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重磅!人形机器人新政来了,点名AI大模型,2年突破关键技术,培育3家全球企业
作者 | 佳慧 编辑 | 云鹏 科创南方11月10日报道,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通知。 指导意见提出,以大模型等AI技术突破为引领,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以及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 同时,指导意见还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营造产业生态、强化支撑能力和保障措施5个方面做出了要求。 指导意见划分了3个攻关专栏,分别是关键技术攻关专栏、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攻关专栏、拓展场景应用专栏。具体如下: 专栏1:关键技术攻关。打造机器人“大脑”、“小脑”关键技术群、机器肢关键技术群、机器体关键技术群。 专栏2: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攻关。从基础版整机、功能型整机、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动力能源6个方面进行强化。 专栏3:扩展场景应用。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加强供需对接、加速成果转化、完善应用机制4个举措实现拓展。 指导意见分别确立了到2025年和2027年的发展目标,即: 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 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 并且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图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图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2022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显示,2022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为1644亿元,相比2021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总产值1582亿元,同比增长3.9%。 从机器人企业数量上看,2022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企业总数量达到1018家,较2021年945家同比增长7.68%,已经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优势。 因此,机器人产业发展对深圳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工信部给出的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对于深圳来说也十分重要。 一、关键技术向:人形机器人大小脑及肢体突破 第一,打造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 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推动云端和边缘端智能协同部署。 建设大模型训练数据库,创新数据自动化标注、清洗、使用等方法,扩充高质量的多模态数据。科学布局人形机器人算力,加速大模型训练迭代和产品应用。 开发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建立网络控制系统架构。面向特定应用场景,构建仿真系统和训练环境,加快技术迭代速度,降低创新成本。 (图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第二,突破“肢体”关键技术。 用好现有机器人技术基础,系统部署“机器肢”关键技术群,创新人体运动力学基础理论,打造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突破轻量化与刚柔耦合设计、全身协调运动控制、手臂动态抓取灵巧作业等技术。 攻关“机器体”关键技术群,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高精度传感等技术,研发高集成、长续航的人形机器人动力单元与能源管理技术。 第三,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完善人形机器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凝练关键技术、物料、企业、制造装备、质量、标准、关键软件等清单,精准推进“补短锻长”。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凝聚各方力量加快创新进程。 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模式。 二、重点产品向:从组件到整机升级,软件也要创新 第一,打造整机产品。 打造基础版整机,构筑人形机器人通用整机平台,支持后续个性化功能开发。 面向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开发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等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 针对不同动力需求,推出电驱动、液压驱动或混合驱动人形机器人。强化人形机器人整机的批量化生产制造能力,持续提升整机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图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第二,夯实基础部组件。 聚焦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突破视、听、力、嗅等高精度传感关键技术,提升环境综合感知能力。 发展高功率密度执行器,满足本体高爆发移动和高精度作业需求。 开发面向人形机器人的专用芯片,提升运动控制、认知决策等计算效能。 结合新能源产品发展趋势,研发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特点的高能效专用动力组件。 第三,推动软件创新。 构建人形机器人高实时、高可靠、高智能的专用操作系统,推动与通用大模型等技术深度融合,提供安全、稳定、易用的系统平台。开发面向各类场景的应用软件,建设完善人形机器人应用开发平台和工具包,构建丰富的软件赋能应用生态。探索“机器人即服务”的新模式,加速人形机器人低成本、灵活部署应用。 三、场景应用向:面向不同场景和环节需求,定制解决方案 第一,服务特种领域需求。 加快人形机器人在特种环境应用,面向恶劣条件、危险场景作业等需求,强化复杂环境下本体控制、快速移动、精确感知等能力,打造特种应用场景下高可靠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 面向要地警戒守卫场景,强化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地形高机动鲁棒行走能力、态势感知与智能决策能力。 面向民爆、救援等特殊环境,强化人形机器人本体安全防护能力、复杂任务智慧生成与高精度操作能力,降低作业人员危险性。 (图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第二,打造制造业典型场景。 聚焦3C、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产线和工厂,在典型制造场景实现深度应用。 面向结构化生产制造环节,推动人形机器人在装配、转运、检测、维护等工序的应用和推广。 面向非结构化生产制造环节,加强人形机器人与设备、人员、环境协作交互能力,支撑柔性化、定制化生产制造。 第三,加快民生及重点行业推广。 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家政等民生领域服务应用,重点提升人机交互可靠性和安全性,开发具有复杂区域引导、灵活操作、鲁棒行走、多模态人机交互的解决方案,满足生命健康、陪伴护理等高品质生活需求。 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农业、物流等重点行业应用落地,提升人机交互、灵巧抓取、分拣搬运、智能配送等作业能力。 四、产业生态向:“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完善开源环境 第一,培育优质企业。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链主”企业,带动产业创新资源集聚。 针对人形机器人的部组件配套、特色化集成及场景化应用等,加大对优质企业的培育力度,激发涌现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发展,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打造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 第二,完善创新载体和开源环境。 支持建设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凝聚产学研各界优势力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 成立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等行业组织,促进技术交流、供需对接、国际合作,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 建设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推进开源基金会能力建设,加强对重点企业开源项目的支持力度,汇聚全球开发者协同创新。 第三,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引导人形机器人创新要素向基础好、潜力大的地区汇聚,立足各地特色和产业优势建设孵化器和产业园等,打造创新能力强、应用场景佳的优势集聚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 构建产业协同生态,推动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企业跨领域合作,开展技术应用联合攻关,增强软硬协同适配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图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五、支撑能力向:产业标准分级分类,加强检测验证与治理能力 第一,健全产业标准体系。 开展人形机器人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全面梳理产业链标准化需求,建立健全人形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分级分类推动标准制定。 围绕基础共性、系统评测、安全可信、行业应用等重点方向,加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研制。 深入开展标准宣贯推广,促进标准落地实施。大力推动我国标准“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第二,提升检验检测和中试验证能力。 制定人形机器人产品检验检测方法,建立智能化、可靠性、安全性等关键指标体系,构建可实施、可度量、可扩展的评测基准。 打造权威检验检测机构,完善评测配套工具,满足企业和用户的检测认证需求。 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等建设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加强软硬耦合适配,提供中试熟化、工程开发、工艺改进、软件升级等服务,加速相关技术成果的工程化落地和产业化应用,推动产品质量提升。 第三,加强安全治理能力。 提升人形机器人功能安全性能,确保相关技术产品对人和环境友好。 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提高信息获取、数据交互、数据安全等技术保障能力。强化整机、关键部组件、核心软件、算法等重点环节安全风险评估,促进安全能力提升。 深化科技伦理风险研判,加快推进相关伦理标准规范研究制订,促进技术创新与科技伦理协调发展。 (图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六、保障措施向: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人才引进来、留得住 第一,加强统筹协同。 加强部门协同,统筹推进技术攻关、产业发展、融合应用、安全治理等工作,促进人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融合发展。 深化央地协作,优化产业布局,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第二,完善产业政策。 推动实施人形机器人创新工程,围绕专用软件、核心部组件、整机及应用示范等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带动作用,引导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积极参与。 用好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支持领军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组织人形机器人大赛、展会等活动,激发各界创新活力。 第三,加快人才引育。 加强人形机器人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鼓励人形机器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共同培养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增强高水平人才供给。 加强职业教育、技术再培训等,大力培育产业应用型人才。加强高端人才海外交流引进,健全人才服务体系,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第四,深化交流合作。 拓展人形机器人国际合作空间,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强产业发展交流,鼓励国外企业和机构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等,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 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迈向国际市场,拓展跨国业务。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电视套娃收费治理有效了!小米电视收费包压缩58%
IT之家 11 月 10 日消息,据“首都广电”公众号今日傍晚报道,近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召开北京市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试点工作总结及下一阶段工作推进会。 图源 Pixabay 据介绍,在治理电视“套娃”收费方面,歌华有线收费包压缩了 79%,小米电视收费包压缩了 58%,远超国家广电总局规定的压缩 40% 的目标。 在治理操作复杂方面,歌华有线完成全市范围 550 万机顶盒的升级部署,IPTV 完成 160 万全量活跃用户覆盖,小米电视整改成果覆盖北京全部用户,全部实现了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开机 35 秒看 CCTV-1 电视直播、开机 20 秒无操作进入 CCTV-1 全屏直播、统一电视直播业务的名称、图标和样式等任务目标。 IT之家今日早些时候报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文,根据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部署要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决定开展电视收看“明白卡”提示工作。 自 2023 年 11 月起,各电视机生产厂商要将制作完成的《电视收看“明白卡”》装入电视机包装箱内的说明材料中,同时在电商销售页面、线下实体销售和厂商入户安装电视机过程中,将“明白卡”内容向用户明确展示,并告知用户只有开通有线电视或 IPTV 方可收看电视直播频道节目。
72小时!2000+ GPT分身上线,洗衣修车算命…引爆全民创作狂欢
作者 | 程茜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11月10日报道,短短三天之间,GPT用户的热情已经掀起了人工智能(AI)海啸。 本周二,技术领先性、工程化能力都堪称恐怖的美国AI独角兽企业OpenAI,给全球AI圈上了一堂轰动而残酷的课。 除了让GPT-4 Turbo性能升级、价格暴降外,OpenAI还宣布了个影响行业秩序的大招——GPTs,直接踢翻了一众第三方应用的饭碗,毁掉了不少AIGC创业者的美梦。 ▲X网友发帖评论OpenAI大会(页面经微信翻译) 至此,人人都可以化身GPT创作大师,不需要会编程,只需肆意挥洒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轻松创建出个性化ChatGPT助理。 就在今日,备受关注的GPTs功能正式上线,面向所有ChatGPT+订阅用户开放! OpenAI大会的发布,直接引爆了全民AIGC创作的热情。过去72小时,兴致勃勃的创作者们打造出的创意GPT分身数量一路狂飙,截至11月10日19点,第三方GPT商店「GPTsHunter」中的自定义GPT数量已突破2000个。 从今天9点到19点,短短10小时内,用户上传到「GPTsHunter」中的GPT助手数量从1114个上涨到2369个,绘画、调酒、洗衣、教练、谈判、游戏、占卜……各种功能的GPT助手花样百出,而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加。 ▲非官方GPT商店GPTsHunter中汇总的GPT助手(截图时间为11月10日19点,页面经谷歌翻译) 不知多少AIGC创业者,一夜回到解放前。OpenAI官方开发并上架的16款GPT助手能做什么?第三方打造的2000+ GPT助手有哪些好用、好玩的?自定义ChatGPT到底有多简单易上手?智东西总结了一份包含78个GPT助手的指南。(文末附开发体验教程) ▲第三方GPTs网站部分助手(截至11月10日12点) 自定义ChatGPT开发体验地址:https://chat.openai.com/auth/login?next=%2Fgpts%2Feditor 一、开发大神发布当天已上手,做动图、监测诈骗花样百出 话不多说,先来看看各路开发大神打造的自定义ChatGPT助手,开发者大会当天,一些获得体验资格的开发者就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自己构建GPT助手的相关演示。 1、Gif-PT:自然语言交互就可生成动图 社交平台X(原推特)博主Nick Dobos自制了一个生GIF动图的助手,他先发送了一条“A cute kitty”的提示,Gif-PT会先创建几张图片,然后Nick点击分析,助手就会写代码分割电子表格,几秒钟之后就会显示已完成提示用户下载。如果用户对动图不满意,也可以发送“Debug”进行调试大小等。 体验地址:https://chat.openai.com/g/g-gbjSvXu6i-gif-pt 2、Agi.zip:ChatGPT自定义GPT代理 Nick Dobos还演示了全球首个ChatGPT自定义GPT代理Agi.zip。并且,Nick感觉GPT-4 Turbo响应不够快,他还添加了20个预置热键,以加快自动保存、长期记忆、可重用技能、跟踪当前任务、使用.sql导出到任何聊天中的速度。 体验地址:https://chat.openai.com/g/g-r4ckjls47-agi-zip 3、Squidshing:网络钓鱼电子邮件监测器 这一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分析电子邮件是否存在网络钓鱼风险,并且它还有一大特点是语言幽默。 体验地址:https://chat.openai/g/g-8JrlEnLEj-squidshing 4、Git Repo Analyst:监控GitHub存储库并提出改进建议 这一助手可以监测GitHub存储库,并提出改进自述文件(README)的建议。 体验地址:https://chat.openai.com/g/g-hW6IcXW1k-git-repo-analyst 5、ChatXGB:可扩展机器学习系统XGBoost助手 XGBoost是2016年由华盛顿大学陈天奇带队开发的可扩展机器学习系统,英伟达机器学习专家Bojan Tunguz构建了ChatXGB助手,就可以用来回答这一系统的相关问题。 体验地址:https://chat.openai.com/g/g-dq9i42tRO-chatxgb 二、16个官方GPT助手,兼具实用与创意 为开发者开放体验资格前,OpenAI官方也打造了一批GPTs,就在开发者大会当日与GPTs功能一同发布: 这些GPT助手的具体使用场景如下: 1、DALL·E:想象力十足的经典绘画工具 一看名字便知,DALL·E是一个绘画工具,其具体的使用方法与能力也很常见。用户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给出提示词,DALL·E就可以基于此创建图像,并根据用户进一步的意见进行修改。 2、Data Analysis(数据分析):提取文档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分析 这一工具的名称也十分简洁准确,用户可以将文档和表格上传到与助手的聊天窗口中,Data Analysis就可以快速从文档中得出结果,并将相关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3、ChatGPT Classic(ChatGPT经典版):瞬间回归最初版ChatGPT GPT-4驱动的ChatGPT功能更加丰富,既搭载了DALL-E 3,还支持用户上传文件。这一工具就适用于想要使用此前功能更为简单的ChatGPT的用户,可以快速返回到经典界面中。 4、Game Time(游戏时间):快速掌握棋盘游戏玩法 游戏时间面向的是需要快速掌握游戏玩法的棋盘游戏小白。这一助手可以向用户介绍游戏规则,以便其快速上手。如果用户不知道这是什么游戏,也可以上传图片让GPT自己识别。 5、The Negotiator(谈判代表):提供大量谈判技巧 如果用户面临一场交易想要获取一些谈判技巧,就可以访问这一助手,它可以给出一些灵感,并且告诉用户如何谈判能让交易结果更好。 6、Creative Writing Coach(创意写作教练):对用户上传文档进行创意性修改 之前ChatGPT也擅长于撰写小说、散文等,创意写作教练提升了GPT在写作方面的能力。当用户将自己写的文档粘贴上传之后,这一助手可以对文档进行点评,并给出修改建议,找到适合用户需求的风格。 7、Cosmic Dream(宇宙之梦):数字艺术的幻想画家 单看这一名称,其功能较为模糊。这其实也是一个绘画工具,它可以根据用户的想法提供一些艺术灵感,或者生成具有想象力的图片。 8、Tech Support Advisor(技术支持顾问):提供设置打印机、设备故障排除等帮助 这一助手可以提供技术相关的建议,例如如何修电脑、如何更改电脑设置、如何设置打印机、故障排除等。 9、Coloring Book Hero(绘本英雄):将儿童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绘本 从名称就可以看出,绘本英雄面向的是儿童,它可以快速将孩子的想法变成黑白印刷的图片,并且契合儿童的风格。 10、Laundry Buddy(洗衣搭档):回答洗衣机设置、污渍处理、分类等问题 洗衣搭档是家庭洗衣好帮手,它可以理解服装标签上的注意事项,还能看懂标签上不同的洗衣标志,从而给出合适的清洁建议。 11、Sous Chef(副主厨):基于现有食材提供食谱并生成图片 副主厨可以根据用户现有的食材提供相应食谱,如果用户有其它想制作的美食它也能列举出购买清单,并且通过图像生成功能,让用户看到食物做出来后的样子。 12、Sticker Whiz(贴纸奇才):设计贴纸,提供下单制作链接 这一助手并不止于帮用户生成贴纸图案,它还可以在设计完成后生成一个链接,用户点击该链接就能下单制作贴纸,能拿到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贴纸。 13、Math Mentor(数学导师):识别用户手写数学题,引导解答 数学导师扩展了ChatGPT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一助手集成了图像识别和更准确的数学能力,用户可以将手写的数学题拍下来上传,然后助手识别问题后会一步步引导用户得出正确答案。 14、Hot Mods(狂野修改):对图片进行创意性修改 这一助手的功能简介是可以对用户上传图片进行创意性修改,但没有更多具体介绍。 15、Mocktail Mixologist(无酒精鸡尾酒调酒师):基于用户拥有原材料提供饮料食谱 这是副主厨助手的无酒精饮料助手版本,基于用户拥有的材料,调酒师助手会给出无酒精鸡尾酒的制作过程,并生成饮料的图片。 16、genz 4 meme(Z世代流行语):帮助用户理解最新的梗图 这是Z世代流行语的翻译器,可以翻译互联网上的一些热梗。 三、四大类GPT助手,总数仍在实时上涨 当然,可供ChatGPT+订阅用户使用的GPTs远不止于此,开发者大会结束3天内,GPTHunter中已经有1000+个GPTs,这一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智东西总结了其中一些实用性强、趣味十足的GPTs。 1、工作工具类: 浏览了一圈GPTs列表后发现,开发人员大部分创建的仍然是实用性很强的工具,除了帮助用户快速浏览文档总结提取关键信息外,还可以化身各行业专家,不乏产品经理、财经专家、资深演讲专家等等。 2、生活工具类: 第二大类常见助手就是生活工具,既有偏实用性的收据整理、社交平台文字修饰、健身支持、修自行车、食谱助手等,还有趣味十足的热梗创意师、占星术专家。 3、学习助手: 面向日常学习和研究,还有各种口语教练,既有常见的墨西哥语、日语教练,还有罕见的克里奥尔语。 科学研究中,还有帮你检索论文、学术语料库的助手,也能化身符号学研究专家和你探索学术问题,帮你快速检索视频。 4、趣味十足: 这一系列则充分展现了开发者的想象力,包括一些有实际用处的如圣诞节倒计时、孙子兵法解读等助手,一些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的夸夸助手,更有看似无用却想象力十足的助手,如为用户搜索积极的新闻故事、提供糟糕广告创意、制作垃圾推文的助手。 四、5分钟自定义ChatGPT,无代码小白也能上手 功能丰富的GPTs开发门槛并不高,不过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成为支持GPT-4的ChatGPT+订阅用户。 在官网的介绍中,GPTs指的是用户可以创建结合了说明、额外知识和任意技能组合的自定义ChatGPT。 事实上,自定义这一功能并不是OpenAI最新推出的,今年7月,该公司就发布了一系列工具来帮助用户自定义ChatGPT,但对于代码能力不强的用户来说,这一工具的可用性很低。 现在GPTs上线后,即使没有代码经验的新手小白也能在5分钟内打造自己的ChatGPT。 具体的操作过程为,用户可以先ChatGPT聊天界面左侧的“Explore”,右侧就会出现创建GPT和OpenAI官方推出的一系列GPT。用户可以选择点击任意的GPT与之交互。 点击创建后,页面上方会出现“Create(创建)”和“Configure(配置)”两个选项。其中“Create”选项中,用户可以在自定义ChatGPT中获得GPT-4的帮助,如告诉它自己的想法,ChatGPT就可以为自定义GPT生成名称、图标等。 在配置选项中,用户可以通过上传文件、添加配置来帮助自定义的ChatGPT获得更多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因为GPT-4 Turbo的知识更新到2023年4月,所以用户需要尽量多上传一些这个时间点之后的文件。 随后,用户可以与ChatGPT交流,以说明自己想用自定义ChatGPT做什么,ChatGPT就会将这些要点进行总结提炼,总结到配置页面的Instructions中,如果有一些遗漏的部分用户也可以手动添加。 如果想将自定义ChatGPT和其它应用程序进行连接,用户也可以通过添加Action来实现,例如OpenAI开发者大会演示的“日历GPT”,这一助手可以浏览用户日历中的日程安排来回答相关问题。 结语:大模型生态初现,全民定制GPT时代已来 OpenAI作为科技行业的当红炸子鸡,首届开发者大会也没有让人失望,即便发布前夕就被产业届爆料不断,且大多都被押中,大量国内外开发者仍谈在实时关注。其中,开发者对自定义GPT助手的热度高涨,大量功能各异的助手发布。 这一自定义ChatGPT功能,进一步扩宽了聊天机器人的使用边界,也给了更多开发者施展自己技术与想象力的空间。AI此前可能多集中于数字内容生产领域,包括帮助人写作、绘画、生成创意等等,现在更多天马行空的助手被创造出来,距离人人都能用ChatGPT的愿景也越来越近,OpenAI也有望基于这一功能打造自己的大模型生态。 不过,在此背景下,业界也出现很多唱衰AIGC赛道创业公司的声音。在AIGC赛道有着绝对领先地位的OpenAI,也正在不断摸索市场机遇,探索这一赛道的新增长点,随着大模型、聊天机器人的应用逐渐成熟,产业发展路径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将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余承东站台的智界 S7 只卖 25.8 万?看来他们是玩真的了
万万没想到,余承东居然亲自出马,来开智界 S7 的发布会了。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余总亲自站台的第一辆轿车,而且还是纯电的。 记得之前这车刚刚放出谍照的时候,大家看了都猜它要卖 28 、 29 万呢。结果呢,价格出来大家全都傻了,预售价最低只要 25.8 万,而且还送这么多东西。 那智界究竟是怎么敢把价格压这么低的? 答案是解绑双电机四驱。( 蔚来好好学! ) 这次除了最顶配的 Max RS 版本,其他所有版本都是单电机后驱。 这其实是个十分大胆,但又很明智的决定。 因为在电动汽车发展伊始,大多数厂家都在试图用加速能力来证明电大于油。三五年前,愿意买电车的,有一些是网约车司机,但更多图的是新鲜感和刺激感。所以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做双电机。 然而,在新能源趋势已经确立的当下,电车逐步融入了大家的日常生活。相信在这批车主中,多数人的主要用车情景会是市内通勤。但看看现在大城市早晚高峰的拥堵程度,体验过的都懂。想跑起来速度?舒马赫来了都没门。 在这种现状下,那些零百动辄 2 秒、 3 秒的双电机怪兽很少有用武之地,偶尔蹦一脚还很可能迎来路人鄙夷的眼神攻击。 所以老实说,双电机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买车时的 “ 伪需求 ” ,不要也罢。 况且这次智界的后电机也给足了诚意:215 kW 的功率,换算成油车时代的标准就是 292 匹马力,动力比市面上大多数 2.0T 高功的发动机还强。像是业界性能标杆宝马 3 系,高功率的 330i 也就只有 258 匹。 所以抛开主观的颜值不谈,感觉 S7 比起 Model 3 等其他一众竞品,唯一稍弱的可能就是低配 Pro 版的续航了。 要让脖子哥来说,Pro 版 60.48 度的电池容量,确实偏小了。但看它 550 公里的 CLTC 续航,好像又觉得也还行,这应该是 S7 超低风阻系数的功劳。 不仅如此,这车标配 800 V 的高压平台架构,补能会比市面上 400 V 的车辆快一大截。这点在之前同为 800 V 的小鹏 G6 、智己 LS6 上都有印证。 当然,我相信更多人还是会选续航更长、还带智驾的 Max 和 Max + 版本。 华为智驾,懂的都懂。虽然我还没亲身体验过 S7 的辅助驾驶,但上周,脖子哥已经全方位体验过了问界 M7 的 NCA 。评价就四个字:遥遥领先。 细节之后会有文章单独说,这儿就是给犹豫要不要上智驾的吃颗定心丸。 其实在两周之前,脖子哥已经去北京摸过 S7 的实车了,只不过当时签了一大堆保密协议,没敢跟大家分享。 那现在解密了,那脖子哥就和大家唠唠。 第一眼看上去,这车给我的感觉就是车头太短了,侧面不是那么好看。但其实,它并不是真的这么短,而是 A 柱整体往前挪了。 对比其他车型,咱们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智界 S7 车门开合的位置并不是沿着 A 柱直接下来的,而是往后平移了一段距离,真实的车头其实是有这么长的。。。 相当于是,座舱向车头借了点空间,发布会上余承东说车子有 88% 空间可用率,估计来源就是这里。 所以当脖子哥坐进驾驶位之后,会觉得前排视野异常的宽阔,尤其是 IP 这里( 前排的仪表板 ),直接做了两层,空旷到可以放各种东西,也完全不会阻挡视线。 特别是仪表屏的这个位置,其实是卡在两层 IP 之间的,比一般车要远好多,咱们在平视前方的时候,只要稍微瞄一眼就能看到,感觉就像一个实体 HUD ,所以真正的 HUD 就没做了。。。 另外就是副驾,因为 IP 很宽,这里就干脆又设计了一个手套箱,上下就都能放东西。 至于这里能放什么,脖子哥首先想到的当然是 Switch 。 不过这个位置,一般都是女王专属吧。。。所以也可能是各种化妆品。 但肯定有人要问了, IP 做成手套箱,那安全气囊要塞哪儿呢? 其实是放在了这个位置,也在两层 IP 之间,并不是蔚来它们做的头顶气囊。 然后就是整车的 “ 含华量 ” ,嗯,遥遥领先!反正能写的地方都写上 “ HUAWEI ” 了。 而且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细节,就是这个后备箱,脖子哥找了半天没找到按钮,问了才知道,原来是从 LUXEED 的 D 这个位置按进去的。 难道是 DDDD ? 不过智界 S7 作为轿跑车型,开起来才是重点,很可惜脖子哥还没体验到,相信华为电机 + 华为智驾的这套系统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那么这车上市以后,受到冲击的会有谁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特斯拉 Model 3 。 智界 S7 25.8 万的售价,不偏不倚地就比 Model 3 焕新版便宜 1900 块。 但瞧瞧智界这空间、这配置,接近 5 米的车长往 Model 3 旁边一摆,很难让人相信这会是同价格区间段内的车。 当然,想切 “ 20 - 30 万、纯电、轿车 ” 这块大蛋糕的也不止是华为和特斯拉两家。 比亚迪刚刚加码了海豹冠军版的终端优惠,价格下调至 18.28 - 27.28 万元。 吉利那边也有即将发布的银河 E8 、极氪 007 。现在看下来也都是配置卷王:E8 有 0.199 Cd 的超低风阻、悬浮音响、超长带鱼屏; 007 则有一体式智慧灯幕、蚌壳式尾门,就看之后各自会落在什么样的价格了。 可以说,短短一年时间,这个市场就从特斯拉、比亚迪两家井水不犯河水,变成了各家车企的激烈拼杀的新战场。 但也多亏了这些竞争,智界 S7 才会价格下探如此明显。 不管怎样,借着之前问界的余威,这次智界 S7 也是彻底卖爆了。 别的不说,反正咱们内容部的主编大大看完发布会就掏出手机光速下单,一秒钟都不带犹豫的( 就说抢不抢得到吧 )。 顶级的软件赋能加上令人惊喜的价格,他们的这套组合拳真的屡试不爽。 看来,华为的汽车时代真的来哩。 撰文:邋的司机、TC 编辑:脖子右拧、面线 封面:焕妍
上汽通用与特斯拉充电网互联互通 奥特能纯电车型年底可使用
凤凰网科技讯 11月10日,今日,上汽通用汽车宣布携手特斯拉中国开启充电网络互联互通合作,共同打造高效、便捷的充电网络共享服务。 预计从2023年年底开始,上汽通用汽车旗下凯迪拉克和别克品牌奥特能纯电车型车主登录品牌的相关App,通过充电地图功能,即可在特斯拉对部分非Tesla车辆开放的超级充电站、目的地充电站进行充电,轻松享受包含寻桩、导航、充电和支付在内的一站式综合充电服务。 特斯拉目前在中国大陆对部分非Tesla车辆已开放10座超级充电站、200多座目的地充电站,随着日后特斯拉在中国大陆逐步扩大充电网络开放范围,还将有更多上汽通用汽车旗下纯电车型可使用互联互通充电站点。 上汽通用汽车与特斯拉中国开启充电网络互联互通合作 截至目前,上汽通用汽车自建品牌充电站已落成52座,共有246根充电终端上线运营;继9月份首批奥特能超充站落户上海、杭州和武汉三城后,更多奥特能超充电站也在陆续上线;同时,奥特能机场充电服务中心也从10月份起陆续在国内7座机场上线运营,它们将以高标准的设施和服务为上汽通用汽车新能源车的车主提供充电服务。 此外,除了与特斯拉中国开启合作之外,上汽通用汽车目前还与6家其他主流充电运营商展开合作,在全国320多座城市甄选出50万根高质量充电桩供客户使用,全国地级市覆盖率超96%,同时高速公路充电站超3000座,全面解决用户的补能需求。
小米澎湃OS提高解BL锁门槛,发烧友才能入场
澎湃OS,不为发烧而生了。 今年,是小米开启新阶段的一年,告别了MIUI,迎来小米澎湃OS,而全新小米14系列开售便创下百万台销量,名利双丰收。 但对于这个全新的小米澎湃OS,很多老「米粉」内心就有点不淡定了。众所周知,MIUI自初个版本发布以来,一直都是极客玩家的心头好,不为别的,就因为小米提供了非常简易、好上手的Root工具和解锁工具,自由度那叫一个高。 而小米澎湃OS,最大的特性就是对安全极为重视,那么是否说明,小米要彻底断了极客玩家们的「口粮」了呢? 那不是。 就在今天,小米官方发布了关于小米澎湃OS Bootloader 解锁权限的公告,划重点:开发者和手机发烧友依然可以申请解锁。 (图源:小米社区) 但坏消息是,申请解锁的难度,简直要上天了。 解锁变难,小米要抛弃「发烧友」? 首先,回答「米粉」们最关心的问题,澎湃OS还能不能解Bootloader锁,答案是可以的。 申请Bootloader解锁,需要的条件包括: 1、小米社区5级及以上的账号可申请 2、澎湃OS用户需在官方社区中报名、答题获取申请机会 3、报名成功不等同于申请成功,具体结果按照官方通知为准 事实上,报名、答题之类的模式,在之前MIUI时代已经如此,只是澎湃OS设备用户需要小米社区帐号等级达到5级,这个要求还是有一定门槛的。按照网友计算的经验值加成方案,在新品发布会期间,发帖、互动、回复等操作经验值会提升得更快,即最快可以在1个月内达到5级。 但值得注意的是,达到条件、报名成功,也并不代表完成申请,这一点还是比较出乎意料的,或许小米的确是想要筛选出真正有需求的「发烧友」吧。 当然,对于很多普通用户来说,可能对于「米粉」们在纠结的这个Bootloader感到迷惑,这玩意儿到底有什么用? Bootloader就相当于Windows上的Bios引导程序,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基带初始化硬件、进入系统内核,启动系统程序。解开Bootloader之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入非官方系统,也可以加载各种绕开官方设置的插件,例如温度控制。 说到温度控制,小米在不久前才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小米11在前段时间被曝出「烧主板」的现象,官方给出的措施是免费为受损的用户进行维修,同时给所有小米11用户提供半年时间的延长保修服务。而不少「羊毛党」就开始利用解开Bootloader,刷入温度控制插件,使机身温度过热,烧坏主板或Wi-Fi模块,从而套取官方维修。这样一来,给小米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小雷猜测,澎湃OS在Bootloader解锁上变得更加严格,主要还是防止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另一方面,在MIUI时代也有很多小白用户随意刷机,导致硬件损坏、资料丢失,如今门槛变高了,小白用户想要刷机也没这么简单了。 而有部分在MIUI时代玩过Bootloader解锁的「米粉」也想问,澎湃OS的Bootloader解锁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很显然,两者的解锁方式并没有非常大的差别,正如前面提到的,澎湃OS的申请条件更严格、门槛更高。此外,澎湃OS的Bootloader解锁有效期只有1年,超过时效,需要重新答题申请。 申请条件拔高,把很多小白用户挡在门外,然而也有一部分想要尝试,但却担心一系列使用问题的「米粉」,例如安装应用和保修服务。 首先,Bootloader解锁并不影响正常的安全类应用程序使用,例如系统自带的钱包、指纹支付,以及银联安全组件。部分第三方系统,对系统相关组件的适配度也非常好,基本上已经不会出现Bootloader解锁导致组件失灵的情况。但刷入第三方系统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个人制作者开发的修改系统,很可能存在后门植入的情况,不熟悉第三方系统的用户,还是需要谨慎一些。 其次,小米向来对于Bootloader、Root权限十分宽容,这也体现在售后服务商。据官方售后信息,目前只要是在保修期内,有购机凭证的小米手机,无论是否经过解锁,都能正常获得保修。但Root权限、Bootloader,都会在完成维修后重新上锁。 最后一点,虽说小米解开Bootloader不影响使用、也不影响售后,但假如要是手机丢失了,他人也会更加容易通过刷机绕过小米的丢失找回权限,一旦刷机,个人资料基本上就没法保全了。 抬高门槛,小米干了一件好事? 对于老「米粉」来说,MIUI最大的乐趣就是获取Root权限、解开Bootloader,刷入自己喜欢的系统、插件。但随着MIUI功能愈发完善,真正有刷机需求的用户已经越来越少了,而MIUI也开始将解锁权限收得越来越紧。 早在小米12S系列推出之际,小米与徕卡的合作引起了「米粉」们的高度关注,就在新机发售不久,立刻有用户通过获取Root权限、解开Bootloader的操作,将徕卡水印和部分算法制成插件,「免费」分享给大伙儿。 从小米的角度来看,徕卡毕竟是新款旗舰机型的卖点之一,如此简单就被破解,分享给其他机型的用户,其利益也是受到了损失。 另一方面,刷入各种插件,难免会对系统的流畅度造成影响。小米在最新的公告里,也明确地表示,在旧款小米手机里已经解开Bootloader的MIUI系统,将无法收到澎湃OS的OTA更新。这就非常能说明小米的态度了。 当然,放眼整个智能手机市场,能够像小米一样对Root权限、解开Bootloader保持如此开放态度的厂商,其实已经非常少了,小米决定在澎湃OS上进一步收紧政策,于利益、于发展,都是合理的做法。 但对于想要折腾手机的用户来说,提高了申请门槛,的确也不是一件好事,而且老机型用户还必须得重新锁上Bootloader才能收到澎湃OS的OTA更新,这样的做法会招来很多争议。 写在最后 MIUI时代,开放、自由的特性,引来无数发烧友的高度关注,但来到澎湃OS,小米需要更兼顾更多消费者现实需求,于是,Root权限、Bootloader解锁,再度变成「小众需求」。 但小米并未一刀切,彻底堵死Bootloader解锁,为发烧友和开发者预留了空间,这一点也是符合当前市场规则的。也有不少老「米粉」认为小米此举是忘了初心,忘了小米创立的初衷,但回过头来看,即便是MIUI初期,热衷于折腾手机的,其实也还是一众发烧友们,既然服务对象并没有真正改变,那么倒也不能说小米这样的做法有太多不妥。 目前,澎湃OS也还在初级阶段,未来会有多少变数,我们也不知道。但在系统的开放性上,我们也还是非常期待小米能继续为发烧友们预留多一些空间。
苹果iOS/iPadOS 17.2开发者预览版Beta 2发布:iPhone 15 Pro/Max支持拍摄空间视频
IT之家 11 月 10 日消息,苹果今日向 iPhone 和 iPad 用户推送了 iOS / iPadOS 17.2 开发者预览版 Beta 2 更新(内部版本号:21C5040g),本次更新距离上次发布隔了 14 天。 录制空间视频 苹果 iOS / iPadOS 17.2 Beta 2 更新主要引入了一项新功能,可以让 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 两款手机,录制空间视频,以便于在即将推出的 Vision Pro 头显中查看。 苹果高级副总裁格雷格・乔斯维亚克(Greg Joswiak)在演讲中表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你会随身携带 iPhone,因此你可以拍摄空间视频,记录家人在海滩度假等特殊时刻”。 IT之家在此附上苹果官方新闻稿内容如下: iPhone 15 Pro 将为录制视频添加一个新维度,符合 Apple Vision Pro 标准的空间视频。用户将能够以三维形式捕捉美好时刻,待到 Apple Vision Pro 于明年年初在美国推出后,再重温这些具有惊人立体维度的回忆。 扩展“敏感内容警告” 苹果进一步扩展“敏感内容警告”功能,扩展到联系人和电话应用中的联系人海报上,以及 Message 应用中的贴纸中。 默认情况下,“敏感内容警告”处于关闭状态。打开“敏感内容警告”后,你可以选择将哪些 App 和服务与这项功能搭配使用。 “敏感内容警告”使用设备端机器学习技术来分析照片和视频。由于分析是在你的设备上进行的,Apple 不会收到有关检测出裸体内容的指示,因而也不会获得这些照片或视频的访问权限。
储能新贵的暗面:液流取代锂电,还为时过早
1884年,法国工程师 Charles Renard 发明锌-氯液态电池,用于军用飞艇,已初具锌-溴液流电池的雏形,彼时还没有附加流体驱动系统。 1950年,离子交换膜诞生,液流电池技术开始萌芽。 1955年,通用电器公司将聚苯乙烯磺化修饰后得到第一个质子交换膜,就像芯片之于电子行业,液流电池有了新的突破。 1971年,日本科学家 Ashimura 和 Miyake 首次提出现代意义的液流电池概念。 进入21世纪,随着对锌溴、全钒、铁铬的探索,液流电池开始真正走向商业化,在锂电储能的大背景下,以全钒为主的多种液流电池徐徐登场。 随着政策增多,中核汇能于2022年进行“GWh级”液流集采。今年10月7日,国家电投拟采购1GWh 4h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再次实现“GWh级”液流电池招标。 国家电投招标文件节选 液流开始拼起锂电未完成的储能版图,甚至在某些领域代替了锂电的角色,通过与业内人士的深入调研,芯流智库将从三个方面解析液流和锂电的储能新格局: 1、液流电池为何异军突起? 2、聚光灯之外是背后的痛点; 3、锂电仍在,新型储能去往何处? 01 需求创造市场 提到液流,就绕不过“长时储能”的概念。 业界普遍认为,长时储能是持续放电时间不低于4小时的储能技术。对于国内而言,目前大规模在建的是2小时的储能系统。 2021年7月,4小时储能概念在国内首次提出,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鼓励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按照装机容量15%-20%配建时长4小时以上调峰能力。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通知》文件节选 储能领域,充放电时长决定着储能容量,随着发电侧的应用场景逐渐增多,业界迫切需要容量型储能方案提供稳定性和灵活性。换句话说,“大瓶子”能做更多“小瓶子”做不到的调节工作。 芯流智库了解到,在澳大利亚南部有一种不配储的风、光为主体的用电策略,晚上需要三到四个小时调峰、调频,此时采用的是火电,可见锂电的充放电时长不尽人意。 伴随着锂电储能普遍为2小时的背景,液流电池迎来了春天。 液流电池将反应物储存于电解质溶液中,正负极的电解液在单元外存储,利用泵和管路输送到电池内部,电解液循环供给。 两处的电解液由质子交换膜隔开,可实现电化学反应与能量储存场所的分离,使得电池功率与储能容量设计相对独立。 全钒液流电池原理图 通过增加电解液的量或提升电解液浓度增大储电容量,增加电池堆数目提升功率。如此,长时间大容量储能成为可能。 除了难以满足4小时及以上的削峰填谷需求,安全问题也是锂电储能的一大痛点,日渐成熟的液流技术恰好填补了这块版图。 不存在失火爆炸风险,液态活性物质充放电过程只有价态变化,避免了传统电池随使用而产生的相变化与枝晶,不会发生电池短路问题。隔离的电解液储罐使得反应物质分开,不存在自放电问题。 液流电池的种种特征,填充了锂电时代的需求。 与此同时,新型储能的大家族里,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这两兄弟各有优劣。 势能制造虽不成问题,但轮机摩擦产生的热量会衍生其它问题,一旦过热,可能会导致发电中止。技术层面,水库高位和下流低位的高度差距(即高低势差)分为450m以下、450m-750m、750m以上三档,但受制于产热因素,国内大部分机器在500m-600m。 抽水蓄能示意图 压缩空气储能需要特殊的地理环境作为“储能室”,虽然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但压缩过程中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储能效率不高。 压缩空气储能示意图 相较而言,液流储能成了更容易利用和量产的方案。 02 液流的暗面 时至今日,液流圈里,全钒产业链初具规模,锌溴、锌铁、铁铬(前两者为锌基)的商业化路线仍在探索中。 全钒本身的技术基础较为成熟,行业内部已有多家企业布局其中。 相对而言,锌溴仍有技术难点,铁铬中的铬矿则主要靠进口。两者虽有成本优势,但项目规模相对较小。 至于析氢问题,所有液流技术路线(水系电池)都存在。 芯流智库在与业内相关人士的深入调研中,了解到行业的聚光灯之下,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斑驳。 第一个问题是质子交换膜的“卡脖子”难题。 一直以来,质子交换膜可谓是电池行业的中枢神经。技术难度大、国产替代少,供不应求的国内市场纷纷依赖进口。 杜邦公司是全氟磺酸膜的元老,可几乎垄断的地位将膜炒到了天价,膜的成本几乎占据整个液流电池的一半,而且国内还要面临未来可能出现的断供问题。 业内人士告诉芯流智库,红杉等知名VC投资的科润公司,试图将燃料电池的膜作为替代,但价格依旧不菲,部分产品一平米需要2000元,且替代效果难言理想。 与此同时,映入眼帘的还有复合多孔膜,价格较前者更加实惠。一家位于山东的主营全钒液流储能的公司高管告诉芯流智库,他们已实现复合多孔膜的国产化替代并着手量产,这是该公司方案的核心优势之一。 自研是质子交换膜国产化之路的主旋律,电堆结构的突破为时尚早。在这条路上,虽然有先行者,却仍是长路漫漫。 第二个问题是技术与宣传的割裂。 行业向好的大背景下,坦诚需要成为硬道理。技术在液流圈实际上没有完全的保密,融资虽重要,产品也是硬道理。公司需要在产业化宣传与技术进步中找到平衡点,警惕脱节陷阱。 业内人士告诉芯流,就专利而言,除了电堆结构不同,机械机构都很相似,最终服务于并网之后,遵守的标准更是相同,没有所谓的知识专利可以绕过去。并网之后,国网的数据也会是公开的。 此外,客户和制造商的数据共享非常重要,一致性和良率是后续提升的两大关键,类似于半导体,后台用户的新数据,甚至于会反馈给台积电等国际制造商。所谓的“液流技术保密”之谈,还应思考逻辑是否自洽。 第三个问题是机械结构。 这里举某个液流电池的技术路线具体阐述。 不同金属元素在液体中的整体迁移速度不一,进而牵扯到辅助工具,如泵的精细操作。水系迁移的问题一定要通过泵来解决,为了让不同元素流动起来,两侧泵需要产生不同大小的气压,当两种元素产生交互后,高压侧会阻碍低压侧流动。 因此,业界亦有说法认为,未来液流储能的出路在单一元素而非多元素,不同元素间的条件差异较多,反应面积往往不同,会容易造成漏液问题。 对于“漏液”问题,专注液流电池研究的大连海事大学的马相坤教授曾指出:“技术可靠性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液流电池的跑冒滴漏问题,这是做企业必须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你要拿出一个产品跑冒滴漏,这是不可能合格的。”因此,解决“漏液”问题,是液流电池需要达到的及格线。 对于多元素来说,目前还没找到办法根本性解决这个问题,存在不稳定的隐患。这是由机械结构而不完全是电解液造成的。全钒作为单一元素的液流手段,相对较容易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电解液循环次数。 业内相关人士告诉芯流智库,锌基元素液流电池存在锌枝晶问题,其电解液在经历不到千次循环后,即存在快速损失的现象。随着反应发生,在电堆中产生了大量沉积元素,反应元素随循环次数越来越少,损耗严重,能量转化效率迅速低于60%。 那么,再去宣传循环次数长、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低实则是矛盾的。 循环多次之后,如果需要重新加电解液,售后、维护成本不断升高,如何能保持较低的度电成本?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华民以全钒电池举例,在4小时储能状态下,电解液成本占其中的50%;10小时系统电解液成本占70%。 其实,电解液问题早有专家注意到。大连海事大学的马相坤教授曾指出:“液流电池号称是容量不衰减,它真的不衰减吗?也衰减,只不过它可以容量恢复,如何定期恢复,用什么频率,这是要建立起来的。还有定期检查。” 第五个问题是无法快速验证。 有别于锂电的BMS系统,液流领域还不存在配套的BMS软件,无论是全钒、锌系还是铁铬,都需要自己做开发。 类似于芯片中专业的老化机器,储能领域也需要可靠性测试的手段。 但液流做不了,为了验证可靠性,假设2小时充满电,4小时放完电,全流程也占用了大量时间,一天只能做4个循环,一年的验证次数寥寥无几。如此想来,上万次的循环次数将如何验证? 另外,近几年成立了大量新兴的液流电池公司,有些存活时间不过五年,产品面世不过两年,液流电池的验证问题,实际上都是明显摆在台面上、而无法跳过的。 第六个问题是电堆的生产一致性。 产能扩大后,保持产品一致的技术难度在急剧上升,标化产品在整个制造业中都是非常困难的。汽车工业尚且很难在短时间量产中做到一致性,那么,尚处于新兴期的液流储能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其实业界对生产一致性的问题早有注意。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华民曾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该问题。 如果说应对一致性问题,汽车公司尚可采取召回措施亡羊补牢,液流产品则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因为占地面积巨大、且含部分危险化学元素,液流储能产品坏了之后,难以处理。 除此之外,非一线厂商在产品设计中对质量的考量,以及储能厂商人力部门的水平也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前景。 2023年是液流乘势而起的一年,但也仍需小心行舟。 03 锂电与液流的“局部战争” 实际上,锂电和液流尚且达不到替代关系,更像是交叉中的需求互补。虽然存在问题,锂电仍是如今的主流。 首先,锂电充放速度快,数月时间能达成多次测试,迭代与验证迅速,在经历过第一代锂电产品的淘汰后,市场验证更为完整。 其次,锂电本身存在配套的BMS系统,可靠性验证门槛低。 最后,锂电本身相对稳定,并网的量可以很小,占地面积不大,即使有问题也可能局限在偏僻地域。从长远看,可配风电与光电,相对而言具有较强价值。 稳定本身就是锂电相对于液流的价值所在,类比火电亦是同一个道理。 业内相关人士发现,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火电反而增长迅速。能源局最新电力工业数据显示,在绝对装机规模上,火电仅次于光伏的成长,原因有二:其一,在负荷中心发挥支撑性电源作用;其二,在西北地区进行调节。 在几经验证的今天,稳定决定了锂电在新能源发电储能中的主流地位不减。 1-9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一览表 商业战争中,了解对手,往往能收获更好的成长。无论是正当其时的锂电储能,还是初生牛犊的液流,虚心往往比割裂来得更实在。 锂电储能虽有时长和安全性两大瓶颈,却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手段和成熟的市场环境。业内人士告诉芯流智库,工商业储能领域,锂电是毫无疑问的主流;电网侧,液流开始冲击锂电的地位。 液流应需而生,更要脚踏实地。 缺失的国产质子膜、难以实现的快速验证在呼唤着产业链中涌入先锋,知行合一、产品一致性的考量则警示着厂商把握口碑,电化学侧和机械结构的突破正倒逼新一轮的技术革新。 未来已来,储能新地图大局未定,化学材料领域的新技术方案远不如芯片行业明朗。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华民认为:“一个企业液流电池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至少需要5-10年磨练和完善,没有捷径。”如此看来,液流与锂电仍需教学相长。 最为核心的两点,液流储能一方面需要更加接地气,认真倾听电网侧用户的声音和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界需要加快产品的市场验证,一些厂商需要先打磨出合格的产品,一些产品需要加快市场迭代。 毕竟,从根本上讲,液流储能是服务于电力网络的,不能独立存在,任何新兴的技术路线,都要通过终端用户的严苛考验。
李一男造车梦复活!自游家被曝重启大乘工厂生产 不再与奇瑞
快科技11月10日消息,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据大乘汽车生产基地内部员工透露:该生产基地即将于明年复产,所生产的产品或也将与自游家有关。 此外,自由家与奇瑞的合作谈判也正式宣告结束。 据此前的消息来看,自由家首款车型已采用大乘汽车的名义进行了申报,目前,正在进一步寻求融资。 去年10月8日,小牛电动车创始人李一男转行造车引发了热议。 随后,自游家旗下的首款车型自游家NV正式发布,新车定位为中大型SUV,共推出增程式混动和纯电动两种动力版本,售价区间为27.88-31.88万元。 该车发布后,一度被认为是理想ONE最强的竞争对手。 可是,仅仅两个月后,牛创汽车(NIUTRON)就突然宣布,因自身原因无法交付其首款车型自游家NV,并在48小时内为超过2.4万名用户全额退款。 工信部曾在2020年发文,对于停产24个月以上的新能源车企,再次生产需要经过工信部的核查,不能保持准入条件或已经破产的企业,可能会被撤销资质。 因此,自游家不得不另辟蹊径,找到奇瑞做代工,继续制造这款新车。 不过,据此的报道来看,我们发现了一款名为大乘V07的新车,而该车的造型与此前公布的自由家NV几乎完全一致。 由此可见,大乘汽车很有可能已经恢复了生产资质,并重新启动了NIUTRON(牛创)汽车的代工业务。 目前,自由家还暂未对此事做出回应,更多消息,我们将持续为您报道。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王略
三年推8款新车,荣威能否走出困局?
“希望荣威 D 战略的发布和 D7 的上市,能够让荣威重回主赛道。我们在未来几年会全力 all-in 新能源,决战新能源赛道。”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吴冰说道。 作为上汽集团自主乘用车品牌,荣威近年来销量节节败退,品牌日渐式微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去年第三代 RX5 上市之后,荣威沉寂了一段时间,而后经历了团队换血、品牌定位梳理等一系列内部变革之后,荣威才以全新面貌出现。 11 月 8 日,荣威正式发布针对新能源探索的“D 战略”,表示将在未来 3 年以 D 系列为核心,至少推出 8 款新能源车型。与此同时,“D 家族”首款车型荣威 D7 也在当日正式发布。 对荣威来说,这次在新能源领域的反击战尤为关键,D 战略既背负着荣威加速新能源落地的重任,同时也是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新能源赛道这场战役成败的关键因素。 荣威 D7 也要抢占混动市场 作为荣威的新序列产品,荣威对 D 家族不可谓不上心。 先从产品规划来看,荣威方面表示,将在 3 年内至少推出 8 款新能源车型,实现纯电到混动,紧凑型到中大型,从轿车、SUV 到 MPV 的全品类覆盖。 为了助力荣威的反攻战役,上汽集团也拿出了几大技术牌面加持,为其开发了“星云纯电动系统化平台”、“魔方电池系统”、“DMH 双电机混动技术”三大全新技术。 据悉,星云平台支持从紧凑到中大型的车型,并涵盖轿车、跑车、SUV、MPV 的多种车身形式,这也就不难理解荣威为何有底气 3 年推 8 款不同品类的车型。 纯电方面,上汽为其打造了魔方电池系统,支持磷酸铁锂、三元锂、固态电池等多种电化学体系,同时也支持换电技术和 800V 快充,能够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 200 公里的效率。 混动路线上,其采用的是和比亚迪 DM-i 相同技术原理的混动技术,打造了“DMH 双电机混动系统”,依托于上汽珠峰机电一体化架构,由 PICU(混动集成控制)、1.5L自然吸气混动专用引擎、P1+P3 双电机以及混动变速箱组成。 从具体性能表现来看,DMH 超级混动系统搭载的 1.5T 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大于 43%,电机总功率 150kW,电机总扭矩 330 牛·米,馈电油耗为4.3L/100km。相比之下,比亚迪 DM-i 驱动电机输出功率为 145kW 和 325Nm,两者相差不大。 荣威 DMH 超级混动采用了 21.4kWh 的电池组,CLTC 工况下纯电续航里程达到 125km,综合续航里程为 1400km;比亚迪同级别的 DM-i 采用 18.3kW 电池,续航 120km。 可以看到,对于这次反攻战役,荣威认真了。而作为“D 家族”的首款产品,上述技术成果也将首发搭载于荣威 D7上。 事实上,荣威 D7 EV 和 D7 DMH 在今年成都车展期间就已亮相,两者虽为同款车型,但其在外观设计上略有不同——其中,D7 EV 采用封闭式前脸、分体式大灯的设计;D7 DMH 则是采用一体式大灯,前进气格栅采用左右拓展、上下支撑的外延设计元素。 车身尺寸方面,DMH 版本的长宽高尺寸为 4890/1890/1510mm,EV 车型为4890/1872/1510mm,轴距均为 2810mm,略小于比亚迪海豹 DM、长安深蓝 SL03 和特斯拉 Model 3。 售价方面,荣威 D7 纯电 EV 车型售价区间为 14.98 万~17.68 万,插电混合动力 DMH 车型售价为 12.58万~14.58 万元。 不难看出,荣威 D7 瞄向的不仅是传统燃油轿车的必守阵地,也是新能源产品争相投放的领域,这一定价区间也意味着荣威 D7 将与比亚迪汉、长安启源 A07、深蓝 SL03 等车型在 10-20 万细分市场上争食。 荣威能否走出困局? 对荣威品牌来说,D 战略的发布是其全新的开始。 作为上汽乘用车自主品牌之一,荣威曾凭借“互联网汽车”荣威 RX5 的成功,跨入了主流乘用车品牌的行列,但这样的高光时刻仅仅维持了不到两年。 “顶梁柱车型”荣威 RX5 销量日渐式微导致了上汽荣威销量大幅下滑,从 2019 年开始,上汽荣威的销量便持续走下坡路,连续 4 年呈下滑趋势。 问题的根源,既有荣威战略不清晰的因素,也与汽车产业变革相关。 面对汽车行业向新能源方向的演进趋势,荣威并非毫无察觉。荣威 RX5 从第一代开始就拥有混动车型 eRX5,起步很早,但一直发展到第三代荣威 eRX5,荣威的混动系统依然落后于主流竞争对手。 除了啃老本的 RX5 车型,荣威其实还推出过荣威 RX9、MPV 车型荣威 iMAX8 EV、ei6 MAX 等多款车型,然而市场反响平平。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汽车市场在智能座舱等方面已有显著进步,其所谓的“互联网车型”优势被拉平,难以形成明显的差异化竞争力。到 2022 年,荣威全年累计销量仅有 26.1 万辆。相较之下,同期的比亚迪依托 DM-i 打造了多款爆款车型,2022 年 DM-i 车型销量达 94.6 万辆。 可以看到,荣威面临着双重困境——在燃油车领域吃不开,在新能源领域没有打开局面,市场压力愈发明显。 荣威日渐式微的近 4 年,正是各家车企争相抢夺新能源市场份额的关键时期,而荣威始终没有一款爆款单品,荣威 Ei5、荣威 iMAX8 EV、荣威 eRX5 的月度销量一度徘徊在千辆以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产业变革洪流中,打着“互联网汽车”概念的荣威汽车却走在了新能源末端。为破解困局,荣威开启了一系列变革。 2022 年第四季度,荣威的团队进行了人事变动,其中周潍担任荣威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齐亮担任荣威品牌销售运营及管理总监;闵汉纳担任荣威品牌事业部用户发展总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位高管都属于上汽集团的新面孔,2022年才加入上汽,但均有着豪华品牌的运营经验,周潍曾担任沃尔沃汽车大中华区零售管理高级总监;齐亮则曾担任过林肯中国南区总监;闵汉纳则曾担任过捷豹路虎联合市场销售与服务机构市场传播副总裁。 团队换血之外,荣威变革的另一重要举措是“明确定位”,据悉,吴冰在今年上半年围绕荣威品牌当前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走访了全国 500 多家经销商,对荣威品牌定位做出了全面梳理,最终将荣威定位于主流国民汽车品牌,提供燃油、混动、纯电的多元化e解决方案。 此次发布的 D 战略,即是荣威在新能源领域的新抓手。从上汽在新能源上的布局来看,其已有飞凡、智己两大独立品牌,前者主攻 20 万级,后者定位 30 万以上,而在“主流”、“国民”等标签下,荣威将上汽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区间下探至 20 万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汽已有飞凡和智己两大抓手,但这两大品牌的销量仍未有明显起色,今年上半年,飞凡汽车和智己汽车的销量仅有 8108 辆和 9790 辆,难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 显然,荣威 D 系列是上汽在新能源领域的走量车型。在上汽乘用车未来三年新战略规划下,其要在 2025 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 100 万辆,荣威 D 系列将是极其重要的一大版块。 凭借全新的“D 系列”,荣威能否打开新的版图,重回主赛道,还将取决于接下来新产品上市之后的市场表现。
上汽通用国内召回超百万辆车: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均中招
快科技11月10日消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 日前,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2024年5月31日起分批召回以下车辆,合计召回数量超110万辆。 一、2019年9月5日至2023年7月12日期间生产的别克:部分2021至2023年款昂科威S、全新一代君越、全新一代君威; 部分2022至2023年款昂科威PLUS、昂科旗;部分2023年款昂扬汽车,共计611260辆。 二、2020年5月28日至2023年7月12日期间生产的雪佛兰:部分2021至2023年款探界者、迈锐宝XL; 部分2022至2023年款开拓者;部分2023年款星迈罗汽车,共计195819辆。 三、2020年4月9日至2023年6月15日期间生产的凯迪拉克:部分2021至2023年款XT4、XT5、XT6; 部分2023年款GT4汽车,共计327006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车辆因燃油泵控制模块防潮性能不佳,在经过涉水受潮后,水汽可能侵入控制模块内部造成其工作异常。 极端情况下会导致车辆行驶中失去动力,存在安全隐患。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改进后的燃油泵控制模块,以消除安全隐患。 本次召回活动是2023年6月21日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74295辆探界者车辆变更召回措施的再次召回,并扩大召回范围。
脑机接口,资本扎堆
“精神破壁黑科技,那些真真假假的试探。” 作者 | Amelie 编辑|Juni 首图来源:GIPHY GPT们的快速迭代促使脑机接口的赛道愈发热闹。 据Bloomberg11月7号的报道,马斯克创立的专注于开发植入式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术的公司Neuralink开始招募人员参与其首次人体临床试验的测试了。实验将会于明年开始,优先考虑40岁以下,四肢瘫痪的成年人,目前报名的人数已经高达数千人。Neuralink计划在明年进行11例脑机接口手术,以后逐年增加,到2030年将为超过2.2万人进行植入手术。 这个项目已经开始广泛征集测试人员,那些因颈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导致四肢瘫痪的患者及其监护人可以在网上提交申请。 如科幻电影进入现实生活。 Neuralink表示:在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的独立审查委员会批准后,他们将开始为瘫痪患者提供大脑植入物,作为PRIME(精确机器人植入脑机接口的缩写)研究的一部分,最初的目标是“让人们能够仅用自己的想法来控制计算机光标或键盘”。 换句话说,作为测试者的瘫痪人士,将通过手术在大脑中植入芯片,芯片会将记录的大脑信号发送到对应的应用程序,以传达患者需要表达的需求。 Neuralink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了 FDA的人体临床试验许可,很快就拿到了新一轮2.8亿美元的融资,其中领投的Founders Fund则是由马斯克昔日PayPal合伙人、硅谷明星投资人Peter Thiel创立的基金。有了这笔巨大的资金,这项为期6年的研究项目即将开启。 图源:Tech Advice 但争议的声音也一直伴随着技术的发展。 去年,Neuralink的实验猴子在测试中死亡,美国医师医药责任会对其就提出指控,指控中提到Neuralink在2018年至2020年间对23只猴子进行侵入性和致命的大脑实验,违反了《联邦动物福利法》,存在虐待猴子的可能。抛开伦理问题不说,动物保护者们的指责从未停止过,还有一些科学家对信号处理能力在脑科学方面的学术贡献不屑一顾,甚至是层出不穷的、包括脑机接口可能伴随着电子病毒入侵等的各种新奇的问题。 01 BCI硬核科幻 如果未来的某个时代开始,人类脑中可以自主选择植入芯片,无需学习便可以获取海量知识、靠意念就可以接收传达信息,就像airdrop一样自然,能达成这种目标的就一定是BCI技术。 无论是科幻小说里的主角人物设定,还是漫威电影里经过改造的超级英雄们,都无不展示了这种新技术在未来世界的可能。如果你是个科幻迷,对BCI技术定然不会陌生。因为一直以来,科幻电影伴随着我们一部分人的成长。 从1999年的电影《黑客帝国》中现实世界的人类需要通过插入连接器的方式进入到“母体”世界中,这种“脑后插管”的方式就是侵入式脑机接口;到2009年《阿凡达》中科学家们通过感应舱,让人大脑与阿凡达感应同步,实现人的思想进入阿凡达体内也是基于脑机接口的设定。2010年的《盗梦空间》中出现可进入他们梦境的可穿戴设备,通过进入梦境去与之互动,传递信息;再到《星球大战》中通过意念控制物体的“原力”、《银翼杀手》里的人类增强技术interlink、2018年的《头号玩家》里名为“奥尔森协议”的脑机接口技术,玩家通过意念进入虚拟现实中;又或者是《阿丽塔:战斗天使》里半机械人的赛博世界、今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里的数字生命这些黑科技都是BCI技术的分门别类。 图源:豆瓣 一直被说是“钢铁侠原型”的首富马斯克就深受早期科幻小说和电影的启发。 由Walter Isaacson撰写的马斯克最新传记一书中就有提到,马斯克受到Iain Banks等科幻小说作家的启发,追求一种“称为‘神经蕾丝(Neural Lace)’的人机界面技术,该技术被植入人们体内,可以连接他们所有的想法到电脑。” Neuralink从2017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在研发名为“神经蕾丝”的一种超薄网状神经植入物,意在植入颅骨,形成一个用于监测大脑功能的电极单元。 Neuralink的“神经蕾丝”一旦在人类大脑正常运转,那么将造福很多人类,比如阿尔茨海默症或脊椎损伤类的患者,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记忆、视觉听觉等知觉。如果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可以将电脑内的信息注入脑神经细胞,来体验更为真实的虚拟现实。 图源:Twitter BCI技术发展初期,主要是为了治疗患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儿童或者患有重度身体障碍的残障人士,因而被广泛运用来医学领域。如今,BCI开始与AR增强现实等技术相结合,正在往更多元化的方向飞速发展。如果BCI技术更进一步,我们甚至可以自主控制感情以此来消除恐惧、悲伤等,或者具有巨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读心术”、“心灵感应”这些都会被实现。 Neuralink创立的目标也在于此,就是达到能够读懂人心,用脑电波进行沟通的高度。 在BCI技术圈子里非常有影响力的未来学家Raymond Kurzwei博士就预测:到2035年,我们的大脑将会顺利地连接到云端。到那个时代,也许所有的教育系统都将重大变革并洗牌,很多职业会改革或者消失,人类对于“学习”的方式也会重新被定义。 如果大脑能整合进机器体内,似乎为不依靠肉体而永生提供了方法,而这又是另一种新时代的来临了。 02 黑科技规模化 作为人脑和外界环境之间新的交互方式,BCI脑机接口在近几年里开始备受关注。 根据大脑信号采集的方式,在BCI技术上也有侵入式和非侵入式的划分。 侵入式集中在电极、芯片、临床诊疗等方面,产品研发和上市流程都需要强大的技术和临床试验支撑,Neuralink就是这个分类中的代表,它希望植入电极到大脑中,旨在建立大脑与计算机的连接; 电极植入这种需要通过手术对人体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切开皮肤,一直到头骨,在头骨上钻一个洞,露出“硬脑膜”,然后植入电极;《黑客帝国》里的“脑后插管”同样是。 非侵入式则主要体现在脑科学的基础研究、AI算法等方面,不需要外科手术,而是通过皮肤表面或其他非侵入式方法来监测大脑活动;比如提供开源的非侵入式BCI硬件和软件、用于记录和分析脑电图(EEG)等数据的OpenBCI、通过皮肤表面传感器来监测大脑活动的Emotiv等。 赛博朋克题材中最常见的高科技义肢,以及神经接驳让人类变成人形高达的动力装甲这些,都是非侵入式。 图源:36氪 除了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还存在半侵入式和介入式。 半侵入式会使用一种介质,通常是外部设备或传感器,来监测大脑活动,而不需要直接植入大脑组织。介入式和侵入式是类似的术语,都是需要外科手术以将电极、传感器或其他装置植入到大脑或神经系统中的技术,以实现BCI技术。介入式侧重强调了技术的外科手术介入的性质。 侵入式的难度多少会让一些人望而却步,非侵入式也逐渐迎来了更广阔的市场。 9月份,位于加州伯克利的一家名为Sonera的做非侵入式BCI技术的研发商,就宣布完成了种子轮融资1100万美金。 Sonera主要是研发测量人体产生的磁场,运用一款用于肌肉传感的S1芯片,使大脑活动像心率、温度和其他生理信号一样易于测量。这项芯片技术将支持先进的假肢控制、神经肌肉状况的持续监测、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运动表现跟踪等场景。 测量人体产生的磁场是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领域,高灵敏度的传感器不仅体积大,价格还很昂贵并且耗电,Sonera的S1芯片定位是一种廉价、小型、低功耗和轻质的芯片,从测量肌肉运动产生的磁场开始,解决表面肌电图技术的局限性。这款芯片的初步目标应用是手势控制,以解锁个人计算、增强现实和游戏的新形式人机交互。 在未来可以大规模生产、排列成密集阵列,也并轻松集成到消费类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中。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测量磁场的芯片出现,这也是Sonera处于种子期摸索阶段的动力来源。 图源:Sonera 近两年,BCI技术领域里摩拳擦掌的创业者们越来越多,不止美国,国内也出现成绩亮眼的初创公司,深受行业好评。 领头羊Neuralink做成估值已经高达66亿美元的巨头公司,也不过用了6年时间。下一梯队里的Synchron、Paradromics、Precision、Blackrock各家也都先后融到了继续研发下去的资金。 我们可以看到的国内外大型投资事件中,资本方们用行动在印证这些商业价值的落地。 图源:睿兽分析 03 商业价值蓝海 技术上壁垒那么高,对应的商业价值自然巨大。 首当其冲就是在医疗领域里的无限潜能,它可以帮助治疗和管理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和残疾,像是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脑卒中、脊髓损伤等,BCI还可以用于康复,帮助恢复病人的运动和沟通能力,这在护理领域不可或缺;医疗领域里很多神经、精神疾病的致病机理都无解,相对于研发脑部疾病的药物来说,BCI作为新的治疗方式,或许可以达到药物常规治疗无法实现的效果。 还有身体辅助装置领域,对于身残患者的帮助,BCI技术可以用于控制和操作外部设备,如假肢、轮椅和电子助听器等,提高身残患者的独立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图源:Twitter 此外,未来在教育培训、娱乐游戏等方面,BCI技术用来提高学习效率、训练飞行员改善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大脑信号或思维来控制虚拟角色或游戏中的元素这些,都有可能实现; BCI技术结合到语音助手、移动设备应用程序中,开发更加人性化的、新型的、更智能和便捷的用户界面,甚至可以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监测和改善个体的注意力、情绪和焦虑水平这些,对精神健康评估和治疗也具有潜在的价值。 图源:Business Partner Magazine 艺术家们用BCI技术去创造新颖的虚拟体验、电影、音乐和艺术作品,以探讨人类感知和现实的边界;工程师们也可以用BCI技术融入进自身意识或者虚拟现实,去模糊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 影视作品中很早出现的那些新科技概念,真正落地到现实生活中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的投入,而脑机接口技术快速发展的这几年,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偏早期阶段。 回头看脑机接口BCI技术这近十年的发展,行业人士感叹技术壁垒难破、天花板高是初步发展阶段的必然。真正想要打破这种技术壁垒,势必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从《脑机接口 (BCI) 市场趋势与领先厂商前景分析》这份行业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美国在这项技术上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这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资本方们大资金投入分不开,大环境投资更多的资源和资金用于BCI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才能更快提高性能、安全性和可用性; 另一方面,跨学科合作必不可少。将神经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领域的专家汇聚在一起,鼓励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开放共享、建立开放的BCI平台和开源工具以降低技术开发的门槛,能促进更广泛的合作和创新,进而推动技术的发展。 最好是在技术上达成更多国际合作的可能。跃过跨国界的法律和伦理问题,让各类跨国公司和组织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方才可以更高效地合作开发BCI技术。 图源:Orbisresearch 机器和人类从来都没停止过不断自主学习。 3年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马斯克2020年的 Neuralink 直播猴子玩游戏的演示描述为纯粹为了“激发兴奋”而设计的“神经科学剧场”(neuroscience theater);3年后的今天,它依旧走在不赚钱的路上,融了天文数字的资金继续烧钱搞研发。 还记得《楚门的世界》当初带给我们的震撼吗?就像电影中的主人公楚门被困在的那个虚拟世界的幕后技术公司一样,如今,科技之手无处不在,当BCI技术开发到了下一步更深入的应用层面,每个人都可以探索更多更大的可能。到时候,不止外太空,现实与梦境、真实与虚幻、本体与超意识流,甚至是三维与思维空间里,我们都有可能自由穿梭,自定义其想要寻求的环境和体验。 我们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楚门”的存在,打破,重塑,再成就更多。 参考资料: Neuralink, Elon Musk’s brain implant startup, set to begin human trials. (CNN)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BCI) Market Trends & Prospects by Leading Players Analysis. (SeeDance) Introducing Sonera. (sonera.io)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摘得2023诺贝尔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
IT之家 11 月 10 日消息,当地时间周四,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在德国慕尼黑宣布,将 2023 年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授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 据介绍,该奖项用于表彰他在“推动全球交通电动化和能源革命进程中的卓越贡献”。 曾毓群在视频发言中表示,虽然该奖项授予的对象是他个人,但他认为这是对宁德时代电池技术方面的领导力、在加速全球能源转型方面所做努力的认可,未来愿与社会各界一道为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同时,曾毓群对全球选择了宁德时代电池的 1000 万名新能源车消费者表示感谢。 与曾毓群一同获奖的,还有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前国务卿约翰・克里。 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主席彼得・诺贝尔表示,这次是组委会第二次颁发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人类的未来和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地球资源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我们的目标是激励、动员全球的个人和组织在能源、水与农业等关键资源领域开发可持续技术,这些努力离不开大量的智慧与资金的参与及支持。” IT之家注: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最初于 2007 年由诺贝尔家族在瑞士苏黎世成立,前身为诺贝尔慈善信托基金。 该基金会鼓励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行动和实施,并设立可持续发展奖项,表彰为可持续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机构。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