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DeepSeek小爆发
DeepSeek官方刚刚突然宣布:我们发最新版本模型DeepSeek-V3.1啦! 消息一出,一个小时在X上的浏览热度就达到了26万! 据DeepSeek介绍,DeepSeek-V3.1是一款混合型模型,支持“思考模式”与“非思考模式”混合运行,用户可以根据场景需求,灵活切换推理深度,效率和能力两手抓。 得益于深度优化的训练策略与大规模长文档扩展,DeepSeek-V3.1在推理速度、工具调用智能、代码和数学任务等方面均有显著进步。 咱们先捋一下这次新版模型的几大亮点: ·混合思考模式:通过切换对话模板,单一模型即可兼容思考与非思考两种模式。 ·更智能的工具调用:通过后训练优化,模型在调用工具和完成Agent(智能体)任务方面的表现显著提升。 ·更高的思考效率:DeepSeek-V3.1-Think在回答质量上可与R1-0528媲美,同时响应速度更快。 官方放出的测试结果显示,V3.1-Think AIME 2025(美国数学邀请赛2025版)得分88.4%,GPQA Diamond(高难度研究生级知识问答数据集的Diamond子集)得分80.1%,LiveCodeBench(实时编码基准)得分74.8%,均优于老模型R1-0528的表现:87.5%、81.0%、73.3%。 而且,正如下图所示(纵轴是输出token数),V3.1-Think的输出tokens反而大幅减少。 也就是说:V3.1-Think相较于老模型R1-0528,使用更少的tokens,但达到了相似或略高的准确率,在计算资源优化上的优势很明显。 在软件工程和Agent任务基准上的性能提升方面: ·SWE-Bench Verified,DeepSeek-V3.1得分66.0%,远高于V3-0324的45.4%和R1-0528的44.6%,表明其在处理复杂代码任务时更可靠。 ·SWE-Bench Multilingual(多语言版本),DeepSeek-V3.1得分54.5%,大幅领先V3-0324的29.3%和R1-0528的30.5%。说明其在多语言支持上有很大进步,可能通过增加多样化训练数据实现,使其更适合全球开发场景。 ·Terminal-Bench(使用Terminus 1框架的基准,量化AI Gent在终端(命令行)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如脚本执行、文件操作或系统交互,模拟真实命令行工作流),DeepSeek-V3.1得分31.3%,优于V3-0324的13.3%和R1-0528的5.7%,在Agent框架下的效率提升,适合自动化运维或DevOps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DeepSeek V3.1的本次更新,核心在于显著增强了模型的智能体能力,尤其是在复杂推理和工具链协作场景下的实际表现。 此外,DeepSeek-V3.1搜索Agent、长上下文理解、事实问答和工具使用等领域的性能也表现强势。 DeepSeek-V3.1(基于MoE架构,总参数671B,激活37B)在大多数基准上显著优于R1-0528,在搜索Agent和长上下文任务上的平均提升约20-300%,尤其在工具使用(如xbench-DeepSearch)和事实QA(如SimpleQA)中领先,这意味着它适合构建AI Agent应用,如自动化搜索或代码辅助。 相比R1-0528(专注于推理但效率较低),DeepSeek-V3.1更注重平衡速度与质量,DeepSeek的“Agent时代” 正式拉开帷幕。 在Huggingface上,DeepSeek释放出了更详细的评估结果。 基于官方给出的与前代的测评比较,DeepSeek-V3.1在常规推理和知识问答任务(如 MMLU-Redux 和 MMLU-Pro)上,整体表现稳定提升,非思考和思考模式下的分数均高于V3旧版,基本接近行业顶尖大模型水平。 例如,在 HLE(Humanity’s Last Exam,搜索+Python 复合推理)任务上,DeepSeek-V3.1实现了 29.8% 的通过率,优于自家 R1-0528 版(24.8%),并接近 GPT-5、Grok 4 等国际一线大模型。 虽然各大模型在评测细节上存在一定差异,但DeepSeek的表现仍具有说服力。 新版模型在网页检索、复合搜索和工具协同场景(BrowseComp、BrowseComp_zh、Humanity’s Last Exam Python+Search、SimpleQA)上有跨越式进步,中文网页搜索和多模态复合推理分数显著超越旧版本。在 SWE-Bench Verified代码评测中,DeepSeek-V3.1以66.0%的成绩大幅领先前代(44.6%),也与 Claude 4.1、Kimi K2等顶级模型保持同一水准。 在Terminal Bench终端自动化测试中,其得分也略高于GPT-5和o3等知名竞品。 与此同时,DeepSeek-V3.1在代码生成和自动化评测(LiveCodeBench、Codeforces-Div1、Aider-Polyglot、SWE Verified、Terminal-bench)方面,得分也较前代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智能体模式下,代码任务通过率和自动化执行能力大幅增强。在AIME和HMMT等高级数学推理和竞赛任务上,DeepSeek-V3.1的表现优于前代产品,思考模式下解题成功率大幅提升。 不过作为通用对话模型,V3.1 并未在所有维度超越前代产品——在部分常规对话和知识问答场景下,R1-0528 依然具有一定竞争力。 在具体的性能表现之外,DeepSeek发布新模型,一定会被外界密切关注的当然是价格。 这次,DeepSeek也没有让大家失望。 Input API Price(输入定价),分为两种情况: ·Cache Hit(缓存命中):0.07美元/百万tokens。 ·Cache Miss(缓存未命中):0.56美元/百万tokens。 Output API Price(输出定价)为1.68美元/百万tokens。 MenloVentures的风险投资人、前谷歌搜索团队成员Deedy也发推大呼“鲸鱼回来了”。(这哥们在X上有20万粉丝,妥妥的科技界大V。) 除了价格良心之外,DeepSeek-V3.1还首次实现了对Anthropic API的原生兼容。 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像调用Claude或Anthropic生态的模型一样,将DeepSeek的集成进现有系统。无论是通过Claude Code工具链还是直接使用Anthropic官方SDK,开发者只需配置API地址和密钥,即可在所有支持Anthropic API的环境下,使用DeepSeek-V3.1提供的推理和对话能力。 从目前的反馈来看,外界对这次发布的反馈还是很好的,尽管它并非“拳打Grok4、脚踩GPT-5”的霸王龙,但它有明确的、清晰的侧重点与优势。 更有意思的是,从两天前DeepSeek默默发了V3.1-Base开始,网友已经再次惊叹于DeepSeek发模型的节奏之舒适、态度之低调。 在其他模型发布往往先炒作规格和性能数据的时候,DeepSeek反其道而行,直接放出模型文件让开发者立即下载测试,然后再补充细节。高效、开发者友好。
流血闯关港交所,万兴科技的AI突围战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2003年,深圳创业潮正酣。 彼时的吴太兵在深圳华强北电脑城中,正式敲定将软件研发作为创业方向。 (万兴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吴太兵) 其成立的万兴科技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靠着“中国研发+海外销售”模式在全球市场撕开一道口子,并于2018年以“数字创意软件第一股”身份登陆A股。 日前,万兴科技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升公司国际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而此次上市背后,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闯关港交所不仅是万兴科技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更是对其AI转型成果的一次资本市场检验。 自2022年AI大模型浪潮以来,万兴科技也积极投身其中,试图通过AI转型实现新的飞跃。 经过数年布局,万兴科技凭借垂直大模型技术、快速商业化能力及全球化布局,在AI赛道占据一席之地,2024年公司AI原生应用收入达到6700万元,同比增长超100%。 但现实来看,海外市场依然是万兴科技的主战场,也支撑着其超90%的营收。如何稳住海外市场,并借AI打开国内市场增长,成为摆在万兴科技眼前的主要挑战之一。 另外,2024年万兴科技年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亏损规模高达1.63亿元。今年一季度,亏损仍在持续,亏损规模为3281.42万元。 而这样的财务表现,无疑也给万兴科技的AI转型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当港股上市钟声可能响起时,素有“中国版Adobe”之称的万兴科技,已翻开新的篇章。 只是这一次,资本市场更想看到的,是这家毛利率堪比茅台的企业,如何用AI这把钥匙,打开从亏损到盈利的新大门。 在Adobe等巨头环伺、CapCut等新贵崛起的赛道上,万兴科技的AI故事能否讲得动人,或许将决定它在数字创意产业的下一个二十年,站在怎样的高度。 万兴科技的AI转型 “拿来主义”的产品创新 AIGC时代的来临,为数字创意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而作为中国数字创意软件的第一股,万兴科技自然不想错过这波AI大模型浪潮所带来的机遇。 在万兴科技的AI转型中,“全产品线AI化”可以说是其核心战略方向,就像一场全面的技术革命,要让AI的基因渗透到每一款产品的血液中。 为此,万兴科技从两个维度展开这场AI变革: 首先,从大模型技术底座来说,万兴科技走了一条“自主研发+外部借力”的路线,即基于开源大模型,训练出更适合垂直行业的大模型。 这一策略的产品体现,就是在2024年初推出的万兴天幕1.0大模型,其定位为音视频多媒体创作垂类大模型,由视频大模型、音频大模型、图片大模型、语言大模型组成,与基于视觉数据的底层通用模型Sora有着较大的差异。 其中,万兴天幕1.0版本的基础大模型接入的OpenAI,号称是基于万兴海外市场积累的15亿用户数据所打造的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彼时因接入OpenAI,万兴科技也备受行业诟病,认为其缺乏核心大模型的技术能力。 但在吴太兵看来:“用户需要的不限于大模型,不限于一项技术,用户需要的是一款解决问题的产品。因此,AI大模型不止要拼技术,更要拼产品化能力。” 今年6月,万兴天幕1.0大模型迎来了2.0版本迭代升级,此版本则是基于华为云盘古多模态大模型来进行迭代优化。相比较来说,此版本在算力成本上更具优势。 此外,万兴科技还接入了DeepSeek-R1、OpenAI-GPT、百度-文心一言、Minimax-海螺、阿里-通义万相等多家行业领先大模型,以此用更低的成本快速升级通用能力,叠加自研垂类算法能力,实现自研与外接的“相辅相成”,加速产品AI功能迭代与商业化进程。 在产品布局上,万兴科技则上演着“老瓶新酒+全新赛道”的双重奏:既有万兴喵影这样老牌产品通过智能剪辑、一键风格迁移焕发新生,也有万兴播爆、天幕AI App等AI原生应用,瞄准短剧制作、移动创作等新蓝海。 据财报数据显示,在万兴喵影这款明星产品中,通过集成的AI功能,使得万兴喵影在移动端月活增长90%,海外市场份额超越Adobe Premiere 30%。 在2025年推出的万兴喵影鸿蒙版中,还推出“AI智能成片”功能,用户只需上传素材,AI将自动识别视频亮点、生成旁白与配乐,无需剪辑经验即可一键成片,同时,借助鸿蒙电脑本地算力,万兴喵影鸿蒙版发丝级抠像功能已提效超50%。 万兴科技还将AI能力全面赋能至现有产品线:万兴PDF融合大模型能力后,云端服务收入激增40%;绘图创意产品亿图脑图/EdrawMind通过AI优化后,海外付费转化率提升约2个百分点。 这种“现有产品AI化”的策略,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增长。 而在原生AI应用产品中,万兴科技基于万兴天幕2.0,推出旗下首款AI Agent产品万兴超媒Agent,用户可创建并一键调用专属工作流,实现音视频创作的“一步到位”。 自动播放 (万兴天幕文生视频) 另外,万兴科技也已正式开放Web端AI视频创作平台万兴天幕创作广场,并在苹果APPStore及多个安卓商店推出移动端AIGC应用新品万兴天幕AI App,主要面向全体创作者。 财报中,这些AI创新产品的收入增长也比较显著,2025年第一季度持续向好。 可以明显看出,万兴科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在做产品矩阵,迈入AI时代,更是将这种产品矩阵创新的模式发挥到极致。 当然,除了做好AI产品矩阵之外,万兴科技打市场的另外一个竞争力,就是性价比。 如万兴科技AI视频生成单条成本低至0.25元,显著降低用户创作门槛。相比较来说,像可灵2.1版本,尽管价格已经降低了80%,但生成5秒视频的成本仍需要约0.7元。 另外,在视频剪辑赛道中,其核心产品如万兴喵影(Filmora)通过集成AI抠图、智能切片等功能,也被用户视为剪映的“性价比替代”。 “我们不追求任何单一产品的成功,我们追求的是万兴作为一个整体的、集团化的、矩阵式的产品创新。”吴太兵说道。这也意味着,万兴科技并不追求成为单一赛道中的产品王者。 事实上,尽管通过这种矩阵式的AI产品创新和主打性价比优势,万兴科技在AI赛道中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但仍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强势竞争。 如在视频剪辑领域,万兴科技面临 Adobe Premiere Pro(专业市场)和字节跳动 CapCut(免费市场)的双重夹击,而AI内容生成领域则需与快手可灵、即梦等产品竞争。 而万兴喵影虽被视为剪映“平替”,但用户忠诚度受功能丰富度、素材库质量及会员价格影响较大。比如可灵已展现出更强的商业化能力,自上线以来累计收入达到1亿元。 此外,用户对AI功能的需求日益复杂化,万兴科技需持续投入以避免技术落后。 但在吴太兵看来:“对于万兴科技来说,只要能够成为张一鸣眼中的剪映第二,至少会是一家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市值的公司,这也是抖音希望看到的事情。” 全球化赌局:用海外收入 对冲本土阵痛 AI转型是必然的选择,但也给万兴科技带来了更大的财务压力。 作为一家软件公司,万兴科技的毛利率非常高,2024年整体毛利率达93.22%,2025年第一季度为92.26%,堪比贵州茅台。然而,这种高毛利并未能转化为健康的净利润。 原因在于,2024年,万兴科技研发费用从4.03亿元增长至4.42亿元,研发费用率从2023年的27.18%增长至30.73%。从财报来看,万兴科技主要研发项目基本都与AI相关。 另外,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流量成本提升以及增加新产品、新渠道投放,万兴科技销售费用增长至8.49亿元,销售费用率进一步提升至58.95%,较2023年增长了超过10个百分点。 而这对于即将闯关港交所的万兴科技来说,极大地影响了其财务表现。 尽管现阶段万兴科技在AI领域的布局已经开始逐渐转为商业价值,但仍需要进行长期资源投入。那么,作为万兴科技发展根基的海外市场业务的增长,无疑变得更加重要。 此前,万兴科技副总裁朱伟曾直言:“中国市场虽说是最大的AIGC应用市场之一,但目前还并非理想的付费市场。”相比之下,海外市场用户的付费意愿更为强烈,这无疑也将为万兴科技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万兴科技的产品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用户超15亿,这也是其能够被称为“中国版Adobe”的重要基石。 同时,在业务营收中,万兴科技也更依赖海外市场。 海外营收占比逐年提升,2024年只占35.1%,但在2025年第一季度更是飞跃式增至90%以上,几乎贡献了其所有收入,且海外毛利率较国内高3.43个百分点。 此外,在跨境电商领域,万兴科技经验也很丰富,旗下AI图片编辑软件SelfyzAI排名出海总榜的第十二位。 而为了保持海外市场的持续增长,近两年万兴科技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采取“巩固主流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的策略,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保持优势同时,积极布局中东、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万兴科技参展中东leap2025) 另外,万兴科技在B端业务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政企营收增长约34%,全球约100万中大型组织都在使用。 但高度依赖海外市场带来增长红利的同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也伴随着多重不确定性。 其中,数字创意软件市场的竞争加剧,是万兴科技在海外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 虽然万兴科技凭借高性价比、本地化适配和AI创新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与Adobe、Canva等国际巨头以及字节跳动旗下CapCut(剪映海外版)等新兴力量的竞争日益激烈。 另外,今年初CapCut被美国下架,给万兴科技带来了一定的市场机会,但这一机会却也很快就被其他巨头所盯上。据悉,社交媒体巨头META旗下的Instagram在今年4月推出了视频编辑应用Edits,这无疑加剧了行业竞争。 从创立之初,万兴科技就实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优势,但在AI时代,是否能够延续这一优势,却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在巨头夹缝中找生存之道 在夹缝中生存,是过去二十多年来,万兴科技发展起来的生存哲学。 比如2005年推出的PDF转换软件PDF Converter,是抓住了微软和Adobe等数字文档巨头之间互不兼容的市场机会;2007年推出的音视频转换软件 Video Converter Ultimate,是针对苹果与Windows系统跨端互通的刚需;2011年推出的跨端数据恢复软件dr.fone,是全球首款iOS/Android数据恢复工具。 此前的万兴科技,正是抓住了这些“空白点”的机会,推出市场刚需产品,才迅速在海外市场火起来。 但目前其在AI时代的转型产品,更多的是在巨头们的射程之内。 实际上,在国内市场,万兴科技在AI视频赛道中,真正的对手不是Adobe、Canva,而是字节、快手,前者有AI视频生成平台即梦,AI视频剪辑平台剪映,后者则有可灵。 业内皆知,与海外不同,国内生态是个短视频内容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有主导地位的不是工具平台,而是内容平台。在AIGC领域,不是拼专业性,而是拼用户体量。 与此同时,与万兴科技相比,字节、快手这类科技巨头,投入AI的决心更大,能调动的资源也更多,再加上剪映这类工具,背靠用户生态,所以增长起来更迅猛。 那么,对于万兴科技来说,如何在这些巨头中,卡准自己的生态位,如何在字节、快手的短内容市场以及Adobe、Canva专业市场的夹缝中找增长,可能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美媒:糟糕!人类开始学 ChatGPT说话
It’s happening: People are starting to talk like ChatGPT 令人不安的是,聊天机器人回答中过多出现的词语在人类对话中出现得更多。 2025年8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6:30 (Chiqui Esteban/《华盛顿邮报》;Iuliia Morozova/iStock) 作者: Adam Aleksic Adam Aleksic 是《 Algospeak:社交媒体如何改变语言的未来》一书的作者。 如果你使用 ChatGPT、Claude、Gemini 或其他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你很可能假设你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你输入英语,它输出英语。很简单,对吧?但这其实是个误解:实际上,你们说的是不同的语言。 聊天机器人不像人类那样处理文本,而是将你的提示转换成一个嵌入——一组在“向量空间”中表示的数字,有点像地图上的坐标。但是,正如地图是其领土的平面表示一样,这种嵌入也是语言的平面表示;必然会丢失一定程度的人类差异和语境。 接下来,聊天机器人会根据过去训练的回答方式,逐字预测回复内容。这种预测会利用有偏差的训练数据(它从中学习的特定文本)和有偏差的强化学习(它收到的反馈)。最终,你听到的看似英语的话语,实际上是对真实人类语音的模拟。 令人不安的是,现在有数亿人定期与聊天机器人互动,讲英语的人开始像另一端的非人类交流者一样说话。 例如,ChatGPT 使用“delve”一词的频率高于人们在书写或说话时通常使用的英语频率。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 Tom S. Juzek 和 Zina B. Ward 发现,这可能是由于人类反馈过程中的细微偏差和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造成的。负责检查大型语言模型 (LLM) 输出的人工智能公司员工通常是来自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等国家的低薪工人,在这些国家,“delve”的使用频率高于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 因此,轻微的词汇过度表达可能在模型中得到了强化——有时甚至比工人自己的使用频率还要高。由于工作时间紧迫和紧张的条件,检查员在浏览样本文本时可能忽略了“delve”的频率,从而导致进一步的放大。(其他一些例子包括 “intricate,” “commendable” and “meticulous.”。) 如今,这种过度使用正在渗透到全球文化中。自2022年底ChatGPT推出以来的两年里,随着研究人员开始寻求人工智能的论文帮助,“delve”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出现频率增加了十倍。随着科学家和作家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开始采取措施,让自己“听起来不那么像人工智能”。其实,我以前很喜欢用“delve”这个词,但现在我尽量避免使用它了。 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聊天机器人对某些词汇存在偏见。用户认为 ChatGPT 是在用“正常”英语说话,因为这是该工具用户界面的暗示。他们还认为,自己遇到的日常文本也是正常英语,即使这些文本也可能是人工智能生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越来越容易将这种表述与现实混淆。 事实上, 《科学美国人》上个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自发的口头对话中开始更多地使用“delve”(深入)这个词。这不再是人工智能的功劳了;我们开始内化它的偏见,并自我重复。我说“我们”,是因为即使是反对“delve”的人也难逃其咎。我们或许可以避免使用最著名的ChatGPT赠品,但如今太多词汇的出现频率异常,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免。我们是否也应该停止使用聊天机器人过度使用的“inquiry”(询问)或“surpass”(超越)?太多了,难以追踪。 随着人工智能文本、我们无法识别的人工智能文本以及真实人类语音之间的循环越来越快,我们无意中套用LLM词汇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大。心理语言学普遍认为,一个单词出现的频率会影响它在人们心理词典(即口语对话中可能使用的选项的“词典”)中的可用性。本质上,我们看到一个单词出现的频率越高,我们就越能本能地去使用它。 我们大脑语言映射的演化是正常的,但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反馈循环中,我们的“地图”正在与聊天机器人的“地图”融合。两者都与实际情况不同——人类说话方式千差万别——但这种混淆使得我们更难判断什么是真正的人类语言,什么是人工生成的语言。随着这种区别变得越来越难以辨别,我们将不断模糊现实的界限,并周期性地利用这种模糊来构建我们新的现实。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继续接受自身输出和受人工智能影响的人类写作的训练,LLM语言的普及只会愈演愈烈。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并没有什么错。“深入研究”(delve)这个词对大脑的影响并不比它的同义词更严重。但语言预示着更深刻的社会变革。还有许多其他更为隐蔽的误解也被编码进了LLM的体系中。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和政治偏见——所有这些偏见都可能像语言偏见一样被灌输到模型中,但这些偏见更难被准确衡量。我们需要记住,这些并非中立的工具:它们拥有潜移默化地重塑我们思维的力量。 本文出处: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5/08/20/chatgpt-claude-chatbots-language/
租电 30.88 万元起,此后所有豪车都要问自己,凭什么贵过蔚来 ES8?
不知道在今天发布会开场前的黑幕时刻,李斌会不会回想起 8 年前他站在五棵松舞台上的场景。 那是 2017 年 12 月 16 日,第一次 NIO Day,蔚来第一次将一辆「可充可换可升级」的新能源车辆推向市场,随之被订购一空,李斌评价那个时刻是「中国高端汽车品牌的起点」,既意气风发,也让人心潮澎湃。 5 年后,2022 年的冬天,第二代 ES8 在蔚来最艰难的低谷登场,市场竞争、亏损压力、交付不及预期,ES8 不再只是耀眼的符号,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蔚来在跌跌撞撞中寻找方向的挣扎。 到今天,蔚来的情况或许依然算不上太好,但持续多年的技术积累、逐渐完善的全域能源网络、不断成熟的用户运营能力却都映射在了这台第三代 ES8 上,它似乎少了一份惊艳,但却多了一份历经风雨的沉稳与自信。 这种自信,在李斌报出预售价格时来到了顶点—— 六/七座行政豪华版预售 41.68 万元,租电 30.88 万元起; 六座行政签名版预售 45.68 万元起,租电 34.88 万元起。 这个价格意味着,按照预售价格会比正式价格至少高一两万的行业惯例,蔚来 ES8 最终的 BaaS 租电售价会在 30 万以下。 正如我在直播间看到的一行弹幕—— 从此之后,L90 定义实用,ES8 定义豪华。 三代 ES8,也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从勇敢启程,到跌宕求索,再到自信定义的缩影。 全新 ES8,为成功而设计 蔚来 ES8 从中大型 SUV 升格成大型豪华 SUV,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它的尺寸。 第三代蔚来 ES8 的整体尺寸来到了 5280/2010/1800mm,轴距为 3130mm,比第二代 ES8 大了整整一圈。其轴距更是加长了足足 60mm,甚至比理想 L9 大一点,和揽胜差不多,加宽到 1720mm 的轮距也让整车看上去气势感十足。 不过,由于 ES8 采用了倾角更大的前风挡以及短前悬长后悬的造型,所以新车并不会像揽胜那样带来过于强烈的压迫感。 具体到设计细节上,第三代 ES8 的风格比上一代更偏向于商务豪华,但更高的鲨鱼鼻式的凸出前脸、进化为双层布局的 Double dash 日间行车灯搭配上由水切以上大面积黑色区域所营造的悬浮感,都依然很有蔚来独特的设计感。 如果非要说什么不满足的地方,就是即使蔚来提供了 22 寸的锻造 signature 轮毂,在 ES8 上依然显得有点小气,期待蔚来能够提供 23 寸的轮毂给不那么在乎续航的用户选配。 对了,蔚来这次把充电口移到后翼子板处,同时提供了快充和慢充两个接口,相当听劝了。 当前的三排座车型,在满员情况下,总会陷入到装载空间和乘坐空间的冲突中,而全新 ES8 凭借纯电技术架构的先天优势和 900V 平台以及多年积累的小型化强量化技术,不仅实现了「人均超过 1 平米」的乘坐空间,也提供了前 230L 和后 547L 的储物空间。 早在官图刚发布时,新车前脸那个大大的前备箱区域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虽然 ES8 这个前备箱没有乐道 L90 那个有视觉冲击力,但其依然提供了 230L 的容积,大约可以放的下 1 个 20 寸的行李箱。在前备箱开启时,车辆的空悬也会同步联动,将门槛高度降低到 813mm,以方便拿取。 而在乘坐体验上,全新 ES8 标配了 3 把零重力座椅,副驾以及二排的零重力座椅可以同时使用。第三排更是标配了两个独立座椅并配备了前后调节和靠背调节,最大可实现130º 的躺角,同时不会和前两排座椅冲突。 ES8 同时基于零重力座椅和大躺角乘坐时人体姿态适配了安全气囊布局,六座版整车来到了 11 个气囊,还在二排座椅贴心布置了 PCA 座垫气囊,防止乘客躺坐时发生追尾碰撞,将脊柱危险降到最低。新车侧气帘长度高达 3067mm,容积 91L,可以充分保护三排乘员安全。主驾气囊还带有 Smart Safety 系统,可根据驾驶员身材,点爆不同气囊容积,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此外,全新 ES8 在座舱设计语言和氛围营造上的变化相当让人惊喜。 在蔚来全新「Design for Success」的设计语言下,ES8 将 360° 环抱式座舱以横贯的Skyline天际屏为界分为了上下两层。 上部为科技层,经由上门板,一直延伸到车厢尾部,直到后备舱,形成一个完整闭环;下部为舒适层,前排的舒适层则用协调统一的材质与色调,从中控、立柱一直延伸到了地板。 在座舱氛围感的营造上,蔚来舍弃了过去偏简约冷淡的北欧风格,豪华感强了不少。全新 ES8 不仅拥有和 ET9 同款的 Skyline 数字天际线、15.6 英寸 AMOLED 中控屏、灵犀岛、NOMI Mate3.0,还配备了车规级 21.4 寸 MiniLED 后排娱乐屏以及由前后一直贯穿至尾箱的氛围灯。 不过由于 ES8 并没有使用线控转向,所以全新 ES8 用了直径更标准的三幅方向盘,握感会更好。 内饰细节上,ES8 使用了大量的物理按键,将座椅调节按钮如传统豪车般放置在了车门板上,能够让车内乘客更清晰的调节座椅通风、加热、按摩以及零重力模式等。 新车使用了 52 平米的全包软装,实现了触面1 00% 完整覆盖,软包一直延伸至了后备舱。「山川叠韵」刺绣的菱格纹路 Nappa 皮质座椅配合大量使用的金属缎光饰条和影真木纹理,营造了很强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为整个座舱空间增添了高级质感。 ET9 上那套琴沉浸声音响系统也搭载于了 ES8 上,共使用了总功率 2600W 的 8 组环绕扬声器,1 个超低音扬声器,4 个天空扬声器,2 个头枕扬声器组成行业领先 8.1.4.2 布局,可以让声音定位更清晰并还原顶级声学空间质感,也支持个性化音效调节,在全车任何一个座位上,都能沉浸于层次丰富的高品质听觉盛宴。 全新 ES8,一辆车高 1 米 8 的 ET9 豪华的内饰、宽敞的空间和沉浸式的影音系统,构成了全新 ES8 能够被直观感知的「面子」。但真正支撑起这一切体验的,是隐藏在车身之下的技术平台、三电系统和智能化硬件—— 这才是全新 ES8 的「里子」。 蔚来 NT3.0 平台是这一切的基石。它包含了一系列自研的核心技术,其中最关键的,是被蔚来称为智能硬件「新三大件」的自研芯片、整车操作系统和传感器体系。 核心是神玑 NX9031,一颗由蔚来深度自研的辅助驾驶芯片。它不仅为辅助驾驶功能提供算力,更作为一个中央计算平台,统筹着智能座舱、主动安全等多个域的功能;与之配合的是蔚来全栈自研的 SkyOS·天枢操作系统,它打通了车辆的各个控制单元,实现了软硬件的解耦和协同。 在感知层面,全新 ES8 搭载了 AQUILA 天鹰座超感系统。与行业普遍采用的单颗前向雷达方案不同,ES8 在车身两侧还新增了两颗广角激光雷达,水平视场角为 120°,垂直视场角为 70°,大幅拓宽了车辆的感知范围,有效减少了侧向的感知盲区。 有趣的是,这套感知硬件不仅服务于辅助驾驶,也为一项新功能提供了支持:智能高清投影大灯(HDPL)。 这套系统类似于华为的智慧投影大灯,不同之处在于,蔚来的光毯更亮也更宽,支持车道贴合和车身示宽两种模式,还可以在变道时实现跨车道投影。 在 AQUILA 感知系统的帮助下,这条光毯即便是在大角度弯道里,也可以提前贴合车道线,为驾驶员提供更清晰的路径指引;在狭窄路段,它又会投射出与车身等宽的光束,帮助驾驶员判断通行空间。 蔚来表示,这套大灯采用了高亮度的 MicroLED 近光增强技术,是行业最亮的近光灯,即便是有路灯的条件下,驾驶员也可以明显感知光毯,且长度最可达车前 50 米以上。 ▲ 还支持行人、两轮车等障碍物示警功能 而在纯电车最核心的三电系统上,全新 ES8 亮出了蔚来坚持纯电路线十一年来的最新成果:900V 超充快换平台。 这套平台同时解决了纯电补能的两大痛点。 一方面,它支持最高 600kW 的峰值充电功率,官方数据显示,充电 5 分钟即可补充超过 250 公里的续航;另一方面,它完全兼容蔚来现有的换电网络,3 分钟即可满电出发。 全新 ES8 的动力总成直接沿用了行政旗舰 ET9 的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最大功率达到 520kW(约 700 马力),扭矩也有 700N·m,由一台 180kW 的感应异步前电机和一台 340kW 的碳化硅永磁同步后电机组成。 这一整套系统,可以让这辆重达 2.6 吨的大六座 SUV 实现同级唯一的 3 秒级加速,百公里加速只要 3.97 秒,同时也有同级最优的 100-0km/h 制动成绩——34.9 米。另外,标配的 102kWh 三元锂电池包,能提供 635km 的 CLTC 续航里程。 全新 ES8 底盘系统的硬件基础是前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经过优化的前悬让这辆长近 5.7 米的 SUV 拥有了 5.7 米的最小转弯半径。 标配的智能双腔空气悬架最大调节范围达到 100 毫米,新一代外置阀 CDC 连续可调减振器每秒可以进行 1000 次路面感知和 500 次阻尼调节。 更关键的是,蔚来通过 AI 实现了端到端的底盘融合控制,全新 ES8 和 ET9 一样,可以根据路面情况,提前调节悬架和减振器。李斌还说,这项功能现在已经升级到了「车道级」。 基于这套智能底盘,全新 ES8 还首发了「斜坡调平」、「智能湿地模式」等新功能,并针对地下停车场内湿滑的环氧地坪路面进行了特别的算法优化,必要时将主动减速。 纯电大三排 SUV 的黄金时代 大型家用 SUV,曾被认为是纯电技术最难攻克的堡垒。这个市场的用户,对续航、空间和补能便利性的要求几乎是所有细分市场中最为苛刻的。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月初,在乐道 L90 上市发布会后举行的媒体会上,李斌透露了一个信息:乐道 L90 只是蔚来的第一款大车,后面还有好几款。 接下来全新的 ES8 会充分地证明为什么大三排 SUV 进入了纯电时代。 在李斌看来,一个属于纯电大三排 SUV 的市场窗口,正被两个关键因素悄然推开。 其一,是基础设施的成熟。 当李斌能够乘坐一台全新 ES8,从成都出发,沿着 G318 国道全程换电直达珠峰大本营时,这件事的象征意义已经大于实际意义。它用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证明了蔚来「9 纵 11 横 16 大城市群」的换电网络,已经将补能的便利性延伸到了中国的公路之巅。 长途焦虑,这个曾经束缚纯电车主的最大枷锁,正在被物理意义上地解开。 其二,是用户心智的转变。 前不久刚上市的乐道 L90 和理想 i8 两款纯电六座 SUV,近期周销量双双突破 2000 辆——这份实打实的数据说明,用户对于大型纯电家用车的接受度和购买意愿也在切实提高。 当基础设施不再是绝对的短板,市场教育也初见成效时,时机便已成熟。在这一背景下,蔚来的战略是:用双品牌来覆盖市场。 ▲乐道 L90 乐道 L90 以高性价比和较强的实用性,满足主流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它的任务是扩大市场份额和用户基数;而今晚发布的全新 ES8,则要利用技术代差和更豪华的配置,来提升蔚来的品牌高度和盈利能力。 这套清晰的组合拳打法,不仅体现在 L90 与 ES8 的高低搭配上,也将延续到即将发布的 L80 和 ES9 上,共同构成蔚来在大型车市场的完整布局,来应对另一条技术路线带来的巨大压力。 一个清晰的行业趋势是,包括极氪、小鹏、小米在内的众多纯电品牌,都在规划搭载大电池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车型。这些「大电池插混」SUV,才是全新 ES8 乃至蔚来整个纯电大车战略,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 即将发布的极氪 9X 这本质上是两种不同技术路线的正面交锋。 虽然李斌一直在强调换电的便利,但显然,这套模式目前还是敌不过「可油可电」所带来的绝对灵活性。它能彻底消除用户最后一丝补能焦虑,完美适应从城市通勤到长途穿越的任何场景。 对于一个中国家庭的第一台,甚至是唯一一台大型 SUV 而言,这种灵活性是极具吸引力的。纯电车型想要回击,只能从日常体验入手,抓住混动车型无法比拟的空间优势,理想 i8 的第三排和蔚来所谓的前备舱,都是这么来的。 也许在短期内,它们无法成为这个细分市场的主流,但终究能以此赢得一批坚定的用户。
心事放心写:谷歌推Pixel Journal日记App,AI写作提示
IT之家 8 月 21 日消息,科技媒体 Android Police 今天(8 月 21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在今天召开的发布会上,谷歌在推出 Pixel 10 系列手机、Pixel Watch 4 智能手表外,还推出了 Pixel Journal 应用,首发专属 Pixel 10 系列手机。 和苹果在 2023 年推出的手记(Journal)应用类似,Pixel Journal 是一款数字日记工具,主要帮助用户记录生活点滴,但不同的是,Pixel Journal 采用了 AI 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实现更智能化的写作体验。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Pixel Journal 利用设备端 AI 模型,为用户生成个性化的写作提示。这些提示会结合过往日记主题、记忆、目标等信息,协助用户梳理近期活动,激发反思与记录的动力。用户无需担心无话可写,通过智能推送更容易养成日常书写的习惯。 在写作过程中,用户不仅可以输入文本,还能添加照片、地图位置和活动记录,丰富日记内容。应用还会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生成关于个人成长的洞察报告,包括每周和每月的活跃时段、总条数以及最长日记等数据,帮助用户直观了解自己的写作历程。 针对日记涉及的隐私问题,Pixel Journal 为保障用户数据安全,内置应用锁功能。虽然具体加密机制尚未公布,但谷歌承诺将采取完善措施防止数据泄露。用户可以放心记录个人想法,无需担心信息被他人窥探。
目标十万台 智元机器人公布三年商用路线图
凤凰网科技讯 8月21日,成立不足三年的智元机器人在上海举办了其首届合作伙伴大会,释放出强烈的产业化加速信号。公司董事长兼CEO邓泰华在会上判断,2025年将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商用发展的关键拐点,该赛道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机器人将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智元机器人正式将其核心战略聚焦于生态共建,旨在从“技术探索”全面转向“规模商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智元机器人公布了一系列重磅举措。在技术层面,公司CTO彭志辉详细解读了以机器人本体为基础,围绕运动、交互、作业三大智能构建的“1+3”全栈技术战略。会上,彭志辉发布了旨在将机器人二次开发难度降至零门槛的动作表达创作平台“灵创平台(LinkCraft)”,开发者可通过该平台像“导演”一样自由编排机器人行为。 同时,一款专为作业智能打造的轮式双臂机器人原型“灵犀X2-W”也首次亮相,该原型机具备全向移动、高自由度双臂和紧凑的机身设计,展现了其在精细作业场景的潜力。 在商业和生态布局上,智元机器人展现了极大的开放性。公司宣布将通过开源、被集成和资本赋能三大路径构建产业生态。具体措施包括开源机器人中间件AimRT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灵渠OS”。 更引人注目的是,智元机器人正式启动了“智元A计划”,一个旨在孵化超过50个早期项目、三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的创业加速计划。这一系列动作,配合其覆盖工业、商业等八大场景的解决方案和全新的渠道伙伴政策,清晰地表明了智元机器人希望携手全产业链力量,共同将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落地进程推向快车道。 彭志辉在会上给出了明确的量化目标:展望未来三年,智元机器人计划实现十万台级通用机器人的规模化部署,并构建一个开放自进化的通用机器人生态系统。
影石 Insta360 GO Ultra 口袋相机发布,2598 元
IT之家 8 月 21 日消息,影石 Insta360 GO Ultra 口袋相机今晚发布,新品支持 4K60fps 视频拍摄,售价 2598 元。 IT之家从官方介绍获悉,这款新品采用 53g 小方块机身设计,标配内含磁吸简易夹和角度可调整磁吸挂绳,无需时刻盯着手机或相机取景框,彻底解放双手和双眼。 全新 1/1.28 英寸大底传感器搭配 5nm AI 芯片,无论白天漫步还是夜间骑行,都能捕捉更多细节,更搭载全新环境光传感器。得益于更大的 1/1.28 英寸传感器和 5nm AI 芯片,GO Ultra 突破性支持 4K60fps 高帧视频拍摄。 GO Ultra 的夜景录像模式,通过 AI 智能降噪、亮度还原和动态范围优化,即使在低光环境下,也能拍出更纯净明亮的画面。此外,新品支持 4K 两倍无损变焦、拍摄 4K 运动 HDR 视频,人像模式加持多款滤镜。全新的自然广角 FOV,可减少画面边缘的畸变。 续航方面,运动相机行业突破性搭载全新叠片电池。结合拓展舱支持 1080p 档位 200 分钟续航,4K 档位 170 分钟续航。单相机支持 1080p 档位 70 分钟续航,4K 档位 60 分钟续航。 其他方面,该产品还支持 SD 卡自由替换,内置智能降风噪、智能人声增强等多种音频模式,配备 2.5 英寸翻转触摸屏,支持 FlowState 防抖科技 & 360° 水平矫正,拓展舱 IPX4 级防水,单相机 10 米防水。
荣耀Magic V Flip2正式发布:小折叠首款2亿AI超清主摄,5499元起
IT之家 8 月 21 日消息,8 月 21 日,荣耀 Magic V Flip2 小折叠手机正式发布。新品在外观设计、影像能力、电池续航、AI 萌宠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升级。 设计方面,荣耀 Magic V Flip2 推出了织梦蓝(高定款)、晨曦紫、月影白、钛空灰四款配色。其中,织梦蓝高定款由国际时尚大师、Professor Jimmy Choo 周仰杰博士操刀设计,以水晶微光为灵感,带来了如同水晶鞋上璀璨夺目的视觉效果。 细节设计上,荣耀 Magic V Flip2 融入了镜像双环、悬浮中框与细腻喷砂工艺等元素,既强化了机身的精致感,又让整体风格更显百搭,握在手中如同“掌中高定”。 机身设计上,荣耀 Magic V Flip2 采用“4.0 英寸外屏 + 6.82 英寸内屏”,超美小直屏搭配轻薄竖折机身,既兼顾了日常携带的便携性,又不失时尚格调;全系搭载「精研雾面」金属中框,呈现出掌中的优雅美学。 屏幕方面,荣耀 Magic V Flip2 外屏 4.0 英寸,峰值亮度 3600nits,支持 0.1-120Hz 自适应刷新率,405PPI,采用 LTPO 低功耗技术,具备 AI 超动态显示、AI 臻彩显示、Dolby VISION 和 ZREAL 帧享高清认证。内屏 6.82 英寸,峰值亮度 5000nits,支持 1-120Hz 自适应刷新率,458PPI,同样采用 LTPO 技术,配备 AI 超动态显示、AI 臻彩显示、Dolby VISION 和 ZREAL 帧享高清认证。此外,荣耀 Magic V Flip2 的内外屏均搭载绿洲护眼屏,配备 AI 干眼友好、AI 离焦视力舒缓、类自然光护眼、AI 助眠显示、硬件级低蓝光等功能。 可靠性方面,荣耀 Magic V Flip2 采用了一代鲁班铰链,轴区开孔面积仅 4.5%,双侧门板设计,转轴更平整,新机更平整,弯折老化后折痕更轻微;航空级钛合金屏幕支持层采用极致小孔技术,开孔尺寸减小 40%,支撑性能提升 25%;荣耀 Magic V Flip2 拥有小折叠最强防水性能,支持 IP58 & IP59 满级防水,即使身处风雨,也能应对从容。内屏还采用坚韧的 UTG 玻璃材质,经过 35 万次折叠使用后,折痕小于 50μm,即使使用 5 年,屏幕依然平整无痕,通过了长效平整 SGS 高品质耐久认证。 影像能力上,荣耀 Magic V Flip2 搭载一颗 2 亿 AI 超清主摄,这是小折叠首款 2 亿 AI 超清主摄,也是小折叠品类中首款采用“端云结合”影像方案的机型,支持最高 AIGC 30 倍变焦;同时搭配 5000 万像素 120° 后置超广角高清人像镜头。 AI 体验方面,荣耀 Magic V Flip2 支持 AI 图生视频功能,能够将照片转化为视频;支持实况拼图功能,用户可以勾选数张动态照片,一键生成动态拼图。还提供了 KP160、KE100、KG200、NC100、CC200 等多种风格的胶片人像模式,能够还原出更真实的胶片质感。 荣耀 Magic V Flip2 搭载小折叠屏品类最大的 5500mAh 青海湖电池,搭配 80W 有线超级快充 + 50W 无线超级快充,行业首发无线充电双焦点圈设计,解决小折叠屏“无线充电线圈偏下、车充识别率低”的痛点。荣耀 Magic V Flip2 搭载三代骁龙 8 处理器,同时内置两颗荣耀自研芯片 —— 射频增强芯片 C1 + 与能效增强芯片 E2,前者通过硬件级优化实现信号增强,日常使用中网络稳定不掉线;后者则能有效缓解机身发热问题。 系统方面,荣耀 Magic V Flip2 搭载最新 MagicOS 9.0,凭借平台级 AI 智能交互能力打造“更懂用户”的 AI 助理,更推出“8 大一语 AI”功能: 一语 PPT 支持一句话生成提纲排版,这也是行业首家全程无收费,可自定义模板与页数;一语编程能按需求自动生成代码并在手机运行,一语搜索可模糊找文档、精准提文件内容;一语传送能跨端传输文件至荣耀电脑;一语打车支持多平台叫车并自动保留最快选项;一语看屏可识别屏幕内容并生成总结或解答;一语识物能精准识别多场景物体并科普,一语记忆则可一键捕捉屏幕信息(如地址、密码)高效存储。 荣耀 Magic V Flip2 支持外屏 AI 通话助理、面对面翻译、一句话打车 / 问万物 / 修图及掌心便捷支付等 AI 功能,还带来实拍 live 锁屏、图生视频锁屏、AI 风格锁屏三重魔法锁屏玩法,搭配个性化自定义锁屏,可化身“掌中时尚单品”适配每日穿搭;应用生态上,超 99% 应用(含游戏)可添加至外屏,无需展开就能玩转日常所需。 价格方面,荣耀 Magic V Flip2 的 12G+256G 售价 5499 元、12G+512G 5999 元、12G+1T 6499 元元、16+1T 7499 元(高定款),产品将于 8 月 28 日全平台发售。
马斯克奥特曼中文对喷,AI 视频终于从玩具变成「工具」
现在刷社交媒体,你会发现一些画面精良的爆款视频,其实已经是 AI 制作的。但作为一个创作者,除了要像「抽卡」,在画面之外,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个问题就是对白。 比如我让 AI 生成一段「唯美雨景」,这不难。但要让 AI 生成一段有情节、有对话的「雨中分手戏」,对白还得是地道的中文,这就很棘手了。 AI 生成的要么是完全的「哑剧」,需要创作者后期对口型、配音;要么是能开口说话,但语音语调不自然,充满了「人机感」和「翻译腔」,让本该感伤的剧情瞬间出戏。 这也是当下 AI 视频生成最大的挑战之一:如何处理包含对白,尤其是带有复杂情绪的中文对白。 可以说,能否搞定自然流畅的中文对话,是 AI 视频能否从一个「看个乐子」的玩具,变成真正生产力工具的关键。 百度今天发布的蒸汽机(MuseSteamer)视频模型2.0,似乎就是冲着这个核心痛点来的。它最让我关注的一个点,是全球首个中文音视频一体化生成技术,号称是吃「中文语料」长大的,能够一步到位地生成音画同步、口型精准、情感自然的中文对话视频。 为了验证它到底是真正解决了创作者的难题,还是又一次停留在宣传片里的技术展示,我决定绕开那些官方的精选案例(Demo),设计几个更接近普通人日常创作需求的「刁钻」场景,亲自探探它的虚实。 从一张图,到一场有声的对手戏 百度蒸汽机这次提供了 4 款生成模型,都是从一张图生成一个视频,分别是蒸汽机 2.0 turbo、pro、lite、以及有声版;不同的模型会消耗不同数量的积分,免费用户每月登录可以获得有限额度的想象力值(积分)。 有声版可以生成 5s 或者 10s 的视频,而 Turbo 等三个版本是 5s,像素方面除了 Pro 版本支持 1080p,其他三个版本都是 720p 高清画质。 我们直接给他一张图,然后按照视频生成页面的提示,输入想要生成的视频内容和主题台词;5s 的视频,将台词控制在 20 字以内,10s 的视频字数控制在 35 字以内。 ▲ 我们上传了一张马斯克和奥特曼的合照,配上提示词:两个人针锋相对,左边的人先说,「你做的AI毫无底线」;右边的人说,「你的营销才是没有底线」;由蒸汽机 2.0 有声版生成。 首先,静态照片里的马斯克和奥特曼被自然地驱动了起来,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都相当流畅,并且和上传的图片基本保持一致,图生视频的基础能力还是很扎实的。 更关键的是对话部分,这个表现,必须承认,在中文口型同步上,百度蒸汽机确实做到了目前的第一梯队。嘴唇的开合,与「底线」、「营销」等一些词语的发音匹配度很高,没有明显的延迟或错位。 ▲ 一张浪浪山小妖怪的首帧图,配合提示词:画面中,手持干草叉的野猪小妖抬头,满怀期待地看向身边身材魁梧的熊教头。 台词: (第0-5秒)手持干草叉的野猪小妖说: 「教头,咱们把盔甲擦亮点,打起来更有气势!」 (第5-10秒)身材魁梧的熊教头向下瞥了他一眼,不耐烦地打断道: 「有那工夫?先给我削一千支箭出来!」 在发布会上,百度特别提到,这是来自「音视频一体化」的底层生成逻辑,声音和画面是同步构思的,而非后期匹配,他们在训练时就把画面和声音放在一个模型里同步学习。 此外,还有一个「多模态潜在空间规划器」(Latent Multi Modal Planner)的首创技术;多模态很好理解,就是文本、画面、音频,Latent 是深度学习里面术语,主要是学习潜在的特征,这个技术能够自主地规划潜在生成空间里的多个角色身份、台词、以及互动逻辑等。 通俗来讲,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内置在 AI 里的导演,当给出「让两个人吵架」的指令时,它不会傻傻地让两人同时说话,而是会自主规划吵架剧本。 我们还尝试了一些东北话这样的方言,想看看在多人对话里,是不是也完全没有问题。 ▲ 提示词:画面左边的蓝衣女子耳语急促而冰冷,用东北话说:「姐姐,真心是咱们的炭,也是烧死咱们的火」;画面右边的紫粉衣女子决绝地用东北话回应:「那不如,就烧得干净些」;由蒸汽机 2.0 有声版生成。 让甄嬛和沈眉庄在音视频一体化生产的模型里,说东北话确实为难了点,但是人物表情,嘴唇的动作,耳环、头饰等运动都非常自然。中文语音的细节还原度也很高,我觉得是真正做到了中文语境的深度适配。 还有这张经典的梗图,终于不是「快来品尝我新鲜的肉体」了。 ▲ 一张万万没想到短片截图,提示词:画面左边带着红色帽子的唐僧,用手指着牛角的人的鼻子,非常生气的说:「还想品尝我新鲜的肉体,没门!」 百度蒸汽机确实精准地击中了,让一张图开口说话演一出对手戏,这个创作痛点。它将过去繁琐的多工具流程,简化为「一张图+一句话」的一步操作,这对于 Meme 二创、虚拟人对话、知识讲解、短剧制作等场景来说,无疑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 如果说要真正做到前段时间流行的《甄嬛传》和《让子弹飞》的视频配音演示效果,还是有些差距。但看现在的 AI 视频生成技术发展,AI 能表达更细腻、更矛盾的人类情感,我想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毕竟蒸汽机 1.0 模型还是上个月初发布的。 运镜和大场面,它能驾驭吗? 除了在中文场景下,双人有声的音视频一体化生成首创,百度蒸汽机 2.0 的另一项升级是电影级的画质和大师级的复杂运镜。 之前的对话视频里,情绪、表情以及 3D 面部生成,都算得上展示了真实细腻的人物表现力。我们继续测试了广告和短剧中常见的转场、空镜,这些可以说是 AI 视频,除了对话的另一个刚需。 ▲ 提供首帧图,并附上提示词:一个镜头,从书桌上的翻开的书本特写开始,慢慢向上拉起,最终定格在窗外下着雨的街景上;由蒸汽机 2.0 Pro 生成。 从生成的视频效果来看,蒸汽机把指令的遵循做得非常好。整个运镜过程,特写、向上拉、定格,执行得相当流畅,没有出现镜头乱晃或指令理解错误的问题。这也说明它对摄影术语的理解是到位的。 当 AI 学会地道中文,视频创作新的转折点来了 经过这番测试,我认为百度蒸汽机 2.0 的定位非常清晰:它并非要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 Sora 式模型,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径:以「中文对话」为核心突破口,将 AI 视频从一个有趣的「玩具」,推进到了一个可以交付成片的「工具」。 它绕开了单纯比拼画质和时长的内卷,把更多力气都花在了解决一个最要命、也最本土化的问题上——让 AI 视频真正「开口说中国话」,而且说得比真人还溜。 这种从「玩具」到「工具」的转变,已经在真实的创作和商业领域得到了验证。 好莱坞级视效指导姚骐,曾参与《2012》、《黑客帝国3》、《变形金刚3》等影视作品的视效工作,在国产科幻剧《三体》中打造了经典的古筝行动画面特效。这次,他就用百度蒸汽机创作了一支高品质科幻短片,其中包含 40 多个宏大复杂的特效镜头,每个镜头生成 3 次,总计生成了 120 多个片段素材,累计仅花费了 330.6 元。 ▲ 发布会视频《归途》 当一个过去需要百万元级别预算的短片,其视觉生成成本被压缩到难以想象的低位时,被颠覆的不仅仅是预算,更是创作的门槛和权利。 这背后,解决的不仅是成本的问题,更是从生成一个酷炫片段到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转变。当宏大视效可以与叙事和对白无缝结合时,AI 才真正从一个特效插件,升级为创作者手里的高效率工具。 在品牌营销场景,这种模式也打破了常规的视频制作流程。比如伊利倍畅需要为一款羊奶粉制作宣传片《漂「羊」过海来看你》,传统方式不仅周期一般需要 4-6 周,而且要用实拍呈现「小羊莎莎」坐热气球环游荷兰草原和高科技工厂的奇幻之旅,成本和难度都极高。 但这次制作团队利用蒸汽机,将这些实拍难以完成的奇幻场景,通过风格化的 AI 渲染来实现 。更重要的是,AI 将荷兰奶源、益生菌配方等硬核卖点,流畅融入了叙事中,制作周期缩短到了几天之内,画面不违和,同时表达了品牌的理念。 无论是专业大神,还是无数中小创作者与品牌方,相当于都获得了「赛博神笔」 。你只需要「一张图+一句话」,就能让静态的兵马俑活过来打电话,或者让张飞一边绣花一边跟你唠嗑。这种创作门槛的消失,正在重塑内容行业的成本公式和竞争规则。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瑞士军刀。目前它在非对话的纯视觉特效上,生成视频的时长也还有限制,音色风格的选择也可以更丰富。 但在快速迭代 AI 产品浪潮中,也没有真正完美的产品,反而能更快落地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才更有意义。 百度蒸汽机没有陷入技术军备竞赛的虚荣,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务实、更贴近市场的路。它就像一个专注于把钉子敲好的锤子,虽然不能刨木头,但在「敲钉子」这件事上,它做到了极致。 看着 AI 生成的角色在我面前侃侃而谈,却没什么「人机感」,那种奇妙还是会忍不住涌上来。工具终将隐形,而创意永远闪耀。蒸汽机所做的,就是把那个曾经无比昂贵、属于少数人的导演梦,还给了每一个有话想说的人。 现在,我们已经不缺好的工具,只是缺少新鲜的创意;而与众不同的创意,来自一次次的尝试。 文|李超凡、张子豪
哈佛辍学生造“作弊眼镜”!实时录音不亮灯,已获百万美元投资
编译 | 王涵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21日消息,据外媒TechCrunch最新报道,两名哈佛学生AnhPhu Nguyen和Caine Ardayfio辍学创办AI硬件企业Halo,正在推出一款“持续在线”的智能眼镜Halo X,该设备能收录、记录并转录所有对话,同时向佩戴者实时显示相关信息。 目前Halo X眼镜仅配备显示屏和麦克风,还未搭载摄像头,但两人正考虑在未来型号中增加该功能。 Ardayfio和Nguyen已筹集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17.6万元)由Pillar VC领投。 ▲左:AnhPhu Nguyen,右:Caine Ardayfio(图源:The Boston Globe) 一、需要手机实时供电,哈佛辍学生做出现实版“作弊神器”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副让你戴上即刻变得超级智能的眼镜。”AnhPhu Nguyen说,Caine Ardayfio则更直接地形容这款眼镜能“赋予你无限记忆”。 “人工智能会聆听你的每段对话,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你该说什么…有点像现实世界版的Cluely。”Cluely声称能帮助用户在求职面试到学校考试等所有场合“作弊”。 他补充道:“当有人说出复杂词汇或提出问题时,比如‘37的三次方是多少?’之类的问题,答案就会立刻显示在眼镜上。” 据Nguyen透露,用户需随身携带智能手机为眼镜供电,这款眼镜还需要通过手机配套应用实现数据处理,因为其设备本身算力不足,需依赖外部计算支持。 技术层面,两位联合创始人透露该智能眼镜采用谷歌Gemini和Perplexity作为聊天引擎:Gemini擅长数学与逻辑推理,Perplexity则用于网络信息抓取。 这款眼镜定价249美元(约合人民币1786.9元),已经开启预售。Ardayfio称其为“实现氛围思维(vibe thinking)的首个现实里程碑”。 二、钻了Meta被限制的空子,创始人透露“作弊神器”录音不会亮灯 他们最近为Ray-Ban Meta智能眼镜开发了一款面部识别应用,旨在验证该技术可被用于人肉搜索,此事引发广泛争议。 作为Meta智能眼镜的潜在早期竞争者,Ardayfio说鉴于Meta历史上屡次陷入安全和隐私丑闻,其产品不得不受到诸多限制,而这正是Halo最终能抢占先机的突破口。 “Meta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声誉不佳,对于他们而言,发布这种始终伴随用户的设备——虽然能带来巨大效用——但将构成重大的声誉风险。他们很可能要等到初创公司率先规模化应用后才会跟进。”Nguyen补充道。 尽管Nguyen的观点不无道理,但用户未必有充分理由信任这两个大学年龄的开发者,因为他们宣称要将伪装成普通眼镜的隐蔽录音设备推向市场。 Meta眼镜在摄像头和麦克风工作时会亮起指示灯,以警告他人正处于被录制状态。但Ardayfio透露,名为Halo X的眼镜并未设置外部指示灯来提示录音行为。 “我们制造的硬件需要保持低调,就像普通眼镜一样。”Ardayfio补充说明该设备会录制所有对话并进行转录,随后删除音频文件。 三、隐私争议:把合规责任推给用户,在侵犯隐私的边缘疯狂试探 “小型隐蔽录音设备并非新鲜事物。”电子前沿基金会网络安全主管Eva Galperin在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明确态度。 “某种程度上,这像是麦克风间谍笔的变体,”Galperin说,“但我认为这种持续录音设备的常态化使用,将在许多场景下要求使用者必须获得录音范围内所有人的同意,这将逐步侵蚀我们在各种空间对话中对隐私权的合理期待。” 美国多个州的法律规定未经对方同意的秘密录音属于违法行为。Ardayfio说他们知晓这一规定,但强调获得使用许可的责任在于消费者:“我们相信用户会在双方法定同意州遵守法定规定。” Galperin补充道:“我同样担忧录音数据的存储位置、保存方式以及访问权限等问题。” Ardayfio称Halo依赖Soniox进行音频转录,该公司声称从不存储录音数据。Nguyen宣称成品交付时将采用端到端加密,但未提供具体技术实现方案。 他还透露Halo正在争取SOC 2合规认证,这意味着其将接受独立审计并证明具备充分的客户数据保护能力,但Ardayfio没有提供完成认证的具体时间表。 四、就读期间就有“前科”,能数秒内完成“人肉搜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名学生此前已有涉足侵犯隐私的争议性项目的记录。 去年尚在哈佛就读期间,Ardayfio和Nguyen就开发了I-XRAY演示项目——该项目为Ray-Ban Meta智能眼镜添加了面部识别功能,展示出这项技术能多么轻易地嫁接到本非用于身份识别的设备上。 二人虽未公开I-XRAY的底层代码,但确实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对随机路人进行了测试。演示视频中,Ardayfio展示该眼镜能在数秒内识别人脸并调取陌生人个人信息,视频还收录了被“人肉搜索”者的反应。 他们接受外媒404 Media采访时承认了风险:“某些人可能在地铁上获取女孩的家庭住址后尾随其回家。”Nguyen向该科技媒体表示。 结语:隐私问题争议大,行业需设立红线 Halo智能眼镜的实时录音、转录对话并即时显示信息的功能着实有吸引力,但其在隐私问题上明显的打了“擦边球” 。 不设置外部录音指示灯,意味着佩戴者可以在他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录音转录,即便将合规责任推给用户,也难以掩盖产品设计本身对隐私保护的漠视,并且这两位创始人还有过侵犯隐私“前科”,这大大削弱了这款产品的信任度。 在当前AI硬件行业相关规范和红线尚不明确的背景下,这类产品还存在较大争议。
REDMI Note 15系列发布:999元起,Pro+版首搭卫星通讯功能
凤凰网科技讯 8月21日,REDMI今晚举行新品发布会,Note 15系列新机正式发布。此次共发布了Note 15、Note 15 Pro与Note 15 Pro+三款机型,售价999元起。在延续其一贯的高性价比定位的同时,对设计、性能、影像及耐用性等方面进行了显著的升级。 作为本次发布会的焦点,REDMI Note 15 Pro+ 在多方面展现了强大的产品力。该机型全球首发搭载了基于台积电4nm工艺的第四代骁龙7s移动平台,并配备了全新的冰封循环冷泵散热技术。续航方面是其一大亮点,内置了7000mAh的双电芯大电池,并支持90W有线快充。影像系统上,采用了旗舰级的光影猎人800主摄传感器,并创新地加入了一颗5000万像素的2.5X长焦镜头,配合800万像素超广角,构成了功能全面的后置三摄组合。 屏幕方面,Note 15 Pro+采用了一块6.83英寸的1.5K分辨率全等深微曲屏,全局亮度可达1800nits,并支持3840Hz高频PWM调光以提升护眼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该机型在通讯能力上实现了突破,不仅搭载了澎湃T1S信号增强芯片,支持无网络下的设备间语音通话,更是推出了一个支持北斗短报文的卫星消息版,为极端环境下的通讯提供了保障。在耐用性上,机身正面覆盖小米龙晶玻璃,并获得了包含IP68、IP69、IP69K在内的多重防水认证。 同系列发布的另外两款产品也各具特色。REDMI Note 15 Pro 搭载了天玑7400-Ultra AI性能芯片,同样配备了7000mAh大容量电池和小米龙晶玻璃,主摄像头则选用了Sony’s LYT-600传感器。而定位更加入门的 REDMI Note 15 则采用了柔性OLED双曲屏设计,内置5800mAh电池与第三代骁龙6处理器,并具备IP66级别的防尘防水能力。 价格方面,REDMI Note 15系列已正式开售。REDMI Note 15起售价为999元(6GB+128GB)。REDMI Note 15 Pro起售价为1399元(8GB+256GB)。定位最高的REDMI Note 15 Pro+ 12GB+256GB版本首销价为1899元,16GB+512GB的卫星消息版售价为2399元,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配置选择。
对话领克穆军:我们的目标是中国第一混动品牌丨多样性公司
编者按: 当我们想喝可乐的时候,在极长的时间都只有两个选择: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当我们选择手机的时候,有 90% 的概率在苹果和华米 OV 等品牌里辗转。当我们买运动服饰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大概率是 Nike、Adidas。 但世界之所以缤纷多彩,是因为在这些巨头之外,有一些不遵从传统,力求创造不同,注重设计和功能,着眼于明日的公司存在。 它们有着非主流的商业模式,设计与产品能提供独特的用户价值,和足够的社交谈资。重点是,它们没有大公司的包袱,敢于不顾一切的进步。它们,是「多样性公司」。 多样性,是开放世界的关键。爱范儿相信,只有真正关注和理解多样性公司才能比更多人更早地看见未来。在同名栏目中,爱范儿将以专访的形式,与你一同见证这些多样性公司,如何重塑未来,定义新常态。 本文是「多样性公司」第 7 篇,我们和领克副总经理穆军进行了对谈。 领克是一个特殊的汽车品牌,它是极少数在汽车赛事领域投入大量精力的中国汽车品牌,也是极少数在燃油、混动和纯电三线作战的中国汽车品牌,它过往有鲜明的年轻和个性标签,现在面临着客群逐渐成熟,市场瞬息万变的挑战。 同时,领克 900 这样自我突破的车型受到了市场认可,领克 10 EM-P 也正准备挑战中大型轿车市场,领克的信心源自什么,热爱归于何处,个性是否会被磨灭?答案就在下方。 「用户热爱我们,我们回应这种热爱」 Q:上半年领克的重磅新车是全尺寸 SUV 领克 900,下半年领克的重磅新车是领克 10 EM-P,为什么会在竞争更激烈的下半年选择一款中大型插混轿车投入市场? A:领克未来的方向就是主攻插混,这是我们最核心的方向。 然后就是客户的需求还是挺明显的,就在这个方位上,原来买 B 级燃油车,BBA 入门车车型的用户在换车的时候,发现市场没有真正适合他们想要的车型。 具体讲,就是他们想要一辆非纯电的新能源,又有智能化,同时还不改变太多日常实用习惯,然后保证安全,操控也好的车。 领克 10 EM-P 正好能干这件事,安全、操控和品质,这些用户看重的要素我们早就具备了,我们只需要补充好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两件事,加上符合客群的审美和调性,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领克 10 EM-P 造车的逻辑,其实和领克 900 是一致的。领克 900 的经验,我们会复制到其他车型上。 ▲ 领克 10 EM-P Q:过往领克给人的印象是做紧凑型运动型的车型很擅长,到了混动乃至纯电领域,领克的气质是不是在往「家用」在走?更大的领克 10 EM-P 的定位和受众是什么样的? A:我们会继续坚持做汽车运动,不会放弃,不过有时候谈到汽车运动,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高性能,更快、更强。 汽车运动也包括操控能力的边界在哪里?我边界更大,就等于操控更稳,失控的边界比别的车大得多,那么车的安全性也提升很多。 所以这次领克 10 EM-P 跟客户沟通的不是我多么快,快这件事,新能源车要比传统燃油车要简单,加电机就能解决。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思考这款车到底卖给什么样的客户?是像领克 03 那样,自己一个人爽,还是我不仅自己可以爽,也可以带家人朋友一块出去? 中大型豪华轿车的零百加速,都是 5、6、7 秒,就是追求又快又稳,因为 6 秒左右已经很快了,所以领克 10 EM-P 选了这么个值:5-6 秒之间。在这个范围里,我们希望它不仅高性能,但也是操控稳的车,这是我们过往汽车运动底盘调校这些数据得回来的经验,就是让领克的车都能调校得很好,不光是紧凑型,是所有领克的车都能调得很好,甭管大小。 覆盖更多家庭场景,也是一种向宽的逻辑,我们要通过领克 900 和领克 10 EM-P 打动更大的群体。 Q:燃油车,燃油性能车,混动和纯电领克都在做,为什么领克的战线会这么长? A:领克是这么样的一家公司,就是用户需求在哪里,领克就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满意。过去无论是油车、混动还是纯电,用户对我们的满意度都挺高的。 之前智能化没跟上,不过这次领克 10 EM-P 就一把追回来了。 我们三线作战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有些客户真的想跑赛道,想玩赛事,在混动和纯电领域还没法提供这样的乐趣和赛事,所以燃油车领克还是要保留,这也是一些领克客户的执念。包括领克做 Z10 也是,因为有很大一批人,当他们想买纯电的时候,还是想要领克的纯电,所以我们推出了领克 Z10,领克 Z20 等纯电车型。 ▲领克 Z20 纯电 SUV 战线长也有战线长的好处,比如我们发现领克 900 加领克 Z20 这样的家庭购车组合,就非常强大,900 覆盖长途和家庭用车场景,Z20 覆盖城区短途和个人用车。 我们观察到领克客户随着年龄增长,家庭成员也在变化,我最近去新疆阿勒泰一趟,看到一些开大车的场景,就发现一个大家庭开两辆车不是成本或者累不累的问题,而是不好交流的问题。 一家人从 A 点到 B 点,在领克 900 这样的大车里,就等于在一个房间里头,想唱歌,我有无麦 K 歌;想吃东西,我有冰箱;想照顾孩子,大六座,长辈也在车里,这才是真正的家庭场景。 原来的领克没有这样的产品,现在有了。 Q:现在大家算新势力品牌的时候,不会带上领克,但是相比于吉利长安上汽广汽,领克的形象又是偏新锐和年轻的,领克怎么看自己的品牌定位状态,以及整体价格定位? A:我觉得我们是基于传统车企孵化出来的新势力,我可以用这句话来描述领克。 因为领克要做的事,就是改变了原来传统车企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前是以生产为核心,而领克创立之初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基于用户的需求去开发产品,去和客户生活在一起,互动在一起。 即便到现在,我都觉得领克是新势力,因为就算把其他新势力品牌都加上,我们也是做用户做得最好的品牌之一。 所以我看是不是新势力就看两件事,第一,有没有创新思维,第二,有没有以用户为核心。 还有个信息我觉得算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领克创立的时候,目标就是合资品牌,那个时候合资是公众认可的主流,国产品牌大多数都卖 10 万以下的车。但是现在,来到中国汽车主导的新能源领域,领克已经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超越,我们现在的平均售价达到了 18.9 万,是高于丰田、大众这些主流合资品牌的。 高价值造车理念,不搞价格战,在中国是有用户基础的。 Q:领克是汽车品牌里很早就开始做用户运营的,为什么领克在较早的时间点意识到了用户的价值?除了营收,领克从用户这里还得到了什么?除了汽车,用户用领克这里可以得到什么? A:领克刚成立的时候,当时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汽车行业还需要一个新品牌,这样一个新品牌靠什么在这个市场立足? 一定是要做创新。 再问一句,我们创新是为了谁?那一定是为了客户,想生存就一定要以客户为主导。 中国汽车品牌里面,用户运营和用户互动有两个品牌是做得比较突出的,蔚来一个,领克一个,其他品牌和用户没有那么强的连接。 领克(LYNK&CO)的名字就是连接(LYNK)和互联网时代开放与协作的精神以及无限可能(CO),领克从初创开始,基因里就包含「用户」。 ▲领克 03 参加 TCR 赛事 我们说领克不止于车,是我们是真的能够和客户一起成长,我们得到他们的认可,也能看到他们鲜活的生活,这些让我们非常满足。比如我们领克 03 去参加 TCR 赛事,外人看这个比赛有啥意义吗?对于我们客户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他们有骄傲感,能得到认同,国内能提供这样场景和情绪体验的品牌极少。 所以说,我们的客户对领克的认知和期望非常高,并不是说他们买了其他品牌的车,就不认同领克,只是领克做得不够宽,没有给客户提供想要的品类。我们想要做更宽的事情,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可以保留领克 03 和 06,把 07 和 08 做得更大,还可以去做领克 10 EM-P,900 这些车。 甚至我们还会响应客户的一些呼吁,比如领克要不要做旅行车? 后面我们经营条件好了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响应大家,做两座跑车,做两座敞篷? ▲领克 03+ 客户的声音我们都听得见,有的时候我们甚至没那么考虑商业逻辑的问题。就像我们做领克 03+ 的时候,当时我们做调研,大众高尔夫 GTI 在中国卖了 10 年,最高一年卖 2200 台车,平均也就 1000 多台,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根本不该做领克 03+,商业上完全不可能成功。 但用户很想要。 所以集团领导只问了我一个问题,刚开始问能不能这车生命周期卖 10000 台,后来快上市了,问我能不能卖 5000 台,少亏点也认了,因为客户呼声确实太强烈了,我们参加了 TCR 赛事,用户感觉很哇塞,但我们不出个性能车卖给用户,确实又不太对。 结果呢,03+ 第一年就卖了 5000 多辆,第二年卖了 6000 多辆,到现在总共卖了 30000 多辆,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哇,我觉得这真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循环,买 03+ 的人 100% 看过 TCR 比赛,都是带着热爱的,我们回应了这种热爱,没有他们的热爱,没有他们买单,中国不可能有性能车品牌做出来。 ▲领克 900 Q:从领克 08 开始,领克就开始聊自己的品牌从「年龄年轻」到「心态年轻」,前不久领克交付了第 150 万辆车,用时 9 年,一定程度上领克的受众也成长成熟了,所以领克 900 的出现,与领克品牌以及领克受众的成长,有逻辑关系吗? A:就是做更大范围的人群,然后去闯更广阔的市场。 大六座今年正好又是个风口嘛,那领克为什么不去做呢?应该做。 做车有两种逻辑,一种是你看市场上的车,我去对标;还有一种是我去看用户,弄清楚用户到底为什么买一辆车。领克 900 是第二种逻辑,做领克 900 之前,我们做了快 30 场的用户调研和共创。 比如有个调研客户,平时开宝马 X5,周末照顾家庭要开个新势力的大六座,后排舒服了,司机不舒服啊。那我们能不能让他平时开 X5,周末开领克 900 的时候仍然给他 X5 一样的操控感?这就是领克 900 的造车逻辑,我们在突破一些中国车原来没有实现的场景。 旋转座椅,天地门,包括电动拖车钩这些,大六座 SUV 上没有中国人做,现在你看,买领克 900 的用户说这是「户外三件套」。 比如说天地门这个产品的洞察,就是来自于友商,因为友商一款大六座的后备箱,向外带点坡度,这样有两个问题,一是地库后面是墙的话,打不开后门,二是如果后备箱有西瓜这样的圆东西会滚下来。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天地门完美解决,首先门的开度很小,底下的地门可以不开,两个问题都搞定了。 手动天地门很好做,但体验又不够好,我们就觉得必须干出一个电动天地门,这个难度就完全是地狱级的,我们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才做好。 ▲领克 900 旋转座椅对坐模式 「领克 900 的成功,是一次卧薪尝胆」 Q:领克之前并不是一家擅长做大车的品牌,之前最大的 09 轴距也是在 3 米以下,这次做领克 900 为什么一下子就越级到轴距 3160mm 全尺寸 SUV 了? A:做领克 900 的团队,就是之前做领克 09 的团队,他们太憋屈了。 因为领克 09 本来要对标的是传统中大型 SUV 燃油车型,比如汉兰达,结果市场上出现了新的品类,冰箱彩电大沙发,在消费者看得见的地方配置拉满,产品思维完全不一样。 我们回家或者出差,都希望住的房间大一点,买大车也是一样,第一需求就是大空间,领克 09 当时的问题是内部乘坐空间有点小。 ▲领克 900 内部空间 这次 900 的团队干的最直接的工作,就是 1 毫米 1 毫米地去抠内部尺寸,因为外部尺寸已经锁死了,考虑停车位的话,5 米 2 长,近 2 米宽这些都是限定的。领克 900 的 88% 得房率就是基于 SPA Evo 架构的打造,这里用料尺寸收一点,那里的电机能不能往下再放一放,油箱可不可以做成扁的等等等抠出来的。 所以领克 900 要解决的客户第一诉求就是空间,不仅整体车内空间大,行业比较难的第三排空间也做到了同级最大,并且有平地板、长滑轨,空间更灵活舒适。 Q:2025 年是全尺寸 SUV 车型井喷的一年,原来的蓝海瞬间变成了红海市场,领克 900 目前的销量还不错,为什么领克可以在这个最考验产品力的类目第一次尝试就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A:之前很多领克 09 的用户,后来买了理想,我们就去聊,知道他们要什么?我们也去看市场上的车,市场是老师,用户是老师,友商也是老师,我们好好学就行,只要虚心,没有学不会。 所以市场打开之后,我们发现产品上精耕细作的空间,比如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我们的冰箱比竞品的再大一升,竞品用电子制冷,只能到 0 度,我们就要压缩机制冷,做到零下 6 度。别人彩电是单屏幕 17 英寸,我们直接大连屏 30 英寸,两个人同时有用屏幕的需求,我们就做分屏,分屏完了会不会相互吵?那我们再做头枕扬声器。 都是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全部基于场景,全部基于客户。 领克 900 确确实实把我们之前落下的课都补上了,而且领克用户有个特点,就是追求好的东西,而不是追求便宜,所以我们卖的大多是高配。领克 900 有些人说这个车不像领克,但是从购买车型的比例看,这个倒金字塔的形状,就说明买它的就是典型的领克用户。 Q:领克是有着强烈个性和年轻标签的品牌,但领克 900 作为全尺寸 SUV,其实定位偏豪华和家庭,内部怎么去平衡这种强烈个性,与家庭包容的冲突? A:我可以给占领克购车用户大头的男性用户画一个典型用户画像,就叫「酷爸」。 什么是酷爸呢,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陪着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去学习,他自己也在成长。之前我看我们的一个媒体车友,就是带着他的孩子去参加斯巴达勇士赛,非常野,非常酷的一个运动。 所以说我觉得领克的客户主体是这样的,很多成年人慢慢就没有好奇心了,领克用户仍然对各种东西充满好奇心的,愿意去看,愿意去听,愿意去尝试。领克也是一样,领克始终对世界充满好奇,是始终会跟我们的用户一起去探索。 领克 900 的用户其实还是很典型的领克用户,过去他们年轻态、有个性,只是这批人现在更多扛起了家庭的责任,扛起了社会的责任,但是他的内心其实没有变化。 Q:领克在基因上和布局上都很全球化,之前的领克 Z20 是先海外上市后国内上市,领克 900 作为旗舰车型,会作为全球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的高端突破车型吗? A:欧洲人其实不太喜欢大车。领克 08 这种对于欧洲人来说已经很大了,他们其实喜欢领克 01,Z20 这样的这种级别的车。 欧洲市场的话,我们正在进行快速调整,梳理整个网络,然后做多品牌联动,比如在欧洲尝试领克和极氪一店两面,在国内的四五线地区,也做这样的一店多面设计,甚至是领克、极氪和吉利一起,这样来满足渠道开发的需求,还有运营成本的降低。 Q:领克 900 也是国内第一款用上英伟达 Thor 芯片的车型,在此之前,领克有城区辅助驾驶的车型并不多,为什么领克 900 会这么激进抢 Thor 的首发?除了 Thor 芯片,还有用于豪华大型车的 SPA-Evo 架构技术,这些技术会下放到一些主销车型上吗? A:领克的基因里头就有科技,比如说 08 为什么 23 年的时候能卖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突破了手车互联。 在当时整个市场上,大家都刚刚去触碰这个领域的时候,它做出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手车互联体验,在当时绝对是 Number One 的体验。 如果说 08 的成功是因为互联,那么今天要成功,必要的条件一定是智能,辅助驾驶。先不说软件,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把硬件给推上去? 所以我们去年年底就定了,直接上英伟达最新、算力最高的 Thor 芯片,抢中国首发,抢中国首销。 领克有句话是说「要么第一,要么唯一」,所以我们能做第一,就要做第一。 SPA -Evo 架构未来肯定还会做其他的大 SUV,因为已经证明这个架构可以做出很好很成功的产品,既然在这里有突破,那肯定要继续深耕和复用,理想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去学习。至于会不会做更大的轿车,这个还要继续看,比如说今年领克 10 EM-P 火了,那后面顺势做更大的轿车也很有可能。 Q: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产品理念和如今的高端新能源车型深度绑定,领克 900 在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重视程度甚至比一些新势力品牌还高,为什么在这个层面,领克的表现比新势力还新势力? A:我觉得一句话就概括了,就是客户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即使是冰箱彩电大沙发,领克 900 也做出了更贴合用户需求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堆家具,包括电视可分屏、沙发可旋转、冰箱知冷暖,这些都充分更好的满足了全家人的用户车需求。 Q:聊了很多领克 900 在领克内部非常新非常不一样的地方,那么它有没有一些依旧很领克,带着领克基因的地方? A:操控,这就是我的基因,大车依旧要做到好开。 还有就是安全,我要保证所有人的安全,所以领克 900 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一个观点,第三排能不能像第一排第二排一样安全,为了证明这个,我们就做了时速 100 公里的后撞测试,国标是 50 公里时速,美国是 80 公里。 ▲领克 900 车身结构 我们还做了时速 100 公里的双碰,后撞之后再调转 90 度,继续撞尾部,保证两次撞击之后第三排的两个人还是安全的。这是因为高速上很可能有这样的场景,被撞打转之后有二次碰撞,所以说,安全永远没有上限,但是领克有底线,而且是行业最高的底线。 当然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之前太过于强调被动安全,这是传统车企的思维方式,现在新势力讲故事是主动安全,不撞更安全。这块我们也追得很快,AEB 别人做 120 公里时速的,我们做 130,G-AES 紧急避让别人避一次,我们可以连续避让两次。包括为什么领克这批新车全上了激光雷达,就是为了在雨雾天,强逆光下有好的感知,冗余越多越好。 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的新技术放到车上,比如红外成像,再夸张一点,相控阵雷达等等,咱们工业克苏鲁嘛,很多东西很快都能普及到普通人能用到的地步。 ▲领克 10 EM-P 「一个只会山寨的品牌,不适合走到全球去」 Q:虽然国产新能源在品牌、产品和市占率上进步很快,但是设计同质化,中庸化,甚至抄袭借鉴的例子也不少,这一块领克倒是没被指责,领克为什么如此坚持原创设计? A:从小的视角来看,是因为我们的客户不想跟别人一样,他们想做不同,这是我们客户非常强烈的诉求。如果领克的车做成和其他新势力一样,那一定不是领克用户喜欢的。 当然有的品牌通过模仿市面上的经典造型,通过供应链把价格打下来,他们的用户也没什么意见,但是这条路不适合领克。 我们一开始就是原创,因为我们要走向全球,一个只会山寨的品牌,不适合走到全球去。 领克的原创也不止于外观,包括最近领克不光自研音响,还要自研声音,做有知识产权的声音,不仅仅是音乐啊,扬声器的声音,还有车上的各种提示音,比如转向,锁门警告,锁车,开锁音等等,就是说你坐上任何一款领克的车,不需要睁眼睛,一听就知道,这就是领克。 除了视觉和听觉,嗅觉啊香氛我们也会做,整体感官上都要做原创,领克品牌要有非常强的认知度标准和品牌印记。 ▲领克 CCC 概念车 Q: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中心在中国,所以很多合资车企开始放权中国本地团队,由本地团队完全主导研发,现在领克还是中欧两地团队吗?欧洲团队能够给予领克车型什么样不可取代的特质? A:我们欧洲团队给我们提供最多的是设计和调性上的支持,就是我刚才说的原创设计。 领克在欧洲的设计团队,工作逻辑就很开放,走在设计潮流的前端。还有就是对品牌调性的整体把握,比如这次我们做的 Lynk Sound,就是欧洲团队和这边一起打造的,他们来提供配乐编曲录制的工作,来看到底哪些声音上车,怎么上车,以及还有一些视觉上的规范等等。 技术上的话,电池电机电控,还有智能化,新能源技术的中心肯定是在中国。 可以这么说,欧洲团队赋予了领克艺术性,国内团队更多是赋予领克技术性。 Q:在成本和经济性上,吉利的 EM-i 技术更具优势,吉利银河品牌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 EM-i 车型获得了爆发,领克会考虑推出 EM-i 车型吗,还是坚持一定的性能和驾控乐趣? A:这个要看领克未来的产品是往经济性方向去,还是往我们认为的最好的体验方向去。 领克用户和其他品牌不一样,对美,一点点小调性是有追求的一群人,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有时候你看领克的车主,就像很会追女孩子的,很会想一些小情调,不一定要消费多贵,但会追求调性。比如出去玩一下,是住连锁经济型酒店,还是一开窗户就能看到雪山的民宿?领克车主我觉得会选后者。 Q:领克这两年也有纯电车型问世,不过现在来看,似乎大家不再认为混动尤其是增程是过渡形式,而是会长期存在的动力和能源形式,大电池小油箱成为一种共识。那么,领克对于未来汽车能源形式的思考是什么样的? A: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在这个前提下,人们用车需求是多样性的,刚好我们聊的也是多样性公司。 为什么品牌们纷纷去做混动呢,是因为他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原来只开油车的人,不太能接受一步调到纯电。这些人很难改变原来的使用习惯,去到处找充电桩,要始终想着续航里程等等。 还有一个情况,中国有 75% 的有车家庭,是单车,一辆车覆盖所有场景,他们换纯电也是有阻碍的。 中国未来的汽车市场格局,很可能就是油、混和电,各占 1/3,油可能比例小一点,退到 30% 左右,谁也很难彻底把谁替代掉。 这个思考也反过来说,领克车型为什么这么广的原因,因为每个市场都很大,都很重要,用户需求也很强烈,所以领克都要做。 但领克主攻的是混动,因为燃油吉利内部有中国星系列,纯电有极氪。 领克可以这么说,是一个以混动为核心,目标是中国第一混动的品牌。 混动其实也有很多路线,比如领克 900,后面极氪的 9X,做大电池小油箱,以电为主,以油为辅;现在的 EM-P 其实是油电平衡,以后我们可以不可以做以油为主,以电为辅的?现在很多性能车,其实也是混动,保时捷法拉利发动机都是 V6 V8,但都在加电机来提高功率。那么像领克 03 这样性能向的车,是不是可以加个电机,零百推到 3 秒多? Q:领克怎么看辅助驾驶成为必选卖点,但同时大家又重新认识「驾驶乐趣」这件事?二者是矛盾的,还是可以共存的? A:对于老司机来说,二者绝对是可以共存的。对于新手来说,因为他们不会去激烈驾驶,所以我们说的驾驶乐趣并不一定可以体会到。 驾驶乐趣这个东西,随着自己开车时间慢慢变长,总有一天可以 get 到那个点,那种高速超车,或者这个红绿灯到下个红绿灯之间急加速下的荷尔蒙飙升的快感。其实也是一个人要把自己生活过精彩的一个反映,领克用户是这样的人群,所以领克一定要做驾驶乐趣。 辅助驾驶的话,就是把车回归到工具属性,不是玩具属性。工具属性也有好处,我举个例子,我的自驾游是从北京一站开到西安,再从这里慢慢自驾慢慢玩,头一天的时间我要开 1000 公里,这个时候,不就是人驾和辅助驾驾最完美的结合吗? 中国很大,路况很复杂,用车场景也复杂,这种多样性就说明,人驾和辅助驾驶并存来应付这种多样性是必然选择。 说人驾和辅助驾驶二选一,都是在强调某一种场景,回到领克向宽,要覆盖更多场景的话,那就更应该拥抱辅助驾驶。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