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从全球车型到中国特供,砍掉了马丁脸的福特新蒙迪欧,还能赢下中国市场吗?
这种车型卖得好的品牌,做得都很不错。反之,这种车型卖得不好的品牌,现在混得都不太好。 长安福特产品市场总监李月飞在新蒙迪欧媒体见面会中道出了这么一条市场规律,而他所指的车型,正是 B 级轿车。 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论是日系三强还是德系豪门,B 级轿车都是其产品线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品牌销量的中流砥柱,同时还是定下品牌基调的关键所在:与实用至上的 SUV 不同,轿车能将品牌理念放至最大,在一代又一代的车型中增进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 不信的话不妨来跟我念一遍: 丰田凯美瑞、本田雅阁、日产天籁、大众迈腾。 顺口吗?顺口就对了。接着来,我说品牌,你们来猜车型。 福特! ▲图片来自 Parkers ——蒙迪欧。 为世界而生 对于国人来说,蒙迪欧是一个既熟悉又响亮的名字,曾经也是百万销量俱乐部的成员之一。在我看来,这辆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风云车型总共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是「全球车型」阶段。 ▲图片来自:Autocar 蒙迪欧 Mondeo 这个名字,除了「高级」这一个解释之外,还可以视作法语「Mondial」的衍生词,意为「全球的、世界的」。 没错,从立项之日起,福特就打算将蒙迪欧打造成一款全球车型。 正所谓众口难调,虽然都在一个「地球村」,但全球各地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偏好显然是不一样的,要打造一款全球车型,谈何容易。正因如此,福特此前针对不同的市场推出了非常多的车型,比如欧洲的 Sierra、亚洲的 Telstar、北美的 Tempo 等。 ▲福特为欧洲准备的 Mondeo Turnier,图片来自:Ford Fan 蒙迪欧这辆「全球车」,将福特的所有同级车型进行了一次全面整合。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福特花费了 60 亿美元,但收获的是全球市场对于福特轿车的高度认可。 当然了,这里的「全球市场」,也包括中国。 ▲长安福特蒙迪欧当年的广告 2004 年,长安福特蒙迪欧正式上市销售,一举摘夺国内年度风云车、性价比最优车型、年度车型等多个奖项。 不过,国内用户最为熟知的,还是那个长着一副「马丁脸」的第四代蒙迪欧。 2013 年第四代蒙迪欧上市后,长安福特的品牌价值终于迎来了一次大爆发,年销量从 60 万辆到 80 万辆,再到 2016 年的近百万辆。 如同前文所说,蒙迪欧不仅支撑着长安福特的销量数据,更凭借着实打实的产品力,带动了锐界、金牛座等高端车型,成为了长安福特品牌形象的上升支点。 中国人最懂中国人? 下面就来到了蒙迪欧的第二个阶段——「中国车型」阶段。 福特早在 2020 年就停止了北美蒙迪欧的生产,欧洲蒙迪欧也将会在今年 3 月停产,且不会推出继任车型,专注电动化转型。 于是长安福特决定,自己干。 这辆由中国团队主导、整合福特全球资源的新一代蒙迪欧问世时,长安福特再次进入了国内汽车市场的核心竞争当中。 要征服国内轿车市场,首要任务就是拉长轴距。福特中国团队让新一代蒙迪欧拥有了 2945mm 的超长轴距,能够很好地满足对后排空间极度重视的中国家庭。 对于拉长轴距这件事,部分讲求驾控体验的消费者会嗤之以鼻,但驾驶乐趣恰恰是新一代蒙迪欧在 B 级轿车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2.0T+8AT 的动力组合让新一代蒙迪欧成功跻身 6 秒俱乐部,比肩同价位电车。 为了强调运动感,长安福特在外观设计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 作为福特「势能美学」全新家族设计理念在轿车品类上的首次量产化呈现,福特中国团队摒弃了以往的马丁前脸,取而代之的是拥有呼吸式动能鳞甲的八边形格栅。 而在短促有力的肩线后方,是神似 Mustang 的竖状灯组与富有层次感的尾部设计。在车辆启动时,大灯会由内而外依次点亮,格栅内部的「鳞甲」依次起伏——这正是年轻消费者所注重的气场。 至于这辆新蒙迪欧实际开起来如何,我和你一样好奇,它真的有看起来这么运动吗? 实际上,起初我对于长安福特努力营造的「运动感」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此前同样高喊运动口号的长安福特 EVOS 未能让我满意——转向手感过于轻盈,悬挂调教更偏向家用,油门响应也称不上十分迅速。 对此,我向新一代蒙迪欧总工程师关英超道出了我的顾虑。令我感到些许惊讶的是,他并没有绕着圈子回答我的问题: 你的感受是对的。 他表示,福特中国团队在整车调教上,确实会偏向于中国普通家庭的实际用车需求。长安福特所强调的运动感,可以看作是日常驾驶中的小点缀,能够满足年轻用车群体偶然间随心而发的一次次深踩油门。 这正是蒙迪欧与凯美瑞、雅阁、迈腾的最大区别,车侧象征着运动的 ST-Line 标识就是最好的佐证。 「你放心,比起 EVOS,蒙迪欧会更好开一些。」关英超称。 国人需要的,还有哪些? 「除了好看的外观、优秀的动力表现,有些用户还想要电车级的智能。」李月飞说道。 是的,在智能化方面,新蒙迪欧确实可以媲美新能源车。 长安福特成功将动感活力的氛围带入了新蒙迪欧的数字化座舱,极富科技感的 1.1 米大屏也很好地成为了信息娱乐系统的载体,满足用户的智能需求,这么看过去,你说它是新能源车,我也不会产生丝毫怀疑。 这块横穿仪表台左右的大屏可不是一个摆设,它内置了福特 SYNC+2.0 智行互联系统,支持多点触控、AI 语音识别、手势控制、面部识别等多种交互方式。 在新势力车企最为看重的辅助驾驶方面,新蒙迪欧同样拥有福特著名的 BlueCruise 主动驾驶系统,能够实现高速公路与快速路段的 L2+ 自动驾驶。 不仅如此,长安福特还在蜂窝车联网(C-V2X)方面做到了领先。 与此前发布的长安福特 EVOS 相同,新蒙迪欧同样搭载福特车路协同系统,车辆能够接入所在城市的智慧交通体系,大大提升了驾驶员的道路感知能力——你甚至可以在仪表盘上看到前方红绿灯的读秒。(对福特车路协同感兴趣朋友,可以看看董车会此前的报道。) 在与关英超先生的交谈中,我还问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了 EVOS,长安福特还要咬着蒙迪欧不放? 他表示,在中国,蒙迪欧车主仍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国内用户对于 B 级燃油轿车的需求也同样存在。EVOS 代表了长安福特作出改变的决心,而新蒙迪欧则诠释了福特中国团队对于中国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外观好看、空间够大、动力充沛、智能好用,这正是大众需要的,不是吗?
被运营商忽悠办了5G套餐后,我觉得自己很蠢
“ 神州行,我看行。”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句 04 年的移动广告词。那个时候,我爸用 “ 全球通 ” ,我妈用 “ 神州行 ” ,我用 “ 动感地带 ” 。 从 2G 时代跳进 5G 感觉就一转眼的事。 但,今天差评君可不是来吹 5G 的牛皮,而是想聊点实在的。 讲( pen )讲( pen ) 5G 套餐的事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接到过 5G 套餐的推销电话,客服一周起码发四五条消息,要我尽快升级到 5G,享受优质服务。 但差评君在公司问了一圈,却发现根本没啥人主动办 5G 套餐,办了的大多也都是 “ 被 5G ”,套餐自动升级了。 其实,这里有一个热知识,你能不能用 5G 流量,只和手机有关系,和套餐没啥关系。 所谓的 “ 4G 流量 ” 和 “ 5G 流量 ” 是不存在的概念,因为流量就是我们上网产生的数据 —— 下载个 App 要 500M,你用哪个网络都是 500M。 粗暴理解,流量是我们从运营商手里买来的 “ 油 ”,而能跑到多快,取决于我们的交通工具本身。 这个交通工具就是你的手机。 5G 流量套餐只是运营商为了顺应时代涨一波价,顺便平摊一下 5G 建设成本,从技术上来讲和 4G 套餐没什么差别。 只要你的手机支持 5G,那就可以上 5G,不管你用的是 4G 套餐还是 5G 套餐。 嘿嘿,很多人没想到吧,估计有不少人以为只有用了 5G 套餐才能享受 5G 的服务。 其实,我们用 4G 套餐,就能享受到 5G 信道和带宽优势。 不信?现在用 4G 套餐的你们,只要把 5G 的开关打开,手机自己会在有 5G 信号的地方切换到 5G 信道。 不过,为了让用户办理更贵的新套餐,运营商会偷偷给老套餐人为做一层 “ 软限速 ”,让 4G 套餐没有办法跑到 5G 真正的速度。 举个不那么严谨的例子,就好像你的百度网盘。。 虽然把立场放在运营商那儿,也不是不能理解:造基站还是得花不少钱的。。。 不过,就算有人为限速,但 4G 套餐的 5G 下载速度依然达到了 400 Mbps,是 4G 下载速度的 6 倍多。 左:4G 套餐跑 4G 右:4G 套餐跑 5G ▼ 如果你觉得目前在用的 4G 套餐资费合理,那差评君建议就不要更改了。想体验 5G,换一部手机就好了。。 因为 5G 套餐是真的贵啊。。。 差评君跑了三大运营商,专门做了他们 5G 套餐的价格。。 电信: 畅享套餐、融合套餐、美好家套餐 ▼ 中国联通: 畅爽冰淇淋 5G 套餐 ▼ 中国移动: 智享套餐 ▼ 资费都大差不差,基本都从三位数起跳。谁能想到,当年我妈用的神州行,一个月资费就 5 块钱。。 差评君一直在用的 4G 无限流量套餐,每个月也就 98 块。动感地带 30GB 的 4G 套餐,月租只需要 39,是 5G 套餐的三分之一。 如果你 “ 很不幸 ” 地升级成 5G 套餐了,想要改回去行不行呢? 按理来说,只要给当初推销套餐的客服,打个电话,就能要求对方帮你更改回去。 但是,实际上,貌似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差评君是有着血泪教训。。。 差评君专门把自己手机号升成了 5G 套餐,然后询问客服想要改回 4G。对方同意是同意,但非要你去线下营业厅更改。。 这就很奇怪了。 当初推销 5G 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一通电话就给我升级了。现在小甜甜想改回去,你又说你改不了了? 这种阻止用户降档的行为明显是不合理的,就像有权限给你升级套餐一样,客服按理说同样可以帮你改回来。 差评君在友好地交流后,对方立马就改口了。( 如果差友们交流之后,对方还是坚持不改。那就可以合理地使用投诉途径,一般第二天,对方就会亲自给你打回来了。 ) 可,当你以为事情即将解决的时候,运营商真正的套路显现出来。。。 请注意客服的这个问题: “ 请问更换哪款套餐呢?” 运营商不是傻子,人家早就挖好了坑等着我们来跳了。上了 5G 就等于上了它们的 “ 贼船 ”,上去容易下来难。 仔细读一读他们的公告,会发现白纸黑字写的是:可以换回目前在售的 4G 套餐。 那要是,已经没有在售的 4G 套餐了呢? 好家伙,我这一查,不光官网的 4G 进入窗口全都不见了。 5G 倒是很显眼 ▼ 费半天劲在犄角旮旯找到了入口,也会发现大部分 4G 套餐都已经下架。目前在售的,都是一些性价比很低或者流量很少的套餐。 就 10 GB,也好意思标大流量 ▼ 连最普通的 30GB 基本套餐都取消了。。 ▼ 再追问下去,对方就开始推荐像腾讯大王卡,或者哔哩哔哩电视卡一类的网卡。 但是,差评君明明记得前两天,工信部还发了通知,要求高中低档 4G 套餐都得上架销售,也不可以隐蔽入口。。。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提升 5G 服务质量的通知 》▼ 现在别说高中低档套餐三种选择,如果去线下营业厅,你很可能还会被告知: 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 4G 套餐这种东西了,你死了这条心吧。 差评君一连跑了联通、移动两家线下营业厅,询问可以不可以从 5G 套餐改回去。最后得到的答复,出奇一致的冰冷:不行,现在没有 4G 套餐给你换。 应该说,一听我是来换 4G 套餐的,热情的柜员就开始变得有些疏离陌生。 于是我马上改口,“ 那我不换了,给我办一张新的 4G 卡。” “ 可以 ”,对方立马掏出了一张单子:“ 这就是 4G 套餐,你要办哪一档的。” 单子上面写着个大大的 5G 。。 “ 不对吧,这上面写着 5G 啊。我要办的是 4G 。” “ 这就是 4G 套餐,你手机开 4G,那它就是 4G 了。” 这还用你教?我想买辆自行车,你指着一辆汽车跟我说:“ 这就是自行车。你拆掉两个轮子就是自行车,再装上就是汽车,拆一个还能当三轮车。划算吧。” 有你这么说话的吗? 这些运营商们,一边连哄带骗地推销昂贵的 5G 套餐,另一边偷偷把 4G 套餐全部下架。嘴上说的都是为老用户谋福利,但作为用户的我们早就是他们砧板上的鱼肉。 你前脚刚伸进去,想探探路。 后脚还没抬起来,运营商就开挖掘机过来,把你的后路全挖了。 可以说,目前 5G 应用最活跃的地方,既不在 VR,也不在什么元宇宙,而是在三大运营商的嘴里。 有超过 2.6 亿 5G 用户,实际上还在使用 4G 网络。。 就像我前面说的,4G 手机的网速是手机本身的网络制式决定的。就算开了新套餐,它也只能跑到 4G 的速度。 但不能用,不代表你就不是运营商的推销目标了。虽然你不能用 5G 网,但是可以你花 5G 套餐的钱啊! 看看人家联通的 5G 文案是咋说的。 高情商:无法达到最佳效果;低情商:白买,用不了 5G。 差评君后面那哥们就是。接了通移动推销 5G 的电话,想着新科技它需要人支持啊。 “ 升,给我升 5G 。” 现在他已经用 4G 手机,支持运营商们三个年头了。资费也从每个月 98,涨到了 138。 其实运营商们推广 5G 套餐本身没什么问题,但这种给消费者挖坑,还顺手把土也给埋上的行为,实在是过于猥琐了。 而且,跑营业厅的时候,我发现线下办理业务的更多都是有一定岁数的老年人。对于他们来说,获取信息的途径,就只有线下柜员的一张嘴。 我们或许还有途径看到这篇文章,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没有办法跨越这个信息差的。 5G 建设成本,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背后搞小动作,最后败坏的只会是运营商的名声和口碑,消耗掉消费者最后的信任。 中国移动公告截图 ▼ 前几天,三大运营商公布了自己的 5G 套餐用户数量,中国移动超 4 亿,电信 1.96 亿,联通 1.6 亿。差评君不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有没有我在营业厅遇到的那些,从头到尾用不着 5G 的人。
天玑8000系列发布:台积电5nm制程 OPPO、Redmi等将首发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植泽坤)3月1日消息,MediaTek发布天玑8000系列5G移动平台,采用台积电5nm制程,两款平台均采用八核心CPU架构,终端产品预计将于2022年第一至第二季度上市,OPPO K10、Redmi K50系列等产品将首批搭载。 MediaTek 天玑8000系列特点 天玑8000系列 5G移动平台将采用台积电5nm制程,CPU架构为八核。天玑 8100搭载4个主频2.85GHz的Arm Cortex-A78核心和4个Arm Cortex-A55能效核心;天玑8000的Cortex-A78核心主频为2.75GHz。两个平台均采用Arm Mali-G610 六核GPU,拥有MediaTek HyperEngine 5.0游戏引擎,支持四通道LPDDR5内存与UFS 3.1闪存。两款平台都集成了MediaTek的第五代AI处理器APU 580,且搭载了Imagiq 780 图像信号处理器,处理速度最高为每秒 50 亿像素。 在基带方面,天玑 8000系列平台内置的5G调制解调器符合 3GPP R16 标准, 支持5G Sub-6GHz全频段网络与2CC CA双载波聚合技术,同时也支持Wi-Fi 6E和蓝牙5.3。在影像上,该平台还支持最高2亿像素摄像头、4K60 HDR10+ 视频录制、双摄像头HDR视频同步录制。 MediaTek 天玑1300 5G 移动平台 除此之外,MediaTek还发布了天玑 1300 5G移动平台,基于台积电6nm工艺,同样采用八核CPU架构,拥有1个主频3.0GHz的Arm Cortex-A78超大核、3个Arm Cortex-A78大核和4个Arm Cortex-A55能效核心,GPU配置为Arm Mali-G77 GPU,集成MediaTek第三代APU。天玑 1300平台的HDR-ISP最高可支持2亿像素摄像头,同样集成了MediaTek HyperEngine 5.0游戏引擎。 采用天玑 8100、天玑 8000和天玑 1300的终端预计将在2022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陆续上市,同时OPPO、Redmi、一加等厂商宣布将会在即将推出的手机上搭载天玑8000系列移动平台。
手机、造车一个不落?董明珠连任格力电器董事长:今年要搞大动作
3月1日消息,近日格力电器召开了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董事会完成换届,68岁的董明珠再度连任董事长,任期为三年。 之前参加节目时,董明珠就已表态,在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之前,她不会离开格力。董明珠1990年进入格力,4年后升任副董事长,2012年5月正式被任命为格力董事长。 可以说董明珠是看着格力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对于格力的业务非常了解,格力董事会成员对于董明珠也非常了解,相信她的能力。在本次发布会上,格力透露有意将旗下板块拆分上市。 作为国内T1级别家电企业,格力电器一直处于盈利状态,且企业能够健康发展。小雷查看了一下格力的股票,有涨有跌,整体比较稳定,这几年的变化不是很大。拆分上市是格力的一步好棋,能够帮助格力快速集资,完成下一步战略。 格力的下一步战略是什么,相信各位比较好奇。除了家电、智能家居这些原有业务,早前格力还透露出要进军汽车行业。其实不只是格力,这几年跨行造车的企业太多了,包括同为家电企业的美的。电动汽车的门槛虽然比燃油车低一些,但前期技术研发和工厂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 此外,虽然格力手机业务没多大声音了,但董明珠却一直没有放弃。去年格力还把王自如招揽进去,负责手机业务,并在去年11月推出了新机大松TOSOT G7。这款手机比格力原先的机型实惠一些,只是价格仍有些偏高,看来格力真的不打算放弃手机业务。 仅依靠格力的现有资金,拓展业务压力太大,拆分上市肯定是最好的选择,能够吸引投资者的注意。更何况格力经营状况良好,不用担心股票破发。 相信很多人都没想到,看上去挺年轻的董明珠,实际年纪已经有68岁了。当初小米官宣造车时,雷军称那是自己人生最后一次创业。对比之下,年纪大15岁的董明珠颇有曹操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通用Cruise权力斗争大结局:CTO变CEO 新老板发文表决心
不差钱的通用Cruise,有了新CEO! 车东西3月1日消息,据外媒TechCrunch报道,通用旗下自动驾驶公司Cruise的联合创始人Kyle Vogt正式确认了担任CEO一职。 Kyle Vogt宣布正式接受Cruise CEO一职 3月1日,Kyle Vogt在其个人推特账号上正式宣布了要担任Cruise CEO的消息,随后Cruise官方账号也转了他的推特并官宣确认了这一消息。 颇为有趣的是,Kyle Vogt在确认担任CEO之后,似乎有意要展现出自己的斗志与能力,发布了数条推特回复,称自己已经等不及要带领Cruise在下一个十年创造出自动驾驶领域的突破,同时展望了实现自动驾驶的梦想,甚至还表示当上CEO解决了自己的起床困难症…… 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担任好CEO一职,他表示自己在Cruise已经干了8年多,拥有非常丰富的技术经验,最后还顺带恭维了自己的团队。可以看得出来通用Cruise的这位新任CEO颇有一番新官上任的冲劲。 Kyle Vogt作为Cruise的联合创始人,在通用汽车于2016年收购Cruise后长期担任CTO一职。但就在去年年底,Cruise的前CEO Dan Ammann突然离职,随后Kyle Vogt临时接任了Cruise的CEO,同时保留其CTO头衔。现在Kyle Vogt已经正式确认成为下一任CEO,但近几个月经历高层震荡之后的Cruise未来发展如何,也许还需要等待时间给我们答案。 一、前CEO突然离职 因IPO与通用产生矛盾 去年12月,通用汽车集团的CEO Marry Barra因在公司方向上与时任Cruise首席执行官Dan Ammann存在分歧,最后迫使Dan Ammann下台,Cruise也因此经历了一次高层人事巨变。 据彭博社报道,此前Ammann认为在Cruise的后续发展方面,Cruise需要先专注于开展Robotaxi业务,然后再去分配资源。 Cruise前CEO Dan Ammann 其次,他希望Barra和通用汽车的董事会批准Cruise尽早上市,获取更多资金,招纳更多高级的自动驾驶人才。 但Barra和董事会则希望将Cruise保留在通用内部,这样既可以让通用汽车获得其Robotaxi业务的高额估值,也能技术共享,让通用更直接地获取Cruise的资源以制造其他自动驾驶汽车和服务,此外,Cruise还能帮通用汽车增强自己的辅助驾驶技术。 最后双方的较量以Ammann的离开告一段落,最后Kyle Vogt担任临时的CEO。 Kyle Vogt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Cruise的这次高层变动也能看出它目前所处的尴尬境地。背靠本田、通用两棵大树,看上去财务无忧,但实际上发展依然是被束手束脚的。 而且,通用在搞自动驾驶方面似乎也有些摇摆不定。 首先,在Robotaxi业务上,Cruise不仅落后于Waymo,甚至还落后于一些中国创业公司。比如在付费运营上,国内的百度Apollo、小马智行等都已经开始付费运营了。 而在量产车方面,通用的L2级自动驾驶系统SuperCruise目前全系只有一款车型搭载,并且没有NOA等高级功能,明显落后于特斯拉等新造车玩家。 二、上月刚获85亿融资 今年将开启付费运营 上月初,Cruise宣布获得又一笔价值1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87亿元)的融资。该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进行第二次跟投,此前软银愿景基金已经于2018年向Cruise砸了9亿美金(约合人民币57.24亿元)。 软银愿景基金在2018年向Cruise投资时,曾经承诺在Cruise开启商业运营后再投资1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87亿元),当时Cruise预计自己能够在2019年就能完成这一目标,不过显然Cruise在这几年的发展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在一再拖延了3年之后,这家自动驾驶公司终于迎来了这笔迟到的融资。 此外,根据Cruise官网给出的信息,从上月初开始,Cruise将向公众开放等候名单,公众可以在其官网上注册,并获得在旧金山体验Cruise的免费无人驾驶服务的机会。 Cruise的CEO Kyle Vogt表示,本轮融资将帮助Cruise在旧金山和更多社区“快速扩展这项技术”。 Cruise官网的注册页面 Kyle Vogt称,此次在旧金山开放的这个项目,是Cruise的社区骑手计划,参与人员由其内部员工提名或从注册候补名单的人中选择。 外媒评论称,这一项目类似于Waymo在亚利桑那州启动的“early rider”计划,加入该项目即可提前尝试无人出租车的服务。 Cruise方面没有透露这一批参与者是否需要签署保密协议(就像Waymo所做的那样)才能参与项目。 目前,Cruise已获得美国加州的无人驾驶测试牌照,可以在公共道路上测试无人驾驶车辆,并且允许公众乘坐这些车辆。但Cruise没有获批展开付费运营。 Cruise的Robotaxi车辆 目前,Cruise的无人驾驶车辆只获准在晚上10点至早上6点之间与其他可以付费运营的公司一起进行测试,最高时速为每小时48公里左右,还可以在“小雨和雾”等较为恶劣的天气状况下行驶。 此前,Cruise原计划于2019年在旧金山推出Robotaxi的商业运营服务,但碍于无人驾驶技术上频频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未能获得当局审批,因此开启商业运营的日期也一拖再拖。 今年年初,Cruise再次重申了开启商业化运营的目标,并且表示极有可能会在今年内正式开启付费运营。 结语:Cruise前景不明 作为美国第二大自动驾驶公司,Cruise背靠大哥通用,获得了很多资源,其如今的发展也离不开通用的支持。 但如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是独立拆分还是作为一个附属公司为通用提供自动驾驶支持,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结论。 目前,Cruise的主心骨经历了变动,在自动驾驶行业技术的加速迭代下,Cruise的前途未卜,它还能保住美国第二大自动驾驶公司的地位吗?
再也不怕事故扯皮!所有新车全面上线黑匣子:比行车记录仪好用
3月1日消息,据电脑报报道,国内多家车企确认,从今年开始,新车都要安装黑匣子。与飞机的黑匣子相同,汽车的黑匣子也能精准记录零部件的工作状态,以便于相关部门调查汽车发生事故的原因。 图源:pixabay 中国统计年鉴、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共发生交通事故24.8万起,死亡人数高达623763人。这还只是记录在案的车祸数量,算上一些影响较小的交通事故,我国每年车祸数量比这个可能还要多很多。 发生事故之后,最令人头疼的就是互相扯皮,大家都认为是对方的责任,甚至有些时候行车记录仪都没多少用处。更重要的是,某些事故的原因并不是双方司机的失误,而是汽车本身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在智能汽车逐渐普及的今天,一点系统化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可能大家还记得,这几年某个电动汽车品牌频繁出事,可车企给出的解释总是路面太滑、女性力气小踩不动刹车、国家电网的电压不稳定等种种因素,消费者维权非常困难。等待黑匣子普及,车企就再也找不到这种借口,拒绝承担责任了。 在智能汽车即将普及的今天,黑匣子有必要全面普及,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给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提供保障,让我们可以车企面前挺起腰板。然而在汽车行业,黑匣子并非强制安装,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某些车企会拒绝安装黑匣子。选购汽车时,或许消费者也要考虑自己是否需要黑匣子了。 此外,也有一些网友表示,飞机的黑匣子会记录驾驶舱的语音,汽车黑匣子会不会涉及隐私问题。事实上汽车司机对于隐私问题一向比较重视,早前某车企通过车内摄像头监视车主,并在Twitter官宣取消某些车主的FSD内测权限,因为通过车内的监控摄像头发现他们使用FSD时,并没有按照要求专心看路。 随后福特汽车立刻出来踩一脚,称自家的汽车是通过红外感应检测用户是否处于疲劳驾驶和专心开车,没有使用低成本的摄像头,更无法监控车主。不幸的是,央视财经报道显示,国内许多车企(尤其是新能源车企)会在车内安装摄像头,尽管他们承诺不会监控车主,但不少用户还是有些担心。 本次车企对黑匣子承诺,不会录音和录像,不会监控车主。小雷认为,对黑匣子侵犯隐私的担忧有些多余,毕竟车内有摄像头、话筒,如果真的要监控车主,何须黑匣子。
比特币站上4.3万美元!美欧制裁或推动俄罗斯资金转向加密货币
智通财经APP获悉,作为第一大加密货币,比特币在截至美东时间周一下午5:30的过去24个小时内上涨了15%。虽然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因素推动了今天的价格上涨,但有人猜测,在俄罗斯受到制裁后,加密货币将获得青睐。 截至发稿,比特币涨6.13%,报43324.47美元/枚;以太坊涨3.82%,报2922.88美元/枚。与此同时,技术分析师指出,比特币交易价格回到了其50日移动均线上方;在过去三个月的大部分时间里,比特币都在这条趋势线下方交易。 俄乌冲突引发美欧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广泛的经济制裁,包括冻结俄罗斯资产、对部分俄罗斯银行禁用SWIFT系统等,这些制裁措施在经济上进一步孤立了俄罗斯,并导致卢布暴跌。 据悉,卢布的暴跌使得许多俄罗斯人从银行提取资金并将其投入其他资产(主要是美元)。此外,很多为资产寻求避风港的俄罗斯人可能也在转向比特币。 数据显示,俄罗斯公民拥有1200万个加密货币钱包,而这些数字钱包中的加密货币价值估计已达239亿美元;而就比特币挖矿而言,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因此可以合理地假设,俄罗斯公民可能会将贬值的俄罗斯货币转移到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中,以作为一种保值手段。 目前还不清楚加密货币交易所是否会阻止个人将卢布兑换成加密货币,但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本质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允许这些交易。 根据2021年Chainalysis全球加密货币采纳指数,俄罗斯联邦在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采纳方面排名全球第18位,俄乌冲突可能将把加密货币在该国内部的使用率进一步推至历史新高。 加密数据公司Kaiko的数据显示,使用卢布的比特币交易量已飙升至今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格里夫尼亚(乌克兰货币)的比特币交易量则攀升至去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比特币与标普500指数的60天相关性上升至0.6。但从历史数据来看,周一比特币的走势可能是一种背离的开始。Pantera Capital的联席首席投资官Joey Krug表示:“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加密货币基本上将与传统市场脱钩,重新开始自主交易。
比亚迪牵手百度 这是一场几乎必然发生的合作
近日有消息称,比亚迪选择百度为其智能驾驶供应商,百度将向比亚迪提供行泊一体的ANP智驾产品与人机共驾地图。目前,百度智驾团队已经提前进场配合比亚迪进行开发,不久将实现合作车型量产。事实上比亚迪与百度的合作由来已久,在百度入局自动驾驶领域之初,比亚迪就是百度最坚定的支持者。 早在2015年10月份,百度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以前,比亚迪就已经就无人驾驶技术与其达成了合作协议。12月,百度正式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而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则成为了百度自动驾驶顾问。2016年10月份,比亚迪陆续交付了为百度改装的无人驾驶测试车辆。 2018年9月,比亚迪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比亚迪和百度再度披露了双方合作的最新进展,在自动驾驶方面,百度将为比亚迪提供L3级别智能驾驶完整解决方案,双方将在3年内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量产。 在百度入局自动驾驶的这7年时间里,比亚迪几乎全程陪跑。另外,从2018年9月份比亚迪全球开发者大会披露的内容上就能看得出来,比亚迪与百度在自动驾驶技术量产的计划早已有之。 如今,在比亚迪与百度达成L3级别自动驾驶方案相关合作的3年之期已满,二者强强联合之后会给它们带来什么变化,它们又为什么会坚定不移地走到一起呢? 比亚迪与百度联手,一场互补型合作 众所周知,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巨头,它的动力电池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产品无可挑剔,但是它的驾驶辅助系统能力却饱受消费者诟病。以42号车库对比亚迪旗下旗舰轿车汉EV的评测结果为例,汉EV 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硬件采用了3颗毫米波雷达+单目摄像头的硬件方案。 从硬件层面上来看,这样的硬件方案应该有着很强的能力上限。然而,在42号车库对11款车型的辅助驾驶进行测试之后,比亚迪汉EV 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表现却处在了42号车库Mark辅助驾驶能力排行榜中垫底的位置。 尽管比亚迪汉EV已经搭载了包括3颗毫米波雷达以及单目摄像头,但是相比起以科技实力著称的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它在智能驾驶方面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车企之前在传统硬件上面的较量如今已经转移到了软件上。虽然比亚迪在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硬件等方面的表现并不逊色于造车新势力,但是它在智能驾驶软件方面的表现显然已经落后于人。 素材来源:42号车库 因此,比亚迪急需一位能够提升它软件实力的强大帮手,百度拥有丰富的高阶自动驾驶经验,与百度合作完美符合比亚迪的需求。 比亚迪缺的是智能驾驶技术,而百度作为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巨头,它有的是技术。在小雷看来,对于百度,或者说对于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部门而言,它缺的是资金和客户。 众所周知,RoboTaxi是无人驾驶技术的试金石,它同时也是一个极度烧钱的科研项目。到目前为止,包括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在内,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家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公司能够实现盈利。 因此,为了自动驾驶的发展,也为了给RoboTaxi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百度必须将高阶自动驾驶技术降维输出给车企,以这种方式获取更多的研发自动驾驶能力的资金以及自动驾驶所需的道路数据,而缺乏智能驾驶经验,并且有着巨大市场销量的比亚迪符合百度的需求。 在小雷看来,比亚迪与百度强强联合,是一次“互助”型合作,在这次合作达成之后,合作双方都将在各个方面得到质的提升。 达成合作之后,双方将会获得什么? 想要了解,选择百度为其智能驾驶供应商能够给比亚迪带来哪些好处,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百度目前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实力。 百度从2013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2017年推出了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目前百度Apollo已经成为了全球最活跃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拥有超过210家全球生态合作伙伴,汇聚了超过80000名全球开发者 ,开源代码数更是多达70万行。 截止目前,百度Apollo的RoboTaxi测试车队规模已达500辆级别,并且在中国已经获得了411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在世界范围内的近30个城市开放道路测试,测试总里程超过2100万公里,是全球唯一一家实现千万公里级路测积累的中国企业。 目前萝卜快跑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沧州以及深圳等七个城市开放了载人测试运营服务。从“载人测试运营服务”这八个字的字面意思上就能够看得出来,虽然萝卜快跑旗下的RoboTaxi已经进入了收费运营阶段,但是它目前真正的使命仍然还是测试。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尽管百度Apollo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或许还只是处在测试阶段,但是如果要将自动驾驶等级降级成L3级甚至L2级,下放到比亚迪旗下的量产车上,那么拥有自动驾驶能力的比亚迪很快就能扭转劣势,给竞争对手带来降维打击。 要知道,目前百度智驾团队已经提前进场配合比亚迪进行开发,不久将实现合作车型量产。这也就意味着,百度智能驾驶与比亚迪Di Pilot的适配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搭载百度智能驾驶技术的比亚迪很快就会登场。 按照比亚迪的产品规划,小雷认为首款搭载百度智能驾驶技术的车型应该会是即将发布的新款比亚迪汉。要知道,从定位上来看,汉家族作为比亚迪的旗舰轿车,但是相比起小鹏P7、特斯拉Model 3等竞争对手,智能驾驶技术却成为了它为数不多的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汉以外,元PLUS也搭载了与现款汉如出一辙的智能驾驶硬件配置。元家族是比亚迪旗下定位最低的系列车型,它搭载的智能驾驶硬件是否也就意味着这将会成为未来比亚迪的标配呢? 我国有句俗语叫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虽然比亚迪与百度的关系很铁,它当然也不可能白嫖百度的智能驾驶技术。在小雷看来,百度向比亚迪提供行泊一体的ANP智驾产品与人机共驾地图,最直观的收益就是相关的专利授权费。 我们从萝卜快跑积极布局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的举动上就能够看得出来,虽然财大气粗的百度并不缺钱,但是它同样也并不排斥通过巨额研发出来的自动驾驶技术搞钱。相比起通过运营RoboTaxi来赚钱,还得是授权专利技术来钱快。 要知道,目前搞钱还只是萝卜快跑的附属功能,测试采集自动驾驶数据,测试运营模式的可行性才是它的第一要务。另外,在小雷看来,相比起搞钱,搭载百度智能驾驶技术的比亚迪车型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那就是为百度收集自动驾驶相关的数据。 要知道,目前所有RoboTaxi都有一个共同使命,那就是采集数据。然而,造价昂贵的RoboTaxi车队规模有限,采集数据的销量也相对比较低下。比亚迪作为中国头号新能源汽车巨头,有着庞大的销量支撑,未来百度通过比亚迪采集到的数据远比通过规模有限的萝卜快跑RoboTaxi采集数据要高效得多。 总结 从自动驾驶行业角度上来看,以百度Apollo为首的自动驾驶公司,与比亚迪这类车企原本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前者以实现无人驾驶为核心目标,技术路线极其激进,后者则是典型的务实主义,一切力求稳妥。 然而,追求无人驾驶的自动驾驶公司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测试,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盈利,而传统车企原本就并不擅长自动驾驶,因此即便是稳扎稳打,它们在向上发展时往往屡屡碰壁。 如今,自动驾驶公司和传统车企在碰壁之后也纷纷发生了思维转变,二者放弃了以往各自为战的发展模式,选择抱团合作,各取所需。这样的模式既能让车企获得更加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也能让自动驾驶公司获得海量的数据与经验。在小雷看来,当自动驾驶公司与车企结合之后,自动驾驶或将走上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
乌克兰已获1400万美元加密货币捐款 东欧加密资产交易暴增
近日,俄乌战争对经济影响明显。链得得编辑了解到世界巨头们的“金融核弹”的制裁措施也引发关注。相反,占了舆论正义方的乌克兰获得了很多捐款。 根据BBC消息,区块链分析公司 Elliptic 的研究人员表示,乌克兰政府、非政府组织NGOs和志愿者团体通过在网上宣传他们的比特币钱包地址来筹集资金。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到了4000多笔数字货币捐款,其中比特币约占55%,以太坊约占 33%。 最高的为一位匿名人士捐出了时价约300万美元的比特币,给了一家非政府组织。 当地时间周六(2月26日)下午,乌克兰政府官方推特账号发布消息:“与乌克兰人民站在一起。现在接受加密货币捐赠,包括比特币、以太坊和USDT。”该账号发布了两个加密货币钱包的地址。 该推文一经发出,这些钱包在八小时内收到了 540 万美元的比特币、以及以太坊等各种数字货币的捐款。 图片为乌克兰政府官网推特内容。截图的右半部分的内容,推特的热点推送可以看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表示,加入从SWIFT踢出俄罗斯的宣言。 25 日,日本持牌交易所FTX Trading Limited宣布,已向正在使用 FTX 的乌克兰用户每人捐赠 25 美元。 据链得得编辑获悉,目前乌克兰也已经收到很多法币捐款。 昨日,当地时间2月27日,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发布消息表示,乌克兰军队在两天内已筹集到超过11亿格里夫纳的捐款(约合人民币2.31亿元)。 2022年2 月 24 日,乌克兰政府官方发布,在整个乌克兰实施戒严令后,为抵抗俄罗斯武装侵略,维护乌克兰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乌克兰国家银行宣布开设特别筹款账户。该账户接收来自国际合作伙伴和捐助者的捐款(人民币、美元、欧元、英镑)。 25日,新加坡新加坡红十字会发动募捐活动,并捐出10万美元给乌克兰红十字会,帮助受乌克兰战事影响的社群。新加坡红十字会昨天发声明说,公众即日起可以通过手机支付、转账、或者投寄支票的方式捐款。 个人捐款也已经有了多方消息。日本电商巨头乐天市场母公司乐天集团(Rakuten Group)社长三木谷浩史在 Twitter 上表示,将捐赠 10 亿日元(约 5470 万人民币)给乌克兰政府,“以帮助乌克兰境内的暴行受害者”。 据 Republic 报道,英特尔、戴尔和联想公司都暂停向俄罗斯交付产品;《华盛顿邮报》报道称,台积电暂停为俄罗斯公司代工芯片和已知向俄罗斯出口产品的第三方的所有销售业务。 加密货币交易激增 俄乌冲突的双方都是数字货币交易巨头国家。 其中,俄罗斯中央银行 1 月份发布的一份关于加密货币的报告,俄罗斯个人的年交易额达到 50 亿美元。俄罗斯财政部周一(当地时间21日)宣布,已经于 2 月 18 日向政府提交了关于加密货币的监管法案。链得得在之前的报道中曾对俄罗斯的加密货币友好态势进行了分析,普京甚至表示,“俄罗斯在挖矿方面有优势,因为俄罗斯电力过剩、人才济济,欢迎大家来俄罗斯消耗电力。”具体请参看链得得之前报道:【链得得独家】普京:我想谈谈加密货币,俄罗斯发展矿业有优势。 而乌克兰副总理费多罗夫在推特上表示“乌克兰在加密货币使用方面已经位居全球前 5 位”。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个东欧国家每天处理的加密货币交易数量超过其法定货币格里夫纳。而且,有咨询公司数据显示, 2021 年全球加密货币采用指数中将乌克兰排在全球第四位,仅次于越南、印度和巴基斯坦。 上周当地时间2月21日,乌克兰更是宣称合法化交易的《加密货币》已经提交并获得通过,具体请参看链得得之前报道:【链得得独家】乌克兰通过《加密货币法案》:并未法币化比特币,但合法化交易市场。 乌克兰当地数字货币交易所Kuna数据显示24日的交易数据也激增。而且,24日俄乌冲突发生以后,当日的单日交易量是平时的4倍以上,达到400万美元,持币用户都纷纷用稳定币Tether作为中介,将资产转移到海外。 俄罗斯则惨遭制裁 2月27日,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周六(2月26日),美国欧盟等宣布,将俄罗斯一些银行踢出有1万多家金融机构加入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 这就意味着卢布与欧元、日元、人民币等所有货币的结算事实上都将无法实现。 据链得得编辑获悉,美国已对俄罗斯最大银行联邦储蓄银行(Sberbank)等实施限制美元交易的单独制裁。美国某高官也放出“使卢布暴跌”的狠话。 同时,美国及其欧洲伙伴国还表示,将对俄罗斯央行施加限制,以限制其支持卢布的能力,此举可能会限制普京对其6,300多亿美元国际储备的使用。 虽然SWIFT并不是唯一的国际结算系统,比如欧盟推出的INSTEX系统,中国推出的CIPS,以及俄罗斯在2014年受到经济制裁后,推出了自己的跨境支付网络SPFS,但使用最多的是俄罗斯国内机构,国际化并不明显。有研究表明该系统难以替代SWIFT。 而且,被踢出SWIFT的效果是已经被证实了的。美国曾对伊朗发起过这一金融核弹制裁,数据显示,2012-2018年该制裁行为开始以来,2018年伊朗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8年大幅下跌至-6%,伊朗货币里亚尔的价值也暴跌至原来6分之1。 伊朗的GDP远不及俄罗斯GDP的1/7,而且伊朗的经济全球化也远不及俄罗斯的能力。最显然的一点是,俄罗斯能源方面的国际交易会受到极大影响。 据悉,目前来看,俄罗斯已经受到较大影响。卢布在2月24日创下史上最低点。如果进一步发展,俄罗斯物价暴涨也会成为国内主要问题。目前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8%左右。
乌克兰已经收到了3700万美元的加密货币捐款
区块天眼APP讯 : 乌克兰已经收到了3700万美元的加密货币捐款 包括比特币以太坊泰达币 来自Polkadot和VeChain的开发商也额外投入了1300万美元。 根据Cointelegraph收集的数据,在发布时,被跟踪的发送给乌克兰政府、军队和慈善机构的加密货币捐款总额已超过3700万美元。其中包括比特币(BTC)、以太币(ETH)、Tether (USDT)和其他替代币。这些数字也基于跟踪的项目,不包括个人之间的捐赠努力等项目。 加密货币捐款的最大接收者似乎是“乌克兰储备基金”,由该国本土加密货币交易所Kuna支持。据其官方Telegram频道报道,该交易所已经为乌克兰筹集了约1300万美元的加密货币,主要通过BTC、ETH和USDT。 接下来,非政府组织“活着回来”(Come Back Alive)表示,该组织正在帮助乌克兰武装部队(Ukrainian Armed Forces)抵抗行动,该组织在其钱包地址收到了超过720万美元的比特币捐款。这包括它在2014年开始的顿巴斯战争期间收到的捐款,尽管数额不大。Cointelegraph采访了乌克兰的加密货币爱好者,他们对该慈善机构的合法性进行了担保。 还有由俄罗斯女权主义抗议音乐团体Pussy Riot的Nadya Tolokonnikova领导的UkraineDAO,该组织试图出售一种不可替代的代币(NFT),以资助乌克兰的民间组织。目前,NFT的最高出价为289万美元。 此外,区块链社区的活动人士还创建了“解冻基金”(Unchain Fund)来帮助乌克兰。该倡议支持多种替代币,包括NEAR、币安币(BNB)、币安美元(BUSD)等。自成立以来,该基金已筹集了150多万美元的加密货币资金,主要是通过NEAR代币捐赠。解开链基金(Unchain Fund)成员、加密社区知名社会名流安娜·图托娃(Anna Tutova)告诉Cointelegraph: “我们为药品、疏散和修复需求、食物和衣服筹集资金。我们只在加密和使用多团体钱包筹集资金是完全透明的。Unchain基金也得到了Vitalik Buterin、Solana、Near、Celo foundation、Harmony、Polygon、Gnosis、Gitcoin等机构的支持。” 其他值得注意的努力包括brain,世界上最古老的矿池,捐赠10个比特币和一部分哈希率来帮助乌克兰。到目前为止,Web3人道主义援助倡议RELI3F也向支持乌克兰的三个加密货币基金发送了185个ETH。 但加密货币爱好者也在要求乌克兰政府扩大对其他替代币的加密货币捐赠的接受程度,而不仅仅是BTC、ETH和USDT。周一,Vechain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unny Lu在推特上写道:设置一个VET钱包,留下VET地址,我将捐赠800万美元。没有什么比人们的生活更重要了。 与此同时,以太坊联合创始人、Polkadot (DOT)和Kusama的创始人Gavin Wood写道:如果你公布一个 DOT 地址,我个人会捐500万美元。 尽管为乌克兰筹集加密货币资金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关注,但用户们在社交媒体上互相警告要保持警惕,经常检查捐赠链接的真实性,并提防诈骗。在一个例子中,一名涉嫌诈骗的艺术家一直在评论所有假装发布官方加密地址帮助乌克兰政府的帖子。
起价5000美元的星球大战之旅 三天两夜里会有什么体验?
说起几十年依然极具吸引力的经典 IP,自然不能落下星球大战,迪士尼为这个经典 IP 打造的星球大战园区也已经准备就绪。在这里,你不只是一个游客,也是独特的「星球大战番外」的参与者。 图片来自:迪士尼 这部「番外」其实是名为「星球大战:银河星际巡洋舰」的三天两夜体验之旅,2022 年 3 月 1 日开始可以在迪士尼世界的网站上进行预订。两个成年人需要将近 5000 美元。三个成人和一个孩子的话,需要将近 6000 美元。 图片来自:迪士尼 这个价格的星球大战体验之旅是否值得?开放预订前迪士尼邀请媒体进行了体验之旅,来看看这三天两夜的互动式酒店体验里会遇到什么。 在「星球大战:银河星际巡洋舰」中,你要在迪士尼世界的航站楼里登上发射舱,与宏伟的Halcyon 星际巡洋舰会合。气闸滑开,走出发射舱后,属于你的星球大战故事就此展开。当中你会遇到熟悉的和新的《星球大战》角色并进行互动。 Halcyon 星际巡洋舰,图片来自:迪士尼 故事背景设置在《最后的绝地武士》和《天行者的崛起》之间,你是一艘星际巡洋舰的乘客,在星际巡洋舰 Halcyon 中进行为期两天的航行。在这次航行中,一阶军官 Harman Croy(哈曼·克罗伊)中尉登上了这艘船,想要铲除抵抗组织的间谍,船长 Riyola Keevan 和游轮总监 Lenka Mok 默许了。 Riyola Keevan 和 Lenka Mok,图片来自:CNBC Croy 认为 Mok 的机器人 SK-62O 必须被拘留,因为它藏有抵抗军的秘密。中间一位名叫萨米的新机械师被招募到抵抗军的行列中。 同时,船上还有一位 Twi'lek(提列客人)银河巨星 Gaya 和 她的人类经纪人 Raithe Kole,一个名叫 Ouannii 的 Rodian(罗迪亚人) 音乐家,一位名叫 Sandro 音乐家。 图片来自:迪士尼 绝地团体 Saja也在 Halcyon 上找到了安全的避风港,你可以在训练舱里向它们学习如何使用光剑。当然,你也会见到楚巴卡。 图片来自:迪士尼 你会拿到一个「数据板」(一部已安装了 Disney Play 应用程序的 iPhone),用它能与墙上的终端互动,与船上的角色进行对话互动以及接收来自角色的任务。 图片来自:CNBC 你与角色直接的互动决定了属于你的星球大战故事将会是怎样的走向,你可能会去和调酒师交谈来获取特殊信息,窃取访问权限代码或解锁绝地全息仪,将一名抵抗军偷偷带上船并潜入机舱以便能重新启动飞船的系统......甚至还有可能前往位于银河边缘园区的千年隼号上,执行与走私相关的任务。 图片来自:迪士尼 在故事的进程里,你可能会去参加光剑训练学习如何使用光剑,可能需要去探索舰桥并操作舰船的系统和控制装置......或者你也可以全程保持安全距离,旁观故事的发展。即便有不一样的参与程度和投入程度,在这次航行里也能得到独特的体验。 图片来自:迪士尼 图片来自:迪士尼 除了丰富的故事和互动设定,作为一家酒店,在 Halcyon 里的住宿环境和享用的食物也有星球大战的元素。房间里的设计风格参考星际飞船,比如让人想起千年隼的双层床,墙壁上的窗口让人感觉仿佛在这艘舰正在宇宙中航行,但房间整体可能会稍显逼仄。 图片来自:迪士尼 迪士尼幻想工程的执行制片人和执行创意总监 Ann Morrow Johnson 表示:「这不是真正的游轮,也不是真正的主题公园,也不是真正的酒店,也不是真正的 48 小时沉浸式剧院,也不是真正的真人游戏,它是所有这些东西的交集。」 图片来自:迪士尼 这样的三天两夜「星球大战番外」,你想体验吗?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翻遍整个乌克兰 竟找不出一个扛把子App
在过去的一周里,发生在乌克兰的局势动荡永远地影响了数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作为5G时代以来第一场牵涉五常国家的传统地面战争,战争的残酷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互联网传播到全世界眼中,我们甚至可以通过YouTube的网络摄像头“亲眼”目睹战争装甲的集结和行进。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事,乌克兰的局势反过来也对互联网带来了影响。一方面,由于当地人力成本要明显低于欧盟国家,乌克兰和一些独联体国家有着发达的互联网外包生产力,为海外市场输出了大量的互联网人才。 另一方面,在追求小而美的独立软件和工具类软件领域,乌克兰同样是“人才辈出”。 互联网“外包”之外的乌克兰 举个例子,iPhone著上名的PDF文件编辑器PDF Expert就来自乌克兰手机应用开发商Readdle——一个诞生于2007年,总部设在乌克兰第三大城市敖德萨软件公司。著名的老牌清理软件CleanMyMac(Windows版本叫CleanMyPC)和著名的无广告免费压缩软件The Unarchiver也同样来自总部设在乌克兰的MacPaw。如果这些软件你都不熟悉,那基于Chrome浏览器,为无数国内学生英文写作辅助改错的浏览器插件grammarly也同样诞生于乌克兰创业团队。 除了在“小工具”方面人才辈出外,乌克兰开发者的“大动作”也在互联网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比如在2018年微软宣布收购GitHub这个世界范围内最流行的源码托管网站后,大量独立开发者因为对微软这种“互联网巨头”有着天然的不信任而选择“出逃”,而他们逃难的去处大多数都是和GitHub竞争了多年的GitLab。没错,这也是一个来自乌克兰的源码服务平台。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乌克兰人是上班成瘾还是怎么的?”怎么来来去去不是干软件外包的活就是给干活的开发工具类软件?他们在别的类目难道就没有拿得出手的软件产品了吗?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经济水平差异的问题。要知道乌克兰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不是欧盟国家,甚至不是欧元区或申根国家,相比之下反倒常常被人和独联体国家放在一起对比。在长期持续的经济差异下,有技术的高科技人才选择出国发展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落后也削弱了乌克兰在社交、文化、商务、医疗方面的影响力,让乌克兰本地的互联网企业难以对海外市场的用户形成吸引力。一边是跟着西欧“享受”着西式商业文化的欧盟成员国,另一边是水平不如自己但跟着“曾经的老大哥”走的独联体各国,身处两大阵营缓冲区的乌克兰很难在世界互联网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这种完全没有话语权的局势下,乌克兰的软件行业以“服务类”为主也是必然的结果。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都是因为乌克兰没能加入欧盟”的问题。但就算乌克兰真的加入了欧盟,事情只会变得更糟糕。常用Steam的朋友或多或少认识几个“云东欧人”,原因无他:东欧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都低,游戏定价自然要低。但由于欧盟之内商品要自由流通,像锁区游戏这种做法肯定是不行的,最后只会出现东欧各国低收入高消费的“被动发达”。而高付出低回报、低收入高消费的情况,将对乌克兰的互联网行业带来新一轮的打击。 只能说在乌克兰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下,“工具类”的软件和外包行业是唯一的出路了。 连接亚欧的游戏瑰宝 尽管乌克兰独特的地缘政治让乌克兰难以在互联网传统领域发声,但独特的环境与艺术冲突却让乌克兰在另一个互联网领域有了输出自己价值的机会,没错,说的就是游戏行业。 一方面,左右两侧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战争的动荡让乌克兰人充分意识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由乌克兰开发商4A Games推出的《地铁》系列游戏也不断通过对战后世界的细腻刻画强调着杀戮背后反战的核心思想。 另一方面,作为连接欧洲“西方世界”与俄罗斯、独联体各国的桥梁,乌克兰在电子竞技领域也发挥着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包括《CS:GO》在内的多款电竞游戏将全球性比赛的举办地设在了乌克兰的首都基辅。背后的原因非常简单,FPS是欧洲和独联体地区的传统长项,在这里举办决赛大家都方便。这也是我们能看到基辅和斯德哥尔摩、科隆等传统“游戏城市”的名字在一起出现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尽管特殊地缘政治大幅削弱了乌克兰在互联网发展中的地位,让其长期夹在两大阵营之间摇摆,但与此同时,罕见的先天条件也让乌克兰的互联网行业成为了辅助美系与俄系两大互联网生态的催化剂,让这个国土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成为了沟通两个阵营的桥梁。尽管这并不一定是乌克兰国民真的想要的,但在两大阵营间,这是乌克兰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对我们有何影响? 看到这里可能可能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说乌克兰是美系、俄系互联网的催化剂?难道对“欧系”和中系互联网就没有影响吗?随着战火蔓延,我们的互联网生活难道就不会有所影响吗? 首先,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欧系”互联网:在美国意识形态长期以来的渗透下,沉迷金融业、制造业和艺术行业的欧盟各国手里已经连一个拿得出手的互联网企业都没有了,只好每年借助GDPR和反垄断从美国互联网巨头手中要来天价罚金,然后继续放纵这些企业。 至于对自成一派的中国互联网体系来说,很遗憾,乌克兰的局势动荡并不会对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影响。自成一派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对外依赖并不高,在版权和信息安全的双重规范下,国内企业收集到的数据不应也不会发往海外服务器。当然了,因为乌克兰人力成本在欧洲环境中更低,那些出海欧洲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也更愿意采用乌克兰的外包方案。乌克兰的局势动荡对这些人来说自然是有所影响的,但对其国内业务来说影响并不大。 至于你我这些终端用户,不可否认的是,在动荡的局势下,一些我们常用的软件可能会就此停更,比如我电脑里正安装着的解压软件The Unarchiver。但无论是CleanMyMac还是The Unarchiver,在网上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他们的同类替代品。The Unarchiver用不了我们可以改用CCleanr,The Unarchiver用不了了还有同样免费无广告的MacZip(改名前叫eZip)。 工具类软件可以在短时间内凭借出色的设计火起来,但也会引起同行的关注。不近人情地说一句,除了见不到s1mple的直播之外,乌克兰局势动荡对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构成直接影响。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没有直接影响,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局势动荡背后的间接影响却不可估量。突然空出来的外包行业总得有人填补,互联网基础平台的停摆也同样为新的互联网秩序留出了空间,再加上新一轮的制裁和抵制,乌克兰的动荡很有可能会带来全球互联网局势的新一次洗牌,老玩家的离开、新玩家的加入也将为全球互联网带来新的活力。 至于我国能不能抓出这次机遇,就得看国内各大互联网企业的表现了。
贾跃亭的造车阵营 突然来了郭台铭
互联网造车阵营 2022年2月24日,对于仍身处大洋彼岸的贾跃亭而言,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这一天贾跃亭一手创立的电动车品牌法拉第未来,再次在美国加州汉福德工厂召开发布会,并对外表示,首台FF91准量产车已经宣布装配完成,如果没有意外,可以在2022年Q3进行量产。 假如FF91真的能按时量产,意味着贾跃亭的造车计划终于不再被外界看作是“庞氏骗局”。在此之前,业内一直流传着贾跃亭是以造车之名圈钱,一位接近贾跃亭的人士曾对这一说法持肯定态度。 2016年9月,在贾跃亭的多番游说下,乐视汽车终于宣布完成了首轮10.8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了联想控股、国家电网旗下英大资本、新华联、宏兆基金以及民生信托,宣告着贾跃亭在国内造车事业的正式启动。 贾跃亭的造车计划已酝酿许久,早在2014年5月,他就与合伙人在美国注册了电动汽车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当时,不管是乐视汽车,还是法拉第未来,都为外界描绘出了美好的造车蓝图。 但乐视汽车完成首轮融资仅仅两个月之后,乐视资金危机爆发,揭开了乐视系拆东墙补西墙的资本骗局。刚刚准备启航的乐视汽车,也被外界认为同样是贾跃亭加杠杆、讲故事的资本工具。在奔走了近8个月后,贾跃亭在2017年7月赴美后,再也没有回国。 贾跃亭出走美国前后,正是国内新能源车风起云涌的时候。同为新造车阵营,蔚来汽车、理想(车和家)、小鹏汽车、威马汽车集中诞生于2014年至2015年,且也在这几年进行着密集融资,这正是特斯拉向首批中国车主交付Model S的时间。实际上,到2017年时,新造车势力已经完成了合计超300亿元的融资。而法拉第未来却背负起了帮贾跃亭还债的重任。以至于2017年1月FF91首次被推出时,其计划同步在内华达州投资13.75亿美元建设的工厂,因为资金短缺长期处于半停滞状态。 此后几年间,法拉第未来就一直处于找钱的状态中。一直到2021年7月22日,法拉第未来终于通过收购SPAC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FF91交付才迎来真正的希望。但仅仅三个月后,就在法拉第未来喜悦地官宣其收到了超1.4万份订单时,国外做空机构J Capital Research调查称,这些订单里实际付款的仅有几百个,“FF91距离量产交付还需14亿美元。”这又给了FF91量产重重一击。 现在,或许FF91能不能量产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到了2022年,国内新造车战场上,不仅蔚来、理想等新造车势力全面崛起,现在,以小米、华为、富士康为代表的手机产业链相关企业,也大刀阔斧地入局造车事业。 郭台铭来了 2021年10 月 18 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在其举办的科技日活动上,正式发布了三款电动汽车。鸿海集团创始人郭台铭驾驶着其中一辆登台,宣告着鸿海集团正式杀入造车之战。 尽管比贾跃亭晚入局多年,但郭台铭看上去胸有成竹。他在富士康内部讲话时说过,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我们既然能造iPhone,为什么不能造电动车?” 贾跃亭和郭台铭的缘分也很深,俩人其实在许多年前就认识了。 那还是在2012年6月中旬,贾跃亭参加了一个采购团,并有机会向郭台铭讲述乐视生态系统,它与三星模式本质上的不同,这直接戳中了郭台铭的心窝子。当时在郭台铭眼里,只有三星可以被鸿海视作对手。 后来,郭台铭力邀贾跃亭去鸿海集团总部商讨合作,一待就是7天。7天之后,郭台铭就和贾跃亭在土城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才有了后来富士康为乐视电视代工。 不过随着乐视爆发资金危机,富士康也慢慢断了与乐视的联系,专心为苹果代工iPhone。富士康是苹果的首批代工厂之一,从2007年第一部iPhone开始延续至今,鸿海从当初的100亿美元营收扩张为如今2100亿美元的巨无霸,苹果功不可没。 不过说到要造车,郭台铭还是和贾跃亭有本质不同的。 富士康最早是在2021年1月就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为汽车和出行企业代工。富士康与拜腾合作的首款车,本来计划于2022年第一季度前实现量产,但因为后者不佳的财务状况,已经被搁置。早有准备的郭台铭,于是在自己71岁生日之际,发布了富士康自家生产的三款纯电车型。 不止是富士康,来到2022年,整车制造的难度大大降低,制造本身不再意味着绝对的壁垒,电动车整车制造的下放,让同样出身代工的“果链”龙头公司立讯精密看到了造车这一增长点。2月11日,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立讯精密拟与奇瑞新能源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及制造。 立讯精密最早正是从富士康发家,其创始人王来春曾是富士康的一名车间女工,深受富士康理念浸染。她在创立立讯精密时,恰逢智能手机行业井喷,初期现金流来源大多为富士康无暇顾及的边角料订单。 不过,论转换思路,它们都不如比亚迪转的快。早年间比亚迪也有手机业务,主要是给小米、华为等安卓手机厂商代工,到目前这块业务依旧存在,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相关业务的毛利润率只剩下7%。因为早就转向了造车,现在比亚迪最有竞争力的汽车业务毛利润率已经接近20%。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萌芽年代的鼻祖之一,比亚迪除了生产自有品牌车型外,也试图给其他车企代工。在小米入局造车之战之时,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还曾公开喊话小米创始人雷军,“丢失了50亿不算多,但是你丢失了3年的时间,这就很重要。”意欲拿下小米汽车代工订单。 作为携带着技术和研发能力入局的手机厂商,小米在造车势力里又属于另一种代表了。2021年3月底,雷军宣布未来十年小米将投入100亿美元造车。五个月后,小米汽车注册了工商实体、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雷军从不掩饰对汽车行业的向往。早年曾身兼蔚来、小鹏汽车两大新势力王牌导师,他相中汽车这个赛道是必然,汽车几乎是互联网尚未攻破的最后一个堡垒,又体量惊人,足以容纳任何一位大佬的野心。 入局造车看上去是个不错的选择。他曾逢人就说,股价破发和跌跌不休,给他造成了心理阴影。他更在小米十一周年时发问:“我们如此努力地工作,小米的收入和市场份额都在增长。为什么资本市场就是不认可小米?”走下台后,他跟同事反复说,一定要努力工作,不能亏别人的钱。 华为手机被迫跌倒后,小米手机抢了不少粮食,虽高端难成,但胜在基本盘稳定,官宣造车后股价的不断抬升又让小米集团看到了资本市场认可的希望,雷军也急需这一场胜利证明小米的价值。这次造车,雷军决定亲自带队,说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造车与造机傻傻分不清楚 手机厂商进军造车市场,并非天方夜谭,早在乔布斯时代,革新了移动互联网浪潮的苹果就曾描绘过跟贾跃亭相似的互联网生态故事。 2015年,象征着苹果造车的CarPlay系统问世,采用的是让车机与智能手机能互联起来的模式。虽然这种“投机”行为后来受到不少业内人士痛斥,但不得不说,这种模式本身也是对传统汽车的一次“智能化”提升。 只是后来的苹果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最后在新造车中异军突起的,是苹果现任CEO库克一开始没看上的特斯拉。作为新能源车的颠覆者,特斯拉的定位并不是百万豪车,它之所以赚钱,更多靠的是自身的OTA。这是一款类似智能手机的软件系统,让车主和汽车之间产生更多互动,给车主带来更多感官体验。 特斯拉,开启了新造车的第二种经典范式:软件定义汽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新场景,成了其核心竞争所在。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造手机的去造车,从理论上是说得过去的。而且当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处在智能手机2011年前后所处的阶段,还有很大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手机大厂参与新造车大概有几种模式:立讯精密、富士康的优势是制造,华为、小米的优势是技术研发推动智能化,其中,小米选择了自建工厂的方式,华为则选择了“帮企业造车”,并利用销售渠道卖车。 汽车和手机,从一开始就存在极强的关联性。传统汽车要转型,转向依靠电力的新能源汽车,再转向运用信息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智能汽车。而智能汽车最大的特点就是拼经验、拼数据——这两者,对于经历了从功能机转向智能机的手机产业老前辈们来说,看上去是个熟悉的剧本。 况且,从2017年开始,国内手机出货量就连续4年下跌,手机的高端化已经玩不出新花样。眼看着行业天花板显现,手机厂商也在自寻多元化道路,汽车就是那个最适配的选项。库克曾指出,汽车是移动设备的终极形态。甚至还有人大胆预言,智能汽车会代替手机,成为人类进入元宇宙的入口。 在这一点上,手机公司靠着一二十年来牢固占领的用户心智,早有了品牌背书,不愁第一波用户。2021年4月,华为科技数码产品店中,第一次出现了“高性能电驱轿跑SUV”赛力斯SF5。其实,这款车早在两年前就已经上市,但知名度非常低,销量惨淡。在冠以华为智选之名上市后,短短两天,赛力斯SF5的订单突破了3000辆,一周之内,销量达到6000辆。 对于早已打通县城乡镇的手机经销商来说,其品牌授权店、维修店、展厅,甚至可以为日后的4S店建设省去一定时间。 另外,作为曾经科技领域的淘金者,手机厂商已经有了强大的资金储备,更能支撑造车的“烧钱”风险。 弯道超车很爽,雷军直言小米造车有三大优势:有钱(1080 亿元现金储备)、有人( 1 万多名研发人员,2021 年增加 5000 人)、有生态(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全球领先的智能生态)。 原本市场够大,生意不愁做,原有的新造车势力对外来者也不排斥。“汽车行业不是赢者通吃,欢迎科技公司参与到造车浪潮里来。”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这样回答如何看待小米等加入造车行业的问题。 即便是在汽车行业,在对供应链的抢夺上,大厂也天然带有光环。苹果哪怕是在汽车管理团队几乎全部都已离开、造车业务几乎陷入停滞的情况下,依然能和宁德时代探讨电池供应合作事宜。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动力电池紧缺的背景下,并不是所有想造车的企业都能拿到这样的筹码。 从芯片到电池到自动驾驶,凭借着强大的竞争资本,知名手机大厂们在供应链上可以占据更多机会,这也将搅动整个产业链格局。 手机厂商还有机会吗? 不过,手机大厂打入车企腹地,车企也没有坐以待毙,开始“向下兼容”造手机。近期,有媒体报道称,蔚来已经开始招兵买马准备做手机,前美图手机总裁尹水军已加入其团队。用户换手机永远比换汽车快,有了手机,蔚来们又多了一个收入来源,也多了一个可以用来服务用户的硬件设备。 吉利也在更早之前表露出了造手机的意图。2021年,吉利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FF回国造车之际,其主动披露了将与FF深度合作,除了财务投资之外,李书福还拉回了郭台铭,探讨由吉利与富士康的合资公司提供代工服务的可能性。另一件事,就是吉利宣布开始入局手机制造业,并接触收购魅族手机。 从多次“抨击”造车新势力到辗转合作,李书福或许是当下最认同贾跃亭的,背后透露出吉利转型的阵痛。旗下新能源品牌几何的失利,让其意识到新势力品牌的价值,而短期内又无法快速打造一个新能源品牌,但又不想错过新能源这趟快速列车,所以最终选择放下身段,以投资和代工的姿势入局,不但相继拿下百度、腾讯、富士康,吉利甚至还与蔚来讨论过投资事宜。 无论是造车还是造机,李书福的想法也能和贾跃亭一拼。有接近吉利的人士分享过李书福的造机策略:给买吉利汽车的车主,赠送一个5000元的高端手机,毕竟车的价位足以有附赠手机的溢价。如果这手机的设计配置、用户体验和车机交互能做得很好,相信消费者不会反感。这样吉利基本就完成几十万的销量了。从一年20万部开始,慢慢到50万部、100万部。只要吉利有这个战略坚持,不断磨合,还是有机会能闯出一条路的。 但是,对于手机企业来说,挑战比想象的可能要多。因为造车远比造手机复杂,光是零部件就比手机能多十几倍还不止。以选择了全资造车、自建工厂的重资产模式的小米为例,从它累计申请的超 800 项专利内容来看,其专利大多集中在非造车核心领域,而在汽车智能化领域,比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并没有太多积累。 华为和小米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子,没有自建工厂,并坚称“自己不造车,聚焦ICT(信息通信技术),帮助企业造好车”。但它遇到的是跟赛力斯背后母公司小康股份的合作模式,以及如何处理其他品牌和自家品牌的关系问题。 如果说手机品牌自建工厂、自建品牌都注定遇到阻力,那么曾站在手机品牌背后的供应商,能否解决这一尴尬现实?这是富士康和立讯精密需要解决的问题。 显然,造车是一场更大的烧钱游戏,其冒险性远比造手机要大得多。且对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它关乎的是人类安全问题。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对此深有体会:“只要有1%(零部件延迟交付),我们就必须手工制造这些零件,随之而来的就是贵得多的成本或者大幅下降的量产进度,手工制造,而非机器量产,将带来10倍20倍30倍的成本攀升。” 事实上,手机大厂宣布入局造车这几年,水花很大,但等到实质性成果出现又不知要等到何时。而放眼新造车市场,现在月销量能过万的,有更高用户认可度的,依然是从2014年起就打出品牌的“蔚小理”。别看它们仅是早了几年,对于讲究数据积累的智能汽车赛道而言,时间就是生命。置身疫情和全球市场格局不确定的当下,手机厂商们,只能说还有赌一把的机会。 2022年1月27日,小米集团合伙人、中国区&国际部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在社交平台发出了一个疑问:“会不会所有的手机公司最后都会造车?” 在那条微博下,一位网友留下了一句中肯的评论,“归根到底,汽车行业是技术、创新、品质的修罗场,汽车智能化必须建立在足够强大的整车制造能力、质量管控、领先且独树一帜的产品定义的基础之上,才能行稳致远。”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