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隐语”开源社区升级!将覆盖六大技术路线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14日报道,今日,隐语“可信隐私计算开源社区”在三周年之际宣布升级,由「可信隐私计算开源社区」扩容为「隐语·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社区」。 新隐语社区将逐步覆盖隐私保护计算、可信数据空间、数据元件、数联网、区块链、数场等六大技术路线并形成多技术路线的融合,未来将通过开源代码、共建标准和共创场景,为医疗、金融、城市治理、制造等多个领域提供一站式、可验证、可互联的数据流通技术底座。 蚂蚁集团旗下蚂蚁密算、中电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为技术公司、北京交通大学等产学研机构,共同发起本次升级。 蚂蚁集团自2016年起投入隐私计算技术研发,能力涵盖全栈可信技术、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同态加密、差分隐私、机密计算等全谱技术域,并在可信密态计算、分布式平台、高性能算法等领域取得突破。 自2022年7月起,蚂蚁集团可信隐私计算的核心技术已经陆续全部开源。在隐私计算领域,蚂蚁集团累计专利申请超过1700件,居全球首位;牵头或参与国内外标准超过80项,主导了11项国际标准。 目前,“隐语”社区链接全球超20000名开发者、6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70余家产业合作伙伴。在产业落地上,隐语在普惠金融、新能源车险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在公共数据开发方面,隐语支持杭州市密态计算中心、江西省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平台等项目建设,为数据要素安全流通提供技术支撑。 在国家“数据要素×”行动全面提速的背景下,数据可信流通已从顶层设计走向标杆落地,但在产业应用上仍陷“三重门”困境: (1)共识难,有不少成功案例落地,但技术实现不统一、不透明,规模化流通落地卡在“最后一公里”; (2)标准难,相关文件和标准修订周期长、颗粒度粗,难以直接映射到技术的实现场景上; (3)应用门槛高,技术难以转化为易用、易复制的生产工具,产业应用还需要一定的周期。 对此,升级后的“隐语·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社区”,将聚合数据流通全栈技术,根据区域或行业需求灵活组合,提供更高的计算性能、支持更多的计算类型,并解决传统沙箱无法抵御运维方窃取数据等行业难题。社区还将持续迭代,推动技术互联互通,提供更安全、更低成本的数据流通技术方案,及更好的生态兼容性。 蚂蚁密算董事长兼隐语社区技术委员会主席韦韬谈道:“开源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把端到端的工程实现细节与世界共享,这种伟大的模式极大的加速了世界数字化革命的演进进程,这是传统书本知识、技术专利、课堂教育或其他方式之前从来没有提供过的。2022年7月,我们面向全球开发者开源隐语可信隐私计算框架,支持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同态加密、TEE等主流隐私计算技术,致力于技术普惠和行业生态共建。” “三年来,我们与产学研界的合作伙伴一道,共同将隐语打造成了业内领先的开源社区,从协议、代码到产业落地,以实际行动推动数据流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今天,站在三周年的节点,隐语升级融合六条技术路线,致力于打造‘架构开放,实现透明,安全原生,互联高效’的技术社区,继续以开源开放的方式,降低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的应用门槛,提供更高性能、更强安全、更低成本的技术方案,落实技术互联互通与产业标准规范,赋能医疗、金融、城市治理、制造等关键领域,促进数据产业的发展。”韦韬说。 蚂蚁密算CEO王磊谈道,隐语的初心是依托开源社区,加速技术迭代,促进生态繁荣,推动产业落地。 现实也确实遇到一些困境,一方面技术共识难,各种技术路线百花齐放,但难形成共识,自顶向下的互联互通标准迭代周期长,导致实践中互联互通困难,另一方面安全不透明,各种单点安全、PPT安全大行其道,数据泄露风险大。 升级后的隐语·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社区将遵循四项原则: (1)架构开放:6大技术路线融合,充分利用已有技术基础,推动接口标准化,共建开源技术基建,发挥各家优势。 (2)实现透明:源代码开源开放,公开审计共识安全,技术集成便捷,所有人都能参与、监督,共识更高效,安全无死角。 (3)安全原生:可度量的软硬件可信根,通过安全机制内置构建技术信任基石,数据方全程有效管控。 (4)互联高效:数据互联需要“四统一”,复杂应用互联需要开源参考实现,在国家标准指导下,围绕场景和实践快速迭代,让数据真的可以互通。 韦韬强调道,数据源方真的敢注入海量数据,业务方才真的能取得显著业务效果。 展望未来,韦韬相信大模型驱动的高阶程序可承担几乎所有行业数字化的例行化任务,在数据基础设施支撑下,将显著提升数据和业务处理效能,弥补数据要素生产力短缺的问题。
对标奔驰大 G,宝马 X8 要来了
宝马正在开发一款底盘代号为「G74」的新车型。 根据外媒报道,这一车型将对标路虎卫士和奔驰 G 级以及在中国市场销量良好的仰望 U8 和坦克 700 等车型,成为宝马自上世纪 30 年代以来首次计划量产的硬派越野车型。 「G74」的立项最早可以追溯至 2022 年。当时,宝马的高层和工程团队秘密测试了多款竞品,其中包括在美国备受关注的 Rivian R1T 电动皮卡和特斯拉 Cybertruck,宝马在这些车型中看到了豪华越野车的市场潜力。 ▲Rivian R1T 电动皮卡 最初,宝马打算将「G74」打造成为一款基于 Neue Klasse 平台的纯电车型,并计划在匈牙利或墨西哥生产。不过后来随着电动化趋势的放缓和奔驰电动 G 级的遇冷,宝马调整了思路,决定将项目转移到 CLAR 平台上,以便能够兼顾燃油、插电混动和纯电版本,其制造地也迁移至了美国斯帕坦堡工厂,预计将于 2029 年正式投产。 相比最初的纯电设想,CLAR 平台更加灵活,能够应对未来几年市场的不确定性,也让「G74」可以和 X5、X6、X7 等车型共享部分生产和技术资源。 ▲ 宝马 X5 25 周年纪念版,带越野套件 预计新车「G74」会有更高的离地间隙、更长的悬挂行程,以及比现有宝马 SUV 更出色的接近角、离去角和通过角。底盘部分 则有望配备长行程空气悬挂、三把差速锁、先进的四驱系统以及四轮转向,以便在狭窄路段提升机动性,在高速行驶时增强稳定性。 动力方面,「G74」 会与即将推出的底盘代号为 G65 的新世代宝马 X5 共享技术。插混版车型马力预计在 500 至 550 马力之间。此外宝马还在研究增程式电驱方案,并与初创公司合作探索的轮毂电机技术,以探索更多越野场景下的可能性。 ▲宝马 X5 25 周年纪念版,带越野套件 除了硬派越野版本外,「G74」还计划提供更适用于家庭和长途旅行的三排七座版本。新车可能将配备大面积全景天窗、天地尾门等配置。内饰则将采用宝马下一代的 Neue Klasse 设计语言,这套设计理念会将先于新世代宝马 X5 上亮相,然后延续到 「G74」。 新车的用料和配置水平会比宝马目前的旗舰 SUV X7 更高,以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大概率宝马会将其命名为 X8。 ▲ 2025 款 宝马 X7 Nishiki Lounge Concept 宝马上一次推出专为越野设计的车型还是在 1937 年至 1940 年间,为德军生产的 BMW 325 型。这款车采用非承载式梯形车架、四驱系统和三把差速锁,部分版本还有四轮转向,当年的转弯半径只有 6.5 米,虽然只生产了 3225 台,但其在宝马的技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宝马 325 型军用吉普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G74」将是宝马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步,宝马的产品矩阵里,一直缺少一款能真正能够和奔驰 G 级、路虎卫士对标的车型。 全球的越野车市场近些年来一直在持续增长,奔驰、路虎等车企都在增加对这一车型的投入,有研究机构预计,2025 年全球的越野车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 1670 亿元,而到 2034 年,这一市场预计将增长到 3300 亿元。
马斯克遭欧洲抵制,特斯拉销量为何能在挪威逆势增长?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4日,据路透社报道,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政治立场在欧洲引发反感,拖累特斯拉销量在多个国家下滑。然而在挪威,这里的特斯拉销量却实现了逆势增长。 和许多挪威人一样,埃斯彭·吕舍姆(Espen Lysholm)如今也不再喜欢马斯克,对这位世界首富转向右翼政治感到不适。 不过,他倒是很喜欢马斯克造的汽车。 “老实说,开特斯拉有点像一把双刃剑。”吕舍姆说。他在今年5月买了一辆 Model Y,这是他在不到十年里买的第三辆新特斯拉。 马斯克在去年投入资金帮助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并支持欧洲极右翼政党,这种政治立场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不过,尽管这种愤怒导致特斯拉汽车和经销商遭到破坏,并让许多曾经忠诚的客户放弃了该品牌,尤其是在欧洲的客户,但在小小的挪威,特斯拉销量依然在飙升,至少目前如此。 “我确实想过特斯拉及其品牌最近发生的一切,”在特隆赫姆市一家汽车科技公司工作的吕舍姆说,“但最关键的还是它的充电网络和无缝汽车技术体验。在这方面,其他厂商根本无法企及。” 挪威销量逆势增长 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在德国、瑞典、丹麦和荷兰的销量都至少大降50%,但在挪威的销量却同比增长了24%,让这个只有550万人口的国家成为特斯拉在欧洲的第二大市场。 根据路透社对挪威特斯拉车主以及电动车行业专家的采访,特斯拉深耕挪威12年,尽管近来出现了一些紧张迹象,但这种关系培养了品牌忠诚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消费者的负面反弹。 挪威电动车协会秘书长克里斯蒂娜·布(Christina Bu)表示:“从很多方面来说,挪威成就了特斯拉。” “在挪威,人人都认识特斯拉车主,”她说,“这种联系更具人情味。” 互相成就 尽管挪威市场规模不大,今年上半年它只占特斯拉欧洲销量的不到12%,在特斯拉全球营收中的占比更是微不足道,但对特斯拉来说,挪威具有象征性的重要意义。 2013年,挪威成为北美以外第一个引进特斯拉旗舰电动车Model S的国家。特斯拉也帮助挪威成为全球电动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特斯拉在北美以外的第一个超级充电网络就在挪威建立,该公司通过承诺为电动车提供广泛的快速充电站网络吸引新客户。 作为回报,挪威为特斯拉提供了展示其技术的全球舞台。曾经频繁造访该国的马斯克也赞扬了挪威政府基于补贴的电动车政策。 “挪威太棒了。”马斯克2022年在X上写道。 Model S很快成为挪威最畅销的汽车。如今,电动车已占该国所有新车销量的94%。 2021年,特斯拉正式成为挪威领先的汽车品牌。过去五年里,在挪威每年的新车注册量中,特斯拉占比介于11%到20%之间。 然而,这种市场主导地位如今正面临挑战。大众汽车在今年第一季度曾短暂夺得销量榜首。沃尔沃的电动车也迅速赢得了挪威消费者的青睐。 此外,包括比亚迪、小鹏汽车以及上汽集团名爵品牌在内的中国厂商,在6月份挪威新车销量中的总占比达到12.3%。 车更重要 目前,特斯拉在挪威成功抵御了其他品牌对其市场地位构成的日益严重的威胁,并克服了公众对马斯克的不满情绪。 去年,特斯拉在挪威的新车注册量下降了4%,2025年初几个月的销量也较为低迷。不过,挪威消费者纷纷抢购在今年3月首次上市的换新版Model Y SUV,以及5月推出的低价版本。 “对挪威购车者来说,操作便捷、满足需求且价格实惠的汽车,比面对‘开特斯拉丢人’的感觉重要得多。”挪威公路联合会负责人奥伊文·索尔伯格·索尔森(Oyvind Solberg Thorsen)表示。 特斯拉在5月推出的零息贷款和免费超级充电的促销活动,很可能是推动其新车注册量暴涨213%的重要原因。 “这几乎等于白送钱,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买了。”吕舍姆说。 然而,挪威公路联合会的数据显示,这次促销并未阻止挪威北欧邻国瑞典和丹麦的销量大幅下滑。今年7月,没有任何一款特斯拉车型进入这两个国家的销量前十。 忠诚会持续吗? 特斯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挪威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能否持续。 民意调查机构Norstat在2月发布的研究显示,40%的挪威特斯拉车主认为马斯克的政治行为正在损害品牌形象,但被调查的特斯拉车主中仍有超过一半表示打算再购买一辆特斯拉。 奥德·巴肯(Odd Bakken)自2014年起就是特斯拉车主,曾经把马斯克视为一位有远见的企业家,但他表示自己不会再买特斯拉。 在从奥斯陆开车回位于南部小镇斯基的家途中,他告诉路透社,他仍然很喜欢特斯拉的技术。 “特斯拉是第一款真正算得上好车的电动车。”曾经担任挪威特斯拉车主俱乐部董事会成员的巴肯说。 双方曾经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特斯拉官方社交媒体2014年曾发布巴肯驾驶Model S穿越挪威北部的旅行照片。 但是,在马斯克转而支持特朗普,并公开声援德国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等政治运动后,巴肯认为挪威人需要通过钱包表达不满,以迫使公司撤换马斯克。 “为了拯救特斯拉,我们需要抵制特斯拉。”他说。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购买二手车。“因为特斯拉不会从我们买二手车中获益。”他解释道。 截至发稿,特斯拉和马斯克尚未就此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从鸿蒙允许回退版本,聊一聊国产操作系统面临的困局
鸿蒙系统最近热点不断,先是前段时间有消息曝光,购买华为新机需要签署知情协议书,随之而来的是小道消息——华为开放了搭载 HarmonyOS NEXT 5.0 的新机型(如 Pura 80 系列、nova 14 系列)的售后刷机回退至鸿蒙 4.3 维护版的操作。 虽然上面两条消息并未得到官方确认,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越来越多普通用户选择华为手机,很多人对操作系统并没有很多认识,认为还和以前的手机一样使用。等用户发现以前的应用无法使用,当然会不满意,现在购买上班都有7天无理由退货,肯定会有用户选择退货。 这个阶段的用户,不像早期尝鲜用户,对系统有着清楚的认识,甚至都不知道操作系统的存在。这个时候可不要教育消费者:这是全新的操作系统,需要大家的支持。前几天试图教育消费者的某果园,已经被批的体无完肤了。用户花钱是买产品,而不是买教育的。 简而言之,就是由于用户对纯血鸿蒙系统的满意度未达预期,退货压力大幅增加,华为不得不做出让步,允许用户将系统回退至原来的双框架系统,从而继续使用 Android 应用。个人认为这是比较明智的做法,给用户选择权,愿意使用新系统的欢迎,离不开安卓生态的用户,也欢迎,反正都是华为产品的客户。 当然这也引起不少人的不满,甚至痛心疾首,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退步,并质疑是否应该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走回头路”。 这里不去评判华为的策略,实际上我也没有那个能力去指点江山,这里仅仅站在开发人员的角度,说一说推广国产系统面临哪些困难。 现在关于操作系统的发展在于生态系统建设这一点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于是不少网友就疑惑,为什么国家不出台政策,强制应用开发厂商适配新操作系统。 这里先不谈应用软件厂商没有移植新系统的意愿,也不讨论资金、工作量等问题,现在就假设上下齐心协力,软件厂商非常有意愿将应用软件移植到新系统上。 第一步就是需要找开发人员,开发人员可没有现成的。只能让现有的开发人员转方向。开发人员愿意吗?估计没多少人会愿意,毕竟前途不明,以后跳槽这段经历是否有用很难说。那好,进一步假设,重赏之下,有人愿意接。接下来怎么学?要知道Windows开发、移动开发等领域这么多年出了无数的书、辅导班、视频教程、技术文章,大部分还是学得迷迷糊糊,真正精通某项技术的都是少数,现在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就能很快学一门新技术?碰到问题,可没多少现成经验可供参考。像Windows下开发,无数人写了开发教程,系统揭秘,但真正精通Windows系统开发的人并不多。有人可能觉得编程嘛,都是相通的,那是高手的境界。就像有人精通多国语言,在他看来,学习一门新语言很容易。但对一个学习英语多年都无法阅读英文资料的人来说,你让他再学一门法语或德语,他会觉得简单? 当然,只要能沉下心来研究,转新方向也不是不可行。在钱给到位的情况下,啥事都能做。但接下来又会碰到新问题。现在软件系统越来越复杂,没有人会一行一行代码敲出一个软件系统,这其中会使用到大量第三方组件,如果第三方组件不支持新系统,该怎么办? 第三方组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开源组件,如果不是过于复杂的组件,自己人上手,也许可以解决移植问题,或者看是否有人已经做了移植工作。对于一些过于复杂的系统,不可能每个公司都各种人才都有,啥问题都能自行解决,走到这一步就可能卡壳。最麻烦的是,如果系统使用了闭源的组件。这时只能祈祷这家软件厂商还没倒闭,而且还愿意开发新系统的组件。 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我之前开发过一款软件,用了一个第三方划词翻译的组件,但这款软件别人早就不维护,这导致在移植到国产Linux系统遇到很大的麻烦,在Linux下又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最后只好在国产系统版本上砍掉了这一功能。所以有人吐槽国产系统上的版本比Windows系统版本简陋。这还真不是软件厂商对移植不上心,而是在实际开发中遇到困难,实在无法解决。 以上都是纯软件问题,如果有大神,也许都可以搞定。但最麻烦的还在后头,就是那些涉及硬件的软件产品。涉及硬件就有驱动需要适配,别跟我说有人能拿到硬件设备可以直接手搓驱动出来。如果没有硬件厂商支持,单靠应用软件厂商和操作系统厂商,根本就无法解决。找硬件厂商解决?如果是大厂还有可能,可是很多硬件厂商并没有很强的开发实力,想提供也没那个实力。还有些硬件,虽然是国内生产,但设计可能在国外,或者使用的是别人的方案,同样也没法支持新系统。 以上分析还是基于不差钱也不差人的情况进行分析,都有这么多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而现实情况则更加复杂,软件厂商为什么要移植到新系统?谁出这笔费用?软件厂商本来就活得苦哈哈,如何再抽调人手来移植到新系统?程序员本来够苦逼了,还要从头学习新系统的开发。怎么看,这个局都挺难破。 所以,务实的国产系统厂商,一方面着力开发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流畅度,另一方面增强对其他系统应用的兼容性。比如UOS一直在Windows应用软件兼容方面领先其他厂商,对于企业微信等重量级应用支持得最好。前段时间统信还上线了统信 Windows 应用兼容引擎官网,提供详细使用教程、开发文档与论坛交流入口等,致力于开放生态共建。 近日,统信又正式上线了Windows 应用投递入口,并全面投入使用。在这里,你可以亲手将常用的 Windows 应用 “搬” 到 deepin 系统,和万千用户共享兼容成果。详情请参考: Windows 应用投递入口开放!投递一时爽,一直投递一直爽 我也是最近转向Windows应用兼容引擎的开发,遇到了不少的挑战,绝不是像有些人说嘲讽的,抄一抄开源代码就行。在适配中遇到的都是实在的问题,并不能通过喊口号就能解决。 如果将Windows应用都兼容起来,国产系统就发展不起来?这个其实也不用担心,不管什么产品,最需要的是有人用,这样才有反馈,才有迭代,才会做得更好。等用户量上来了,产品质量上来了,软件厂商自然会主动适配。 大家也有吐槽国产系统的权利,想想当年国产家用电器、手机、汽车等都是这么一路吐槽过来的,现在呢?至少不会因为买了国产手机、国产汽车而觉得没面子吧?所以一切问题都留给时间来解决,相信国产系统也能像汽车那样越来越好。 原标题:从纯血鸿蒙允许回退版本,聊一聊国产操作系统面临的困局
全球首个“不用扫码”的支付来了,谁说AI眼镜没有杀手级应用?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AI眼镜,已经成为当下智能硬件领域的当红炸子鸡,各路厂商纷纷在各大展会上秀出自己的旗舰产品,供应链的逐渐成熟也让更多玩家有了入局的机会。 据三方不完全统计,8月初至今年底短短四个月内,或有20多款AI眼镜新品发布,包括AI+AR眼镜以及AI拍摄、AI音频眼镜。 随着小米、阿里两大巨头的先后入场,AI眼镜赛道的火爆来到了空前高度,AI眼镜开始加速走向大众视野。与此同时,AI眼镜厂商也掏出更多亮眼的新功能,让产品在更多场景中“从概念走向实用”。 就在最近,国内AR/AI眼镜领域市场份额第一的头部玩家雷鸟创新正式宣布了其与阿里旗下蚂蚁集团的最新合作,雷鸟X3 Pro成为全球首个支持看“支付宝碰一下”设备的Al眼镜。 简单来说,当你佩戴雷鸟X3 Pro时,你只需要看一眼碰一下设备或付款码,就可以很方便快捷地在眼镜端完整整个支付过程。未来随着雷鸟X3 Pro进一步支持Alipay+,出国旅游“一镜走天下”的体验即将成为现实。 支付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的刚需功能,从购物、旅游到交通,AI眼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杀手级”应用,已经来了。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从扫码取件、共享骑行、生活缴费到识物比价,基于过硬的硬件技术基础、良好的软件生态、出色的AI技术加持,AI眼镜无疑正在向真正的全场景AI助力加速前进。 一、颠覆支付体验只是开始,AI+AR眼镜加速奔向全场景 今天,掏出手机、解锁屏幕、打开支付软件、点击扫码按钮、对准二维码拍摄、点击支付、输入密码/指纹,最终未完成支付,这一套略显繁琐的流程,已经可以被“看一眼”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替代了。 而实现这一切的设备,就是AI眼镜。 如何做到的?这涉及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效率,一个是安全。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功能好不好用、靠不靠谱。对于支付这种几乎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的操作,如果功能做的不够流畅、用起来不够省心,用户非常容易直接就被“劝退”,导致这一功能“吃灰”。 首先我们来看效率。 当我需要付款时,我可以直接说“小雷小雷,付款”来唤起支付功能,唤起后,我只需要看向碰一下设备的“小蓝环”,眼镜就会与碰一下设备进行近场连接,我只需要最后说确认支付就可以完成付款,这在AI眼镜支付方面是一项重要升级。 当然,我还可以直接看向收款码,进行扫码付款。如果周围环境不适合语音唤醒,我也可以直接通过点击镜腿的快捷键直接进入支付功能,全程只需要“确认支付”即可。 在实际识别、支付过程中,眼镜的识别和反馈速度都比较快,屏幕上显示的支付金额和信息也十分清楚,整个过程大约只需要几秒钟。 整体来看,这一功能直接解放了双手,全程我们只需要在唤起和确认两个关键环节介入,同时避免了“扫错码”、“选错扫码App”的一些操作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是效率拉满。 除了高效便捷,另一个关键特性是安全。 据了解,雷鸟联合支付宝,为“看一眼支付”功能提供了维度风控系统,功能的开通与使用均需要用户本人操作。从声纹识别机制到硬件层面的双向认证机制,安全性都有极高保障。支付宝还承诺支付“被盗即赔”,给用户资金安全再加一道安心锁。 值得一提的是,万一用户遗失眼镜,用户可以第一时间在支付宝远程解除眼镜与支付宝的绑定,避免数据丢失和盗刷。 可以说,从高效易用到安全可靠,雷鸟实实在在解决了AI眼镜在支付环节最核心的问题,让这一功能真正具有落地日常生活的基本保证。“AI眼镜只有噱头性功能”的刻板印象被彻底打破。 同时,客观来看,支付功能的落地对于眼镜本身有其特殊意义,一方面,涉及资金安全的支付功能可以在眼镜上实现,证明其产品底层能力已经打好了基础;另一方面,支付功能对于“打通全场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可以说是AI眼镜迈向全场景的一道关键门槛。 当然,此次支付功能升级只是雷鸟旗舰AI+AR眼镜X3 Pro诸多核心能力中的一环,在AI交互、出行、日常陪伴、移动应用体验等方面,雷鸟X3 Pro也是一款鲜有“短板”的产品。 在AI方面,雷鸟X3 Pro支持AI实时翻译、AI录音转写,眼镜上的小雷AI可以提供日常陪伴、陪聊、陪学,情绪价值拉满。雷鸟还联合开发者打造了大量的AI Agent,包括白酒识别、奢侈品识别、英语陪练、模拟面试等海量AI智能体。 可以看到,从支付功能的重磅升级到各个场景中诸多AI功能的相继落地,雷鸟已经通过X3 Pro搭好了舞台,通过一系列标杆性的功能体验,让我们看到AI+AR眼镜的巨大潜力,并不断构建AR眼镜场景体验闭环。 AI眼镜正在从“概念产品”和“噱头性功能”走向全场景覆盖,兼顾实用好用易用,真正向着下一代个人计算终端迈进。 二、率先拿下行业巨头合作,打通核心场景功能,硬实力过硬是根本支撑 在AI眼镜迈向全场景的路上,与行业合作共赢是玩家们的必然选择,尤其在AI眼镜行业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的今天。然而,如何拿下与巨头的合作、如何实现快速的功能落地,比拼的仍然是硬实力和市场领先。 据了解,截止目前,雷鸟创新是蚂蚁集团在AI/AR眼镜行业中唯一的战略合作伙伴,其中支付宝、蚂蚁国际、蚂蚁安全等多个BU都与雷鸟建立了深度合作。与此同时,阿里系中的多家公司也都与雷鸟达成合作。 早在今年1月,雷鸟创新就已经与阿里云宣布达成独家战略合作,阿里云基于旗下的通义系列大模型基座,为雷鸟AI眼镜独家定制眼镜版的第一视角多模态大模型。双方的合作让雷鸟V3 、X3 Pro在AI性能上更为突出,在用户体验的无感化、智能化方面形成独特优势。 今年5月,雷鸟创新与高德地图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AR地图导航、视觉与信息服务、AI Agent等领域的合作,我们已经能在雷鸟X3 Pro这款产品上体会一二。 此外,雷鸟与谷歌、高通、腾讯、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等国内外行业头部玩家在光学技术、芯片、系统、软件生态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根据官方数据,目前雷鸟创新已经与1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 诸多行业头部玩家的联手,源自于对雷鸟创新在消费级AR/AI眼镜领域软硬件实力和市场领先地位的认可。 市场份额方面,根据洛图科技数据,2025年一季度,雷鸟在中国AR眼镜和AI拍摄眼镜线上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排名国内第一。今年618大促期间,雷鸟在XR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52%,销量同比增长了3.36倍,可以说实现了断崖式领先,排名国内第一。 与此同时,2025年雷鸟在北美地区的销量也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同比增长超过了4倍,居于美国等市场的线上销量榜首。 技术硬实力方面,雷鸟选择走自主研发+联合创新的路子,在硬件、软件、系统、算法、AI大模型等方面,雷鸟填补了此前行业内的诸多空白,实现了诸多自研技术的突破、定制化器件的量产和定制化AI大模型的落地。 比如雷鸟自主研发和量产了全球最小全彩Micro-LED光引擎——萤火光引擎,与应用材料公司联合研发了纳米光刻刻蚀“RayNeo光波导”技术,两项技术结合,实现了43英寸全彩3D空中透明屏显示效果。 此外,雷鸟还自研了可将空间定位误差控制在千分之五的猎鹰影像Plus系统,其RayNeoOS 2.0操作系统也与AI深度融合,做好了面向AI时代的准备。 可以看到,雷鸟做AR/AI眼镜的思路很明确:首先,要真正“内功过硬”,把产品硬件底子打好,中间的系统层优化好,让产品首先拥有足够的产品力,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得到用户的认可。其次,雷鸟坚持开放生态、拥抱产业合作,让合作伙伴基于优秀的产品和技术打通功能、实现强强联合“1+1>2”的效果,这也是雷鸟能在后续一系列关键产业合作中赢得行业头部玩家的认可、率先实现功能落地的关键。 三、AI眼镜破局需要产业合力,杀手级应用是“等不来”的 今天,AI眼镜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显然需要更多来自各个领域的厂商的参与,AI眼镜在各个场景中的进一步渗透、更多优秀功能的落地,都需要产业合力和各方的积极推进。 此前,业内讨论AI眼镜“杀手级应用”已有多年,很多人谈到AI眼镜的发展就会提及缺少刚需应用,缺少用户在AI眼镜上可以享受到独特体验的应用和服务。 但相比“等待”市场的成熟、用户规模的扩大、杀手级应用的到来,雷鸟的思路显然更有实践意义和价值。 雷鸟是在主动寻找真正硬核的场景、功能,主动联合行业攻克技术、商业层面的难题,最终实现落地。雷鸟主动帮消费者发掘出高频刚需场景,主动打造出“杀手级应用”。 今天雷鸟的“看一眼支付”,或许还做不到完全“不可替代”,但这一功能的实现已经给行业立了个标杆,让我们看到AR+AI眼镜是可以在核心场景真正做出一些好用、易用的功能,让我们看到AI眼镜真的具有在未来全场景AI时代成为下一代个人计算终端的潜力。 就如同苹果公司在智能手机时代的引领,乔布斯会告诉用户什么是真正“需要的”,引领用户向着他认定的方向前进,培养用户习惯,诚然这个过程会存在试错,但对于AI眼镜赛道这个新生的市场而言,主动让消费者看到产品的闪光点,真正让消费者产生“心动时刻”,远比少犯错要重要的多。 AI眼镜行业中有些声音认为,等市场规模做大,杀手级应用自然而然就会来,但对于AI眼镜赛道玩家们来说,或许先要有看得见摸得到的脚踏实地,才会有未来的星辰大海。 结语:AR+AI成确定性未来,雷鸟跑在了行业前列 此次雷鸟与蚂蚁的合作,让我们看到AI眼镜基于支付这一核心能力,展露出在诸多场景中颠覆用户体验的潜力,同时,AR+AI产品形态所带来的独特体验也必将令其成为AI眼镜未来发展的核心技术路线之一,其在全场景提供价值的能力是简单AI拍摄/音频眼镜不可能替代的。 面对当下竞争愈发激烈但仍处于发展早期的AI眼镜赛道,硬核技术创新仍是核心驱动力,下一代个人计算终端的到来正在提速,而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AI笔记又进化了!智能体“入驻”,标签、导图、清单都能自动生成
作者 | 江宇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14日报道,印象笔记完成了一次面向网页版的重要升级。 这次网页版更新的核心亮点是首次引入了AI智能体(Agent)模式,用户只需给出指令,就能让AI自动完成标签整理、思维导图生成、清单提取等任务,让笔记不只是“写下来”,而是由AI协助“整理清楚”。 此外,编辑器也同步升级为桌面端同款,支持更多模块,页面结构做了整体优化,笔记查找和操作更顺手。 智东西也对新版印象笔记网页版进行了实际体验,从日常常见的笔记整理流程出发,体验印象笔记如何在浏览器环境中,让AI Agent完成信息辅助。 一、体验:从生成标签到生成导图,笔记整理可自动完成 这次网页版支持Agent自动执行任务,不再仅限于问答类对话,而是能根据内容语义和模块,主动生成可执行结果。在实际体验中,智东西让印象笔记Agent可完成以下几类任务: 1、生成标签:完成一篇笔记后,AI自动识别主题并添加合适标签; 在完成一篇笔记后,用户可以调用AI助手生成标签。只需在“参考对象”中选择目标笔记,点击确认后输入指令“帮我给笔记生成标签”,系统将自动识别内容主题,生成一组推荐标签供用户勾选,选中的标签会自动同步至笔记标题下方。 为了测试AI助手在长文本场景下的表现,智东西选了一篇刷屏级热门博文《我和陶白白离婚了》作为输入内容,交由AI生成标签。 ▲印象笔记主页AI助手对话栏 印象笔记AI助手给了五个备选标签:婚姻解体、情感需求差异、自我成长、社会角色期待和亲密关系反思。标签一出来,感觉AI比热评区还懂这篇文章的情绪走向,也跟很多KOL分析的方向差不多,情绪和重点抓得挺准的。 ▲用户可在对话页面,进行标签选择。 ▲标签同步到笔记页面。 此外,在每篇笔记下方也提供“AI生成标签”入口,用户可直接点击生成,无需单独发指令。 2、生成导图:系统可将段落内容提炼为思维导图结构,并保存为独立导图笔记; 智东西继续以《我和陶白白离婚了》作为体验样本,向AI提出更具分析性的任务:“帮我生成一张思维导图,清楚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引起大范围的讨论。” ▲用户可在对话页面,选择将AI所生成的导图保存为导图笔记。 ▲导图笔记,可再次编辑。 AI助手快速识别并生成了五个主题分支的思维导图,看得出AI不是简单摘句,而是真的在分析“为什么会火”——情绪、名人效应、时机几个关键点都提炼出来了。 借助印象笔记的分享功能,这张由AI生成的导图也可以链接分享: https://app.yinxiang.com/fx/a87be698-795e-41f5-830f-ac111ef22134 3、生成代办清单:在对话框内指出笔记中存在需跟进事项,要求AI提炼出行动项,生成代办清单,并同步至印象笔记的清单模块中,方便后续跟进。 智东西向AI助手提出更高阶的要求:帮我提取阅读的待办事项,要求从书单中选取书目,依据理解难度进行排序,从难到易安排阅读。 AI助手也能顺利完成任务完成排序,且生成包含书名、阅读目标的待办事项。 实际用下来,AI助手在笔记整理上的表现比较稳定,能根据内容快速整理出标签、导图和清单,节省了不少手动分类和摘录的时间。 二、写作体验更顺手,AI写作更丝滑 这次网页版的编辑器能力迎来全面升级,模块数量与桌面端保持一致,支持重点、高亮、导图、大纲、网页书签、公式、音频、视频等多种内容形式,甚至包括哔哩哔哩、腾讯视频等第三方平台的嵌入模块。 ▲印象笔记网页版编辑器内模块 不过据智东西实际体验,目前部分第三方模块如百度地图和B站视频在网页版中尚未支持插入,预计将在后续逐步补齐。 ▲体验过程中,百度地图和哔哩哔哩视频模块未充分响应。 此外,新版首页重新设计了信息布局: 1、顶部新增AI入口,可以随时发起与AI助手的对话,或直接与笔记库交互; 2、笔记编辑界面由三栏布局改为双栏设计,并允许用户收起左侧边栏,提升主编辑区的空间利用率。 3、页面新增快捷访问区,快速展示最近打开、收藏的快捷方式和共享笔记;支持卡片视图与列表视图之间自由切换; 这些改动较为细节,方便后续Agent能够在笔记页面内的流畅调用。 结语:AI让记录更轻量,网页版也能承担主力 从功能侧看,这次更新并不强调“酷炫”的AI能力,而是聚焦于记录效率与实际使用成本的降低。无须安装,浏览器即用;结构清晰,一键生成;自动同步,跨设备管理。 对大量使用Web端办公的用户来说,AI能力的加入不仅是锦上添花,更让笔记真正变成“随时可调动的知识助手”。随着Agent能力逐步增强,各类笔记类应用正从一个内容容器,演进为具备整理、理解与行动能力的数字工作伙伴。
戴上眼镜,起飞!影翎 A1 全景无人机首发评测
摆脱束缚 大胆创作 你大概率见过这样一幕——一台航拍无人机,身上绑着一部全景相机。早在 2022 年,影石就嗅到了这股创意的风,推出了适配大疆 Air2 系列的全景相机套件「瞳 Sphere」,让无人机玩家第一次尝到了 「全景飞行」 的滋味。 为了给无人机挂上全景相机,用户和品牌都绞尽了脑汁 而今天,故事迎来了升级版: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 影翎 A1 登场。毫不意外,背后那双最熟悉的推手,依然来自影石。 点击视频,和爱范儿一起飞 品牌中文名叫「影翎」,英文名是「AntiGravity」,直译为「反重力」,这个词一听就是来搞无人机的,它是由影石和第三方团队共同孵化的品牌,全景无人机 A1 是他们的第一个产品。 套装包含:无人机本体、体感遥控手柄、飞行眼镜及电池 无人机本体的外观非常科幻。正面竖向排列的视觉避障模组就像电影中的外星生物,而上下两边的半球形凸起就是全景相机模组,一上一下的镜头放置方式和「瞳 Sphere」相同。 开机自动展开起落架,避免底部的全景镜头接触地面 让我成为一只鸟,在空中自由探索 既然是影石孵化的品牌,身上自然也流淌着影石的血液,尤其是全景合成技术。 影翎 A1 能够在飞行过程中实时合成全景影像,结合经特别设计的镜头布局,它能够实现出色的「隐形」效果,在飞行眼镜中环顾四周也不会看到机身和螺旋桨的踪迹。 戴着飞行眼镜转头可以轻松变换视线方向 想象你正在北京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禁忌之旅上,飞车极速前进时,四周的景象尽收眼底。即便飞车在前进,你的视角却可以任意转动,就像是身临其境,飞车的方向并不限制你的视野。 影翎 A1 带给我的就是这种自由的体验,仿佛化身为一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鸟,一边飞行,一边自由探索眼前的美景。这样的飞行体验,非常适合在各大景区应用——工作人员摇身一变成为无人机驾驶员,游客则可以「坐」在无人机上,随心所欲地欣赏四周的风光。 全景飞行的模式使其操作方式有别于传统 FPV 无人机——飞行方向只由手柄控制,不再与头显的视角同步。当你的视角与飞行方向不一致时,头显屏幕上会自动弹出一个悬浮窗,实时显示无人机前方的影像。而你只需轻轻转动手柄上的滚轮,就能迅速回到飞行器前方的视角并调整飞行方向,避免盲飞的风险。 其实对于新手来说是很好上手的,但如果你以前就飞过 FPV,那我建议你放下所有的经验,像个新手一样享受这份空中飞行的自由感。 很好玩,也很好拍 在这次体验的前半部分,我完全沉迷在自由的观光感受里了,直到我想起它还是一部能够拍摄全景视频的生产力工具,然后马上就发现了全景无人机的妙处——先专心飞,后期再随意构图。 影翎 A1 能够录制最高 8K@30fps 规格的全景视频(可惜由于是早期工程样机,我们只体验到了 5.7K@50fps 的视频规格),然后在后期软件里自由调整视角,设置关键帧打点实现一些高难度的镜头运动。 这意味着,在前期拍摄时飞手无需纠结构图与运镜。只要专注于操控飞行,确保无人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与相对位置即可。 以前,拍摄这些镜头时需要操控 FPV 无人机进行翻转、甩尾等高难度动作,还要冒着很大的炸机风险。但现在,只需在后期软件中拖动画面、设置关键帧,便能轻松重现这些效果。 也难怪早就有玩家们在无人机上绑全景相机了,确实好用。 让航拍过程成为一种享受 爱范儿觉得影翎 A1 会是一款彻底改变过往飞行体验的产品。 作为全球首款一体式全景无人机,影翎 A1 融合了手势体感控制摇杆、实时合成全景视频和全方位观测的飞行眼镜,为飞行者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让每个人都能在空中自由探索,尽情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对于影像创作者来说,这样的一体化设计也比曾经专机专用的外挂式配件来得更加可靠,无论是飞行操控还是拍摄体验都更上一层。 最重要的是,影翎 A1 突破了传统飞行的束缚,它解放了创作者们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的焦虑,将他们的飞行体验提升到全新的高度,让航拍的飞行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 给创作者们提供了大胆飞行、自由创作的底气,这才是影翎 A1 的独特魅力所在。 文及视频|Lin
阿维塔公布后轮转向控制专利 覆盖能量控制系统与方法技术
凤凰网科技讯 8月14日,据天眼查信息显示,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车辆的后轮转向控制系统及车辆”专利于近日正式公布。该专利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涵盖车辆的能量控制系统和方法。 专利摘要显示,该系统包括域控制器和与域控制器通信连接的后轮转向执行机构。其中,域控制器用于对车辆的后轮转向控制模式进行仲裁,并基于仲裁结果确定车辆的目标后轮转向角;后轮转向执行机构则基于目标后轮转向角,对车辆后轮执行转向操作。后轮转向控制模式包含多种,如车辆上下电对应的后轮转向控制模式、车辆蟹行行驶对应的后轮转向控制模式、车辆智能驾驶对应的后轮转向控制模式、车辆稳定车身姿态对应的后轮转向控制模式以及基础后轮转向控制模式。此申请实现了对现有硬件资源的复用,可降低硬件成本并简化系统布局。 据悉,该技术旨在解决汽车能量管理效率问题。随着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电动化、智能化进程加速,新能源汽车在节能及续航等技术领域不断突破,汽车能量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相关技术中,新能源车辆的能量管理(也称热管理)多基于系统分层级方式进行管理及控制,常见的如电池终端管理系统(TMS)、电驱TMS、乘员舱TMS、发动机舱TMS等,各TMS之间缺乏交互,导致能量管理效率较低。而阿维塔此次公布的新专利,至少提供了一种车辆的能量控制系统和方法,可提高车辆能量的利用效率。
7小时0接管!特斯拉发布史上最长FSD演示,马斯克承诺升级自动充电,开车还能像打游戏
杰西卡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FSD又进化到哪一步了? 特斯拉在社交平台上,最新发布了有史以来耗时最长的FSD演示视频: 从旧金山到洛杉矶,全程7小时、580公里,行驶过程零人工干预。 有人直呼“疯狂”,但有人认为美中不足,这个完全自动还不够“完全”,需要操作员下车人工充电,并且自动驶入超充站的成功率也不够高。 马斯克很快现身说法,承诺FSD的充电新功能,很快就会实现。 FSD 7小时0接管,充电新功能要来了 特斯拉刚发布了最新的FSD演示视频,从旧金山开到洛杉矶,全程362英里(约583公里)。 视频里,主驾位置的操作员始终没有任何触碰方向盘的动作,整个行驶过程持续了近7个小时,其中包括去超充站充电的时间。 这里能看到是,在行驶了三分之二路程时,操作员下了车去充电。 到目前为止,这是特斯拉公开的耗时最长的FSD演示视频,并且这个版本,很可能就是之后面向私人车主推出的版本。 视频下的评论区,很多人都在感叹自动驾驶发展之快,还有人直呼疯狂。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其中问题,就是充电。 有位车主表示,特斯拉仍需要解决自动驶入超充站的问题,就他的使用情况来看,成功率并不高。 他的评论很快得到了马斯克的回复:这项功能,未来将在软件更新后实现。 马斯克承诺,车主在前往超级充电站之前,可以查看有多少个车位,以及具体是哪些车位可用,这样特斯拉就能识别这些车位并自动停放,停放能力将更加可靠。 这项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功能,对于拥有FSD的车主来说会方便很多,对Robotaxi而言更是意义非凡。 因为按照特斯拉的计划,明年会让车主加入其Robotaxi车队,车主不用车时,可以让自己的车辆出去跑出租赚外快。 但这种模式能不能行得通,解决自动充电就是需要迈过的首要门槛。 这个自动充电的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准确地自动驶入充电点,也正是马斯克承诺要升级的功能。 另一部分,就是无需人工干预,让超级充电桩和车辆自动完成连接和充电。 之前特斯拉的设想方案是“蛇臂充电”,像蛇形一样的充电器可以感应到汽车充电口,然后自动插入充电。 不过,这种方案实现起来难度不小,比如马斯克曾透露,做好金属齿轮蛇形自动耦合器,就是个重要难题。 所以特斯拉换了个思路,目前正在尝试的是无线充电。 特斯拉在2023年曾收购过一家无线充电公司,名为Wiferion,这家公司曾凭借着低损耗无线充电,五年里拿下了上百家企业订单,售出8000多套设备。 当然,采用这种充电方式更是不简单,包括能量损耗、充电距离较小、功率提升困难等问题,要等到特斯拉的研发成果,可能还需要时间。 如果自动充电的问题全部解决,那么特斯拉Robotaxi既能让车主加入,扩大车队规模,又能全天候运营,不必考虑充电时间。 尽管现在还没真正看到落地,不过从Robotaxi的运营范围上,已经可以看出特斯拉在为那一天做准备了。 特斯拉的Robotaxi车队,目前在美国得州奥斯汀和加州湾区内运营,并且正在申请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其他几个州的批准,朝着“今年年底前,一半美国人坐上Robotaxi”的目标狂奔。 最新进展是,即将进军的下一城在纽约。纽约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人没有车,所以叫出租车的需求旺盛。 特斯拉现在需要等待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批准,不过已经“粮草先行”,开始在纽约招聘自动驾驶车辆操作员,要求自动驾驶车辆司机有“出色的驾驶技能”。 什么时候落地纽约未可知,但特斯拉Robotaxi将为纽约带来的巨变,外界已经可以预见了。 有外媒分析,特斯拉Robotaxi进入纽约后,可能会“击溃”纽约的标志性黄色出租车,快速占据上风。 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是运营成本和票价更低,纽约实施的是出租车特许经营制度,出租车司机需要支付高昂的牌照费用,买一辆特斯拉的Robotaxi运营,费用要划算得多,而乘客选择Robotaxi,也不需要给小费福利等等。 其二,就是Robotaxi可以在全天不间断运营,夜间也能保证车队运营数量。 一旦私人车主也能加入这种Robotaxi平台,那么打车要等的时间,将远远比传统出租车短。 其三,就是特斯拉的Robotaxi会提供相对更好的乘车体验,比如乘客能自行选择车厢温度和音乐,增设的后屏幕还能选择各种游戏或YouTube视频。 △ 图源:Ethan McKanna 当然,这些想象还是建立在Robotaxi拿到许可,并且充电问题得到解决之上。 而FSD的新功能,除了充电以外,还有一项很有趣的升级,也一起被曝光了。 虚幻引擎上车,开车很快就像打游戏 一位名为“greentheonly”的特斯拉黑客,最近通过特斯拉2025.20固件中的代码发现,公司正计划对Autopilot的驾驶员可视化功能进行重大升级。 特斯拉现在的可视化功能,是在中央屏幕上,显示车辆及其周围环境,并在自动驾驶或全自动驾驶模式下显示行驶路线。 虽然多年来,特斯拉的可视化功能一直在慢慢改进,还加入了行人、其他车辆的形状等信息,不过如此重大的改进,这几年还是头一次。 这位黑客表示,特斯拉计划用UE(虚幻引擎)实现自动驾驶可视化,而现在正使用的引擎则是“基于Godot”的。 而且据他透露,这项功能已经在基于AMD处理器的Model S/X车型上,但还没有被激活。 简单介绍一下,UE是一款3D计算机图形游戏引擎,由热门游戏《堡垒之夜》的开发商Epic Games开发,目前最新版本是UE5,UE6预计会在2027年或2028年发布。 而Godot,同样也是一款游戏引擎,适用于2D或中小型3D项目。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Godot是轻量级的开源引擎,安装包只有8GB,而UE属于商业引擎,资源库、图形渲染能力相对更强大。 特斯拉转用UE,可以更逼真地呈现车辆周围环境,开车就像打游戏一样,改善驾驶员的视觉体验。 大概会像这样: 这种开车就像玩游戏的体验,国内现在已经有小的尝试了: 小鹏发布全新P7时,推出了一项“路怒消消气”功能,通过HUD和发射道具结合来实现。 车主设置方向盘自定义按键后,可以点击触发“打怪”功能,向周围的车丢玩具包。 看来,如何让开车更有趣,又是一个新赛道啊。
理想销售体系再调整:取消五大战区,回归省区直管
文 | 徐蔡钰 编辑 | 李勤、杨轩 36氪独家获悉,理想汽车销售体系近期进行了新一轮调整。 施行半年不到的“五大战区”制将回撤,重新推行省区直管制。中区负责人韩希职位同步回调,将重新任零售负责人。 此外,为了给销售体系提供更多支持,理想新成立两个一级部门。其一为市场营销,由冯威任负责人;另一为销服运营,主要职责是横向拉通销服各个部门,确保销服目标高质量达成,由马东辉负责。 网络上盛传“李想本人回归销售体系”,而36氪了解到,调整后的理想销售服务体系仍然由马东辉负责。 此前,理想汽车的销售体系设有26个销售省区,管理结构是:总部、省区、城市、店长。由各省区独立制定本区的销量目标与销售策略。 “五大战区”制自今年3月开始推行至今,实行不足半年,便迎来再次调整。 在此期间,理想旗下第二款纯电产品i8于7月底上市。新车上市后一周,理想便重新调整了车辆配置与售价,此前3个配置被统一调整为Max版,售价调整为33.98万元。 随后,理想i8与卡车正面对撞的测试视频引发关注,消费者眼光聚焦于理想汽车的安全性与诚信。一系列舆论事件几乎打乱了理想i8的市场节奏,截至8月中旬,理想仍未对外公布具体订单数据。 多位理想门店销售向36氪表示,销售压力很大,“上周末大区下了指令,希望周末每店能新增20个订单”。与L系列的热销相比,理想i8的市场反应并不理想。 36氪曾报道,理想汽车向供应链定下的2025年销量目标是70万辆,其中包含增程车约60万辆。今年1-7月,理想共卖出23.47万辆,完成率为33%,其中纯电车型销量为0.86万。 此后,理想不断向供应链下调销量预测。 而理想的增程式技术与配置打法也被快速复制,零跑以“半价理想”概念抢占市场,1-7月累计交付27.2万台,同比增长149.8%。 均价55万元的问界M9,则凭借智驾与品牌背书分流高端用户,单月销量超理想L7+L8+L9总和。理想的家庭用户基本盘被稀释与瓜分。 销量下降的另一个矛头,指向今年新调整的“五大战区”体系。 今年3月,为了冲刺全年70万销量目标,理想将原本的26个战区合并为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大区对各自区域的销量、利润及NPS(净推荐值)负责。总部不再把握细节,而是通过大区数量把握全国市场。 “大战区”制的优点是各省可以根据当地政策,因地制宜制定销售策略。但另一面,由于基层员工水平参差不齐,脱离总部强控制的大区,精细化管理能力不足,在残酷竞争下开始出现裂缝。 大区之间开始出现“抢单”情况;部分一线销售为了完成更多销售目标,开始通过奖品、返利等行为拉拢客户。理想汽车曾试图把控此类行为。 但市场竞争压力不减,短期销量目标的紧迫感下,基层销售人员只能“将错就错”,继续以奖品、补贴等方式吸引客户。 当下,理想取消“五大战区”制,恢复曾帮助理想实现高速增长的省级团队直管制,并将原零售负责人韩希调回原岗。 理想在2023年4月便开始采用省区直管销售体系,由韩希任零售负责人。2023年,理想交付37.6万辆,同比增长182%,成为新势力销冠。2024年,在省区直管体系下,理想年销量首次突破50万辆大关。 此次销售体系回调,侧面印证“五大战区”制未能契合理想的精细化运营需求。 当管理半径超出合理阈值时,理想本能回归了曾经缔造销量神话的“省级直营铁军”模式。26个省级团队的地毯式渗透,才是理想攻占区域市场的基因记忆。 封面来源 | IC photo
硅谷初创公司Tensor宣称将推出全球首款“脱眼”自动驾驶汽车
IT之家 8 月 14 日消息,据《福布斯》今日报道,硅谷初创公司 Tensor 计划推出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脱眼”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方向盘可折叠收起,由屏幕取代。 不同于多数厂商先做 robotaxi,Tensor 选择直接面向消费者,打造一款可手动驾驶、也可全自动驾驶的高端纯电动车。车辆可离线运行,厂商承诺提供豪华体验、响应驾驶者指令的智能交互,并保障隐私不被跟踪。 这款车体型硕大、线条流畅,传感器数量创纪录:37 个摄像头、5 个定制激光雷达、11 个定制毫米波雷达,加上麦克风、超声波、碰撞传感器、水位探测、数据通信等设备。大部分传感器具备自动清洁功能,保持最佳视野。整车为私人自动驾驶而设计,由越南车企 Vinfast 生产。 为了抢先上市,Tensor 在安全和研发上几乎不设预算限制。公司成立于 2016 年,早在 2000 年就获加州无人驾驶测试许可。最新软件采用机器学习为核心,结合多款自研工具和基于 transformer 的“Tensor Foundation Model”,并非端到端方案。 Tensor 前身是 AutoX,曾在深圳郊区运营过上千辆 robotaxi,两年前退出中国市场。公司称 Tensor 是 AutoX 的升级版,转向个人用车业务。 与多数厂商先做出租车不同,Tensor 选择直接卖给消费者。出租车模式只需在单一城市运营,并可回到车库集中维护,而个人用车必须在多数城市表现出色才能形成市场。Tensor 首发时无法覆盖所有道路,将率先支持无雪地区的高速和主干道,其他路段由车主接管驾驶。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Tensor 希望在 2026 年下半年交付,抢下“全球首款”称号。 隐私保护上,Tensor 的做法颇为特别。多数 robocar 会持续向云端上传行驶信息,车内摄像头甚至能实时回传画面,而 Tensor 则允许车主彻底关闭远程协助功能。在自动驾驶模式下,方向盘、踏板全部收起,车内宽敞整洁;厂商承诺此时用户数据仅存于车内,不会上传云端。 这款车采用全线控系统,配备三套制动冗余,满足安全标准。部分摄像头像素高达 1700 万,雷达分辨率达到 1.1 度,车底摄像头可探测任何潜藏物或行人。水位传感器可避免驶入积水过深路段。激光雷达密度极高,包括顶部的 360 度旋转单元和侧面短距单元,实现全方位覆盖。前保险杠小屏幕可向行人显示车辆已发现其位置及下一步动作,让人“更有安全感”。
首台国产商业化电子束光刻机诞生,量子芯片研发从此有了“中国刻刀”
昨天,坐落于余杭区的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传出喜讯——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浙大成果转化基地首批签约孵化的项目之一,“首台国产商业化电子束光刻机”已在客户现场进入应用测试,其精度比肩国际主流设备,标志着量子芯片研发从此有了“中国刻刀”。 在中国科技大学,浙大量子研究院相关团队正在对一台模样酷似大型钢柜的机器进行紧张测试,电子显示屏上不断闪烁着实时参数。“这不是普通的机器,而是一支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出整座城市地图的‘纳米神笔’。”团队负责人说,依托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新一代100kV电子束光刻机“羲之”已正式走向市场。 取名“羲之”,是因其精密“书写”能力与书法家王羲之的毛笔神韵相契合。 “只不过我们的‘毛笔’是电子束,在芯片上刻写电路。” 研发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台设备专攻量子芯片、新型半导体研发的核心环节,它通过高能电子束在硅基上“手写”电路,精度达到0.6纳米,线宽8纳米,可灵活修改设计图案,无需传统光刻所需的掩膜版,如同用纳米级毛笔在芯片上精准作画。“芯片研发初期会设计很多版型、图案,常常需要一条线一条线进行修改,电子束光刻机精度高、‘书写’便捷,极大提升了芯片研发初期反复调试的效率。”研发团队相关负责人说。 “羲之”的落地具有破局意义。此前,此类设备受国际出口管制,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和企业长期无法采购,“羲之”的落地彻底打破这一困局,目前已与华为海思等企业及多家科研机构展开接洽。 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二期实景图 其成功并非孤例,背后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新融合”的强力驱动。今年7月,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专项试点项目落地于余杭的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浙江大学、校友总部经济园和余杭共同联手搭建成果转化高速路:园区企业开出“技术需求清单”;浙大教授带研究生组队“揭榜”;地方政府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产品,全流程陪跑。 “羲之”电子束光刻机的成功应用测试,是我国高端半导体核心装备国产化的重大突破。这把自主可控的“中国刻刀”,将为加速国产高端芯片的研发进程、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提供坚实的装备基础。 今年以来,余杭坚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整合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全力推进3个新获批的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专项试点,谋划并实施一批教科人标志性项目。 下一步,余杭将依托教科人一体推进机制,围绕高能级科创平台、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科技企业、高质量科技项目、高价值科技金融等“五高”主体,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全力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示范高地。
别太相信DeepSeek
摘要: 往搜索框里插广告,本就是一门生意,现在这门生意延展到了AI对话框里。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赵子坤 编辑|董雨晴 打开DeepSeek,当你敲下“xx地方最好吃的餐厅是什么”的时候,得到的AI答案,也许经过了一场人为“设计”。 这便是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Al 搜索排名优化)的“功劳”。 2024年6月,一篇由印度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研究者发表的论文《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首次明确了这一概念。 它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品牌信息在AI生成答案中的“存在感”。研究发现,通过优化权威表达、关键词布局、数据引用等策略,能让内容在AI回答中的“出镜率”提升高达40%。 往搜索框里插广告,本就是门生意,现在这门生意延展到了AI对话框里。以Profound为代表的AI搜索优化公司,和一些从SEO(搜索引擎优化)转型过来的公司,正迅速获得资本青睐。 其中,Profound一年融资三次,估值超过1亿美金。 据《财富》杂志最新报道,8月12日,Profound 宣布完成 3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由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 领投,现有投资方科斯拉创投(Khosla Ventures)、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Saga VC和South Park Commons继续跟投。 本轮融资使 Profound 成立至今的总融资额达到5850 万美元。此前,该公司分别于 2024 年 8 月获得 3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科斯拉领投),2025 年 6 月完成 2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凯鹏华盈领投)。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你为机器人创建内容”,詹姆斯·卡德瓦拉德(James Cadwallader)说,“品牌正在使用 Profound 创建人类可能觉得无聊的内容——高度结构化的、专为机器人消费而设计的内容,就像一场传话游戏。” 2025年,全球GEO市场规模突破4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7%。Gartner预测,2026年传统搜索引擎25%的流量将流向AI工具,而谷歌“零点击搜索”占比已达58.5%。 今年以来,国内 GEO 概念的火热,很大程度是受到了 DeepSeek 爆发影响的连锁反应。以DeepSeek为代表的对话大模型,被视为搜索的流量新入口,而围绕AI模型的搜索优化,也成了一些人眼里的好生意。 如果说,传统搜索时代,品牌通过SEO优化争夺搜索结果页面的排名,在AI时代,品牌需要争夺的,则是AI回答中的提及份额。 这一切,需要怎么办到? “离AI风口最近的一次” “AI信任时代——10亿人+使用,AI搜索成为超级流量入口”,一家做GEO的初创公司企业服务手册这样写道。 在这个领域,惯用的流程是,根据用户提问需求,来匹配品牌关键词,支持模糊语义定向,精准呈现广告信息。 手册中还列出了成功案例:以“深圳国际幼儿园哪家比较好”提问,列出了元宝、kimi、豆包、通义千问、文小言的AI页面,深圳福田某所双语幼儿园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首位推荐中。 这种“植入”价格不贵。国内平台每月150-300元一个关键词,海外平台每月300-500美元——对很多企业来说可以接受。 新玩家正蜂拥而至。李鑫的报价则昂贵的多,一万块一个词义,保证在一个季度(90天)内,相关搜索词中,“保证品牌排名在前三”。小李此前做媒体代理出身,一个月前开始准备转型做GEO,他认为这是自己“离AI风口最近的一次”。 在跟客户交流中,他得到的企业需求是,希望能够让游客直接搜索到自己的品牌。“怎么让AI给自己引流”。在东北二线城市,李鑫接触的多是餐饮老板,看重营销,“他们手机里都有DeepSeek,也很想拥抱AI。” 像李鑫这样帮中小企业做GEO的,吃下的正是此前市场营销的预算——“这部分钱,不去投抖+,就是投大众点评的必吃榜。”现在,他们似乎都不如DeepSeek一个回答。 在“路演”过程中,李鑫发现,很多企业并不排斥,“只要(这些企业)做过百度竞价排名,一般会持观望态度”,虽然不确定效果怎么样,但总体秉持着一种“如果竞对做,我就做”的FOMO(害怕错过)氛围。 容易被搜索、推荐的餐饮、食品品牌,也许是国内第一批“自发”用上“AI代言”的。一些品牌在自家商品的电商平台展示页面,会直接用“AI首推”做宣传;餐饮店的门口,也特意打印出“跟DeepSeek对话,店面被推荐”的立牌。 当人们的搜索行为、对话更多发生在Chatbot中,AI的答案,似乎成了“权威”认证。“没有人会否认,AI是未来的答案。”李鑫说,他打算先从餐饮入手,之后再考虑延伸到一些快消品牌。 在国内,以DeepSeek为代表的对话式模型,承载的搜索流量急剧猛增。 为DeepSeek提供联网搜索服务的博查家数据显示,自2025年3月开始,其SearchAPI的日均调用量已达到3000万次,承担了国内AI应用约60%的联网搜索请求。这一数字约为搜索引擎微软必应的三分之一。 特别是联网搜索和“深度思考”模式推出后,更加深了人们对AI答案的确信度。 传统搜索模式下,品牌可以通过SEO优化、付费广告和内容营销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但在对话模式下,传统的营销手段不那么有效了。 当AI在回答用户问题时,不是基于搜索排名,而是基于对大量信息的理解和合成。这意味着,品牌需要的,不再是优化搜索结果页面,而是优化AI训练数据和知识图谱中的信息。 根据Profound的数据,目前大约10%的推荐流量来自AI对话,但他们预测到2027年,这个比例将超过50%。更通俗的说,就是有一半人会通过AI推荐来买东西。到时有价值约2.5万亿美元的在线商务将通过AI对话驱动。 当ChatGPT、Gemini、Perplexity 直接把答案端到用户面前,这意味着,品牌被“引用”即存在,不被提及即死亡。 至于GEO的效果转化,海外已有监测手段。Profound和Brandtech等公司已经开发了软件,用于监测品牌在ChatGPT、Claude、Overviews等人工智能服务中出现的频率。 用AI污染AI,当心被模型“封杀” 当前GEO市场玩家分为三类:传统SEO公司、做内容营销出身转型的,以及专攻AI搜索的初创团队。 当然也存在一部分低质、铺量的“灰产”商家,用传统铺软文走量的形式,做“让品牌被AI看到”的搜索优化。 而在“灰产”之外,一些投身GEO行业的从业者则认为,内容生产能力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壁垒。 但问题是,大模型算法不透明,导致决策难以被理解。当下的GEO似乎始终是一个处在黑箱中的优化框架。 而且,每个模型的内容采纳偏好侧重不同,需要“定制”测评维度和优化策略,再根据模型反馈持续迭代,没办法“一套方案走天下”。 对大部分国内商家来说,针对DeepSeek做GEO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现在很多家都接了DeepSeek,R2模型出来后,一家通吃的可能性更大。”李鑫认为。 DeepSeek的深度思考模式,让供应商们找到了一个较好操作且低成本的投放逻辑:“用AI生成内容喂AI”。 也就是说,拿到企业资料和想露出介绍后,喂给AI让其生成不同的“网稿”作为语料,再“投喂”到可触达网站上,以便被AI收录。 李鑫刚签的一单,就是用传统SEO工具跑关键词,关联核心词,再用企业资料生成优化内容并投放。“对小厂来说,这可能是亲手触及AI最近的一次。”他也承认,效果好不好,目前还不好评估。 “现在大部分公司是通过SEO的技术手段去玩GEO优化,没意识到长期价值在于建立一套工具化、机制化的生态链路。”另一位从业者EchoSurge.AI 创始人老莫说,“本身伤害用户体验的优化方法,模型厂商将来的态度一定是赶尽杀绝。” 况且大模型有反作弊策略,对于“污染”行为会进行防御,这意味着“灰产”模式难以为继。 老莫的团队主要面向海外和中国出海企业,因为国内企业付费意愿较低。他认为,GEO的核心壁垒是内容生成能力——要帮企业生产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补充AI生态所需的内容供给。 他的判断是:随着AI生成内容爆发,低质内容存活期变短,但质量要求反而更高。企业需要的是“足量且优质”的内容,同时控制成本。“未来像OpenAI走订阅制的大模型,或许能远离广告。但如果GEM泛滥,才最可怕。” “AI搜索是大势所趋,一是技术本身新,二是传统搜索的‘垃圾信息山’逼着用户逃离。百度无法摆脱垃圾信息这部分负资产,用户体验才逐渐降低,后续就看能否拥抱AI时代新生态,做商业上的平衡了。”老莫分析道。 那么,未来AI里是否会出现“竞价排名”?这取决于大模型厂商的选择。 SEM是通过付费广告(如Google Ads、百度竞价)快速获取流量,按点击付费(PPC),注重即时效果;SEO是通过优化网站结构、内容和技术,提升自然搜索排名,属于长期积累策略。 “从长期趋势来说,一定有公司需要对AI时代的营销做生态补全和适配。”老莫认为,不同于SEO时代的分散格局,GEO或将加速行业集中,头部效应将进一步加强。 (李鑫,老莫为化名)
CEO刚离职,GitHub就瘫了!程序员“乐土”没了,4年CEO自曝在微软受限干不下去,被开发者骂蠢喊冤
整理 | 华卫、褚杏娟 当地时间 8 月 11 日,GitHub 首席执行官 Thomas Dohmke 突然宣布辞职。巧的是,第二天 GitHub 搜索就出现了故障,搜索失败率上升。这次故障持续了 3 个半小时。 “企业用户记得给你的销售代表发邮件,要求他们按合同向你汇报你有权获取的服务可用性数据。除非你主动要求,否则他们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希望你不会注意到这些宕机情况。这样会给他们内部带来很大压力,他们在这方面完全没有自动化的汇报机制。”网友 everfrustrated 提醒道。“这是唯一能促成任何改变的办法。GitHub 绝对是最不可靠的 SaaS 产品,没有之一。几乎没有一周我们不受宕机影响。他们的声誉已经一塌糊涂。” “由于持续存在的可靠性问题在以及 CEO 的辞职,感觉现在正是竞争对手开始抢占市场份额的好时机。我真心希望能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有网友评价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这些核心公司根本不可能被撼动,我相当佩服它们‘摧毁’消费者信任的能力。” 也有网友调侃:“新管理架构实施第一天就遇到了困难。” 还有网友表示,“相比 GitHub 刚卖给微软那会儿,现在有 Tangled、GitLab、Codeburg(Forgejo)和 Gitea 这些还不错的替代品可选。虽然当时把整个 FOSS 世界整合到一个开发平台上确实很方便,但我对这个领域未来更多创新的可能性更感到兴奋。” GitHub 可能不再是程序员的“乐土” 自 2018 年微软以 75 亿美元收购 GitHub 以来,GitHub 一直作为独立公司运营,拥有自己独立的首席执行官及其他高管。但从明年开始,GitHub 似乎将更全面地融入微软的组织架构。 Thomas 担任了四年的 GitHub CEO,根据其发给 GitHub 员工的告别信中,他将留任至今年年底,之后将离职重新成为一名“创始人”,在微软和 GitHub 之外寻求新的机遇。 据外媒报道,微软不会直接填补 GitHub 首席执行官这一职位空缺,GitHub 的管理层今后将更直接地向微软的 CoreAI 团队汇报工作。Dohmke 也在信中表示,“作为微软 CoreAI 部门的一部分,GitHub 及其领导团队将继续践行其使命,更多细节将在近期公布。”也就是说,GitHub 不再设有单一领导者或首席执行官。 此番人事变动发生之际,GitHub 正面临着来自谷歌、Cursor 等公司日益激烈的竞争。不过,Dohmke 在信中表现得很有信息:“GitHub 拥有超过 10 亿个代码库及分支,以及 1.5 亿多名开发者,如今的 GitHub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我们看到,每年都有更多的开源项目涌现,贡献也日益增多。仅在过去一年,AI 相关项目的数量就翻了一番。而且,我们在各种规模的公司中的影响力,在市场上是无可匹敌的。” 鉴于微软在 GitHub Copilot 这类 AI 辅助编码工具上投入巨大,将 GitHub 更直接地纳入其 AI 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合理的。此前 Dohmke 作为 GitHub 的 CEO,原本就向微软开发者部门总裁 Julia Liuson 汇报工作,而 Liuson 则向 CoreAI 部门负责人 Jay Parikh 汇报。 目前尚不清楚 Dohmke 的离职以及 CEO 职位的取消,是否会对 GitHub 的运营方式及其开发和维护的产品产生重大影响。 不过有网友认为,即使在前任 CEO 手里,GitHub 也已经是 Azure 和 AI 业务的投放渠道。现在,它会依托新的组织架构全速前进。 据了解,微软的 CoreAI 部门本身成立仅几个月的时间。今年 1 月,微软 CEO Satya Nadella 宣布成立这一部门,并在博客中写道:“归根结底,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内部的组织界限对客户和竞争对手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在下一阶段的成功将取决于拥有最好的 AI 平台、工具和基础设施。” CoreAI 团队由前 Meta 高管 Jay Parikh 领导,涵盖微软的平台与工具部门以及开发者部门团队,重点是为微软及其客户打造 AI 平台和工具,还将 Copilot 列为团队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因此,“拓展 GitHub Copilot”早已是该部门的职责之一。 Parikh 是在 2024 年 10 月入职,直接向 CEO Satya Nadella 汇报,其职业生涯以工程和产品为重点。“他在打造和扩展技术团队方面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能够同时服务商业客户与普通消费者。他与创业及风险投资生态系统有着深厚的联系,加之在 Akamai 和 Ning 的领导经验,将为微软带来宝贵的视角。”Satya 对他这样评价。 今年早些时候,Parikh 在一次采访中阐述了对“AI 智能体工厂”的愿景,以及他如何说服微软开发者部门采用 AI 技术。他表示:“就像比尔·盖茨曾设想微软是一群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大量软件的地方一样,我希望我们的平台能成为任何企业或组织都可借助的工具,将其转变为自己的智能体工厂。” 因此,有人猜测,未来 GitHub 将沦为微软 AI 时代的“武器库”,即成为 Parikh 智能体工厂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微软将把 GitHub 更深度地集成到自身的 AI 战略中,但这能否激发微软新的创造力还未可知。 “如果你还认为,GitHub 是程序员的乐土,那这场变革,可能让你再也回不去了。”有网友评价道。 此外,开发者们早已对微软的开源已经没有太多信心。 “他们在最近的历史中,尤其是在 2010 年代中期,对开发者来说曾有过一段短暂的高光期。当时有 .NET Core 1-3 —— 一个开源、跨平台的 .NET,现代、新颖,而且显然是“由开发者为开发者”打造的项目。再加上 VSCode,看起来确实很不错。但到了 .NET 5,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们又回到了老一套的那套糟糕操作,首先就是把 WinForms 和 WPF 硬塞到一起。整个项目的感觉从‘开发者为开发者’转变成了典型的自上而下管理。”开发者 Xelbair 说道。 “VSCode 也是个奇怪的案例——看起来是开源的,但其实一点都不是。你自己编译的版本并不完全来自同一代码库,而且如果你自己构建或分叉,也无法合法访问官方扩展。”Xelbair 补充道。 “微软对开源的理解,与微软之前高调到处打出的‘Microsoft ❤️ Open Source’的开源理念是非常冲突的。他们或许已经走出了 Ms-PL 时代,但他们多次尝试接管甚至窃取开源项目。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但有一个简单而明显的事实是:他们的核心产品 Visual Studio、Office、Windows,更糟的是这些产品的旧版本——完全不是开源的,这恰恰与他们所谓‘热爱开源’的表态相互矛盾。” 发布新功能被抱怨,Dohmke 自曝受限重重 事实上,Dohmke 已经是微软收购 GitHub 后的第二任首席执行官,在 2021 年底前首席执行官 Nat Friedman 离职后开始担任该职位,此前他担任的是 GitHub 的首席产品官。 2021 年 6 月,Friedman 带领 GitHub 和 OpenAI 联手推出了 Copilot。Dohmke 上任之后,开始不断对其进行迭代升级,新增了对多语言模型的支持,以及能在用户处理其他事务时在后台尝试完成自然语言请求的“代理”功能。在过去的一年里,Copilot 成为微软与 Anthropic、Google 和 OpenAI 合作推出的首个多模型解决方案。 据 Dohmke 最新披露,GitHub Copilot 的用户数量已达 2000 万,较三个月前的 1500 万有所增长,且这一数字包含付费用户和非付费用户。该业务上一次公布付费用户数据是在 2024 年第二季度,当时付费订阅用户仅为 130 万。 不过,Copilot 的发展过程中也伴随了一些问题。今年早些时候,Copilot 意外泄露了几家大公司的私有代码仓库。此外,最近的 Stack Overflow 调查显示,尽管 AI 辅助编码工具的使用率有所上升,但人们对其准确性的信任度可能正在下降。调查指出,这是因为这些工具给出的“解决方案看似正确,实则不然”,由此带来了额外的故障排查和调试工作。 有网友认为,GitHub 过去采用的那种出色且可靠的渐进式增强架构,要让人印象深刻得多。现在的一些 AI 功能是强行推广的,被开发者们抱怨。并有用户认同其反馈,“这个网站在我的手机上几乎没法用了,频繁崩溃。几年前根本不是这样的。” Dohmke 曾在一篇公布用户数的文章里表示,“衡量一家公司的真正标准,不在风口浪尖,而在承压时的韧性。即便面临重重限制,我们也证明了坚持就能赢。” 就此,Dohmke 在上周的一档播客中透露了其在领导 GitHub 期间所面临的各种“约束”。 首先,他提到了预算、员工数量方面的约束,并表示,不管是 10 人的初创公司、3000 人的 GitHub,还是 20 万人的微软,都得做取舍。苹果有句名言:“每一个‘是’的背后,都有 1000 个‘不’。” 接着,他直言称,“我们的待办清单永远列不完。”很多需求早在 AI 出现前就存在了 —— 用户反馈、希望在 GitHub Issues 或 Projects 里加某个功能,诸如此类。其实圈内有个笑话:每次收到新的用户反馈,往前翻几个月或几年,总会发现有人提过一模一样的想法。毕竟用户都是开发者,总会有人想到前人想过的点子或者提出要怎么改进。做出一些改动的话,然后就会有人在 X 上骂:“GitHub 把这个设为默认选项,简直蠢死了”,另一批人却夸:“这是最明智的决定”。 “这些年,我们在 ‘选哪项创新跟进’、‘跟着别人做什么’、‘哪些事该合作而非自己做’之间反复权衡。Copilot 的发展也算顺利,虽然有过不顺的时候,有些战略决策没把我们带向正确的方向。”Dohmke 表示。 重启创业之路, 称“Agent 比人类会找 bug” Dohmke 不久前就在播客节目中讨论了 GitHub 以及 AI 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深入思考了行业竞争以及 GitHub 在未来软件开发领域的角色。 Dohmke 认为,AI 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过去 50 年,我们要处理的代码量呈指数级增长,未来还会继续增加,而人类本就不擅长应对指数级增长。未来 Agent 生成的代码质量会超过人类,因为它们能无限扩容 —— 人类没时间找的 bug,它们能找到。” 问题在于,我们信得过这些代码吗?Dohmke 对此表示,这就回到 GitHub 的初衷了。GitHub 本来就是为人类协作建的:我有个开源项目,你复制一份改一改,发个 “拉取请求”,我审核、提意见,觉得行就合并。这是人与人之间的质量控制。“这套流程也能用于人与 Agent 协作,但如果有上千个代理,就得重新设计了。这会是开发工具的核心竞争力:让 Agent 生成比人类多得多的代码,同时让人类保持掌控 —— 确保生产环境的代码(处理用户数据、账单这些)好用、优质、安全。未来的挑战不是 Agent 能写多少代码,而是我们敢把多少 Agent 生成的代码放进生产系统。” 因此,Dohmke 提出,未来会有两类开发者:一类用模型和 Agent 搭建、验证系统;另一类还是喜欢自己写代码,用 AI 处理那些不想做的事(写测试、文档),腾出时间做喜欢的工作。“核心是 8 小时怎么分配:发挥创造力、搞创新,还是只处理琐事。现在不管公司大小,多数开发者一天可能就 4 小时(甚至更少)在写代码,剩下的时间开会、回邮件、审别人的代码、更新服务器之类的。” 面对 Cursor、WindSurf 等诸多快速增长的竞品,Dohmke 表示,现在做 AI 编程工具必须支持多模型、有开发者公认的 “最佳” 模型、允许用户自带模型、在 IDE 里有代理模式,或者能把 Agent 部署到云端。“我们既能竞争,也能从这些公司推动整个软件生态增长中获益。” 如今 Dohmke 即将离职并重启创业之路,这或许会给微软的 AI 业务带来更多竞争。在告别信中,Dohmke 也宣布自己即将创业的消息。“经过这么长时间,我创业的初心开始牵动着我,因此我决定离开 GitHub,重新成为一名创始人。” 根据他在信中所说,“世界很快将见证数十亿开发者被数十亿 AI Agent 赋能,每个 AI Agent 都将人类的智慧印刻在软件的新淘金热中。”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