟 93% 50 分钟 97% 58 分钟 100% 日常有插座的环境下,带个官方充电头或支持华为超级快充的移动电源就能快速补电。机器附带的接头也是 USB-C 和 USB-A 兼容的版本,方便配合 USB-C to C 或原装充电线使用。 兼容方面,目前有不少常用的移动端应用已经推出了鸿蒙版本,应用市场已经有不少支持适配了鸿蒙系统的应用上架,有上面提到的 WPS Office、剪映专业版,常用的游戏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以及之前在鸿蒙电脑推出时上线的应用都有上线兼容鸿蒙平板的版本。 如果需要安装 Android 应用,MatePad Pro 12.2 内提供了卓易通,配合搜应用功能可以安装对应的 Android 应用。基本上,通过这个方法安装的 Android 应用都可以使用,像是原神也通过这个模式安装,用户少了分别 app 兼容的问题,使用起来很方便。 只不过,搜应用是直接通过网站作为搜索源,有些应用提供的源不安全,需要辨识一下再安装。 造型方面,华为 MatePad Pro 12.2 沿用了时下追求简约干净的设计风格。后盖加入了丝帛工艺,配合飞天青配色,整机从观感到触感都营造出丝滑素雅的感觉。 机身和这次一同推出的华为星跃键盘是透过磁吸固定,并采用 Nearlink 星闪技术进行连接,后盖和键盘之间没有外露的金属触点,这样能然两者的外观更加干净整洁。 桌面形态的固定也是通过磁吸完成,固定位置有可调整角度的区域。固定区域后侧有磁吸挖槽,可以在移动的过程中固定 HUAWEI-Pencil Pro,出行使用更方便。 对,MatePad Pro 12.2 支持最新的 HUAWEI-Pencil Pro,这款支持轻捏笔身呼出菜单、单击笔尾呼出 AI 助手小艺,还有全新的立体油画笔刷,平板使用触控笔的时候能够手笔协同,取色和画画同时进行。 最后看看定价,华为 MatePad Pro 12.2 英寸 2025 款有普通版和柔光版两个版本,两个版本都分别对应了两个储存组合: Wi-Fi 12GB+256GB 3999 元 Wi-Fi 12GB+512GB 4499 元 Wi-Fi 12GB+256GB 柔光版 4599 元 Wi-Fi 12GB+512GB 柔光版 5099 元 考虑到现在显示质量比较高的高端便携屏都要 3-4000 元,现在不到 4000 元的售价,可以获得一块 12.2 英寸的顶级屏幕,并附带了最新的配置和鸿蒙系统,对于手机和电脑都用华为的鸿蒙生态用户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华为 MatePad Pro 12.2 英寸 2025 款配置: 外观: 182.53mm x 271.25mm x 5.5mm 508g 砚黑,宣白,飞天青 屏幕: 12.2 英寸双层 OLED 全面屏 2800 x 1840,274ppi 2000nits 峰值亮度 HDR Vivid 和 ZREAL 帧享超高认证 AI PIXEL 光学引擎技术 ,10.7 亿色,P3 广色域 SGS 低视觉疲劳 2.0 金标认证和德国莱茵 TUV 全局护眼 3.0 认证 配置和系统: 12GB RAM,256GB 和 512GB ROM 可选 HarmonyOS 5.0 2.4 GHz 和 5 GHz Wi-Fi 蓝牙 5.2,支持 LDAC 和 L2HC 编码 支持 NearLink 星闪 USB 3.1Gen1 USB-C,支持 DP1.2 电池和充电: 额定容量 10100mAh 电池 标配华为全能充电器(Max 100W) 摄像头: 主摄:5000 万像素高清摄像头(F1.8 光圈,自动对焦) 超广角:800 万像素广角摄像头(F2.2 光圈) 前置:800 万像素广角摄像头(F2.0 光圈,固定焦距) 定价: Wi-Fi 12GB+256GB 3999 元 Wi-Fi 12GB+512GB 4499 元 Wi-Fi 12GB+256GB 柔光版 4599 元 Wi-Fi 12GB+512GB 柔光版 5099 元 文|梁梦麟
Replit CEO创业复盘:押上Agent、裁掉半数员工,换来估值破200亿的暴涨
作者 | 江宇 编辑 | 漠影 在AI能力骤然突进的当口,Replit曾“不留后路”,All in Agent。 智东西8月14日报道,近日,在YC孵化的AI开发平台Replit创始人兼CEO Amjad Masad接受播客《The Breakdown》采访(主持人为Monzo创始人Tom Blomfield与Google Photos前负责人David Lieb),首次系统回顾了这场转型的全过程——从裁员押注Agent、背水一战,到能力成熟后的爆发式增长,再到重新定义“谁能做出软件”。 ▲Replit创始人兼CEO Amjad Masad 就在不久前的7月30日,Replit刚完成一轮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的新融资,由Prysm Capital领投,估值超过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5亿元)。相比2023年4月的11.6亿美元估值(约合人民币83亿元),仅两年时间内估值实现超两倍跃升,成为“vibe coding”浪潮中的关键玩家。 Replit由Amjad于2016年创立,并在2018年加入YC,最初是一个面向编程学习者的Web开发环境工具。而如今,Replit已成长为AI编程平台,在AI Agent辅助开发方向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自Agent上线以来,其年化经常性收入(ARR)从1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千万元)跃升至1亿(约合人民币7.2亿元)美元,仅用时9个月。 截至2025年2月,Replit团队已扩展至包括来自Google、Facebook、Spotify等公司的前创始人、设计师与工程师。2023年6月,前Google Labs应用研究主管Michele Catasta加入Replit,出任AI副总裁,后晋升为公司总裁。 在那场首次系统回顾Replit转型的播客采访中,Amjad提到了八个最值得关注的要点,从一场押注开始,Replit一步步用Agent改变了开发方式与用户角色。 1、Replit“换了主航道”,Agent进入可用区间 这场转型始于一次生死时刻。Replit因烧钱过快而大规模裁员,创始人Amjad Masad坦言:“我们裁掉了一半人,另外又有15到20人离开了。”Replit把全部筹码压在Agent上。 彼时Agent尚未成熟,Amjad几次尝试均未成功,最多只能连贯运行几分钟。直到Claude 3.5的发布带来关键突破,首次实现5到10分钟的稳定推理和可靠的代码生成,Agent才具备实用性,Replit也由此重回增长轨道。 推动这场转型成功的根本,在于底层AI能力的跃迁。GPT-3.5时期,Agent顶多可连续执行任务5-10分钟,Claude 3.5将上限拉升到1小时,Claude Opus更达到了7小时稳定执行。 在Amjad看来,这意味着Agent已能完成一个工程师全天的工作,且效率更高。连贯性、上下文记忆和“任务链”的打通,才真正让Agent走向“生产可用”。 2、可试错、可回滚,infra才是Agent真正的“护城河” 为了让Agent真正胜任复杂任务,Replit也不再是一味追求模型能力,而是在系统层构建出“快照式事务系统”——每一步操作都可被记录、回滚、分支,允许Agent生成多个解法后自动比对并选择最优。 这种机制让AI具备了类似“人类工程师在白板上画思路、选路径”的能力,也让Agent第一次可以尝试“并行式开发”。 Amjad提到,他听说OpenAI在Codex项目中曾让多个团队同时尝试不同方案,“有点像乔布斯在苹果时的做法,看看谁做得更好”。 他认为这样的策略虽然对人类团队来说成本高,但在大型模型上可以低成本复制,“你可以做100次,然后选最好的一个”。这种生成多个版本、挑选最优解的方式,也让AI在复杂任务中拥有更大的容错空间。 他坦言,虽然这些系统工程不像模型本身那样显眼,但正是它们构成了Replit目前的领先优势。 3、谁在用Replit Agent?答案是:非程序员 随着Agent技术逐渐成熟,一个关键变化也开始显现:越来越多用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而是产品经理、设计师,甚至运营人员。 Replit观察到,许多PM已能通过Agent完成A/B测试、功能搭建等任务,部分用户甚至直接将原型部署上线,跳过工程环节。 这种“非工程部署”行为虽然提升了速度,却也引发了团队内部对责任归属的讨论,比如谁来处理Bug、谁负责维护(On-call)等问题。Amjad称这是一次“赋权”,他也表明团队在重新思考产品经理、设计师和工程师之间的角色边界。 4、安全仍是硬伤,Replit选择“替用户兜底” Agent让更多非程序员能发布应用,但AI生成的代码并不总是安全。Amjad指出,当前大模型在权限认证、哈希算法、密钥处理等环节表现糟糕,甚至容易误生成“绕过登录”的后门代码。 对此,Replit选择内建标准化OAuth模块、集成第三方安全扫描,让Agent在部署前尝试自动修复问题。 5、Agent不只是“工具栏”,是随时响应的“数字搭档” 角色变化,也改变了交互方式。Replit提出了“环境式开发”(environment-building”)设想:用户在电脑端启动一个项目,离开后可在手机上收到Agent的进度更新,并通过简单回复推动下一个任务。 他指出,相较于工程师,产品经理、设计师等用户不会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因此更需要支持移动端的交互方式。 6、“黑箱”问题浮现,Replit尝试更直观的交互方式 Amjad提到,当用户尝试用Agent构建更复杂的逻辑流程时,常常难以看清系统在做什么,“整个过程就像一个黑箱子”。 他指出,虽然通过自然语言生成代码非常强大,但“自然语言是模糊的”,用户很难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因此,他们正在探索一种结合自然语言与图形化界面的方式,帮助用户更直观地理解逻辑。 他提到Smalltalk作为启发:那是一个早期面向对象编程系统,用户通过“对象”与系统交互,而不是直接操作文件。他认为类似的交互模式可能有助于提升Agent系统的可理解性。 7、不开放模型选择,把注意力放回“结果本身” 与其他允许用户在Claude、Gemini等模型之间切换的Cursor、Windsurf等平台不同,Replit并未向用户公开底层模型的选择。 他指出,Gemini发布后,许多用户因关注热度而提出使用请求,但Replit评估发现,其在某些任务中不如Claude稳定,特别是在工具调用等方面表现较弱。 为此,Replit构建了多个内部评估系统,及时对新模型的性能进行测试。Amjad称,他们更关注模型在用户任务中的真实效果,而不是模型本身的热度或品牌。 8、Agent产品正冲击SaaS市场 Replit Agent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流程效率的提升。Amjad分享了一个用户案例:一位用户原本计划为公司采购一套1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7万元)的软件,结果自己用Replit Agent花400美元(约合人民币2870元)做出替代品,并以3.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万元)卖给了雇主。 这种“用Agent造SaaS”的方式正变得常见。他判断,像Salesforce这类拥有开发者社区和插件生态的平台型SaaS仍然具备稳定性,但很多垂直类工具正在面临被Agent替代的风险。这种趋势,他认为“可能已经体现在一些指标中。”
7 款苹果新品曝光,新 iPad mini 性能超 iPhone 16
iPhone 17 Pro 前脚才被路人拍到,根据 Mac Rumors 报道,本周苹果又不小心在软件代码里泄露了一系列新机情报。 足足 7 款未官宣的苹果新品就这样公之于众,属于是将保密工作做成预热活动了。 其中不乏 iPad mini、Apple Watch 这些明星产品,还有一些新品,甚至可能将在下月的「科技春晚」,与 iPhone 17 系列一起亮相。 省流版: iPad mini :搭载 A19 Pro 处理器,最早明年发布 iPad 入门款:A18 处理器,有望明年春季发布 Apple Watch 系列:性能提升不大,下个月发布 Studio Display 2:A19 Pro,性能怪兽显示器 Apple TV 4K:A17 Pro,有望下个月发布 HomePod mini:性能看齐 Apple Watch,年底发布 Apple Vision Pro:唯一更新 M5 处理器 iPad mini:旗舰芯片,明年发布? 下一代 iPad mini 更新,或许不需要我们再等待三年之久。根据泄露代码,代号为 J510/J511 的第八代 iPad mini,将搭载 iPhone 17 系列同款的 A19 Pro 芯片。 根据目前在售的 iPad mini(A17 Pro),这款新 iPad mini 上的 A19 Pro 处理器对比 iPhone 17 Pro 很可能会缺少一个 GPU 核心,有传言称这种「减配版」A19 Pro 也将用于今年全新的 iPhone 17 Air 机型。 ▲ iPad mini A17 Pro 这也意味着,这款 iPad mini 的发布日期将在今年 9 月之后。 今年早些时候,有爆料称苹果正在开发一款搭载 OLED 屏幕的 iPad mini,最早将在明年上市。目前尚不清楚这个 A19 Pro 版本的 iPad mini 是否会搭载 OLED 屏幕。 目前大家对 iPad mini 的吐槽,很多都集中在对比上一代「换汤不换药」的挤牙膏更新上,如果 A19 Pro iPad mini 能用上 OLED 以及高刷屏,想必能给还在犹豫的消费者多一个下单的理由。 ▲ 图源:The Verge iPad 入门款:终于能为 AI 准备好了 一起泄露的平板电脑,还有入门款 iPad。 最大的更新,依旧是机身内部的芯片:从 iPhone 14 Pro 同款的 A16,升级到 iPhone 16 的 A18 处理器。 这不仅意味着入门 iPad 在性能上的提升,也意味着,入门款 iPad 也终于能「为 Apple 智能准备好」,补上了 AI 布局最后一块拼图,苹果 3C 产品线全面 AI 化。 ▲ iPad A16,图源:Macworld 由于 Apple 智能还有运行内存的门槛,我们或许也能见到下一代 iPad 从目前的 6GB 运行内存升级到 8GB。至于像非全贴合屏幕这样大家积怨已深的配置,目前则没有相关会进行改进的爆料。 参考往年的发布节奏,苹果很可能会在明年春季发布这款新机。 Apple Watch 系列:挤牙膏的一代 即将在下个月与 iPhone 17 系列一起发布的 Apple Watch Series 11、Apple Watch Ultra 3、Apple Watch SE 3 将采用和过往 S9、S10 系列芯片的同款架构。 这意味着 S11 依旧会是微调,带来性能和续航方面的小幅提升。不过苹果可以像 S10 芯片一样进行重新设计,节省更多机身空间。 ▲ Apple Watch S10,图源:Tech Radar 由于 Apple Watch 的微架构一般三代更新一次,可以预计明年的 Apple Watch S12 将采用新架构,会有更显著的性能提升。 时隔多年更新的 Apple Watch SE 3,设计上会更接近 Apple Watch S7,之前有消息称会采用彩色设计,不过可能已经搁置。 ▲ 彩色 Apple Watch SE 预想图 Apple Watch Ultra 3 最大的更新,则是不需要依靠 iPhone 更独立的卫星通信能力。 Studio Display 2:超强性能显示器 时隔四年,第二代 Studio Display 有望将在明年年初发布,很可能与 M5 系列 Mac 产品一起推出,苹果内部代号为 J427。 此前有消息称,苹果内部正在开发一款 27 英寸的 mini-LED 显示器,很可能就是新款的 Studio Display。mini-LED 能提供比目前 LED 更深邃的黑色、更丰富的阴影细节以及更好的高光和色彩效果。 ▲ 图源:RTINGS 有趣的是,代码显示这款显示器将搭载强劲的 A19 Pro 处理器,与 iPhone 17 系列同款。 这块强大的芯片很可能会为显示器带来一些预料之外的功能,可能是 Apple 智能,也有可能会搭载一个轻量级的智能家居系统,让它在不连接电脑时,能显示时间,或者一些媒体内容。 除了这款显示器,代码还提到了代号为 J527 的显示器,不过目前还未知会是什么产品,可能是 Studio Display 的另一个开发版本,也可能是新版 Pro Display XDR。 Apple TV 4K:能用 AI,还能玩 3A? 大众期待已久的全新 Apple TV 4K 也有了更多信息,这款产品很可能将在下个月与 iPhone 17 一起亮相,或者将在今年更晚些时候发布。 更新最大的亮点,同样在于处理器:从目前 iPhone 13 同款,升级到 A17 Pro,很可能和 iPad mini 是同款,也就是比 iPhone 15 Pro 少一个 GPU 核心的版本。 这同样也很可能意味着,Apple TV 将获得 Apple 智能的支持。 A17 Pro 的强大性能,特别是图形方面更上一层楼的处理能力,很可能也将为 Apple TV 带来更多大型游戏的支持,尤其是那些有性能需求的 iOS 移植 3A 大作,让机顶盒直接变身游戏主机——相较手机来说,Apple TV 确实是更合适的游戏场景。 除了 A17 Pro,新款 Apple TV 还可能会搭载苹果自主设计的蓝牙和 Wi-Fi 芯片,苹果正在进一步加强对元器件的把控力,而诸如 Apple TV 这样的非核心产品线,正是一片绝佳的试验田。 HomePod mini:性能看齐新 Apple Watch 另一款将于今年发布的家居新品,则是新款 HomePod mini,代号为 B525。 新款 HomePod mini 将从目前的 S5 芯片,升级到 Apple Watch S9、S10 或即将发布的 S11 同款芯片,目前还不清楚具体是哪一款,不过如果 HomePod mini 将在今年发布,那很可能配备的就是最新的 S11 处理器。 ▲ HomePod mini,图源:CNBC 新的处理器也意味着,HomePod mini 会具有更强的本地处理能力,预计 Siri 处理指令的时间将大幅缩短。 有消息称,新款 HomePod mini 也将配备苹果自研的全新 Wi-Fi 和 蓝牙芯片,支持 Wi-Fi 6E,结合此前关于苹果桌面机器人的爆料来看,或许在苹果未来的产品版图中,HomePod 这条产品线占据着更核心的位置。 Apple Vision Pro:换芯不焕新 这次泄露最后一个,也是看点最小的更新,就是一个 Apple Vision Pro 头显的小更新:将从现在版本的 M2 芯片升级到还未发布的 M5。 除此之外,Vision Pro 其他硬件配置以及设计都不会进行更新,不过很可能会配备新的头带,改善佩戴体验。 由于搭载的是 M5 处理器,这款新的 Apple Vision Pro 很可能将在明年 M5 芯片在 Mac 或者 iPad 上亮相后才会发布,预计在明年年初到年中。 至于大家更期待的轻量化 Apple Vision Pro、Vision Pro 2 以及智能眼镜,将在 2026 下半年以及 2027 年陆续发布。 这一波泄露涉及到要更新的产品很多,但更新的幅度却并不大,大多数都是换芯片的常规升级。 不过,这些产品线明显比以往更频繁的更新策略,或许也意味着,苹果正在快速地让全系列产品能对 Apple 智能有更好的支持,价格最低的苹果生态入门款产品 iPad 要支持,Apple TV 机顶盒也得以覆盖,HomePod mini 也有望能用上部分智能 Siri 功能。 这就是苹果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最大优势:非常丰富和庞大的设备阵容和数量,能让自己的 Apple 智能成为拥有大量用户基数的 AI 工具。 专注性能的升级,可能也是由于全新的「液态玻璃」要占用更多的硬件资源,为了更好的使用体验,苹果要进一步刷新旗下产品的性能。 不过,让人更好奇的是,既然换上了「液态玻璃」的全新设计语言,iPhone 17 系列据悉也要全部用上高刷新率屏幕,那么全高刷的 iPad,还会远吗?
刚刚!阿里推出首个开源多模态深度研究Agent,四大VQA基准测试赶超GPT-4o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8月15日消息,今日晚间,阿里宣布推出首个开源多模态深度研究智能体(Deep Research Agent)——WebWatcher。 市面上的深度研究工具层出不穷,但大多只能围绕文字进行搜索。WebWatcher的核心创新点在于配备了增强的视觉语言推理能力,能够图文结合思考并调用多种工具,从而使研究结果更深入。 比如,当用户要分析一张图片里的信息,WebWatcher能调用 “图片搜索” 找相关图和说明,用 “OCR” 提取图片里的文字,用 “文字搜索” 查背景知识,用 “网页访问” 看具体网页内容,用 “代码工具” 算数据等。 ▲WebWatcher运行案例 实验结果表明,WebWatcher在四个具有挑战性的VQA(视觉问答)基准测试中全面领先于主流的开闭源多模态大模型: 其在Humanity’s Last Exam(HLE)-VL(复杂推理)、BrowseComp-VL(信息检索)、LiveVQA(知识整合)和MMSearch(聚合类信息寻优)等任务测试中均获得高分,超越GPT-4o、Gemini2.5-flash、Qwen2.5-VL-72B、Claude 3.7等模型。 ▲WebWatcher测评成绩 WebWatcher的技术方案覆盖了从数据构建到训练优化的完整链路,核心目标是让多模态Agent在高难度多模态深度研究任务中具备灵活推理和多工具协作能力。整个方法包含三大环节: 1、多模态高难度数据生成:构建具备复杂推理链和信息模糊化的训练数据; 2、高质量推理轨迹构建与后训练:生成贴近真实多工具交互的推理轨迹,并通过监督微调(SFT)完成初步能力对齐。然后利用GRPO在复杂任务环境中进一步提升模型的决策能力与泛化性; 3、高难度基准评测:构建并使用BrowseComp-VL对模型的多模态深度推理能力进行验证。 为了更好地评估WebWatcher的能力,阿里提出了BrowseComp-VL,它是BrowseComp在视觉-语言任务上的扩展版本,设计目标是逼近人类专家的跨模态研究任务难度。 ▲论文页面截图 结语:突破视觉语言,向深度搜索Agent迈进 自2025年1月推出WebWalker多Agent框架之后,阿里在过去近八个月里加速迭代,陆续推出了原生Agent搜索模型WebDancer、可执行极复杂信息搜索的Agent搜索模型WebSailor、面向信息检索Agent的数据合成方法WebShaper,向通用搜索Agent不断迈进。 本次,阿里最新推出的多模态深度研究智能体WebWatcher,进一步突破视觉语言深度研究Agent的新前沿,其构建的BrowseComp-VL基准、自动化轨迹生成与训练流程,为解决复杂多模态信息检索任务奠定基础,也为未来多模态深度研究Agent发展提供方向。
快手可灵2.1视频生成模型全新首尾帧功能开启内测,具备“电影级”效果
IT之家 8 月 15 日消息,快手旗下的可灵 2.1 模型今天开启全新首尾帧功能内测。据官方介绍,本次升级带来了显著的效果提升:更加流畅的“电影级”运镜控制、丝滑自然的转场效果以及精准的复杂语义理解。 官方表示,首尾帧功能的引入,使视频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能够实现更精细的控制,从而提升整体的视觉流畅度。此外,模型在处理复杂的场景和语义时,也展现出更高的精准度,将适用于需要表达复杂故事或概念的视频创作。 用户可以通过自定义首尾帧图像,生成连贯且高质量的视频内容,有效克服 AI 视频生成中的转场生硬、文本响应不足等痛点问题。同时,全新首尾帧功能还进一步提升视频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尤其适用于产品宣传片、AI 电影、AI 短剧等专业创作场景。 据IT之家此前报道,可灵 2.1 系列模型于 5 月 29 日正式推出,高品质模式(1080p)下生成 5s 视频仅需不到 1 分钟。据了解,其在标准模式(720p)下生成 5s 视频仅需 20 灵感值,高品质模式(1080p)下也只需 35 灵感值,成本下降 65%。 可灵 2.1 在动态表现方面,模型动态细节更好、动态响应更强、动态幅度更大;物理模拟更真实,人物动作幅度等更加贴近现实;模型的提示词响应也进一步优化,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意图,生成符合预期的视频内容。 可灵 2.1 模型包含标准(720p)、高品质(1080p)两种模式,主打高性价比和高效生成;定位高端的可灵 2.1 大师版则提供更加卓越的运动表现和更强的语义响应。 今年 7 月,快手披露的用户数据显示,可灵 AI 在全球拥有超过 4500 万创作者,产品自发布以来迭代升级 30 余次,累计生成超 2 亿个视频和 4 亿张图片。
卖得掉但造不出,小米 YU7 亟需突破产能地狱
小米 YU7 在第一个完整的销售月究竟能交付多少辆?从 YU7 上市第二天起很多人就一直在期待这个数据。 七月份,小米共交付了约 3 万台车,其中 SU7 2.19 万辆,SU7 Ultra 2500 辆,YU7 6042 辆。 YU7 6000 辆的交付数据比市场预期低了不少,与创造历史的 3 分钟大定破 20 万台的订单量相比,也颇有种反差感。作为对比,极氪 007 GT、小鹏 MONA 03 等热销车型在上市首月交付量均超过 10000 辆。 目前,YU7 各版本现在提车周期仍然在 42 周至 59 周左右,也就是如果现在下定,大约需要到明年 6 月份才能提到车,而 SU7 的情况也不乐观,交付周期大概在 34 周至 41 周左右。 YU7 上市之前,市场预测会有部分 SU7 车主转定 YU7,从而有望缓解 SU7 的交付压力,但按照小米之前公布的数据,只有约 10% 的 SU7 车主转订 YU7,反而造成了两种车型开始互相挤压产能。 不出意外的,小米还是陷入到了产能地狱中。在经过了发布初期的狂热之后,在政策不确定性和其它新车型的刺激下,很难说大家是否还能坚持等待 10 个月。 最近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车主发帖称其在车辆尚未生产或者交付周期仍有数月的情况下被要求先行支付尾款,否则订单将被取消且定金不予退还。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小米汽车销售人员对这一举措回应称, 要求提前交尾款仅针对部分有特殊情况的准车主,针对提出过延迟交付,或评估有较高提车风险的用户, 比如办理金融分期时配合度较低,或表达过不想提车想法的。 同时也有接近小米汽车的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汽车主要是担心车辆生产出来后准车主又不想要了,会影响向其他定车用户的正常交付。 目前在二手平台上以「小米 YU7」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相当多的车主在转让生产排期较为靠前的订单,普遍加价幅度在 2500 元至 5000 元不等,但由于小米官方并不支持变更提车人,因此大多数人采用的是在提车后进行「手拉手」过户的方式。 已经交付的小米 YU7 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也居高不下,原价为 25.3 万元的 YU7 标准版在二手车商处的最低价格为 26.8 万元左右。SU7 和 SU7 Ultra 的二手车价格则随着保有量上的上升而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愈发加剧的供需矛盾正在慢慢消磨小米准车主的耐心,提升产能已经成为了小米汽车目前的头等大事。 目前小米已经投产的共有两座工厂,其中一期工厂于 2024 年年初建成投产,主要生产 SU7 系列;二期工厂于今年 6 月中旬竣工,主要生产 YU7 系列,两期工厂规划年产能之和为 30 万辆,但二期工厂目前还在产能爬坡阶段,产能拉满之后预计月产能可以达到 2 万辆左右,也就是说从 8 月开始,YU7 的交付能力将有较为客观的提升。 此外根据亦庄 3 月份发布的规划文件,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将在原有的 53.1 公顷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扩建后总用地面积约 105 公顷,规划年产能也将增加至 30 万辆,能够大幅度缓解交付周期较长的问题。 ▲ 小米汽车北京一二期工厂卫星图 北京之外,小米也正在规划建设武汉、上海(推测)等地的工厂来满足日常将推出的混动 SUV 和 MPV 等车型的生产。 目前,小米汽车武汉工厂已经于今年上半年开始动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竣工,该工厂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航产业园,与小鹏、路特斯等车企的工厂相隔不远。其占地面积约为 133 万平方米,约为北京小米一期工厂的 3 倍,预计年产能为 45 万辆。业内普遍推测此工厂将用于生产已经开始路测的小米中大型 SUV。 目前已确定的三家工厂竣工后,小米汽车规划的年产能将超过 100 万辆。 ▲网传的小米汽车武汉工厂规划图 小米同时也在上海地区招聘汽车生产相关人员,推测或许在为规划中的上海工厂提前布局。业内也一直有传闻称小米可能会与东风汽车合作,利用其闲置产能来生产车辆。 产品力不错,但因为生产和交付问题而导致车型最终失败的例子此前也有不少。 2021 年 12 月蔚来 ET5 发布后的订单量一度让蔚来 APP 瘫痪了接近 10 分钟,李斌称「这是蔚来有史以来发布会后订单量最高的车型」,但是直到 2022 年 9 月底,蔚来 ET5 才开始交付,此时距离新车上市已经过去近一年时间,此时生产的 ET5 只能通过连番补贴降价的方式来刺激销售。后来李斌也反思到「商业上最大的成本不是钱,是机会成本」。 之后的智界 S7 也曾遭遇过同样的困境,2023 年 11 月智界首台车型智界 S7 上市,订单在两天内突破 1 万辆,但随后因为产线问题和零部件不足导致交付周期大幅度延后,即使在「二次上市」后,依然被产能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影响。 ▲ 小米汽车产线 能否避免重蹈其他新势力车型因交付延迟而错失最佳市场窗口的覆辙,从而在热度退却之前真正兑现其市场潜力,才是小米 YU7 需要真正度过的难关。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