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国信通院:7月国内手机出货量2867.6万部 九成为国产品牌手机
央广网北京8月12日消息 8月12日,中国信通院发布2021年7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报告显示,7月份国内手机出货量2867.6万部,同比增长28.6%,环比增长11.7%。5G手机加速渗透,为市场增长主要驱动力,出货量2283.4万部,占比提升至79.6%。 一、国内手机市场总体情况 2021年7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867.6万部,同比增长28.6%,环比增长11.7%,其中,5G手机2283.4万部,同比增长64.1%,环比增长15.4%,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9.6%。 2021年1-7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2.03亿部,同比增长15.6%,其中,5G手机出货量1.51亿部,同比增长94.3%,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4.3%。截至2021年7月底,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累计3.27亿部。 (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及5G手机占比/图源自中国信通院) 2021年7月,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26款,同比下降38.1%,其中5G手机11款,同比下降38.9%,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42.3%。 2021年1-7月,上市新机型累计239款,同比下降6.6%,其中5G手机121款,同比下降4.0%,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50.6%。 (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及5G手机占比/图源自中国信通院) 二、国内手机市场国内外品牌构成 2021年7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2588.7万部,同比增长24.9%,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0.3%;上市新机型24款,同比下降36.8%,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92.3%。 2021年1-7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累计1.81亿部,同比增长13.3%,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9.4%;上市新机型累计218款,同比下降6.8%,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91.2%。 (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及占比/图源自中国信通院) 三、国内智能手机发展情况 2021年7月,智能手机出货量2776.7万部,同比增长30.6%,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6.8%。2021年1-7月,智能手机出货量1.99亿部,同比增长16.8%,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8.0%。 (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及占比/图源自中国信通院) 2021年7月,智能手机上市新机型21款,同比下降34.4%,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80.8%。2021年1-7月,智能手机上市新机型累计196款,同比下降1.0%,占同期上市新机型数量的82.0%。(记者 牛谷月) 责编:叶壮
让大厂疯狂、资本追投的元宇宙 是个什么鬼?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李秋涵 编辑 | 魏佳 又一则与“元宇宙”有关的新闻,震惊了行业。 8月12日,美国智能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自曝,在其4月举行的发布会上,CEO黄仁勋的演讲中有14秒由数字合成的“假人”代为出镜。虚拟的黄仁勋足够以假乱真,并在长达四个月时间里,骗过了所有人。 来源 / 英伟达官方纪录片 有评论感叹,原来这就是元宇宙。但随即,多位元宇宙赛道的从业者告诉深燃,这是AI以及影像技术上的突破,“离元宇宙还远着呢”。 什么都往“元宇宙”上靠,倒也不奇怪,因为2021年,元宇宙的概念实在太火了。 想象一下,在一个游戏里,你像电影《速度与激情》主人公一样开着赛车疾驰,身后《侏罗纪公园》里的霸王龙和《金刚》里的大猩猩正追赶你,你绞尽脑汁通关成功,还遇到了一个喜欢的女孩,她触摸你,虽然是在游戏里,但穿着体感服的你,真实感受到了一股悸动的电流。 这是电影《头号玩家》里的世界,被视为“元宇宙”该有的样子。不过多位从业者告诉深燃,这离实现还很遥远,也不是现阶段该讨论的事儿。 我们还是从近处说起。 3月,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在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大涨54%,市值达383亿美元,一年暴涨近10倍。它写进招股书里的“元宇宙”概念,自此“大杀四方”:资本在投,互联网大厂在做,社交媒体上在热议。 一家公司上市,捧红一个概念,更罕见的是,元宇宙火到人人都可以聊一嘴,但不同人口中的“元宇宙”并不完全相同。 在招股书里,Roblox给出的定义,包含八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要素众多,每个要素背后,还有一连串的解释。总之,一句话说不清楚,这也恰恰说明这一概念的模糊性。 制图 / 深燃 信息来源 / 公开信息 深燃通过与多位元宇宙赛道的从业者、投资人、分析师交流,试图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什么是元宇宙?带火元宇宙的Roblox是什么?各大资本正在怎么做元宇宙?元宇宙真的能实现吗? 期待中的元宇宙,和已实现的元宇宙 尽管数字合成的“黄仁勋”,与元宇宙直接关联不大,不过在国内被视为最接近元宇宙概念的某游戏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刘冬看来,这一新闻能如此轰动,是人们出自对科技进步的震撼。“科技的进步会让大家更靠近元宇宙”,他表示。 具体怎么靠近?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现在看来,描述的还是超前的未来世界。 元宇宙赛道的资深创业者王涛告诉深燃,其实所谓的元宇宙,人类社会历来就有。“除了现实生活之外,人类通过思想构建出了另一个空间,思想跟思想的交流传承,就形成了传统和文化”,在他看来,每个时代都需要先进的传达方式,比如在内容载体上,以前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图文,现在习惯了短视频。在传播载体上,以前人们获取信息是在电视屏幕上,后来诞生了VR技术,后者更具有沉浸感。 信息传播载体的技术演进图 来源 / 国信证券 报告来源 / CVSource投中数据 从文字、语言、文学、电影到短视频,“它们都是承载的载体,随着时代不断进步,载体在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更快速的表达信息,一个是更沉浸化的表达具体场景”,王涛表示。 而越能更快速的表达信息,更具沉浸感,就与元宇宙的成熟形态越接近。所以,当下在内容载体上,除了短视频,更形象的数字模拟技术正备受关注。而在传播载体上,更具沉浸感的VR、AR、全息技术等,都在突飞猛进发展。 这是以宏观角度来解释元宇宙,范围广泛。元宇宙第一次出现在资本市场,则是在Roblox的招股书里。这是眼下看得见摸得着,最接近元宇宙概念的产品。 根据公开资料,这是一家游戏UGC(用户生产内容)创作平台。在这里,玩家可以开发自己的游戏,也可以玩别人开发的游戏,并使用虚拟货币“Robux”消费,比如购买特定游戏的准入权,购买虚拟角色等。 Roblox平台的付费生态模式 来源 / 天风证券 报告来源 / CVSource投中数据 打开Roblox,画风和之前风靡世界的《我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我的世界》为微软旗下公司开发的开放世界游戏(一种游戏类型,玩家可自由地在一个虚拟世界中漫游,自由选择完成游戏任务的时间点和方式)。 Roblox中国版界面展示 来源 / 游戏截图 之前有一位《三体》小说爱好者,采用《我的世界》的引擎,把《三体》故事改编成了游戏动画《我的三体》,在国内风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在《我的世界》里举行了虚拟的毕业典礼,包含了现实流程中的校长致辞、学位授予、抛礼帽等。 《我的三体》 来源 / B站截图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我的世界》里的毕业典礼 来源 / 国信证券 这类例子一定程度上能解释这类开放世界游戏的魅力,也有不少人将Roblox与《我的世界》等开放世界游戏相类比。 但是,这两类游戏“其实很不一样”,王涛告诉深燃。 “《我的世界》是单款游戏内容,玩家在里面开发东西,做的只是一个模型和场景,不具备分享给其他用户、让他们来玩的能力,而Roblox是一个平台,创作者创作的游戏能对其他用户有吸引力,并且让他们愿意花钱”,他表示。 拿Roblox上最火的游戏《Adopt Me!》(收养我)为例,这是由UGC玩家创造的一款模拟经营的游戏,其他玩家可以扮演养父母,照顾宠物,以获得虚拟货币“Robux”,虚拟货币可以用来给宠物购买衣服,为家庭购买家具。 据王涛介绍,在Roblox上,玩家通过他们创作的游戏,让其他玩家消耗时间,适度付费,而作为平台方,Roblox从交易中抽成即可(26%的“平台成本”及24.5%的抽成)。这样的模式里,游戏自身形成了经济系统,这是相比于其他开放世界游戏最大的不同,也是Roblox能提到“宇宙”的底气。 这就像是“以数字模拟技术,作为内容承载交流手段的B站”,王涛进一步解释,这里的创作者就像是B站上的UP主,只不过创作出的不是视频,而是游戏,让用户消费。 那么这款游戏的前景如何? 截至2020年底,活跃在Roblox上的内容开发者有800万,有2000万个游戏体验场景,平均每名日活用户每天游玩2.6个小时。2021年5月,其DAU达4300 万人,用户数和日活粘性都不差。而在变现方面,约有127万开发者在Roblox上赚到了钱,其中有1287人在2020年的虚拟货币收入至少1万美元,也侧面显示了其经济系统内循环的能力。 不过根据财报来看,2004年就已经成立的Roblox还处于高增长高亏损的状态,2019年营收4.88亿美元,净亏损7100万美元,到了2020年,营收9.24亿美元,净亏损增长至2.53亿美元。 大厂、资本怎样押注元宇宙? “虽然有了元宇宙的概念,但基本上处于铺路阶段,还谈不上应用”,火凤资本创始人陈悦天表示。在他看来,现在的元宇宙像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 一切都还很初级,但不影响资本和互联网大厂对元宇宙的热情。 当下,它们主要从内容、社交、硬件三个方面切入元宇宙赛道。这是当下互联网大厂具备优势,且在元宇宙八大要素里重要性高、有探索空间的三大部分。 内容方面,即关注与Roblox 相似的产品,开放世界游戏。 《迷你世界》游戏界面 来源 / 游戏截图 其中,腾讯出手积极,早在2020年2月,在Roblox高达1.5亿美元的G轮融资中,腾讯就位列投资方名单,还拿下了Roblox的国内代理。除此之外,腾讯拥有虚幻引擎开发商Epic Games40%的股份,旗下免费游戏创作工具和在线市场Core,也是一款游戏平台,让人们可以打造并销售自己的游戏。与《我的世界》相似的国内开放世界游戏《迷你世界》,其背后开发公司迷你玩的投资方也有腾讯的身影。 来源 / 国信证券 除了投资还不够,一位腾讯游戏业务员工告诉深燃,“腾讯正在从各种角度做元宇宙,你能想到的各种角度”,这其中就包括自研开放世界游戏。 其余大厂里,字节跳动以1亿元战略投资了“中国版Roblox”代码乾坤。另据媒体报道,游戏公司莉莉丝内部正研发对标Roblox的UGC创作平台达芬奇。国内沙盒平台(类似开放世界游戏平台)研发商MetaApp也宣布完成C轮融资,数额达到1亿美元,由SIG海纳亚洲资本领投,创世伙伴CCV、云九资本跟投。 其次是社交方面。基于元宇宙对于社交的需要,有社交资源的公司,在思考着怎么和游戏、技术绑定,做游戏的,则琢磨的是怎么和社交牵线。 Facebook公开表示,要在5年内从一家社交媒体公司转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此前就收购了一系列VR游戏工作室,收购了Oculus VR头盔等硬件,还致力于开发AR眼镜和腕带技术。 Soul在招股书里自称“社交元宇宙”,这种只搭上了八大元素中的“社交”,就想打元宇宙概念的行为被不少业内人士诟病,不过其凭借拥有的年轻人用户和社交资源优势,在2021年6月,获得了游戏公司米哈游近6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腾讯在社交方面的优势不必多说,网易也投资了社交平台IMVU的母公司,IMVU被称为全球最大的虚拟角色社交平台。 最后,硬件上的投资就更多了。据VRPinea数据统计,6月VR、AR、AI领域就有27笔融资并购。大厂也在行动,比如腾讯投资了VR企业元象唯思,字节跳动一直对VR、人工智能的布局不懈怠,今年6月其旗下火山引擎就与亮亮视野共同打造了一款AR透明光波导眼镜。 作为投资人,陈悦天今年参与了AI娱乐交互科技公司rct AI的A2轮融资,也被视为元宇宙投资案例。他觉得,对于基础设施和硬件的投资,不仅是为了元宇宙,也是游戏行业向前,本身就需要进行的提前布局。 “每一代硬件迭代,都是因为游戏行业在向前不断探索,游戏产品能引领本地计算的硬件革命”,他表示。也就是说,这是大厂和资本无论如何都要布局的,“一种新的架构如果能够解决游戏行业的需求,也就可以解决本地计算的很多其他需求,比如游戏可以云化,其他软件产品也都可以”。 这也能解释大厂对硬件投资狂热的原因。而其他业务的投资和布局,更像是原有大厂在相应优势业务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因为有了元宇宙概念,而获得的想象空间。 元宇宙到底什么时候来? 不止一位从业者表达了元宇宙还很遥远的观点。“游戏创作这件事,虽然工序的优化和提升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个速度不会有大家想象的翻天覆地的这么快。”陈悦天表示。在他看来,一个词会诞生,是方便大家沟通,但“概念归概念,道阻且长,想要一下跳到应用端,甚至内容端,其实很多环节都没有准备好”。 观察ACG领域的易观分析互娱分析师马阿鑫觉得,要想实现元宇宙,得走完技术门槛,再迈内容门槛。当下,技术是第一要义。 首先是软件技术。以打造Roblox这类产品为例,王涛告诉深燃,作为可以提供给玩家创作的游戏平台,做到开放式的网络同步的物理引擎,能大幅降低玩家的创作难度。 他举例,在游戏里,一扇门打开了,在传统游戏里,开发者只需要给门设置两个状态,“打开”和“关上”,玩家触发后就发生改变。但是在Roblox这类物理引擎里,“门就是门,开发的时候要具备门应有的材质、密度、摩擦,现实生活里,门受到力,会产生物理形状,那游戏里也得是这样”,他表示。 Roblox游戏截图 这样的好处是,“会更接近现实,能让玩家不需要很专业的游戏能力,就用普通生活常识去制作游戏”,他表示,这能降低游戏创作的难度,但对于开发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高的底层技术。这也是这类游戏,还停留在原始的像素画风的原因。 其次是硬件技术。“渲染、显示、区块链、云、AI,都是比较重要的基础设施,需要做好准备,这个行业发展起来可能需要十年。”陈悦天甚至觉得,现在讨论技术问题还有点远,“Roblox不是今天刚诞生的产品,如果技术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即便是Roblox上市了,发展也不会发生改变。” 比如在黄仁勋那场发布会里,模拟技术已经能以假乱真,一位技术从业者告诉深燃,技术的确很厉害,但“很多这类实例,说是自动化、捕捉、智能,其实是编排好的,更别谈落地普及了,工作量大,设计和技术的专业能力门槛高”,英伟达费尽心力合成的“假人”也只呈现了14秒。 来源 / 国信证券 硬件方面,一位微软工程师在一篇当下社会距离《头号玩家》世界有多远的文章里提到,需要VR眼镜、体感手套、运动检测、体验服等实现沉浸感所用到的硬件,很多现实都有,只是不成熟,以及不能低价格量产。 以大众最熟悉的VR眼镜为例,一位关注过VR的某游戏公司高管告诉深燃,除了外界吐槽的价格贵之外,“VR眼镜的重量、续航、清晰度、视野、眼脑不协调导致的生理不适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做得不错了,但还没有达到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地步,这让VR一直像是个玩具。” 除此之外,要达到高保真的场景渲染、无缝加载的地图、大规模的多人互动,“我们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更先进的网络架构(5G需要普及),更高效的渲染算法”,上述微软工程师也告诉深燃,这些技术的重要性是“平行”的。 除了技术,环境因素也极大影响着元宇宙的发展。 当下,打造元宇宙,Roblox是个参考,但国内外情况并不相同。这款游戏,首先要让用户有创作游戏的热情,其次,用户创作的游戏要能吸引玩家来玩并付费,这都不容易。 王涛就提到游戏创作平台社区冷启动的难题。“游戏创作具备一定门槛,可能大家拿抖音就能拍个视频,但是游戏,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来的”,他表示。 在国内,类似Roblox的产品,还要面临更残酷的竞争环境。 在国外,Roblox是游戏+教育的产品,16岁以下的青少年玩家占比高达67%。“国外有青少年游戏禁令,他们很多游戏不能玩,很难想象他们能玩吃鸡,没有产品,自然而然会去玩Roblox”,陈悦天表示,国外青少年游戏是一块流量洼地。但是国内不同,不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群体,都有非常成熟的商业游戏可玩,UGC创作的像素级的游戏,可能不够精美,难以吸引用户,要实现付费和经济系统就更难了。 一名迷你玩资深员工也向深燃表示,在国内外都已经有头部产品的情况下,需要花很大功夫才能建立自己的UGC生态,《迷你世界》面向的受众也主要是K12学生群体。 如果有一天,元宇宙克服了技术与内容上的难题,下一个要面临的问题恐怕是监管。 由于元宇宙是脱离现实世界的一个虚拟世界,但这个虚拟世界能够对现实世界带来影响,且有独立的经济系统,支撑虚拟世界运行规则的代码应该由谁来设计,信息传递是否足够规范,经济体系内是否会出现洗钱、诈骗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考虑。2018年,《迷你世界》就因为玩家在地图隐蔽处打造的游戏涉黄,而被下架。 不论是小说《雪崩》,还是《头号玩家》《西部世界》《黑客帝国》这类影视作品,在描绘一个虚幻世界的同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即将崩溃的现实世界,以及难以避免的伦理问题。《雪崩》里,主人公是渺小的披萨速递员,但在虚拟空间中,他是首屈一指的黑客、擅使双刀的高手,可以拯救这个世界,也拥有毁灭世界的力量。 更多故事里,游戏的创造者成为了虚拟世界的“神”,侵害虚拟世界即可实现对现实世界的侵害。 不过,在马阿鑫看来,这类担忧还为时尚早。 资本害怕错过下一个Roblox。在他看来,“元宇宙的概念的兴起,应该有给国内游戏市场更多启发”,比如国内手游一直注重社交,在元宇宙概念下,虚拟形象和强互动,就是很好的探索方向。 “根据市面上的情况,两年之内,最起码会出来5款开放世界游戏”,陈悦天表示,但还不能讨论是否会进化成元宇宙,那是更遥远的事。 “不要尝试把整个元宇宙概念套在一个东西上,这样成不了一个商业模式。更有价值的是抓住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先进行产品的设计,Roblox也不是在元宇宙概念火了以后才出现的”,马阿鑫也提醒道。 *题图来源于《头号玩家》。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冬、王涛为化名。
连字节跳动都出手了,这种广东人爱喝的茶饮,为何突然火遍全国?
撰文/ AI财经社 马微冰 编辑/ 孙静 今年上半年,山东当地茶饮品牌山住茶被迫“雪藏”了店内的柠檬茶产品。 老板崔彪发现,作为新式柠檬茶原料,广东香水柠檬的采购价格暴涨,从之前的八九块一斤,最高涨到35元/斤,到4月价格略降,为30元/斤;5月,崔彪通过熟人拿到了内部价,但也要28元/斤。“价格一下翻四倍,成本提高了,但我们又不能提价。所以当时不敢主推柠檬茶。” 香水柠檬的涨价,与市场供需失衡有关。崔彪说,香水柠檬之前主要是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区食用,这个品种香气浓郁,不熟悉的人第一次吃会以为是香精勾兑,不是天然的味道。但今年茶饮市场上,手锤、暴打柠檬茶之类的新品一下火起来,香水柠檬的产量跟不上,价格就涨了上去。 现制柠檬茶原是两广地区经久不衰的消夏饮品,广州女孩姜萍说,“十个广东人,九个都喜欢柠檬茶。”在她公司附近,以广州光明广场为圆心,周边三公里内至少有20家柠檬茶店。 不过今年夏天,这杯不起眼的柠檬茶火出了圈,走向全国各地,背后茶饮店甚至还吸引了字节跳动的投资。 破圈 “每一杯手打柠檬茶背后,都有一位失去双手的柠檬小哥。”社交平台上,茶饮店员用力捶打杯中柠檬的视频随处可见。夸张的制作流程,门前排起的长龙,无不彰显着手打柠檬茶正成为今夏网红的事实。 从招牌泰绿(注:泰式绿柠檬茶),到最具人气的“原谅绿”,以及新出的爆款“鸭屎香”(一种茶叶),手打柠檬茶凭借特殊的口感和生机勃勃的绿色,征服众多年轻人的味蕾。为了打卡尝新,有些人甘愿排队两三个小时购买。 “至少有超过100家柠檬茶品牌,是今年新做的,都是在追风口。”8月初,某奶茶品牌经营经理沈辉告诉一名有加盟意向的年轻人,“十年、八年不敢说,至少目前两三年,柠檬茶的市场风向是不会变的。”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过1000家柠檬茶相关企业。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拥有数量最多的柠檬茶相关企业,超700家,占全国相关企业的65%。2014年以来,柠檬茶相关企业年度注册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今年上半年新增柠檬茶相关企业超440家,较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3%。 《2021中国柠檬茶行业发展白皮书》中提到,2020年全国柠檬茶专门店数量超过2500家,去年这些专门店共卖出约2.8亿杯柠檬茶,预计2021年中国现制(手打)柠檬茶消费者规模将突破3000万。 走出广东的手打柠檬茶,声名越来越大。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等新茶饮品牌,先后推出柠檬茶相关饮品;资本也开始下场押注。广州的柠檬茶品牌“丘大叔”,年初刚获得过亿元融资;10天后,两家机构再次追投,其估值在10天内翻了近3倍。7月初,湖南品牌柠季也宣布获得数千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出现字节跳动的身影。7月末,拥有500家门店的LINLEE获三七互娱独家投资,这家来自广东湛江的茶饮连锁店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在资本强势助推下,手打柠檬茶迅速破圈。沈辉告诉AI财经社,目前多个柠檬茶品牌在争抢市场,其负责的品牌虽然没有向河南以北地区推广,但也有许多人主动找过来咨询。“说实话,我们招商也是针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南方城市,河南以北的城市,我们都没投放过广告,都是主动看到柠檬茶项目找过来的。”据沈辉透露,目前其所在品牌北京地区的各区代理,名额仅剩一个。 已经拿到融资的LINLEE,在经历商标战之后,尚未开放加盟。据界面报道,自今年3月起,LINLEE一个月内发现至少有9家以上的快招公司在用品牌中文名“鄰里”进行招商加盟。而另一家柠季,加盟开店的标准则是68规则——加盟商需要一次性签下6-8家店,多家门店同时开业以便形成品牌效应。 “现在柠檬茶和珍珠奶茶一样,是每个店必备的品类。”崔彪观察,通过早期的冰红茶、维他柠檬茶,用户已经被教育了一番,柠檬茶现在已经是各地都能适应的一个口味,也有成为爆品的特质。AI财经社查询美团APP发现,在北京地区也已有多家柠檬茶品牌,每月外卖订单超过千单。 虽然原材料价格上涨,但是相比于其他现制茶饮,手打柠檬茶的成本相对仍旧很低。据AI财经社观察,目前市面上的柠檬茶从十几元到三十几元都有,网红爆款的LINLEE、柠季、王柠均价在20元以上。“一杯柠檬茶的成本,最多也就5元左右,大部分在3元上下,如果原料用的不是香水柠檬,成本会更低。”多方相关人士向AI财经社证实这一信息,并提到一本柠檬茶的毛利可达70%。 “先天不足” 手打柠檬茶的异军突起,再度让外界看到新式茶饮的增量空间。但在柠檬茶爆火背后,其产品弊端也十分明显。比如南北地域差异、产品同质化严重、易于复制,投资了柠季的字节跳动投资人陈伟嘉也认为,当前手打柠檬茶的口味大部分还是偏向于迎合广东这批传统的柠檬茶消费群体,走向全国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意味着它们的发展有天花板。 所以部分投资人对手打柠檬茶这个品类仍持保留意见。“手打柠檬茶还是有爆款特质的,但季节和区域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它的发展,熬过冬天很重要。”番茄资本卿永对AI财经社直言。 季节特质造就了手打柠檬茶的爆火,但由于饮品中冰块添加过多,且无法去冰,也遭到部分用户的吐槽。“十几块钱一杯的柠檬茶,只喝几口就没了”,“少冰就只有半杯,用手做茶、用心做冰”……不同于其它茶饮,多家手打柠檬茶门店在点单处会贴出提示,强调手打柠檬茶不能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甜度以及冰块含量。“没有人会做去冰柠檬茶,那样口感差了不止一半”,某饮品店老板贺林对AI财经社说道。 图/视觉中国 在饮品行业摸索多年,贺林并不看好柠檬茶的发展模式。“柠檬茶火是火,那是资本在抢赛道,就问你个致命的问题,你会只做三个月生意吗?冬天柠檬茶是不可能做热的,北方可以吗?更何况蜜雪冰城的柠檬水才4块钱,一杯柠檬茶价格这么高,谁会去买呢?” 从同品类竞争角度,投资人卿永还发现,目前茶饮赛道头部品牌优势已经显现,有任何新爆品出来,那些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品牌可以迅速跟进模仿,甚至在品质、创新和成本上更具备优势。“任何的单款创新保持得时间都会很有限。” 新式茶饮竞争激烈,逼着品牌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提高复购率。崔彪就提到,他们每年1月制定全年产品计划,80%根据当季水果研发,20%追踪市场热点。他给山住茶定的目标是,每次上新产品的销售额在总销售额占比不低于25%。 新式茶饮巨头更是在新品研发中暗中切磋。据久谦中台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乐乐茶三年中推出了600款新品(包含周边产品),喜茶、奈雪三年来分别上新300款、200款。一份内部资料显示,喜茶一个月会推出10款新品。奈雪的茶则在招股书中提到,平均每周会推出一款新品。 柠檬茶品牌燃柠市场部员工也深知自家产品有单一的缺点,该员工对AI财经社表示,“只有柠檬茶确实太单调了,没人会选择单品类,所以奶茶、雪顶(顶部添加冰淇淋的饮品)我们也有。只是可能比珍珠奶茶,比不过一点点;比水果茶,比不过喜茶、奈雪。每个品牌都有自己优势,我们只需要把优势放大就可以了,不必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 但在头部品牌的压力之下,所谓优势能保持多久,也是一个问题。 (应受访对象要求,沈辉、贺林为化名)
冯仑涉嫌挪用4248万元资金,合同诈骗被立案子?回应来了
最近,微信公众号“巴蜀独立评论”发布《商业大佬冯仑的暮年:涉嫌挪用资金罪被三亚警方立案》,直指冯仑利用职务之便,挪用资金4248万元,且这笔巨额资金为一家央企所有。 巴蜀独立评论消息,2020年12月8日起,多位自然人及公司向三亚市公安局报案称:三亚万通健康开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涉嫌合同诈骗行为,请求立案查处。 三亚市公安局经审查,认为冯仑涉嫌挪用资金罪,于12月19日作出《立案告知书》称:“12.08挪用资金一案,我局认为符合刑事案件立案条件……现予以立案。” 三亚警方出具的立案通知书。受访者供图 8月13日深夜,冯仑通过@冯仑风马牛官方微博发声明,“恶意歪曲事实,编造虚假信息,对本人进行诋毁,诽谤,严重侵犯了本人的人身权益。冯仑称,对此,本人将向警方报案并保留其他一切追诉权利。” 图片来源:冯仑风马牛官方微博 涉嫌挪用资金罪,三亚警方立案,又被央企报案 据公开资料显示,三亚万通健康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董事长和实际控制人均为冯仑。公司经营范围为“健康产业投资,实业投资、投资咨询(不含金融和经济业务咨询)与企业管理咨询,养老养生物业开发、租赁及信息咨询,医疗养老服务(包括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开发管理服务”。 天眼查资料显示,截止2021年,该公司涉及大约20起司法案件。 据巴蜀独立评论消息,2018年11月2日,在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冯仑《付款通知书》的要求下,三亚万通健康开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亚万通”)打款4248万元至上海一家机构。 “该资金实际为有合作的一家央企委托三亚万通公司代收的三亚项目会员款,并非三亚万通自有资金。”在由此导致央企项目始终无法收回该款,且出现了无法按约于一年后退款给购房人的严重情况后,三亚万通一位人士被迫作如此表态。 “冯仑这个行为是违反公司章程规定的,且未经股东会决议。他擅自将本不属于海南万通及三亚万通的涉及央企国有资产的巨额资金挪用给其利益关联方,事后又捏造所谓‘投资收益’名目,让三亚万通和海南万通编制假帐,意图掩盖事实,进行侵占。”三亚万通这位人士说。 众多购房者后来选择陆续向三亚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报案。刘某博、房某、氿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受害人认为,冯仑涉嫌合同诈骗罪或挪用资金罪。 一份《报案书》中称:“受害人于2017年与三亚万通签订并缴纳了会籍订金100万元,为购买其项目所涉房产取得优惠条件。当时和三亚万通约定了一年后退还该笔订金,但是三亚万通迟至今日都未退款。 “ 经受害人调查,早在2018年11月2日,冯仑未按公司章程规定,在未召开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的情况下,擅自将三亚万通账上的4248万元资金挪用给上其关联单位。 2020年12月,三亚市公安局向受害人送达《立案告知书》,认为符合刑事案件立案条件,决定立案侦查,该案目前正在侦查阶段。 据了解,2021年6月18日,涉及的这家央企也以冯仑侵吞国有资产涉嫌贪污罪、职务侵占罪,已向三亚市公安局报案。《刑事报案书》称,冯仑涉嫌早有预谋的将代收的国有巨额资金与他人勾结,以利润分配的名义,将该公司委托代收款实施了侵吞。为避免公司、股东及国有资产不至于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请求立刻对该案进行受理并追究冯仑的法律责任,追索赃款。 图片来源:2018年11月2日,冯仑控股的旗下公司新氧置业,致函给他旗下的另一家公司三亚万通,让其当日将4248万元转给上海某投资机构。银行转款回单与此信息相互印证。 证据来源:匿名知情人士 “央企项目公司曾多次向冯仑催讨这笔巨款,但冯仑至今拒不归还,并用各种卑劣手段威胁工作人员。”一位报案人说。 创立万通,又被万通“抛弃” 他一手创立了万通,也是万通最后的“守护者”,但最后却被万通“抛弃”。 公开资料显示:冯仑祖籍浙江,1959年出生在古城西安,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1984年-1988年期间曾有过一段仕途的工作,1989年跟随南德集团前董事长牟其中一路从“政务秘书”到当上“总办主任”,经历短暂两年“蜜月期”后二人分道扬镳。冯仑前往海南,与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潘石屹共聚一堂,1993创立万通,被人称为“万通六君子”。 图片来源:网络 在六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万通的发展蒸蒸日上,曾在2006年创下过中国房地产盈利十强的战绩。但是,他们对公司未来发展路径分歧也越来越大。1995年3月,王启富、潘石屹和易小迪首先选择了离开;1998年,刘军离开;2003年,王功权也选择了离开。 冯仑在其书中回忆道:“最早潘石屹发给我们律师函,指出不同意(其离开)就起诉时,我和功权特别别扭,像传统中国人一样认为那叫‘忒不给面子’。但越往后越成熟,最后我和功权分开时只请了田宇一个人,连律师费都省了,一手交支票,一手签字。” 五人相继离开,各自书写自己的人生,“万通六君子”仅剩下了冯仑。 后来,受市场、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万通地产逐渐被其他房企远远抛在身后。 冯仑也表示,万通的发展状况与他的思想并不匹配,这也直接导致后来万通易主。 2014年8月8日,万通地产召开2014年度第五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万通地产新一届董事会名单。名单中,超过一半都是嘉华东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华控股”)方面的人,包括万通地产董事长许立在内的3位冯仑方高管均退出了董事会。 嘉华控股由此正式入主万通地产,万通地产正式告别冯仑时代。 据公开报道:2014年8月11日晚间,经历董事会大换血的万通地产公告称,因有媒体报道称万通地产“去冯仑化”的相关报道,为了避免公司股价的异常波动,万通地产股票于2014年8月12日停牌。 出走后的冯仑在干什么? 和所有的大佬一样,离开万通后的冯仑对探索太空也充满这浓厚的兴趣。 2017年,他从美国航天局买了一个卫星,命名为“风马牛一号”,并宣布于2017年8月15日发射。由于种种原因,发射计划未能如期实现。 2018年2月,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冯仑目送自己的私人卫星“风马牛1号”被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送上太空。 发射卫星火箭,只是冯仑“上天”计划的第一次尝试。他还对太空有另一个期待——火星移民。2018年,冯仑联合一批企业家和科学家发起名为“DSPACE”的分身计划。 图片来源:网络 本来,冯仑的计划是在卫星上装高清摄像头,搞付费直播赚钱,但没有通过审批,最后商业化失败,成为一个亏损的项目。 他还写书。 他写的《野蛮生长》讲述了万通的创业经历和自己感悟,成为了全国畅销书。随后,又接连写了《岁月凶猛》、《理想丰满》等书籍。 冯仑的部分著作 他也做自媒体。 冯仑在公众号“冯仑风马牛”和微博“风马牛社区”,除了发一些文章,还搞了一些视频节目、知识付费课程和收费高昂的房地产特训营。 冯仑曾在《眼界Talk》里自称是“永远好奇的老男孩”。 他说:“当我们扩展了视野之后,当我们像孩童时期一样充满好奇心不停发问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未来非常具有想象力,可以做非常多的事情。未来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可以创造很多想象不到的奇迹,包括商业奇迹,包括我们自身生命的奇迹。”
七夕经济升温,鲜花餐饮酒店订单暴涨,西餐消费最受欢迎
文|AI财经社 张梦依 编辑|孙月 2021年七夕赶上周六,似乎比往年更加热闹。靠着约会过节的情侣们,餐饮门店、酒店、消费行业纷纷迎来消费高峰。 在属于两个人的节日,很多情侣会送给对象一份表达爱意的礼物,鲜花、化妆品、首饰在节日前夕都出现了小高潮。首当其冲的是送花,叮咚买菜数据显示,七夕礼品花束预定量相比今年“520”翻了一番,整体销量预计环比增长50%以上,红玫瑰、粉玫瑰、香槟玫瑰都成了爆款单品。 各类鲜花中,不同城市的消费者展现出不同喜好。上海的消费者最时髦,偏好绣球、芍药等时令花材;北京、青岛为代表的北方阵营,喜欢经典的玫瑰;郑州消费者最小清新,热衷买马醉木。有意思的是,买花不只是年轻情侣的心头好,大妈大爷也要浪漫一把。今年以来,盒马花园50岁以上的消费用户增长了64%,其中50岁以上消费者占比最多的城市是上海。 此外,化妆品、珠宝首饰的销量也都显著增长。京东数据显示,今年七夕前一周,面部精华成交额同比去年七夕增长73%,护肤套装礼盒同比增长50%,珠宝中黄金首饰同比增长130%左右。此外,情侣钻戒的热度环比增长了420%。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男性礼品的销量也出现了显著增长,女性购买男士面部精华、男士面膜的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了三成,而35岁以上购买男性化妆、护肤品的比例是年轻女性的6倍。 送礼之外,聚餐也成为大部分情侣过七夕的首选。美团数据显示,今年提前三天预定七夕当天餐厅的用户数量同比去年七夕前期增长了95%,为了好好过节,情侣们大方地掏出腰包,中高端餐厅订单量较往年大幅攀升,人均200以上的订单超一半,人均500以上的占比14%,不少人精挑细选,平均挑选9.8家餐厅后,才会预定用餐地点。西餐餐厅就餐环境优雅安静,更适合恋爱的浪漫气氛,预计将继续在七夕餐饮消费榜单上拔得头筹,其次是日料、特色菜,情侣们对安静的位置和靠窗的位置情有独钟。 还有不少情侣选择周末出游的方式度过情人节。据马蜂窝数据,七夕相关话题在平台的搜索量大幅上涨,“七夕旅游”话题搜索量涨幅达到60%,“七夕去哪”涨幅达到47%,其中,北京、深圳、上海、杭州、重庆的年轻人最爱过七夕。 不过,大部分人更青睐在本地或城市近郊过节,在马蜂窝平台,“北京周边玩乐指南”、“不费力露营指南”、“特色民宿推荐”等旅游攻略获得了游客的大量点击和收藏。“受到国内疫情的影响,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风景,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城市周边游热度在近一周都有显著上涨,涨幅均在100%以上”,马蜂窝旅游研究院负责人冯饶表示,年轻人喜欢房车自驾、极限运动、郊外露营等活动。 短途旅行也为酒店业带来生意。首旅如家酒店集团大数据显示,今年七夕节,情侣和家庭客户对高端、中高端酒店的预定量明显上涨,其中80后、90后依旧是情侣酒店的主流群体,90后最愿意为高品质酒店买单,花钱起来绝不手软,80后更看重位置和交通,70后、60后也借节日的契机,为一家人订酒店出来游玩放松,从城市来看,今年七夕入住率增幅最高的城市均为二三线城市,并在酒店的预定等级上,呈现升级趋势,高德地图显示,七夕当天,酒店预定量同比增长了30%。 看电影也是情侣约会的经典项目之一,不过由于疫情的反复,影院七夕档不复往年的热闹。8月6日 ,国家电影局发布通知,低风险地区电影院上座率不得高于75%,中高风险地区电影院暂不开放。与此同时,《长津湖》、《皮皮鲁和鲁西西之罐头小人》、《五个扑水的少年》均延期上映播放,目前仅有几部热度平平的老影片,对票房的提振作用微弱。
“印度支付宝”冲刺IPO,去阿里化成最大挑战|钛媒体深度
Paytm庆祝会(2019年),中间两位为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Paytm创始人维贾伊 ▎ 伴随着Paytm的上市步伐,阿里色彩将不得不逐步淡去。失去董事会席位、股权缩减的阿里系,可能难以维持此前对Paytm的全力投入,“印度版支付宝”需要面临一次独立成长的挑战。 钛媒体编辑丨蔡鹏程 与蚂蚁集团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 印度版支付宝”Paytm,迈出了上市脚步。 印度证监会官网最近披露的Paytm招股书显示,Paytm拟筹资1660亿卢比(约144亿人民币、22.3 亿美元),包括发行价值830亿卢比的新股,以及830亿卢比的销售要约。 这一规模IPO,将使 “印度版支付宝” 成为印度的第三大上市公司,仅次于2010年上市的国有矿业公司印度煤炭(Coal India)和2008年上市的信实电力(Reliance Power)。 和在中国的同行支付宝一样,Paytm在印度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招股书提到,截至2021年3月,Paytm已有3.33亿注册用户,覆盖2100万商户——当前印度网民有近7亿,相当于一半印度网民是Paytm用户。从用户量来看,Paytm已经成为印度第一、全球第三大电子钱包。 不过与支付宝此前招股书中的亮眼数据相比,Paytm的业绩表现则显得逊色:成立近10年,Paytm 仍未实现盈利。 蚂蚁集团间接持股29.6%,系Paytm最大的股东;阿里巴巴间接持股7.2%,来源:Paytm招股书 Paytm股东背景可谓华丽,伯克希尔哈撒韦以及软银都在股东之列,蚂蚁集团持有该公司近30%股份,是其最大股东,阿里巴巴间接持股7.2%。 事实上从2015年左右开始,蚂蚁集团就开始在海外布局支付业务,投资当地支付公司以帮助本土企业打造“支付宝”,足迹广至印度、泰国、孟加拉、韩国、缅甸、巴西等地,印度的Paytm是其中第一家迈出上市脚步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Paytm母公司总共7个董事会席位中曾有多达四名阿里系华人董事,都在提交招股书前火速退出了这家印度独角兽的董事会。 有海外投行人士告诉钛媒体APP,通常情况下印度上市公司的单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能超过25%。因此,蚂蚁集团很可能需要在IPO前和IPO过程中减至少5%的股份。 坎坷的崛起之路 与支付宝相比,Paytm成长过程却要坎坷得多。 一个核心原因是,印度的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长期以来堪称落后。截至2015年4月,印度能够使用宽带服务的人数也不过1亿,那时4G网络甚至还未大范围普及。 据世界银行2016年的数据,当时该国近一半人口没有银行账户(47%),很多二三线城市连银行都没有。在银行和信用卡普及率极低的背景下,货到付款是印度网购的主要支付模式。 彼时,印度电商巨头Flipkart在大城市的交易中的72%,是通过货到付款完成的,而在二线城市,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0%。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初期的Paytm使劲浑身解数推广,也难以复制中国式移动支付的成功。比如,2014年,Paytm与优步(Uber)合作,虽然其知名度获得提升,但其用户数始终不多。截至2015年,Paytm的注册用户也不过2500万人。 转折点发生印度总理莫迪推出“数字印度”计划之后。 莫迪号召国民,“学习电子经济如何运作,学习使用电子银行和银行账户的不同方式,学习不同银行App的有效使用,学习如何在无现金的情况下经营生意。”此外,他还表示印度将建立“无现金社会”。 2016年,莫迪政府宣称为了“打击腐败、断绝恐怖团体资金链和假币流通渠道”,发布废钞令——宣布废除民间大多数500及1000卢比面额的纸钞。 废钞令生效后,Paytm就宣布创下单日交易次数记录,应用下载量成长超千倍,每人平均交易次数也暴增。注册用户在四个月里就增至1.22亿。 来源:Paytm招股书 同一时期,Paytm收获了来自阿里巴巴集团及蚂蚁集团的连续两轮投资,一跃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当时持股约40%。 “二维码支付”也被很快带到印度。Paytm在招股书提到,Paytm是为印度商户提供二维码支付的第一家公司。废钞令叠加二维码,让Paytm终于破圈,并且将线下扫码支付的优势保持至今。到2018年,Paytm用户达到了2.5亿。 2021财年,Paytm的整体支付交易量占据约四成份额,钱包支付的市场份额为65%至70%。 难以复制支付宝 Paytm与支付宝的渊源很早,Paytm母公司创始人维贾伊曾经讲述过与马云的故事: 2009年,维贾伊创立Paytm,刚开始这个软件主要只是用来为手机充值。2011年,维贾伊听了一场马云的演讲,受到他所讲的支付宝加淘宝的支付场景的启发。回到印度后,维贾伊开始在Paytm上打造类似的移动购物加线上支付的模式。 2014年10月,阿里上市不久,维贾伊专程来到杭州,见到了马云、张勇、彭蕾和井贤栋,讲述他的普惠金融愿景。阿里正筹划深入印度金融领域,当时已有2000万用户的Paytm已经是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 很快,阿里连续两轮投资Paytm,成为其最大股东。 阿里选择通过投资的方式出海是可以理解的,与成立“中国独资公司”相比,前者获取相关金融牌照更加方便。 此后,阿里开始“手把手”地向Paytm提供经验指导。业内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阿里都会把Paytm的工程师专门接到杭州进行培训、指导。双方人员频繁往返于杭州和德里。Paytm几乎全盘采用和借鉴了支付宝的系统、架构和运营经验。 但与支付宝相比,Paytm有一大先天不足——缺一个淘宝。Paytm靠“充话费”起家,移动互联网兴起后,才开始寻找线下支付场景,但是缺少一个淘宝式的天然线上流量入口。 很快,2017年3月,阿里巴巴领投了Paytm旗下新电子商务部门的2亿美元融资。彼时甚至有市场传闻,阿里曾考虑完全收购该部门,成立“天猫印度站”。 Paytm的电商尝试“Paytm Mall”,确实是一个类似天猫商城的B2C电商平台,产品覆盖食品、服饰、家电等。不过,电商市场在印度早已经是红海市场。Paytm需要面对来势汹汹的亚马逊、沃尔玛的本地代理者Flipkart,以及信实集团旗下信实零售(Reliance Retail)。 结果来看,印度版天猫发展也并不顺利。2018财年,Paytm Mall亏损扩大至180亿卢比,市场份额却下降至了3%。此后,Paytm Mall开始了对零售业务的收缩。 在支付主业,Paytm的竞争压力也在加大,对手林立,包括沃尔玛旗下的PhonePe、谷歌支付、亚马逊支付,以及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 Pay等都在这些阶段涌入印度。 根据印度国家支付公司(NPCI)的数据,截止2021年6月,从交易总额维度来看,沃尔玛旗下的 PhonePe 在统一支付接口(UPI)生态系统中的市场份额为 47% ;Google Pay 占比 37.8%;Paytm 的市场份额仅为 7.42%——印度 UPI(统一支付界面)主要针对大额线上转账场景,而 Paytm 的优势场景则仅限线下扫码支付。 科技研究公司Counterpoint分析师表示,五年前,Paytm几乎统治了印度,但它现在的业绩却在下滑。现在它必须要抓住时机进行IPO,因为竞争正愈演愈烈,IPO可能会为它带来一定的竞争力。 paytm的营销投入远超竞品,来源:标普 华尔街投资机构海投全球创始人兼CEO王金龙Jerry向钛媒体APP表达了类似观点,“与支付宝相比,Paytm的根基太浅、缺少天然流量。之前的烧钱营销并未能带来业绩大幅提升,不得不削减营销投入降低支出,以此减少亏损。” 在他看来,“印度政府正在鼓励本国科技企业上市,加之全球流动性泛滥,正是Paytm的上市良机, 因此它即使业绩下滑也要冲刺上市。” 招股书也证明了这一点,2018年一季度以来,Paytm的总收入已连续三年下滑;2021财年,营收同比下滑14.6%;同期归母净亏损为169.6亿卢比,约合14亿元人民币,亏损同比却收窄 40.3%。这正有赖于总费用支出的下滑——近三年以来,Paytm的营销及促销费用正以每年约60%的幅度逐年递减。 面临独立成长的挑战 阿里对于Paytm的倾心投入肉眼可见,但伴随着后者的上市步伐,阿里色彩将不得不逐步淡去。 从2015年到2019年,蚂蚁集团连续4次参与Paytm融资,成为其最大股东(持股29.2%),但受限于印度监管,蚂蚁集团很可能需要在IPO前和IPO过程中减至少5%的股份。 此外,上市前Paytm母公司总共7个董事会席位中曾有多达四名华人董事,分别是现任蚂蚁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井贤栋(中国籍)、阿里巴巴企业融资资深副总裁姚允仁(美国籍)、阿里系公司亚博科技投资及全球战略总裁程国明(中国籍)和阿里巴巴东南亚与印度战略投资负责人 Ting Hong Ho。 井贤栋甚至从2015年就开始任职,直至Paytm准备上市前夕。 招股书披露,以上四人均在提交招股书前火速退出了董事会。 提交招股书前夕,阿里系董事密集退出,来源:Paytm招股书 与此同时,Paytm 董事会新增成员中仅有一位曾供职蚂蚁集团——“额外董事(Additional Director)”Douglas Lehman Feagin(美国籍),此前曾担任蚂蚁集团高级副总裁。公开资料显示, Douglas Feagin自2016年6月开始担任蚂蚁集团高级副总裁。在蚂蚁集团最新的管理层名单中,Douglas Feagin已经不在其中。 阿里与Paytm关系变化的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 当年5月,中印两国间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关系紧张,印度政府一度下架了数十个中国应用(包括支付宝在内),同时也对拥有中国背景资本的投资行为进行了诸多限制。印度社会甚至掀起了一轮反华浪潮。 王金龙Jerry认为,印度政府很可能私下向Paytm临时规定了某些隐形上市门槛,比如需要将具有阿里背景的董事全部清除出董事会。 在他看来,此前自身定位战略投资人的蚂蚁集团,将不得不以财务投资者的角色收场了。虽然在财务方面,蚂蚁在印度的投资已经非常成功,但其出海印度并且投入如此之巨的最初动力,恐怕也不仅仅是为了财务回报。 对于Paytm而言,失去董事会席位、股权缩减的阿里系,可能难以维持此前对其的全力投入,“印度版支付宝”需要面临一次独立成长的挑战。 巧合的是,除印度的Paytm之外,韩国最大的在线支付公司的Kakao Pay目前也处于上市进程中,蚂蚁持有其 45% 的股权。根据其此前递交的招股说明书,该公司原定于8月12日在韩国交易所上市,但在7月下旬临时被要求修改招股说明书,具体原因截止目前未公开。 (作者|蔡鹏程)
15秒止血!“寄生恶魔”藤壶显奇效 效果远优于市售止血剂
BBC 纪录片《地球脉动》第六集《冰封世界》中有这样一副画面:在南极半岛的部分水面解冻后,便进入了捕捞季,不远万里游到这里的座头鲸,往往会疯狂捕食虾群,甚至是日夜不停地 “作业”,因为一旦海洋结冰它就无法觅食。 图 | 捕捞虾群时的座头鲸(来源:纪录片截图) 坐头鲸捕虾的动作非常猛烈,翻腾起很大的水浪,但即便是不分昼夜的翻腾,粘附在它表面的藤壶,依然稳立风浪之中。如下图,座头鲸身上和尾部的白点,正是藤壶本尊。 图 | 藤壶黏在坐鲸身上(来源:纪录片截图)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藤壶这种独特性,但此前研究很少将其用在止血上。 据统计,出血过多导致了每年约 200 万人的死亡。 那么是否可以控制出血? 当前,临床一般使用局部止血药物,其原理是让血液内凝固增速。 但是假如血液凝固速度赶不上伤口流血速度,止血药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基于此,科学家们已经发明出相关生物粘合剂,其原理是通过粘连密封出血组织来实现止血。但在当前的生物粘合剂中,往往需要施加长期稳定的压力,或者提供紫外线照射才能实现粘附,因此很难良好地用于临床。 图 | 粘附在贝壳上的藤壶(来源:Pixabay) 当地时间 8 月 9 日,一项新成果的诞生,意味着上述难题已得到攻克。 当天,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系教授赵选贺团队,联合梅奥诊所的克里斯托夫 S. 纳布兹迪克(Christoph S. Nabzdyk)团队,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发表了题为《由藤壶胶启发的糊状物快速且不依赖凝固的止血密封》的论文。 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该论文介绍了一种生物胶水,具备和藤壶胶样的类似特性,止血效果快速且牢固,而且不依赖体内凝血机制。 图 | 生物胶水图(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据悉,双面胶微粒和疏水油基质混合之后,能变成一种可注射糊剂,并和富含脂质以及粘合蛋白的藤壶,具有相似的功能。其中,疏水性油基质可起到排斥血液的作用,使生物粘合剂微粒相互作用,并与生物组织表面进行快速、牢固的交联。 图 | 从左到右:论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陆贤宇、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共同通讯作者赵选贺(来源:受访者) 01 15 秒即可止血,它为什么这么强? 生物胶水的主要材料是壳聚糖、以及丙烯酸基生物黏合剂微粒,其中的 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承担着交联剂作用,它能提供牢固的生物粘附性,类似于藤壶的粘性蛋白。从外观形态来看,它是一种膏状物,可通过注射方式进入生物组织内。 图 | 生物胶水外观(来源:受访者) 研究中,吴晶晶和团队将这种材料的薄片冷冻,将其研磨成微粒,然后将这些颗粒悬浮在医用级硅油中。当把得到的糊状物涂在湿表面,比如覆盖有血液的组织上时,油就会排斥血液、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物质,从而使粘性微粒交联并在伤口上,并形成紧致的密封。 遇到血的时候,油能先把血液排斥开,环境就能变得更干净,这时生物粘合剂微粒与组织表面形成氢键发生快速的物理交联,轻压之后,生物粘合剂微粒中的 NHS 酯基与富含伯胺基的组织表面形成共价交联,从而到达牢固的粘附性。 其中,排斥交联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它可带来快速的止血能力,并且不依赖生物体内凝血系统的止血能力。 吴晶晶告诉 DeepTech,在大鼠模型的大面积快速喷血环境中使用该胶水时,首先要轻轻滴按压胶水,这时胶水中的硅油基质排斥和清洁组织表面的血液,从而让胶水中的生物粘合剂微粒与伤口组织 5 秒内形成氢键,产生快速物理交联,形成黏附。 为验证生物胶水的实际能力,在离体密封猪心脏组的血浴实验中,吴晶晶让生物黏合剂微粒和不同的基质材料组合使用,并分别测量了拉脱力大小。 结果发现,一旦给生物黏附微粒加上硅油基质,即可产生较高的拉脱力。这说明当生物黏附微粒和血液混合时,硅油基质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吴晶晶指出,特别是在心脏和动脉等有喷射压的运动器官中,该胶水粘得又好又快。而在大鼠肝脏和心脏损伤模型上的实验中,她也评估了止血时间和失血量,实验证明该生物胶水在 5 秒内,即可对出血肝脏或心脏实现有效止血封堵。相比体内自发凝血系统 Surgicel 和市售止血剂 CoSeal,生物胶水止血效率更高。 02 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和市售产品相当 吴晶晶表示,相比其他已被 FDA 批准的商用粘合剂,此次生物胶水的最大优势在于,在运动器官上可实现快速黏附。他们发现市售粘合剂在含有血液的高动脉压强环境中,往往不能立马起到粘附作用,止血能力更是难以企及。 而该生物胶水可在 15 秒内止血,假如将来真的遇到战争,大出血往往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缝合线通常用于缝合伤口,但缝合伤口是一个耗时的过程,急救人员通常无法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这时,生物胶水就能起到救急作用,让伤员实现迅速止血。 图 | 生物胶水的止血能力(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但是,毕竟是直接进入生物组织内,光有粘附力还不够,还得具备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才能说明这是一款好胶水。基于此,通过体外大鼠心肌细胞毒性实验和体内大鼠皮下移植模型来验证。 在生物降解性上,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该胶水对大鼠心肌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相当。此外,吴晶晶还使用背侧皮下移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胶水引发的炎症十分轻微,与 FDA 已批准的生物粘合剂 CoSeal 的生物降解性相当。在三个月内,残留胶水可在体内完全代谢。 在生物相容性上,吴晶晶给免疫细胞 T 细胞染色后发现,胶水并未在体内引起较大排斥反应。具体来说,她和团队分别对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 型胶原、以及与炎症反应相关的 T 细胞(CD3)和巨噬细胞(CD68)等成纤维细胞的标记物,做了免疫荧光强度分析,发现均未引起较大排斥反应,这一能力和 CoSeal 粘合剂的能力没有明显差异。 对于进入生物体内的 “异物”,是否会给止血修复后的器官造成额外损伤,也是该团队的关注重点。为此,吴晶晶又做了炎症和外源反应标记物的免疫荧光分析,她发现该生物胶水诱导出来的 CD3 和 CD68 表达远远低于体内自发凝血系统 Surgicel,并于市售止血剂 CoSeal 相当。 实验中对大鼠肝脏止血 14 天后,通过全血细胞计数和血液化学分析,她发现这只曾被止血的大鼠,其炎症相关血细胞和器官特异性疾病标志物,跟健康大鼠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在器官愈合过程中,生物胶水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器官损伤。 (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此外,他们还用生物胶水完成了大动物猪的肝脏止血修复模型。论文作者之一的克里斯托夫 S. 纳布兹迪克(Christoph S. Nabzdyk)表示,生物胶水可以在 15s 内对出血的猪肝脏损伤进行快速止血,且经过止血治疗的猪在四周内仍然存活,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而市售的 Tachosil 却在按压三分钟后仍不能完全止血,最后生物胶水拯救了这头猪并让其继续存活。 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来自 MIT 的陆贤宇表示:“这非常有趣,因为要封闭出血组织,你不仅要跟体内的潮湿环境作斗争,还要对抗正在流出的血液。我们发现,这种生活在海洋环境中的生物正在做的事情,跟我们处理复杂出血问题时必须做的事情完全相同。” 他还表示:“我们认为这种糊状物可能有助于阻止严重出血,包括内脏和凝血障碍患者或血液稀释剂。这可能对照顾军事和平民创伤受害者有用。” 未来,该团队计划在较大的伤口上测试这款胶水,并希望探索它是否可用于治疗外伤。
秘密武器“光疫苗” 保障中国奥运代表团新冠零感染
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代表团不仅收获了骄人战绩,而且777人无一新冠病例,全部安全回家,实现了代表团出征前立下的“零感染”目标。 在日本本土疫情不容乐观,感染人数日益递增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能平安归国,截至目前无一人感染新冠病毒,这引来外媒聚焦: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队的“光疫苗” 据微信公众号“复旦大学”8月13日消息,在常规的口罩、消毒设备、疫苗等防疫措施以外,中国代表团背后还有一项名为“光疫苗”的黑科技。8月4日,日本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集中报道了中国代表队使用的“盘外招”:一种针对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尤其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能实现99.99%杀菌的先进紫外线消毒设备,在有人的环境中也能有效消杀,是这一设备的一大优点。 222纳米“光疫苗”,图片来自网络 这正是222纳米“光疫苗”——一项由哥伦比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与星际光(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对抗新冠的“黑科技”。 “光疫苗”的原理是什么?它是如何研发出来的?它如何为奥运健儿保驾护航?未来普通老百姓有机会使用吗?我们就此采访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一起来了解这项新冠防疫“黑科技”。 01 人机共存,消灭99.99%新冠病毒 德尔塔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光疫苗”的出现,就是通过创造一个病毒无法传播的环境,来保护人类。 它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光疫苗’能够发出222纳米波长辐照能量,被新冠病毒高度吸收后其核糖核酸(RNA)螺旋结构链接被破坏,导致其失去复制能力从而达到消杀效果。”事实上,所有病毒、细菌、真菌类的微生物,都可以通过特定波长光谱照射进行消杀。 02 “光疫苗”消杀时人体无任何感知 因为222纳米短波长无法穿透皮肤和眼睛,对人体无害,所以可以在有人时进行消毒。“光疫苗”,解决了一个消毒领域的难题:如何实现“人机共存,实时消毒”。 “光疫苗”设备开启后,其氯化氪准分子灯管能在高频高压电流激发下发光,通过纳米级高精度光学干涉膜滤镜过滤后,发出对人体无害的纯净222纳米波长光,对被照到的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消杀直接,且无感。过程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或化学残留。 03 要把好的原理,研发变成产品 2018年,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核医学研究中心大卫·布伦纳(David Brenner)教授研究发现:222纳米紫外线既对人体无害又能高效消毒,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这是“光疫苗”科学原理的来源。 “要把好的原理、技术,研发变成产品,并真正应用于人们生活。”吴凡说。2020年,面对国内疫情,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与星际光公司联合,将这一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巨大潜力,转化成实际产品和技术,并快速、有效地运用到新冠防疫。 针对新冠病毒耐冷的性质,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主导完成了222纳米“光疫苗”常温和全球第一个冷藏环境的新冠消杀实验。这意味着在4℃以上的温度,“光疫苗”都能应对自如,在短时间灭活数以百万级的新冠病毒,消杀率超过99.99%。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还重点研究了辐照剂量和新冠病毒消杀效果的关系,实验产生的关键数据对日后投入使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并对今后如何在各种场景使用222纳米提出指导意见。 星际光的研发攻坚组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推出了基于222纳米波长的“光疫苗”产品,并申请了一系列国际专利。 04 零施工零安装,“光疫苗“这样为奥运健儿护航 赛场上,中国代表团99.61%的疫苗接种、鲜艳酷炫的橙色口罩,时刻保护着运动员们的健康;赛场外,200多台“光疫苗”,也在时刻进行人机共存消毒,保卫中国代表团的“大后方”。 奥运中国之家内的“光疫苗” “光疫苗”安全无感。奥运会期间,在供运动员康复、训练的中国之家(China House)和奥运村每个中国运动员房间内,配备有“光疫苗”设备,持续消杀空气和环境中的病原体,大大提高生物安全性。使用时“光疫苗”并不刺眼,其消毒因子222纳米为不可见光,使用时人体无任何感知,不影响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与训练。 “光疫苗”被灵活布置在中国队走廊上 “光疫苗”也足够便捷。由于不能在东京现场破墙施工,提供给国家队的“光疫苗”,都是即插即用,并配备定制支架,实现现场零施工,零安装,便捷使用。 “光疫苗”被广泛引用于国家队康复训练基地 “光疫苗”还绝对先进。由于“光疫苗”可以“人机共存,实时消毒”,经过运动医学研究所反复论证,确认其对新冠病毒消杀的有效性、对人体的安全性后,决定在奥运中国代表团中全面使用。“国内目前尚其他无企业能做到对光谱的高度提纯,以确保对人体绝对安全的222纳米消毒。” 05 “光疫苗”距离民用有多远?下一步将研发适用更多场景的抗疫产品 不仅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而且在郑州的抗灾防疫战中,“光疫苗”被送往了各大医院,反响热烈:医护人员希望能在“光疫苗”的作用范围内工作,以确保环境的微生物安全。 “民用是今后的必修课。在未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趋势下,科技将逐渐走向民用民生。只有广泛使用才能体现出技术优势”。适合各种场景的民用“光疫苗”产品也正在抓紧研发中。 吴凡介绍:“222纳米波长的光适合于有人的场景,对于人员密度越高,人流量大的场所,以及医院、养老院等特殊场所特别能体现其优势。医疗机构使用的传统紫外光消毒,必须人员离开后才能进行,而这项技术却可以在发热门诊等高风险场所持续使用。未来在交通枢纽、商业场所等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净化环境,提高生物安全性。” 不过,“光疫苗”也不是万能的。“光不会拐弯。在光照不到的地方,例如,物体的背面如果照不到,就不能消毒。任何技术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场景。”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远没有结束,“科技赋能抗疫,是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必由之路。”吴凡表示,下一步,除了通用产品外,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和星际光还将继续研发针对公共场所、机场货运、冷链产品等更多的场景应用的产品,并且监测其消毒效果。 通过研发、使用不同场景的有效抗疫产品,升级版的“光疫苗”有望为抗疫做出更大贡献。
动物会模仿人类打架吗?饲养员要不要劝架?一本正经的科普来了…
前几天,在北京野生动物园,有两家游客因琐事发生谩骂厮打。 本来是挺常见的一件事,虽然不是啥好事吧……但万万没想到,野生动物园的一则官方回复迅速引起了大量围观…… 双方的厮打让从未见过如此阵仗的动物“大为震撼”,印象深刻。当天晚上就在兽舍内纷纷效仿,场面一度失控。 后在饲养员的耐心教育下,动物们知道了打架不好,特别不好。 不过,随后就有网友在线提问:动物还能模仿人类打架? 后来饲养员表示,事发当天确实出现了母猩猩打公猩猩的情况,但不是真的打架,只是闹着玩。 动物真的能模仿人类打架?如果动物打架,饲养员又如何“拉架”呢?今天就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看。 动物真的能模仿人类打架? 准确地讲,模仿行为并非是动物界的专有名词,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动物具有“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它们跟大众理解的“模仿行为”比较类似。 但是,“学习行为”不完全等同于“模仿行为”,尤其是对群居动物来说。“学习行为”能够在群体中推广的前提是新的方法比原来的方法更高效。 举个例子,卷尾猴会用牙齿开坚果,如果群体中的一个个体学会了一种新的方法,比如用石头来开坚果,假设这种方法比之前群体中使用的方法效率更高,那么群体内的其他个体都会跟着学习用石头开坚果。 动物具有的“模仿行为”类似于“学习行为”,多是和生存或者繁衍相关。比如,食肉动物的捕猎行为,是在后天跟随父母学习而来。此外,“模仿行为”也可能属于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群居灵长类来说,它们彼此之间的打闹,对于其他个体的行为模仿,本身也属于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但是,对于“人类打架,引发动物模仿”,其实是不科学也是不严谨的。 首先,二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或者目前来说无法证明具备因果联系。二者之间很可能就是一个偶然性关联。要想证明二者之间的关联,需要多次重复实验。从科学上证明某种行为之间的关联是非常严谨的,不能仅凭某次偶然事件就得出结论。 其次,动物模仿人类的打架不具备进化上的意义。也就是说,这种行为从进化上,从物种的生存和适合度上是无法解释的。 不过,“人类模仿动物”这事倒是真实存在且经常上演的。 比如,瑜伽中的很多动作都是学习自然界的动物,像猫姿伸展;空军飞行中的眼镜蛇动物,武术中的“螳螂拳”…… 动物通常会为什么打架? 动物之间也会存在纠纷,人家动物有自己的“打架”方式,且比人类高级多了。 不同种动物的纠纷多少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同种动物之间的纠纷大致有:食物、领地、争夺交配权等几种形式,针对不同的目的的纠纷和不同的物种处理的方式也不同。 一般来说,同种动物间有一种“仪式化进攻”,就是发生纠纷之后为了避免造成伤亡,它们通过“仪式化进攻”解决,类似于我们人类的恐吓或者擂台比武,只是通过简单的招式来使对方屈服的方式,一般不会发生严重伤亡。 弱小的一方如果打不过,可以通过“屈服”或者逃跑的方式保证自己的安全。 虽然“动物学人类打架”不严谨,但是动物尤其是动物园里的动物,确实有时会因为人类而“打架”。 比如,人类将原本不在一起的动物关在一起——狮子和老虎,或者人类过度吵闹引发动物恐慌造成的打斗,或者动物园饲养动物的物密度过高等也会引发动物之间的打斗。 动物打架时,饲养员可以“拉架”吗? 这要看这个打斗是动物界的自然现象还是因为人类的干扰引发的。 比如,很多动物求偶期间雄性间会发生打斗,群居的灵长类动物之间也会发生“打斗”,还有一些群居动物幼崽之间的打斗可以归结为玩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的一部分。 对这种行为来说,是这些动物日常行为中的一部分,人类无需干涉。 但如果是人为因素导致动物园发生超出自然界动物属性的打斗,比如将狮子和老虎关在一起,或者人类过度吵闹引发动物恐慌造成的打斗,又或者动物密度过高发生的打斗,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类干预。 虽然很好玩 但是看热闹的同时 也要保持理性哦 本文专家:赵序茅,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
美国科学家研究:新冠疫情期间出生的儿童智商较低 最高下降37
此前有研究表明,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康复者,不论症状轻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下降。但似乎新冠病毒不仅仅影响了这些患者,还有儿童。 据外媒报道,美国科学家发表在预印版服务平台medRxiv上的一项新研究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生的儿童,其智商水平普遍低于2020年1月之前的儿童。 该研究种,调查了来自于罗得岛州大约605名儿童的先关数据,其中大多数是白人,有39名儿童出生于2018年和2019年。 结果发现,2020年1月前出生的儿童,他们的智商在98.5到107.3之间。但在新冠疫情期间出生的儿童,智商则急剧下降了27至37。此外,受影响的男性儿童比女性儿童多。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归因旨在减缓新冠疫情的封锁政策,例如经济停摆、戴口罩、学校停课、社会疏远和居家令。因为造成智力下降的因素可能包括关闭托儿所和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 正因为如此,拥有大学和研究生学位的母亲的子女不太可能因在流感大流行期间出生而受到负面影响。而那些在2020年1月以后出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较低的儿童(大多数是黑人和棕色儿童),在疫情期间受到的打击最大。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前出生的儿童在经历疫情的后期发展阶段后,在语言、非语言和认知方面的得分没有明显降低,这表明是疫情主要阻碍了儿童的早期发展。 这也可能是因为儿童生命的前1000天对发育最为关键。环境因素,包括母亲的身心健康、营养、刺激和支持性护理,都会改变儿童的发育。此外,来自母亲的压力,包括产前和产后,对孩子的发展同样增加了额外的影响。 不过,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一旦生活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阶段,再试图搞清楚疫情期间儿童智力下降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
“混打”或提升新冠疫苗效力 国内多个序贯免疫研究正在进行
自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以来,疫苗作为预防性手段始终备受关注。 随着多款新冠疫苗获批应用,加上近期德尔塔为代表的变异株引发的新一轮疫情,如何更好发挥疫苗的作用成为重要话题,加强针、混合接种、序贯免疫等关键词进入大众视野。 近期,北京艾棣维欣生物技术股份公司(简称“艾棣维欣”)宣布,其新冠DNA候选疫苗(INO-4800/pGX9501)已获准与科兴的灭活疫苗开展探索序贯免疫策略的临床试验。 上述提到的“序贯免疫”被冠以“新冠疫苗混打模式”而引发讨论。8月13日,疫苗专家陶黎纳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艾棣维欣的新冠DNA疫苗目前还没有发布过人体临床试验的数据,其个人认为直接和灭活疫苗做混合接种的步伐有点太大。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梳理发现,目前相关机构注册开展的“混打”临床试验并非只有一个。关于“混打”是否可以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疫苗有效性,以及是否可以对抗目前令全球棘手的病毒变异株,依然是一个需要等待进一步研究结果的问题。 序贯免疫与混打有什么不同? 根据艾棣维欣公布的消息,已获得批准并计划在中国启动的序贯免疫策略研究包括两项临床试验,一个是在18岁以上健康成年已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受试者中加强免疫新冠DNA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随机、开放、阳性对照设计的I/II期临床试验,另一个是随机、开放设计、阳性对照评估在健康成年及老年受试者中注射不同剂量新冠DNA疫苗并进行灭活疫苗加强免疫的II期临床研究。 上述“序贯免疫”就是通俗理解上的“混打”吗?实际上,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 7月10日至12日,第三届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大会上,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在《新冠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报告中提到,序贯接种是不同技术路径疫苗的间隔接种,包括基础免疫序贯和加强免疫序贯,从而达到单一品种疫苗不能成功实现的高保护效力和持久的免疫力。混打则是由不同厂家生产的针对同一技术路径的疫苗在固定的免疫程序上进行相互替代使用。 对于序贯免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曾公开表示,研究将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进行序贯免疫,可以作为提高疫苗效力的一种潜在方式。 目前,无论是从全球还是国内来看,已经获得不同程度批准的新冠疫苗以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等为主,尚没有DNA疫苗获批。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艾棣维欣的DNA疫苗是与美国生物制药公司INOVIO联合研发,2020年7月获批在中国进入临床试验,I期临床试验在上海华山医院开展。2020年12月在国内进入II期临床试验,该试验与江苏省疾控中心合作在江苏省开展。 关于DNA疫苗与灭活疫苗的序贯免疫,艾棣维欣称,两种疫苗已完成的相互交叉的序贯免疫临床前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序贯免疫策略能激发高水平特异性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抗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不过,陶黎纳对于两种疫苗的序贯免疫接种试验持保守态度。他认为:“艾棣维欣的DNA疫苗目前还没有发布过人体临床试验的数据,总体而言,对DNA疫苗在细胞内的作用机制和长远效应还缺乏足够的了解。现在直接和灭活疫苗做混合接种,个人觉得步伐有点太大了,不如先把DNA疫苗自己的接种剂量和程序做扎实了,再考虑和其他技术路线的疫苗做混合接种。” 多个新冠疫苗序贯免疫临床试验在进行 实际上,艾棣维欣DNA疫苗与科兴灭活疫苗的临床试验并不是国内第一个不同技术路线新冠疫苗开展序贯免疫研究的临床试验。 澎湃新闻记者从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网站查询了解到,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今年5月和7月分别注册过两个有关新冠疫苗序贯接种的临床试验,旨在通过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评估接种灭活疫苗后序贯接种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灭活疫苗与腺病毒载体疫苗序贯接种的研究设计根据注册资料,灭活疫苗来自科兴,而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来自康希诺生物。两个临床试验均招募300人,均招募已接种一剂或两剂灭活新冠疫苗的受试者,并以 1:1 的比例随机接种灭活疫苗或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目前7月份的研究处于Not yet recruiting(尚未招募)阶段,而5月份的研究处于Active ,not recruiting(招募结束)状态。 值得关注的是,更早之前的4月6日,江苏省疾控中心还注册了一项用于评估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和智飞生物的重组蛋白亚单位 (ZF2001) 的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在中国健康人群对抗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目前该试验也处于Active ,not recruiting(招募结束)状态。 按照试验描述,该研究将招募 120 名已接种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18 岁以上健康受试者。其中60名受试者将被纳入“0-28天”方案,另外60名将被纳入“0-56天”方案。受试者中,每个方案中30名18-59岁和30名60岁及以上的受试者将随机接种第二剂针对ZF2001或商业流感疫苗,比例为2 :1,之后,将在第二剂后的第 4 个月接种第三剂 ZF2001。 另外,根据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官网公布的新冠肺炎临床研究索引来看,从2020年1月至8月6日3时2分,共计875个新冠肺炎临床研究,其中6月27日有“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DF104B1)序贯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接种对正常人免疫系统动态变化的精准分析”的注册题目。 mRNA新冠疫苗序贯灭活疫苗接种临床试验注册信息根据这一临床试验的详细介绍,其研究主体单位是上海东方医院,这是一项干预性研究,目前处于1期临床阶段,研究目的是评估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DF104B1)序贯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接种在18周岁以上健康成年人中的安全性及免疫应答的持久性。 根据5月18日一项名为“mRNA疫苗(DF104B1)注射对正常人免疫系统动态变化的精准分析”的临床试验注册资料,DF104B1背后的企业是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对于“序贯接种”的灭活疫苗,注册资料并未显示是来自哪一家。国内已经获批的国药中国生物、科兴、康泰生物均属于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 序贯免疫会提高疫苗有效性吗? 尽管已经有关于序贯接种的研究,但目前大都没有正式披露相应的研究结果。根据公开报道,目前有部分业内人士分享了相关观点。 “序贯在两个灭活疫苗的基础上做得比较多,两针次免疫后序贯一针载体疫苗比用蛋白疫苗的第三针效果好。在一针灭活疫苗的基础上接种一针载体疫苗,比两针灭活疫苗效果好,但没有mRNA疫苗和载体疫苗那么明显。”朱凤才在上述大会的报告中表达了上述观点。 对于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序贯免疫,康希诺生物首席科学官朱涛也在公开采访中表示,根据江苏CDC研究者发起的新冠疫苗序贯免疫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接种2针灭活疫苗后,第3针用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加强,抗体水平与用灭活新冠疫苗加强形成数倍差异。在接种两种灭活疫苗3-6个月后用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进行加强,抗体升高约200倍,而接种灭活疫苗提高30倍,两者相差7-8倍,中和抗体的差异约近5倍。接种单针灭活疫苗1月后接种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抗体水平显著高于2针完整的灭活疫苗接种程序,可提高6倍。 从国外报道来看,目前也有部分国家公开提出序贯接种。 据路透社8月6日报道,智利表示,有研究表明在接种两针科兴灭活疫苗数月后,保护效力有明显下降。智利将自8月11日起,向已接种两针科兴疫苗的人群接种阿斯利康/牛津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以强化免疫效果。 另外,彭博社7月28日报道,乌拉圭计划为接种过两针科兴疫苗的人群提供辉瑞/拜恩泰科的mRNA新冠疫苗作为第三针,但并不会强制接种。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脑机接口告别“超丑大头套”,脑皮层放入迷你传感器,比芝麻粒还小
编译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8月14日消息,据外媒Tech Xplore报道,来自布朗大学、高通等研究团队研发了一个有关脑机接口的新系统。他们把脑机接口“拆成”一个个微型传感器来记录大脑信号的信息变化,为大脑或脊髓损伤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该系统通过一个个“神经元(neurograins)”传感器组成协调网络(coordinated network),独立记录由激发大脑神经元变化所产生的电脉冲(electrical pulse)信号,并将信号无线传送中央集线器(central hub),中央集线器将会通过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协调不同信号之间的信息。 该研究团队来自布朗大学、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和高通公司的专家,他们大约在四年前从事开发该脑机接口系统。 目前,该项目的研究报告已发布在8月12日《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上,研究题目为《通过微植入无线网络记录和刺激神经(Neural recording and stimulation using wireless networks of microimplants)》。 一、难设计、难制造,脑机接口设备遇双重挑战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脑机接口系统主要依赖于植入式传感器(implantable sensors),这些传感器可以记录大脑中的电信号,并使用这些信号来驱动计算机或机器人假肢等外部设备。 “脑机接口领域存在一个挑战是如何来探测大脑中尽可能多的点。”布朗大学工程学院(Brown’s School of Engineering)教授阿尔托·努尔米科(Arto Nurmikko)表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脑机接口都是整体设备——有点像由针做成的头套(little beds of needles)。我们希望将整体脑机接口设备拆解成分布在整个大脑皮层的微小传感器。” 对于该项研究,努尔米科表示有两个最大的挑战。 一方面,研究人员需要设计较小尺寸的特殊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主要功能为检测神经元信号、放大神经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微型芯片上。研究团队不但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芯片和电子设备的设计,而且需要通过迭代产品以优化产品性能。 另一方面,研究团队需要打造一个通信集线器(communications hub),用来在体外接受微型芯片的信号。 该装置是一个极小,可以直接放在脑皮层上的薄贴片。它的工作原理和微型蜂窝通讯塔相似,将采用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的方式来协调“神经元”传感器的信号,并且每个“神经元”传感器都将有自己的网络地址。 该贴片还将以无线方式为“神经元”传感器供电,同时基于新系统的设计,这些“神经元”传感器的耗电量也同样很低。 布朗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Jihun Lee表示,“我们必须利用电磁学、射频通信、电路设计、制造和神经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来设计和操作‘神经元’系统。” 二、动物实验成功!新系统或用于脑医疗领域 目前,该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希望证明新的“神经元”系统可以记录活体大脑的神经信号,这里说的活体大脑主要是指啮齿动物的大脑。研究人员将48个“神经元”传感器放置在动物的大脑皮层上,并成功记录了动物大脑神经信号的活动变化。 研究团队还测试了“神经元”传感器刺激大脑的能力。由于微小电脉可以激活大脑的神经活动,因此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同一个中央集线器来刺激大脑信号,来恢复因疾病或受伤而损失的大脑功能。 目前,研究团队将采用48个“神经元”传感器参与动物大脑信号变化研究,但研究报告表示,该系统最多可以协调“神经元”传感器的数量达到770个。该团队最终希望新系统可以协调数千个“神经元”传感器,为人们提供一个从未见过的大脑活动图片。 “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该系统需要以每秒兆位的速率同时进行无线电力传输和网络传输,并且微型芯片的面积和功率还受到限制,”助理研究员梁(Vincent Leung)表示,“我们的研究推动了分布式神经植入物(neural implants)的发展”。 但目前离研究人员开发出完整的“神经元”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Nurmikko表示,“我们希望最终能够开发出一个系统,可以提供最新有关大脑的科学见解和疗法,以帮助遭受毁灭性损伤的患者。” 结语:脑机接口赛道涌现更多新玩法 布朗大学、高通等多国研究人员联合研发了一种新的脑机接口系统,该系统通过传感器来检测神经信号,将助力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期,多家脑机接口公司发布了他们最新的研究结果以及研究产品。今年7月,马斯克创立的脑机接口创企Neuralink官网宣布他们即将发布第一款商业化产品N1 Link,帮助四肢瘫痪的人们重新获得“数字自由”。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也在7月发表了一项有关脑机接口系统的研究,该系统可以结合无线柔软电子器件和虚拟现实技术,让用户通过想象一个动作,来无线控制轮椅或机械臂。 尽管脑机接口市场正在逐步有一些成果,但目前很多脑机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都还是试验性质,真正大规模量产应用,甚至真正能帮助到多数患者,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普及脑机接口的任务任重道远。
谷歌首个处理语音AI编解码器,SoundStream最新技术详解,高效压缩且降噪
编译 | 李慧楠 编辑 | 江心白 智东西8月14日消息,据外媒VentureBeat报道,美国时间8月12日,谷歌公司对旗下音频编解码器SoundStream进行了技术详解,该编解码器不仅可以处理不同的类型声音,而且可以提供高质量的音频。同时,SoundStream是首个可以处理语音和音乐的AI编解码器,并且编解码器还能在智能手机上运行。 据了解,SoundStream是一款从端到端的“神经”音频编解码器,可处理的音频包括语音、音乐和环境声音。同时,SoundStream可同时进行压缩和增强音频以消除背景中的噪音。 据谷歌介绍,3kbps SoundStream的性能接近9.6kbps的美国EVS处理器,并且性能超过了12kbps Opus编解码器。此外,在相同比特率下,SoundStream的性能比当前版本的Lyra更好。 用户利用SoundStream来压缩音频,可缓解对高存储量和带宽需求。同时,解码后的音频与原始音频在感知上没有较大差别。 在传统的音频处理管道中,压缩音频和增强音频通常由不同的板块执行。但SoundStream是同时进行压缩和增强。 今年5月,谷歌发布了一款名Lyra为神经音频编解码器,可用于压缩低比特率的音频。Lyra是由SoundStream利用编码器、解码器和量化器组成的系统构建。 但谷歌称,SoundStream仍处于试验阶段,后续计划是还会更新Lyra的版本,更新后音频质量会更高,复杂性也降低。 “当人们在传输音频时,有效的压缩是必要的。SoundStream是改进机器驱动的音频编解码器的重要一步,它的性能已优于最先进的Opus和EVS编解码器,并可以根据需要增强音频。”谷歌科研人员Neil Zeghidour说道。 谷歌另一名科研人员Marco Tagliasacchi也在博客中写道,通过将SoundStream与Lyra集成,开发者可以利用现有的工具来进行研发,既很好利用资源,又能提供更好的音质。 结语:SoundStream后续版本值得消费者期待 据悉,SoundStream目前已具备市场最好的音频编解码器的功能和特性。SoundStream高效的音频处理器,不但节约了消费者时间,还能提供更好的音质。因此,SoundStream在音频编解码器的市场中,可能会更受消费者青睐。 虽然目前SoundStream仍是处于试验阶段,但随着谷歌推进技术发展,未来SoundStream或许会被广泛使用。
揭秘显示驱动芯片,一年84亿颗需求,华为入局破解国产芯尴尬 | 智东西内参
显示驱动IC是显示屏成像系统的主要部分。主要是负责驱动显示器和控制驱动电流的功能。近年来国内面板产业链日益成熟,而驱动IC作为面板产业链最关键的环节,国内配套依然处于起步的阶段,无论是大尺寸的LDDI,LCD的TDDI还是OLED驱动IC国内企业占比依然较低。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华西证券的报告《显示驱动芯—面板国产化最后1公里》,详解LED、OLED显示驱动芯片的技术特点和行业现状。 原标题: 《显示驱动芯—面板国产化最后1公里》 作者: 孙远峰 等 一、需求暴增,显示IC也闹“芯片荒” 2020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需求量达80.7亿颗(包含TDDI+DDIC)。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影响,显示驱动芯片需求量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达80.7亿颗,其中大尺寸显示驱动芯片占总需求70%,而液晶电视面板所用驱动芯片占比大尺寸总需求的40%以上; 中小型显示驱动芯片占总需求30%,智能手机占比最高,LCD TDDI和OLED DDIC合计占比约20%; 2021年,终端应用增长依然强劲,同时由于电视面板的高分辨率趋势确立,2021年显示驱动芯片总需求将增长至84亿颗。 ▲2018~2021E 驱动芯片应用占比(%) 在去年开始的“芯片荒”浪潮下,显示驱动IC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根据TrendForce数据,目前已经有部分显示IC涨价30%。驱动 IC缺货,面板行业更是首当其冲,自去年 1 月到今年 3 月,电视 50 吋 LCD 面板涨价一倍,彭博分析师 Matthew Kanterman 预估 ,液晶屏幕价格将保持上涨至今年第三季度,目前显示驱动 IC 非常短缺。 ▲2019~2024E 全球DDIC出货量(亿颗) ▲2020Q4年全球DDIC供应商份额(%) 2021年价格上涨为全球DDIC(TDDI+DDI)市场规模上升的主要推动力。 根据CINNO Research相关数据,2021年全球DDIC(包含TDDI+DDI)市场规模为138亿美元,相比2020年增长55%,其中: 在全球晶圆8寸产能增量有限情况下,尤其是90~150nm成熟制程节点产能短缺较为明显,供不应求情况下DDIC价格有明显上涨(价格带动DDIC营收规模增长~53%,出货量带动DDIC营收规模增长~2%); ▲2018年~2023年全球DDIC市场规模(亿美元) ▲预计2021年Q2 DDIC价格环比上涨(单位:美元) 在制程方面, 显示驱动IC制程范围较广,涵盖28nm~150nm工艺段,其中NB等IT和TV工艺节点为110~150nm; LCD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集成类TDDI制程段在55nm~90nm;AMOLED驱动IC的制程段较为先进为28nm~40nm; 依据DISCIEN相关统计,每个月显示驱动IC消耗晶圆约250~270K,约占全球Foundry产能的6%。 ▲显示驱动IC芯片的产品制程种类 全球主要显示驱动芯片代工厂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台积电、联电、世界先进和力积电,韩国东部高科等,中国本土包括中芯国际、晶合集成等。 技术上, 屏幕显示驱动芯片封装技术主要有 COG、COF和COP。 三者主要的应用是实现手机或电视系统对其屏幕(LCD,OLED)的驱动控制,以及与其它系统例如主板FPCB、部件等的信号链接。 在全面屏趋势以前,基本上所有的手机都采用的是COG封装工艺,这种封装良品率高、成本低且易于大批量生产的直接优势。 在屏幕四边宽度上:COG>COF>COP,在屏幕成本上:COP>COF>COG。 COF和COP的柔韧特性能使屏幕的侧面区域(边框)设计变的更窄。但是只有使用OLED屏幕配合上COP封装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四面无边框。 在COP里,DDIC直接固定在COP的柔性塑料基板上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一来COP的塑料柔性基板便可不受物理限制的在手机或电视边缘区域形成弯曲,从而进一步缩小边框达到近乎无边框的效果。 二、LCD驱动IC,TDDI是主流 电容屏驱动IC是电容屏工作处理的主体,是采集触摸动作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载体,IC采用电容屏工作的原理采集触摸信息并通过内部MPU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反馈终端所需资料进行触摸控制。 显示驱动芯片是面板的主要控制元件之一,主要功能为通过对屏幕亮度和色彩的控制实现图像在屏幕上的呈现。目前,LCD屏幕的驱动IC主要使用的是触控与显示驱动器集成(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简称TDDI )技术。 TDDI芯片将显示驱动芯片和触控面板芯片集合到一颗芯片当中,可以有效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集成度,使移动电子设备更轻薄、成本更低、显示效果更好。 ▲TDDI技术 TDDI通过接收主板发送的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模拟数字处理和算法处理形成指令,再通过控制输出电压调整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从而达到控制屏幕显示效果的目的。 原有的系统架构因为显示与触控芯片是分离的,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显示噪声的存在,而TDDI由于实现了统一的控制在噪声的管理方面会有更好的效果。 TDDI优势: 1、 一流性能。显示触控一体化的系统架构减少了显示噪声,提供了一流的电容式触控性能,提升整体感应的灵敏度; 2、 外型更薄。有效提升屏占比满足手机薄型化窄边框的设计需求; 3、 降低成本。相较于传统的触控方案,TDDI 模组工艺流程简单。同时,集成化的 TDDI 可集成Force Touch、3D、指纹识别等功能; 4、简化供应链。简少了传统外挂式触控方案模组的组件数量及工艺步骤,使得良率提升,同时伴随着 TDDI 资源的不断丰富降低了系统总体成本。 TDDI劣势 1、较使用 TDDI 带来的系统总成本的降低,目前 TDDI 本身的成本远大于单一触控芯片加驱动芯片的成本总和; 2、需要更高的电压,增加功耗,在 IC 的制作流程上需要更多的 mask 及工艺程序; 3、随着市场终端对超载边框需求日益明确,由于 TDDI chipsize 变大而导致难以实现。 目前各大 TDDI 厂商均在与 Panel 厂商合作开发全 interlace架构 TDDI,这也为未来 TDDI 技术主要走向之一。 早期 TDDI 的架构为显示驱动部分与触控部分分开,驱动显示电路走线居中,触控部分分布两侧。 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芯片 chip size 变大,与 PanelBonding 时走线过多且复杂,从而增加了 TDDI 的物理成本。 随着手机终端超窄边框及低成本的不断诉求,IC 厂商不断优化电路结构设计,将驱动显示电路与触控电路交错分布(interlace),从局部 interlace到全 interlace。此项革新解决了 chip size 过大的问题,极大的缩小了芯片大小,降低物理成本。由于电路走线设计的简化也使得 Panel 设计优化,层数减少从而带来整体成本的降低。 ▲驱动芯片工作电路结构设计示意图 近年来TDDI芯片,即显示驱动芯片和触控芯片整合的触控技术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京东方公司在2019年6月14日提出了一项发明专利,用于解决现有的TDDI芯片在轻负载模式下触控时间段内出现空闲的问题。 Omdia预计2020年LCD触控和显示集成驱动芯片(TDDI)的出货量将达到8.73亿颗。其中, 智能手机:用于智能手机显示屏的TDDI出货量将达到7.81亿颗。 平板电脑:平板电脑TDDI快速渗透,2020年预计将达到8400万颗。 车载:汽车领域TDDI市场也逐渐成熟,预计今年的出货量将达到500万颗。 ▲2020年LCD TDDI各领域出货量占比 ▲ 2020年LCD TDDI各领域出货量占比 目前全球TDDI厂家主要有中国台湾地区的联咏、敦泰、奇景、谱瑞等,韩国三星、SiliconWorks等原驱动IC厂商也加码TDDI市场,中国大陆推出TDDI芯片产品的厂商主要为韦尔股份、集创北方、晶门科技、格科微。 三、OLED驱动IC,华为入局 OLED的驱动IC目前为DDIC (Display Driver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DDIC), 主要功能:控制OLED显示面板,配合OLED显示屏实现轻薄、弹性和可折叠,并提供广色域和高保真的显示信号。同时,OLED要求实现比LCD更低的功耗,以实现更高续航。 目前高端旗舰手机搭载On-cell技术的AMOLED面板,由于AMOLED面板结构与驱动方式和LCD完全不同, On-cell模式下触控显示同时工作会产生干扰, TDDI在AMOLED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智能手机OLED DDIC 2020 年 全 球 DDIC 市 场 规 模 为 19.37 亿 美 元 ,2020~2023年CAGR 12.7%,2023年市场规模增长至27.71亿美元。其中 5G智能手机换机周期,OLED加速渗透,手机为DDIC主要应用领域,预计到2023年手机DDIC市场规模为23.87亿美元; 高端TV采用OLED屏幕后带动DDIC市场增长,预计到2023年OLED TV DDIC市场规模为1.3亿美元。 依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2021年预计AMOLED手机机型比重大幅度提升至39%; a-Si /IGZO LCD机型需求依然强劲,预计全年比重仅微幅下滑至28%; LTPS LCD机型比重则持续受到压缩,预计比重将减少至33%,但其中LTPS HDLCD机型的规模有望逐渐增加。 ▲2019年智能手机显示屏分类(%) ▲2020年智能手机显示屏分类(%) ▲2021年智能手机显示屏分类(%) AMOLED驱动IC领域,韩国公司处于领先地位,具备技术优势。其中 Samsung LSI 2020年市占率超 过 50% , 三星显示(Samsung Display)的专属供应商,美格纳次之占比达24%; Silicon Works历史上依赖于单一客户LGD,未来争取客户多元化; 中国台湾地区的Novatek(联咏)和瑞鼎科技(Raydium)是 2020年中国面板厂AMOLED驱动芯片主要的供应商,市场份额分别为7%和6%。 ▲AMOLED 智能手机显示驱动芯片2019年市场份额 目前OLED驱动IC还是以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公司为主,国内企业占比较低;依据集微网,半导体投资联盟信息,华为海思自研的首款OLED驱动芯片已于2020年完成流片,预计采用40nm工艺,于2022年上半年量产; 产能方面,由于OLED 驱动芯片主要采用40nm/28nm,韩国三星和Magnachip最先进的制程到28nm,整体代工产能偏紧的情况下,OLED驱动IC产能也受到限制。 根据 Bloomberg信息,2020年三星代工业务的60%来自于旗下S.LSI部门(自有销售,包括5GSoC,高像素CIS,DDI等);剩余的40%高通占比约20%,NVIDIA, IBM, Intel等占比剩余的20%。 依据三星电子公司公告,2021年公司代工业务将会注重先进制程,拓展下游应用包括HPC/汽车等,而S.LSI则继续聚焦于5G SoC,高分辨率CIS和DDI; 另外的OLED驱动IC玩家主要有Magnachip和 Silicon Works。 Magnachip 是全球最大的独立OLED显示驱动供应商 28nm OLED驱动芯片领先者,具备超低功耗和最小尺寸; 具备量产能力,截止到2020年Q4,公司累计出货6.81亿颗。 Silicon Works销售主要依赖于单个客户LGD,2019年开始逐渐引入中国部分面板制造商,2020年公司OLED相关产品LGD占比91%; 公司主要的产品包括TV/电脑/汽车等OLED/LCD驱动芯片以及智能手机OLED驱动IC,从制程的角度看,小型OLED DDI(12寸,28nm);低端小型LCD TDDI(8寸,65nm);大型DDIC(8寸,120-130nm)。 智东西认为,在面板领域,中国公司已经占据了LCD市场半壁江山,OLED面板也在快速追赶三星、LG等公司。不过在驱动IC上,国内占有率不足1%。好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内有多家驱动IC企业已经加强了自研。而且,显示驱动IC的主流工艺最高的也不过28nm工艺,这些工艺国内代工厂都已经量产,着国内企业加速新产品的研发,突破高端产品,国内显示IC会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