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数字经济引领未来!2023数字经济峰会在郑州举行
  大河网讯 科技创新改变世界,数字经济引领未来。11月16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数字经济峰会在郑州中原龙子湖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此次大会以“数字要素新动能、数字河南新优势”为主题,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重点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数据要素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集中展示数字经济最新成果和重大突破,助力河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议现场,来自国内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享过去一年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共话数字时代战略机遇与挑战,共谋数字河南发展大计,共同为加快数字强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顶尖院士企业家赴会 共商数字河南发展大计   据了解,自2018年起,河南已成功举办5届数字经济峰会,历届峰会都得到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郑州市市长何雄、紫光股份总裁王竑弢、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分别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赋能应用、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网络与数据安全等进行演讲。郑庆哈城市算力网实验场、北斗河南分中心、河南省智慧文旅平台、阿里云-中科可控-郑州大学人工智能云平台、“中原二号”卫星项目集中启动。   河南省将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列为全省“十大战略”之一,不断推出各项政策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过去一年来,河南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情况如何?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健发布的《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给出答案。报告指出,2022年河南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9万亿元,全省数字经济基础支撑更加有力,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更加彰显。   启动、发布、签约、展览,活动丰富形式多样   此次大会举行了重大数字产业和应用项目发布仪式,郑州图灵科技工程、海康威视中原区域总部、华为星河AI网络大模型创新应用、河南省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超聚变安全与软件创新中心依次亮相。   在重大合作签约环节,有关省辖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重点企业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核心产业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了集中签约,落地了一批重大项目,为河南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届峰会还特别设置了展览展示专区,华为、紫光、超聚变、河南移动、河南联通、河南电信、海康威视、豫信电科、南威股份、领航机器人等众多企业将集中展示大数据领域最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   据悉,7场平行专题论坛于11月16日下午—17日上午举办,来自数字经济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将共聚一堂,围绕数字政府发展、智慧城市发展、5G创新发展、网络和数据安全、算力赋能数字化转型、半导体产业发展等进行交流探讨,碰撞思想火花,为与会者呈现一场内涵丰富的思想盛宴。(梁倩文 何心悦)
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暨巴渝文化传承发展名品展开幕
  原标题:逛展会 看非遗 购好物 品艺术 亮点纷呈!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暨巴渝文化传承发展名品展开幕   ▲11月16日,南坪国际会展中心,第十二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暨巴渝文化传承发展名品展现场,各种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16日,展会现场精彩的糖画制作展示勾起了许多市民“甜蜜的回忆”。   ▲16日,市民在展会现场选购木制工艺品。   本组图片由记者齐岚森摄/视觉重庆   文化作桥通四海,万千创意筑美好。   11月16日,第十二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暨巴渝文化传承发展名品展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南坪)正式开幕,国内外近千家展商齐聚一堂,“晒”文化、“拼”创意、“亮”非遗、“展”艺术……以“文化+”的形式,激活文化的变量与力量,涵养美好生活。   精品荟萃   标注巴渝文化“新高度”   “好东西多,机会难得,快来逛一逛……”当天上午,博览会刚一开幕,大批市民就走进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选”文创、看非遗、购好物。   本次文博会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委指导,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繁荣文旅消费市场”为主题,旨在促消费、聚资源、创平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展览设“茶文化”“城市融合”“一带一路”3个主题馆,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   其中,在“城市融合”主题馆,重庆多个区县集中亮相,是展会上的一大亮点。   “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大足因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而蜚声海内外。在文博会现场,来自大足区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阵容豪华”,受到众多市民热捧。   展厅里,大足展示了大足石雕、共命鸟丝巾,及《大足狮》《丽人行》等一系列文创产品。   其中,一本大足石刻手绘图印刷版小册子更是被疯抢。该小册子是原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花3年时间手绘大足石刻长卷的印刷版,本来只是带到现场作展示,没想到许多市民看到后爱不释手,纷纷求购。   江津展厅展示了四面山景区、荷花米花糖、韩氏瓦岗酱油、江津玉等特色文旅资源。其中,江津玉吸引大量市民驻足观赏。该玉是近年在江津区发现的一种隐晶质石英质籽料,以其圆润细腻、饱满光亮、龙鳞皮纹等特色,广受青睐。   巫山展厅则展出了带有“巫山神女”、三峡、红叶等元素的纪念邮册、连环画、叶脉书签、笔记本等文创产品,新开发的下庄系列明信片、邮册、山泉水等,以及“高峡·李遇”脆李酒、润梨膏、朱菊膏等旅游产品,同样吸引大量市民咨询、购买。   此外,潼南、铜梁、梁平、忠县、丰都等多个区县均携优质文旅资源,在本届文博会上作精彩呈现,以“各美其美”,勾勒出“美美与共”的巴渝文化新成果,展示了重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风貌,标注出巴渝文化在国内外展商及市民心里的“新高度”。   交流互鉴   展现世界多元文化新成果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在“一带一路”主题馆等展区,展出了多哥、加纳、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白俄罗斯、菲律宾、波兰等多国,以及西藏、天津、安徽等国内多个省区市的文化产业新成果。   “这是‘巴一戈尔’酒,至今已有155年历史,以高加索原始森林草本植物、果实为原料,沿袭俄罗斯古老配方,采用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冰镇后尤其好喝。”在“一带一路”商品集市区,外籍展商们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向观众推介特色商品,效果同样不错。   乌拉圭展厅更是展出了璀璨夺目的天然紫水晶,其紫色深邃,犹如耀着酒红色的“火光”,十分名贵,是世界各地高级珠宝店中的必备商品和镇店之宝。   菲律宾展厅重点展示了雅坎编织。雅坎编织是菲律宾南部雅坎人创造的传统手工纺织品,以充满活力和复杂的几何图案而闻名,常用于制作传统服装,是雅坎社群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白俄罗斯展厅,巧克力是主角,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等多款产品琳琅满目,引来众多市民下单。   “大有收获!这些国外商品平时不容易见到,这次展会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市民刘女士乐呵呵地说。   在国内众多省区市的展台前,同样人流如织。   如,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王新年带来的鼻烟壶颇为精致:对着灯光望去,壶内画作或是气势磅礴的山水,或是惟妙惟肖的人物,抑或是可爱俏皮的动物,韵味十足;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吹糖人”第十六代传承人马电坤的吹糖人技法展示,如同变戏法:或揉或捏,一分钟不到,一根糖条就“化身”栩栩如生的猛虎,引得现场掌声连连。   此外,还有不少国家以及国内多个省区市以精彩的展陈、丰富的活动、特色满满的演出,吸引了大量市民观展和互动,生动展示了世界多元文化的新成果,诠释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力量。   赋能产业   释放文化的澎湃变量   文化加上经济的“后缀”,不仅可以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推动城市生长与进步的深层次力量。   本次文博会的主论坛——海峡两岸茶文化传承发展论坛,吸引了众多来自台湾、重庆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参加,以“中国茶·渝台香”为主题,“围炉论道”。   “在重庆茶叶历史上,重庆沱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83年,重庆沱茶曾在罗马世界优质食品大会上摘得中国茶叶第一块国际金奖。”论坛上,重庆著名文化学者司马青衫表示,如今由盛而衰的重庆沱茶“再出发”,需要推动其从文旅产品向日常饮用品过渡,需要提升其在茶馆中的使用率。   论坛上,重庆苗小茶、渝派轻茶饮总经理苗振霖也分享了他的观点:相比传统饮品,新式茶饮在产品理念、生产制作、品牌推广与市场营销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良和创新,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消费诉求,带动了消费风潮。他认为,如今的年轻人更愿意为个性化和差异化产品买单,因此新式茶饮的市场发展趋势是现制茶饮、创新研发新茶品以及推动品牌时尚化等。   对此,台湾工艺发展协会理事长刘武亦称,品茗艺术已广泛融入人们的生活,而要推动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茶与器相辅相成,需“知器善用”,以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的提炼,让茶席美学的设计更为丰富。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吴全建议,促进茶产业发展,可建设一批数据采集系统,动态监测茶树种植面积、土壤墒情、茶树长势、灾情虫情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升茶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本届文博会上,重庆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还与天府可乐(重庆)饮品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打造“重庆本土饮料第一品牌”和“国民经典饮品”。双方合作推出的首款联名定制产品,在本届文博会上首次亮相。   本届文博会,再次见证了“文化的力量”,拥抱了“精彩的创意”,呈现了“更大的世界”。(记者 韩毅 李晟)
特色商品为媒 架起经贸之桥 丝博会国际交流展人气十足
  初冬时节,海内外客商汇聚古都长安。11月16日,第七届丝博会暨西洽会(以下简称“丝博会”)开幕首日即迎来盛况,记者探馆发现,集聚韩国、加拿大、爱沙尼亚、蒙古国等28个国家、72家机构的国际交流展区成为众多游客的首选打卡场馆。    “黑土优品”受热捧   一进国际交流展区,便能感受到一股“寒意”袭来。黑龙江省将一片“冰雪世界”搬到了展会现场。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展位内的造雪机造出一片片雪花。“黑龙江的冰雪产业十分丰富,从冰刀到冰服,再到人造雪,我们将这些特色产品尽可能地带到了丝博会现场。”展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作为本次丝博会主宾省展区,黑龙江共有45家企业、120项产品参展。   在黑龙江省展位现场,“黑土优品”品鉴区人流不断,不少游客正排队品尝一款大豆冰淇淋。“大豆冰淇淋不同于普通冰淇淋,它没有任何奶油,是由来自黑河的优质大豆制作而成。”黑河市坤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吴雪松向记者介绍,大豆冰淇淋比动物性原料生产的冰淇淋胆固醇含量低得多,很适合肥胖者或患病人群食用。   据了解,“黑土优品”品鉴区集聚了大米、大豆、鲜食玉米等10大类黑龙江省特色优质农产品。除了大豆冰淇淋之外,还有特色蜜饯等产品颇受现场游客喜爱。   秦商展位引人驻足   在展会现场,一款镶嵌着“算盘”的琵琶也令不少参观者惊叹。“算盘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与标志。我们这款文创产品寓意是用算盘奏响‘丝路琴音’”。秦商总会副会长单位千丰集团文化板块负责人邵华介绍道。据了解,此前在西安举办的中国—中亚峰会上,算盘就作为一款“小而美”的伴手礼被赠予各国贵宾。   在秦商企业展区,这类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产品众多。一款名为“富平红”的柿酒也引发游客围观,“柿酒作为果酒品类下的一种,兼具独特风味与文化象征,已入选为国宴用酒。”富平红柿酒品牌负责人张沙沙在现场热情地向韩国游客介绍。   “短短一个上午,已经有韩国、爱沙尼亚等国外客商参观过我们的展区,这里的10余家秦商企业涉及食品、医美、材料、服装等多个领域,给外国客商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陕西省秦商总会刘会长表示,通过丝博会这样的对外开放平台,秦商正在加速走向世界。   中亚美食“令人垂涎”   在国际交流展区的另一角,琳琅满目的哈萨克斯坦特色食品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品尝。“这些食物都是我们哈萨克斯坦人餐桌上的‘常客’。”中哈丝路(西安)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哈提·卡迪尔指着展台上的“面片”、茶点等特色食品向记者说道。   马哈提·卡迪尔表示,此次丝博会是中哈丝路(西安)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自11月份落户西安以来的首次亮相,在此次丝博会之后,会有更多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美食被摆上中国消费者的餐桌。   在哈萨克斯坦展位的斜对面,主宾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展位上的特色商品也很引人注目,其中有塔吉克斯坦经典面食制品、山核桃酱、果仁糖果等。“我们的展位主要结合塔吉克斯坦的人文地理资源进行设计,既展出了一些特色食品,也展示了塔吉克斯坦的文化特色。”塔吉克斯坦参展商代表伟子班·阿斯汉说道。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骁华 图/视频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各方检阅 ——南宁市高标准筹办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大会综述
  原标题: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各方检阅   ——南宁市高标准筹办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大会综述   伊岭岩景区。   青秀山叶子花街。   停靠在民生旅游码头的餐饮主题游船牡丹号。   “南宁之夜”常态化演出。   右江湾生活节。   阅读提示   2021年,南宁市被确定为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承办城市。   两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南宁市围绕“办会兴城”目标,通过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文旅项目发展、推动原有景区升级改造、举办各种赛事活动、促进商文旅体深入融合、培育城市夜间经济等举措,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向世人阔步走来。   11月18日—20日,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简称文旅发展大会)将在首府南宁举行。经过两年的扎实建设和准备,这场文旅发展盛会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带给世人怎样的惊喜?   1 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大会   南宁,中国对接东盟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南宁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打造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硬枢纽”联通上,南宁与世界的距离在不断缩小。目前,南宁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68条,通航城市119个。以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为基础,面向东盟的立体化旅游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在“软枢纽”联通上,南宁的东盟“朋友圈”越扩越大。目前,南宁市与越南海防市、北宁省、北江省签署交流合作备忘录,与东盟国家8个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今年以来,南宁接待东盟入境过夜游客2.84万人次,占南宁总入境过夜游客数量的55.94%。   作为2023年文旅发展大会的承办城市,南宁突出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以国际化的视野谋划大会,努力在深化面向东盟的文旅合作上迈出新步伐。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文旅发展大会将首次邀请国际组织代表、外国驻华使节、东盟国家代表以及国家部委领导出席,大会参会人员多达1000人,届时国内外高层、行业头部组织、专家学者将齐聚南宁,共商文化旅游发展大计。   大会将搭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互动平台,开展出入境旅游市场战略合作,孵化更多旅游产品。届时,将举办中国—东盟南宁出入境便捷性旅游专题推介会,宣传推介南宁出入境旅游的优势和便捷性,彰显南宁作为广西国际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与地位,展示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建设成果。   以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的举办为契机,南宁正加快建设“国内游客游东盟,东盟游客游中国”的必选之地。   2 以大格局策划“1+6+N”系列活动   本届文旅发展大会,南宁市打破常规化和局限性,谋划推出“1+6+N”的会事活动组合,着力打造一台具有南宁特色、广西魅力、全国影响的精彩盛会,提升南宁和广西旅游美誉度。   “‘1’为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集中会议,‘6’为大会期间的6项配套活动,‘N’为持续举办的9项文化旅游体育活动。”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说。   在配套活动方面,将发挥南宁市的会展资源和优势,举办广西文化旅游博览会、2023年广西汽车旅游大会暨“一键游广西”快乐新体验活动等会展活动,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实效。   其中,2023年广西汽车旅游大会将推出“一键游广西”快乐新体验、汽车旅游装备展、“壮美广西”创意旅游展和“广西美味”非遗米粉美食节在内的多项活动,为游客打造实景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广和普及汽车旅游生活方式。   “早在10月份,我们就到北京举行2023年广西汽车旅游大会推介会,向国内外游客发出‘向广西出发’的诚挚邀约。”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负责人说。   同时,充分发挥北部湾(广西)旅游联盟优势,整合资源、联动全区,举办2023年全国企业家投资广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冬游广西宣传推介会等活动,为各地提供文旅资源共享平台、宣传推广平台,促进消费扩量提质。   举办中国·东盟国际羽毛球公开赛、开展2023年广西电竞文创大赛……大会期间,还将推出一系列内容丰富、亮点纷呈的文化旅游体育活动,吸引更多中外游客汇聚南宁,感受首府的动感与活力。   3 串珠成链打造旅游线路   文旅发展大会是全区各地交流文旅产业发展经验的重要平台,文旅项目的考察与展示成为历届文旅大会的重头戏。本届文旅发展大会坚持全局统筹、全域谋划,对观摩考察线路进行精心策划,力争实现“一地举办、辐射周边、带动全区”的目的。   “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飞檐花格窗”。老南宁·三街两巷修旧如旧,古韵悠悠,改造工程达到预期效果。文旅发展大会期间,老南宁·三街两巷将以城市人文会客厅、时尚生活新地标为定位,以沉浸式宋代国风为主题,向国内外来宾展示它的新魅力。   在南宁青秀山风景区,叶子花园设计精巧,曲径通幽,盛开的红色花朵随山体倾泻而下,蔚为壮观。为了迎接文旅发展大会,青秀山将叶子花园南坡工程项目作为提升重点,新建叶子花瀑、叶子花径和叶子花街等景观,展示南宁生态之美。   此次文旅发展大会,南宁市将面向区内外嘉宾重点推出南宁市环大明山养生休闲游、环首府休闲游、绿色休闲游3条考察线路,这其中既有传统旅游景点景区的升级改造,也有航天遥感体验中心、电竞(广西)产业园等新业态的悄然兴起,全方位地展现南宁文旅发展风采和成果。   今年的文旅发展大会还打破往届大会考察线路只限于承办城市的惯例,以首府为起点,串联区内其他13个设区市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形成涵盖山水风光体验、滨海休闲度假、多彩民族风情、边关探秘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同步深入实施秋冬游广西活动,积极引客入桂。   4 科技赋能实现数字化办会   今年的文旅发展大会将聚焦科技赋能,通过“数字化”办会,重点展示南宁“科技+文旅”的发展新趋势,丰富智慧文旅新体验。   场内,是数字和会务的深度交融。大会将全面启用数字会务系统,为参会代表提供智慧化、便捷式的会务服务。   场外,是科技和游客的无感应用。轻点手机,通过“一键游广西”平台,数字人“刘三姐”用英语、白话、壮话、桂柳话、客家话等多种语言和方言,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智能向导。   “‘乐游南宁’智慧旅游平台全面接入‘一键游广西’,将旅游全流程、各环节服务融入一部手机、一个App,游客可达到一屏观全局、一键游广西的效果。”广西旅发一键游数字文旅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经过全面提升改造的南宁国际旅游中心,将作为全区交通和文旅融合、文旅数字化的标杆项目在大会上闪亮登场。   据介绍,南宁国际旅游中心融旅游集散、信息咨询、智慧旅游、应急指挥等功能为一体,是广西首个辐射东盟、面向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多功能一站式城市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场所。位于该项目三楼的文旅数字化推广中心,立足于打造广西数字文旅创新示范点,通过“数智赋能”,与“一键游广西”全面对接,设置南宁旅游大数据中心,对南宁旅游热度、热点进行实时监控,强化旅游大数据应用及智慧旅游服务功能。   此外,还将搭建“人、货、场”一体化文旅直播推广、文旅新媒体传播实训等新平台,打造南宁文旅数字化推广中心、文旅新媒体人才孵化中心,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文旅行业产业链、价值链。   5 营造文旅融合良好氛围   11月9日,本届文旅发展大会的吉祥物“贝贝”“丘丘”正式对外发布。“贝贝”“丘丘”创意灵感源自有万年人类活动史的南宁顶蛳山贝丘遗址,其造型古朴而时尚,一亮相便引起广泛关注,为即将召开的大会烧旺了“一把火”。   目前,围绕“办出广西新高、全国影响”工作目标,南宁市全面启动社会氛围营造,对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1+6+N”系列会事活动及南宁文化旅游发展成就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浸润式宣传。   与此同时,多业态融合的文化旅游活动也在不断升温。今年以来,南宁市围绕“壮族三月三”、暑期、东博会和峰会、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等时间节点,贯穿全年、波浪式推进2023南宁文化旅游提升年系列活动,举办69个大型文化旅游体育及促消费活动、23个文化旅游节庆活动、200场文化旅游进商圈文艺演出。   “随着商文旅体深入融合,聚集了人气,带动城市及周边旅游蓬勃发展,夜间经济一片红火,为文旅发展大会举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负责人说。   据悉,本届文旅发展大会将着力突显南宁特色,结合2023南宁文化旅游提升年行动,通过持续举办30多项精彩纷呈的文体旅商活动、发放1500万元消费券、开展200多项文旅促消费活动等举措,让文旅发展大会成为市民、游客、企业皆有所获的文旅嘉年华。   冬日暖阳,首府南宁绿树繁花,处处生机盎然。这个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来各方的检阅……(广西日报 记者 骆万丽 通讯员 韦江萍 蓝志煌 图片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安徽:让民宿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入口”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石亭村是徽州传统古村落,在村中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中,一家由明代老宅翻新修建而成的特色民宿成为很多住客了解徽文化的“窗口”。   “这边是莲花门、迎霭门,窗棂和楹柱上的木雕就是著名的‘徽州三雕’之一。”“拾庭画驿”民宿主理人黄智勇正在给刚入住的客人讲解徽州建筑的构造之美。   庭院杂草丛生、房屋年久失修、墙体部分坍塌,和当地很多徽州古民居一样,这座老宅也曾面临保护与利用的困境。2012年,返乡创业的黄智勇买下老宅,并聘请当地50余名传统工匠参与修缮。他坚持用老材料,保留原风貌,修旧如旧。   绘鱼灯、看徽剧、品香茗、打食桃……民宿内组织的徽州传统民俗活动让很多住客印象深刻。“住在这里像住在水墨画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徽文化。”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女士已是第二次前来。   “今天的民宿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人们选择住民宿,就是要体验特有的风俗民情、在地文化。”在黄智勇看来,想要真正依托民宿产业盘活闲置资产,带动乡村振兴,需要挖掘、活化、利用好在地资源,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民宿主理人黄智勇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石亭村创办的特色民宿。(资料图片)   “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赋予皖南民宿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也是打造特色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在相距百公里外的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黄石溪村,“90后”民宿主理人陈然有着同样的坚持。   石头堆砌的拱门、质朴的徽式木屋、竹藤编织的吊桥,民宿的庭院中,客人们或嬉戏玩耍、或围炉煮茶,各享其乐。   今年初,陈然的民宿获评2022年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在带动村民就业、农产品销售的同时,也让地处大山深处的小村子逐渐“活起来”。   “利用在地资源,把民宿打造成山野乡村的‘流量入口’,让乡村振兴有了‘新赛道’。”这些年,陈然不断推动当地民宿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引导村庄向民宿集群方向发展。   将民宿与古民居保护相结合,活化在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地标;利用好山好水优势,创新发展“农舍经济”……一场“农房变民宿、农品变商品、农民变房东”的美丽蝶变正在安徽的山山水水间悄然发生。据统计,全省民宿总量已达6000余家。   “民宿之于乡村,就像一扇窗户,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涌向乡村。”黄山市市长何毅介绍,黄山市现有各类民宿3100余家,2022年全市民宿接待游客超330万人次、综合效益达65亿元。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的民宿建设前后对比图。(资料图片)   闲置农房改造成的民宿、牛栏改造成的咖啡厅、破旧石屋改造成的露天烧烤地……在合肥市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隐于青山绿水间的云里安凹民宿为前来游玩的人们提供了一方田园乐土。   很难想象,这里在几年前还一片荒凉。彼时,散落在山坳里的13栋农房只有一户有人居住,其余废弃闲置。   2018年,庐江县人民政府开始通过多渠道融资将闲置的农舍进行集中收储,并邀请专业设计团队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将其改造成民宿。   “我们保留了原来的自然风貌和农舍布局,民宿的员工很多都是当地的村民。”民宿负责人马凤余说,这一占地142亩的民宿自今年3月起,一直保持着约80%的入住率,也带动了周边旅游业发展。   将农房打造成民宿是当地发展“农舍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据庐江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荣介绍,当前,全县利用乡村闲置农房资源,已建成精品民宿25家,在建28家,引导200多户农民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发展大众民宿、农家餐馆。   “发展‘农舍经济’有效解决了农村的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等问题,实现了‘农房变客房’‘创意变生意’。”苏荣说。(记者刘美子、汪海月)
打造新时代的文明“宇宙”, 杭州还有哪些成长空间
  杭州亚残运会举办期间,“小青荷”们忙碌的身影,成为赛场上一道别样的风景,展现着城市文明和形象。图为“小青荷”在击剑比赛中帮助选手整理用具。   记者 葛玲燕   文明是什么?杭州用一场亚运会给了这个问题极致的回答。   有礼、有序、奉献、和谐……漫步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我们随处可见“亚运之城”的热情好客,也无时无刻不沉浸在文明绘就的幸福图景中。   杭州向来是一座文明有礼的城市:4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连续16年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而当亚运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现代体育文明与千年历史文明交汇,文明之光在杭州变得更加闪耀。   文明是由一点一滴汇成的。每个人的平凡举动,汇成了不平凡的城市文明。   亚运筹办让杭州焕然一新:城市能级大幅提升、国际知名度显著提高,城市的品格和气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如何抓住“亚运效应”,续写杭州城市文明的新辉煌,让市民、游客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也是“后亚运”时代,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A   市民声音   文明“共富”,一个人都不能少   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手语姐姐”毛董莱和一位视障小女孩的共同演出感动了无数人。网友们纷纷点赞:“这是最让人感动的运动会”“两个人都好棒”“勇敢的人一定能看到梦想成真的模样”……毛董莱是一位听力障碍者,也是一名手语主持、手语翻译,牵头成立了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志愿服务队。杭州亚残运会前后,“手语姐姐”团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手语培训、设立“手语姐姐”无障碍公共服务点等。   “杭州亚残运会已经结束,但无障碍服务一直在路上。”毛董莱说,“后亚运”时代,希望进一步完善无障碍信息建设,让全民树立起无障碍意识,让残健共融的文明之风持续吹拂在我们身边。她表示,接下来团队将进一步推动手语进校园、进企业、进公共场所等活动,设计系统全面的手语课程,让更多人学会简单手语;同时,挖掘培养更多手语人才加入翻译团队,为听障人士链接更多资源,全方位支持他们就业创业,实现“共同富裕路上,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亚运会不仅是一个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一个展现城市文明底色、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很多人反映,亚运期间,杭州变得更加彬彬有礼。“坐公交车时,司机等我走到最后一排入座,并亲切地说一声‘坐好了’之后,公交车才缓缓起步。”市民王先生说。“通过这场家门口的盛会,我学到了很多观赛礼仪,比如入场时要注意着装文明得体,观赛时要文明使用手机,避免使用闪光灯拍照……”网友“杨杨”说,“每个杭州人都在以主人翁的姿态迎接亚运会,把城市最文明的形象展示给中外来宾。”“00后”盛泽韬是西湖边“最美人墙”的一分子,他说,“后亚运”时代,大家要继续树立主人翁意识,通过自身的文明行动,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大家庭树立美好形象。   作为从小生活在杭州的市民赵先生,对杭州的文明环境变化也有着很深的体会。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文明习惯和良好风尚,杭州才能更好地展现出它的城市魅力。”赵先生通过日常观察发现,杭州在道路交通、垃圾分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再多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司机的交通法规意识;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公共礼仪教育,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强化监管,对不文明行为作出批评、处罚和进一步教育,以此形成积极向上的城市文明风尚。”赵先生说。   B   专家观点   构建新时代杭州文明“宇宙”   “城市是有生命的,她在不断地成长,而每一个重大事件,都像重要的人生机遇。”在杭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尚佐文看来,亚运盛会是杭州成长史上的重要节点,当我们回味精彩赛事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我们该主动地留下些什么呢?   论及城市文明,尚佐文觉得,我们要从盛会中汲取四个方面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向前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美的力量。   “盛唐气象之所以令人神往,就是因为有一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积极向上的豪情。体育运动所追寻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彰显的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将继续带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文明。”尚佐文说。   杭州亚运会期间,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运动员之间的惺惺相惜,开闭幕式上的数字火炬手、诗词书画、音乐舞蹈等,都令尚佐文十分触动。“这些至善至美的力量,都是建设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要素,要把这些‘亚运遗产’传承好、发扬好。”他说。   城市文明长盛不衰,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将其精神内核深化于每个人的内心。对于这一点,省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葛继宏深有感触。   “文明有柔有刚,刚的部分,我们有日益完善的城市硬件,柔的部分,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葛继宏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柔性”文明方面,他重点讨论了残疾人的话题。“对待残疾人,我们不应该以怜悯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更应该是平等地对待。”葛继宏说,每一位残疾人都在各自的生命历程中倔强地奋斗着,他们其实是每一个健全人的榜样,是社会的强大正能量,全社会应该以更加包容、温暖的态度去拥抱残疾人,让他们的生命更加大放异彩。   “提升思想认知,让文明成为深入人心的‘规矩’。”“后亚运”时代,杭州进一步提升文明程度可以采取哪些举措?葛继宏提出了几点建议。   比如,让更多高科技助力残疾人事业,给他们提供更多价廉物美的辅助工具;促进公益活动的“更加公益性”;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创意,让文明成果与各种文创产品强强联合,让杭州城市文明进一步“出圈”……“杭州还可以在各大景点、标志性建筑等地设置‘文明信箱’,每一个在杭州生活的人或是来杭州游玩的人,都可以为杭州的城市文明提升献上一计,形成一个庞大的新时代杭州文明‘宇宙’。”葛继宏说。   C   他山之石   北京奥运会十多年后,在2019年的北京市两会上,有市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出台《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建议,北京随即开展相关立法工作。2020年,《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   2012年,全球首个“奥林匹克宣言广场”经国际奥委会授权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成,并以此为起点开展《奥林匹克宣言》全球传播活动。活动以北京为中心和起点,以《奥林匹克宣言》为载体,深入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为推动奥林匹克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途径。   D   杭州行动   在杭州亚运会筹办之初,杭州就在全市各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全民学英语、亚运宣传、清洁家园、垃圾分类、交通劝导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改造闲置公交车推出“文明大篷车”,推动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市文明整体提升。   实现有“爱”无“碍”。杭州改造提升14万个无障碍点位和重要公共服务场所,建起盲道3000多公里。全市1600个无障碍公共卫生间接入导航系统,上路无障碍巡游出租车达500多辆。   杭州亚残运会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还透露,亚残运会后,杭州将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体育设施建设,让更多残疾人走进场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积极举办残疾人体育赛事和活动;加快残疾人体育人才培养,让他们通过运动变得更强、更好、更阳光。   本报正在开展“放大亚运效应 持续亚运惠民——‘后亚运’时代 全民大讨论”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后亚运”时代杭州发展的意见建议。您可以添加微信号“hzrbszyw”,成为“政在解读”好友后给我们留言;也可以关注“政在解读”微信公众号进行后台留言;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hzrbyw@126.com,或写信至杭州市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时政要闻中心交流您的想法。留言或来信请注明“‘后亚运’时代 全民大讨论”,并留下真实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后续的反馈和沟通。  
泰安新泰:为数字化转型注入澎湃动能
  原标题:新泰:为数字化转型注入澎湃动能        当下,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字化更是被视作新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何让海量的数据切实转化为生产力,让数字化成为助推新型工业化的强劲动力?如何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将数字化产业打造成产业竞争优势的新赛道?这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考验。   基于此,迈步在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市的道路上,泰安新泰市坚持把数字产业作为换道超车、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成立数字经济产业链专班,以“光电科技、光纤通讯、激光及激光装备”为主攻方向,围绕上游材料、中游制造、下游应用精心策划、按图索骥、链式招商,先后引进落地鸿锦盛、华能光电、潮温光伏组件等23个数字产业项目,培育规上企业8家,打造具有较大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产业链营收超过6亿元,今年1-8月份实现营收93708.22万元,同比增长57.32%。   向“新”攀升 全方位发力破解企业转型难题   数字经济,链接着未来发展,也成为新泰通向未来的产业密码。为加快数字化转型破局步伐,当地迅速成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制定了《新泰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年)》,实施数字化转型“十大行动”,将本年度重点任务细化为17项工作举措和22个工作目标,明确各阶段具体任务和时间节点,切实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人头,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数字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市多数企业信息化应用主要集中在办公自动化、简单的财务管理软件等方面,对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既无理论概念,也无应对之法。”新泰市工信局局长丁刚说道。   正如丁刚所言,尽管企业有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但现实中却面临“转不动”的难题。其中最关键的矛盾点在于,面对需求侧的碎片化转型需求,供给侧难以提供有效的产品化解决方案,从而导致数字化转型的规模化推广相对较难。   提升供需匹配能力,为数字化转型“降门槛”,这正是新泰市探索数字化转型赋能的初衷。为此,当地免费诊断,构建专家库推进企业画像。在前期,下发收集243余家企业数字化转型调查问卷,专班到140余家企业实地调研,评估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摸清当地数字化需求家底。   “问题摸清了,邀请专家‘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丁刚说道:“5月份开始,我们邀请华为、浪潮、深信服等47名行业专家组成新泰数字化转型‘智库’,对全市74家制造业进行免费诊断画像,对每家企业出具了诊断报告,详细提出了企业下一步数字化转型发展方向,有效提升了企业转型效率。”   除了“精准画像”,当地还着力破除企业家“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思想难题。从四月份举办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会,组织12家运营商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到八九月两次组织当地起重机企业到杭州参观考察天道金科产业大脑建设运营情况,当地组织企业家们带着“金刚钻”去揽“瓷器活”,有效强化了数字化思维转型。据了解,今年以来,当地组织筹备各类数字化转型推进会、座谈会、培训会、对标游学,累计培训800余人次。   “我们的智算中心以惠泰集团为主体,采用政府+专业机构+生态企业联合运营模式,融合存储、运算、应用开发等多方资源,打通产业、生态、技术、服务的全链条。”据新泰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业训介绍,当地建设“1+N”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积极与山东高速信息集团、软通智慧科技等公司洽谈推进智算中心建设,邀请华为、浪潮、深信服等47名行业专家组成数转“智库”,“一企一策”明确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线图,先后完成74家重点企业诊断画像及诊断报告,先后实施“数转智改”项目72个,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   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当地更加注重示范引领,全方位鼓励产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先行突破,重点通过开展集成应用创新,推进特变鲁缆、众客食品、龙成消防等10家智能装备优秀、数字应用全面、平台运营完善的“智改数转”标杆企业加快建设“数字工厂”,吸引带动更多制造业企业投身“智改数转”大行动。   以项目为抓手,新泰市确定特变鲁缆百亿线缆数字化产业园项目、众客畜禽全链数字化协同工业互联网平台等87个重点对标培育数字化项目,项目总投资91.2亿元,已完成投资56.9亿元。   乘“云”而上 打造数字经济增长新引擎   “我们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具备年产整机1000余万台、SMT7000万片的生产能力,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利税1.8亿元。” 近日,在新泰经济开发区山东天成智佳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紧盯电脑屏幕查看生产状况,生产线处于满负荷状态。谈及项目前景,山东天成智佳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震信心满满。   天成智佳项目是新泰市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进的第一家智能终端产品的高科技企业。公司采用全球顶尖的西门子X系列自动智能主板贴片生产线及装配自动智能终端成品生产线,形成了从电容压敏电阻生产、到芯片封装、SMT贴片、塑胶注塑、柔性装配等完备的信息技术设备一体化生产能力。在天成智佳带动下,新泰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陆续入驻5G数字医疗通信系统芯片、泰明电子触控显示屏、美玻玻璃盖板等上下游项目7家。   一大批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纷纷落子新泰、扎根新泰,成为新泰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环节,逐步形成了以点带线、以线成链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条。依托山东晶泰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围绕上中下游高导热基板、集成电路封装、照明产品应用,进行产业布局、技术研发和对外合作,新泰打造了“新材料—芯片—集成电路—封装—应用产品”新型光电科技产业链。   “七彩云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了起重机械上下游企业651家,能够提供研发设计、远程运维等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已为链上企业设计出图上千次。”指着自己参与研发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七彩云,新泰市齐利得重工集团公司技术总监和树贵分外自豪。   七彩云是新泰市羊流智能起重产业链为了让本地的企业之间能够互通有无、技术共享,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当地通过招引中信云网等央企入驻,依托中拓金贸库和宏博智能起重机械产业研究院,打造了供应链集采统销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产教融合子平台、研发创新平台,推动全市起重机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深度融合,形成“多方共赢”的数字经济新业态。齐利得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起重机产业链协同解决方案被评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链协同试点示范;开发区、羊流镇联合申报的“产业大脑”项目也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产业大脑”入库培育项目。   为实现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新泰市还立足数字经济制造业轻资产、重配套特点,向空间要效益,通过实施低效闲置用地整治行动,建设70万平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科技、激光等三大数字产业特色园区,谋划成立新泰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商会、工会、协会,加强产业链企业合作交流力度,配套完善拎包运营、定制厂房等靶向政策,推动共性材料集中采购、零部件打包托运,实现了提效率、提效益、降库存、降价格“双提双降”,潮温光伏组件、泰明电子等项目平均物流成本降低40%。   同时,聚焦三个细分领域,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光电科技数字产业园、激光数字产业园的突破重点,聚力打造“产业专业集聚、关联功能集中、区域联动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区域新高地。   数据赋能 构筑智慧城市“数字基座”   从一纸蓝图到轮廓渐现,再到投产达效,行走在岳华能源单体仓储项目现场,随处可见如火如荼的生产场面。提及获得全市首张“简易低风险项目工程建设许可证书”的经历,岳华能源公司负责人岳公华伸出四根手指,激动地说道:“四个小时,只用了四个小时,就办下了这张许可证。”   如今,在新泰,当地推行建设项目“极简批”,对总建筑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内的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在建设单位对照规范标准以及工业仓储用地项目建设要求,作出相关承诺后,即可开工建设,相关材料齐备后,1个工作日内办结所有手续。   建设项目“极简批”是新泰市从企业视角出发,以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探索破解问题的路径的一个生动例证。当地坚持以数据赋能倒逼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改革,健全“无证明”智能秒批机制,通过建设市“无证明大厅”、镇级“无证明中心”,建成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智能无人秒批”系统,“电子双证平台”延伸至20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明确295项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清单,“免证办”事项达到900项,更多事项由线下交证转为线上调用,实现证明开具“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   同时,以“跑一次”为上限、“不用跑”为常态,依托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开发行政审批“云勘验”、证照统一打印及数据归集等系统,建成“一号云呼直通快办”工作室,6个领域124项高频事项实现“全市通办”,《政务服务远程视频“云勘验”服务规范》获批数字山东工程标准,企业开办银行账户“云开户”等8个案例上榜2022年全省智慧城市优秀案例。   为搭建全覆盖综合慧治平台,新泰市还投资120万元建成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县级节点,启动一网多平面、一网统揽综合慧治平台建设,推送共享视频资源9000余路,55个部门单位的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实现汇集共享,基本建立起“全市一张网”数字服务框架,被列为国家数据直达县级市试点市。   “我们在全省率先打通信用平台与建行‘裕农快贷’系统壁垒,推出‘信易贷’‘信易批’等诸多惠民便企服务事项,搭建起‘一网一端三库一平台+N应用’平台架构。”据新泰市发改局局长李衍东介绍,新泰通过打造“智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开发信用承诺、大厅办公等17个业务子系统,归集信息超过一亿条,通过“个人承诺+信用核查”,公民身后事“一次办”申报程序精简95.12%。《智慧信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获山东省数字政府优秀案例一等奖。   智慧的城市有高度,智慧的城市有品质。新泰围绕教育、医疗、交通、社保等重点领域,推动信息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搭建全民健康、“便民出行”电召等平台,建成中国双创(新泰)全景式教学信息化平台、互联网+区域智慧医疗平台、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推出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交通、智慧校园等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打烊”服务被评为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场景。(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涛 通讯员 赵洁)
我国首台大功率纯电新能源调车机车在株洲下线
  我国首台大功率纯电新能源调车机车下线   “3秒一度电”超级快充,充满电可牵引1200吨货物运行128公里 11月16日,我国首台大功率纯电新能源调车机车在中车株机成功下线。 张灿强 摄   华声在线11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永亮 通讯员 张灿强 李禹潜)11月16日,我国首台大功率纯电新能源调车机车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线。该机车实现“3秒一度电”超级快充,充满电可牵引1200吨货物运行128公里,满足钢铁企业铁水运输及调车作业需求。   该机车是中车株机响应“双碳”战略,为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量身打造的一款纯电调车机车,有效解决传统内燃机车高污染高油耗问题。   中国中车资深技术专家康明明介绍,该机车采用大容量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作为动力源,搭载1200千瓦超大功率液冷快充设备,最大牵引功率1500千瓦,是目前国内功率最大的纯电调车机车,具有绿色低碳、经济适用、智能先进等特点。相比内燃机车,每台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0吨,节约能耗成本约100万元,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20%以上。搭载智能控制技术,可对机车部件及内外部进行全方位信息监控。搭建新型储能系统,采用能量分割、分级保护、火灾检测和自动灭火等技术,确保动力电池安全可靠。
“河南智造”亮相第25届高交会
  原标题:“河南智造”亮相第25届高交会(全力拼经济) 11月15日,第25届高交会河南展区吸引了众多采购商前来洽谈业务。河南日报记者 宋敏 摄   “确定不少于10个代理商,订购量不少于700台——目前看这个‘小目标’有些保守了。”11月16日,在深圳参加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的河南未来星机器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韩旭说。   深圳会展中心9号馆河南展区,未来星科技公司以“牛油果”“葫芦”等为造型设计的智能明火艾灸椅吸引了不少观众上前体验。“我们这款椅子采用无耗材可降解技术,净化艾烟和艾味,旨在为大家提供智能化、自助式、标准化的艾灸服务,实现传统中医和智能科技的融合。”韩旭说,15日刚开幕,已经有江西、深圳、武汉的代理商先后预付了定金,来自新加坡、厄瓜多尔的外国客商也对他们的产品非常感兴趣,约定好要到鹤壁的工厂实地考察。   本届高交会以“激发创新活力 提升发展质量”为主题,是史上规模最大、参与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一届高交会。作为高交会的“老朋友”,河南省商务厅组织230余人组成河南代表团,在全省优选了68项创新成果,按照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食品、现代轻纺、现代医药等7大产业集群分为7个板块集中展示,并携旭阳光电、超聚变、力量钻石、绿纤股份、未来星机器人等16家企业亮相。   高交会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每年都会吸引众多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亮相。钻石作为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宝石,怎么也出现在高交会这类科技型展会上?   “其实,钻石的培育过程是一项精密而引人入胜的科技壮举。把钻石种子放入培养仓,模拟地球地壳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让种子逐渐生长,形成一颗晶莹剔透的钻石。”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郭琳现场揭秘,力量钻石作为河南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代表了中国在培育钻石领域科技研发的实力,此次希望借助高交会的平台,把河南人工培育钻石更好地宣传出去。   河南省科学院是高交会的常客,这次带了16个项目、70多位科研人员参会参展。“高交会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洞察前沿科技的窗口,我们的科研成果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科研人员要多出来开眼界、交朋友。”河南省科学院成果转移转化部处长李永鑫说,重建重振后的省科学院,先后组建21家研究所,在量子技术、激光制造、智能超算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推进相关技术应用成果落地转化与产业化,比如这次参会力推的生物可降解包装材料和离子交换纤维气体净化技术等成果在行业内都处于领先水平。   不仅有“老面孔”还有“新朋友”。“我们制造的高端显示保护材料产品,凭借优越的抗划伤、抗冲击能力,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工控触摸、智能家居等众多领域。”位于安阳市的河南旭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梁全辉说,公司始终致力于成为全球触控显示材料行业的引领者,向国内市场输出的优质电子盖板玻璃原料,产品技术大幅替代进口。   河南省高校也组团参展。聚焦蒸发冷却装备高耗能、高耗水和结构复杂等重大关键问题,郑州轻工业大学创制了新型蒸发冷却器,开发了相关焊接工艺,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河南大学立足高端显示与照明,研制的大容量、高品质量子点墨水,可提升显色指数、器件效率与发光亮度,在蓝色QLED器件研究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次组织参加高交会,既是展示河南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实力,同时也让豫企有机会了解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了解全球各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说。   高交会期间,河南省代表团走访了深圳市多家企业,将借助高交会平台,拓展招商引资成果,让更多国内外优秀企业和人才了解河南的科技创新环境和产业空间,吸引更多企业到河南投资兴业。(记者 宋敏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宁宁)
四川乡村文化蓬勃向上
  原标题: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启动三年来,今年已经有98%的四川乡镇参与其中——四川乡村文化蓬勃向上 乡村集市上,非遗好物吸引小朋友体验打卡。何海洋摄 达州乡土文化能人在直播间展示非遗文化。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借助短视频,乡村从现实一角跃入更多人的视野。陈加普摄   线下竞演大赛,把舞台还给乡村,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如雨后春笋,打捞着乡土记忆,赓续着文化传统。线上短视频展示,一群从竞演大赛中走出来的乡村代言人、乡土文化能人,走进乡村火热生活,把镜头和笔触对准美丽乡村,用不同的形式反映家乡巨变、乡村新貌,讲述着蜀乡故事。   乡村颜值更高、文化活动更潮、参与者更多、推荐方式更新……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以下简称“竞演大赛”)启动三年,四川乡村文化拔节生长。   变与不变看成长   今年,已经有98%的四川乡镇参与到竞演大赛中来。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全省已经累计举办线下竞演大赛132场;报名人次达6952人(乡镇),较上届增长18%;征集参赛短视频17536条,较上届增长55%;其中,12559条视频经审核合格后上线展播,较上届增长79%。   近年来,四川乡镇公共文化设施愈发完善,但仍有一些短板,那么,如何让乡村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如何破解乡村文化人才难题?如何改变乡村文化“外援”困境,激发内生动力?2021年,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启幕,旨在以赛促文,激活乡村文化发展。   作为本届大赛评委,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张永清提到,此次大赛参与面更广泛、代言人身份更多元。他举例,此前乡村文化能人均为村民、非遗工作者、村干部等,此次大赛中却有不少和乡村文化产业相关的社会工作者参与进来。   这样的现象,也可以从本届竞演大赛100名“乡土文化能人”、100名“乡村代言人”入选名单中窥见。成都市蒲江县鹤山街道齐心社区余家碥新村民何霞,德阳市旌阳区孝感街道红伏村新村民、乡村规划师曹荣平,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新村民宁远等上榜名单。   乡村新文化拔节生长。《新龙措卡湖》等不少作品还打破传统套路,用具有电影化叙事风格的形式,传递情绪和情感,展现当代四川的美与情,上演四川乡村文化“大片”。这种打破套路的宣传,不仅让人看见当代蜀乡的魅力,也折射出四川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参与者们通过以小见大的形式,从情感的角度来输出乡村文化,让四川乡村被看见、被热爱。   参与视频质量的提升,也让本届大赛关注度更高。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官方平台累计播放量达到2757.8万人次,较上届增长53%;抖音官方账号及相关话题今年累计播放量达2.17亿人次,累计获赞数达345.7万。   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年来,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通过线下竞演,竞演大赛初心不变,始终坚持让农民站“C位”、唱主角,在“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中培养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竞演大赛还拥抱互联网文化,瞄准手机“新农具”,以魅力乡镇、乡村文化代言人、乡土文化能人线上短视频推荐,让乡土文化从“乡村一隅”走向网络里的“社会全域”,将“大流量”变成“正能量”。   美美与共说乡潮   四川“乡”当潮,竞演大赛开展以来,一批冒着“潮”气的作品涌出。借用流行歌曲说家乡特色,比如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的《牛华版本Mojito》,“麻辣烫的滋味我有一点上头,而我的签签不用点太多……”被不少网友评为“一封写给吃货的情书”。和网络热点接轨,四川版村BA、蜀乡版《向云端》、蜀乡多巴胺美景秀、民族服装变装……让乡村文化生出“潮”滋味。   四川旅游学院乡村旅游研究院院长晋超也是竞演大赛评委,连续三年参与评审。他注意到,大赛举办三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为乡村文化增添新活力。   “如果你要写春泉,就不能只写春泉。要写田园,写劳动,写河渠纵横,润物无声。流水清泉是乡村血脉,蔬菜稻花飘香处,是良田绿野6000亩……”成都市彭州市濛阳街道春泉村书记助理康厚艳作为乡村代言人,用“网言网语”写的文案,让人看见春泉村的现代诗意。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水源村第一书记汪瑾晗当起主播,变身导游,走入乡村深处,带公众解锁水源村的民风民俗、乡村好物。   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金家村乡村代言人袁洁是土生土长的村民。她在短视频里打趣自己是“村花”。出走归来,回乡村创业,她用短视频推荐家乡的人文风情。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的蒋念和妹妹作为“返乡创业姐妹花”,推荐家乡花椒等农产品,让家乡好物被看见。泸州古蔺县大寨苗族乡乡村代言人陶倩,从小生在苗乡长在苗乡。2022年大学毕业后,小姑娘回到家乡,成为古蔺县苗族文化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除了讲解家乡文化,她还用短视频传唱苗族古歌。   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和乡村文化的融合,产生了新的乡村文化风景,让人们透过屏幕,看见四川乡村文化的潮韵。   网络流量变“留量”   “这个土鸡蛋多少钱一斤?”“给我来三斤大米!”打开竞演大赛十大乡村代言人之一——邓小燕的直播间,围观“云集市”的网友来自全国各地。   “记录家乡生活,带你看看家乡模样”,这是邓小燕自媒体账号的简介。撑着一把油纸伞在翠云廊变装、用荷叶饮水解暑……有趣的乡村生活与精美的视频很快吸引14万余粉丝关注。在她的直播间里,你可以看到剑门关的巍峨、翠云廊的幽静,还可以走进剑阁古巷,沉浸式体验市井生活。“我在你的直播间见到我父母了”“这个孃孃我认识”,蹲守直播间的,不仅有一批想来观光游玩的游客,还有一众思乡心切的游子。农村的好物、好景、文化表演,都是她视频的日常。“希望用满满正能量把老乡们的故事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见广元、了解广元、来到广元。”   竞演大赛开启以来,一批新农人运用新媒体传播美食美景,为地域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赋予文化印记、文化韵味,打造特色乡土文化IP,为家乡引入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将乡土文化转化为品牌价值,文化振兴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早在2022年,小金县潘安乡火地村驻村工作队员邓超凭借参加竞演大赛诙谐幽默的内容,引来网友关注的同时,帮助本村高山百花蜂蜜销售一空;犍为县罗城镇第一书记龚燕通过“代言+带货”的方式亮相短视频平台,单条视频播放量达91万,帮助当地销售柑橘80余万件。   今年来,竞演大赛还升级直播和乡村集市。6月率先亮相的“四川乡当潮·资阳在其中”互动直播活动在抖音、微信、资阳观察客户端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安岳石刻非遗传承人、资阳网红大V齐聚演播室,用镜头讲述资阳变化,介绍资阳的“潮”人、“潮”物、“潮”景。资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吸引39.87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逾2000人次进行互动留言。   竞演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以竞演、展演为依托,竞演大赛还以保护乡土文化独特风格,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互联网与文、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文化主客共享,让流量变“留量”,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正能量。本届大赛举办了45场乡村集市,吸引926家商户参展,拉动文旅消费6969.8万元。   面向未来共享乡土记忆   竞演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竞演大赛”到“蜀乡经济”,竞演大赛早已不局限在大赛本身。如何用好本土资源,打好文化牌,推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才是这场热潮的初心。   阿坝州小金县宅垄镇马尔村,一个仅有4个村民小组,辖区面积20.83平方公里的小村庄,依托马尔锅庄传习所让地域文化“活”起来。宅垄镇党委书记谢小波介绍,他们发动村里超五分之一的村民,靠自己力量共同排演一出不逊色于专业院团的高质量实景剧《马尔娃》,将当地嫁娶民俗、春耕秋收等民俗一一演绎。这条讲述当地故事的短视频,在竞演大赛中也引发关注。   竞演大赛的火爆,让人们看到了乡村文化繁荣的新形态,也让更多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新思考。“大赛通过处理好‘土’与‘潮’的关系,让乡土记忆以年轻化、有烟火气、富人情味的形式唤起人们对乡村的欢喜与热爱,让蜀乡被看见。”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竞演大赛还锤炼人才队伍,培育乡村文艺人才,吸引更多新力量加入。   参加竞演大赛的旺苍县白水镇村民尹学权介绍,他们原创节目《幸福锣鼓敲起来》的表演者均为当地村民,“借助短视频,竞演大赛让更多人看见我们的技艺,让我们找到了更多的‘存在感’。”尹学权说,线下展演,给村民提供了展示舞台,“这让我们传承乡土文化的劲头更足了。”   绵阳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梁冰川介绍,从2022年以来,绵阳市创新实施“乡村文艺人才引进计划”,为打造一支高素质基层文艺队伍,整合市、县、乡、村四级人才、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明确“由各县(市、区)、园区统筹调剂100名县级事业编制,用于定向引进乡村文艺人才,逐步形成文艺门类较齐全、相对稳定的乡村文艺人才队伍”,充实到基层文化阵地去。梁冰川透露,这批文艺人才到基层后,不仅开展了各类艺术培训,还带领老百姓开展直播带货和短视频拍摄,其中不乏“95后”“00后”的年轻人。   新的路径也逐渐被探索出来。在德阳,乡村美学和艺术乡建双向奔赴,成为乡村振兴路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德阳市委宣传部文化发展科工作人员胡婕介绍,如今他们正推进乡村美育,用艺术融合城乡,让乡村文化“潮”起来。以旌阳区为例,胡婕介绍,旌阳区在国内首创“一三六六”特色美育模式,形成了旌阳独特的美育故事线和艺术风景线,让乡村治理呈现生态之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早在2022年,旌阳区打造“艺术旌阳·艺术节”系列活动,举办公路艺术展、乡村艺术与美育年度论坛、系列美育课堂和艺文活动。   “大赛实现互联网和乡村文化的双向奔赴,激发村民动力,激活乡村文化。”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透露,竞演大赛把赓续传统落地为四川乡村文化实践,打造新场景,探索出具有四川特色、时代气象的四川乡村文化发展路径。(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李强:坚持改革创新 激发内生动力 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11月14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黑龙江、吉林调研。这是11月14日,李强在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调研。摄影 黄敬文   新华社长春11月1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11月14日至16日在黑龙江、吉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在黑龙江,李强首先来到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察看机组生产运行,了解地方供热情况,要求全力抓好保暖保供,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同时积极推进节能降耗,不断提高供暖效率。李强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听取学校发展情况介绍,勉励大家赓续优良传统,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方面继续奋发作为。李强考察了惠达科技公司,详细了解农业智能装备研发推广情况,要求集中各方力量加强协作攻关,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在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李强听取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建设情况,指出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着力搞活发展机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李强察看生产线和机型展示,希望企业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世界一流直升机企业。 11月14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黑龙江、吉林调研。这是11月15日,李强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参观实验室及新成果展示。摄影 黄敬文   在吉林,李强先后走进长春金赛药业公司、长光卫星公司,详细了解企业创新发展情况,勉励他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造福百姓、满足市场需求中发展壮大。李强考察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参观实验室及新成果展示,要求加快光电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更好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李强来到中国一汽,察看红旗汽车生产线,听取新能源汽车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勉励企业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坚持自主研发和联合攻关“两条腿走路”,为建设汽车强国再立新功。在皓月集团,李强了解肉牛生产和产品开发情况,希望他们进一步做好全产业链发展文章,不断提升价值链、增强竞争力。   调研中,李强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听取部分央企和地方国企负责人发言。李强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国有企业肩负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在改革创新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同时优化布局结构,带动和促进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   李强充分肯定黑龙江、吉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希望两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激发内生动力,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吴政隆陪同调研。(图/文 新华社)
内蒙古河套地区:小瓜子成为大产业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6日电题:内蒙古河套地区:小瓜子成为大产业   新华社记者李云平   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优葵花产业,形成了集研发推广、精深加工、购销出口、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让小瓜子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10月15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一家企业的工人在筛选瓜子。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眼下,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新义村村民刚刚结束秋收,陆续销售初步筛选好的瓜子。新义村党支部书记曹志刚说:“今年全村共种了1.2万亩葵花,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5%,实现亩均产量约500斤、亩均纯收入1500多元。”   10月15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一家企业的工人在筛选瓜子。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记者走访发现,当地葵花种植业持续发展带动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兴旺。在位于乌兰图克镇的内蒙古吉品农业有限公司大院,厂房里整齐摆放着一袋袋包装完整的瓜子,负责人宋伟博正在指挥工人筛选从周边葵农处收来的货品,经过机器筛选后,干净饱满的瓜子顺势流入塑料袋。宋伟博说:“当地的瓜子不仅供应国内炒货企业,还出口到国外。我们预计今年收购瓜子1万吨以上,可以带动上千户葵花种植户增收。”   临河区是我国著名的粮油生产地区,得天独厚的土壤和自然气候条件为葵花种植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近年来,临河区各个乡镇兼顾发展粮食、经济作物种植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出葵花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临河区农牧局副局长苗三明说:“今年,临河区葵花种植面积60多万亩,亩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带动广大种植户稳定增收。”   连日来,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复兴镇联丰村,多个商家主动上门收购瓜子,满载瓜子的货车络绎不绝。联丰村党支部书记佟福生说:“好货不愁卖,不等晒干脱粒,就有收购商上门。今年,全村葵花种植面积约1万亩,平均亩产450斤到500斤,亩均纯收入1500元以上。我们村葵花种植水平、产品质量都不断提高,成为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   记者在作为全国知名瓜子集散地的五原县鸿鼎农贸市场走访发现,各家商贸企业正开足马力筛选、加工瓜子,经过去石、分级、色选等多道工序后,一颗颗饱满、鲜亮的瓜子分装入库。三瑞农科公司总经理助理段东宏说:“现在正是我们收购、加工瓜子的高峰期,预计收购量2万吨以上。我们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起稳固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种业研发、收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直接带动1万多户农户增产增收。”   五原县地处河套平原腹地,每年种植葵花120万亩左右,约占全国食葵种植总面积的七分之一。近年来,五原县把葵花产业作为引领现代高效农业、推动产业振兴、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围绕种子研发、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观光旅游全产业链布局,自主研发食葵品种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五原县农业和科技局副局长蔺宏峰说:“五原县现已建成葵花交易市场,每年经销瓜子约10亿斤,总营销额50亿元以上,农民来自葵花产业的人均纯收入每年5000多元。”   拥有河套灌区的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黄金种植带”,水土光热组合优势明显,近年来年均种植葵花400多万亩,占全国食葵种植总面积的一半左右。当地生产的瓜子颗粒饱满、色泽好、产量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金色名片”。   据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副局长王星介绍,全市将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完善葵花发展布局,加快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提升标准化水平,逐步打造绿色有机瓜子高端原料基地,促进瓜子加工精品化、高端化,提升瓜子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贵州红飘带项目首次亮相上海 数字盛宴助力多彩贵州冬季旅游推介
  11月16日,多彩贵州冬季旅游暨红飘带项目宣传推介会在上海举行,现场推出贵州冬季旅游相关优惠政策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并发布《红飘带·伟大征程》《红飘带·多彩飞越》产品以及项目优惠政策,诚邀广大游客开启一场冬游多彩贵州之旅。   活动现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的重点项目——红飘带在上海首次亮相。红飘带项目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见龙洞路和彩湖路交汇处,是全国首创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是贵州省重点推进的“1+3+8”标志性项目之一,也是贵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破题之举。 推介会现场 供图 活动主办方   红飘带项目以“地球的红飘带”为建筑主题,以“高昂的旗帜,不绝的队伍”为核心主旨,用数字科技的语言向世界讲述长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场馆由全域行浸数字演艺《红飘带·伟大征程》和《红飘带·多彩飞越》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红飘带·伟大征程》整体以无名英雄、血火洗礼、伟大转折、砥砺征途、胜利丰碑以及新时代新长征六个篇章构成,集合AI虚拟交互、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声场等最新科技手段,数字化全景再现长征之路。《红飘带·多彩飞越》是贵州首个8K电影级巨型LED球幕飞行影院的首演剧目,影院采用悬挂式乘骑设备结合LED球幕系统,以及多自由度的悬挂动感座椅,可以让观众犹如亲身飞行于多彩贵州壮美山河之上,伴随全景声场体感特效,带给大家一场震撼的全方位“五感”盛宴。   活动现场,发布了《红飘带·伟大征程》《红飘带·多彩飞越》产品以及项目优惠政策:即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红飘带将对上海游客实行5折优惠。   为让广大游客更好享受多彩贵州冬季之旅,贵州省文旅厅联合相关部门、企业推出了2023冬季贵州文旅“一多两减三免”优惠活动及旅游包机(含切位)、旅游专列(含包车厢)、自驾游组织奖励,时间为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具体优惠政策及精品线路已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官方平台和媒体、自媒体、OTA平台发布。 推介会场馆一角  供图 活动主办方   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多角度、立体化讲述长征文化、长征故事,本次活动还充分展现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厚重底蕴,策划了24个红色文化旅游招商项目,涵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旅游景区、主题小镇、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红色体验项目、红色研学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当前,贵州正不断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文 李莉)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