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软件定义汽车趋势渐近,主机厂商又该如何“定义”软件?
集微网消息,根据毕马威《2023年智能座舱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2127亿元,2022年至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17%,渗透率有望从59%提升至82%。 尽管目前汽车厂商应对价格战而对整车提出更高的降本要求,但集微咨询业务副总经理赵翼表示,由于智能座舱是目前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所以其在主机厂中地位稳固,不容易受到降本影响。在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软件的附加值越来越大,厂商该如何设计和评价软件? 软件如何定义汽车 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座舱承载功能呈现不断丰富的趋势。目前,我国智能座舱细分市场主要包括车载信息显示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座舱域控制器、HUD、液晶仪表、OTA和安全模块等。 从细分产品渗透率来看,我国智能座舱细分赛道市场渗透率差异化显著,毕马威中国发布的《智能座舱白皮书》中显示,目前中国智能座舱主要部件中,液晶中控的渗透率为最高,达到90%,液晶仪表盘的渗透率达到50%,而HUD的市场渗透率仅10%,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作为智能座舱的核心技术渗透率未突破5%,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在智能座舱SoC芯片市场上,国内厂商迎来窗口期。 从市场统计情况不难发现,智能座舱的软件市场规模没有被数据量化。事实上,整车的所有软件都没有被具体量化,但其作用十分关键。广汽研究院的院级专家、车载软件专业总师廖磊指出,“软件在产业里或者产品里,它的产值或者销售额不是最大的,甚至在很多产品里,它没有销售额。即便它不是以可销售的商品出现,但软件有个特点,它会‘偷偷摸摸’地带来产业的变革,软件技术趋势的出现将导致产业节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好的例子是软件定义汽车。” 软件能定义汽车吗?软件是怎样定义汽车的?这不仅是消费者好奇的地方,也是在汽车电子行业从业23年的耿杨思考的问题。深圳市阿丹能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TO耿杨指出,“软件定义汽车取决于软件定义架构,而架构由需求定义。从用户的需求来定义汽车,汽车厂商根据需求定义汽车的架构,汽车的架构决定了汽车硬件结构,决定了汽车软件部署。” 他进一步指出,“汽车架构从最初的比较扁平化的汽车电子架构进化到区域控制器,甚至中央集成架构。每个车厂过渡的状况不一样,这对软件行业来说,提出了巨大挑战,需要适应各个不同厂家、各个不同种类的架构。” 厂商该如何“定义”软件? 也许是意识到整车利润中心由硬件制造变为软件开发,整车厂也发生了转变。此前媒体报道,大众和丰田投入资金组建汽车软件部门或子公司来解决新车型的软件难题。 据了解,目前智能座舱里比较重要的车载系统,不管是娱乐系统,还是自动驾驶系统里的操作系统,很多主机厂都在自研。这就要求相应的公司具备系统全栈开发能力。在耿杨看来,“真的要做全栈软件开发,可能需要2000-3000人的团队。但不是所有的主机厂目前都能够养得起或者想养2000-3000人的软件研发团队,因为不是说你招2000-3000个人就可以,而是找到在汽车电子行业有很多经验的2000-3000人是挺难的。” 随着汽车架构的变化,主机厂对软件意识的转变,也推动了软件厂商发展为一次交付、持续服务的模式。“这对软件企业、对零部件企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将来的驱动也不是逻辑驱动,而是以数据来驱动。将来的交付模式更多是灵活多变的交付模式。”耿杨指出。 传统汽车软件开发的模型就是正常的V字模型,就是需求、设计、实现,对应右边的测试、验证的V字模型开发架构。未来汽车迭代开发模式,以软件优先,同步工作,快速地设计和测试迭代,重点关注验证及成熟度评估。 在新开发模式下,厂商如何“定义”软件?从哪些维度或要素去评价好与差?在主机厂商广汽的专家廖磊看来,“从人能够感受到的、能够需求的角度出发是比较合理的。” 他指出,眼、耳、舌、鼻、身、意这“六识”是一个人可以感受外部世界的所有途径。因此,汽车软件系统化发展方向,从人的视觉、听觉、语音、嗅觉、体感、意愿等“六识”的需求和感受出发,抽象出车内空间、内饰、屏幕等座舱设计要素,再结合高品质、易用性、学习性、个性化等设计和评价维度进行定义,构建灵活多变的智能座舱设计(评价)模型。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3D控件、改变3D布局等,实现软件定义智能座舱。 廖磊认为,这样的模型,基本上现在市面上所有的座舱里所宣传的功能在这里都能找到对应方案。 在智能座舱设计模型指导下,如果想做一个很有特点的UI/UE,就可以从模型中去寻找一些可以去执行的点、控制的点,在可控制的点做软件架构的设计就可以实现有竞争力的UI/UE的产品形态。 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下,软件的附加值越来越大,而消费者能够明显感知到的产品差异性主要源于应用层软件的开发,因此,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如何设计并评价更好用的软件也成了厂商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方式。
“水上特斯拉”诞生!马斯克旧部创立:刚融5个亿,威尔史密斯都投了
一个全新的“水上独角兽”来了。 美国电动船初创公司Arc Boats,刚刚交付了限量版电动船Arc One,同时宣布,最新B轮融资中拿到了7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1亿元。 Arc成立时间并不长,这家电动船初创公司成立于2021年初,其最大的目标就是让水上的一切都电动化、智能化,推出的首款电动船的售价也不低,高达220万。 来源:Arc Boats 其策略和特斯拉差不多,前期首款产品高举高打,然后再逐步渗透市场。这和创始人的出身有一定关系,其联合创始人曾在波音公司任职,首席技术官也曾在马斯克的火箭公司SpaceX担任首席工程师。 背后投资人更是有特斯拉高管站队,短短两年时间,Arc的总融资就超过1亿美元,(人民币7.3亿元)。 所以说,这是一个“水上特斯拉”的故事。 01、投资人都是明星 2021年初,Arc Boats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成立,刚成立时人数并不多,但好在有技术大牛。初创团队中,有不少工程师是来自SpaceX,官方称自己电动船的设计,也是受航空航天的启发。 2022年3月,Arc发布首款产品Arc One的预制作版本,这艘电动船长7.3米左右,最多可以乘坐12人,最高可达500匹马力,最高时速为40英里。 来源:Arc Boats 当然最关键的是其超大的电池组——220千瓦时,是Model Y的三倍,续航可以连续开3-5个小时。 和电动汽车不同,沉重的电池组并不是电动船的缺点,一般情况下,船越重也就越稳定。所以Arc的创始人Mitch Lee表示,Arc One将是一个豪华的游轮。其价格也是高达3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0万。 豪华、电动、游艇,这些关键词一旦组合起来,就注定不是普通人的玩具,当然也吸引了一种明星投资人。 来源:Arc Boats 在成立的第二个月,Arc就吸引到了硅谷顶级VC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种子轮投资,Andreessen Horowitz投过一系列Facebook、Instagram、 X(Twitter)等硅谷科技巨头。 在Andreessen Horowitz的引介下,Arc开始在明星圈大放异彩。 2021年10月,Arc又从美国巨星威尔·史密斯的Dreamers VC拿到了一笔资金,史密斯创立的这家基金在洛杉矶,主要投资对社会有贡献的公司。 除了威尔·史密斯,还有美国篮球运动员凯文·杜兰特,以及“吹牛老爹”肖恩·库姆斯。在这轮“真明星”VC的加持下,Arc的种子轮拿到了700万美元。 来源:Arc Boats 当时Arc的员工,仅有十几个人。 一个月后,Arc紧接着又拿到了A轮融资,当时这笔融资是由特斯拉前高管Greg Reichow领投。2011年4月-2016年7月这段时间,Greg Reichow在特斯拉任职,离职前的Title是特斯拉生产副总裁。 当时A轮融资为3000万美元,Greg Reichow也顺势加入了Arc的董事会。 时间来到2023年9月底, Arc获得了7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这也是公司成立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融资。 投资方包括 Eclipse、Lowercarbon Capital 等一批投资者。Lowercase Capital在美国创投圈也是赫赫有名。2015年,福布斯曾评价Lowercase Capital基金是“史上最好的种子投资组合”,财富杂志更将其列为“史上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 来源:Arc Boats 成立两年,总融资超过1亿美元,目前Arc的员工,也不过80名。 有了钱之后,下一步就是进军更大的市场,Arc计划推出一艘更大容量的电动船,专为滑水、冲浪等水上运动设计。同时也在扩充团队,现在公司还有30个职位的空缺。 02、得到马斯克的“真传” 细数Arc的员工,有不少人都为马斯克工作过,连创始人也不例外。 Arc Boats创始人分别是Ryan Cook和Mitch Lee,其中Ryan Cook就在马老板手下的SpaceX工作了七年之久。 Ryan Cook和Mitch Lee本就是大学同学,毕业于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两人都主攻机械工程专业。 由于两人对可持续发展和机械方面有着高度的认知,在获得机械工程学位后的他们两个并没有分道扬镳,2010年毕业后,Lee在第二年就入职了Boeing(波音)公司,没错,就是那个造飞机的公司,担任压力分析员。 随后在Lee的帮助下,Cook也进入了波音公司,担任Tool Design Engineer(工具设计工程师),主要负责定制和设计特定目的需求的零部件,之后两人就在一起工作。 直到2013年,两人双双辞去了波音公司的工作,离职后的Ryan Cook,无缝切换进了当时还是默默无闻的SpaceX,一干就是七年多。 作为Space X的元老级员工,其领英资料显示,Ryan Cook曾是猎鹰 9 号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首席工程师,同时还是星舰的襟翼和静态航空首席工程师,还负责了星舰油罐的设计。 最终在2021年初,他离开了Space X,和老朋友Mitch Lee创立了如今的Arc Boats,担任CTO。 来源:Arc Boats 而Mitch Lee在离开波音公司后,他的职业生涯有些平平无奇,更像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在先后两家公司一直做着技术开发的工作,在2015年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创立了一家名为Penny的公司,在2018年被跨国理财公司Credit Karma收购,之后一直Credit Karma担任高级经理的职位。 Ryan Cook从Space X离职后,Mitch Lee也在当月离职,一同创立了Arc Boats。 值得一提的是,Arc 的首席制造工程师Kevin Wollscheid也曾在Space X 工作了六年的时间,事实上,这家初创公司不少人都有过在Space X工作的经历,甚至连船身的设计都有几位前特斯拉的汽车工程师。 来源:Arc Boats 不光是团队,Arc Boats的公司策略也从马斯克经营特斯拉的模式上借鉴了很多,比如先以高端船型进入市场,然后以足够多的产量来支付研发成本,然后逐步进入低端市场。 就像特斯拉曾经生产的电动跑车Roadster一样,然后是Model S和Model X,再就是平价车型Model 3和Model Y。 Ryan Cook曾表示,“我们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高端市场进军,同时也在向低端市场进军——我们几乎一步不落地使用他们(特斯拉)的战术。” 03、电动化开始漫延至水上 10年前,电动船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即便是在国外,涉足这个领域的企业也只有寥寥几家。在电动汽车市场呈指数级增长的同时,游轮和飞机等行业明显受到了电动化的吸引。 来源:Arc Boats 2022年年末,投资机构InsightPartners发布了一篇关于电动船艇市场规模未来增长的报告,称电动船艇市场,预计将从2022年的52.6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113.5亿美元,预计2022年至2028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7%。 所以肉眼可见地,电动船初创公司开始相继涌现出来,当然不仅仅只有“水上特斯拉”Arc Boats走在前头。 同样是成立于2021年的电动船初创公司Zen Yachts,曾受到Ocean Zero的青睐,这是一家专注于可持续水上旅行的投资公司,Ocean Zero 由 Stephen Petranek 和 Chris Anderson创立,后者是TED的负责人。 而Zen Yachts的定位和Arc基本相同,都是主打高端市场,他们的ZEN50是一艘 51.5 英尺(15.7 米)的全电动双体船,可容纳12名乘客。它提供多达四间卧室,每间卧室都附有自己的完整浴室、一个完整的厨房。 与Arc不同的是,Zen Yachts不单单是靠电机电池驱动,除了电机外,ZEN50 还有屋顶太阳能板,白天收集的太阳能,能以5节的速度连续的行驶。 除此之外,通用汽车公司也投资了一家电动船初创公司Pure Watercraft。 而同样是作为初创公司的Forza X1,也早早进入资本市场,仅成立一年多,就完成了IPO上市,今年的八月份,Forza X1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首日股价一度大涨179%。 和Arc不同,Forza X1主攻高性价比的电动游艇,研发周期也不会像那些豪华电动船那么长。这家初创企业还收到了美国最大的休闲游艇零售商之一——OneWater Marine公司的首笔订单,根据Forza X1的估计,这笔订单可能会带来约1200万美元的收入。 不单单是国外,目前国内比亚迪、宁德时代这类电池企业也已经开始布局电动船市场,开始提供各自的电池解决方案。 随着路上跑的电动车越来越多,以后我们往水里开的船也要开始触电了。
Redmi Note 13 Pro+图赏:好看得不像是Redmi
Redmi在颜值方面越来越顶了 提到千元机,可能大部分读者的印象都是「廉价」、「全塑料」、「质感差」,毕竟这个价位段的手机基本都把成本放在CPU、屏幕等硬件方面,质感这些东西基本是无缘。 显然,手机市场总有那么一批「人」愿意站出来去打破这种固有印象。 比如Redmi Note 13 Pro+。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毫不夸张地说,Redmi Note 13 Pro+在设计上绝对是Redmi近几年的巅峰之作,简约的相机模组设计搭配别出心裁的分割线,让整个机身后盖看起来尤其有质感,再搭配白色玻璃的微微反光,更是让小雷产生了一种「这是旗舰机吧?」的错觉。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与如今手机主流的「奥利奥」设计不同,Redmi Note 13 Pro+将三颗后置摄像头均匀地摆放在机身的左上角,亮面玻璃的融入更是这一有些「小清新」的设计有了不少高级感。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更有意思的是,Redmi Note 13 Pro+罕见地搭载了一块微曲面屏,在有效收窄边框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握持手感。当然这块屏幕自身的素质也非常优秀:6.67英寸的第二代1.5K高光护眼屏、支持120Hz高刷新率、2160Hz超高瞬时触控采样率、低亮度1920Hz高频PWM调光和支持高亮度DC调光策略,几乎算是同价位中的顶级水准。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除此之外,Redmi Note 13 Pro+还搭载了一颗高达两亿像素的主摄,在日常场景下能输出一张画质非常不错的照片,超高像素的加持让Note 13 Pro+拥有2倍和4倍的光学级变焦,大大丰富了用户的构图方式。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上图为2亿像素直出,下图为放大裁切) 处理器方面,Redmi Note 13 Pro+搭载的是联发科天玑7200 Ultra处理器,采用台积电4nm制程工艺,应对各种使用场景都能无压力的轻松运行,可以说是这个价位段中的好选择。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当然,大电池加快充已然成为国产手机们的标配,Redmi Note 13 Pro+也不例外,120W有线快充+5000mAh大电池的组合能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不得不说,如今的Redmi可不止是性价比的代表,它在拥有高产品力和亲民价格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手机的整体质感和颜值,打破了大家对于千元机质感差、设计土的固有印象。可以说Redmi Note 13系列开了一个好头,相信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跟进,届时我们就能买到更多物美且价廉的优秀产品。
消息称因专有 PMIC 增加成本,合作商希望高通停止 Oryon 芯片项目
IT之家 9 月 28 日消息,高通公司于去年 3 月宣布以 14 亿美元收购 CPU 设计公司 Nuvia,并有望在今年 10 月 24-26 日夏威夷举办的骁龙峰会上,推出名为“Oryon”的自研处理器,预估产品名称为高通骁龙 8cx Gen 4。 根据国外科技媒体 SemiAccurate 报道,在性能方面,自研处理器“Oryon”要优于苹果的 M2,但不如 M3 芯片,但在功耗上存在诸多挑战。 高通希望在“Oryon”处理器使用自己的 PMIC,而该 PMIC 又是面向智能手机的,无法胜任笔记本任务,并且使用了专有的电源管理协议,引发了主要 PC 合作伙伴的担忧。 IT之家注:PMIC 中文名为电源管理集成电路,主要特点是高集成度,将拥传统的多路输出电源封装在一颗芯片内,使得多电源应用场景高效率更高,体积更小。 该媒体报道称高通“Oryon”处理器上使用专有的电源管理协议,因此片上系统(SoC)需要使用独有的 PMIC,这迫使 PC 笔记本制造商购买 Oryon 处理器之外,还要购买这些 PMIC。 PC 制造商通常可以自由选购 PMIC,但是高通希望捆绑销售,而且该 PMIC 是面向智能手机的,可能无法驾驭和胜任 PC 场景任务。 摆在高通面前的最佳解决方案,就是优化 PMIC,但这意味着 PC 厂商要被高通裹挟着一起走,共同支付高昂的修正成本。它仍然需要多个 PMIC 来处理 PC 级 SoC 和具有 0.6mm 间距 HDI 的印刷电路板(PCB)。 报道称已经有几家合作的主要 PC 厂商因为 PMIC,要求高通公司停止 Oryon 项目。 消息称高通公司已经对 OEM 进行了经济补偿,以抵消使用 Oryon 芯片组和强制性 PMIC 制造 Windows 笔记本电脑的成本影响。
俄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可同时监控50万架”
参考消息网9月28日报道 据俄罗斯卫星社9月28日报道,俄罗斯国家技术倡议组织新闻处表示,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可以同时跟踪天空中多达50万架无人机,试验原型计划于2023年底投入使用。 消息称:“俄罗斯科学家在莫斯科国立大地测量和制图大学的基地研制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它可同时跟踪天空中多达50万架无人机的位置和状态,2023年底将把试验原型投入使用,其会在2024年完成试验。” 报道称,新闻处指出,在发射无人机前,需要与许多部门协调飞行,这些部门应检查和监控整个过程。当一个地区上空同时有多达100架无人机时,现有监控系统可以应对负荷,但当其数量增至数千架时,会出现困难。 根据俄罗斯无人机发展战略,到2030年,俄罗斯市场上销售的无人机系统数量估计将超过18万架。相关部门将需要一个能够处理如此多数量无人机数据的系统:例如,快速发现偏离商定飞行任务的情况、进入被禁区域以及飞行器间危险接近。 项目负责人奥列格·格沃兹杰夫称:“我们开发的方法与市场上的主导方案完全不同:我们创建的开发工具不是大型笨重和资源密集型软件系统,而是可实现最复杂的数据处理程序,使其适应最先进的设备,并以最低的成本最终获得解决特定应用问题的产品。” 报道还称,消息显示,新的研发成果将允许创建监控系统,根据对象域确保直至毫秒级的事件响应的保证时间。 8月15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军事展展出俄武器制造商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公司制造的Granat 4E无人机。(法新社)
特斯拉能“网购”了:京东商城将上线特斯拉订购服务
快科技9月28日消息,据“晚点Auto”报道,京东商城将在近期上线特斯拉汽车订购服务。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京东商城上线特斯拉汽车订购服务后,消费者将可以在京东上支付订金,此项目正在推进中,“过段时间(消费者)就可以直接在线下单了。”有媒体将此消息与特斯拉中国和京东官方确认,双方均不予置评。 据悉,特斯拉目前在国内为直营销售方式,一般会在市区中区开设直营店,用于展示和试驾、销售,在郊区开设交付中心、售后服务中心等,用于车辆交付和售后。 特斯拉官网显示,目前在中国内地共有304家体验店/展厅、205家服务中心、48家直营钣喷中心、202家授权钣喷中心。 由于特斯拉坚持自营,其车辆的销售渠道一直在自己手中,此前很少与电商合作。早在2014年时,特斯拉天猫旗舰店上线,发售18辆Model S现车,但该活动仅持续了一周就下线。 随后在2020年,宜买车在拼多多推出5辆特斯拉Model 3“万人团”活动,该车价格由宜买车补贴2万元,最终发售价比官方指导价的27.18万便宜2万。 但特斯拉立即发表声明称,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就该团购活动达成任何合作。一名湖北武汉的消费者参与了此次活动。他在完成支付并向特斯拉提车时,遭到特斯拉拒绝交付并取消订单。 而此次特斯拉将上线电商平台,或许意味着特斯拉正尝试用新的销售模式提振汽车销量。不过,这一巨大的“线上流量入口”,能否转换为真实销量,还需后续时间证明。
超大屏平板涌现,安卓机能讲好生产力故事吗?
平板屏幕都和笔记本一样大了。 2010年1月,乔布斯在一场苹果发布会上带来了初代iPad,开启了平板电脑这一新品类。当年iPad的定位很明确,即介于手机和PC之间的设备,它的使用场景主要是电子书阅读、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收发、照片查看等。乔布斯把9.7英寸成为平板的黄金尺寸,正如他认为手机最佳屏幕尺寸是3.5英寸一样,乔布斯还出言嘲讽过小尺寸平板,认为其体验糟糕。 (图源:wikipedia) 当然,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苹果自己就推出了小尺寸的iPad mini。而最近几年的安卓厂商纷纷搞起了“平板复兴”,试水的产品也以小尺寸平板居多。不过,今年以来,部分知名厂商开始了超大屏平板的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包括小米Pad 6 Max、华为MatePad Pro 13.2英寸等。 这些产品的出现,突破了平板原来的“舒适区”,试图打造出更多的使用场景,并且尝试上探更高端的市场,以扩大品牌自身的受众群体。 超大屏平板,早已有之 实际上,在华为、小米推出超大屏平板前,市面上已经出现过一批超大屏平板。以苹果来说,早在2017年发布的iPad Pro,就已经有12.9英寸版本。配合外接实体键盘、手写笔,超大屏iPad被赋予了更强的专业生产力属性。目前,iPad Pro 12.9英寸已经进化到第六代,主打强劲性能、Mini LED屏幕等卖点。 而在Windows阵营,超大屏平板也不少。当年初代iPad发布后,行业内曾掀起过一阵平板电脑热潮,纷纷下场的品牌中,有大量PC厂商,比如宏碁、惠普、联想等。上网本的失败,让它们把目光转向平板这一热门品类。 微软自己也曾热衷过推出二合一设备,2015年发布的SurfaceBook,设计了精巧而复杂的屏幕和键盘连接机制,CPU放置在屏幕部件中,独显则藏键盘下。二者分离时,Surface Book就变成了一台拥有13.5英寸屏幕的平板电脑。 (图源:微软官方) 同时,微软Surface旗下还有更“纯粹”的平板电脑,其中Surface Pro 3将屏幕尺寸升级到了12英寸,到了Surface Pro 8这一代,屏幕进一步增加到13英寸。 不过,超大屏Windows平板的尝试并没有取得成功。虽然说,Window系统和生产力属性高度适配,看起来和超大屏平板更配。但是,Windows系统并未专门给触控交互做适配,做笔记本的思路没办法做好平板。 总的来说,超大屏平板虽然早已有之,但大部分都未能在市场上掀起水花。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超大屏平板中,基本只有iPad Pro算是成功的。 尺寸比肩笔记本,侵蚀PC市场? 超大屏Windows平板产品思路几乎就是在做触屏版的笔记本,但用户并不买账。而华为、小米的产品思路,显然还是不一样的,华为MatePad Pro 13.2英寸、小米Pad 6 Max搭载的仍然是鸿蒙或安卓系统,基本的操作逻辑仍然是触控交互这一套。 当然,为了释放超大尺寸屏幕的潜力,华为、小米不约而同均为对应设备打造了大量生产力场景,这部分和笔记本高度重合。比如说,这两款平板上搭载的定制WPS,都采用PC级的UI界面和交互逻辑,接上键盘、掏出手写笔,在文档、表格编辑时就能获得和PC高度类似的高效体验。 (小米Pad Max上的WPS,图源:雷科技) 平板屏幕尺寸的进一步增加,无疑就是在产品形态和使用场景上进一步向笔记本靠拢,甚至侵蚀PC的生存空间。相比传统轻薄笔记本,超大屏平板的确拥有一些产品方面的优势。 首先,平板明显更便携。以小米Pad 6 Max来说,它搭载了14吋屏幕,重量为750克。而同样搭载了14吋屏幕的小米笔记本Pro 14,重量则来到了1.5千克。即便算上外接键盘,小米Pad 6 Max的整体重量也能控制在1千克左右。当然,重量轻至1千克左右的笔记本不是没有,只是价格就要上天了。 其次,平板灵活性更高。平板理论上拥有手指触控、手写笔、鼠标键盘等多种交互方式,而主流笔记本通常只有键鼠这一种输入模式。在影音娱乐场景下,平板往往有更舒适的体验。 (图源:雷科技摄制) 不过,超大屏平板决然无法替代笔记本电脑。原因也不复杂,超大屏平板可以拥有部分生产力属性,但生产力这块无法和PC真正的硬碰硬。毕竟,无论是芯片性能还是软件生态,PC在生产力这块还是吊打平板的。以小雷个人的经验来说,超大屏平板适用于轻度办公,但正儿八经的重度办公、视频剪辑、修图等场景,还得要PC来。 对于超大屏平板,正确的认知应该是拥有屏幕优势的、能干一点活的平板,而非真正的PC。有了这个认识,大部分人应该就会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一台超大屏平板。 买超大屏平板,要注意什么? 对于超大屏平板的特殊使用场景,前面已经说了不少。如果你下定决心想买一款超大屏平板,那么可能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第一,尽量选择配置强劲的型号。超大屏平板的优势往往体验在办公等场景下,但不管是文档办公还是多任务、多窗口切换,都会性能有更高的要求。芯片性能捉急、内存小,都可能导致卡顿、杀后台等状况出现。建议选择旗舰或次旗舰芯片,比如骁龙8+、天玑9200等,内容容量也尽量不要低于8GB,最好选择12或16GB版本。 第二,不要把超大屏平板作为第一台PC。尽管品牌在营销宣传中会打出“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这种很有煽动性的口号,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PC中的很多场景,平板能无法胜任,包括PC游戏、重度生产力等等。即便是iPad Pro,也远不如一台普通的Windows笔记本。 (图源:雷科技摄制) 第三,优先考虑大品牌,远离“寨板”。小品牌的平板产品,往往价格很有吸引力,但潜藏的风险很多,比如元器件质量没有保障、系统优化拉胯等。 小雷在此推荐几款超大屏平板,以供参考。 小米Pad 6 Max 14吋高刷大屏幕、骁龙8+加持,配置有一定优势。官方推出了专门的触控键盘和手写笔,可以按需选择。办公软件有部分适配,轻度办公体验不错。 小米Pad 6 Max售价3799元起,顶配16GB+1TB版4799元。 (图源:雷科技摄制) 华为MatePad Pro 13.2英寸 OLED高刷屏幕加持,重量轻至580克,有便携优势。这款平板有配套键盘和高精度手写笔,鸿蒙生态提供了部分PC级应用,支持多屏协同、超级终端等功能,能和智能手机、笔记本、智慧屏等设备联动。 华为MatePad Pro 13.2英寸起售价5199元,顶配6999元。 (图源:雷科技摄制) iPad Pro 12.9 M2芯片带来强劲性能,Mini LED屏幕在同类产品中几乎是独一份。iPadOS为专业生产力场景做了一定的优化,专业绘画、视频剪辑等应用,能有比较不错的体验。当然,iPad Pro的价格也比较夸张。 iPad Pro 12.9 2022版起售价9299元,1TB版则来到15199元。 (图源:雷科技摄制) 就像开头说到的那样,各家品牌纷纷推出超大屏平板,试图通过讲好生产力这故事来扩充自家平板的受众群体。但作为用户,面对这类产品,仍然还是要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审慎考虑是否需要。即便确定购买意向,也尽量挑选大品牌的高配置产品。
NASA计划打造太空拖船,要将国际空间站“拖”回地球
参考消息网9月28日报道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9月26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经披露了10亿美元的计划,让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坠入海洋。 报道称,随着时间推移,空间站结构上积累的压力使得NASA要在2031年让这个在轨道上运行的实验室退役。NASA将向任何拿出“太空拖船”设计的企业支付资金,这种飞船将有足够的动力把国际空间站拖离轨道并送往我们的星球。 NASA称太空拖船为美国脱轨飞行器,它将把国际空间站从地表上方175英里(约合281.6公里)处拖至约75英里处,空间站将从那里开始最后的下降,之后坠入太平洋。 据报道,设计方案需要11月17日之前提交,国际空间站的退役计划将从2026年开始,届时NASA将让这个航天器自然老化。 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对《每日邮报》表示,以前做过这样的事,尤其是和平航天站。 “数吨重的材料将相对完整地坠入大海,肯定会发出警告以清理空域(我们每个月都会收到大约一次这样的警告以处理像国际空间站货运飞船这样小得多的航天器)。” “棘手的是,你可以安全地让国际空间站降至约250公里的高度。在那以后,你需要这个特别的美国脱轨飞行器来接手操控——就像阵阵狂风的情况下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你需要有很大的力气才能不偏离道路。” “如果你失去控制,国际空间站开始翻滚,就麻烦了,因为你没有可靠的办法让火箭发动机指向特定方向。” 报道称,NASA计划的第一步是让空间站开始衰败,不再抬升它的高度以保持在轨道上。 这期间,大气阻力会让轨道高度从地表上方约250英里降至200英里。这个过程需要几年。 到2030年,国际空间站上的人员将最后一次返回地球并携带重要设备。国际空间站将继续接近地球,并达到地表上方175英里的“不可返回点”。 据报道,价值10亿美元的太空拖船会冲到这里,花点力气把国际空间站推离轨道。 空间站将在地表上方75英里至50英里处开始重返大气层。空间站组件的外表会熔化,暴露出来的硬件将在国际空间站以每小时1.8万英里的速度飞过大气层,同时气化。 挺过重返阶段的部分将准确坠落到尼莫点(新西兰和南美之间的太平洋地域,经常被用作飞船坟场——至少已经有260个航天器在这里长眠)。 麦克道尔说:“另一个棘手之处是把空间站从可以控制的最低高度带下来,需要8吨推进剂(燃料和氧化剂)。” “但不能使用要6小时才耗尽这么多燃料的火箭发动机,因为半小时就会低到失去控制并开始翻滚。” “所以需要15分钟内就烧掉8吨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这样全部脱轨燃烧的时间就少于降至高度过低无法控制所需的时间。” “因此美国脱轨飞行器必须很大(有大量推进剂)而且有一个大功率发动机(可以短时间内产生巨大推力),现有的货运飞船没有一艘能做到其中任何一点。” “所以需要开发新工具来安全处理国际空间站。” 2021年8月在俄罗斯“霞光”太空舱发现新裂缝,但这只是在空间站(在地球上方253英里的轨道上运行)上发现一系列裂缝中的最新一个。 报道称,NASA原本计划在运行15年后让国际空间站退役——如今已经超过这个时间线。但在轨道上运行的巨大实验室显露出磨损迹象,迫使NASA对其忠诚的太空船说再见。 NASA说,它查看了让国际空间站退役的几个选择:拆解并返回地球,把它推到更高的轨道以待在太空或者让它留在轨道上衰败直至随机坠落到地球上。其他选择没能通过,要么是因为空间站的结构设计不易在太空拆解,要么留在轨道上就需要抬升空间站的高度,而如果选择让它在轨道上衰败则可能给地球人带来危险。 俄美三名宇航员9月27日搭乘“联盟MS-23”号飞船(左)离开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路透社)
车主花25元起诉特斯拉获胜:获赔3000元并更换芯片
快科技9月30日消息,近日有特斯拉车主发布微博宣称自己起诉特斯拉获胜,被赔3000元外加更换芯片。 据悉,2019年他购买了一台进口版的特斯拉Model 3P,2020年1月份运到中,当年3月5日提车,10月份发现自己的车使用的是HW2.5芯片,今年7月立案,8月网络开庭,9月一审胜诉。 车主称,如果你的特斯拉也是HW2.5,符合以下任一条件,你可以私信我,把你情况告诉我,我免费帮你写状纸。 条件一: 特斯拉的工作人员告诉你车辆是HW3.0,提车后发现是2.5 条件二: 2019年4月26日官方发布“现在生产的车都是HW3.0硬件”,只要你的特斯拉生产日期是2019.4.26以后的,且是HW2.5的电脑(进口车基本都是)。 条件三(不用确定芯片版本): 车辆在降价之前被特斯拉工作人员诱导提车的。 条件四: 其他觉得吃亏的。 同时他也解释了为什么3年后才去起诉? 1、本想算了,2.5也能开。后来发现2.5的雨刷是弱智,2.5更容易死机,2.5更频繁的幽灵刹车,还经历过【雨刷失灵,窗户失灵,自动驾驶失灵,摄像头失灵,记录仪失灵等】,活着都是奇迹了,且很多功能3.0独占,如刚更新的红绿灯提醒。 2、起诉只要25块钱,网站提交状纸,简易程序不用请律师,而且不用跑法院,全程视频开庭,有手机或电脑就行,甚至不出庭都可以,佛系等判决书。 3、出问题还被水军攻击,被特斯拉踢出群。 4、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学习学习诉讼流程,就拿特斯拉练手了,单枪匹马的就上了。现在谁让我不爽就起诉谁,特别是特斯拉水军。
香港创业板走到“生死关头”,港交所推GEM改革能否让其“起死回生”?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近期香港创业板的萎靡走势备受关注。 9月29日午盘,标普香港创业板指数的最新点位为24.43点,与其2007年创下的历史最高点位1823.74点相比,已几近“湮灭”。 9月26日,港交所刊发咨询文件,就GEM(香港创业板)上市改革征询市场意见,提出的建议包括实施新的"简化转板机制"让合资格的GEM发行人转往主板上市、为高增长的企业增设新的资格测试以及取消季度汇报规定以降低上市企业成本等等。 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此次GEM改革框架相对清晰,意在“活化”市场。一方面通过引入新的“简化转板机制”,引导部分有上市意向的公司提早登陆GEM;另一方面,通过新的财务资格测试,吸引研发驱动的成长型公司。他亦认为,咨询文件是否能达到效果,激活GEM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市场成交量及流通性的改善。 那么,此次GEM改革能否让其“起死回生”呢? 改革 “过往GEM转主板的难度很大,减低了公司在GEM上市的积极性。”中泰国际研究部董事总经理赵红梅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 2018年港交所对GEM实施一系列提升市场质素的改革后,删除了 GEM 转往主板的简化程序。在现行的机制下,GEM发行人在上市时须委任保荐人和刊发招股书,当他们转到主板时又须再度委任保荐人和刊发招股书。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伍洁镟表示,很多公司可能有兴趣在GEM上市,但他们可能觉得合规成本较高不划算,于是宁愿等到自己规模足以符合在主板上市的条件时才上市,以避免需要聘任两次保荐人和刊发两次招股书的情况。 因此,此次咨询文件重新提出引入新的“简化转板机制”,合资格的GEM发行人转往主板时毋须委任保荐人进行尽职审查,或刊发达到“招股章程标准”的上市文件。取而代之的是,转板申请人必须符合主板上市的所有资格;已刊发作为GEM发行人的三个完整财政年度的财务业绩,期间拥有权和控制权不变以及主营业务未发生任何根本性变化。 何兆烽向记者表示,现有的转板规定只要求GEM发行人已刊发一个财政年度的财务业绩,如果本次建议实施,合资格GEM发行人要用新的简化转板机制就要等三年,使得简化转板机制不能提高GEM的吸引力。建议中的简化机制已加设最低每日成交金额门槛及成交量加权平均市值测试,加上GEM发行人上市时已经历过一次上市审批,应该已有一定的保障。 此外,参考北交所转往上交所科创板及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发行人须符合成交量的规定,港交所咨询文件也提出符合每日成交金额测试,成交量加权平均市值测试等要求。在赵红梅看来,GEM板的上市规则较纳斯达克交易所或北交所都要来得宽松,公司上市的难度不高。联交所建议的最低每日成交金额门槛并不高,根据联交所的咨询文件显示通过测试的发行人占大多数。 在降低上市公司成本上,港交所采取消强制季度汇报规定。伍洁镟表示,现行规定下,GEM发行人需要刊发季度财报,市场认为这一要求增加了GEM发行人的合规成本。目前一些国际交易所也已经不再要求上市公司刊发季度财报,取消强制披露季度财报有助于增加GEM上市的吸引力。 另外,咨询文件亦建议将GEM发行人控股股东IPO后禁售期从24个月缩短至12个月。何兆烽认为这一点确保了和主板相关要求保持一致,是提高GEM吸引力的又一措施。港交所在咨询文件提到,控股股东的禁售期过长会降低 GEM 上市的吸引力,因为新上市 GEM 发行人或需要等待更长时间方可发行证券集资,有碍业务发展。 关键 此次咨询文件还为大量投入研发活动的高增长但没有净营运现金流记录的企业推出新的资格测试。采用此新测试的GEM上市申请人,除符合其他条件外,须确保其在上市前两个财政年度的合计研发开支不少于3,000万港元,而每个财政年度的研发开支占同期总营运开支达15%或以上。 伍洁镟表示,现金流和利润已经不再是判断这些公司是否优质的唯一标准,这一点也体现于香港交易所早前专为特专科技公司而设的第18C章上市章节中,在当时为推出18C章节进行市场咨询时,很多投资者已经反馈了这样的看法。希望新规定能够帮助更多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在GEM上市,并最终能够转到主板。 Doo financial hk研究部主管岑智勇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对科技企业而言,研发投入是企业未来增长的动力,现在GEM对公司的研发投入设置一定要求的话,未来可以通过新的业务带动业绩增长。GEM改革对于这些体量还比较小但有潜力的企业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但是GEM市场走势不太理想,能不能够吸引一些新的企业,是另外一个问题。 何兆烽则认为,咨询文件是否能达到效果,激活GEM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市场成交量及流通性的改善,但仅靠香港交易所可能无法做到这一点。 8月29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议题或涉及GEM成交量。未来港交所与北交所也有望设立互联互通机制或联通海外交易所的中小板。港交所与北交所在6月29日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两地上市,同时将加强交流,推动京港两地资本市场的深入合作。 另一方面,GEM也在着力吸引东南亚企业来香港上市。港交所在这方面动作频繁,比如2022年1月起进一步简化了海外公司来港上市的程序。 在赵红梅看来,GEM改革后吸引投资者的难度还是较大的,主要是在GEM上市的公司市值较低,难以吸引机构性投资者的关注。此外,机构投资者很多都有投资限制,例如只可投资主板的上市公司等。 期待“重生“ 1999 年 11 月,为了给新兴增长型公司提供主板以外另一个独立集资平台的选择,香港推出了GEM,其上市规定较主板宽松。2008 年 7 月,GEM 重新定位,由最初的单独另类市场变为到主板上市的“踏脚石”,由 GEM 转往主板上市的过程随之简化,发行人毋须再为转板委任保荐人(进行尽职审查)或刊发招股章程。 据赵红梅介绍,转板程序简化之后,过往有市场参与者利用GEM和主板间的转板机制进行监管套利,一度导致市场中“壳股”的泛滥。例如很多市场参与者通过反向收购“借壳上市”,然后炒高股价出货获利,严重影响港股市场生态及投资者信心,因此过往GEM/创业板被投资者称为“壳股天堂”。 市场上许多与 GEM 相关的不良活动被港交所和证监会发现后,2018年港交所删除了 GEM 转往主板的简化程序。“因为考虑到流动性,二级市场再融资等因素,公司在GEM上市的性价比不大。优质公司上市的数目减少了,就自然会减少了投资者的关注,造成了恶性循环。”赵红梅称。 根据中信建投的相关研报数据,目前港股创业板(GEM)上市公司整体基本面情况不佳。仅有98家公司在2022年实现盈利,占创业板市场整体的28.82%。这使得创业板难以吸引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关注。 截至9月28日收盘,标普香港创业板指数仅剩24.29点,相较于2018年初250点的阶段性高点,跌去约九成。历史上,其最高点位为1823.74点。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与市场目前供需不匹配有关,即市场供给此前激增,投资需求却停止不前。 从供给端来看,由于GEM此前缺乏固定且鲜明的功能属性,导致GEM近年发行人数量波动较大,质量参差。公开资料显示,近十年来,创业板没有一家新公司纳入指数,也没有涌现出新兴行业和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创业板的成分股大多是小微公司,市值低,往往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挑战。 从需求端来看,GEM流动性差,成交额惨淡。wind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香港创业板日均成交金额为1.48亿港元。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21年日均成交金额为3.93亿港元,2022年是1.66亿港元。 显然,香港创业板改革亟需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获得“重生”。
诺贝尔奖要来了!谷歌AI模型被看好 这位中国女作家成文学奖热门人选
①获奖名单将于10月2日-9日陆续公布,生理学或医学奖将率先瑞典揭晓;②今年的奖金是每个奖项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40万元);③英国博彩公司Nicer Odds放出了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中国女作家残雪高居榜首。 财联社9月29日讯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即将揭幕。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23年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获奖名单将于10月2日-9日陆续公布。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率先于瑞典揭晓,其后依次是物理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具瞩目的权威国际大奖。1901年至2022年间,诺贝尔奖和经济科学奖共颁发了615次,共989名个人和组织获得,考虑到一些人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总共有954名个人和27个组织获奖。 今年的奖金是每个奖项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40万元),如果一个奖项有多人获奖则奖金平分。获奖者将于12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领取奖牌和证书。 除了公布最终获奖人之外,诺贝尔委员会不对外公开候选人名单。最终结果出炉前,预测谁将获奖成为了媒体和博彩公司的年度活动。 目前有哪些获奖热门?谁会成为今年的获奖者? 01 诺奖风向标指向AI 在生理学或医学奖方面,目前外界呼声最高的是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s)获奖人——谷歌DeepMind的研究人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的发明者,以及在癌症研究领域奋战50余年的荷兰科学家。 拉斯克奖有“美国诺奖”之称,被称为“诺贝尔风向标”。 今年,谷歌DeepMind的Demis Hassabis和John Jumper凭借可预测蛋白质结构的AI模型AlphaFold拿下了拉斯克基础研究奖。 可以说,谷歌DeepMind此番获奖,点燃了AI领域研究斩获诺贝尔奖的希望。 除了AlphaFold外,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颁给了麻省理工大学的詹姆斯•藤本和埃里克•斯旺森,以及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的华裔科学家David Huang,以表彰他们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成像)领域的突出贡献。荷兰癌症研究所的Piet Borst则获得了今年的拉斯克医学科学特别成就奖。 另外,遗传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对于病毒、癌症的免疫学研究和传染病研究均是近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热门领域。2022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古DNA研究的开创者、瑞典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尼安德特人基因组测序,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该科学家对已经灭绝的现代人类近亲——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 02 “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女作家” 针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博彩公司Nicer Odds放出了赔率榜。目前,中国女作家残雪赔率最低,紧随其后的是挪威小说家、剧作家约恩•福瑟(Jon Fosse)和澳大利亚作家杰拉尔德•穆南(Gerald Murnane),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次上榜,位居赔率榜第10。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赔率Top 10;来源:Nicer Odds 所谓“赔率”,是指博彩公司使用的一个收赔指数,它基于概率和数学公式计算而来。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赔率榜单上,赔率越低的作家,获奖的可能性越高。 事实上,残雪近几年是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的常客,有“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女作家”之称,今年是其首次高居Nicer Odds赔率榜榜首。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湖南耒阳人,被诺奖评委马悦然称为“中国的卡夫卡”。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盛赞她为“中国最好的作家”。 其代表作有《赤脚医生》《水乡》《黄泥街》《五香街》等。她的小说成为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近年来残雪多次斩获国际重要文学奖项,2015年获得美国第八届最佳翻译图书奖、2019年入围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2021年获得美国《大他者》小说和文学评论终身成就奖…… 03 关于其他奖项的预测 诺贝尔委员会表示,今年共有351名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该数量仅次于2016年,该年提名376名和平奖候选人。 在化学奖上,学术网站ChemistryViews做了一个民意统计,获奖猜测大多集中在生物化学、材料/聚合物、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等领域。 大约17%的参与者认为获胜者将是女性。从历史上看,191名化学奖得主中有8名是女性(约占4%)。被推荐最多的获奖者是约旦裔美国化学家奥马尔•亚吉(Omar M. Yaghi),这位材料领域的学术大佬是金属有机骨架、沸石咪唑酸酯骨架、配位聚合物等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美籍华裔化学家翁启惠(Chi-Huey Wong)也成热门人选,他专长化学生物、有机及合成化学,成功以酵素技术大量合成复杂多醣物“多醣及醣胜肽”,曾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沃尔夫奖公布化学奖。 分析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公布了可能获得各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名单,其中包括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和物理学奖。 据科睿唯安称,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可能是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L. Glaeser),因他对城市经济学的见解;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伊曼纽尔•赛斯(Emmanuel Saez)和加布里埃尔•祖克曼(Gabriel Zucman),因他们对收入不平等的原因和后果的研究;拉杰•切蒂(Raj Chetty),因他了解经济机会的决定因素并制定旨在改善社会流动性的政策。 另外,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可能是莎朗•C•格洛泽(Sharon C. Glotzer),格洛泽是一位女性物理学家,她展示了熵在物质自组装中的作用,并引入控制组装过程的策略来设计新材料。排在格洛泽后面的是费德里科•卡帕索(Federico Capass)和斯图尔特•帕金(Stuart S.P. Parkin),前者在光子学、等离子体学和超表面方面有开创性研究,后者专于自旋电子学研究,特别是用于提高数据存储密度的赛道存储器的开发。 科睿唯安称,该预测基于科学家在相关领域发布的有影响力的文献,同时其表示,其分析师已成功预测了71名杰出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04 那些获过诺奖的中国人 莫言是第一位获诺奖的中国籍获奖人,他斩获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评委会称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2015年,屠呦呦因在研制青蒿素等抗疟药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美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两人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杨振宁恢复中国国籍。 05 完整颁奖时间表 所有奖项的公布都将在诺贝尔奖官网上进行现场直播,以下为颁奖时间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2日11:30(欧洲中部夏令时间),即北京时间10月2日17:30 物理奖:10月3日11:45(欧洲中部夏令时间),即北京时间10月3日17:45 化学奖:10月4日11:45(欧洲中部夏令时间),即北京时间10月4日17:45 文学奖:10月5日13:00(欧洲中部夏令时间),即北京时间10月5日19:00 和平奖:10月6日11:00(欧洲中部夏令时间),即北京时间10月5日17:00 经济学奖:10月9日11:45(欧洲中部夏令时间),即北京时间10月9日17:45
“新股民”胡锡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晓晖 毫无疑问,资深媒体人胡锡进是2023年中国A股中,最为知名的新股民,没有之一,本文称其为老胡,这是他自己喜欢的昵称。 从6月26日进入股市,到中秋节之际,时间正好过去3个月,老胡没有挣到钱,反而亏了。作为新股民代表,老胡在炒股中,发出了很多感慨,他完整地记录了自己3个月来炒股的心路过程,比如:“机会往往与风险并存,只有敢于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才能在股市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我希望自己能盈利,而不是成为新的‘韭菜’”“我希望作为一个散户股民参与并见证中国股市朝着光明山顶的艰难爬坡”…… 3个月来,与很多股民一样,老胡以10万资金入市,经历了“开门红”的盈利、再到亏损、继而加仓、亏损扩大,到了9月26日,老胡的入市资金已经加仓到了47万元,亏损金额超过1万元。由于老胡勤于记录,炒股一事,备受社会关注。 新股民胡锡进的故事,既是看好未来经济发展和A股估值上升区间,进而开户“进场”投资股市的投资者的写照,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这3个月间,政府部门以罕见的力度刺激市场,利好政策频出:下调印花税、控IPO节奏、规范减持、降低两融保证金比例等等,表明了监管层提振股市、活跃资本市场的决心。 “开门红”:赚了104.7元 6月26日,老胡在他拥有2484万粉丝的微博上宣告:“我给自己开了一个股票账户,正式进入中国股市,成为‘股民老胡’。” 这条微博的评论数达到了9000多条,有网友评论:“又多一个韭菜,哈哈哈,开玩笑哈,说实话,这个位置进来,老胡你算是捡到便宜了,不过底部很难熬,得有耐心。” 第二天(6月27日),老胡就开始了交易,恰逢上证指数当日大涨,从开盘3153.31点,涨至收盘3189.44点,涨幅1.23%。 “老胡今天第一次买股票,有点兴奋哈。我一大早给股票账户划入10万元,挑了两只个股,一开盘就买入了,然后又找了两只基金,半个多小时后买入,一共花了4万多元。到中午一看,10万元的仓变成了100064元,四只股票和基金两赚两赔,但毕竟开门红,我很开心。但是下午一开盘,64块钱盈利迅速缩水成只剩4块钱,心想完了,开门红估计要变成‘开门绿’了。之后我在一个讲座上授课,整个一下午,到互动环节时已经很晚。学员们都知道我买股票了,纷纷好奇地问我情况怎么样,我在台上当场打开手机,一看账户,哇塞,盈利又奇迹般变成104.7元。我高兴地告诉了大家,台下的上百学员送给我热烈的掌声。”6月27日,老胡在微博里掩饰不住他的开心。 老胡说:“从今往后我也是股民了,我会与大家一起欣喜,一起沮丧,有一些感受和期盼我愿意与大家分享。随着我越来越了解股市的情况,我希望自己能说出股民散户的共同心声,并且让那些心声更多被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听到。” 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很快,老胡就亏钱了。 李大霄指点加仓 6月30日,进入股市第4天,老胡亏钱了,当日,他的账户最高亏损900多元,收盘亏损282元,账户内资金,也从10万元增加到了20万元。 “我会继续增持股票,逐渐把仓内20万元的大部分资金都用上。我大的想法是在这个股市的低点进入,选几只基金和几只长期表现比较好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少做短线的买进卖出。”老胡在微博上公开自己的炒股策略,并称自己的策略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包括他的发小。 老胡表示,进入股市以后,他发现自己的心态有微妙变化,对经济更加关注了,更渴望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出台,对国际形势的关注也有了一个股市的视角。 中午吃饭的时候,老胡敏感地拒绝了韭菜馅的包子,点了茴香和大葱,账户发生亏损之后,老胡说:“再也不吃韭菜馅包子和饺子,今后我只吃回香(茴香)和大聪(大葱)”。 有网友评论亏钱之后的老胡:“胡老师炒股的文字让整个人都更加生动了!” 7月3日,上证指数持续上涨,当日收盘超过3200点,老胡的股票账户的收益“由绿变红”,并实现了炒股以来的最大盈利。 “今天股市涨了1.31%,老胡真是高兴。我个人持仓的股票上涨大约3.1%,目前实现盈利2829.17元,跑赢了今天的A股涨幅,这让我尤其高兴。不管我今后是否会跌亏,但是我实现了迅速而稳妥的入市。”老胡在微博中写道。 老胡意识到,炒股不光是股市知识和心态的问题,它还是对人最为综合的考验。 老胡的发小说,一年以后,老胡如果能亏20%以内,就算合格了。老胡不服气。他说:“我来股市不是为了经历一次‘韭菜之旅’,我渴望赢。并且我希望,未来一年中国的股指能够稳定增加百分之一二十,大部分人就都能挣钱了。” 7月13日,老胡写出他的困惑:“在我的账号下,我看到有不少人抱怨新股发得‘太多太滥’,上市企业减持套利情况太多,导致了股价下跌。我还搞不太清楚这些抱怨是否都有道理,如果真是这样,做出必要限制,应该不是很难的呀。还有很多人骂‘庄家’,但‘庄家’是谁?如今四处‘严打’,嚣张操纵股市,谁如此胆大包天?” 老胡的炒股,不乏有“高人”主动建言,比如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 7月17日,李大霄在微博上公开给老胡建议:“尊敬的主编(指胡锡进)您好,很担心您在巨大的压力下,部分仓位踏空3200点以下,非常痛心,心痛……建仓有时也不要太犹豫,在众人一致极度看空时,也许就是好时机。” 对于李大霄指点老胡加仓这件事,大伙纷纷在老胡微博下留言:“大宵老师喊了几年牛市了,喊的时候3500点,现在3150点”“老胡,要保持头脑清醒啊”…… 7月22日,老胡公开回谢李大霄指点,表示自己认真阅读了首席经济学家的每一个建议和评论。随后,老胡在3200点附近放手加仓。 7月28日,老胡的20万仓位几乎打满,单日盈利7813.73元,老胡说,这是一个大红大喜的日子。 7月31日,上证指数盘中突破3300点,老胡个人盈利首次突破一万元,他在专栏中说:“我炒股刚刚5周,实现盈利5%,这真是让我大受鼓舞。”老胡表示,股市好刺激、好惊险、好迷人。 不过,这份盈利并没有坚持很久,进入8月份之后,上证指数很快发生了转向,重新跌入3200点,并在8月21日跌破3100点,创下老胡入市建仓以来的新低。 8月4日,老胡表示:“我不准备天天写炒股日记了,也不经常晒炒股的成绩单了,我觉得这样能轻松一点,更加专注如何做好长期收益。” 虽然不准备天天写炒股日记,但是老胡可谓成功“破圈”,收获了一大波股民粉丝。老胡也开始活跃在一些财经领域的对话视频栏目当中。 “做长线投资” 8月11日,上证指数突然大跌,直接击穿3200点至3189点。 老胡说:“我搞不清楚为什么今天沪市跌了2%……如果我就是看错了,买亏了,我认,那就是我眼光差嘛。但是我相信自己作为媒体人对宏观形势的判断:中国经济有好起来的基础条件,并且有国家和社会推动、期待它好起来的强烈意愿,如果经济长期低迷,政府就不会接受。” 有网友调侃评论:“胡韭菜成长了”。 8月16日,股市继续走低,老胡继续加仓,资金从最早的10万元,变成20万元,再变成23.6万元,老胡的万元盈利基本被抹平,总计持有9只股票。 很多个人投资者的投资习惯,也在老胡身上“展现”开来。股指越走低,老胡就越加仓,在8月18日,上证指数跌至3131点,老胡继续加仓至25.2万元。 8月21日,上证指数跌破3100点,老胡的仓位已经加至30万元,他说:“老胡被很多人说成‘新韭菜’,我只想正直地做我自己。我的计算是,现在应该是股市的低点,即使股市可能继续下探,但回升到超过现在的点位,迟早会发生。由于我准备长线持有这些股票,我的长期风险很小。” 到了8月30日这一天,老胡的账户资金已经达到42万元,持股市值39万元。他说:“我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加仓。” 9月7日,老胡继续给股票账户充钱,本金一共达到47万元,持股呈现满仓状态,他说:“我的持仓量已经接近我最初计划的50万元,虽然今天我的整仓是绿的,但只要大盘上涨一个百分点,我就能翻红。我想让时间来证明,老胡这个见识过一些世面的老同志不是个蠢材。” 9月15日,股市持续低迷,老胡新增亏损1734元,总亏损达到了10808元。他说:“看来我要付出更多时间成本,那就陪着股市,与股民们一起等吧。” 9月21日,老胡的账户亏损扩大到18208元,老胡挺不开心的,一度想停止更新专栏,但又怕停更之后被人瞎猜。 老胡跟很多股民对市场有了一致的看法。“中国股市的价值被低估了,很多人这样认为。那么我的信念就是股指不能够与它的真实价值偏离太远。我现在随波逐流,感受偏离的力量,期待逻辑和规律扳正力的蓄势待发。我将在这两股力量撕扯带来的疼痛中感受它们究竟谁更强大。”他说。 9月25日,老胡的账户继续保持万元以上亏损。 他没有停止炒股专栏的更新,他说:“股市今天的下跌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和再振兴路上的一些艰难情形,很多新旧因素在彼此博弈。这要求政府在转型期间尽量保持政策的平稳,并朝着未来的必然方向不断加力。老胡来股市是买未来的,这需要承受当下酝酿期的一些低沉和寂寞。今天是需要付出的,我的期待是,未来不要辜负我。” 老胡打算每周写一次,向大家汇报股市“战绩”——“本来我的初衷就是做股市的长线投资,天天盯盘看,难免有些走形。”他说。9月26日,老胡的亏损金额是17356元。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