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iOS 26将为iPhone 16系列带来Qi2.2无线充电支持,最高功率25W
IT之家 8 月 24 日消息,据 MacRumors 报道,虽然苹果公司尚未正式宣布,但即将发布的 iOS 26 更新将为除 iPhone 16e 之外的所有 iPhone 16 系列机型添加对 Qi 2.2 的支持。 这意味着 iPhone 16、iPhone 16 Plus、iPhone 16 Pro 和 iPhone 16 Pro Max 在运行 iOS 26 时,可以使用任何 Qi 2.2 充电器进行无线充电,且最高充电功率可达 25W。此前,这些设备仅能通过苹果最新的 MagSafe 充电器实现 25W 的无线充电速度,而现在也支持第三方充电器了。 Qi 2.2 的官方名称为“Qi2 25W”。本周,贝尔金公司发布了三款新的 Qi2 25W 充电支架,其中包括一款售价 59.99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430.3 元人民币)的 2 合 1 iPhone / AirPods 充电器、一款售价 99.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717.2 元人民币)的 3 合 1 iPhone / AirPods / Apple Watch 充电器,以及另一款售价 129.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932.4 元人民币)的 3 合 1 充电器。贝尔金表示,这三款新充电器均能在大约 30 分钟内将运行 iOS 26 的 iPhone 16 机型从 0% 充至 50%,与苹果宣传的自家 25W MagSafe 充电器搭配 iPhone 16 机型的充电时间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 iOS 26 为 iPhone 16 系列增加了对 Qi 2.2 的支持。 在最近的 iOS 26 测试版中,iPhone 16 系列已经增加了对 Qi 2.2 的支持,目前用户可以进行测试。预计 iOS 26 将在 9 月正式发布。目前尚不清楚 iPhone 16 系列是否已经正式获得 Qi 2.2 认证,但如果尚未获得,预计在 iOS 26 发布时会完成认证。 此外,这基本可以确认 iPhone 17 系列正如预期的那样也将支持 Qi 2.2。
鸿蒙智行新款智界R7/S7陆续进驻全国300+门店,明日上市
IT之家 8 月 24 日消息,鸿蒙智行宣布,新款智界 R7、智界 S7 首批展车到店中。8 月 24 日起,全国 300 + 门店展车陆续进驻。该车现已开启预订,智界 R7 预售价 26.8 万元起,智界新 S7 预售价 25.8 万元起。新车将于 8 月 25 日正式上市,届时IT之家将带来详细报道。 北京 华为智能生活馆・北京蓝色港湾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北京丰管路 华为智能生活馆・北京超极合生汇 华为旗舰店・北京王府井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北京姚家园 上海 华为旗舰店・上海南京东路 华为智能生活馆・上海金桥国际商业广场 华为智能生活馆・上海中信泰富万达广场 华为智能生活馆・上海月星环球港 华为旗舰店・上海前滩太古里 深圳 华为旗舰店・深圳华为坂田 G 区 鸿蒙智行超级体验中心・深圳布龙路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深圳光明汽车城 华为授权体验店(观澜 MHmall)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 广州 华为智能生活馆・广州云门 NewPark 华为智能生活馆・广州高德置地广场 华为智能生活馆・广州信达金茂 华为智能生活馆・广州海珠万达 杭州 华为授权体验店 (万象汇) 华为智能生活馆・杭州滨江天街 华为授权体验店 (国芳天街)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杭州西溪路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杭州石祥路 成都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成都机场路 华为智能生活馆・成都万象城 华为智能生活馆・成都铁像寺水街 鸿蒙智行超级体验中心・成都深业车城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成都惠王陵西路 重庆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重庆新牌坊百事达大楼 华为智能生活馆・重庆高新天街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重庆人和 华为智能生活馆・重庆光环购物公园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重庆江北嘴 合肥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合肥长春街 华为智能生活馆・合肥包河万达广场 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合肥金寨路 华为智能生活馆・合肥方圆荟
华为乾崑舱内激光视觉方案确认城区NCA功能,全新问界M7首发
IT之家 8 月 24 日消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昨日发文分享,华为乾崑独创激光视觉(Limera)首上车,车顶少了个“显眼包”激光雷达。他还表示,该方案无惧灰尘无惧风沙,终生 0 清洗。 IT之家注意到,问界 M7 产品经理 @福碗摩斯 昨日发文回应了舱内激光视觉能否实现城区 NCA 功能这一问题:“首上车的车型,就是全新问界 M7。”这意味着,华为乾崑独创激光视觉方案将支持城区 NCA 功能。 问界 M7 产品经理 @福碗摩斯 还在评论区回复了部分网友的问题:针对 9 月 30 日能否开启大定,他回复“那不可能”;针对 AR-HUD 是否为问界 M8 同款,他直言“是的”;针对新车是否拥有冰箱,他表示“必须有”;针对纯电车型四驱是否为 M8 同款七合一电驱,他回答“是的”。 鸿蒙智行全新问界 M7 汽车将于 9 月上市,首搭舱内激光视觉方案,相较于主视觉辅助驾驶方案具备更强主动安全能力,且能够精准检测突发状况。问界系列产品总监 @远山如画 表示新车将在 9 月 4 日开启小订。 全新问界 M7 汽车尺寸为 5080 ×1999×1780mm、轴距 3030mm,可选车顶有无激光雷达。其中,无车顶激光雷达的车型将搭载舱内激光方案,号称“行业首发舱内激光”。 根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此前介绍,乾崑智驾定义了一个全新的传感器品类:舱内激光视觉 Limera。舱内集成设计,体积小巧,即使在夜晚遇到 30cm 高的小障碍物,也能做到 100km/h 的舒适刹停。 全新问界 M7 增程 / 纯电动力同步上新,全系配备宁德时代电池: 增程版配备 37 度电或 53 度电,最高综合续航 1600+ 公里,WLTC 公告百公里油耗 6.5L; 纯电版配备 100 度电,最高续航 700+ 公里,搭载华为高压电驱七合一。
坏了,我感觉手机把我当agent了
我,一个练习时长六年半的 Pixel 手机用户,皱着眉头看完了周四凌晨的 Made by Google 发布会。 作为产品线的第十代产品,Pixel 10 并没有像 iPhone X 那样,为我们带来一次从产品形态到使用形式的变革。 从硬件角度,我感觉在这个连 iPhone 都准备大改设计的时候,Pixel 反而玩起了保守主义。 今年的四款 Pixel 新机—— 10、10 Pro、Pro XL、Pro Fold,除了台积电处理器之外,硬件方面没有任何亮点,影像能力更是有进有退。 如果尚有一丝体面残存,Google 应该叫这一代:Pixel 9s…… 产品力普通,发布会本身更是一言难尽 从正常的角度思考,「产品发布会」的目的应该是清晰的展示和介绍产品,尽最大程度体现出产品的优势,然后告诉大家价格—— 但 Google 似乎对发布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今年的 Made by Google 与其说是发布会,不如说是一次营业感极强的 Google 年会。即便顶流主持人肥伦(Jimmy Fallon)卖力串场,也无法把各种零碎的场景和信息点有机拼接,回答那个最重要的问题: 今年的 Pixel,到底升级了啥? 真正的 AI 硬件,只需要最朴素的形态 不得不承认:Google 手握着 Gemini,以及 Veo 3、Flow、Genie 3 等细分模型,无疑是现在地表功能最强大的 AI 模型公司,甚至不需要之一。 Genie 3 能够以 720P 24 帧实时生成「可交互的模拟环境」|Youtube @Fireship 而 Google 自然也清楚艾伦·凯那句「对软件足够认真的人,应该制造自己的硬件」的含金量,十年前放弃厂商合作代工的 Nexus 系列手机、转为开发流程彻底自主化的 Pixel 就可见一斑。 然而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个「软件」的定义变了: 2016 年的初代 Pixel,代表一种 Android 系统的标准化硬件定义 2017 年的 Pixel 2,代表的是一种对于计算摄影(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的标准化硬件 2021 年的 Pixel 6,又变回了对于Android 12 主导的 Material You 设计的标准化硬件 至于今年的 Pixel 10,在复盘过整场发布会之后,爱范儿编辑部觉得,Google 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Pixel 10 系列是一套完全为 Gemini 打造的 AI 硬件,无论 Rabbit R1、Humane AI Pin,还是 OpenAI 拉着 Jony Ive 一起搞的那个 AI 配饰,跟 Pixel 10 一比都得说自己不够纯粹。 如果用艾伦·凯的公式来描述,Google 其实就是从「对 Android 系统足够认真」逐渐转变成了「对 AI 足够认真」 —— Pixel 手机作为硬件形态,反而不再需要变化了。 图|PhoneArena 换句话说,今年的 Pixel 10 系列无论对于 Android 16 还是 Google 的计算摄影,其实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恰恰相反,Pixel 10 成为了 Gemini 在现实世界的载体和延伸。这是一个售价 799 美元的 AI 入口——打电话和拍照片只是顺手而已。 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AI 硬件 当然,Google 这样将 Pixel 打造成专属于 Gemini 的硬件入口,这个行为本身无可厚非。毕竟手机的硬件形态再挤牙膏,也比 Rabbit R1 和 Humane AI Pin 那种故意和手机区隔开来,妄图革手机的命却毫无说服力的方案,要实用许多。 Rabbit R1 图|CNET 然而现阶段的 Pixel 哪怕可以算作 AI 硬件,也依然没有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它的工作逻辑,我们预想的 AI 硬件不一样。 无论是科幻作品还是概念描绘中,我们大多都会为 AI 赋予一个拥有承载功能的具像化形态,无论是液态金属做的 T-1000 型终结者,还是 HAL 9000 与 MOSS 的红眼睛: 图|流浪地球 Wiki 但问题是,用户使用 Gemini 的方式,与想象中刘培强使用 MOSS 的方式可谓大相径庭。 纵观本场发布会,Google 主要展示的两项新 AI 功能 Camera Coach 和 Magic Cue,以及相册中的 Gemini 修图,全部都是分散在各项系统功能内部、甚至只有使用过程中才会弹出的。 这和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于 AI 的想象,发生了很大的偏离—— 我不需要 Magic Cue 在我打电话之后才在屏幕上显示对话的相关信息,我想要 AI 自动核对我的行程信息和订票邮件,发现不对之后智能的给航司打退票电话。 我也不需要 Google 相册必须要我点击编辑按钮之后才会弹出 Gemini 对话框,我需要直接唤醒 Gemini:帮我把我刚才拍的两百张酒吧照片里面模糊的删掉,P 一下亮度和颜色,然后选出 9 张不一样的鸡尾酒发朋友圈。 更加令人难绷的则是相机中的构图辅助 Camera Coach ——在刚刚看到演示的时候,我们还以为它可以通过系统的底层接口,实时读取画面内容并生成构图建议。 然而现实却是,你必须手动打开功能,Gemini 才会悄悄拍一张照片、以此为依据推荐不同的构图方式——视角不符的时候甚至会直接调用 AI 帮你粗略的画出来——然后你再根据 AI 的指导一点点调整位置,直到你按下快门: 图|YouTube @9to5Google 且不说特意抬手点一下这种非常打断心流的操作,究竟是怎么被想出来的。整个 Camera Coach 功能,都像是 Google 为了想办法整合 Gemini 部门和 Pixel 部门的 KPI,而强行缝合出来的功能。 构图辅助的本意应该是帮助你拍照,但是经过这样一番操作,哪怕有 Tensor G5 的算力加持端侧小模型,目前看到的推理速度和建议结果都不那么尽如人意。 有等待 AI 操作的时间,效率高的朋友早就已经换过好几套姿势,前后左右上下摇摄拍出一连串照片了,还能更好的发挥出 Tensor G5 升级后的 ISP 性能。 这种反客为主的操作方式,和 Android 16 中其他必须要你先操作一点功能、然后才会介入的 Gemini AI 功能一样,完全颠覆了我们曾经对于 AI 的期待。 在过去十多年的科幻作品与 AI 设想中,AI 的运行逻辑应该是由人类用户下达指令、AI 自动理解指令并主动结合周围的一切资源开始自动执行任务,而不是我用轮椅把 AI 送到桌子前面、给它摆上笔墨纸砚,然后它开始作画。 说白了,AI 应该是我的 Agent。 但在 Pixel 10 上,我却变成给 Gemini 搬运资料、提供信息,帮它操作的 agent 了。 虽然很讽刺,但使用 Gemini 生成 更具体来说,整场发布会给我的感觉就是:Pixel 10 不像是一个给人用的 AI 手机,反而更像是给 Gemini 用的 AI 手机。所有新功能的使用方式都是由人给 Gemini 提供信息,然后再由 AI 出手整合。 这种散落在功能过程里面的 AI,虽然客观上能够防止 AI 过度介入,但在用户体验上,就是会让我们觉得被 AI 反客为主了。Gemini 像是那个陪小孩子堆沙堡的家长,等小孩把沙子拢起来,发出请求之后,才开始在上面塑出城堡的轮廓。 此外,还有一点不得不警惕的是,Pixel 10 很容易变成一个给其他手机厂商开的坏头:只要 AI 有进步,硬件基础就可以放任不管。 图|Android Central 而如果 Google 在未来继续用相同的套路拉扯下去的话,会产生一个非常糟糕的结果:Pixel 用户想要的 Pixel 消失了,AI 用户想要的真正 AI 手机又根本不是这样的。 这种形式的未来产品,恐怕是 Google 和消费者都不想见到的。
0首付月租最低215美元,特斯拉美国上线二手车租赁服务
快科技8月24日消息,据报道,为了在本季度末前消化掉库存车辆,特斯拉已经开始在美国推出官方二手车租赁服务,除了可以享受零首付政策外,月租费用也极具竞争力。 报道称,特斯拉目前已在加州和得克萨斯州上线了官方认证的二手Model 3和Model Y的租赁服务。 用户若选择24个月租期、年行驶里程上限为1万英里的方案,月租金最低仅需215美元,且无需支付首付款,性价比极高。 特斯拉还提供12个月租期的选项,每年里程上限为1.5万英里。这一方案虽然无需支付首付款,但需缴纳695美元的“购置费”。这意味着,用户仅需支付该笔购置费及首月租金,即可在未来一至两年内租赁使用一台二手特斯拉车辆。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二手车租赁业务的普及程度远不及新车租赁,但部分汽车制造商或经销商仍提供此类服务。特斯拉则是首次涉足这一业务。 事实上,特斯拉之所以推行二手车租赁服务,也与其北美市场的业绩表现不佳有关。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全球销量为72.08万辆,较2024年同期下降13.3%,其中,中国市场销量26.34万辆,同比下降5.4%。 而特斯拉因为全齐电动车需求疲软、马斯克涉政、中国电动车强势爆发等多重因素,销量已呈现萎靡态势。
2026款岚图梦想家新时代旗舰MPV”内饰公布:鸿蒙座舱5、二排电动隐私帘、13L智能冷暖冰箱
IT之家 8 月 24 日消息,岚图汽车官方微博今日发布视频,展示了 2026 款岚图梦想家“新时代旗舰 MPV”新车的内饰情况。 视频画面显示,2026 款岚图梦想家汽车 MPV 首发鸿蒙座舱 5,采用 Zebra wood 斑马木纹饰板、“映山河”透光面板、270° 环绕式悬浮氛围灯,并辅以“天地入怀”内饰设计。 新车还拥有双隐藏式小桌板、26 点全身座椅按摩,支持叩击按摩模式;配备 22 扬全景环绕音响、头枕音响、AI 零重力按摩舱、二排电动隐私帘,支持一键零重力模式。 另外,2026 款岚图梦想家拥有 13L 智能冷暖冰箱,提供三排电动座椅、三排手动遮阳帘等。新车还支持鸿蒙座舱多屏互动等功能。 据IT之家此前报道,2026 款岚图梦想家 MPV 新车还将带来八大首发科技: 全球首款 800V 智能超混 MPV:全栈 800V 高压 SiC 碳化硅平台、5C 超级快充、490kW 整车输出功率 全球领先纯电续航最长混动 MPV:CLTC 纯电续航 350km、62.5kWh 三元锂电池、CLTC 综合续航 1531km 全球领先充电速度最快混动 MPV:5C 充电倍率、12 分钟 SOC 20%-80%、峰值充电功率 320kW 全球首搭后轮转向混动 MPV:5 米 3 车长一把掉头、±5 度后轮转角、蟹行模式 全球首发 AI 零重力按摩舱:全系标配 AI 自适应腰托、双零重力座椅一键启动、同级第一两倍吸风 全球首发 26 点叩击式座椅按摩:26 点由颈及腿全身覆盖、叩击式放松疏通经络激活气血 全球首搭华为乾崑 ADS 4 MPV:全新 WEWA 技术架构、4D 毫米波雷达、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贯通 2.0、同级第一全向防碰撞 CAS 4.0 全球首搭鸿蒙座舱 5 MPV:手车互联无缝流转、HSpace-Link 智慧互联
特斯拉推出“低功耗模式”,解决用户长期停车时的“幽灵耗电”问题
IT之家 8 月 24 日消息,@wmorrill3 发现,特斯拉正逐步推出“低功耗模式”功能,旨在帮助车主减少长时间停车时电量消耗,从而解决部分用户长期反馈的“幽灵耗电”问题。 虽然特斯拉在当前市面上属于电耗较低的纯电车型,但在车辆停放期间仍会持续消耗电量以维持某些功能,例如“哨兵模式”等。如果车辆长时间停放,下次开车时电池电量可能会出现明显下降。 针对这一情况,特斯拉上线了名为“低功耗模式”(Low Power Mode)的新功能,该模式会在长时间停车时自动关闭部分设置选项以减缓电量流失。 当低功耗模式启用时,车辆会通过自动禁用以下功能来节省电耗: 哨兵模式 智能召唤 Outlets 保持外围供电 保持空调开启与露营模式 预设空调启动 车厢过热保护 若处于充电状态,启用低功耗模式时: 不影响使用哨兵模式与外围供电; “保持空调开启”和“露营模式”仅在超级充电状态下可用。 特斯拉补充称,即便处于低功耗模式,车辆依旧会因待机功能、屏幕操作和 Tesla 应用交互而消耗一定电量;在寒冷天气下,电量可能下降更快。 今年早些时候,有一位 Cybertruck 车主在日本机场长时间停放,导致返程时电量异常。此事引起了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的注意,这一功能可能正是对此类情况的回应。
中核集团一体化快堆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
IT之家 8 月 24 日消息,据中核集团官方公众号,核反应堆堆芯余热导出能力,对反应堆基本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冷却剂的自然循环流动,实现堆芯余热的非能动导出,是快堆固有安全性能的重要体现。如何在快堆中有效实现并验证自然循环,是目前国际上的热点和难点。 近日,由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IT之家注:简称“一体化快堆”)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试验结果通过了来自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重庆大学等专家的审查。这是国内首个针对快堆新型非能动余热导出技术的原理验证试验,标志着一体化快堆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为推动一体化快堆的设计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解决池式快堆自然循环这一世界性难题,原子能院在一体化快堆的设计中,采用新型非能动余热导出技术,能够在不依赖任何能动设备动作的情况下,有效、可靠地带走堆芯余热。但由于反应堆堆本体内设备众多、结构复杂,很难确定新型堆芯余热导出系统的工作机制,且自然循环现象微弱,极易受到结构和参数差异的影响,难以被充分捕捉,给反应堆设计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 为有效支撑反应堆设计、提高技术成熟度、确保反应堆安全,原子能院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团队创新性地突破了快堆自然循环和新型非能动余热导出系统的试验模拟技术,成功研制出全可视化的一体化快堆整体模拟试验装置,并开展了技术原理验证。该装置是一体化快堆首个整体性瞬态试验装置,能够模拟反应堆从正常运行到停堆后非能动余热导出过程中的多个关键物理过程,是揭示一体化快堆新型非能动余热导出系统工作原理的重要平台,并有望在其它快堆的设计研发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充分认识一体化快堆从正常运行到非能动余热导出过程中的冷却剂行为、关键现象以及自然循环建立机制,原子能院已全面掌握新型非能动余热导出系统的技术原理,获得的关键数据可为反应堆工程设计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科学家揭秘月球“晚年”为何还有火山喷发
IT之家 8 月 24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月球在 30 亿年前就已经“休眠”,火山活动基本停止。然而,我国嫦娥五号和六号任务带回的月球样品却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嫦娥五号带回的玄武岩样品形成于 20 亿年前,而嫦娥六号带回的样品形成于 28 亿年前,这些样品证实了月球在所谓的“晚年期”依然发生了火山喷发。这一发现引出了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究竟是什么热动力机制支撑着月球在“晚年”仍保持活力? 嫦娥六号着陆区地质图 月球火山活动热动力机制 针对这一谜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联合香港大学等机构,对嫦娥六号的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 8 月 23 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 据IT之家了解,研究团队在嫦娥六号样品中发现了两类形成时间相近(约 28 亿年前和 29 亿年前),但成分和来源深度迥异的玄武岩。其中一类是源自月幔深处(超过 120 公里)的“超低钛玄武岩”,另一类是来自较浅的月幔(60 公里–80 公里)的“低钛玄武岩”。通过模拟月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研究人员发现,这两类岩石分别来自月球早期岩浆海洋冷却后形成的两种不同岩层:普通的辉石岩层和含钛铁矿的辉石岩层(IBC)。 传统观点曾推测月球晚期火山活动可能与源区富水或富含放射性生热元素(KREEP)有关,但嫦娥五号、六号样品均否定了这一假说。它们的源区既“干燥”又缺乏放射性生热元素。基于对嫦娥六号两类玄武岩的对比,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热动力机制:随着月球冷却,其岩石圈不断增厚,深部岩浆难以直接喷出,只能滞留在月幔浅部辉石岩层的底部。这些“被卡住的”岩浆可向上传导热量,从而触发浅部月幔部分熔融,导致火山喷发。 为进一步验证该模型,团队还分析了全月球遥感数据,发现距今约 30 亿年前后月球火山活动的热动力机制发生了明显转变。30 亿年前热源复杂多样,可能包括放射性物质、潮汐力和陨石撞击等;之后则趋于单一,自下而上的热传输机制占据主导,使得年轻月球火山活动的源区集中在浅部月幔。 对全月球遥感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显示,月球正面的晚期火山岩石化学特征基本与嫦娥五号玄武岩相近,而背面则大多接近嫦娥六号的超低钛玄武岩。这表明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幔组成可能存在差异:正面月幔浅部含钛铁矿较多,而背面则相对较少。这一发现为理解月球的不对称演化提供了新线索。 该研究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喜当爹”后,奥特曼的三观变了
新智元报道 编辑:艾伦 【新智元导读】OpenAI CEO奥特曼成为父亲后,如何重新审视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从父亲的身份到「星际之门」计划,奥特曼的转变让人深思,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决策哲学? OpenAI CEO奥特曼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成为父亲后,优先事项完全发生了改变。 他坦言,父亲身份「彻底重塑了我的所有优先事项」。 这一变化不仅让他在个人生活中获得了更深刻的感悟,更重要的是也可能会影响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决策。 奥特曼的孩子 「喜当爹」后,奥特曼的三观变了 今年2月,奥特曼与丈夫、澳大利亚软件工程师Oliver Mulherin通过代孕迎来了他们的儿子。 这对伴侣于2024年1月在夏威夷结婚。 奥特曼的婚礼 在接受彭博电视台记者Emily Chang采访时,奥特曼回顾了成为父亲后的瞬间感受。 他表示: 「我不认为我能说出些什么不落俗套的话,但这是我经历过的最美好的事情,简直太神奇了。我记得在第一个小时,我就感受到一种神经化学上的变化,变化发生得如此之快。我在想:我能够感受到这一切。就像是我的神经化学被重新调整了,但我意识到它正在发生。我对这种改变感到很平静,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但我知道,从这一刻起,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奥特曼的亲身经历,让他反思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未来看法。 采访中,他提到,很多人对他有了孩子表示高兴,并认为这将使他做出对整个人类更有利的决策。 「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很高兴我有了孩子,因为他们认为这将帮助我做出更好、更符合人类利益的决策。」 对于自己做决策的能力,奥特曼表示: 「我之前就非常希望能够做对,做到最好。现在,我依然希望如此。」 从争议到复职,领导力的转折 奥特曼的决策能力在他担任OpenAI首席执行官期间,一直备受关注,既受到赞扬,也遭遇批评。 2023年11月,奥特曼被OpenAI董事会罢免。 董事会指出,他们对奥特曼的领导力缺乏信心,特别是对他的透明度、沟通能力以及公司安全流程提出了质疑。 前董事会成员Helen Toner指控奥特曼隐瞒信息,提供不准确的安全流程信息,并表现出操控行为和心理虐待。 然而,在员工和投资者的强烈反对下,奥特曼不到一周后便复职,调查结果显示他的行为并不足以导致罢免。 奥特曼被罢免后只能以访客身份进入OpenAI公司 尽管经历了争议,奥特曼的支持者认为,正是他将OpenAI从一个非营利实验室带到了商业化的成功,并帮助公司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者。 奥特曼也促成了包括微软在内的多项战略投资,推动了OpenAI的快速发展。 OpenAI未来:「星际之门」计划 奥特曼在成为父亲后的思考,恰逢OpenAI扩大雄心,特别是其备受瞩目的「星际之门」计划。 奥特曼将这一计划称为「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它是OpenAI为满足日益增长的AI计算需求而推出的下一代数据中心项目。 「星际之门」不仅是对未来AI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它还代表了OpenAI在规模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 这一项目将成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力量。 快速发展的AI行业:像看孩子成长一样 当被问及AI行业变化的速度时,奥特曼将其比作「看着自己的孩子日渐成长」。 「你会看到每一天的变化,虽然变化不如想象中那么剧烈,但确实感觉它在快速发展。」 不过,奥特曼最近也提到,人工智能行业可能正在经历泡沫,这一言论曾让AI相关股票出现剧烈波动。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继续走向前沿,我们也许会看到他如何在这个时代里为人类利益作出更具深远意义的选择。
中山大学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南海完成首次深海试验
IT之家 8 月 24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8 月 23 日,南海中沙海域传来喜讯,“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搭载的 6000 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琴”号成功完成了首次深海试验,其整机系统的功能及主要性能指标均得到了全面验证,标志着“中山大学”号正式跻身我国少数具备 6000 米级深海 ROV 的科考船之列。 据IT之家了解,在此次试验中,“海琴”号深海 ROV 连续进行了多个潜次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 4140 米,并开展了多项科考试验,对各项技术指标以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实况检测。据本航次领队、中山大学海洋科学考察中心探测技术总工程师崔运璐介绍,在开展深海试验之前,该套 ROV 的所有零部件已经在陆上试验环境中顺利通过了 6000 米压力测试,而此次海试的主要目的就是起到验证作用。按照常规准则,大部分 6000 米级装备在通过 4000 米级实际海试验证后,基本就可以判定满足全深度指标要求。 “海琴”号深海科考型 ROV 是针对深海探测场景专门研发的,由中山大学提供专项支持,并委托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研制生产,之后加装在“中山大学”号科考实习船船体上。它能够实现科考船对深海科研目标的精确定位观察和样品获取,可长期在近海底开展海洋环境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新物种发现、基因获取等深海科考工作,为立体化深海科学研究的更大进展提供助力。 本次航次是由中山大学牵头组织的,于 8 月 13 日从珠海起航前往南海目标海域,计划航期为 25 天。除了“海琴”号的试验任务外,该航次还将执行全海深自主遥控无人潜水器(ARV)“海斗一号”的深海科学应用任务,开展多学科的海底采样工作。 接下来,“海琴”号和“海斗一号”将结合海洋气象无人机观测、海洋地质过程探测、深海生物生态观测、30 米重力柱采样任务等科学需求,在南海多个工区继续开展试验性应用,进一步探索深海的奥秘。 作为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自投入使用以来,便持续在深海探测领域深耕。截至 2025 年 7 月,该船已经顺利执行了 23 个科考航次(段)。
老黄刚投了无人配送,复旦校友创办的
老黄出手,为L4独角兽续命。 复旦校友创办的,美国无人配送创业一哥Nuro,刚刚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筹资2.0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6亿元)。 这一轮投资者,既有老股东,也有新资本加入,英伟达赫然在列。 其实双方并非第一次接触,而是低调合作多年的旧识。 然而合作归合作,Nuro成立已有9年,辉煌过,局促过,也并非是第一次遇到需要资金的关口,英伟达都未曾出手。 老黄选择在这个节点注资,颇有点耐人寻味。 老黄投资L4独角兽 位于美国加州的L4级独角兽Nuro,刚刚公开宣布,公司已经完成2.03亿美元的E轮融资,折合人民币约为14.6亿元。 这笔融资分两步完成,第一部分是今年4月的1.06亿美元(约7.61亿元),第二部分则是刚刚完成的9700万美元(约6.97亿元)。 本轮投资阵容,既包括“老”投资者Baillie Gifford等等追加,也能看到新投资者参与。 “新面孔”包括网约车平台Uber、风投机构Icehouse Ventures、Kindred Ventures等,当然其中最吸睛的还是英伟达。 不过英伟达与Nuro,实际已经是老搭档了。 Nuro一直在采用英伟达的GPU,以此保障大规模自动驾驶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其最新一代的无人驾驶系统Nuro Driver,搭载的也是英伟达的Thor芯片。 △ 图源:Nvidia官网截图 最近,Nuro还和博世同批,加入了英伟达的NVIDIA Halos AI系统检验实验室。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NVIDIA Halos,是英伟达今年推出的综合安全系统,集成了英伟达全套汽车硬件、软件安全堆栈,以及有关汽车安全领域的前沿AI研究成果。 由此,也可见英伟达与Nuro的合作之密切。 △ 图源:Nuro官网 Nuro这家公司,我们不久前介绍过,自带Google无人车基因。 公司两位创始人,一位是复旦校友朱佳俊,曾是Google无人车团队首席软件工程师。 另一位是前Google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负责人、首席工程师戴夫·弗格森 (Dave Ferguson)。 2016年,两位工程师带着一批核心成员出走创业,瞄定“最后一英里无人配送”赛道,选择做自动驾驶汽车运货公司,并且自己造车。 Nuro的初代无人车产品R1和R2,都是这一理念的具象产品: 没有方向盘和乘客位,只保留货舱,两代产品分别可载重约110公斤和191公斤。 由于商业模式和逻辑都很新奇,所以Nuro在美国资本市场大获认可。2019年就成为L4独角兽,到2021年完成D轮融资时,Nuro的估值已经冲到了86亿美元(约618亿元)。 两轮融资时隔四年,加上今年的E轮融资,Nuro迄今累计筹集约23亿美元(约165.2亿元)的资金。 当前估值60亿美元(约431亿元),相较上一轮的投后估值缩水了30%。 但这些并非单纯是Nuro的问题。 在这四年里,Nuro连同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都发生了巨变。 Nuro无人配送之路,一波三折 Nuro从2016年成立至今,可谓一波三折,几经沉浮。 捋捋时间线,大致有两个重大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是2021年。 在此之前,Nuro是美国无人配送行业的明星独角兽,资本市场追着喂饭的“宠儿”,软银、Google、丰田等知名机构和资本都来支持过。 原因不仅是因为创业团队有实力,也因为Nuro提出的“无人配送”模式,在当时实在新颖。 包括美国交通运输部、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在内,也在政策上一路为其亮绿灯,让Nuro一跃成为美国首个准许部署没有侧视镜、没有方向盘的无人送货车。 美国零售巨头克罗格、达美乐披萨、CVS药妆店、711便利店等等知名企业,也纷纷向Nuro抛来了合作的橄榄枝。 然而,2021年前后,美国爆发经济衰退,能源价格飙升,美国的自动驾驶行业也被骤然泼了冷水。 原本畅通的融资渠道,一度受阻停滞,大多初创自动驾驶公司,都一起迈入寒冬,或黯然退场,或被迫整合。 Nuro自然也没逃过,在2022年和2023年经历了几轮裁员,但资金仍是其首要难题,Nuro不得不重新审视起自己的商业模式。 这种背景下,Nuro走到了第二个转折点,放弃造车。 2024年,Nuro终于下定决心改模式,依然涉足无人配送领域,但不再自己造配送车,而是转为“轻资产”运营,做技术供应商—— 向网约车、配送公司等等提供技术授权,或者出售整套L4自动驾驶系统。 目前,Nuro已经在全美超过59个城市内,完成了数据采集,在美国加州、得州和内华达州的部分城市开启了路测;今年4月还首次出海,把路测车队部署到了日本。 现在看,这一转变已经初见成效: 7月的时候,Uber官宣要自己打造Robotaxi车队,其使用的Lucid纯电车上,搭载的就是Nuro的自动驾驶系统。 未来6年内,三方计划在美国部署2万辆以上的Robotaxi,首批车队将在2026年落地,由Uber独家向外提供服务。 为了支持这个项目顺利推进,Uber当时还表示,会向Nuro投资“数亿美元”,具体数字没有披露,不过据知情人士称,远超Uber投资Lucid的3亿美元(约21.6亿元)。 这次融资的第二波,算上Uber是9600万美元,远没有达到Uber和知情人士口中的“数亿美元”,所以推测,Uber之后还会陆陆续续为Nuro注资。 而且未来车队逐步落地,可以预料到,也将为Nuro带来可观收入。 现如今,投资方们再度出手押注Nuro,包括英伟达参与,可能也是因为这种新的叙事方式,经过市场几年来的反复锤炼和验证,已经受到普遍认可。 Nuro现在这种的商业模式,和国内的很多正蒸蒸日上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一样,做提供技术支持的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 而全球整个L4行业,在过去几年大浪淘沙,现在留下的基本已经是真金白银;无人配送这个细分领域,在技术沉淀已久后,也终于等到了空前火热。 至少现在,来自资本市场的热情,已经把无人配送赛道重新点燃—— 这周,国内两家头部无人配送玩家,都传出了重磅融资的好消息。 一家是新石器,多处信源表示,公司在2月完成10亿元C+轮融资后,又在最近获得了滴滴的战略投资,具体金额尚未可知。 一家是白犀牛,刚完成B+轮融资,在B轮累计筹资近5亿人民币。 白犀牛的这轮融资,既有老股东顺丰、线性资本继续跟进,也有新股东骏资本、三六零基金、华泰紫金等加入。其中顺丰更是继2024年8月首次注资后,一年内第三次投资。 L4商业化,从未如此热闹。
美团客服回应退款疑问:已修复退款信息滞后问题
鞭牛士报道,8月24日晚间,就近期用户关注的退款问题,美团客服官方微博账户发布一则说明(以下简称“说明”),称已紧急成立专项客服团队,并针对各类社交媒体等渠道反馈的订单,进行专项搜集、查询、追溯。目前,已修复退款信息滞后问题,将帮助用户追溯每一笔担心的订单。 “如果用户收到‘退款成功’通知,资金肯定已经回到了用户账户上。”美团客服官方微博账户表示,并不存在“不查询就不退款”“删除订单”等现象。 说明中提及,“用户退款未到账”问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平台退款进程的相关信息展示更新不及时,导致用户误解。目前产品技术团队已经优化了信息展示,2017年之后的订单退款用户可自主查询到账去向,用户刷新后即可显示退款结果。2017年以前的历史订单退款情况,用户可通过客服进行查询。 另一类涉及订单数较少,为部分用户的银行卡或第三方支付工具等支付渠道出现异常,无法按原路接收退款,系统会退款至用户的美团余额中。但如遇到用户的美团账户已注销或异常,平台无法自动退款,美团将联系用户接收。这类订单的退款方式,也是线上交易平台的通用解决策略。 就用户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说明中也逐项进行解释。 例如,用户退款已到账,但显示“审核中”“处理中”。说明中解释称,这主要由于订单信息更新不及时,该问题已于当日修复,用户刷新页面后将收到“到账”的更新通知。 再如,有用户退款到账,但订单页面退款金额显示为零。说明中解释称,此问题为系统信息更新错误导致,用户可以通过原支付渠道查询到相关账单记录。 此外,极少部分订单显示“退款失败”,原因是用户的银行卡或第三方支付工具等支付渠道存在问题,无法按原路接收退款,系统会按照退款流程,将全部款项退至用户的“钱包余额”中。但如果用户“钱包余额”状态异常、功能受限,或注销了相关账户,系统自动退款时,也无法直接退到“钱包余额”。 美团客服提醒,此类订单,用户可以操作退款到新的指定银行卡,或联系客服协助处理。美团也在持续通过短信等方式,提醒相关用户接收退款。 “从我们梳理的订单数据看,每一笔退款数据都可追溯,用户均可查询退款资金去向。抱歉因为产品功能信息展示不完善、不及时,导致大家产生误解。”美团客服官方微博账户表示, 将进一步完善产品和功能,让用户消费体验更安全、更放心。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