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特斯拉全球裁员,中国和美国都是怎么赔偿的?
特斯拉将补偿被裁员工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18日,特斯拉公司已经启动了全球裁员,其主要市场美国和中国成为了重灾区。那么,特斯拉是如何补偿美国被裁员工的呢,和中国有何区别? 中国赔偿方案 国内媒体报道称,特斯拉中国区裁员涵盖多个部门,一些部门已裁员完毕,销售人员是“重灾区”。因为特斯拉所有门店采用直营模式,门店销售也属于被裁员工的候选范畴,本次中国区裁员的比例可能超过20%。针对被裁员工的赔偿标准为“n+3(即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加3个月)”倍的工资。 知情人士称,此次裁员有的部门将优化30%至40%,个别部门优化50%。其他部门普遍在20%,补偿从“N+1”到“N+3”,当天谈完即走便是“N+3”。 美国赔偿方案 在美国,特斯拉的裁员行动也很迅速。据美媒报道,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当地时间4月14日发布全员信,宣布全球裁员逾10%。随后几个小时内,特斯拉就向个别受影响的员工发出了裁员通知,告诉他们将在“48小时内”收到离职赔偿金信息。 特斯拉的这些通知发送到了员工个人电子邮件账户中。特斯拉在邮件中称,他们已被解雇,立即生效。几名前员工表示,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被剥夺了访问特斯拉内部系统的权利。 特斯拉裁员 那么,特斯拉在美国是如何赔偿员工的呢?据五名特斯拉前员工透露的信息,该公司似乎向被裁员工提供了2个月的离职补偿金,这意味着他们的工资将支付到今年6月14日。这些离职补偿金似乎并没有根据员工在特斯拉的工作年限来计算,因为在特斯拉工作几个月到几年的员工得到的补偿金是一样的。 根据美国《工人调整和再培训通知法》(WARN Act),员工人数超过100人的企业在进行大规模裁员前必须提前60天通知员工。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提前通知,被解雇的员工有权获得最多60天的工资和福利。现在,特斯拉恰好提供了2个月的离职补偿金,即便是违反《工人调整和再培训通知法》,也足够支付处罚费用的。 根据美媒看到的一份补偿方案,特斯拉还为通过该公司上保险的员工支付两个月的COBRA健康保险费用。COBRA的全称是统一综合预算协调法案,是一项允许员工在主动离职或被解雇后继续让雇主担保的健康保险。 离职条款 为了获得补偿金,被解雇的员工必须签署一份合同,该合同禁止他们参与任何针对特斯拉的诉讼或大规模仲裁,禁止他们分享公司的任何商业秘密,也禁止他们公开诽谤特斯拉。这些都是离职补偿协议中比较标准的条款。 离职补偿协议显示,特斯拉要求被裁员工在收到协议后5个工作日内签署,员工将在解雇之日后45天收到补偿金。 虽然特斯拉一夜之间就开始通知离职补偿信息,但几名受到裁员影响的特斯拉员工表示,截至当地时间周三上午,他们还没有收到补偿信息。 这些离职协议不包括任何有关股权奖励或未使用带薪假期(PTO)的信息。特斯拉在周二发给被解雇员工的一封离职邮件称,特斯拉员工从被解雇之日起“有30天或3个月(或两者都有)时间”来行使他们的已归属股票期权,员工在被解雇日之前积累的带薪假期将在他们的最终工资中得到支付。 截至发稿,特斯拉尚未就此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刘强东”做直播,京东再做内容梦
作者 | 白露 4月16日晚,刘强东数字人“采销东哥”的直播首秀落幕。刘强东数字人先后在京东家电家居、京东超市采销两个直播间亮相,每场仅露面半个多小时,而直播的总观看人数超过了2400万人。 从具体表现来看,“采销东哥”的数字人表达自然,但因为全程没有与直播间观众互动,给人很强的距离感。有网友直接吐槽:“(刘强东)想当网红又不愿亲自下场,搞个数字人来,而且才直播半小时就‘下班’,一点诚意都没有。就是博流量吧。” 虽然人们对“采销东哥”的表现多少有些失望,但“刘强东直播首秀”的消息还是成功吸引了公众的注意。特别是当京东以鲜少露面的刘强东为噱头,借直播尝试为平台引流时,更意味着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内容电商的围堵之下,老牌电商们正在重启新一轮的“流量战”。 01 直播,不为带货 刘强东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别和雷军比营销,这块我们比不过他。” 可当雷军凭着一场发布会直播成功“带货”小米汽车SU7,并掀起了整个车企圈大佬走进直播间的风潮后,刘强东和京东看到的,是直播带来的超强流量效应。 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71.2%的受访用户因为看短视频和直播进行网上购物,超40%的互联网用户认为短视频和直播是他们的主要消费渠道。另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直播电商成交额为4.9万亿,增速35%,且增长势头迅猛。 当直播不再是带货方式,而成了一种营销手段后,京东等老牌电商似乎开启了一种新的“采购流量”的方法。 2023年“双11”期间,京东以“京东采销直播间”造势,成功吸引大众消费者注意力。数据显示,京东采销直播间总观看人数突破3.8亿。今年4月10日,京东正式宣布,将投入十亿现金和十亿流量作为奖励,吸引更多原创作者和优质内容机构入驻,其核心目的还是想要打造京东自己的头部达人,通过他们的直播和内容创作,把流量引过来。 作为京东的老对手,淘宝则采用“人才引进”的策略。2023年,淘宝先后邀请“交个朋友”“东方甄选”等多位头部主播入淘,且业绩不俗。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淘宝内容消费用户规模同比增长44%,月成交破百万的直播间达1.2万个。2024年2月,淘宝成立直播电商公司,表示将为平台培养更多的中腰部主播,以填补头部主播式微带来的影响。3月,淘宝宣布今年将新增百亿现金、千亿流量,真金白银在内容电商加大投入,同时还宣布章小蕙即将入驻淘宝直播。 至于拼多多,则稍显低调。2023年11月5日,进博会开展首日,拼多多百亿补贴联合央视新闻举办专场带货直播。2024年1月底,拼多多直播开启"扶摇计划"活动,以实时流量加权、发放广告红包等方式激励主播带货。 老牌电商们的“一套连招”下来,财报上的数字也有了不错的反馈。京东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京东净利润达242亿元,去年同期为104亿元;阿里巴巴集团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第三财季财报数据显示,季度营收2603亿元,同比增长2%。淘宝、天猫集团营收1290.7亿元,同比增长2%;拼多多财报显示,2023年营收2476亿元,同比增长90%;净利润600亿元,同比增长90%。 虽然很难将财报的数字增长完全归因于直播营销产生的引流效果,但老牌电商平台对内容电商的大笔投入却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其背后的真实目的更加引人关注。 02 老牌电商真能变成内容电商? 在流量时代,老牌电商凭借供应链、物流体系和服务一举垄断零售市场大多数份额,而“人、货、场”也成了老牌电商在总结成功经验时必提的关键词。然而随着内容营销时代的到来,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视频内容电商改变了“人、货、场”定义。 “人”的范围扩大了,不仅仅是消费者,更包括了负责选品、制定营销话术策略、刺激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主播和达人们;“货”匹配消费需求更精准了,这是由于通过大数据反馈做出针对性选品,满足了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追求;“场”更加多元了,从直播间到田间地头,从现实场景到虚拟世界,基于时空建立的场景被彻底打破,融入到人们碎片化的时间中,拉动了更多的消费需求。 视频内容电商将“人找货以在不同场景使用”的逻辑,彻底变成了“货在不同场景去匹配更需要它的人”。由此可以看到,同样是“视频内容+电商”,但京东淘宝拼多多这样的老牌电商做视频内容,却与抖音、快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逻辑。 2016年,京东就已经在商品信息流中加入了“看视频买东西”的功能,只是这些视频基本都是以商品评测为主。而这也与京东主打“品质”的平台特点有关。到了2021年,京东APP首页新增“逛”,将短视频内容和直播“装”了进去,到了今年,“逛”中短视频内容已经基本与抖音、快手平台的多样性保持了一致。 2017年,淘宝在手机端新增了“发现”,聚焦做短视频内容。与京东不同的是,其短视频内容以“种草”为主,原因就是马云曾说过的一句话:“每天晚上有1700万淘宝消费者在使用淘宝,但是却什么都不买。”所以,淘宝要通过“种草”视频,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冲动。2021年,淘宝推出“逛逛”版块,后又改为“视频”,其中短视频内容也开始与短视频平台内容保持一致。 相比较而看,以低价“深得民心”的拼多多似乎并不担忧流量困局,其在2020年首次推出“多多视频”,2022年才开始重点布局多多视频。 至此,老牌电商完成了在短视频内容方面与抖音、快手的看齐。但老牌电商却无法转型成为真正的视频内容电商,原因有三: 第一,老牌电商习惯性地将短视频与直播当作导流工具。老牌电商做短视频内容甚至直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流量。即便老牌电商通过大价钱将创作者、达人的内容从抖音、快手“移植”过来,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展现该内容的创作价值,而是借此获得更大的流量价值。 第二,老牌电商平台与用户间的原始关系难改变。老牌电商与用户最初建立的关系,是以实际消费需求为核心的“买卖关系”,对于用户来说,它们是购物工具——即便是最初主打视频种草的淘宝,也只是“好用点的购物工具”而已。老牌电商平台提供给用户的是消费价值。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内容平台从一开始带给用户的就是兴趣价值和情绪价值。 美国短视频购物网站joyus曾发布过一个统计数据,短视频比传统图文产生的商品购买的转换率高出5.15倍。艾瑞咨询数据显示,68.0%的用户会接受“种草”,其中对于被“种草”的商品,70.7%的用户会根据实际情况购买,26.2%的用户几乎都会购买。因此当抖音、快手转型做电商时,商品以种草短视频或直播讲解形式出现在用户面前时,用户依然认可它们满足了自己的兴趣购物和消费情绪。 第三,因为用户价值以及平台定位的差异性,达人的发展重心不在老牌电商。达人生态是典型的“金字塔模型”,即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由头部达人占据。但头部达人又往往因为各种问题被封禁,因此近几年内容电商平台都在避免对单一头部达人的过度依赖。 看到这一点的老牌电商们显然找到了自己的突破方向,因此选择大力扶持腰部甚至尾部达人,期望能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在自己的平台飞出一只金凤凰。 但当前老牌电商平台上的短视频内容,依然是达人们在抖音、快手首发后的“搬运”作品,缺乏真正吸引消费者的“首发”和“原创”内容。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达人们并不看好在老牌电商平台上做“原创视频内容”这件事。 03 微短剧,给老牌电商一个机会 虽然老牌电商平台在用户和达人层面都缺乏“转型”内容电商的认知基础,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比如借助当下全新的“流量密码”微短剧,实现一次弯道超车。 首先,短剧用户基数和用户画像天然匹配老牌电商的需求。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在用户经常收看的类型中,除去电影/网大和电视剧/网络剧外,微短剧以39.9%的用户占比排名第三。受访用户中,有31.9%的用户为微短剧付过费。 另据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热播微短剧的用户画像中,有64.8%的用户是15-29岁人群。由此可以发现,短剧用户既具备一定的消费意愿,更与老牌电商着力争取的Z世代人群有所重合。 其次,短剧不具有“唯一平台认知”情况,即大量短剧用户尚未与固定单一平台形成稳定的使用关系。这也意味着,老牌电商平台有机会抢占短剧这一新的流量高地。 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在广电总局“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通过登记并进行上线备案的微短剧共557部、12630集。其中,2023年在重点网络平台共上线重点网络微短剧384部,较2022年的172部增加一倍多。 看开头知剧情、看过程很刺激、看结尾有反转……短剧的叙事逻辑和剧情节奏很快,并且其制作模式和逻辑脱胎于长剧,因此属于版权型视频内容。 对于版权视频,爱优腾多年来在长视频版权上的竞争策略,是老牌电商可以效仿学习的——围绕头部短剧内容版权进行争取,在争取优质短剧版权的同时,加强自制短剧剧集的功底和IP项目的储备,这样不仅不用跟抖音、快手争夺短视频用户,更能够以优质的短剧内容吸引用户主动前来。而这,才是老牌电商的长远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据《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373.9亿元,较2022年的101.7亿元增长了267.65%,已达到同期电影市场规模(总票房逾549亿元)的近七成。预计到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即是说,老牌电商还可通过发展短剧,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事实上,不少老牌电商已经明确布局了短剧业务。 2023年12月份,多多视频就开始推出“多多有好剧计划”,通过推荐加权、流量分成等模式扶持精品短剧内容。 今年3月底,淘宝面向短剧生态伙伴发布了2024年短剧扶持政策,宣布2024年将对品牌定制剧投入千万资金、超10亿流量支持,并联合爆款IP、明星、头部厂牌、头部达人和机构合作伙伴,打造精品短剧内容。截至目前,淘宝站内已经上线了20多部品牌短剧。 至于京东,其“双十亿”计划恐怕也包括了对短剧内容的扶持投入。 曾经,老牌电商横空出世时,线下零售商们也曾经历着现在京东淘宝们的焦虑。但传统线下零售通过接受电子支付、拥抱新零售,成功转型,让自己变得更加不可或缺了。 现在,需要老牌电商来经历蜕变的阵痛了,他们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找到更加适合自己视频内容发展之路。 其实,互联网从来不缺流量,只是在以用户偏好为准绳的互联网生态中,流量不断以新的规律在不同平台之间流转,而平台则需要把握用户偏好,找到吸引流量、稳定流量甚至是创造流量的手段和方法。
单价4亿美元的光刻机,ASML又卖了一台
ASML 周三表示,它已开始向另一家客户运送其第二套高数值孔径 EUV 光刻系统。该公告凸显了领先芯片制造商对下一代极紫外(EUV)光刻技术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尚不清楚 ASML 的哪家客户是第二家获得具有 0.55 数值孔径投影光学器件的 EUV 工具的公司。 ASML 首席商务官 Christophe Fouquet 在该公司与分析师和投资者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关于 High-NA(即 0.55 NA EUV),我们向客户交付了第一个系统,该系统目前正在安装中。” “我们本月开始发货第二个系统,安装也即将开始。” ASML 于 2023 年底开始向英特尔交付其首款高数值孔径 EUV 光刻工具 ——Twinscan EXE:5000。英特尔将使用该系统来学习如何使用此类机器,并将将该系统与英特尔一起投入14A 制造工艺的大规模生产。这还需要几年时间。通过尽早开始研究基于高数值孔径 EUV 的工艺技术,英特尔将能够制定下一代光刻的行业标准,这有望在未来几年成为竞争优势。 ASML方面表示:“在 2 月份的 SPIE 行业会议上,我们首次宣布了位于 Veldhoven 的 ASML-Imec High-NA 联合实验室中的 High-NA 系统的亮相。” “此后,我们获得了第一张图像,分辨率低于 10 纳米,创下了新纪录,并预计在未来几周内开始曝光晶圆。所有高数值孔径客户都将使用该系统来尽早进行工艺开发。” 虽然台积电和Rapidus似乎并不急于采用高数值孔径EUV光刻系统进行量产,但他们仍然必须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这样做,这就是为什么ASML对这项技术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事实上,全球最大的晶圆厂工具制造商正在探索 Hyper-NA、EUV 光刻工具,其投影光学器件的数值孔径高于 0.7。 “客户对我们的 [高数值孔径] 系统实验室的兴趣很高,因为该系统将帮助我们的逻辑和内存客户为将高 NA 插入他们的路线图做好准备,”Fouquet 说。“相对于 0.33 NA,0.55 NA 系统提供了更精细的分辨率,在相似的生产率下,晶体管密度几乎增加了 3 倍,支持低于 2 纳米的逻辑和低于 10 纳米的 DRAM 节点。” 近日,ASML 宣布其首款具有 0.55 数值孔径 ( High-NA ) 投影光学器件的极紫外 (EUV) 光刻工具已打印出第一个图案。该公告对于 ASML 和高数值孔径 EUV 光刻技术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ASML 在一份声明中写道:“我们位于 Veldhoven 的高数值孔径 EUV 系统打印了有史以来第一条 10 纳米密集线。” “成像是在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平台完成粗略校准后完成的。下一步:使系统充分发挥性能。并在现场取得相同的结果。” ASML 似乎是第一家宣布使用高数值孔径 EUV 光刻系统成功图案化的公司,这对于整个半导体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ASML 将仅将其 Twinscan EXE:5000 用于自己的开发和完善自己的技术。 相比之下,英特尔将使用其 Twinscan EXE:5000 来学习如何使用高数值孔径 EUV 光刻技术来批量生产芯片。英特尔将通过其英特尔18A(1.8纳米级)工艺技术将该工具用于研发目的,并计划部署下一代Twinscan EXE:5200扫描仪在其14A(1.4纳米级)生产节点上制造芯片。 ASML 的 Twinscan EXE:5200 配备 0.55 NA 镜头,设计用于打印 8 纳米分辨率的芯片,这比当前 EUV 工具的 13 纳米分辨率有了显着改进。与低数值孔径工具相比,该技术可通过单次曝光打印尺寸小 1.7 倍的晶体管,并实现高 2.9 倍的晶体管密度 。 尽管低数值孔径系统可以匹配此分辨率,但它们必须使用昂贵的双图案技术。实现 8 纳米对于制造 3 纳米以下工艺芯片至关重要,这些芯片预计将于 2025 年至 2026 年问世。高数值孔径 EUV 技术的引入将消除对 EUV 双图案化的需求,从而简化生产流程,潜在地提高产量并降低成本。然而,每个高数值孔径工具的成本高达 4 亿美元,并带来了众多挑战,这使得向领先工艺技术的过渡变得复杂(将在本世纪下半叶发生)。
雷军直播玩了个小花样
作者 | 谢韫力 作者 | 田晏林 运营 | 刘 珊 01 雷军直播玩了个小花样 4月18日可真是个热闹的日子。科技圈和汽车圈都赶在这天宣布大事。 一大早,华为Pura 70上架,燃爆市场,下午4点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又打开直播跟网友聊了两个小时的小米SU7。而晚8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理想L6,也早就选在这天召开上市发布会。 有公关告诉「市界」,从以往工作经验看,企业选日子是很有讲究的,“18、18谐音‘要发’”。 不过,以目前车圈热度和相关度看,众多车企营销部门需要逐帧学习的恐怕还是雷军直播。 雷军在两个小时的直播里,一个人撑完全场,前46分钟他更像演了一部情景剧:驾驶海湾蓝的SU7,左手拿着熔岩橙色的小米14 ultra,来到北京交付中心,和三位提车车主互动,中间对SU7各种找角度夸赞“懂女性车主遮阳需求”“颜值高”“适配iphone用户”……可以说,又给网友划了一次发布会重点。 后续一个多小时里,雷军坐在沙发上回应网友提问,期间还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连线,明确表示小米汽车目前没有生产越野车的计划。但网友们似乎更关心小米汽车的交付时间。 查询小米订购页面,目前小米SU7标准版交付时间约为26~29周,SU7 Pro版本交付时间为26~29周,SU7 Max版本交付时间为28~31周,这也意味着现在购买小米汽车,大约需要半年才能正式交付。许多网友催促雷军,半开玩笑地让他去工厂打螺丝。 “在这里也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讲一讲,工厂是现代化工厂,主要的工艺都是全自动化生产的。其实我去打螺丝,还不如机器生产来得快,那纯属添乱。”雷军笑着化解了尴尬。 他还安抚网友:“上周已经和供应链开过会了,但供应链提升比大家想得复杂,好的东西不怕等。”据悉,北京和深圳地区,小米标准版和pro版本已在今日起交付,比计划的四月底提前12天。 此次直播中,仅次于交付问题的,是关于小米SU7的定价。对于小米卖一台车到底亏多少,最近几天也登上过热搜。 “今天纯电轿车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一家是挣钱的。基本上离谱的一辆要亏个十几万吧。”雷军有些尬笑地说:“大家真的不要谈性价比。(笑)我觉得每一辆纯电轿车都有很强的性价比,因为都是亏损的。” 价格,曾是小米SU7吊足市场胃口的噱头,但到底允许企业亏多少,能感觉到雷军的压力和犹豫。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定价上我们真正纠结点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自己的盈亏点。”Model3盈亏点是22.3万元,小米SU7配置真比Model3更高,是用钱砸出来的。 目前,小米SU7厂商指导价21.59万~29.99万元,基本上是亏钱的。据雷军介绍,顶配最早定价是35万元,其实35万也是亏的,“现在降到29.9万,亏得更多。” 4月15日,花旗预计小米集团SU7的交付量4月将达5000至6000辆,全年交付量约5.5万至7万辆,预计小米2024年每卖一部SU7平均亏损6800元,整个造车业务合共亏损41亿元。 对此数据,小米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中国区市场部副总经理徐洁云特意发文回应:“这一信息可能偏差较大。花旗汽车分析员这份报告出自4月2日,对小米SU7的销售火爆情况可能预估不足。过去几周,我们的订单还在持续增加,我们也在全力提升交付能力。” 整整两个小时的直播,雷军要回答的问题太多。网友对他本人还是充满好奇,关于他的穿搭、发量、是i人(偏内向)还是e人(偏外向)等等问了个遍。 “我挺i得。”雷军回复说,他特别强调,自己不是高考状元,高考也没有考700分,人生更不是爽文。“我最失意的时候也不是卡里只有冰冷的40亿,我跟大家一样,我也来自农村。”不过网友随即在直播下评论说雷军是千亿富翁,他也表示:“真的没算过。” 这场直播的最后,雷军颇为“称职的”为网友谋福利,提及下次直播打算“也带货,挂点秒杀的东西。” 虽然这次直播没有特别大的亮点,但雷军的“有求必应”,赢得了小米车主的好评,“真诚,看得下去。” 02 为什么要和米粉谈谈? 尽管雷军否认自己是“爽文大男主”,但相比其他企业家,雷军凭借着身高、学历、智商、事业、家庭,成为网友眼中的现实版“肖奈”。 据新榜旗下数据工具统计,近30天雷军的个人社交账号在抖音、小红书、B站分别涨粉405万、20万、26万,全网累计涨粉超451万。 甚至还有人认真分析过作为中年男人,雷军穿搭为什么没有中年男人的油腻?最后总结出来,雷军穿搭公式是以企业家气质为核心,佐以深色西装、淡色内搭和牛仔裤,再用小白鞋作为松弛感的点缀。既要制造出成功人士的形象,又要在不经意间,渲染出“口袋富有,内心富足”的氛围。 这次直播中,雷军也特别解释说:“自己穿搭没有模仿马斯克,男士着装颜色就是那些。” 前有刘强东分身带货,今有雷军花样直播。但其实抛开日常的发布会直播,早在2020年雷军就做过带货主播。 2020年8月16日,正值小米10周年之际,雷军在小米直播间开启直播带货首秀。这场直播打破了抖音直播多项纪录,雷军带货首秀销售金额达成2.1亿元,同时在线人数最高近200万人,累计观看人数达5053万。2021年元旦,他再度亮相抖音专场直播,整场直播累计吸引超过3849万的观众,销售额突破1.88亿元。 直播,在雷军眼里,“从来都是特别想和一直支持我们的米粉谈谈”。 据小米官方数据,3月28日小米SU7开售后27分钟,大定订单便突破5万;开售24小时,这个数字已达88898辆。雷军在直播中坦诚“SU7比自己料想的成功3—5倍”,多次感恩车主信任支持。 或许在雷军看来,现在是时候要正面向粉丝回馈一下这份支持了。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场直播很必要,是因为从3月28日小米SU7上市到现在,快三周了,围绕小米和小米SU7的争议太多了。在这短短20天里,各家车企开启了“学习小米”与“围剿小米”的双重浪潮,小米也是时候站出来回应了。 雷军不想被误会,他要解释。 当然,这次走向直播场,雷军或许也是被汽车同行想要学习他给“激励”到了。 4月16日,雷军在微博说,打算开一场直播好好聊。在宣布这个消息的前一天,4月15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河北保定首次通过直播方式,向广大网友全面展示长城汽车无高精地图全场景NOA。同一天,极越汽车CEO夏一平也搬来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开启了一场“双CEO”直播,一面试驾极越智能驾驶,一面介绍百度Apollo纯视觉智驾、文心一言等AI技术。 4月14日,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与得到创始人罗振宇、车评人吴佩也进行了一场直播,主题是亲测星纪元ET的长途高速高阶智驾能力。61岁的尹同跃忍不住感叹“逼着我这个60多岁老汉出来了”。当时他说自己正在向余承东、雷军学习。 再早之前,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CEO张勇等大佬也都进行过直播。 可以说,直播并不是单纯的内容输出,而是一个互动的社交圈子,播主与用户就像朋友般的沟通。对于车圈来说,直播间的门槛很低,谁能让自己企业的故事打动更多人,谁能把握时机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眼下,车企都懂得直接和用户交流,擅长捕捉用户情感需求的小米深谙此道,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03 直播只是“前戏” 造车大佬们冲进直播间,无疑是意识到了企业一把手IP蕴藏的威力。但车企老板下场宣传只是手段,本质仍是企业对市场的争夺,小米SU7亲手引燃了年内第二波残酷价格战。 4月1日开始,问界新M7入门版车型从24.98万元起下调2万元至22.98万元,新M7 Max五座后驱智驾版从原价28.98万元调整为27.98万元。 新势力阵营,极氪007后驱增强版上市,售价20.99万元起。蔚来汽车官宣,推出最高10亿元油车置换补贴,适用于蔚来2024款车型。小鹏汽车则针对2024款小鹏G9车型推出智驾补贴,指定车型立即享受高达2万元的减免,使得起售价下调至24.39万元。 传统车企方面,上汽大众宣布,朗逸新锐出众版正式上市,共提供两款车型,限时售7.999-8.799万元,并且购置税全免。奇瑞汽车也宣布,限时指定车型购置税全免,更有旧车至高抵3元、抽4.99万元大额购车券。 此刻,小米需要的已不是擅长的营销,而是要“保交付”,这一点从直播谈及问题次数上也可以看出。 交付速度慢,曾经让小鹏G6和智界S7都栽过跟头。雷军不能犯同样的错。 一名准备退订小米SU7的车主告诉「市界」,他在小米发布第二天,看顶配版交付时间就在2个月以上了,等不了那么久,销售服务也比较冷淡,他还将小米汽车和鸿蒙智行对比。智界S7曾向受延迟交付困扰的准车主推出了一套补偿方案:即规定时间内完成大定支付的准车主,超出交付周期的现金补偿,每日200元、封顶1万元。 小米动辄6个月的等待期,劝退了不少人。在小米汽车交流群内,都能看到由于交付时间漫长而下不了决心购买的评论,有人甚至问“有谁买了直接转手的吗,等的时间太长了”。 等待时间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如果产能无法匹配需求,口碑的变化是一瞬间的事。 雷军近期也在微博发文称,如果小米汽车更改配置,需要重新排队,这样对所有用户更加公平。某种程度似乎也在暗示大家不要做太多调整,影响计划好的生产时间。 这种超出小米汽车预期的订单,还能在门店内感知到。一名打算试驾的女士告诉「市界」,她是发布会第一个周末去看的SU7,由于当时只有4台试驾车,都已经排满了,当天没能试驾,但销售留了她电话,说下周有空会安排她来试驾,但后来,她再也没接到过试驾电话。 汽车市场整体正奉行“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掉的价格”, 友商不断下探的定价是不可控因素,也会让原本就亏钱的SU7很难受。 面对疯狂卷价格的汽车行业,雷军这次直播回应消费者,选择真诚沟通,给同行提供了一个范本,但这些估计只是“前戏”,小米SU7除了靠各种营销保持热度,在回应产能、交付以及资本市场最关心的何时能赚钱的问题上,恐怕不是一场直播能搞定的。
中国马桶盖,雪耻了!
作 者丨张静波 2015年,当中国大妈走进日本酒店时,她们震惊了: 没想到,一个马桶盖还能冲洗、加热、消毒……紧接着,日本马桶盖被疯狂抢购,当地营业员难掩心中喜悦: 从来没见过这架势,只要有中国游客,每天都会卖断货! 然而,短短几年后,日本人却笑不出来了。 01 全球66%的电子座便器,中国造 “中国马桶盖令西方惊叹!” 就在中国大妈抢购日本马桶盖几年后,英国媒体这样写道。 让老外感到惊叹的,是一款来自贵州平坝的马桶盖。 它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白色,而是从夜光到动态画面,五花八门,其材质也很特别,包含竹子等多种环保材料。 这些竹子,选材十分严苛,主要来自大名鼎鼎的茅台产地——贵州赤水。 平坝马桶盖有多火呢? 每年,向西方销售200多万个。在德国,它一度占据6成以上市场。一些国外网友对该马桶盖赞不绝口: “我从来没有花这么多钱买马桶盖,它物超所值!” 不光是普通马桶盖。智能马桶盖,这个曾经让中国大妈疯狂的品类,中国产品也正在席卷全球。 浙江台州,是中国最早生产智能马桶盖的地方。 这里有十几家规模以上智能马桶盖企业,年产量近200万套。2018年8月,一艘满载着台州智能马桶盖的货轮,从宁波舟山港鸣笛启航,直发美国。 这是中国自主品牌智能马桶盖,首次进军美国高端市场。 过去,台州很多企业,外销以贴牌为主。如今,以怡和为代表,中国自主品牌的智能马桶盖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而卷入这股风潮的,还不只是马桶盖生产企业。 近几年,随着智能马桶在中国不断普及,很多卫浴企业,也纷纷发力。比如,中国最大的马桶生产企业九牧,就积极拓展智能马桶市场。 在福建泉州,九牧投入巨资,打造了全球首个5G智能马桶灯塔工厂,每年可生产450万套智能马桶。 甚至,连海尔这样的家电巨头,也躬身入局。 从泰国到新加坡……海尔凭借自己的产业链优势,不断进军海外市场。2023年11月,更是将智能马桶盖,卖到了日本。 从2015年中国大妈疯抢日本马桶盖,到如今海尔反向输出日本,短短8年时间,中国制造令人扬眉吐气。 过去,松下、TOTO等日本品牌,垄断了中国智能马桶盖市场,价格奇贵无比。 今天,中国自主品牌的智能马桶盖,不但便宜,更在AI等新技术加持下,在恒温即热等众多体验上,超越了传统老旧的日本产品。 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日前披露的数据: 2023年,中国电子坐便器产量连续三年突破千万台,占到全球生产量的66%。 数据背后,浓缩的是中国制造一部艰难的蜕变史。 02 被刺痛的神经 2015年1月25日,一篇名为《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在网上疯传。 文章作者、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文中记录了自己的赴日经历:同行的小伙伴,在免税店玩疯了,居然有三个人买了五只马桶盖。 这些马桶盖并不便宜,售价动辄两三千。但因为有加热、可冲洗、抗菌等功能,备受中国消费者喜爱。 对此,吴晓波不禁感叹:这是日本制造的一次小规模逆袭。 此事在国内引发了一场对中国制造的反思,甚至成为当年两会的重要议题。 然而,这件事最离谱的地方,还不是中国大妈疯抢日本马桶盖,而是事后大家发现,这些日本马桶盖的原产地,竟然是: 中国杭州下沙。 这些松下牌马桶盖,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全是中国人负责,唯独品牌是日本的。但就是这个唯独,却让消费者趋之若鹜。 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看来: 马桶盖事件,事实上是中国企业在为过去的不诚信买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规模不断壮大,但很多劣质、假冒产品,也泥沙俱下,严重侵蚀了中国制造的信用。 以致于,很多全力打造品牌的企业,也深受其害。 上世纪90年代,智能马桶盖在日本逐渐普及。很多到日本参观、学习的台州老板,从中窥到了商机。 他们中有不少,后来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做智能马桶盖的人,比如维卫创始人金建国、星星便洁宝创始人叶仙玉。 但彼时的中国,连普通马桶都还没普及,智能马桶盖就更是小众产品。 国内没市场,但海外,尤其是日本,对智能马桶盖的需求却非常旺盛。于是,给海外大厂代工,成为当时国内很多企业的不二之选。 除了台州,福建厦门也轰轰烈烈搞起了马桶盖,很多国际知名品牌,比如TOTO、伊奈,都在这里代工。 与此同时,广东佛山等地,在东鹏、箭牌等卫浴品牌的带动下,也开始打造智能卫浴产品制造基地。 于是,国内智能马桶行业,逐渐形成浙江、福建、广东三强鼎立的格局。 这三个地方,生产了大量的马桶盖,光是厦门,就占到全球产量的五分之一,但大多都是出口,在国内销量并不好。 一方面,国内消费者对智能马桶盖认知度不高,市场普及率长期徘徊在5%以下,低于欧美,更远低于日本的90%。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良莠不齐,大量劣质产品冲击了中国制造的信誉,很多消费者宁可花大价钱,到国外去抢购洋品牌,也不愿买中国货。 根据2015年,对国内智能马桶行业的一项专项抽查: 整个行业的产品合格率只有60%,个别产品的不合格检出率竟高达87%! “国外的品质更优,用着感觉更放心。”被刺痛了的消费者,最终选择用脚投票。 行业长期不温不火,用户对国产又有排斥心理,最终导致很多智能马桶行业的早期探索者举步维艰。 以星星便洁宝为例,从1998年开始做智能马桶,连续亏损16年。要不是有海外大厂的代工订单,恐怕早就关门了。 03 打响一场翻身仗 危机,往往孕育着商机。 2015年马桶盖事件,刺痛了中国制造的神经。但今天回头再看,整个智能马桶行业都应该感谢这一危机。 一方面,它做了很好的市场普及和培育,让智能马桶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 另一方面,它倒逼出整个行业,乃至中国制造向上升级的决心与勇气。 中国企业要升级,如果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这句前总理在当年两会上,针对马桶盖事件的回应,吹响了中国制造的集结号。 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 该行动计划,以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消费品为重点,组织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在众多消费品中,智能马桶盖赫然在列。 这是全国范围内,一场轰轰烈烈的品质革命。 从电子座便器厂商到卫浴品牌,再到家电企业,甚至互联网电商,都纷纷加入战局,努力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水平。 期间,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质量标准,甚至高过了日本和美国。 经过几年的质量攻坚战,到2018年我国智能马桶合格率已达91%,台州智能马桶的抽检合格率更是高达100%。 随着品质的上升,国内智能马桶销量飙升,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的现象锐减。 “我们现在生产的很多产品,只要品质改善一点,提升一点,就会有巨大的市场。”北大经济学教授周其仁表示。 除了品质,中国智能马桶在技术上的创新,更是超越了日本。 日本马桶盖,经过几十年积累,技术上已定型。以热水为例,日本智能马桶通常会配备储存热水的水箱。 这种储热式马桶,不但容易滋生细菌,用水量也受到限制,对用户体验很不友好。 中国智能马桶,以后来者姿态,大胆创新,采用即热式,不需要储水,随时用随时开,用多久都可以。 即热出水,只是近年来,中国智能马桶众多的技术创新之一。 在浙江台州,星星便洁宝经过多年研发,在全球首创光净盾技术,通过UVC紫外线除菌技术,使得马桶出水达到纯净水的标准。 在山东青岛,海尔智能马桶盖搭载三重高精度传感器,通过自研AI算法和陶瓷加热管,实现出水即热和精准温控。 品质的提升,加上众多创新技术,使得中国自主品牌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过去,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上,智能马桶一直被松下、TOTO等外资品牌垄断。如今,以海尔、九牧、恒洁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强势崛起。 2015年,吴晓波在那篇著名的文章最后写道: “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 这句话,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一件遥远的事情。 短短八年后,反转了剧情。
ASML要慌:中国减少光刻机进口后,少卖58台,利润大跌40%
近日,ASML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业绩。 数据显示,一季度营收53亿欧元,同比下滑同比下降22%,而环比下降27%。净利润为12亿欧元,同比下滑同比下降 38%,而环比下滑40%。 从光刻机的销量来看,一季度光刻机销量为70台,其中新光刻机66台,旧光刻机4台,而上一季度一共销售光刻机124台,其中新光刻机113台,旧光刻机11台,相当于这一个季度就少卖了58台光刻机。 虽然ASML表示,预计2024年的净销售额将与2023年基本持平,但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只怕是不理想,要实现2023年的营收,基本上不太可能的。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其实主要是一个,那就是中国大陆减少对ASML光刻机的进口,这会严重影响ASML的业绩。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已经是ASML的第一大客户,中国贡献的营收占比达到29%,相比于2022年的14%,直接是翻倍。 如果从金额来看,2022年,中国大陆贡献了21.6亿欧元(约2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而到2023年时,这个收入增长了200%,达到了64亿欧元(约500亿)的营收,是2022年的3倍。 为何中国在2023年买这么多的光刻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从2024年1月1日起,ASML的先进的浸润式光刻机无法卖到了。 于是在禁令还没有全面执行的2023年,中国大量从ASML购买光刻机,特别是先进的浸润式光刻机,先囤积好,免得之后买不到了。 而ASML也是尽量配合中国客户,优先供应中国客户,按照ASML的说法,2023年ASML已经将之前欠中国客户的光刻机订单,全部交货了。 所以到了2024年,我们购买的光刻机,自然就少了,毕竟先进的浸润式光刻机不能卖,且之前已经囤了那么多,短时间之内,不再那么的需要了。 于是体现在ASML的财报上,营收、利润什么的,都是同比、环比下滑了。 而按照ASML的数据,新增订单金额为36亿欧元,其中6.56亿欧元订单来自EUV,另外的30来亿来源于DUV等光刻机。 这个数据,很明显是低于2023年一季度的38亿欧元,更是远低于2023年四季度的92亿欧元的,说明ASML的订单也是减少了。 关于禁令之下,中国大陆减少进口光刻机,对ASML的影响有多大?ASML认为,2024年可能受到的影响是10%-15%。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影响绝不只15%,对ASML的影响可能会超过20%,毕竟目前ASML无法向中国大陆出口NXT:2000i及以上浸没式DUV设备,而针对部分用户,甚至连NXT:1970i 和 NXT:1980i 浸没式DUV都不行,这个影响还是挺大的。
台积电:iPhone拉胯,英伟达救场
台积电(TSMC)于北京时间2024年4月18日下午的美股盘前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截止2024年4月),要点如下: 1、收入端:季节性影响减弱。2024年一季度台积电收入实现189亿美元,在业绩指引区间上限(180-188亿美元)。季度收入环比下滑3.8%,其中出货量的维度带来影响+2.5%,出货均价的维度带来影响-6.1%。受3nm占比下滑的影响,公司产品均价有所下滑,但出货量仍在增长; 2、毛利及毛利率:维持5成毛利率。2024年一季度台积电的毛利率53.1%,符合指引区间预期(52-54%)。本季度出货均价有所回落,但是成本端也有所减少,最终毛利率基本持平。3nm的扩产带来折旧摊销的增加,使得毛利率维持在相对低位; 3、晶圆结构端:AI,才是结构性需求。在3nm量产之后,公司本季度7nm以下的收入占比继续维持在65%。本季度3nm有所回落,主要是苹果新机需求并不强劲,影响拉货。而数据中心及AI芯片仍有结构化需求,填充了5nm的产能。随着下游客户的拉货,本季度美国地区收入占比继续维持在7成左右。 4、台积电业绩指引:2024年第二季度预期收入196-204亿美元(市场预期192.6亿美元)和毛利率51-53%(市场预期52.79%)。收入端环比增长3.9%-8.1%,主要得益于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带动。毛利率继续保持在低位,主要是因为3nm量产带来更高的折旧摊销及电力成本的增加,对毛利率造成压力。 海豚君整体观点: 台积电的本次财报整体符合预期。由于公司每月披露经营数据,因此收入端的表现已有预期。因此收入端在数据上的超预期,其实并没那么重要。本季度毛利率的表现53.1%,也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在3nm量产的情况下,带来更多的折旧摊销,影响了公司的毛利率水平。 相比于财报数据,公司给出的下季度指引还不错。二季度预期实现收入196-204亿美元(市场预期192.6亿美元)和毛利率51-53%(市场预期52.79%)。虽然苹果新机不佳,影响了3nm产能的释放。但二季度的收入增长,也表现出数据中心及AI领域需求的持续性。至于毛利率在电力涨价的因素影响下,是符合市场预期的。 整体来看,受多个下游需求不足的影响,整体半导体周期仍相对疲软。公司下调了全球代工行业的增长预期从20%下调至10%。由于制程能力的领先,台积电将相对受益于数据中心及AI的需求带动,整体增速将好于同行业,但毕竟这只占到公司收入的一部分。 因此,海豚君认为台积电本次财报整体符合预期。苹果需求不佳,但仍有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填充产能,符合公司结构性需求的表现。虽然公司出货均价有所下滑,但出货量继续增长。至于二季度的收入指引,也隐含了AI芯片需求的持续性。前段时间公司股价的上涨,也包含了这部分的预期。而对于AI需求,公司也并给出明显超预期的迹象。至于股价端的继续上涨,仍需要更超预期的表现来推动。 重要提示 欢迎用户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海豚交流群,我们所有的研报文章、调研纪要均会分享在群里,也可以和专业分析师探讨投资观点,分享投资心得。 以下是海豚君对台积电的具体分析 一、收入端:季节性影响减弱 台积电在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88.7亿美元,在业绩指引区间上限(180-188亿美元)。本季度收入环比下滑3.8%,虽然有季节性因素影响,但数据中心及AI的需求填充了部分产能。 台积电的季度收入,由于每月经营指标的公布,市场预期已经充分。而本季度台积电收入中,价格和出货量分别如何变化的呢? 海豚君从量和价的维度,来观察台积电一季度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1)量的维度:2024Q1台积电的晶圆出货量3030千片,环比增长2.5%。环比出货量继续增长,主要是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带动。结合资本支出情况,台积电本季度的资本开支57.7亿美元,在手机等需求偏弱的情况下,公司维持较低的投入水平。 2)价的维度:2024Q1台积电的晶圆单晶圆收入(等效12寸片)6228美元/片,环比下滑6.1%。台积电晶圆出货价格有所下滑,主要是受本季度3nm占比下滑的影响。本季度公司7nm以下制程收入占比仍维持在65%。 结合台积电给出的下季度指引, 二季度预期实现收入196-204亿美元(环比增长3.9%-8.1%),毛利率51-53%(环比有所下降)。 二季度的营收有望创季度新高,主要得益于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增长。 二、毛利及毛利率:维持5成毛利率 台积电在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毛利100.1亿美元,环比下滑3.8%。毛利端的环比下滑,主要是收入端影响。2024Q1台积电的毛利率53.1%,环比提升0.1pct,符合市场预期。 2024Q1台积电毛利环比下滑3.8%,基本都由收入端带来,毛利率环比基本持平。 市场对台积电最为关心的两项数据便是,收入和毛利率。由于每月经营数据的公布,季度收入基本已被市场预期。而毛利率则是本次季报中,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海豚君将对分析本季度毛利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 “毛利=单晶圆收入-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1)单片晶圆收入(等效12寸):2024Q1台积电单晶圆收入约6228美元/片,环比下降407美元/片。进入一季度,3nm出货回落,结构性拉低了公司产品的均价; 2)固定成本(折旧摊销):2024Q1台积电平均固定成本约1671美元/片,环比增加73美元/片。3nm的量产带动折旧摊销总量的提升,带动单位固定成本的增加; 3)可变成本(其他制造费用):2024Q1台积电平均可变成本约1252美元/片,环比下滑266美元/片。单片可变成本的下降主要是制造端成本减少所致; 综合以上拆分,2024Q1台积电单片毛利3305美元/片,环比下滑214美元。单片毛利出现下滑,其中单位价格减少了407美元,单位成本则是减少了193美元。 台积电收入的表现此前市场已有预期,而毛利率是主要关注点。虽然3nm的量产能带动公司出货均价提升(当前均价提升至6000美元以上),对毛利率有正向作用。但同时,成本端的增加也影响了毛利率。结合公司下季度的指引51-53%来看,台积电在下季度毛利率仍将继续维持低位。另外二季度电力成本的增加,也将对公司毛利率产生影响。海豚君认为3nm的量产将增加公司的折旧摊销,从而对公司毛利率产生压力,公司毛利率短期内难以回到60%的水位。 三、晶圆结构端:AI,才是结构性需求 3.1晶圆收入占比(按应用类型) 智能手机和HPC是台积电最大的收入来源,两者合计占比仍有84%,是公司下游收入的最大来源。 下游细分应用看,本季度智能手机业务占比重新下滑至4成以下,主要是因为手机市场的需求仍然疲软。公司高性能计算的份额再创新高,达到了46%。从下游情况看,当前公司业务仍然呈现结构性的特征,主要得益于数据中心及AI的需求带动。 海豚君认为随着3nm制程的量产,苹果手机芯片的制程将从5nm逐渐转向3nm。但不容忽视的是,手机市场需求端的不足,仍将对公司产生影响。幸好,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填充了部分的产能,公司营收端维持不错的表现。 3.2晶圆收入占比(按制程节点) 本季度7nm以下的收入占比维持在65%,先进制程端的收入已经是公司的主要来源。具体来看,本季度公司3nm收入占比回落至9%。而5nm的收入占比,继续维持在3成以上的水位。 海豚君认为本次苹果新机的需求并未爆量,从而影响台积电3nm的上量节奏。虽然高性能计算需求较好,但当前产能仍主要集中于5nm制程。因此台积电本季度3nm收入明显回落,而5nm收入依然表现不错。 从公司给的下季度指引看,2024Q2公司业绩仍将受益于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需求增长。虽然手机端需求仍有不足,但随着高性能计算的制程转向3nm,进而填充相关的产能,公司7nm以下的收入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3.3晶圆收入占比(按地区) 从各地区收入来看,北美地区仍是台积电最大的收入来源,收入占比近7成。这是由于北美地区有苹果、高通、英伟达、AMD等大客户,使得台积电和美国之间有很强的商业绑定关系。本次财报中,北美地区的收入占比有所下滑,这主要是因为苹果新机需求过后,3nm芯片拉货有所放缓导致。 除北美以外,中国地区和亚太地区是其余的两大收入来源,本季度占比分别为9%和12%,其中中国地区的客户占比继续回落,也符合中芯国际等内地代工厂的经营情况。 结合各公司和产业链情况,海豚君认为当前手机及PC市场虽有回暖,但需求端仍显不足。当前半导体市场的需求仍然呈现结构性的特征,在公司的客户中,主要得益于英伟达、AMD等高性能计算领域客户的拉货。公司的经营重心也将继续围绕北美地区的大客户展开,收入占比有望继续维持在7成及以上。
1.9亿点赞!雷军直播两小时:连线魏建军,点评马斯克,回应一切
作者|王磊 编辑|秦章勇 人还没出现,在线人数就达到了 10万 +,百万人在直播间抢礼物。 刚刚,雷军向车圈展现了什么是 真正的“顶流”。 今天下午四点,雷军直播间准时开播,整场直播持续了两个小时, 点赞数超过1.9亿,还连线了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 现场回应了很多网友关注的话题。比如: “没有染发。” “不让网友送礼物,是担心画面太乱。” “未来车型规划是保密的,会专注SU7。” “暂时没有计划出越野车,长城汽车做得就挺好。” “ 不要拿我和马斯克做对比,我们两个做的事情不完全一样。” 小米SU7发布不到20天以来,小米汽车几乎达到了人尽皆知的程度,所有人都在眼红雷军的流量。就连雷军也发出感慨:“小米SU7发布不到20天,有太多的“万万没想到”,订单确实远超了我们最乐观的预期。” 据新榜统计,近30天雷军的个人社交账号在抖音、小红书、B站分别涨粉405万、20万、26万,全网累计涨粉超过451万,妥妥的现象级造车。 01 雷军回应一切 随着直播开始,雷军开着小米SU7正式亮相,此次直播点设在北京的 小米汽车交付中心。 直播目的很单纯,就是 想和网友聊聊天。 所以这次直播的开场不是带货和上链接,雷军先向网友展示了小米汽车的交付中心,期间还遇到了前来看车提车的车主。 谈及产能问题时,雷军表示,好多人都催我去工厂拧螺丝,但小米汽车工厂现代化工厂,主要是机器生产,“我去打螺丝纯属是添乱。” 不过,对于交付的问题,雷军也表示正在加快产能爬坡,小米SU7创始版交付已经接近尾声,北京和深圳等一些地区已经提前开启了非创始版的交付,也就是正式版本的交付。 之所以交付周期这么久,雷军的回答也非常凡尔赛:核心问题在于现在的销量比预计的 高了3-5倍,最近已经召开了供应商大会,加紧排产。 对于小米SU7这么火爆的状况,有网友向雷军提问,小米汽车现在算不算创业成功了,而雷军的回答是, 现在谈成功有点为时过早,因为实在是太火了,火到自己都提心吊胆。 “全民公测,360度无死角,大家都在用放大镜来看,非常的紧张,所以我们想出了解决的方法,就是每天晚上回答网友们的问题。” 此外,雷军 在线辟谣,自己不是网络上传言的高考状元,也没考700分,人生低谷的时候卡里也没有冰冷的40亿,更不是爽文的第一男主。 还回应着装模仿乔布斯、马斯克的问题,雷军称,挺郁闷的,就是撞衫了,蓝色西服都很像,“其实穿的就是工程师的衣服,牛仔裤和衬衫,模仿的话我可以模仿的更像,这是蒙受了不白之冤。” 谈及马斯克时,雷军称,十多年前曾到硅谷拜访特斯拉,也是特斯拉的首批车主。特斯拉是汽车工业史上划时代的公司,马斯克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企业家,“我觉得大家不要拿我跟马斯克比,我们俩做的事情不完全一样,不是特别好比较。” 谈到相同点,雷军称,可能是我们都帮助了 科技的普及,都推动了这个社会的进步。 在谈及会不会有其他的创业想法时,雷军表示,小米汽车是人生的最后一个愿望,自己一定要做好,当然,现在还会抽出三分之一的精力要盯着小米手机。 雷军在回答网友们的问题时,也透露了不少关于小米汽车接下来的规划,比如,预计 5月初上线Carplay功能,届时会有OTA, V8s的超级发动机会在今年年底上车。 雷军还提醒大家,开车一定要小心安全问题。Max版的原计划就没让它跑赛道,它就是一个民用车,只是性能很好。如果真要下赛道的话,目前小米内部正在研发 一整套高性能的赛道套件,是专门用来跑赛道的。 关于接下来智驾开城的问题,雷军称,预计 4月底会开通十个城市的城区NOA的测试,5月底呢会直接向用户开放十个城市的NOA,计划在 8月份全国开通NOA,在北京车会展上会进一步公布详细的计划。 目前小米汽车交付中心已经覆盖全国29个城市,覆盖了新能源汽车主要的市场,今年年底将覆盖40个城市。 02 小米SU7遭遇围剿 上市接近一个月,交付也已经两个完整周,小米SU7的热度始终未减。 在雷总逆天级营销力量的驱使下,一向坐镇幕后的各家掌门人纷纷走向台前,如同带货主播一般为自家产品“抛头露脸”。 而小米汽车,也已经凭借周交付119%的增速,将一众老大哥甩在身后。 根据易车网发布的新一周(4月8日至14日)国内新势力品牌周销量的榜单,小米SU7以总交付量为2407辆位列榜单第6名,超过了腾势、小鹏、深蓝等车企。 与4月第一周的1095台相比,实现了销量的翻倍增长, 环比增速超过119%。 而小米凭借一款车型的交付量也成功超过了总交付1611台的小鹏、2222台的腾势,开始逼近交付了2529台的蔚来,2677台的极氪。 有意思的是,易车网还发布了一张小米SU7主要竞品的榜单,名为“小米汽车的反围剿之战,”同样是盘点4月份第二周主流纯电动轿车的销量。 在这份榜单中,小米SU7不仅超过了贴脸打的特斯拉Model 3,还超过了最近上市的热门竞品极氪001、智界S7, 成功登顶No.1。 作为小米SU7的主要竞品,新款极氪001以加量不加价的方式提振产品力,目前其大定量超过4万台,上周交付了0.24万辆,以不到100辆的微弱差距紧随其后。 第三名则是特斯拉Model 3,单周交付0.16万辆,不得不说,当前特斯拉的吸引力确实减弱很多,尤其是全面对标Model 3的SU7上市后,“老大哥”受到的冲击越发明显。 蔚来ET5以0.12万辆的成绩排在第四名,而刚刚完成改款换新的智界S7和阿维塔12分别交付了0.09万辆与0.06万辆,排在第6名和第7名。 即便是黑马极氪007,在小米SU7正式上市之后,一度出现腰斩,周销量从原来的千余辆跌至300辆左右。 不过目前小米SU7主要交付创始版,共计5000台。雷军在直播中透露,小米SU7创始版已经交付完毕, 4月18日开始,小米SU7正式版在北京、深圳开始交付。 这也意味着,小米汽车真正的市场表现,需要往后一两个月才能凸显出来。 根据知名汽车博主孙少军透露,截止17号,小米汽车SU7的 锁单量已经突破6万,但大定的退单率也达到了 55%左右,这意味着虽然销售订单虽然在强劲增长,但也出现了更多的退订情况。 不过,大部分用户退订的理由是因为提车时间过长而选择放弃。 截至4月18日,小米汽车App显示,部分订单锁单后已经排到了半年左右,其中标准版预计27至30周交付,时间最长的Max版本则需28至31周。 虽然对今年的小米SU7来说真的不缺订单,不过随之而来的考验就是产能能否跟上。 在产能布局上,小米汽车公开信息显示,工厂分两期建设,已经竣工投产的一期年产能规划为15万辆,二期工厂仍在建设当中,预计明年完工。同时小米的产能也在明显提速,部分地区已经提前开始正式版本的交付。 这么来看,对比国内新势力友商“蔚小理”的最强销量车型,蔚来销量最好的车型ES6,年销量5.6w;小鹏销量最好的车型P7,年销量为4.5W。小米SU7破6万的锁单量,基本完成了对蔚来和小鹏去年 全年单款车型的超越。 雷布斯打算在15到20年,将小米汽车做到全球第五的目标,至少按照如今的趋势,第一步已经走得很成功了。
大模型应开源还是闭源?周鸿祎怼上了李彦宏
大模型要不要开源? 这个问题还可以引申出另外一个讨论:大模型是开源好还是闭源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模型开源or闭源”之争一直是业界热门议题。最近,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连续两次表态站队大模型闭源,再度引发行业的争论。 这些声音里就包括在网红路上越走越远的周鸿祎,他在海外演讲时暗怼,“有些名人胡说八道,没有开源就没有互联网”。 连泼了两盆冷水 短短一个星期内,李彦宏给开源大模型的这盆冷水,泼了两次。 第一次是4月11日晚间,李彦宏的一封内部讲话被媒体“曝光”。他表示大模型开源的意义不大,闭源模型在能力上会持续地领先,而不是一时地领先,做模型的创业公司既做模型又做应用的“双轮驱动”不是一个好的模式。 李彦宏之所以泼出这盆冷水,在于他认为闭源才拥有真正的商业模式,能够赚到钱,能聚集人才和算力。“闭源在成本上反而是有优势的,只要是同等能力,闭源模型的推理成本一定是更低的,响应速度一定是更快的。”同时,开源大模型的模式与传统的开源软件不同,并不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由此,他还给AI创业者提出建议,核心竞争力本就不应该是模型本身,因为这太耗资源了,还需要非常长时间的坚持才能跑出来。 第二次是4月16日,Create 2024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在演讲中提出,“未来开源模型会越来越落后”。这是因为大家以前用开源觉得开源便宜,其实在大模型场景下,开源是最贵的。 他结合文心大模型的实践给出解释:“开发者通过文心4.0降维裁剪出来的更小尺寸模型,比直接拿开源模型调出来的模型,在同等尺寸下的效果明显更好;同等效果下,成本明显更低。” 李彦宏说,过去一年,百度踩了无数的坑,交了高昂的学费。某种程度上,这两盆冷水也是踩了坑换来的,他就泼给了业界。他的言外之意是,创业者使用百度大模型就可以了,跟着百度走闭源路线,有钱赚。 但目前大模型还处在发展阶段,上牌桌或者下牌桌并不是由哪一家说了算。即便百度较早入局,也堪称是国内All in 大模型力度最大的一家,但还远没有达到一家独大或者“遥遥领先”的地步。比如月之暗面Kimi等新手的突袭,总能给先入局者一个“大惊喜”。 李彦宏还在“着急” 事实上,李彦宏泼出这两盆冷水,是他内心“着急”的外露。这种外在的焦虑,他此前已经公开表达过。去年年底,李彦宏在一次活动上就说,“过去接近一年的时间,我看到媒体、社会、公众主要的兴奋点还在基础模型上,没有转到AI原生应用上,这使我多多少少有点着急”。 这也是他不断呼吁业界要卷AI原生应用的原因。作为AI原生应用的推动者,李彦宏认为百度AI原生改造的还不够彻底。据媒体报道,李彦宏2024年一季度OKR首要目标,就是“基本完成移动生态的AI原生化改造”。而在去年百度世界大会上,只有百度文库被李彦宏认为被“AI重构”最成功,实现了从内容工具到生产力工具的转变。 在本次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更是把这种“着急”写在演讲主题里,即《人人都是开发者》。他指出,AI正在掀起一场创造力革命,“未来开发应用就像拍个短视频一样简单,人人都是开发者,人人都是创造者。”他还表示,百度作为一家技术公司,定位是尽可能为大家提供所需的开发工具,这包括了1个基础模型系列和三大AI开发工具。 也就是说,李彦宏的“着急”并没有缓解。他只能通过不断拉低从业门槛,让更多人加入到他的“战队”,才能倒逼百度的进化,以应对经营压力。直白点说,当“AI时代一切都将被重塑”成为共识时,李彦宏梭哈式押注大模型,他希望百度顺势翻盘,重塑“BAT”时代的荣光。但更重要的是,作为百度掌舵者的他需要考虑赚钱。 需要补充的是,AI先发优势始终在百度股价中得不到体现,近一年以来,百度美股市值离最高点跌去200多亿美元,目前维持在330亿美元线,甚至比京东还低。 摩根大通认为这是市场忽略了“生成式AI将成为其中长期增长动力的假设”。从这个角度看,百度只有加快AI原生应用的落地步伐,在闭源大模型上走出一条赚钱路径,才能真正提振股价。 周鸿祎的回怼 但和李彦宏站在对面路线的玩家不少,其中就包括他的老冤家对头360创始人周鸿祎、百川智能CEO王小川等。 第二十七届哈佛中国论坛上,周鸿祎提及开源大模型时称,他一直相信开源的力量,至于网上有些名人胡说八道,大家也别被他们忽悠,说开源不如闭源好。“一句话,今天没有开源就没有Linux,没有Linux就没有互联网,就连说这话的公司自己都借助了开源的力量才成长到今天。” 就前面所说背景来看,“有些名人”就差对李彦宏指名道姓了。周鸿祎还表示,开源社区聚集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数量是闭源的数百倍。所以今年开源大模型只做了一年就已经超过了GPT-3.5的能力。他认为,未来一两年内,开源的力量很有可能会达到或者超过闭源的水平。 王小川也在李彦宏泼出第一盆冷水时,就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第一财经报道,王小川在微信群讨论中表示,“关于开闭源之争,核心是要看谁在开源?双轮驱动,是一线创业AGI公司的唯一解。” 除此之外,阿里云也站在大模型开源这一面。此前,阿里云CTO周靖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开源社区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了。阿里云的初衷不是把模型攥在自己手上去商业化,而是帮助开发者,开源生态对促进中国大模型的技术进步与应用落地,以及生态的蓬勃发展至关重要。 由此不难看出,李彦宏想当国内“大模型共主”的路,比百度造车还难。同时,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出,大模型的开源或者闭源,只是在应用场景上的分化,各家的站队都有切身利益的考量。李彦宏、周鸿祎的互怼,王小川的“及时辣评”等,也仅是着眼于自身业务发展的紧迫性,所作出的公开表态。 而“大模型开源or闭源”,这两个模式或在相同场景里的相互竞争,互有优劣。但从更长远的AI发展来看,必然不会只是“华山自古一条道”。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商业场景,存在不同的路线选择。 就像王小川所说,开源和闭源并不像手机中iOS或者安卓操作系统只能二选一。
三大半导体公司宣布最新收购
最近,半导体行业发生了三起收购。 高通宣布收购领先的物联网和云开发安全服务提供商Foundries.io,其旗舰产品FoundriesFactory在业界备受好评。Microchip Technology 收购了 Neuronix AI Labs,以增强其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PGA) 上开发高效 AI 边缘解决方案的能力。TMAH开发商润晶化学宣布收购住友化学在中国的两家工厂,旨在增强其在中国湿式电子化学品市场的竞争力。 01 润晶收购住友化学两家工厂 4月16日,润景化学宣布收购住友化学在中国的两家工厂。 润晶透露,已就全资收购住友化学子公司住友化学电子材料(合肥)有限公司和住友化学电子材料(重庆)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已完成签约股权转让合同的内容。 满足股权转让合同相关条款后,合肥住友化学和重庆住友化学将成为润景的全资子公司。 住友化学成立于1913年,自2009年起在中国从事平板显示器(FPD)工艺化学品的生产。收购的两家子公司专注于为下游客户提供质量稳定的蚀刻剂、显影剂和剥离剂。 润晶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TMAH显影剂制造商,为三星、LG、京东方、HKC、华星光电、天马等全球主要面板制造商提供产品。2020年,润晶科技在合肥成立新科电子材料,生产双氧水、氨水、异丙醇等高纯度半导体级产品,已在其12英寸工厂开始投产。 润晶表示,通过本次收购,将接管住友化学的技术优势和业务网络,使其能够快速拓展产品组合(蚀刻剂、剥离剂、CF显影剂等),为客户提供多种综合解决方案,从而增强润晶在中国湿法电子化学品市场的竞争力。 02 高通收购 Foundries.io 高通最近在一份有关 WiFi 产品发布的新闻稿中披露了其对 Foundries.io 的收购。Foundries.io 被称为开源云原生平台提供商,专门致力于简化开发基于 Linux 的物联网和边缘设备以及更新这些设备的复杂性。 Foundries.io 由高管和工程师共同创立。总部位于英国剑桥,被公认为该领域的领先者。该公司适用于互连嵌入式安全设备的云原生 DevOps 产品可以加快上市时间并降低各行业 OEM 的成本。 据报道,Foundries.io 与 ARM 及其芯片合作伙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采用了 ARM SystemReady 技术。它开发了第一个完全集成卡西尼计划并为其提供商业支持的Linux发行版。Cassini 项目是 ARM 的一个开放、协作且基于标准的计划。 03 Microchip 收购 Neuronix AI Labs Microchip Technology 最近收购了 Neuronix AI Labs,以增强其在 FPGA 上开发高效、支持 AI 的边缘系统的能力。Neuronix AI Labs 提供神经网络稀疏优化技术,可以降低图像分类、对象检测和语义分割等任务的功耗、尺寸和计算量,同时保持高精度。 Microchip 的中端 PolarFire FPGA 和 SoC 在低功耗、可靠性和安全功能方面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获得这种神经网络稀疏优化技术将使Microchip能够开发具有高成本效益和高效率的大规模边缘部署组件,这些组件专为需要低成本、小尺寸和低功耗的系统上的计算机视觉应用而设计,从而使AI 到中低端 FPGA 上的 ML 处理能力呈指数级增长。 此次收购还使传统的 Microchip MCU 和 MPU 客户能够通过易于使用的编译器将 FPGA 用作加速器,从而大幅提高其设计效率和系统性能,同时缩短上市时间。 Microchip FPGA 业务部副总裁 Bruce Weyer 表示:“此次收购将提高我们在利用 AI/ML 算法的智能边缘系统中部署的 FPGA 和 SoC 的效率。”他补充道:“Neuronix 技术与我们的 VectorBlox 设计流程相结合,可以提高神经网络性能效率,并以低功耗在我们的 PolarFire FPGA 和 SoC 中提供出色的 GOPS/Watt 性能。系统设计人员现在可以构建和部署小型硬件,而这在以前由于尺寸、热量或功率的限制而难以实现。” 神经网络稀疏优化技术将允许非 FPGA 设计人员利用行业标准 AI 框架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而无需深入了解 FPGA 设计流程。 Neuronix AI知识产权与Microchip现有的编译器和软件PDK相结合,可以在可定制的FPGA逻辑上实现AI/ML算法,而无需寄存器传输级(RTL)的专业知识或对底层FPGA架构的深入了解。它还允许动态更新和升级 CNN,而无需重新编程硬件。
AI背后全是印度人?印度已成“世界服务工厂”
高盛指出,自2005年以来,印度服务出口以接近1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远超全球增速,特别是在计算机和专业咨询服务方面;预计到2030年,服务出口将达到印度GDP的11%,较2023年增加1.3个百分点。 人工智能全指望人工?而且是印度人工? 近日有报道称,亚马逊无人生鲜连锁商店,号称使用AI“黑科技”实现“即拿即走、无需扫码”的全自动化超市,背后其实有一个多达1000人的印度团队,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用肉眼识别顾客购买的商品。 消息曝光后,亚马逊就遭到了全网群嘲,有人戏称:AI=Anonymous Indians(姓名不详的印度人)。 但在笑声背后,这则看似调侃的新闻却折射出印度计算机服务业的强大实力。高盛认为,作为全球软件外包服务的重要枢纽,印度正悄然崛起为数字时代的“世界服务工厂”。 高盛亚洲经济分析师Santanu Sengupta及其团队在一份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伴随全球贸易重心向计算机和咨询等服务领域加速转移,印度服务出口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高盛指出,自2005年以来,印度服务出口以接近1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远超全球增速,特别是在计算机和专业咨询服务方面。到2023年,印度在全球服务出口中的份额从不足2%增至4.6%。 其中,全球能力中心(GCC)的崛起为印度专业咨询出口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GCC的收入在13年间增长了4倍。 高盛指出,依托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开放的营商环境等优势,印度正在跻身全球服务贸易版图的核心地带,成为新的“世界服务工厂”。其基准情景预计,到2030年,印度的服务出口将达到GDP的11%,较2023年增加1.3个百分点。 全球计算机服务出口迅猛增长,印度是主力之一 随着科技进步和跨境交流成本降低,全球服务贸易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增速已连续多年领先于传统商品贸易。 自2005年以来,全球服务出口增长了约3倍,至2023年达到全球GDP的7%,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商品出口。 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和咨询服务增长最为迅猛。 2005年至2023年,计算机服务和咨询服务的出口分别增长了7倍和4.7倍,到2023年分别占全球服务出口的12%和10%,而在2005年时这一比例分别为4.4%和5.7%。 尽管美国和德国维持了它们在全球服务出口中的份额,但英国、日本和法国等其他大型发达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印度、中国、阿联酋等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在服务出口领域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得益于庞大的人口红利、不断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印度、中国、阿联酋在全球服务出口中的份额从2005年到2023年分别提高了2.7、1.5和2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球各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印度服务出口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GCC收入十三年激增4倍 高盛研究报告显示,服务出口已成为拉动印度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05至2023年间,印度服务出口以11%的年均复合增速飞速发展,规模接近3400亿美元,几乎以两倍于全球水平的速度高歌猛进。2023年,服务出口额占印度GDP的比重攀升至9.7%,较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计算机服务是印度服务出口的主要驱动力。凭借雄厚的 IT 人才储备和成本优势,印度已发展成为全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重要载体。2023年,计算机服务出口额占印度服务出口总额的近50%,稳居各细分领域之首。 从增速来看,最为亮眼的当属专业咨询服务出口。商业咨询、管理咨询、财务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额,占比从2005年的7.2%跃升至2023年的18.3%,十八年间以17%的年均复合增速猛增。 这主要得益于众多跨国企业在印度设立全球能力中心(GCC),将研发、设计等核心业务外包至印度。 高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财年,印度GCC总收入较十三年前激增4倍,达到460亿美元,提供了170万个就业岗位。 高盛表示,随着更多领先企业加码在印投资布局,GCC有望成为印度打造现代服务业的"桥头堡",为相关领域出口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未来:服务出口有望达到印度GDP的11% 高盛报告指出,印度服务出口的持续繁荣,全球服务需求的稳定增长无疑是最大的推动力。随着各国经济重心加速向服务业转移,以及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印度服务”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印度不断完善的营商环境、日益升级的基础设施以及丰沛的人才储备,也将继续支撑服务出口强劲增长。 因此,高盛预测,印度的服务出口到2030年将达到GDP的11%(2023年为9.7%)。 高盛指出,近年来,服务出口已经成为缓冲印度外部平衡受到外部商品/供应侧冲击的一个重要因素。服务出口的增长将使印度的外部部门在中期内相对较为抗冲击,并降低印度卢比的波动性。 高盛预计,高价值服务出口的趋势将继续下去,这将推动国内高端可选消费和房地产需求的增长。服务出口的增长也有助于稳定印度的外部平衡,提高印度经济的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 假设从2024年开始,大宗商品价格和商品贸易余额不发生重大变化,那么从2024年到2030年,印度的经常账户赤字可能平均维持在GDP的1%左右的低位。
AI搜索大乱斗第一题:为什么刘强东直播要用虚拟人?
作者:丸丸柚贝 最近 AI 搜索引擎被大家讨论的也是比较火热。AI 加成下的搜索产品到底能不能比传统搜索引擎更有优势? A I 搜索本身是不是伪命题? 今天我选了6个讨论热度比较高的产品,进行实测对比,看看哪个产品能够在爆炸💥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我们要求的内容! 测评指标 本次测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 AI 搜索引擎工具进行测试: 准确性:搜索返回的结果是否与用户查询意图高度相关的信息,减少筛选和再次搜索的需要。 全面性:搜索返回的结果是否是全面、丰富具有时效性的信息 搜索速度:是否能够迅速返回搜索结果,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测评对象 本次测评的对象为秘塔 AI 搜索、360 AI 搜索、Kimi、Gemini、Lepton Searc、Perplexity。 为了保证测试的公平性我们统一采用以下几个相同的问题进行测试。 测试对比详情 问题一:为什么刘强东要用虚拟人在京东直播? 秘塔 AI 搜索和360 AI 搜索都提供了思维导图,秘塔 AI 搜索更是可以将内容转换成简易的PPT形式,在观感和体验上相对其他产品更丰富一些。 Kimi、Gemini也都很有条理的回复了问题,Lepton Searc的回答相对比较简洁。 Perplexity中英文提问答案却不同,相同的是回答的都不准确,在参考资料中以显示了刘强东AI数字人的信息,但答案中也并未采用。 秘塔AI 搜索 3 6 0AI 搜索 Kimi Gemini LeptonSearch Perplexity 问题二:首个AI程序员造假被抓,请你梳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 用AI吃个瓜,秘塔 AI 搜索、360 AI 搜索、Kimi、Lepton Search都可以准确且条理清晰的介绍整件事情的经过,但Gemini:不仅介绍的全过程,还发表的它自己的观点(等等,AI觉醒啦?)另外还有更离谱的Perplexity,直接就是我知道这件事,但你听我给你编 秘塔AI 搜索 360AI搜索 Kimi Gemini LeptonSearch Perplexity 问题三:怎么让四五月份的杨棉柳絮一夜消失? 360 AI 搜索、Kimi、Lepton Searc、Gemini:不现实、不可能!(我内心OS:我的幻想破灭了)。 秘塔 AI 搜索:较为困难。 Perplexity:虽然一夜消失并不容易,但可以戴口罩、用空气净化器、搬家和服用抗过敏药。(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秘塔AI 搜索 360AI 搜索 Kimi Gemini LeptonSearch Perplexity 总结 之前看到有文章提到过黄仁勋经常使用的AI搜索引擎就是Perplexity,我在测试的时候还是满怀期待的,但是测试的结果让我比较怀疑,老黄真的经常用这个嘛? AI搜索相对于大家熟知的AI对话类大模型功能类似,并且对话还支持多模态,那AI搜索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个人测试体验下来,我认为AI搜索还是有必要存在的,虽然对话和搜索的应用场景有重叠,但它们各自具备不同特点和不同的应用场景。 首先,AI搜索专注于信息检索,它通过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索引和排序,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最相关的信息。这种检索是基于用户明确查询的,不需要复杂的prompt和长时间的对话交互,通常是关键词或者短语,搜索引擎通过这些快速查询定位信息。在一定场景下,如学术研究、数据分析等,AI搜索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和准确的信息。 而AI对话类大模型,如聊天机器人,更侧重于交互性和上下文理解。它们能够理解用户的自然语言,进行多轮对话,并在对话过程中提供帮助或娱乐。多模态功能使得这些模型不仅可以处理文本,还能理解和生成图像、声音等不同类型的内容。 但是综合来看,作为 AI 搜索引擎来说,从以上测试结果表现,我个人还是比较推荐秘塔 AI 搜索。当然,每个人对答案的要求和排版的喜好等等都不同,可能会倾向于不同的产品,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使用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 AI 搜索引擎工具,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嘛!
波士顿动力推出全新Atlas:人形机器人并不一定要像人
作者|苏霍伊 编辑|王博 “十年来,Atlas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启发了下一代机器人专家,并在该领域突破了技术障碍。现在,是时候让我们的液压Atlas机器人休息放松一下了。” 4月16日,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发布了《再见,液压Atlas》视频,正式宣告其研发的液压驱动双足人形机器人Atlas退役。 在视频的结尾,Atlas深深鞠躬,之后还有一句话“直到我们再次相遇,Atlas”。 再次相遇并没有等太久,在波士顿动力宣布液压Atlas机器人退役不到24个小时,其全新研发的全电动Atlas机器人便亮相了。 波士顿动力介绍,新一代的Atlas基于数十年研究积累的成果,“我们从未忘记打造当前工业中最强大、最实用的移动机器人以解决最棘手问题的承诺。” Atlas自2013年首次亮相以来,就因其独特的设计和高度灵活的运动能力而广受关注。但是,波士顿动力为什么会放弃液压驱动转向全电动路线? “一是波士顿动力想要更加商业化,液压路径维护成本高,对用户太不友好;二是近年来电机的功率有较大提高。当初波士顿动力选择液压是因为力矩输出更高,他们想要做动态控制。但是现在电机驱动可能会比使用液压驱动的效果更好,这也得益于电动汽车的发展。综合来看,电动肯定是机器人的主要发展路径。”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方向的研究人员Max告诉「甲子光年」。 从液压驱动到全电动是Atlas机器人走向实际应用的重要一步。波士顿动力这次特别强调了“实验室、工厂和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场景。电力系统通常更安静、反应更快、维护更容易。它们还允许更精细地控制动作,这对于需要高精度和敏捷性的任务至关重要。此外,电力系统可能更节能,降低机器人的运营成本和环境影响。 另外,全电动机器人也更符合机器人和自动化的趋势,这一点从英伟达GTC上亮相的机器人就能看出。 液压驱动Atlas的退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来到已经高手云集的全电动机器人时代,新的全电动Atlas依然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就像十多年前的那个后空翻一样。 1.人形机器人并不一定要像人 尽管波士顿动力发布的“全新Atlas”演示视频只有39秒,但是细节满满。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机器人的动作——部分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运动能力。 视频中,电动Atlas躺在地上,背景中隐隐可听见电机的运转声。虽然不算特别安静,但与其前辈液压Atlas相比已大为改善。 很快,Atlas的腿部在膝盖处弯曲,随后双腿以不符合人类习惯的姿势扭曲,不需要手部支撑便完成了站立的动作。原来躺着只是它的“假动作”,其实它是通过巧妙的腿部旋转改变了位置。 来源:Boston Dynamics “我们在大多数关节处设计了一套定制的、高功率且极其灵活的执行器。”波士顿动力CEO罗伯特· 普莱特(Robert Playter)表示,“这是一个巨大的运动范围。这确实将如顶尖运动员般的力量集成在这个小型设备中,我们在整个机器人的设计中上应用了这种技术。” 此外,电动Atlas还有一个“灵活转身”的特点。Atlas完全站立时是背对摄像机的,在它向镜头走来的时候,Atlas先将头部旋转180度,接着上半身也跟着转。随后上半身再次跟随头部转动180度,Atlas从摄像机前走开,消失在画面之外。 来源:Boston Dynamics 虽然步态虽略显生硬,但与不少商用人形机器人相比,已经流畅了很多。 “它将能够执行人们无法完成的一系列动作,”普莱特解释道,“这是非常实用的。” 让机器人能在更小的空间里灵活转身也很关键。这些机器人设计的目的是要融入现有的工作流程中去,不需要改变现场布局。如果机器人动作灵活,它就能在原有空间里顺利工作,否则可能需要重新规划整个工作区的布局。 波士顿动力的官方评价是:“电动Atlas将比我们前几代产品更强大,运动范围更广。”的确,这款新机器人让重心过高的躯干、弯曲的腿部和装甲板“消失”了,新的机械骨架上也找不到裸露的电缆。甚至,人们很难分清它的正反面。 这也传达了波士顿动力对人形机器人的理解:构建人形机器人并不需要使机器人尽可能像人。 比如视频里的机器人手并不是全新设计,它之前就在液压模型中使用过。波士顿动力从来没有完全按照人类的手设计它们,液压Atlas的手指有四根,电动Atlas的手只有三根手指。 普莱特解释:“机器人的手部很复杂。当你让这些机器部件接触到各种物体时,它们必须足够可靠和坚固,所以我们减少了手指的数量来简化设计。我们还会继续改进手部结构,使它们能柔软地抓住各种形状,并且装有感应器,这样机器人就能感觉到何时触碰到东西。” 电动Atlas设计中还有一个争议点——它的头部,那个大圆形的显示屏让人联想到化妆镜。 普莱特说:“我们对这个设计元素考虑了很多。其他机器人都长得像人类,但我想让我们的机器人看起来更友好、开放。这个头部不仅有显示屏,里面还嵌有传感器。这种设计也是为了让机器人显得更友好,未来人们与机器人的互动非常重要。” 这款新机器人的美学风格更接近Agility的Digit和Apptronik的Apollo,它有一种更柔和、更卡通化的设计。 普莱特透露,该项目仍处于初期阶段。他们当前的计划是2025年初在现代汽车的设施上开始电动Atlas的试点测试。 “全面生产还要再过几年。”普莱特说,“我们将从明年开始在现代汽车的现场进行实验。想要成功,不仅需要酷炫的技术,还必须真正了解使用场景,确保投资机器人能带来足够的生产力。” 波士顿动力又一次引发了机器人行业的讨论。 英伟达高级研究经理、具身智能负责人Jim Fan看完电动Atlas的视频后感概:我们对“人类级别”的机器人技术如此痴迷,以至于忘记了这只是一个人为的限制。为什么我们不从一开始就创造一个超越人类的新物种呢? 图片来源:Jim Fan社交媒体 这次波士顿动力也打破了惯例,在商业化之路上,没有给Atlas改名。当年的SpotMini变成了Spot,Handle变成了Stretch,但Atlas还是Atlas。 就如同赵本山小品中的台词: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2.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Atlas,源自希腊神话中托举天空的神。 液压Atlas最初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资助开发的,主要进行复杂环境下的救援任务。机器人的设计和功能也在不停迭代,包括跑步、跳跃以及进行各种体操动作的能力。 从这番技术迭代和战略调整推测,波士顿动力是希望把资源更多地集中在下一代自动化技术上。液压系统虽然强大,但也因其成本高和噪音大一直被诟病,且动作也都是预先编程的,这大大限制了Atlas的潜在应用,同时液压系统也更笨重,维护起来较为困难。 而在大模型等一众AI产物的加持下,机器人公司也在逐步向更高阶的具身智能公司跨越,液压的Atlas在技术的迭代下显得尤为落寞。 波士顿动力的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了机器人行业发展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更为实用和经济的机器人技术的崛起。 此前,在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首次亮相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描绘了一个全能机器人的蓝图:这个机器人能在工厂全天候工作,还能帮你买菜、做饭。听起来很美好,不是吗? 但机器人技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虽然业界已经开始探讨多功能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但大多数系统还是在处理简单的任务,例如将物品从A点移动到B点。要让机器人真正实现多功能,还需要更加广泛的智能。 应用商店模式似乎提供了一个选择,但普莱特表示波士顿动力不打算让Atlas走这条路,“我们将专注于开发具体的应用,而不是创建一个开放平台。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专注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能让我们进展更快,而不是等别人来解决。我坚信,人工智能在这里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将支持完成各种任务。” 波士顿动力最近向开发者开放了Spot的强化学习算法,这或将成为Atlas技能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普莱特解释,要让人形机器人成功,它们需要能做到更多,“人形机器人应该能执行多种复杂任务。你有两只手,应该能抓取复杂和重的物体,这是简单的拾取机器人做不到的,而且需要重复成千上万次。我认为只能完成单一任务的机器人已经过时了,Stretch可能是最后一个只移动箱子的机器应用。” 新的Atlas将执行什么任务?今年2月发布的一段视频中,液压版Atlas与汽车减震器互动的画面可能给出了答案,减震器也是普莱特此前提到的现代汽车部件之一。 普莱特介绍:“我们在动态负载方面有着深厚的背景,这意味着我们能在保持极高机动性的同时搬运重物,这将成为我们的一大优势。视频中的减震器大约重25磅。我们即将发布的视频将展示Atlas执行更多实际操作任务。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其他公司能做到这样。” 2023年科技行业的关键词是“大模型”,而今年“具身智能”已经成为关键词之一。 今年3月,OpenAI与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合作推出的Figure 01机器人,凭借一段2分35秒的视频刷爆全网,视频中的Figure 01展现出了惊人的理解、判断、行动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这就是OpenAI和Figure宣布合作13天后的成果。此前,Figure已从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Bezos)、英伟达、OpenAI和微软等巨头那里筹集了约6.75亿美元的资金,公司估值达到了26亿美元。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具身智能的普及率预计将会加速。据高盛预测,在理想状态下,如果在短期内机器人的软硬件能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增长率可能达到94%。而在乐观的情况下,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在2035年可能达到100万台。 波士顿动力的转身并不算早,但就像全新Atlas会180度转身一样——很灵活也很惊艳。 人们告别液压Atlas眼泪还没擦干呢,新的期待就拉满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Max为化名
再访硅谷:生成式AI随处可见,VC开始关注国家安全类项目
2022年下半年,硅谷科技圈迎来“毕业季”。微软、苹果、Facebook、亚马逊、奈飞、Snapchat等公司均宣布了裁员计划,其中部分公司裁员人数之多为史上之最。 除了受疫情、利率等因素影响,新技术的出现和扩散也是引发这场“寒流”的重要因素。 演化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arez)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曾提出: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每两次重大技术革命的间隔基本都在五十年左右。随着旧技术革命红利的耗尽,继续延续使用其成果的收益就会大幅下降。 相比之下,引入全新技术的收益则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新的技术革命就会诞生。而2022年距离佩雷斯在书中提到的上一次技术革命——1971年英特尔推出全球第一款微处理器,已经恰好过了五十多年,世界正处在新旧科技革命的临界点。 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些硅谷科技巨头裁员的同时,都纷纷将更多资源投注到了下一个技术革命关键点——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 2022年11月30日OpenAI发布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新一轮AI革命一触即发。而硅谷作为众多创新技术的发源地,无疑将会继续引领本轮革命。 2024年第一季度,团队再次深度走访了硅谷的创投产业,该篇文章将从第一视角出发,为各位介绍我们所观察到的硅谷当前的大趋势。 1.趋势一:创投氛围只增不减,创业环境十分友好 硅谷是一个到处可见业界大牛地方,这与当地几十年如一日创业氛围高涨密不可分,团队在此次走访中观察到:硅谷还是那个硅谷,创投氛围只增不减。当地基本每天都会举办各类创投活动,尤其到了周末,活动更为密集,这些活动大量是由华人发起组织,农历新年当天,团队还参加了斯坦福GPT相关项目的路演活动。 斯坦福GPT项目路演活动 大厂高管、普通工程师、高校学生和老师创业热情都十分高涨,迫不及待想冲进这股AI热潮。市面上充斥着在融资的新项目,这些项目推进交割的速度也很快,不断能听到融资close的消息。 团队此次在硅谷访谈了30多个AI项目,华人创业项目之中只有10%是“海归项目”;50%是“海留项目”,“海留项目”中多个是由OpenAI与DeepMind离职人员创立;剩余40%则为“出海项目”,即国内创业者将原有公司搬至硅谷,单腾讯系便不在少数。 从创业环境来说,硅谷仍保持着较为开放的状态。比如,硅谷目前的投资条款较为简单,基本都是标准的SAFE (YC版的标准可转债CB模板),没有对赌和回购条款,而且不必担心被竞业协议约束。 此外,作为创新之都,“前卫”很多时候都是硅谷的代名词,Cybertruck(特斯拉电动皮卡)目前已在硅谷街头满地跑。 Cybertruck满街跑 消费复苏之势也较为明显,以下现象可以佐证一二:咖啡馆和餐厅的人气都很旺,受欢迎的餐厅经常需要排队或提前预定;高速路上的堵车情况也几乎接近了20多年前互联网泡沫时期。 硅谷餐馆消费者爆满 2.趋势二:生成式AI随处可见 此次参访过程中,团队发现,在硅谷生成式AI已随处可见,大有淹没其他领域项目之势。相比于国内,硅谷几乎完全没有关于“人工智能是否有应用场景、是否能商业落地、是否可获得超额投资回报”等问题的反复争论。硅谷的资本、产业和创业者都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研发以及商业模式探索上,站在反思的视角,这也折射出硅谷为什么在每次真正的颠覆式技术创新阶段都能够保持绝对领先。 但在访谈完诸多GPT相关创业项目后,团队对于OpenAI打造的生态较为担忧: 在以GPT为主流技术架构的路线中,短期内很难出现技术栈分层,OpenAI定义的GPT商店生态里,平台自身通过预训练语料的积累,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内容和流量获取能力,这样上层应用的空间就被大大挤压。即便是使用RAG等复杂的检索、编排技术来整合私有数据,最终核心价值仍来自GPT自身。To C端应用容易被OpenAI自身的新版本所覆盖,To B端应用则可能出现一些交付服务公司,但长期来看,这些公司都不太具备核心竞争力,Perplexity被Lepton.AI的500行代码基本重现便是一个印证。 另外,基于开源模型的微调很难做出较好的效果,团队认为,由于技术栈分层短期内难以实现,LLM仍旧严重依赖技术栈的垂直整合,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聚焦应用层创新,但技术栈必须下沉,关注“有基座大模型算法能力的垂直整合应用层公司”。 在生成式AI的浪潮之中,Agent、具身智能、算力、无人驾驶等都是被国内创投圈频频提及的词汇,硅谷又是何种景象? (1)关于Agent Agent的概念与创业在硅谷也非常火热,团队此次访谈的项目中,有相当比例来自于Agent领域。自主智能体类似于软件形态的无人驾驶技术,也是在感知、决策、执行等环节, 结合记忆和工具的使用,同时通过“Multi shot”等方式调用基座大模型来实现。 智能体技术很可能成为后续GPT发展的实际护城河, 机会也可能大于AIGC自身(内容领域)。但OpenAI在该领域已亲自下场,初创公司还是要寻找自己坚实的壁垒,团队此次看到的数个Agent项目Demo效果都很惊艳,但目前能自主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场景还很少,场景扩充成本也很高,还不确定Agent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是否能够快速提高, 真正达到能商业落地的水准。 (2)关于具身智能 在硅谷,具身智能领域确实也是一个较为火热的方向,Google的RT-1、PALM-E、RT-2等一系列模型为具身智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团队观察到,华人背景的创业者尤其对机器人赛道更感兴趣,这与国内硬件供应链底子扎实息息相关。 具身智能本就属于多模态,而多模态大模型的核心仍然是语言大模型——多模态数据由Transformer编码,以语言模型为接口统一处理,分别与其他模态相关的输入输出信息交互,将一切信息转化为token的表现形式,用类似语言文本的方式去做预训练。Sora“世界模型”的尝试,正是将世界的所有物理规律转化为了tokens,如果能继续有所突破,对于具身智能也会是一个巨大推动。 此次团队也与斯坦福Mobile Aloha项目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其采用模仿学习的方式高效搜集机械控制数据,我们认为这很有意义。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硬件相关场景下, 对于感知控制等实时性要求极高的任务,多模态大模型在边缘平台的推理速度会是重要限制因素,这意味着,行业对端侧推理芯片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其中蕴藏着一个超越英伟达的巨大机会。 巧合的是,团队此行也与英伟达无人车部门进行了交流,其也在进行具身智能方向的尝试与探索。 参访英伟达无人车部门 (3)关于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目前算是遇冷的领域,GM Cruise在旧金山运行一段时间后被取缔,该方向在技术上遇到了不少瓶颈,可行性不甚明朗。 但此次大模型的浪潮可能会为无人驾驶注入新机会,无人车可看做是只有一个发动机的机器人,研发难度低于普遍的机器人,Agent技术与具身智能可共同赋能该行业。当然,因事故成本较高,需要着重解决错误率和极端情况的问题。 在与谷歌Waymo的交流过程中,团队发现,Cruise退出之后,Waymo的推进进度也较为缓慢,总体运营车的数量还停留在千台级别,他们也在摸索通过大模型能为其带来突破。 参观谷歌Waymo 同时,我们也参观了此前被亚马逊收购的Zoox,体验下来感觉车的设计很独特, 功能很完备, 整个无人驾驶行程很顺畅, 遇到一些corner cases也都能处理。 被亚马逊收购的Zoox 此行过程中,恰逢苹果宣布放弃已投入数十亿美元的造车计划,我们也去到了苹果的各部门进行参访,包括芯片、Vision Pro (MR)、大模型、前无人车、机器人等。 华映资本海外合伙人邱谆认为:苹果的优势在于它是极少数拥有算力层、中间层、模型层、应用层等全栈式能力的科技公司,在自有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算法和数据的多层降本增效优化叠加下,其模型系统优化效果将会非常显著。当然苹果从底座大模型和自研芯片入手,软硬件结合,同时进入OpenAI和英伟达为代表的业务线,所需成本较高,如再保留造车条线, 精力难以为继。因此苹果可能并没有真正放弃造车, 而是调整了优先级,其调整后的业务优先级前后次序应该变为了:MR→大模型→大模型芯片→无人车→具身智能(机器人)。 3.趋势三:硅谷VC开始关注国家安全类项目,制造业回流在即 两三年前,硅谷对数字化的绝对信仰与中国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件相关领域的投资热潮形成鲜明对比。曾经硅谷VC集体错过了Tesla,《The Power Law》中谈到,硅谷VC偏好“High Risk + Long Term + High Capital Efficiency”产业。但此次硅谷之行中,A16Z合伙人Connie Chan提醒团队关注一个趋势——硅谷的投资人也开始关注国家安全、供应链安全相关的项目。 近年来硅谷已经有几十只新基金成立,投资方向为国防技术、太空技术等硬科技领域,如A16Z的American Dynamism基金、General Catalyst的Global Resilience基金,以及Shield Capital的“前沿技术”基金。 不止硅谷,在行程期内,团队还关注到,洛杉矶举行了一个名为"Gundo国防黑客松"的大型军工项目创业竞赛。 不难看出,美国正在推动制造业回流,试图模仿中国, 重造一个"世界工厂"。 这恰恰印证了团队之前所提出的“Converged Decoupling”观点:新的全球地缘政治形势中,中美两国在很多层面开始脱钩,呈现出“趋同性双循环”。在内循环上,美国通过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而中国企业有强链补链。在外循环上,中美都需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开拓新的市场和产业链。同时,中美各有长板和短板,比如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在制造业的流程、工艺、设备上很有优势,这恰是美国的短板;而美国又是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最发达的地区,在芯片高端制造、基础软件上有绝对的优势,这是中国的短板。所以在中美都有内外循环需求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趋同性的双循环。 旧金山唐人街
OpenAI亚洲首家办公室缘何落地东京?日本欲把今后三年视为AI投资集中期
希望利用人工智能加强竞争优势,加速向数字服务的转变,缓解日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与当前日本主动,甚至加速拥抱AI密不可分。 本周初,美国人工智能(AI)研究公司OpenAI正式宣布在日本东京开设办事处,这是该公司继欧洲的伦敦和都柏林之后第三个国际办事处。由此,东京成为OpenAI在亚洲的首个办事处。 OpenAI的官方公告显示,随着国际业务的迅速发展,OpenAI决定在日本东京设立新的办公室,进一步拓展亚洲市场。OpenAI将与日本政府、当地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发符合日本特定需求的安全AI工具,以探索新的发展机遇。 OpenAI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兼CEO奥尔特曼表示,之所以东京能够成为亚洲的首个办公室,是因为它在全球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服务文化和对创新的广泛接纳。 目前,亚马逊AWS日本公司前总裁长崎忠雄(Tadao Nagasaki)已被任命为日本办事处的负责人。凭借现象级产品ChatGPT,OpenAI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独角兽之一。 为日语优化的模型 为了确保日本办事处的运作,OpenAI此次还发布了两个职位的招聘计划,分别是客户总监以及区域市场销售,预计在年底前招募10多名员工,主要业务将是向日本当地企业销售ChatGPT Enterprise(企业版订阅服务)并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日本的大金工业、乐天和丰田互联(TOYOTA Connected)等企业已经开始使用ChatGPT相关服务,以改进业务流程、协助数据分析和生成内部报告。 与此同时,OpenAI还向当地企业提供了专为日语优化的GPT-4定制模型,并在几个月之后发布应用程序接口(API)。据使用者的反馈,定制版GPT-4不仅在翻译和总结日文文本方面表现更佳,而且速度是之前模型的三倍。 早在去年,无论日本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已开始尝试在日常工作中使用ChatGPT。比如,日本神奈川县政府就是日本首个使用ChatGPT的政府部门。横须贺市政府约4000名公务员已尝试使用ChatGPT进行“会议记录”“政策制定”等公务,以验证ChatGPT在行政工作方面的能力。横须贺市长上地克明(Katsuaki Kamiji)称:“在文职工作中引入AI相当重要,可以有效降低劳动成本,如今我们终于拥有了这款出色的工具。”使用约一年后,横须贺市公务员的反馈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公众效率有所提高。不仅仅是神奈川县,日本的埼玉县户田市也在去年年中成立了研究小组,研究ChatGPT在公务上的使用可能性。 去年4月和6月,奥尔特曼两度访问日本。其中,4月的行程中,奥尔特曼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进行会面。当时,岸田文雄听取了关于ChatGPT优缺点的介绍,并表现出了浓厚兴趣。6月的访问中,奥尔特曼还与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会面,双方讨论了包括联合研发AI芯片在内的合作等。 日本加速拥抱AI 在当前这波AI浪潮中,与欧洲主张的强监管不同,在日本,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表现出了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 日媒此前公布的调查显示,在受访的94家主要公司中,不打算使用生成式AI的企业仅有1家。关于引入人工智能的目的,调查显示,83%的企业追求的是“减少工作时间”;67%的企业指向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销售额;63%的企业希望借此削减销售管理成本及人工费。 一直关注日本人工智能发展与相关法律保护问题的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朱翘楚告诉第一财经,在对待生成式AI的态度上,日美与欧洲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温差,“与欧洲强监管的态度不同,日本与美国更期望通过政府指引等‘软法治理’的方式引导AI技术沿着以人为中心的路径发展。” 而希望利用人工智能加强竞争优势,加速向数字服务的转变,缓解日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则与当前日本主动,甚至加速拥抱AI密不可分。朱翘楚表示,疫情后,日本从政府到民间都深刻意识到一直以来对于信息技术的保守态度导致其在该领域的落后与不足,从而加快了日本政府推进数字化社会的节奏。 去年4月,日本政府成立了AI战略小组,以内阁府为中心,经济产业省、总务省、文部科学省、数字厅、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都为小组成员,负责讨论与AI相关的国家战略。而为了更好地支持AI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在去年6月发布了更新后的半导体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将国内生产的半导体销售额增加两倍,达到15万亿日元以上。 除了政府的投资,日本企业也在加大对大模型的研发。比如,日本研究人员正致力于使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制造商富士通共同推进开发的“富岳”超级计算机,开发以日语为中心的ChatGPT式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向日本国内企业无偿提供该技术。 3月22日,日本工业巨头日立集团宣布已与英伟达合作,将日立在运营技术领域的解决方案以及在能源、移动和互联系统等关键行业与英伟达在生成式AI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加速社会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日本大语言模型创业公司Kotoba Technology联合创始人小岛宪之表示,虽然日本尚未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迎头赶上,但它正在通过私营企业的努力迈出第一步,“一旦建立了‘强大的基础设施’,通过利用开源大模型和相关数据,剩余的技术挑战可能会‘大大缓解’。”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4月16日发布建议,要求日本政府制定着眼于2040年前后的综合性产业战略,强调数字化在应对少子老龄化和人手短缺问题上是有效的,呼吁应把今后三年作为人工智能开发的集中投资期,动用包括税制和监管改革等在内的所有措施。
杨元庆:让人工智能走下云端 从公共智能变为个人智能
快科技4月18日消息,2024联想创新科技大会Tech World在上海举办。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演讲中明确阐述了公司的愿景: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从云端引入现实,使其深入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 他强调,人工智能需要变得更加私密化和个性化,从公共智能转变为个人智能,从技术工具转变为能够深度理解个人需求和偏好的工作与生活助理。 这一愿景的实现意味着人工智能在商业应用和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经历深刻的转变。传统的、耗能高、安全性不足且仅部署在云端的大模型,需要转变为节能、数据安全有保障的内置型组织决策助理。 同时,工作负荷应更加均衡地分布于公有云、私有云、边缘计算和终端设备之间,从而真正推动各行业的智能化进程。 此外,杨元庆还提到了人工智能的普惠性、公正性和包容性,期望通过这些努力,构建一个充满人工智能与爱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近日,独立前沿科技研究机构未尽研究发布的年度报告《从工具到平台AI PC:AI普惠第一终端》也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报告认为,AI PC将成为下一代个人计算平台,整机厂商在创造这一新平台时将发挥关键性的整合作用。 未尽研究指出,真正的AI PC应具备五大特征:首先,它能够提供自然语言交互的个人智能体验;其次,内置个人大模型,以支撑复杂的计算任务;第三,标配本地混合AI算力,确保计算的实时性和高效性;第四,拥有开放的应用生态,为用户提供丰富的选择;最后,设备级别的个人数据和隐私安全保护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AI PC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够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智能体验。
“AI核武库“!微软计划年底前囤积180万块GPU
报道称,微软计划在2024年将其拥有的GPU数量增加两倍,到2027财年,微软预计在GPU和数据中心上花费将达到1000亿美元。 4月18日,媒体报道称,微软内部计划到2024年底囤积180万块GPU,这意味着在2024年,微软或将其拥有的GPU数量增加两倍。 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到2027财年,微软预计在GPU和数据中心上花费将达到约1000亿美元。 此前有消息称,微软和OpenAI正规划一个雄心勃勃的数据中心项目,建造一台名为“星际之门”的AI超级计算机,该项目耗资巨大,成本预计高达1000亿美元,是目前最大数据中心成本的100倍。 在产业界,作为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领域、以及开发大型语言模型的关键组件,GPU芯片的需求持续增长,各大科技巨头都在构建庞大的GPU储备。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英伟达旗下A100、H100、A800和H800等高性能GPU芯片也成为了各大AI公司争抢的对象,尽管现在H100的供应瓶颈有所缓解,但价格仍持续维持在2.5万-3万美元。 据DA Davidson的分析师估算,微软去年在英伟达芯片上的支出高达45亿美元,微软的一位高管证实了这一数字。即使只维持ChatGPT的基本运作,每年也需要约160亿美元的成本。 今年3月,Meta也曾公布其布局AI基础设施的细节和路线图,称计划在今年底前获得约35万块来自英伟达的H100 GPU,届时公司拥有的算力总和将接近于60万块H100所能提供的算力。即使按照最低售价2.5万美元来计算,这35万块H100的成本也高达约87.5亿美元。 有数据统计,英伟达在去年售出了250万颗芯片,几乎垄断了这个市场。根据研究公司Omdia的数据,英伟达销量占到整个市场的七成以上。为了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微软内部正在积极研发自己的人工智能芯片。然而,这一努力在部分员工看来可能并不是明智之举,甚至被视为资源浪费。 一位微软高管坦言,与英伟达的技术进步相比,微软的开发进程已落后数年。他强调,这不仅是一项需要巨额投入的任务,而且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即便微软最终成功开发出自己的芯片,前沿的技术也可能已经再次取得了进步。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