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知名品牌冰淇淋双标?国外用牛奶 国内用植脂?区别很大 别弄混
炎炎夏日,没有什么是一支冰淇淋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两支! 口感丝滑,冰冰凉凉,让人流连忘返…… 近日,某知名品牌的冰淇淋因国内外用料不同而引发网友热议,随后官方疑似回应称该产品属于其中的一类一组合型植脂冰淇淋,这里的“植脂”指的是冰淇淋选用了“植物油脂”,并不是指冰淇淋中使用了植脂末。 很多人都疑惑,植物油和牛奶做的冰淇淋,有啥不一样吗?植物油脂和植脂末的区别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 植物油和牛奶做的冰淇淋, 有啥不一样? 冰淇淋是以牛奶或乳制品和蔗糖为主要原料,加或不加蛋及蛋制品,经混合、均质、杀菌、老化、凝冻、硬化等工艺制成的体积膨胀的冷冻食品。 一般人的传统观念认为,浓郁可口、细腻润滑的冰淇淋,完全是由其中含有的一定量的脂肪和非脂乳固体(蛋白质、乳糖及无机盐类)所决定的。 然而,从19世纪50年起,机械化生产使冰淇淋的配料不仅限于乳和蛋类,因为乳化剂、稳定剂以及香料、着色剂等食品添加剂的广为使用,即使配料中不加入乳制品和蛋等动物性脂肪,而用葵花油、玉米油、椰子油、豆油和葡萄籽油等植物油(即植脂)代替,冰淇淋的质构和口感一样可以保证。 目前,世界各地的冰淇淋种类也是数不胜数。我国2014年起实施的《冰冻饮品 冰淇淋》推荐标准GB/T31114-2014中,也相应地把冰淇淋分为全乳脂、半乳脂和植脂三种类型。 表一 GB/T31114-2014《冷冻饮品 冰淇淋》 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部分牛奶和植脂冰淇淋对所含非脂乳固体、总固形物、脂肪、蛋白质的指标要求是没有差异的。 全乳脂冰激凌因为脂肪含量较高(主体部分乳脂质量分数为8%以上),口感或许较浓郁,因为配方中脂的来源是牛奶,相对植物油配方产品中会多一些蛋白质、钙、维生素A等营养成分。 但是,从营养价值考虑,全乳质冰激凌饱和脂肪的摄入也会随之增多,另外,植物油的成本也比乳脂肪低。 “植物油脂”和“植脂末” 有什么区别? 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植脂”和 “植脂末”非常相近,但是实际上,这两种“脂”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 植物油脂≠植脂末! 植脂,指的是植物油脂,也可理解为烹调用植物食用油,如花生油、豆油、亚麻油、葵花油、菜籽油、橄榄油等,在加工食品配料表中一般以“精炼植物油”来标示。 植脂末,虽然也是来自于植物脂肪,但是是通过氢化工艺所得,属于氢化植物油。而植物油在氢化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副产品——反式脂肪酸。 如何避免买到含反式脂肪酸的冰淇淋? 氢化植物油从1930年左右开始,相当长一段时间,曾广泛用于糕点、冰淇淋、巧克力等食品。 直到1990年左右科学家们才找到了确凿证据,认为反式脂肪是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一个主要元凶,并且还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有研究结果表明,反式脂肪对老年痴呆的发生也紧密相关。 因此,我国营养学家指出反式脂肪酸每日摄入不应超过2克。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里规定:每百克或每百毫升食品中反式脂肪含量若低于0.3克,可以标为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由此可知,即使食物包装标签中显示反式脂肪酸为0,也并不代表完全不含反式脂肪酸。 所以,为避免反式脂肪酸的“隐形”积累,尤其是成长发育中的幼儿及少年,不要经常食用消费配方中含有植脂末、人造奶油、植物奶油、起酥油等成分的冰淇淋。 当然,即使没有反式脂肪酸,冰淇淋和雪糕都属于高糖、高脂、高能量、低营养密度的零食,更不能代替正餐,应控制食用频率,每周不要超过一次。 本文专家:葩丽泽,营养学主任医师、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所副所长
IPX7级防水浸、主动降噪低功耗,三星Galaxy Buds2堪称高性价比
编译 | 李慧楠 编辑 | 江心白 智东西8月5日消息,据外媒GSMArena报道,三星8月11日新品发布会上,除了发布新款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外,还将发布新款耳机Galaxy Buds2,而今天这款耳机的规格功能疑似被泄露。 据爆料,Galaxy Buds2报价为149.99欧元(约人民币1151元),Galaxy Buds Pro售卖价格为约人民币1285元。同时,目前泄露的规格表也显示Galaxy Buds2的功能与Galaxy Buds Pro功能相似。 据悉,Galaxy Buds2支持蓝牙5.2版本,具有稳定性强且低功耗的特点。另外,Galaxy Buds2还拥有主动降噪(ANC)和环境模式功能。 从三星发布的渲染图可以看到,Galaxy Buds2拥有光面的外壳。同时,它支持Qi无线充电,拥有3个麦克风口,防水浸能力达IPX7级。 Galaxy Buds2的每支耳机电池容量为61mAh,充电仓的电池容量为472mAh,且充电仓满足充电5分钟可工作55分钟。每支耳机拥有两个驱动器,分别为11mm的低音扬声器和6.5mm的高音扬声器。 在续航方面,开启ANC情况下,Galaxy Buds2续航时间可达13小时,即开启ANC 5小时,ANC关闭后可继续使用8小时。若ANC一直处于关闭状态,Galaxy Buds2可以使用20个小时。 结语:Galaxy Buds2高性价比值得期待 根据售价,Galaxy Buds2价格低于Galaxy Buds Pro,但两款耳机功能也相当。与行业同类耳机相比,Galaxy Buds2功能更齐全,性价比更高。对于消费者来说,Galaxy Buds2或许值得体验。 随着更多智能手机取消耳机插口后,蓝牙耳机很快为人们所用。近年来,蓝牙耳机的功能逐步趋于完善,即将发布的三星Galaxy Buds2的新功能,也是值得人们期待的。
可穿戴设备行业标准来了!推动心脏健康计划,实时追踪474名患者
编译 | 李慧楠 编辑 | 江心白 智东西8月5日消息,美国当地时间8月3日,行业组织与标准机构已经通过IEEE P360可穿戴消费电子设备标准,以及消费者技术协会(CTA)用来计步、测心率和睡眠的功能,来量化可穿戴设备的能力。 当前市场的智能穿戴设备,如健身追踪器和智能手表的一些技术标准虽然已经在5年前通用,但如何将这些技术标准应用在临床标准和实践上,并在行业内达成共识,目前推进还比较慢。 去年12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与健康数据平台开发商Evidation Health合作开展了心脏健康成就计划(Achievement for Heart Health),该计划是收集且分析被诊断为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数据。截至今年5月25日,已经邀请了474名参与者。 一、定制个性化教材,合理治疗心力衰竭患者 在心脏健康成就项目中,61%的参与者拥有可穿戴设备,他们向ACC提供自我调查数据和存储在Evidation设备数据。在这之后,患者会从ACC那里获得个性化的教材,并分享给他们的临床医生。 Bray Patrick-Lake是Evidation公司高级总监也是一名心脏病患者,她参与了心脏健康成就试点计划,她称记录每日数据就像写日记和传达信息一样,这种治疗方式可以让人们随时保持健康,预防生病而不是生病之后再采取措施,这能够让病人得到正确的治疗。 Evidation公司战略营销副总裁Anusha Narayan称,希望公司在同ACC的合作下逐步展开计划。他称他们目标不是生成特定的证据集,而是促成交互,将人们在医院外生成的数据进行情景化,从而产生更有用效果。 二、增用数字健康技术,年底发布最佳实践文件 ACC与CTA于今年5月宣布合作,CTA技术与标准总监Kerri Haresign介绍,这是CTA首次与医学协会合作。通过合作,技术和医疗领域的专家将为设备制造商提供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将个别产品的性能传达给临床医生,同时临床医生也会向患者推荐合适的设备。 Haresign称,与ACC合作项目预计会在今年年底之前发布一份最佳实践文件。文件中将涉及设备有用于预防的跟踪器、用于筛查的血压检测器和用于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器。 “与ACC的合作的项目是我们核心使命。我们希望增加数字健康技术的使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强患者患病体验。打破技术公司与使用者的沟通障碍也是他们希望过该项目解决的问题之一。”Haresign说。 三、洞察数据背后意义,构建学习型医疗系统 除了ACC与Evidation、CTA展开合作外,波士顿的专业协会数字医学学会(DiMe)也正在围绕Behaviorome建立计划,并与Evidation、CTA进行合作。关于Behaviorome是指可以捕获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后,再采取有效措施。 DiMe首席执行官Jennifer Goldsack称,ACC与Evidation、CTA的合作是健康和技术结合大趋势中一部分。比如今年5月底,DiMe公司也宣布创建数字健康测量协作社区(Digital Health Measurement Collaborative Community),与ACC发布的公告接近同期。 “我们必须走出个人倡议和试点的怪圈。我们需要运行一个学习型医疗系统,让人们保持健康,而不是一旦生病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我们需要弄清楚巨大数据流背后的意义。”Goldsack说。 结语:智能穿戴技术结合医疗或是未来大趋势 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离开医院和医生的看护,如同失去一道屏障。而智能穿戴技术则如影随形在患者身边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能时刻记录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倘若智能穿戴技术能够真正被运用在医疗健康领域,将极大节约时间和成本。 然而将智能穿戴技术运用到医疗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未来还需要不断实践和应用,并且保持技术的更新。同时,智能穿戴设备传达的大数据,也需要更深入研讨背后的意义。
摩托罗拉edge系列双新机发布,打造亿级像素轻薄新旗舰
2021年8月5日,摩托罗拉于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亿起惊艳”的新品手机发布会,正式带来了起售价格分别为2399元与2599元的摩托罗拉edge s pro和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 青年演员白宇以摩托罗拉手机中国区品牌代言人的身份现身发布会,实力证言惊艳之美。同时,联想中国区手机事业部总经理陈劲表示:“真正做中国用户喜欢的摩托罗拉,这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也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 摩托罗拉edge s pro定位全能旗舰,亿级主摄+潜望式长焦、骁龙870+LPDDR5+UFS 3.1的“性能铁三角”、144Hz十亿色超感臻彩屏领衔硬件配置、全功能Ready For 2.0,业界顶尖软硬件搭配,成就当之无愧的“六边形战士”;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定位轻薄旗舰,以6.99mm的厚度与163g的重量问鼎“摩托罗拉史上最轻薄5G手机”。 对于两款摩托罗拉新品,陈劲满怀期待:“这两款产品是摩托罗拉特别为中国市场打造的产品,希望它们可以帮助大家轻松上阵,陪伴大家追光筑梦,与大家亿起惊艳。” 影像记录生活,手机作为最方便的拍摄设备,中国用户对手机影像系统的要求是严格的,不仅要拍得清晰,更要在拍摄中满足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对此,摩托罗拉两款新品不仅在硬件上使用了亿级主摄、800万长焦以及1600万超广角的搭配,满足用户的全焦段拍摄的硬件需求;更在拍摄算法上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优化,软硬件结合,满足中国消费者拍摄需求。 两款新品均配备一亿像素主摄,传感器尺寸为1/1.52英寸,支持九合一2.1μm超大像素、超清画质直出,有效提升画面清晰度。暗光环境下也能拍出层次丰富、细节饱满的质感大片。 摩托罗拉edge s pro搭载一枚同级罕有的潜望式长焦镜头,支持5倍光学变焦,最高50倍数码变焦;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则支持3倍光学变焦,最高30倍数码变焦,均能实现“远见即所见”的拍摄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远景拍摄体验及效果,摩托罗拉edge s pro和edge轻奢版的长焦镜头均搭载了OIS光学防抖,降低了用户远景拍摄的操作难度,提升了成像效果。另外,摩托罗拉edge s pro将潜望式长焦镜头的光学防抖悬挂在了棱镜结构之中,可在最大程度上抵消手持设备时所产生的运动与振动幅度,充分保证远距离拍摄成像的清晰度。 另外,两款产品在影像方面还支持Audio Zoom音频变焦、文档扫描、HDR人像等30余种拍摄模式与玩法,不仅可以让日常拍摄变得更加轻松有趣,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易用、功能丰富的拍摄功能,“小白”也能变身“全能摄影师”。 如何兼顾高性能与纤薄外观是当下的一大难题。摩托罗拉通过采用轻薄的柔性OLED屏幕、重新规划机身内部结构的方式,实现旗舰级使用体验与轻薄机身的完美平衡。 摩托罗拉edge s pro的厚度与重量控制在7.99mm与189g,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更是以6.99mm的厚度与163g的重量,成为摩托罗拉有史以来最轻薄的5G智能手机。 摩托罗拉对机身重量的减法并没有影响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强悍的性能。摩托罗拉 edge轻奢版搭载了全新高通骁龙778G芯片,性能和功耗表现均十分出色。 机身颜色方面,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拥有“白月光”“极光冕”两种配色;摩托罗拉edge s pro拥有“贺兰雪”、“静夜思”、“青玉案”三种配色。全新的外观工艺的采用,令产品的外观质感获得全面提升,突破了平面光影的想象,带来立体的视觉享受,美仑而美奂。 屏幕方面,摩托罗拉edge s pro和edge轻奢版标配6.7英寸的柔性OLED屏,支持144Hz超高刷新率及最高576Hz的触控采样率,支持行业顶尖的10.7亿色显示。这块144Hz十亿色超感臻彩屏,无论是动画过渡显示的饱满程度,还是对于色彩的精细还原,均达到业界领先水准。 两款新品的屏幕支持HDR 10+及好莱坞电影级DCI-P3广色域覆盖,可带来色彩鲜明、细节丰富的画面显示效果,实现全方位的感官升级。同时,两款新品的屏幕不仅支持DC调光,还是首款获得瑞士SGS防蓝光及SGS防拖影EX专业级双认证的屏幕,能够有效减轻用户使用手机时的眼部疲劳,时刻守护用户的用眼健康。 作为新一代轻薄旗舰机型,两款产品在满足用户日常生活与娱乐的同时,也兼顾了用户的生产力需求,帮助用户找到职场与生活间的完美平衡,让你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收放自如。 办公方面,全新升级的会议模式2.0配备了moto便利贴功能,支持图文编辑及语音转换文字记录,无论是随堂笔记还是会议纪要都不在话下,更配备语音实时字幕/翻译功能,即使跨国会议也能随时帮你划重点,解锁高效办公新体验。 Ready For 2.0是本次摩托罗拉在软件方面的升级重头戏。如果说Ready For 1.0是用户的工作空间和效率的升维拓展,那么Ready For 2.0则是用户从多设备间冗杂繁琐的交互中完全释放。Ready For 2.0,不仅可实现Miracast无线传输的方式连接到显示器、电视、投影仪等显示设备,还可通过有线或扫码的方式连接到笔记本电脑(Ready For PC),用户可在其他屏幕上获得全面适配的桌面级操作系统,使用户零门槛上手,拓展手机的商务属性,提升用户跨屏协同的体验。 此外,全新升级的My UI 2.0还支持应用6开、一键打车、moto AI丽音降噪技术等便捷功能,智能高效更懂你,助你随时随地轻装上阵。 价格方面,摩托罗拉edge s pro 6+128GB版本2499元,首发特惠价2399元;8+128GB版本售价2699元;8+256GB版本手机2999元;12+256GB版本3299元。8月5日21时在各渠道开启预售,8月10日10时正式开售。 作为中国电信与联想集团首款深度合作云手机产品,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8+128GB版本售价2599元,8+256GB版本2899元。8月5日21时在各渠道开启预约,8月17日10时正式开售。
亚马逊无人机送货要凉了?一个月换3经理,100多人被裁员
编译 | 健恩 编辑 | 高歌 智东西8月5日消息,据美国媒体WIRED报道,亚马逊已大幅削减其在英国的无人机交付项目Prime Air。目前该项目的部分业务已被关闭,100多个工作岗位遭到裁撤。 亚马逊在2013年的时候首次向世界展示其无人机送货的愿景,并于2016年在英国剑桥设立了Prime Air的研发基地。不过,到现在其无人机送货队伍仍未真正落地。 最近,该项目曾经的工作人员向WIRED讲述了这个项目背后的混乱。他们称该项目曾经在一个月内换了3个经理,并且后期来的领导全是不懂技术的行外人,往往朝令夕改,对项目提供不了任何帮助。此外,员工也会消极怠工,甚至有人在工作时间坐在工位上大喝啤酒。 一、亚马逊无人机送货项目大裁员,100多人失业 随着亚马逊关闭其在英国的部分业务,亚马逊Prime Air的100多名员工已经失业,数十名其他职位的员工正在转移到英国以外的其他项目。内部人士称,这个于2016年启动的项目能否继续下去还无法确定。 一些曾经在该项目工作过的人士告诉WIRED,称近年来Prime Air内部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被新任命的经理对项目知之甚少,甚至无法回答基本的工作问题,有员工在办公桌前大喝啤酒,还一些员工被迫在哥斯达黎加培训他们的接替者。 对此亚马逊向WIRED表示仍有一些员工在英国为Prime Air工作,但是没有说明具体有多少员工。 五年前,Prime Air在英国的业务被疯狂推广,亚马逊高管声称将在几年内实现无人机投递包裹。他们在剑桥开设了一个巨大的新办公室,还让当地学校参观其秘密的无人机实验室。另外他们还发布了一系列无人机飞行宣传视频,获得了数百万次的点击量。 英国监管机构也加快了无人机测试审批的进程,使得英国成为了无人机飞行的理想测试地点,为亚马逊进一步获得其他国家监管部门的批准铺平了道路。 ▲亚马逊的Prime Air送货无人机 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巡回的演出推广停止了,宣传视频也从YouTube上默默下架,该公司广泛的宣传活动消失了。除了Jeff Wilke等亚马逊高管偶尔谈道“交付无人机将在几个月内成为现实”之外,这一项目几乎没有了任何消息。 与此同时,在争夺美国监管部门批准的竞争中,亚马逊被美国联合包裹(UPS)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Wing抢在了前面。 现在,Prime Air在英国首次试飞5年后,该项目的整个英国数据分析团队都被裁员了。 亚马逊发言人称,裁员后仍将在Prime Air还会在英国开展工作,并且将继续扩大Prime Air在英国的影响力,但没有透露将开展什么类型的工作。他还以安全问题为由,拒绝回答曾经充满宣传视频的试飞是否仍在英国进行。 该发言人补充道,他们已经为一些受到影响的员工在其业务的其他部门找到了新岗位,不过同样未透露有多少人得到了新工作。 二、项目内部频繁换帅,一个月换了3个经理 该项目的内部人士称,由于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不断改组,Prime Air项目于2019年底出现裂痕。 Prime Air曾经通过临时工中介进行频繁的招聘壮大了其数据分析团队,这一团队的工作是其在剑桥的业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该团队主要任务是手动浏览试飞镜头并识别相关威胁或物体,以此来通过机器学习训练亚马逊无人机。 当时这一团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处理不同的可能对无人机产生威胁的影响,包括人类和动物、天空中的其他人造物体以及3D映射。这有助于无人机分辨天空、草坪或者游泳池。 据该部门的前员工所说,在2019年的最后几个月,从底层员工到经理几乎都在不断地流失。因为团队的员工和高级成员被改组或从项目中撤出,该项目在一个月内甚至出现了3个不同的经理。 越来越多的高级管理人员开始退出,比如Tom Denlegh-Maxwell,他从项目启动时就参与了该项目,直到2019年12月份离开了这个项目。 一位前员工说:“有段时间我们的团队一次性来了四五个新经理,他们通常在加入Prime Air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很快离开了。”另外一个人将这种情况称作“船沉鼠窜(rats off a sinking ship)”。 他们还说道,许多新任命的人都是亚马逊的终身经理,他们以前专门从事物流或仓库运营,对于该项目正在完成中的工作的技术细节知之甚少。“我们永远无法向经理寻求任何关于项目中的技术细节的帮助,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帮助我们。”一位前员工说。 三、工程师既要挑战技术难题,又要应对领导朝令夕改 在项目频繁换帅的同时,Prime Air的工程师一边要努力地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一边又要应对一系列非技术性的问题。 其他无人机公司的目标是使用降落伞从几米或更高的地方投下包裹,而亚马逊的工程师想要让无人机降落在人们家门外,在几乎与地面平齐的地方放下包裹。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对于机器学习来说也是一项挑战。 “让无人机在人们家门口着陆所需的系统重量很大,这让亚马逊的无人机重量达到了27公斤左右,超过了管理机构对于小型无人机所设定的标准,这也意味着多了许多额外的规定。比如管理机构为了避免人们受到碰撞,对超过小型无人机标准的飞行器设定了更高的安全标准。”无人机公司Matternet的首席执行官Andreas Raptopoulos说。 布里斯托尔机器人实验室(Bristol robotics Lab)空中机器人技术负责人Arthur Richards教授说:“最难的部分是离地面的最后两米,机器学习的能力令人吃惊。但是他们犯的错误也同样令人吃惊。” 内部人士称该项目的标准经常会在未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被要求更改,比如他们会被告知要避免无人机通过镜头识别到站在窗户后面的人,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又被要求做相反的事。 另一位消息人士说,他们与亚马逊总部的唯一联系是一位美国高管。他每隔几个月就会来看望这个团队,给他们买披萨饼,然后要求他们把工作量增加一倍。并且这位高管不会做出任何解释,也不会回答任何问题。 该消息人士说道:“这就好比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个家伙告诉你该做什么,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当你在一个人与人之间交流特别少的组织内时,我不知道你还能指望什么把事情做好。” 四、员工面临被裁风险,上班时间大喝啤酒 去年2月份Prime Air在英国的人类和动物数据分析团队被整个裁撤掉,该团队雇佣的数十个人被重新分配到其他团队。然而仅过去三个月后,这个团队又重新被建立起来,并且重新分配了人员。 “这是很不正常的,其中肯定出现了很多混乱,公司在没有做长期规划的情况下做出了很多决策。”一位前员工说。另一位前员工也说感觉项目一直处于“有组织的混乱”状态。 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亚马逊开始重组并使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公司的管理者们在数据分析师的站立式会议上承认,对于非长期合同的人来说,公司曾对他们做出的永久就业的承诺将很难被兑现。这让Prime Air团队已经受到打击的士气再次被打击。 “一切都开始向内崩溃,亚马逊往这里堆积了太多东西。他们让对项目一无所知的人来负责这些事情,并且过度的向外推销,以至于太多的承诺无法兑现。”其前员工说。 “那是一个星期一,大约是中午十一二点,一个家伙从冰箱里拿了一罐啤酒在工位上自顾自的喝了起来。另一位员工在他们的电脑上按下全部通过的按钮,让本应该仔细审核的无人机试飞镜头全部得到了通过,而不管里面是否包含了危险因素。”该项目的前员工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 在2020年到2021年这两年间,英国Prime Air的员工要么因短期合同到期而离职,要么被裁员。工作人员还说,他们被告知要去哥斯达黎加培训他们自己的接班人。 目前,亚马逊未确认英国Prime Air团队是否会进一步裁员,也未确认Prime Air在全球其他地方的项目是否会外包出去。 五、项目长期中断,内部人士怀疑无人机送货无法实现 该项目经过长时间的中断,一些内部人士开始怀疑亚马逊能否实现其无人机送货的梦想。“我进入那里时,Prime Air已经出现好几年了,然而在我看来它永远不会离开地面。”该项目的前员工说。 亚马逊去年在美国获得了监管许可,将允许其在美国进行新的试飞,这一消息被大肆宣传,也引来了外界对即将到来的无人机送货的猜测。然而,亚马逊在2016年就在英国获得了同样的许可,却直到现在都没有一支可以使用的无人机送货队伍。 对于这个问题,亚马逊没有说明在美国的试飞和在英国的试飞有何不同。 Andreas Raptopoulos说,在几个月或几年内面向大众市场兑现电子商务无人机交付的承诺不现实。他说:“我们能否见到下一代大规模电子商务交付方式?我想在2027年或2028年左右可以见到。但是当有人说‘五年左右’时,你要注意,他的意思往往是‘我不确定,但不是现在’。” 结语:8年过去,亚马逊无人机送货仍未实现 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计划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8年的时间,却迟迟无法真正落地。现在它内部的问题被曝光,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难道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只能是画的一张大饼无法实现了吗? 显然,亚马逊并不打算放弃这一构想,其发言人称将继续在英国开展业务,努力实现利用无人机在30分钟内将货物送到客户手中的目标。 最近有媒体报道,美团无人机配送即将在深圳开展试点,用户最快10分钟就能拿到商品。另外,在这次河南暴雨灾害中,京东物流无人机也参与到了物资运输工作中。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顺丰等电商、物流公司也都在积极的探索无人机送货业务。与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相比,国内科技公司显然已经走到了前列。
中国智能可穿戴峰会干货!市场将步入成熟期,汇顶新蓝牙SoC最早年底见
作者 | 韦世玮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8月5日消息,近日,2021中国智能可穿戴行业峰会在深圳开幕,来自高通、Dialog、紫光展锐、汇顶科技、清研讯科等上下游企业的17位大咖来到现场,围绕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变化、技术创新、功能应用和设计等方面,分享了他们的看法和创新思考。 作为由我爱音频网和深圳市智能穿戴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行业峰会,中国智能可穿戴行业峰会共分为研讨会和产品展区两部分。除了上述研讨会外,产品展区还汇聚了42家智能可穿戴设备企业,给大家展示了数百款最新的智能可穿戴产品及方案。 研讨会上,深圳市智能穿戴行业协会会长郑毅谈道,目前智能手表的瓶颈是“短厚笨”,续航短、集成度不够高、一些信息的采集也不够准确,这些都是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点。 汇顶科技低功耗蓝牙产品经理宋扬则透露了蓝牙SoC产品路线图,其中新一代GR5552x芯片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发布。 一、付康:2025年全球Wi-Fi设备出货量将达52亿 Wi-Fi联盟副总裁付康介绍了Wi-Fi HaLow技术,该技术专为IoT市场量身打造,面向低功耗应用场景,可以在低于1GHz的频段运行,具有高速率、更长距离、更低功耗连接等优势。 他提到,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Wi-Fi产品市场也发生了变化,2020年全球Wi-Fi设备出货量达38亿台,预测到2025年将增长到52亿台。 在他看来,随着IoT和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它们对技术层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Wi-Fi需要具备低功耗、低延时、快速连接、扩充节点容量,以及提升安全可靠性。同时,底层计算方案也将向尺寸更小、运行速度更快、功能更敏捷的方向演进。 二、郑毅:2020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1.15亿只 在深圳市智能穿戴行业协会协会会长郑毅看来,2019-2021年是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高速发展期,健康监控类产品被消费级市场接受,产品也更加细分。同时,2022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趋于成熟,进入门槛提高,竞争加剧。 智能手表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一大品类,据市场调研机构CCS Insights最新报告,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出货量为1.93亿只,同比增长约24%。其中,智能手表出货量为1.15亿只。 郑毅将主流智能手表产品分为儿童、成人、老人三大类。其中,老人类智能手表主打安全守护、健康监测和医疗预警,但目前还没有明显厂商出现。 谈到智能手表的产业链现状,郑毅认为主控芯片是产业链中的重要基石,而传感器及算法是产业链中的点金石,也是核心。当下智能手表面临着续航短、集成度不够高、一些信息采集还不够准确的瓶颈,因此这些关键技术点的突破,是未来市场发展需要强调的地方。 三、丁勇:骁龙Wear 3100系列已落地各大品牌 高通可穿戴资深产品经理丁勇提到,2020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已超过8000万台。高通从2015年进入智能手表市场,至今已推出了一系列智能可穿戴芯片平台。其中,推出的骁龙Wear 3100芯片具有功耗低的特点,能高效执行小任务,延长智能手表待机时间。 目前,骁龙Wear 3100芯片已落地到小米、OPPO、小天才、360、verizon等各大品牌的穿戴产品中。 另一方面,骁龙Wear 4100系列是高通智能可穿戴主流的产品线,与Wear 3100相比,Wear 4100采用12nm制程,主核从Cortex-A7升级到了Cortex-A53,频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四、王攀:下一代音频ANC芯片已量产 Dialog半导体公司FAE经理王攀谈道,现阶段Dialog业务部门架构分为先进混合信号、定制混合信号、工业IoT、连接和音频产品、汽车应用。 在连接方面,Dialog推出了低功耗蓝牙和Wi-Fi产品。 其中,SmartBond是Dialog为IoT垂直市场优化的低功耗蓝牙SoC和模块产品组合,针对下一代联网消费类、智慧医疗、智能家居和智能家电应用市场。至今,Dialog的低功耗蓝牙IC已出货4亿颗,每年增长约50%。 目前,Dialog的SmartBond低功耗蓝牙产品组合有两个系列,一是DA146xx系列,具有低功耗、可扩展处理能力、可扩展内存、外设丰富和安全性高五大特性;二是DA145xx系列,拥有最低功耗、最小尺寸、最低系统成本三大特点。 除此之外,王攀还提到了下一代音频主动降噪(ANC)解决方案,名为DA7403/1,目前已实现量产。 王攀称,DA7403是市场上唯一具有波束成形功能的ANC编译码器(CODEC),而DA7401是市场中尺寸最小的数字ANC编译码器。 五、吴少怀:医疗健康手表已实现大批量出货 紫光展锐智能穿戴产品线高级产品经理吴少怀谈道,全球智能手表市场正在持续增长,渗透率快速提高,预计2021年,4G儿童手表和4G成人手表的渗透率分别约65%、25%。 针对智能手表市场,展锐已构建了两条产品线,一个是Smart watch,一个是RTOS watch,并已落地小天才、米兔、读书郎、飞亚达、安顿等品牌。 其中在Smart watch产品线,W517是旗舰级4G AI智能手表平台。吴少怀称,W517的AI处理能力比竞品高4倍,支持AI单麦降噪、AI防抖、AI双摄等功能,是业界首个引入DynamlQ技术的手表平台。 RTOS watch产品线的代表性产品是W307,拥有超大内存存储,支持四代单麦降噪、AI防抖和AI双摄,轻量级RTOS OS保证低功耗、长续航。 同时吴少怀提到,搭载紫光展锐芯片产品的医疗健康手表已在一些医院大批量出货。 六、宋扬:第二代蓝牙SoC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发布 汇顶科技低功耗蓝牙产品经理宋扬谈道,汇顶科技从早期做指纹识别到现在研发传感器,在全球已有超过2200名研发人员,构建了生物识别、人机交互、IoT平台三大产品线。 其中,蓝牙SoC产品线在2019年发布了第一代产品,名为GR551x,具有超低功耗、图形驱动能力、高速射频三大优势,目前已实现量产。 而第二代产品GR552x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发布。宋扬透露,GR552x在第一代基础上进行了优化,集成高性能MCU,支持蓝牙5.2协议,系统功耗比第一代GR551x降低30%,图形驱动能力增强,支持驱动最大454*454分辨率AMOLED屏幕。 另一方面,汇顶科技的可穿戴传感器产品包含两大类,分别为多功能交互传感和健康传感,这两类产品现阶段都已经有了相关应用落地。 宋扬还分享了汇顶科技可穿戴传感器路线图,在健康类传感器方面,GH322x传感器支持心率、血氧、心电图和温度检测,预计将在2022-2023年发布。 在多功能交互传感器方面,汇顶科技也将发布GH62x,支持佩戴检测、按压检测、触控、接近感应和温度检测等,具有高抗干扰和低功耗特点。 七、赵明智:谈智能穿戴设备未来应用方向 英飞凌安全互联系统事业部赵明智将可穿戴手表手环分为智能手表、运动手表、智能手环和医疗腕带设备四类。 他认为,手势控制、身体状况监测(心脏状况、血压、血糖)、更多移动网络访问和智能手机自主性、汽车门控等功能,可能将是未来发展应用的方向。其中针对部分应用,目前英飞凌也正在与合作伙伴推进研发中。 八、王亚琴:可穿戴健康监测的五大发展趋势 艾迈斯欧司朗集团亚太区健康监测高级市场经理王亚琴认为,从2019年起,可穿戴市场一直处于稳步爬升的复苏期,预计将在2023年出现第四代产品,进入实际生产的成熟期。 她谈道,目前可穿戴健康监测有五大发展趋势:更高的测试准确度、更低功耗、更高指标、持续监测更有意义、数据解读能力提高。 其中,数据解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将用户不同生命指标进行交叉对比,以寻找关联。同时,结合大数据和AI技术,对医院、养老院等具体行业进行更有意义的数据解读和趋势预测,能用于预测哮喘和心肺疾病,辅助健康水平和压力水平评估,以及睡眠质量和情绪分析等。 结语:智能可穿戴设备将步入成熟发展阶段 回看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最初的萌芽和探索阶段,到现在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发展路径,在满足了一系列基础性能的构建后,智能穿戴产品的智能化、健康化等特性越发明显。 但智能穿戴设备的可能性也不至于此。在这次的中国智能可穿戴峰会上,来自产业界各供应链环节的大咖们展开了思想和观点的交锋,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更多潜在的发展方向。 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智能穿戴产品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PS5扩容不挑食
媒体测试了PS5使用不同价位的Gen4 NVMe M.2 SSD是否会影响游戏体验,结果发现并无本质区别。 比如最便宜的Gen.4威刚XPG Gammix S50 Lite,用的是通路货最爱的慧荣SM2267主控搭配(96层)TLC白片,1TB及2TB型号的顺序读/写指标分别为3900MB/s及3200MB/s,远低于索尼要求的5500MB/s读速,但实际表现却与神秘又高贵的机内SSD不分伯仲。 与该型号一同参测的还有读速5000MB/s的Sabrent Rocket 500GB型号,分别测试五款游戏的加载速度;此外还追加了用希捷外置硬盘运行PS4游戏的启动数据以供参考。 从统计数据可知,被吹上天的PS5内置SSD与廉价扩容SSD之间的区别仅仅就是快一、两秒而已,扩容SSD之间的区别就更小了。 实际游戏也感受不到各款SSD有何区别,该快的还是快,该卡顿的还是卡顿。比如Boss战中出现的轻微停顿,无论是扩容SSD还是机内SSD,大家的表现都一样。 最意外的发现在于机内SSD写入速度:将FF7由机内拷贝至外部扩容SSD(Sabrent Rocket),耗时2分26秒;将游戏由扩容SSD拷回机内,耗时12分47秒…… 测试者决定把参测的五款游戏全部拷贝一遍,拷贝至扩容SSD的速度为1100MB/s;拷回PS5内置SSD的速度为220MB/s——大概是7200转机械硬盘的水平。 编辑就此征求索尼的意见,后者暂未回应,估计与机内SSD的压缩算法与文件结构有关。
英特尔CEO基辛格专访:大型晶圆厂选址月底公布,疫情期间新招1万人
编译 | 高歌 编辑 | Panken 芯东西8月5日消息,当地时间周三下午1:30,华盛顿邮报记者Cat Zakrzewski和英特尔CEO Pat Gelsinger(帕特·基辛格)一起就英特尔的晶圆厂建造、人工智能(AI)培训方案和在疫情中英特尔的办公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Pat Gelsinger透露,英特尔可能将在月底公布其大型晶圆厂(Mega-Fab)的地点,该大型晶圆厂将包含6-8个晶圆厂模块(fab modules),耗资千亿美元。Pat Gelsinger也公布了英特尔社区大学AI培训计划一些细节,他认为学会使用AI技术将成为几乎所有工作的基础。 以下是芯东西对本次专访的编译。 一、大型晶圆厂月底公布建造地点,美国半导体制造份额要到30% 针对半导体供应链,记者Cat Zakrzewski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显然,(新冠疫情)仍在继续,我们在美国看到了Delta变体(病例)的激增。英特尔将如何避免供应链发生在2020年所遇到的问题?” 面对质疑,Pat Gelsinger认为,恢复半导体供应链的弹性要比降低制造成本更重要。由于各家厂商追求制造成本的降低,现在将近80%的半导体制造份额都集中在亚洲,很多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的问题。在短缺爆发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供应链弹性的重要。 具体来说,英特尔将在美国和欧洲加大建设投入,以便供应链恢复平衡。Pat Gelsinger提到未来十年后,如果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半导体制造份额分别为30%、20%和50%,这个比例将让所有人都比较满意。 Pat Gelsinger接下来重点强调了美国芯片激励法案的重要性。针对亚洲各国对晶圆厂的补贴政策,Pat Gelsinger说:“不是说美国或者欧洲不希望当地有半导体(制造能力),而是亚洲更希望拥有半导体(制造能力)。” 根据他掌握的数据,相比美国,英特尔在亚洲建造晶圆厂的成本将会少30%;如果英特尔在中国建厂,成本将会少50%。而一座晶圆厂的成本在100-150亿美元左右,这就意味着不同建厂地点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成本差距。所以如果美国的晶圆厂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得到30%-50%的经济补偿。 因此英特尔希望芯片激励法案能够尽快通过,这样它才能更快开始建造新晶圆厂。 虽然英特尔在制程工艺上落后于台积电和三星,但Pat Gelsinger称,英特尔正在缩小差距,并将在未来几年内恢复行业领导地位,而且其下一座大型晶圆厂(Mega-Fab)将建设在美国本土。 目前,英特尔正在和美国各地的州政府接触,就工厂位置、能源、水、环境、大学情况等进行交流,可能在本月底前公布晶圆厂的具体位置。 事实上,英特尔计划中的大型晶圆厂并不是一座较大晶圆厂,而将包含6-8个晶圆厂模块(fab modules),每个晶圆厂模块都将耗资100-150亿美元。所以未来十年内,这个大型晶圆厂将会耗资1000亿美元,并创造1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带动10万人间接就业。本质上来说,Mega-Fab就是一座小型城市。 ▲英特尔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晶圆厂 二、在社区大学培养AI人才,提供进入高科技产业机会 Pat Gelsinger还分享了英特尔对AI的应用。如今,英特尔正将AI引入自己的各个业务,涉及智能定价、预测晶圆产量、管理供应链等多个业务。事实上,AI不仅影响了英特尔的工作方式,对于其产品构建也非常重要。英特尔已经看到了各个行业中AI产品的机会,接下来它将围绕AI打造供应链和进行客户支持。 本周二,英特尔还宣布将在美国的18所社区大学启动英特尔AI工作计划(Intel AI workforce program)。根据采访,Pat Gelsinger对这个项目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他回忆道,自己本身就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农场男孩,也曾就读于社区大学,算是美国版的“灰姑娘”。 由于自己的亲身经历,Pat Gelsinger知道,很多聪明能干的人并没有机会进入到麻省理工学院或者斯坦福大学。但是对于当前的社会来说,很多新兴技术都将围绕AI展开,AI技术则被英特尔认为是几乎所有行业的基础。 所以,英特尔希望通过这18所社区大学,使更多人获得AI技术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的职业生涯有所进步。这也将成为社区大学中,少数族裔进入高科技产业和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唯一途径。接下来,英特尔还将在50所、100所社区大学内展开这一计划。 如果这一计划能够成功,英特尔将聘用这些社区大学的学生,甚至将会让自己现在的员工回到社区大学参加培训。 ▲接受英特尔AI社区大学试点项目的一对母女 三、万名新员工线上完成工作,晶圆厂防疫情况乐观 在采访尾声,Pat Gelsinger就远程办公和防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Pat Gelsinger在五个月前成为了英特尔的CEO,当时由于疫情原因,他并不能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在现实中工作,每天只能线上举办会议。 3个月后,Pat Gelsinger和自己的团队第一次在线下举办了会议。当他走进会议室中,看着自己从未在现实中见面的团队成员,不由地说道:“嗯,你比我想像的要矮。” 他认为,这种体验是十分新奇的,新冠疫情促使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劳动力迁移,并且各个企业通过云等技术保证了工作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线上办公已经好得让人惊奇。 这也打破了工作的界限,人们不再需要开车上、下班;相反,从卧室走6步,就可以开始一天的工作了。虽然人们需要更加关注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保证心理健康,但线上办公也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员工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居住地点、养猫还是养狗、在工作中兼顾母亲家人等。 英特尔在疫情中雇佣了大概1万人,这些新员工从没有真正进过英特尔的办公楼,也没有在现实中见过自己的领导,却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Pat Gelsinger评论道:“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当然,在实验室或者晶圆厂的员工必须亲自到现场才能完成工作。但是防疫对晶圆厂来说简直手到擒来。晶圆厂中,员工将处于最密封、最安全、干净的环境。在很多方面,半导体就是面对新冠疫情最轻松的行业,因为员工本身就要经历消毒等众多清洁流程,对新冠病毒的预防措施接受起来自然非常容易。 Pat Gelsinger强调,在英特尔的11.4万名员工中,有35%的人从未因疫情而停止工作。这些员工是英特尔真正的英雄。 ▲英特尔晶圆厂内部 结语:英特尔IDM 2.0已开始改变行业生态 在芯片短缺浪潮下,台积电、三星等先进制程玩家在营收上获得了较大的提升。此前传言将外包晶圆制造的英特尔却提出了IDM 2.0战略,引起了业界震动。 而自3月24日Pat Gelsinger宣布IDM 2.0战略以来,英特尔的晶圆代工服务(IFS)正在不断落实,如今已获得了第一个客户。未来,随着英特尔大型晶圆厂的建成、新制程技术的量产,行业格局也必然发生改变。
CJ逛了《黎明觉醒》展台后,我们和主策划Zak聊了聊
最近,来自腾讯光子工作室的开放世界生存类作品《 黎明觉醒 》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趁着 Chinajoy 期间接触了这个游戏的主策划 Zak 。 关于这个游戏,一上来我们聊了聊立项。 Zak 提到,手游产品的形态演变速度远超以往,到了 2016 年底的时候,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重度手游产品,为了尽早布局手游产品的下一个时代,在2017年的时候团队判断下一世代的发展趋势可能是全面开放世界化。 对于团队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开放世界如何吸引玩家持续玩下去,因为这一点做不好而失败的开放世界不是没有先例。 而他们团队经过讨论之后,首先就想到了生存游戏 —— 生存是一个可以循环的目标。 再加上移动平台可以触及更广泛的群体,那么游戏自然而然也就可以做成多人游戏。 于是,开放世界 + 生存 + 多人,《 黎明觉醒 》就这么立项了。 但是市面上的生存类游戏有一个大问题:大部分时候体验峰值其实在一开始,也就是玩家适应生存规则的时候所带来的新鲜感。而后很多生存类游戏内容就会变成囤积物资和杀怪的,体验单一的经历,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在这一点上,Zak 深知不能让《 黎明觉醒 》 也成为这样的「 一次性 」游戏,于是开始增加体验的维度。 说白了,就是在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游戏内容来保持新鲜体验: 游戏由相对切片化的世界组成,而且哪怕是同一套生存环境下,也会触发不同的动态发生的内容,任务以及剧情。 同时,游戏另一大长线体验则落实在多人游戏的部分:以单人为单位,小队为单位的竞技,同时为了防止新老玩家体验落差巨大,游戏的多人竞争被放在了更大的集体内。 《 黎明觉醒 》在开发的过程中,其实 Zak 和他的团队也面临过不少问题,看起来简单的功能和内容,实际上藏着许多挑战,策划和玩家的角度是一致的都喜欢真实丰富的内容,但开发的时候难度未必那么容易调配。 比如说,曾经游戏有一个版本,玩家可以随意改变服务器里的大型避难所,这样以来每个服务器的游戏世界能有更多属于玩家们参与过的人为历史。但这个功能后来被砍了,因为丰富性和成本上必须做出妥协。 再比如说,《 黎明觉醒 》想要把游戏的载具体验做好,但实际上这又是一个「 行业外习以为常,实际上极其艰巨的任务 」 —— 载具体验在游戏开发的实现难度超出了想象,常规理解的载具也许是一个碰撞体加上方向位移驱动,实际上真实的载具体验需要涉及到车身的受力,车轮首地形的影响等现实世界需要考虑的因素。 但这么做并不是无端增加难度,因为 Zak 身为游戏策划,提出这些需求的最终目的就是打造一个完整而令人沉浸的世界,而且他本人说在这一点上 《 黎明觉醒 》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为游戏足够自由开放,因此玩家也做出了很多策划预期之外的行为。 例如一个探索任务,策划团队根据流程设计了任务路线,但是在测试服里的一位玩家同时结合了速降绳索,梯子以及车,在游戏地形上搭建了一条人为捷径,改变了这个服务器里的其他玩家的任务体验。 这些现象在 Zak 看来都是这个开放世界成功的标志,这意味着游戏总是有创新玩法,对玩家来说能做到常玩常新。 《 黎明觉醒 》的收费系统主要在加速一些靠时间获取的事物上提供了便利,以及一些个性化的消费,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不消费无法获得的体验。 按照 Zak 的说法,这款产品还具备着极强的持续进化能力,而开发团队接下来还会围绕着更多的可交互性和更强的大世界沉浸感做努力。 或许到了 3.0 以后,这个游戏又进化为另一款与众不同的「 开放世界多人生存游戏 」。
TCL、华为、小米三款巨幕智屏详细对比 究竟哪款最值得买?
今年以来,受欧洲杯、东京奥运会等体育赛事刺激和面板持续涨价等多重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青睐于选择高端、大屏的电视产品。 据权威报告显示,当下的彩电市场已逐渐开启消费升级及高端化进程,大屏化成2021新趋势。目前, TCL、华为和小米等多家品牌厂商更是纷纷推出了98英寸的智屏新品,消费者在选购时难免陷入了纠结和迷茫...... 今天,笔者将精选出三款当下最热门的98英寸智屏(Redmi MAX 98''智能电视、华为智慧屏V98和TCL 98''IMAX巨幕智屏X9C),并分别从智屏颜值设计、音画质体验和其他性能参数三大方面做详细的测评对比,一起来看看究竟哪款巨幕智屏最值得入手吧。 一 外观设计对比 客厅正是家里的门面担当,而一款”颜值在线“的智屏不仅能够提升客厅设计美感,更直接体现了主人的审美品味。 Redmi MAX 98''智能电视 Redmi MAX 98''智能电视采用简约金属边框设计,屏幕占比约98.8%,观看视野范围较为广阔,视觉效果简约大气。 此外,红米电视机身厚度上端约51毫米,下端约81毫米,机身整体上还算纤薄。但因为电视下端稍微厚点,所以使用高角架立式安装时,视觉上还是会有点笨重感,细节控们可能不太能接受,但个人感觉还算良好。 华为智慧屏V98 华为智慧屏V98四边搭载了窄边框设计,整体效果有点类似全面屏,在关机状态下屏幕和边框能够更好融为一体,视觉上更为大气优雅。 同时,智慧屏的边框还采用了玄黑色金属拉丝工艺设计,做工精细。个人觉得华为智慧屏V98的外观设计要比上面的红米电视好看很多,整体看起来更具逼格和档次。 TCL 98''IMAX巨幕智屏X9C TCL 98''IMAX巨幕智屏X9C采用了行业首创三边无边框巨幕屏设计,智屏画面拥有超强的视觉冲击感,整个外观效果也要比红米98''智能电视和华为智慧屏V98高级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TCL这款巨幕智屏边框还采用了铝合金拉丝(阳极氧化)工艺打造,左右框采用高光钻切工艺,质感十足。 二 音画质体验对比 当然,一台优秀的巨幕智屏仅有”好看“是远远不够的,拥有硬核的音画质体验才是真正的王道。那么,三台巨幕智屏具体的音画质表现如何呢? (先简单看下画质参数,表格中标绿的是有优势的一方) 单从画质参数上来看,TCL 98''IMAX巨幕智屏X9C明显领先了红米和华为两款智屏。在实际的画质体验中,华为智慧屏V98的视觉体验也不错,和TCL 98''IMAX巨幕智屏X9C一样画面均十分流畅自然,视觉沉浸感也很强。 但Redmi MAX 98''智能电视的画质就明显跟不上了,视觉体验对比前两款有明显差距。这里不得不多提一句,Redmi MAX 98''智能电视的画质配置确实“寒酸”了点,连刷新率都仅有60Hz ,根本无法拿上场面。 (再来看下音质参数,同样标绿的是有优势的一方) 在大家关注的音效体验上,TCL 98''IMAX巨幕智屏X9C也是妥妥的占据极大优势。不过三款巨幕智屏均支持杜比+DTS双解码功能,均能够更好营造环绕3D的真实音效,基本可满足日常观看普通片源的需求。但如果想要追求更好的沉浸式影院级视听体验,则必须安排TCL这款98''IMAX巨幕智屏X9C了。 三 其他性能配置 除了追剧看电影,现代巨幕智屏也基本能够满足用户在家游戏、健身、办公等多样化场景需求,而巨幕智屏的性能配置高低更是直接决定了智屏的操作体验感好坏。 先简单看下三款智屏的基本性能配置: 【Redmi MAX 98"智能电视】4GB+64GB、T972+MEMC、外挂三级能效 【华为智慧屏V98】4GB+64GB、鸿蒙系统、CPU双核A53+双核A57 、三级能效 【TCL 98''IMAX巨幕智屏X9C】4GB+64GB、MT9652、Wi-Fi 6/BT5.0、二级能效 在内存配置上,三款智屏的存储均为4GB+64GB,基本可满足日常安装游戏、下载APP等多样化存储需求。但整体而言,Redmi MAX 98"智能电视的硬件配置上还是略微逊色,可能在玩一些大型游戏时会出现卡顿、延迟等现象。华为智慧屏V98搭载了鸿蒙系统,整个系统的运行流畅度会更胜一筹。而TCL 98''IMAX巨幕智屏X9C得益于强大的MT9652和Wi-Fi 6/BT5.0等硬核配置,整体运行速度更是“快人一步”,打游戏时十分畅爽。 综合来说,这三款巨幕智屏的整体表现在当前行业中也算是数一数二的水平了。Redmi MAX 98"智能电视虽然在各项条件上均不如后两款,但是价格上也相对便宜了,更适合预算有限的朋友。华为智慧屏V98算是中上水平,但在画面对比度、音响功率等维度上,还是被TCL 98''IMAX巨幕智屏X9C拉开了距离,还有努力的空间。 不过说实话,这三款巨幕智屏中,最推荐大家入手的还是TCL 的98''IMAX巨幕智屏X9C,无论是在颜值设计上、音画质体验或是性能配置等方面上,TCL 98''IMAX巨幕智屏X9C 都是超越以上两款的,对于追求极致影视观看体验的朋友,强烈建议大家入手这款。顺带说下,TCL在今年的618期间还新出了一款巨幕智屏——98''IMAX巨幕智屏Q6E,这款智屏在音画质体验和其他性能配置上也是妥妥的旗舰级配置,售价也仅需21999元,追求性价比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
摩托罗拉专为中国市场发两款新机 6.99毫米机身塞下1亿像素主摄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8月5日晚间消息,刚刚联想发布了摩托罗拉edge S Pro和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手机新品,联想中国区手机业务部总经理陈劲说,这是摩托罗拉特别为中国市场设计的两款机型。 ▲联想中国区手机业务部总经理陈劲 摩托罗拉edge S Pro起售价为2499元,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起售价为2599元。 摩托罗拉edge S Pro比较注重机身轻薄化设计,厚度为7.99mm,重量189g。摩托罗拉edge S Pro的背板有几种不同的材质,通过特殊工艺带来比较有特点的视觉效果。 摩托罗拉edge S Pro这次搭载了一块6.7英寸10bit屏幕,色彩过渡更自然,支持HDR10+和100% DCI-P3色域覆盖。 屏幕刷新率为144Hz,游戏模式下触控采样率最高为576Hz。这块屏幕同时支持SGS护眼认证。 在影像能力方面,摩托罗拉edge S Pro搭载了一枚1亿像素主摄、一枚5倍光学变焦潜望式长焦镜头和一枚121°视角超广角镜头。 这枚1亿像素主摄传感器尺寸为1/1.52英寸,支持像素九合一,可以提升暗光环境下的进光量。另外,主摄支持8K视频拍摄和1亿像素直出成像。 长焦镜头支持最高50倍变焦和OIS光学防抖。在“幻灯片拍摄”模式下,可以更好地拍摄远处的PPT。 摩托罗拉edge S Pro搭载了高通骁龙870 SoC,采用LPDDR5内存和UFS 3.1闪存,通过分布在手机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实现AI智能控温。 MYUI操作系统一直在不断升级迭代,此次摩托罗拉edge S Pro搭载了MYUI 2.0,通过系统轻度解耦实现了定制化,同时加入了更多AI功能。 MYUI 2.0中新增了会议模式2.0功能,支持会议录音和视频实时字幕。另外,通过Ready For功能,手机可以和电脑更好地进行协同交互。 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是摩托罗拉推出的“最薄手机”,厚度为6.99mm,重量163g。 值得一提的是,在比较轻薄的机身中,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也放入了1亿像素主摄和一枚3倍光学变焦长焦镜头。 结语:老牌摩托罗拉玩起“性价比”很在行 摩托罗拉edge S Pro和摩托罗拉edge轻奢版这两款机型,在2500元安卓机档位下,配备了1亿像素、5倍光学变焦和144Hz OLED屏幕,可以说在性价比方面有不错的竞争力。 不论是诺基亚还是摩托罗拉,都在当下进行着自己的转型,两家老牌厂商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推出了不少中端机型,更加“接地气”。 虽然摩托罗拉已经淡出主流智能手机厂商之列,但是看得出来,他们仍然会长久的在智能手机市场中顽强的生存下去,在联想的加持下,这位老玩家是否还能带来什么新玩法,值得期待。
苹果将部署照片识别算法以检测照片库中的儿童虐待图像
苹果公司将宣布新的照片识别功能,该功能将使用散列算法,将用户照片库中的照片内容与已知的虐待儿童材料(如儿童色情制品)进行匹配。苹果的系统将发生在客户端,也就是用户的设备上。iPhone将下载一组代表非法内容的指纹,然后对照该列表检查用户相机胶卷中的每张0照片,如果发现匹配内容会自动向机主发起提示。 苹果公司此前曾表示,它在照片上传到iCloud时采用了散列技术,这个新系统将在用户的设备上的客户端完成。苹果还没有正式宣布这项新举措,持续打磨细节很重要。 这种系统类似于苹果照片中已经存在的物体和场景识别的机器学习功能。然而,密码学和安全专家Matthew Green指出,这种推广的影响是复杂的。哈希算法并非万无一失,可能会出现误报。如果苹果公司允许政府控制指纹内容数据库,那么他们也许可以利用该系统来检测明显非法的儿童内容以外的图片,比如压制政治议题。 然而,无论如何,所有上传到iCloud照片的备份和同步的照片都不是端到端的加密存储。照片以加密的形式存储在苹果的服务器群中,但解密的密钥也是由苹果公司拥有。这意味着执法机构可以传唤苹果,并看到用户上传的所有照片。(这并不罕见,所有第三方照片服务都是这样工作的) 未来,苹果有可能推出类似的系统,在客户端扫描内容,然后以端到端加密的方式存储在服务器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在争取从iMessage和WhatsApp等E2E私人信息应用中建立这样的系统,因为他们担心越来越多地转向加密通信会使执法部门更难发现和起诉虐待儿童的案件。
华为Mate50好事将近!5G卡脖子预计2022年中彻底解决
华为前不久推出了P50系列手机,有骁龙888及麒麟9000两个版本,遗憾的是不支持5G,只有4G网络。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不容易,但是绕过美国的5G限制也不是没可能,消息称2022年华为就能搞定5G问题。 华为P50不能上5G,根源是美国的封锁,骁龙888本身集成的5G也没法用,不过主要的限制不止于此,元件上的限制最有可能是与5G射频相关,特别是滤波器。 此前有分析称,波器主要分为有声表面波(Surface Acoustic Wave,简称SAW)和声体波(Bulk Acoustic Waves,简称BAW)两种,其中,由于性能、技术等各方面原因,声体波滤波器(BAW)成为5G手机首选。 数据显示,在BAW市场,目前美国的博通(Broadcom,AVAGO)一家就占了87%的市场份额,而美国另一家半导体企业Qorvo也占据8%的市场份额。 另外,SAW也处于被美日垄断状态。2018年全球SAW滤波器市场几乎被日系厂商垄断,其中村田(Murata)占据 47% 的市场份额,TDK东电化占比为21%。 这就意味着,5G射频芯片中的核心环节滤波器主要的技术来自美国,华为也正是无法绕开这一步,才导致华为P50系列的5G缺憾。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5G射频被卡脖子严重,但是华为及国内产业链解决5G射频的进度也很快,菊厂影业fans爆料称,华为年底的旗舰Mate50会采用高通的骁龙898芯片,5G版本到2022年第二季度正常供应,而且有可能提前。 据他所说,这个消息的准确性高达90%,这意味着华为差不多在一年内就搞定国产5G射频芯片,考虑到美日公司此前在这方面的垄断性优势,这可以说是神速了。
小米官宣!MIX 4下周发布 配置丧心病狂
最近小米可谓风头正盛,好消息接二连三传来。 先是2021年Q2小米手机销售额超苹果成全球第二。 接着是连续三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今年排名第338位,比去年上升了84位。 2021年Q2欧洲市场小米也混得风生水起,手机销量超越三星,首次成为欧洲第一。 大方向上取得不错的成绩,小方向上小米也在尝试一些新改变。 比如前两天,小米社区团队推出的新栏目「小米直面会」,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关注? 「小米有史以来内容最密集发布」、「大量干货半小时内全部呈现」,这文案和海报实在吊足了米粉的胃口。 小雷也没忍住,一下班就蹲点准时观看,结果内容大跌眼镜。 「直面会」,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是开直播跟网友互动的形式吧? 然鹅,实际上直面会只是提前录制好的短片。 短片内容主要是分享小米近期取得的成绩,为生态链产品带带货,小米之家开通线上购买线下取货…… 嗯?小雷期待已久的「大量干货」呢,就这? 不少米粉都感觉自己被耍了,跑到相关微博底下宣泄情绪,雷军都给整得亲自下场道歉了。 不过吼,小雷还是从这波硬广中提炼到了关键信息,新手机和新平板终终终于要来了。 今天上午,小米MIX4正式官宣8月10日发布! 大伙都知道,目前小米最顶级旗舰就是MIX系列。 经历了一代惊艳、二代平庸、三代拉跨,MIX系列已经整整三年没有更新了。 这次MIX4重磅归来,小雷给大家整理了最新的爆料消息,大伙先看看了解一波~ 屏下摄像头 作为小米的顶级旗舰,MIX系列不仅代表着最顶级硬件,还引领着手机行业最新的外观设计。 当年MIX1的发布惊艳全场,让大家第一次了解到手机「全面屏」的理念。 虽然MIX3做成了滑盖反响平平,但好歹也是将「全面屏」贯彻到底。 后续其他手机厂商跟进的挖孔屏、水滴屏,在小雷看来,这些都只能算是伪全面屏。 MIX4其实是在等待一个真·全面屏的契机,而屏下摄像头技术就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 关于屏下摄像,中兴已经试水两代机子,前置自拍人像边缘有一些模糊,考虑到这是初代产品,咱们要求也不能太高了。 根据数码博主爆料,这次MIX4的屏下摄像头拍照效果要更强一点,毕竟人家还有独占期的定制方案嘛。 其实在一年前,小米官微就展示过屏下摄像的相关照片,喏,大伙可以瞧瞧。 一年前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小雷估计今年的拍照算法还会再上一个台阶。 不过嚯,受限于屏下摄像头,MIX4的屏幕分辨率只能是1080p+,上不到2K了。 但是根据爆料,MIX4的屏幕将使用全新的柔性CUP技术,前置摄像头就在状态栏中间。 屏下区域和主屏之间几乎没啥区别,这才是小雷心中的真全面屏嘛。 另外也有爆料称MIX4有迭代产品,想要更高分辨率的小伙伴不妨再等等,反正都等了三年了(bushi)。 还有一件事儿,MIX4采用的是双曲面造型,高级感有了,就是直屏党可能要失望了。 (MIX4渲染图) 影像系统 这几年小米在影像方面频频发力,功夫确实没有白费,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现在DXOMARK手机拍照排行榜上,前5名小米就占了俩。 (图源:DXOMARK官网) 今年发布的小米11 Pro/Ultra,主摄更是用上了1/1.12英寸的GN2超大底定制镜头,拍照这块直接拉满。 跟小米11 Pro/Ultra走大底路线不同,MIX4走的是高像素路线。 爆料称,由于新结构堆叠困难,MIX4最终用了成熟的108M主摄方案。 也就是说,MIX4是108MP主摄+48MP潜望长焦+48MP超广的三摄组合。 这样看来,跟小米11 Ultra相比,MIX4只在主摄方面有一点缩水,跻身于第一梯队还是妥妥没问题滴。 MIX4后置三摄排列方式和小米11 Pro差不多,矩阵式造型,这个审美就仁者见仁了,小雷是觉得一般。 (小米11 Pro) 快充 除了拍照,快充技术也是大伙关注的重点之一。 放心,MIX4作为重磅旗舰,快充这方面自然是只会更强不会弱。 爆料称,有线方面,MIX4配备的是120W充电器。 虽然去年小米10 ultra就用上了120W快充,但今年这个120W可是加强版。 充电速度应该接近黑鲨4(充满电不到17分钟),比起23分钟充满的小米10 ultra要快上不少。 无线方面,MIX4应该能达到70W~80W,比现在小米 11 Pro/Ultra配备的67W还要再高。 电池容量方面,MIX4也很给力,用上了5000mAh的大电池。 配置 作为顶级旗舰,配置自然也不能拉胯。 MIX4将搭载高通骁龙888的升级(挤牙膏)版——888 Plus。 888 Plus的升级点就是X1超大核从2.84GHz提高至2.995GHz,人工智能性能增加20%,其它硬参数基本不变。 目前小米、荣耀、vivo、moto、华硕这些品牌已经官宣会第一批使用。 不过嚯,谁家首发不是重点,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发热和功耗给优化好了,毕竟今年的888属实有点翻车。 内存方面采用了新的uMCP5芯片,内存闪存二合一是它最大的特点。 不仅可以节省手机内部空间,还可以降低功耗,两全其美棒棒哒。 「一指连」UWB技术 这个技术是小米在去年推出的是新一代连接技术,MIX4应该是首款搭载UWB技术的小米手机。 UWB技术能通过超高精度的定位能力,精准感知智能设备的位置,手机指向智能设备,就能对应呼出控制卡片。 有了这个技术,MIX4秒变遥控器和万能钥匙,「指哪控哪」so easy~ 指向风扇就能直接打开,转向电视,控制卡片还可自动切换… 把手机放进兜里靠近家门,门锁打开;靠近车门,汽车可自动解锁;靠近地铁闸机,可自动支付通行… 有多准呢?去年就已经实现厘米级定位和±3°的角度测量精度了。 这个功能的实现需要双方设备都支持UWB技术,不过以小米在生态链产品的号召力,这点小雷是不担心的。 爆料也表示,小米针对MIX4上的UWB技术多做了些有意思的功能,具体好不好用还得实践来证明。 MIUI 13 之前小雷隐隐约约听到一些小道消息,8月发布的MIX4会搭载船新的MIUI 13。 现在看来,发布时应该是搭载MIUI 12.5,毕竟MIUI 13得等到年底了。 既然MIUI 13暂时还不会来,小雷还是希望小米认真重视一下MIUI 12.5的优化。 别再胡乱增加新功能,把基本的稳定和功耗做好,这才是挽回用户口碑最好的方法。 好了~以上这些就是关于MIX4的最新爆料消息。 三年磨一剑,MIX4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百度阿波龙Ⅱ移动空间正式发布 即将落地广州黄埔
凤凰网科技讯 8月5日消息,百度Apollo 全新一代自动驾驶小巴阿波龙Ⅱ在广州黄埔正式亮相。据悉,阿波龙Ⅱ集成了Apollo最新一代自研自动驾驶计算平台与传感器系统,与Apollo Robotaxi实现能力互通;核心计算单元算力提升三倍达到372Tops,与Robotaxi算力持平。 而在传感器层面,阿波龙Ⅱ搭载了两个40线激光雷达,融合毫米波雷达和环视摄像头,探测距离达到250米,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系统整体反应水平达到毫秒级。基于这些能力,阿波龙Ⅱ能够顺利应对无保护左转、车流择机变道、路口通行等城市开放道路复杂场景,ODD(自动驾驶运行设计区域)也从封闭、半封闭园区进阶扩大到开放道路。 为了提升了车辆的安全可靠性,阿波龙Ⅱ搭载百度Apollo独特的双重冗余保障:车路协同和5G云代驾。在车路协同能力加持下,阿波龙Ⅱ能将单车智能问题减少54%、路口急刹情况降低90%;而5G云代驾能力则是保证了在极端场景下,车辆也能安全、通畅行驶。 作为全国首辆商用级无人驾驶微循环电动车,阿波龙一代从2018年7月量产下线至今,已经在北京、广州、雄安、重庆、佛山等22个城市园区落地部署,是全国唯一大规模常态化运营的自动驾驶小巴,累计服务人次超12万,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达到12万公里。 而随着Apollo与广州市黄埔区新基建项目的合作深入,阿波龙Ⅱ将作为智能交通面向C端的重要载体落地。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