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微软亚研拒收国防七子 中国AI的黄埔军校走到了尽头
/ / 作者 |清柠 前言 听到MSRA(微软亚洲研究院)停招北邮学生时,吴楠(化名)的心中并没有太大的波动。 “主要还是几个学长的压力比较大,他们在微软亚研这一块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 4月13日,“MSRA停招国防七子及北邮学生”的消息在知乎出现。一天之后,这个话题就登上了热搜。经过大量网友(其中包括吴楠学长)的反复确认后,他们确认了这条消息的真实性。美方翻云覆雨的“实体清单”,也开始在北邮学生身上发威。 根据吴楠的说法,微软亚洲研究院停招之后,他的学长一直在积极联系mentor,尽可能保证工作和论文不受影响。“上一次强调实体清单的时候,‘国防七子’的学生也有类似的问题,大家都是照葫芦画瓢,如果情况实在很差,心里也会有个预期。” 一名学长跟吴楠表示:“解决问题最重要。” 01 中国AI的黄埔军校 在以吴楠为代表的中国计算机/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群体中,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是一块“黄金敲门砖”。这与中美互联网产业的“蜜月期”不无关系。 1991年,微软旗下的操作系统Windows3.0刚刚发布,正在攻关WindowsNT。为了保证公司在行业的领先地位,比尔·盖茨决定成立微软总部研究院。 当时的美国计算机行业,也有高强度竞争带来的“内卷”问题。1997年,比尔·盖茨在微软前任首席技术官麦尔伏德的劝说下,决定将研究院开到中国去。麦尔伏德给出的理由,也相当有说服力: “1990年代之前,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每年产出计算机博士最多的地方——现在中国超过去了。” 1998年,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前身“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了,语音识别专家李开复担任首任院长。在当时,电话还要单位共用,上网属于奢侈消费。然而研究院却依旧打电话、发E-mail联系国内博士生。研究院构建团队的难度,堪称在沙漠里挖水井。 由于物质条件实在有限,李开复为了说服海外精英回国,也是磨破了嘴皮子。折腾了一年之后,以张宏江、李开复、沈向洋、张亚勤等人为代表的管理团队逐步成型。“中国研究院”也就变成了格局更大的“亚洲研究院”。 2002年,研究院首次在计算机科研领域最负盛名的国际图形学年会SIGGRAPH上发表了4篇论文。又过了3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放出的9篇论文全部被SIGGRAPH收录,相当于全年论文数量的十分之一。微软亚洲研究院因此成为微软的“人工智能桥头堡”。 02 相互成就 渐行渐远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故事听起来扬眉吐气,但是它在公司最开始的定位却有些边缘化。 创建研究院的李开复,是靠AI语音识别起家。建设微软亚洲研究院,目标也是人工智能。可是微软在2006年以前,专注的是操作系统和移动终端,亚洲研究院的论文再好看,也很难帮助业务,所以当时的研究院更像一个学术部门。 不过随着微软参与搜索引擎Bing,智能语音助手小娜等项目的开发,人工智能在微软的主营业务中显得更加重要。云计算和AI技术的实用化,也让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了中国AI的技术主力。创设研究院的李开复,成了中国的“AI教父”。当过副院长的王坚,成了阿里云的创始人。就连后期加入的汤晓鸥,也成了“商汤系”的缔造者。 “不过那都是十年前的事了。”吴楠表示,“如果从我们的角度看,微软亚研就是一个有研究员的好单位,找学术大佬抱大腿,让博士带我做项目。去当个实习生工作几个月,也能凭这段经历混个好一点的Offer。” 冥冥之中,微软亚洲研究院似乎有着“黄埔军校”的气质: 一种让后人难以想象的默契。 奇怪的是,当中国AI产业愈发红火时,作为人才源头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却在有意拉开跟中国的距离。 这一切要从2019年《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说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微软亚洲研究院发表的三篇论文中,作者包括国防科大的“研究人员”。其中一篇论文甚至可以“借助人脸反光绘制场景地图”,可以大规模使用到“监视”和“审查”行动中。 然而这篇文章的主要评价来源,却不是论文本身,而是新美国基金会的“中国政策专家”萨姆·萨克斯和外交关系委员会“网络空间政策主任”亚当·西格尔。 查询这两位专家的简历可知,新美国基金会是标准的“自由派智库”,在技术政策上鼓吹中国制造“技术威权”。亚当·西格尔也算是外交关系委员会中的自由派,经常“评论”中国技术企业的“隐私问题”。 更加有趣的是,新美国基金会的主要资助人,是标榜“技术自由”的谷歌。这也让人怀疑《金融时报》的这篇文章,似乎是在给人拉偏架。 03 从“北伐”走向“长征 然而这种文章的出现,确实给微软亚洲研究院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此次事件之后,微软亚洲研究院为了避免被人“兴师问罪”,在内部开展了“除名运动”:只要实习生的学校涉及国防科大,就要从作者名单中剔除,也不能使用学校作为单位发表论文。 “从我学长的经历来看,微软也不想惹麻烦。”吴楠表示,“像是微软亚研的一些宣传资料,就要尽可能地降低敏感院校的存在感。像是一些开源项目,也要把特殊院校的人给绕开,因为会有人用‘不够开源’做文章。” 至于后续影响更大的10043清单,主要目标则是“以国家安全为名,禁止特定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获得签证”,直到最近才直接影响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日常运行。目前可以确定的“限制令”中,受到“实体清单”影响的,也主要是研究院基层的实习生。 不过吴楠表示,只要“限制令”已经出现,后续的发展就已经不受控制。“10043清单本身就涉及AI领域,只要进了清单,就有各种理由去做各种事情。过去我们是因为留学影响太大,所以关心签证。如果研究院也扛不住,说不定微软会完全撤出去。” 吴楠提到的“退出”可能,指的是IBM中国研究院。 作为外企中国研究院的另一位代表,IBM中国研究院1995年就来到了中国,比微软还早了三年。研究院的主要业务,也分布在环境保护、物流供应、医疗服务等基础领域。由于IBM的营收和净利持续缩水,IBM难以供养一个无法盈利的研究所,IBM中国研究院因此在2021年1月关闭。 与IBM相比,微软的研究院虽然也经历过大量人事变动,但是由于国内AI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微软的AI研究需求,微软亚洲研究院并没有遇到那么大的生存压力。不过微软面对的,却是一种更加不讲规律的压力,以至于微软也只能通过“内部补丁”来避嫌。 不过从已知的情况来看,微软能够承受的压力并不多。目前已知微软亚洲研究院历任高层中,距离“国防七子”相对较近的周明(前研究院副院长,哈工大博士学位)已在2020年底离职。研究院现有高层的就读院校,也并不在“10043清单”当中。“国防七子”和北邮的学生如果继续在微软任职,可能连基本的庇荫都没有。 曾经的努力和默契,变成了规避和驱逐。 AI产业的当代史,也从国内海外的相互成就,变成了本土人才的“反围剿”和“长征”。经历过这一切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似乎真的成了中国AI的“黄埔军校”。 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吴楠选择苦中作乐:“既然微软这么看得起北邮,我也希望领导多给点经费,改善一下沙河的食堂。” 来源|科工力量
营收增速放慢,全国扩张受挫,桃李面包还能“满天下”吗?|看财报
你可能吃过桃李面包(603866.SH),但你可能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发源于东北的品牌。公司创始人吴志刚62岁从学校退休后开始创业,在辽宁丹东开了一家面包作坊。而公司取名“桃李”也与吴志刚近半生的教师生涯相关。此后凭借高性价比和短保面包的健康理念,这家公司成功走出东北,成长为市值百亿的面包龙头品牌。 4月18日晚,桃李面包披露了2022年一季度报告,实现营收14.52亿元,同比增长9.4%,然而归母净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2.8%。业绩延续了2021年度增收不增利的趋势。 事实上,从此前公司发布的年报可以看出,桃李面包虽然营收一直保持增长,但近几年增速不断放缓。2017年公司营收增速高达23.4%,随后逐步下滑,2021年增长率已降至6.2%。 而随着营收增速的放缓,公司股价在2020年10月达到高点47.79元后,也随之进入下行通道,至今已腰斩。当前公司总市值203.11亿,较高点已蒸发251.85亿元。一季报发布后,市场也未给出积极反应,4月19日桃李面包股价下跌1.57%,报收21.33元。 营收增速逐渐放缓 桃李面包2022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9.4%,较2021年四季度提升了4.3个百分点。不过按年度来看,公司营收增速近5年来呈逐渐放缓趋势。2021年桃李面包实现营收63.3亿元,营收增长率仅为6.2%。究其原因,其一是面包行业整体规模增长放缓,其二是公司扩张不及预期。 首先,近年来我国面包市场规模增速放缓。由下图可见,2021年面包市场规模增长率在8%左右,处于近5年低位。而相桃李2021年营收增速仅为6.2%,相比之下低于大盘。 其次,桃李面包多年尝拓展南方市场并不顺利。公司布局东北、华北地区的时间较早,抓住了市场发展红利,市场占有率较高。但随着东北、华北市场逐渐饱和,公司开始拓展华南、华中等地区。但因进入时间较晚,加之区域性面包厂商本身较多,面临的竞争较大。 根据2022年一度财报数据,桃李面包68%的业绩还是由东北及华东市场贡献,两个大区合计实现近10亿元收入。而公司大力拓展的华中和华南市场,合计仅实现1.6亿元营收,占比为11%。 同时截至一季度末,桃李面包在全国共有903家经销商,其中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依然最多,数量分别为268个和217个,华中和华南地区合计仅78个。 另外,在南方市场桃李面包的子公司普遍亏损。2021年财报显示,桃李面包共有39家子公司,其中14家亏损,其中亏损超过1000万的有5家,分别位于上海,江苏,福州,厦门,海南。由此可见桃李面包在南方市场扩张遇挫、收入不及预期。而这也是其近年来增速下滑的原因。 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 从净利润来看,桃李面包的盈利能力出现下降态势。自2021年以来,公司单季度净利润连续出现同比、环比均下降的现象。这也导致公司年度净利润在2021年首次出现下滑,至此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增长。 而对于2022年一季度的净利润下滑原因,桃李面包在业绩快报中表示主要由于原料成本及终端配送服务费上涨,使得一季度公司成本同比上涨10.8%,毛利率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至25.6%。 桃李面包最主要的原材料为小麦和油脂等。今年俄乌战争爆发引发了市场对于小麦供应的担忧,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小麦价格一季度大幅上涨35.8%。今年以来,CBOT小麦期价最高涨幅接近72%,国内的小麦价格也一路上涨。油脂的价格一季度也上涨了33%。 4月15日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李明传在发布会上也再次强调今年将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后4月18日,央行、外汇局也发声,全力做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产销的金融保障。但桃李面包的原材料成本上升问题短期内或许难以改善。 也正因如此,桃李面包如何应对原材料上涨,以及是否会涨价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涨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本压力,也只能减缓利润下滑的幅度,并不能填补成本上涨带来的缺口,并且可能对营收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原材料影响之外,公司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77%。这是由于国内面包企业众多,且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加剧导致行业越来越卷。因此公司不得不研发更多新产品来抢占市场。 事实上面包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除了老对手宾堡、曼可顿外,长保面包领域龙头达利食品也推出了全新品牌“美焙辰”,开始进军短保市场。新玩家也纷纷入局,2021年墨茉点心局、泸溪河、爸爸糖等多个烘焙品牌相继宣布融资信息。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1-9月烘焙食品行业投资事件为22起,投资金额达到57.0亿元,是2016年的3倍左右。 桃李面包此前在年报中表示,未来将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食品安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等方面,重点关注消费者习惯和口味的偏好,在产品拉近与消费者心理距离的同时进一步树立自身品牌。这也体现出为了迎合更多的消费者,公司未来依然会投入较高的研发费用。 创始人退位,大股东减持 2019年84岁的创始人吴志刚退休,由其三儿子吴学亮接任董事长,大儿子吴学东任董事,二儿子吴学群任总经理。有趣的是,桃李面包的营收增速也正是从2019年后开始大幅下滑。 在2020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上,吴志刚家族的财富达300.9亿元,问鼎沈阳首富。但另一方面,在十年来利润首降之际,桃李面包家族减持动作引发了市场关注。据统计,自2019年初限售股解除限售后,吴志刚家族累计完成了8轮减持,累计套现超40亿元,最近的一次减持发生在2021年四季度,彼时股价在30元左右。而桃李面包的股价自2020年11月开始从46.39元一路下跌,更是在今年4月12日盘中创下了50个月新低18.90元。 截至4月19日收盘,桃李面包21.33元,市盈率(TTM)为27倍,而食品饮料板块(申万)的市盈率为36倍。显然,市场对桃李面包的处境并不乐观。
特斯拉汽车能用太阳能开1.5万公里?这种材料或许可以
澳科学家测试印刷太阳能电池板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正在测试一种印刷太阳能电池板,并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让它为特斯拉汽车提供动力,完成一段1.51万公里的旅途,借此让公众思考如何帮助避免气候变化。 这个“环绕澳大利亚充电项目”(CAA)将用该团队的18块印刷塑料太阳能电池板为特斯拉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每块长18米。当特斯拉汽车需要充电时,它们就会在汽车旁边铺展开,吸收阳光。在这84天的旅程中,团队计划造访大约70所学校,让学生们体验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 印刷太阳能电池板 该印刷太阳能电池板是一种很轻的层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制造成本不到每平方米10美元。这些电池板是在一个最初用于打印葡萄酒标签的商用打印机上打印出来的。这种太阳能板只有十分之一毫米的厚度,可以在散光、暗光的条件下发电。 印刷太阳能电池板的发明者保罗·达斯托尔(Paul Dastoor)称,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小组不仅要测试电池板的耐用性,还要测试它们在其他应用领域的潜在性能。他表示,使用太阳能电池板为汽车提供动力会让澳大利亚人更多地考虑电动汽车,并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里程焦虑”。(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ifeng_tech)。
手机壳、贴膜、磁吸充电器,魅族PANDAER再添新品|钛快讯
钛媒体App4月19日消息,魅族科技(MEIZU)举行新品发布会,会上共带来了超过20款新品。其中,适用于iPhone 的 PANDAER NO.19妙磁抗菌壳与魅族旗舰系列 PANDAER NO.19 妙磁壳相继发布。与之一同推出的 PANDAER Guard+ 全新抗菌技术也被首次实装在 iPhone 妙磁抗菌壳上,它还具备 IML、妙磁两大特性,该手机壳售价129元。 此次 PANDAER NO.19 妙磁壳还支持魅族18与17系列旗舰机型,未来还将有多款为魅族用户提供的,集合了 IML、妙磁、抗菌三大特性的全新壳类产品上线。 除了手机壳,PANDAER 还带来了PANDAER 超触感钻石膜,它支持 iPhone 13 Pro/iPhone 13 Pro Max,它采用超高透光率电子级高铝玻璃,厚度为0.33mm ,拥有 98%的透光率,此外,PANDAER 还为其定制了专属辅助工具,轻松三步即可完成贴膜,贴膜售价为89元。 除了手机硬保护产品,日常维护保养产品也在活动中亮相,PANDAER光学级除菌速净大师拥有为镜头、眼镜、屏幕等光学设备清洁的能力,同时也能为光学镀膜提供清洁与保护方案,首发售价为69元。 PANDAER冰能超充背甲也亮相发布会,这款首发制冷和充电双重功能的妙磁产品在打磨阶段,它同时支持魅族与苹果的磁吸充电系统,15W售价269元、40W售价299元,具体上市时间未公布,同时,夜莺、青森、冰封银座、白金独角兽四款超能涂装也将一同上线。 PANDAER 潮电在这次活动中带来了PANDAER 15W 妙磁充电器,它同时适配魅族妙磁与苹果磁吸生态,拥有超密度编织线与更大胆的配色设计,首发优惠139元,于月内开售。 lipro 也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开关,提供了一开、二开、三开(零火版,单火版)、智能一开、智能二开(电池版)、四开(电池版)等多个型号。智能开关除了支持 lipro 自身的灯光产品,同时兼容非智能的灯光产品,通过 lipro 智家 APP,用户可以将灯光自定义编组,实时控制灯光的开关、亮度及色温,该产品起售价为99元。 随着 lipro 产品线的丰富,全新的产品线标识—— S、E、A产品体系也正式启用,S系列定位旗舰级产品线,E系列定位专业级产品线,A系列将作为入门级产品线。此外,lipro首款E系列产品 —— lipro E系列 LED 灯带正式亮相,每米lipro E系列LED灯带可提供950lm光通量,售价为99 元/米。 除了上面这些与科技数码有关的周边产品,魅族 PANDAER还发布了积木手办、露营 Package 、瞭望椅、补给箱、T 恤等产品。
马斯克愿意自掏腰包100-150亿美元 以竞购推特公司
据《纽约邮报》援引两位熟悉情况的消息人士的话报道,当代钢铁侠亿万富翁马斯克Elon Musk愿意为Twitter竞标投入100亿至150亿美元的现金。 消息人士还称,如果有必要,马斯克还可能考虑用他在Twitter的9.1%的股份进行借款,此举可能会额外筹集几十亿美元,并计划在10天左右启动投标报价。 共同投资者的股权加起来将超过马斯克,但他将是最大的单一持有人。尽管如此,对马斯克来说,主要还是外部融资,他已经委托摩根士丹利以传统杠杆收购的方式对Twitter再融资100亿美元。 正如此前媒体指出的,大部分资金(约200亿美元)将来自共同投资者,他们将直接向Twitter的股东提出恶意要约。 在近期被马斯克收购Twitter沸沸扬扬的消息中,有一点是明确的,虽然马斯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他的大部分资产都被捆绑在特斯拉的股票上,这意味着他很可能不得不出售股票或借钱来资助这笔交易。 而那些“援军”愿意帮助出价的第三方,比如Thoma Bravo等私募股权公司,按照CNBC的观点来看其出价的兴趣都“不是真的”,更多的是基于营销目的,因为投资回报率“不合适”。 据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称,马斯克的Twitter竞标正在吸引那些为他之前的企业(包括特斯拉和SpaceX)投入现金的投资者的兴趣。另一方面,知情人士指出,大多数私募股权公司更愿意远离政治争议,并担心他们无法控制马斯克。 此外,撇开争议不谈,很少有私募股权公司愿意参与敌意收购,摩根士丹利正在努力吸引其他银行参与现金收购活动。同样,据消息人士称,许多人似乎对Twitter是否值430亿美元表示怀疑。 马斯克收购Twitter前情回顾 华尔街见闻稍早前文章梳理过马斯克收购Twitter时间的进程和背后的动因,接着此前的时间线再来回顾一下最新进展: 3月26日,马斯克连发数条推文,表达对推特的不满,诸如“推特消亡了吗?”、“你们需要一个新的社交平台吗?”此类的灵魂拷问,一时间引起推友们的热议,也有网友调侃道,你应该买下推特。 4月4日,马斯克摇身一变,成为推特最大外部股东,SEC 13G文件显示,马斯克持有推特9.1%的股份,约为7348万股,为推特创始人杰克·多西2.25%的4倍左右。 4月5日,最新SEC 13D文件显示马斯克从“被动控股”转变为“激进投资”。 推特的几位董事会成员也走上前来,发布“welcome to join our board”的推文。 4月10日,变数再现,Twitter首席执行官Parag Agrawal发布推文称,马斯克已经决定不加入我们(推特)的董事会,这番“我来了,我又走了”的操作引得猜测比比皆是。 4月11日,分析师指出,戏剧性的反转可能意味着马斯克有更大的野心(收购推特),正谋划一场“权力的游戏”。 4月14日,马斯克以行动回应粉丝“买下推特”的提议,提出以每股54.20美元的价格收购Twitter,称这家社交媒体公司应被私有化。同日,消息称Twitter董事会正在考虑采取“毒丸计划”——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以回应“来势汹汹”的马斯克。 4月15日,华尔街见闻文章分析称,马斯克共需要430亿美元才能将Twitter完全收入囊中,即使马斯克已经持有Twitter 9.1%的股票,马斯克还需要360亿美元的资金只能自掏腰包——减持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的股票,或者掏朋友腰包——借助私人机构融资。 4月18日,马斯克可能得到“援军”——私募巨头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在考虑参与收购推特的竞价,已经在商议,可能支持收购交易,可能给马斯克或者Thomas Bravo LP这类其他有意的买家提供股权或者债务方面的支持。 4月19日,最新的消息便是今天马斯克或将自掏腰包投入100亿至150亿美元的现金,同时还可能考虑用他的9.1%的股份进行借款,计划在10天左右启动投标报价。 作秀还是真心?收购Twitter是场持久战? 乔治敦大学法学教授兼学术事务副院长Urska Velikonja周二评论称,相对于实际的、严肃的投标报价,马斯克收购Twitter股份的出价完全不严肃,似乎某种程度上就是通知说'我有兴趣购买所有的Twitter'而已。 此外,专门从事证券监管和执法的Velikonja指出,马斯克能否获得融资是一个 "非常大的、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因为整个过程发生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敌意收购要约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因为潜在的投标人试图与董事会谈判,以友好的方式收购公司。因此,在我看来,马斯克刚刚跳过这一步的原因是他想要宣传,这就是其最终目的。 如果马斯克是认真的,那么按照专家的建议,他将有几个资金选择:第一是与其他表示对Twitter感兴趣的华尔街大牌企业合作,比如雅虎的母公司Apollo Global(APO)和摩根士丹利。然而,这将要求马斯克将一些控制权交给这些机构,从而稀释他自己在公司的权力。 第二种可能性包括"要约收购",马斯克在一条推文中隐晦地提到了这一点。如果他采取这种方式,股东将有机会按照马斯克提出的价格直接将其股票卖给他。 但是在“毒丸计划”下,Veilikonja说,马斯克的出价更难通过,即使他走的是投标报价路线。 一般来说,仅仅发起要约收购并不足以克服“毒丸”的威胁。一旦他发起要约收购并获得超过50%的股份,毒丸就会生效,并在每次出售时重新触发,迫使马斯克提高出价。 因此,从本质上讲,只要董事会能够坚持说,价格太低,或者说,我们希望Twitter保持独立,马斯克就不能真正地通过这个权力,特别是由于他几乎没有钱以他目前的报价购买Twitter。 美东时间周二,Twitter暂跌1.42%,虽然没有延续此前逆势上扬,但是已从31.3美元的最低点重新向50美元关口冲击。
vivo自研芯片V1+发布:vivo X80首发使用 兼容天玑处理器
凤凰网科技讯 (作者/贾楠)4月20日消息,vivo于今日举行“vivo双芯影像技术沟通会”,发布新款自研芯片V1+,在影像以及显示的性能方面带来提升,同时兼容天玑9000处理器,并将在vivo X80系列中搭载。 V1+芯片 在沟通会上,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表示:“自研芯片V1+既是专业影像芯片,又是显示性能芯片,作为双芯的引领者,将以兼容性与功能性的全面提升,带来第二代双芯旗舰新标准。” vivo表示,通过与联发科联合调校,利用算法调整CPU资源分配策略来减少手机的发热。vivo称在高性能需求的游戏场景下,天玑9000举行的游戏续航延长了10%,安兔兔跑分超过了107万。 在此次沟通会上,vivo还推出了第二代自研芯片V1+。在夜景视频方面,vivo表示通过V1+的极夜降噪算法,结合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手机可以实现在光照小于1lux的环境下进行极夜视频的拍摄。 vivo记忆色体系 此外vivo还提出了“vivo记忆色体系”的概念:鲜活、明快、有质感的vivo鲜明色彩,以及追求忠实还原人眼所见、追求极致色准表现的蔡司自然色彩,从检测、拍摄、处理、显示四个维度开展全链路色彩管理。 在显示设备上,vivo发布了自研的XDR Photo技术,来实现照片的超高动态范围显示,官方称照片的高亮区域亮度最高可提升350%。此外vivo还在沟通会上推出了“AI感知引擎”、“AI肤质技术”、“质感人像大合影技术”以及“地平线照片”功能。 V1+芯片 除了影像方面的提升外,此次升级的V1+还涉猎了显示与游戏性能方面,将MEMC插帧以及AI超分算法进行了硬件封装。vivo表示,V1+的数据吞吐速度可以维持在月8GB/s、能效提高了约300%,功耗降低了约72%。 同时通过与联发科的合作,vivo的GPU Fusion技术可以调用天玑芯片的APU性能,调用多枚处理器与GPU共同完成游戏画面渲染,并借助自研芯片中的插帧算法来优化游戏时的帧率稳定性。同时vivo还开放了GPU Settings Panel,允许用户自定义画面显示效果。 据悉,V1+芯片将会在4月25日发布的vivo X80系列上首次搭载。在沟通会的最后,胡柏山表示:“未来,vivo还将用长达5到6年的技术预研,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出了一条属于vivo的道路。”
TCL T7E电视发布:五款尺寸 支持4K 144Hz显示售36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 (作者/贾楠),4月20日消息,TCL举行新品发布会,发布旗下新款电视TCL T7E,支持全通道4K 144Hz内容,共有55/65/75/85/98五种不同尺寸,售3699元起。 TCL T7E发布会 TCL T7E配备了HDMI 2.1接口,支持48Gbps传输速率,能够稳定传输4K 144Hz信号。同时其搭载的定制芯片MT9652PLUS在硬件上支持144Hz的信号解码处理。在算法方面,T7E还支持144Hz VRR动态刷新率以及ALLM自动低延时,配合物理支持4K 144Hz内容的显示屏,TCL称该产品是目前最高配、最完善的真高刷解决方案。 T7E支持4K 144Hz显示 在画面显示上,TCL称T7E通过十项AI算法对显示画面进行实时监测、调校,来确保颜色精准。同时98吋的T7E采用了Local Dimming点阵式分区控光,可以实现800nit峰值亮度、800万比1动态对比度以及6000:1的静态对比度。在色彩显示上,其支持130% BT.709色域显示,以及10bit色深,官方称其色准△E<0.99。 TCL T7E 此外,TCL T7E全系搭载Dolby Vision IQ,并支持杜比视界HDR、HDR HLG、HDR10以及HDR 10+等HDR技术。同时,98吋的T7E还内置了7单元2.1声道音响,官方称其整机音响功率可达50W,同时支持杜比ATMOS全景声效果。 在价格上,55吋版本售价3699元,65吋售价4799元,75吋版本售价6999元,85吋版本售价8999元,98吋版本售价17999元,将于今日开启预售,5月1日正式开售。据TCL表示,在首发期间各机型价格会有不同价格优惠。
vivo秀自研芯片V1+,亮十余项自研软件技术,30项专利调教天玑9000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4月20日消息,今天下午,vivo在一场影像技术沟通会上公布了推自研芯片、影像、性能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推出第二代自研芯片V1+和第二代“双芯标准”。 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在沟通会上说道,自研芯片V1+既是专业影像芯片,又是显示性能芯片,将以兼容性与功能性的提升为重点。 ▲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 vivo还在此次发布会上预告了新一代旗舰手机X80系列。胡柏山说,10年来vivo坚持深度研发、打磨细节,在看不到的地方付出努力,这一点也会在即将上市的X80系列上体现。 他补充道,未来,vivo将用5到6年的技术预研,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出了一条属于vivo的道路。 一、300人团队一年联调,建立模型优化算力分配 vivo首先介绍了他们与联发科合作联调天玑9000 SoC的过程。vivo与联发科自去年起投入了超过300人的开发团队,历经350天软硬件协同开发,将V1+芯片与天玑9000进行更好的调通,充分释放天玑9000的性能。 为了提高天玑9000平台的能效比,vivo利用算法调整CPU资源分配策略以减少发热,经过多次迭代测试解决了性能概率性波动问题,有效提升了天玑9000平台的能效比。测试结果显示,在高性能需求的游戏场景下,天玑9000能将游戏时的续航延长10%。 此外,vivo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用户使用场景流畅度模型”,优化算力分配,提高动效类任务的优先级,使高负载场景下的整体动画流畅度提升了50%;并通过设计高并发计算模式有效解决CPU资源抢占和闲置的问题,优化了应用连续启动速度。 同时,vivo采用新的内存资源管理方案,建立虚拟缓存单元提升数据处理速度,提升用户使用场景的整体流畅度,让高性能与低功耗实现了兼得。 二、V1+如何发力性能与显示?联合调教产生30余项专利 为突破通用计算单元对手机影像、性能表现的算力制约,vivo自2019年开始推动算法硬件化,并在去年正式推出首款自研影像芯片vivo V1。 本次沟通会上,vivo推出第二代自研芯片V1+和第二代双芯标准:在影像之外,将芯片功能拓展至性能与显示领域,扩展支持游戏与视频视觉体验,可以说是一“芯”二用。 vivo自研芯片V1+将3D实时立体夜景降噪、MEMC插帧和AI超分三类算法进行硬件化封装,数据吞吐速度可维持在约8GB/s;结合SRAM,将能效提高了约300%,功耗降低了约72%。 值得一提的是,在vivo与联发科的深度联调过程中,共产生了30余项专利。 自研芯片V1+的性能突破也体现在游戏性能方面。vivo此次发布了GPU Fusion技术,该技术通过联发科APU的AI运算能力,联动内外部多枚处理器的协同工作,与GPU共同完成游戏的画面渲染,释放GPU负载。 同时调用vivo自研芯片的硬件级插帧算法优化帧率稳定性,采用GLT2.0升级算法多级拆分重载线程,达到性能和功耗平衡的效果。vivo开放了GPU Settings Panel,支持自定义画面显示效果与视觉体验。 三、手机化身“夜视仪”,众多自研“黑科技”提升拍照表现 在vivo的传统强项影像方面,自研芯片V1+针对夜景视频进行了更深入的精细化调优,以视频降噪算法实现了小于1lux环境的极夜视频功能。 vivo称,V1+的极夜降噪算法可以实现运动预估和补偿,结合芯片本身高速、低功耗的极速内存管理系统,配合摄像头模组、主芯片和vivo自研算法的提升,可以让手机达到了专业级夜视仪的成像水准。 vivo将黑光夜视功能扩展到前置和广角镜头,覆盖全时段全焦段全场景,提升手机拍照与视频能力。 在影像体验方面,vivo此次提出“vivo记忆色体系,从检测、拍摄、处理、显示四个维度开展全链路色彩管理。 vivo从自动测光技术出发,推出“AI感知引擎”技术,将顶尖专业摄影师的经验融入芯片算法成为视觉理解中枢,以实时预览的方式校正影像信息,将亮度准确性相对传统测光方式最大提升16%,白平衡准确性最大提升12%。 在显示设备端,vivo首发自研XDR Photo技术,实现了照片的超高动态范围显示,照片高亮区域亮度最高可提升350%,观感更加明亮通透,能给用户更加沉浸的体验。 在拍摄环节,vivo V1+将蔡司自然色彩的ΔE在对比过往提升了约15.5%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了约8.3%。 此次vivo推出AI肤质技术,通过海量高清素材和GAN生成对抗网络对AI算法进行“特训”,让人像皮肤观感自然、健康,更具质感。 结语:自研技术成vivo红海突围利器 不论是硬件层面的新一代自研芯片V1+,还是软件层面的各类自研算法,都在用户体验层面带来了一定的提升,也将会成为vivo智能手机产品的核心特性。 在手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用硬核技术说话是硬道理,可以看到,在自研技术方面,vivo也在不断加速,并尝试走出一条自己的独特道路。
屏幕增大66% 佳明发布新品手环:24小时心率监测
凤凰网科技讯 (作者/卡尔),4月20日消息,佳明发布GarminSmart 5新一代运动健康手环,搭载多项运动及健康监测功能,24小时心率监测,采用每秒连续心率采样,数据更精准,若侦测到静止状态时心率过高或过低,将发出警示,售价1080元。 佳明GarminSmart 5 GarminSmart 5采用圆形表带,相较于上一代产品,显示屏增大66%,字体更大,触摸屏及按键更易使用。并引入可替换的表带,提供4种颜色,电池续航长达7天。 佳明GarminSmart 5 新品可24小时心率监测,采用每秒连续心率采样,数据更精准,若侦测到静止状态时心率过高或过低,将发出警示。而休息时,系统会分析用户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并根据用户在睡眠阶段的时间、心率、活动、压力水平等进行睡眠评分。 与此同时,GarminSmart 5还支持脉搏血氧、呼吸频率、身体电量、压力分数、补水提醒和女性健康管理等功能。 佳明GarminSmart 5 此外,手环搭载了多项运动模式供选择,包含步行、泳池游泳、骑行、瑜伽、有氧运动等。通过与兼容的智能手机配对,在户外运动时使用手机的GPS,可记录步行、跑步、骑行时的距离和配速。 据悉,GarminSmart 5官方建议零售价1080元,现已在Garmin佳明官网和官方微信商城小程序开售。
上海昆山持续封控 重庆成都iPad产线被迫减产
集微网消息,据DigiTimes报道,中国上海、昆山封控的冲击正在持续扩大,连位于成都的苹果供应链也出现问题,即使昆山解封复工,短期内影响只会持续扩大。 重庆NB供应链近期传出,手中塑胶、机构等零组件,库存已经用完,苹果iPad供应链被迫降低生产,生产线员工需求量砍半,另方面,上海港导致塞港更严峻,恐造成供应链回堵。 目前供应链最大问题有二,一为生产端:华东,尤其是昆山生产的零组件,无法顺利生产与运送,导致断链危机浮现,二为物流端:上海港因为防疫,导致塞港更严峻,即使供应链启动,然货品无法运送出港,货运仓库满载,仍会导致供应链物流回堵,影响产能。 供应链原本因为半导体供需不及,导致IC缺料,长短料影响已延续1年,如今面临的新断链危机,是来自塑胶、金属等零组件,该类型零组件属于长料,各厂顶多备料1~2个月,如今多数已近水位低点,然重要的该料件生产据点昆山仍处于防控阶段。 有业者透露,目前螺丝急缺,到处在找料,急到跳脚,却无可奈何,被只有几毛钱不到的小零件卡住。昆山也有解封迹象,然距离大规模复工,仍有一段路,供需能否及时衔接上,仍待观察。 此外,还有消息传出,在成都生产的iPad生产线,因为缺料,产能被迫降载。
余承东造车“吹牛”,华为终将下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派财经,作者|陈庆之,编辑|派公子 “华为进军汽车行业就是要做到第一”,那个熟悉的余大嘴又回来了。 在最近的访谈中,华为终端业务CEO余承东再次跟外界确认了华为的野心,他表示,华为有信心将手机领域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汽车领域,帮助与华为合作的车厂做到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原因就在于,手机和汽车有很多共性,都是消费品品牌,都注重体验、质量、品牌三要素。 道理虽如此,但从华为HI初次亮相极狐阿尔法S版至今,已足足一年,赛力斯SF5和问界M5也先后开进华为体验店,但外界对于华为汽车的评价普遍没有赶上预期,销量更是离余承东所“吹”的30万辆相距甚远。 然而,此情此景,究竟是什么给了余承东如此勇气?吹过的牛基本都实现了的余承东,这次还有多大把握? 赛力斯出师不利 进军汽车行业时,华为就认为能凭借手机的经验能做好汽车。 因此2018年华为管理团队在三亚开会时,正式明确了不造车的决定。“华为内部为造不造车纠结过很久,少壮派支持造车,最后是任正非拍板决定不造车。”而少壮派的核心人物正是余承东。 既然不造车已是难以改变的事实,华为造车就只能另辟蹊径。所以,最开始华为选定了4个合作主机厂——长安、北汽、广汽和小康,作为主要合作伙伴。华为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宏大,通过智能驾驶全栈解决方案成为整个汽车行业的安卓,而要做好这个安卓,华为有必要给全行业打个样儿。 最先扛起这一重任的是赛力斯SF5,作为华为造车的首款车,赛力斯SF5可谓备受瞩目,去年4月份进入市场后,两天时间订单量就突破3000辆,一周时间突破6000辆。一向自信心爆棚的余承东甚至喊出了年销量30万辆的目标,但显然赛力斯没有撑起华为的野心。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4月至12月,赛力斯SF5销量分别为129辆、204辆、1097辆、507辆、715辆、1117辆、1926辆、1385辆、1089辆,共计8169辆,月均不足千辆。进入2022年,SF5再也没有公布销量数据了。 究其原因,赛力斯的实力不足当属最重要因素。 即便如此,华为还是给予了赛力斯充分的信任,还拼上了自己的渠道。但结果,赛力斯却给华为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某赛力斯SF5车主在汽车论坛上发帖称,自己是2021年11月提的车,开了两个月发现了一堆毛病。比如刚买就停产停售,当了第一波韭菜;在续航方面,满油满电续航没有发布会上宣传的1000km,大概就是500-600km。亏电油耗高,为10L左右;此外还存在车机卡顿 、钥匙感应经常失灵等问题。 也有车主也指出:“车机超烂,被导航导偏到怀疑人生;当初的车载热点被取消,和当初推销时完全不一致。” 虽然华为坚称SF5销量不佳是因为产能所限,但外界很清楚,质量与体验问题才是SF5短命的根本原因。据媒体报道,按照2021年8月初一位已经从重庆金康两江智能自建工厂生产线离职的员工的说法,产销跟不上,是因为工厂一直都未达到华为技术人员的要求。 “华为对三电部分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远超国标。”以耐久测试为例,华为提出耐久测试必须要达到高温环境105℃,耐久时间超过2500个小时,而金康工厂的耐久测试,过去只是在室温下达到500小时而已。 结果显而易见,SF5成品出来后,品控完全达不到华为的要求。据自称是赛力斯和AITO问界M5配件供应商人士发帖表示,华为一怒之下派驻了将近300人的团队进驻赛力斯,介入全面质量管控。 据媒体报道,金康整个工厂甚至都按照华为作息制度施行,一线生产人员已经进入两班倒模式,并且两家公司员工在食宿、收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两相叠加让赛力斯的技术生产人员叫苦不迭,工厂不少工人选择了离职。 再后来,可能是觉得SF5实在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华为悄悄从门店里撤掉了赛力斯SF5、全国赛力斯门店都改为AITO品牌用户中心、线上渠道更名,取而代之的是门店里换上了SF5的超级升级版——问界M5。 这一次,华为决定再次加大赌注,舍命一搏。 相比此前的SF5,华为此次对问界M5的介入程度更深。之前,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仅采用华为电驱动系统及HUAWEI HiCar等初级功能,而问界M5则是Harmony OS智能座舱首次“上车”。问界M5搭载了HarmonyOS智能座舱、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HUAWEI SOUND音响系统等众多华为解决方案。 余承东透露,华为的工业设计团队和软件团队参加了AITO问界M5的开发,合作双方按照百万豪车标准,万豪车的外观、内饰、性能、体验、质量要求打造而成,也是搭载鸿蒙系统的首款车型,高级感和易用性超越所有国内同行。 实际上,除了生产代工之外,华为几乎包办了问界M5的所有,从外观设计到车机搭载及智能化系统,再到后期的营销、销售,可以说,问界M5“既是华为造、又不是华为造”的车,以“亲儿子”称呼并不为过。与此同时,小康越来越像是一个代工厂。 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华为造车已经属于“有实无名”,只差自己亲自下场上产线拧螺丝了,借助小康代工,华为汽车部门走曲线绕开了华为高层一开始定下的“不造车”战略。 M5关键一战 与华为合作前,赛力斯是一个十分边缘的角色。 2016年,小康股份集团董事长的儿子张正萍,在美国硅谷创立了一家名叫SF MOTORS的造车新势力,小康股份顺势启动了25亿元的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 早在2018年,SF MOTORS就发布了SF5车型,随后又转战国内市场,正式更名赛力斯。客观而言,赛力斯在各个层面都不具备任何技术优势,2年前孵化于硅谷的SF MOTORS,也并未沉淀任何先进理念。车辆做工粗糙、设计过时等,是彼时SF5最大的标签之一,因此在上市销售的一年里,赛力斯SF5累计销量不足800辆,公司股价也仅有8元左右。 就是这样一家造车新势力,可以说此前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在实现与华为的合作之后,才被花粉们直接推上人生巅峰——两天订单量破3000辆、一周破6000。所有人都明白,是华为的品牌号召力让这款车在没有用户口碑,也没有深度体验的情况下,直接原地起飞。 然而,不得不承认,队友的不给力直接导致了华为汽车第一炮却没有打响,而这一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为了消除这一影响,当问界M5在华为冬季新品发布会上推出时,余承东全程并未提及赛力斯品牌,这让众多网友误以为该款汽车是由华为推出的自有产品。与此同时,华为体验店、线上渠道等所有赛力斯元素也将被逐步替换为AITO标志,毫无疑问,华为正在极力避免AITO品牌受到赛力斯的影响。 粉丝们有了第一次的教训,即便问界M5用尽浑身解数,也很难再被说服为“华为”二字埋单。根据小康股份公布的产销情况,3月产销分别为3465辆和3160辆。目前,SF5已经停产停售,M5则于3月初开始在36个城市、100余家用户中心开启首批批量交付。也就是说,这3000多台基本可以断定全部都是M5的销量。 虽然对比赛力斯SF5已经进步不小,但这与余承东和赛力斯的期望依旧相差极大,赛力斯轮值总裁许林表示,赛力斯的目标是五年内进入第一梯队,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TOP3的品牌。也就是说,按照目前全球新能源车品牌销量排名来看,AITO品牌要与比亚迪、特斯拉处于同一阵线。而华为则希望,通过AITO问界M5助力,2022年获得30万辆销量成绩,2023年销量超过200万辆。 不过,余承东也承认:“30万辆很难,现在中国汽车行业,全球汽车行业,缺少芯片的情况下,30万辆根本做不到,因为供应不出来。” 事实果真如此吗?从产能方面来看,去年,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曾实地探访赛力斯重庆两江智能工厂,赛力斯首席营销官张正源彼时表示:工厂的年产能是10万台。今年1月,在赛力斯重庆两江工厂举办的问界M5生产保障誓师大会上,整个工厂从上到下要实现的目标是一季度生产新车1万台。也就是说,就算一切进展顺利,赛力斯也无法为消费者生产30万台M5。 从产品本身来看,不少汽车行业业内人士认为,问界M5售价分别为25万元、28万元、32万元,价格并不亲民。在这个价位区间里,M5直接面向的是理想ONE、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唐EV等车型,用户口碑已经成型,赛力斯SF5前车之鉴带来的不利口碑影响下,问界M5可能会让更多消费者有所疑虑,为问界M5销售蒙上阴影。 更何况,尽管余承东对M5大加赞赏,但这一车型还很难真正撑起场面。比如,问界M5并没有配备名声大噪的激光雷达,只配置了4个APA摄像头、L2级别辅助驾驶能力的系统,相比之下,理想ONE已经拥有自身全套的辅助驾驶系统并和激光雷达相结合,已经实现城市道路中打灯、辅助变道和智能跟随等功能。 质量前科,再加上现在的高价低配和产能限制,问界M5要想在诸多竞争对手中跟上队,就已属难得,更不要说与特斯拉、比亚迪并列,进入新能源汽车TOP3了。 然而,华为却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小康汽车已经是华为仅有的能够深度合作的车企了,北汽极狐虽然也与华为进行了合作,但华为掌握的实际话语权,基本还是局限在搭载的自动驾驶系统内。与此同时,无论是小康赛力斯,还是北汽极狐,在业内都没有什么品牌影响力,同时缺乏技术积累,这也是华为汽车迟迟无法打开局面的重要原因。 因此,SF5的不愉快造车经历,客观上让M5成为了华为造车以来,最为关键的一款车型,如果再次失败,那华为已选定的汽车之路可能就此终结,起码现在的“不造车”战略应该会发生改变。 “灵魂捕手”不好当 当初,华为选择不亲自下场造车,其初衷就是为了避免被动。去年,华为汽车BU MKT与销售服务部总裁迟林春曾阐述“华为不造车”的原因:华为ICT有欧洲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德国是巨大的市场,如果造车,就会和当地车企产生直接竞争。 该理由有一定的说服力,毕竟运营商业务仍是华为的根本。但除此之外,华为所面临的芯片困境也更加坚定了华为不造车的决心。根据此前华为公布的2021年财报,消费者业务下滑最为严重,营收2434亿元,同比下滑49.6%,而美国的芯片禁令,正是华为手机跌落神坛的主要原因。 与手机相比,智能汽车的芯片需求量更为巨大,通常而言,一辆传统汽车需要约500到600颗芯片,而到了2021年,平均每辆车制造需要的芯片达到1000颗以上,品质稍高的新能源汽车可能需要多达2000颗芯片。 因此,在芯片禁令发布之后,华为就开始向不需要芯片的软件等方向转变。2021年5月30日,任正非呼吁公司员工“敢于在软件领域引领世界”,该领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公司正寻求在硬件业务以外的增长,而智能汽车和云计算业务则是软件业务中居于核心地位。 云计算自不必说,华为正在努力追赶。智能汽车业务相比之下则更具备想象空间,当前,智能汽车时代,汽车产业价值链正从一锤子硬件销售转向持续的软件及服务溢价。据测算,预计到2030年软件成本占整车BOM(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的比重将从目前不到10%增长到50%。这里的软件,包含了应用程序开发、AI算法、操作系统,以及软硬件一体化程度高的控制器、芯片等电子硬件。 如果,华为在软件层面实现了智能汽车的一统江湖,那么类似手机领域的安卓盛世将再次出现,届时,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将事实上成为汽车的灵魂。作为参照,2021年苹果iOS和谷歌Google Play依靠软件就收入了800亿美元和479亿美元。 而更令车企们忧心的是,华为的确具备这样的能力,华为与车企的合作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提供智能汽车软件和硬件的供应模式,另一种则是提供鸿蒙车机与自研车载计算芯片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的华为inside(HI)模式。 现在来看,华为inside(HI)模式已经涵盖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这五大板块,兼顾软硬件系统,打造出了“传感器-芯片-操作系统-算法与开发应用-云服务”的生态布局。 问界M5即是在此模式下诞生,根据媒体报道,大至供应链、研发和销售决策,小至零部件的参数标准,乃至员工的作息节假日安排,小康一方一切都要按照华为规定来。实际上,正如上汽董事长陈虹所言,华为已经成为了汽车的灵魂,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这等于失去了在核心技术上的话语权,沦为代工厂似乎已无可避免。 而参照手机行业的代工大厂,伟创力毛利率长期仅徘徊在5%-6%,同为代工巨头的富士康,其毛利率连续三年维持在8%左右,业绩增长困难。 因此,虽然华为HI强大,但却没有一线车企与华为达成合作,只有小康这一前景黯淡的车企不介意成为代工厂。从这一角度来说,就算小康成功依靠华为实现赛道登顶,但其他车企未必就此动心,毕竟,出卖灵魂的代价着实不低。 对此有着清醒认知的华为,很可能已经开始布局后手。 2021年10月,华为以2.98亿元底价拿下深圳龙华区福城街道一宗工业用地,准入行业类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11月底,华为在东莞松山湖以1.88亿元的价格竞得26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产业类型为智能汽车部件制造,该项目总投资将不低于24亿元,项目开发建设期为3年。 如果上述动作果真对应着华为的造车后手,那么,华为实际上就已经具备了下场造车的全部要件。现在,华为离亲自下场造车就只剩下一个时机和一次食言了。从历史上来看,不管是承诺不取消手机充电器、不申请支付牌照,还是孟晚舟不会接班,华为确实有着食言的前科。 因此,华为下场造车已非不可预见,只是还需要一个转折。
疯狂扩展朋友圈,高通要做智能汽车时代的幕后王者?
4月14日,高通技术公司正式与Stellantis集团宣布达成了在未来多年内的技术合作。对于高通这家大名鼎鼎的半导体领域巨头,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对于Stellantis集团,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比较陌生。 实际上Stellantis集团是一家由PSA集团和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FCA)以50:50的股比合并而来的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它旗下包括了我们熟知的法拉利、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标致、雪铁龙、Jeep等15个的汽车品牌。 高通与之合作,正是通过采用覆盖几乎全部汽车领域的高性能、低功耗骁龙汽车平台,从2024年为Stellantis集团旗下的14个汽车品牌提供智能、可定制和沉浸式的车内体验,满足客户对于可持续升级的个性化和先进体验不断变化的需求。看到这里,或许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了些许端倪。 Stellantis集团旗下一共有15个汽车品牌,为何本次与高通达成的合作却只涉及14个汽车品牌呢?这是因为在这次合作达成之前,Stellantis集团旗下旗下的法拉利早在今年2月9日就已经先集团一步,与高通达成了相关的合作。 事实上高通作为汽车芯片领域的佼佼者,也是汽车数字化巨头,近年两年以来在汽车领域可谓是动作频频,和它达成战略合作的汽车集团也远远不止Stellantis集团这一家。 高通凭什么广交车企朋友 事实上高通早在2002年开始就布局汽车领域,如今它在车载网联和汽车无线连接领域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1.5亿辆汽车采用了高通汽车无线解决方案。随着汽车进入智能化时代,它在智能汽车领域更是有了全栈式布局。 智能车机芯片方面,高通骁龙SA8155P作为高通公司的旗舰车规级芯片,已经成为车企梦寐以求的抢手货。其中,长城汽车旗下纯电品牌欧拉更是因为“假装”自己搭载了高通骁龙SA8155P深陷舆论风波。 除了在宣传阶段“搭载”了高通骁龙SA8155P的欧拉之外,小鹏P5、蔚来ET7、智己L7等主打智能化的新车在内,都搭载了这款车规级芯片,凯迪拉克LYRIQ更是搭载了高通骁龙SA8155P的升级版本SA8195P。 高通骁龙SA8195P芯片采用了台积电7纳米工艺,GPU从Adreno 640升级到了Adreno680。因此,在AI算力方面,SA8195P可以达到接近8TOPS,相较SA8155P翻了一倍。 另外,众所周知,高通全新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采用的是行业领先的4nm工艺,而它最近和百度汽车旗下集度汽车联合发布的高通骁龙SA8295P车规级芯片也采用了5nm工艺,成为了全球首颗5nm工艺的车规级芯片。 相比起当下被车企争抢的高通骁龙SA8155P,高通骁龙SA8295P的像素支持能力和3D渲染能力都提升了3倍,算力达到了30TOPS,几乎是SA8195P的4倍。据了解,除了集度汽车之外,小米汽车旗下的首款车型也有可能会搭载这款性能强大的车规级芯片。 除了芯片之外,高通还拥有传统车企梦寐以求的高通数字底盘。车企可以在其产品线中选择采用骁龙数字底盘所涵盖的任一平台或者全部平台,并且通过云端的持续升级为其旗下车型进行高度定制。 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时代最核心的技术之一,而高通在今年4月4日收购了自动驾驶公司Arriver(安致尔),挣钱了开放式集成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未来,Arriver的驾驶辅助资产将成为骁龙“数字底盘”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高通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已经到了一个阶段。在小雷看来,全面的智能汽车技术,正是传统车企愿意与高通“交朋友”的主要原因。 车企为什么和高通交朋友? 传统车企虽然有着数十年上百年的汽车技术底蕴,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制造经验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望尘莫及。然而,我国的造车新势力凭借着先一步“触电”觉醒,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外国传统车企的弯道超车。 另外,电动化方面落后的布局并不是传统车企唯一的短板,造车新势力在智能化方面的优势同样也让大多数传统车企望尘莫及。在小雷看来,如果传统车企不想被以特斯拉为首的造车新势力所颠覆,那么它们就必须在短时间内补足自身的短板。 为了弥补自身的短板,大众集团早在2020年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数额高达15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426亿元)的5年投资计划。其中,730亿欧元将用于投资包括电动出行、混动技术以及数字化在内的“未来技术”。在1年之内,大众集团用于发展软件开发部门的投资金额就多达25亿欧元。 随着大众集团重金投资软件领域,它的死对头丰田汽车自然也不能坐以待毙。丰田汽车在去年成立了三家子公司,它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开发自动驾驶、汽车操作系统,以及高清地图等软件业务。 在国内的传统车企当中,吉利集团也对汽车软件领域展现出了跃跃欲试的态度。今年1月份,有传言称吉利集团旗下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与魅族洽谈收购事宜。 在小雷看来,如果传闻属实,那么与其说吉利集团看上了魅族一蹶不振的手机业务,不如说它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它看上的是魅族近年来积累的大量智能化软件领域人才资源。要知道,通过收购“落魄”公司,获取人才资源已经是李书福的常规操作了。 丰田、大众都是全球顶尖的汽车集团,但是并不是所有车企都像它们这样财大气粗,能够动辄拿出数百亿元投资“未来技术”。另一方面,传统车企进军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一个培育的时间。按照大众集团的规划,它到2025年才会推出适用于全品牌、全车型的E软件平台。 如果传统车企采用由第三方软件巨头提供的技术,则只需要进行相应的适配即可,产生的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相比起自研软件技术的大众集团、丰田汽车这两家传统汽车领域的巨头,找一个实力强大的合作伙伴或许才是大多数传统车企的最佳选择。 高通作为科技领域巨头,它在汽车芯片、汽车软件等领域涉足颇深,几乎拥有智能汽车所需的全套技术。在小雷看来,和高通达成合作可以看作是传统车企进行智能化转型的一条低成本捷径。 在耕耘汽车领域的22年时间里,高通公司在汽车领域当中的存在感并不高。在小雷看来,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汽车智能化并不是传统车企关注的重点,因此主打智能化的科技巨头,高通在汽车领域的参与感并不高。 如今,传统燃油车即将被颠覆,新能源汽车正式走上了汽车历史的舞台,汽车行业也已经迎来了由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在小雷看来,“软件定义时代”也是高通在汽车领域发光发热,成为汽车智能化领域的“博世”的最佳时机。
手机经销商战寒冬:关店、扩品、求利润
撰文 / 杨博丞 图源 / 受访者提供 本文重点: 1、2022年手机销量仍下滑严重; 2、受疫情影响经销商不断收缩门店,日销量再下降; 3、小米直营店扩张持续,华OV按兵不动; 4、疫情期间手机厂商将线下店重点放在大型商场; 5、经销商不断扩品卖起了化妆品、电子烟、东奥纪念品; 6、受学生居家学习影响,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销量大涨; 7、疫情反复,经销商打“游击战”。 手机行业的春天仍未到来。 没有多少经销商会想到,他们会一直处在寒冬里,甚至已经“陪伴”疫情度过了三个春天。 三 年前,中国手机行业的寒冬才刚刚开始。 许多人原本都计划在2020年大举扩张,开更多的线下店,甚至许多手机厂商也都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疫情的突然来袭,被迫地让他们关上了这扇大门。 “当时计划来年 再 多租几个柜台,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打消扩张念头的不止刘宇,和他在同一区域开店的赵勇也放弃了这个计划。 “因为鼎好大厦要停业,我就想在对面的科贸多盘一间店,但疫情让所有人都无法正常工作,我的货被压在库房里就差不多一个季度。”赵勇对于疫情带来的影响多少有些无奈,但是这并非他能够左右的事实。 刘宇告诉DoNews,当时也正好赶上鼎好电子商城要停业改造,身处该楼的所有人都要进行搬离,许多人只能搬到对面的科贸电子城。 在中关村,目前只有科贸电子城在“孤身奋战”,它身旁的海龙电子城、鼎好电子城、中关村e世界均已升级转型,不再从事卖场业务。科贸电子城也自然地成为了当前中关村地区众多经销商们的驻足之地。 “现在别指望开店了,主要是要先活下来,保住自己的地盘。”赵勇说,从疫情开始,他每天的手机出货量日渐下降,本以为消费力较强的一线城市能够为他带来一些销量,但在疫情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除了北京,刘宇在老家河北廊坊还有两家手机店,主营苹果和国产手机,属于末端销售商。“在河北,好多身边的同行现在基本只留了一家店,好一些的留两家,其它的都关了。” 而因本次廊坊疫情,该地区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任何人和车辆未经许可不得外出,这也使刘宇在廊坊的手机店暂时停止营业。“已经都关了,现在只能靠北京的店支撑收入。”刘宇非常无奈。 无法保证正常的经营和生活,以及因疫情带来的管理限制是这些经销商们主要的关店原因。 即便是中国手机最大集散地深圳华强北也受到了影响。越来越多的档口老板都觉得手机生意越发地难做,这其中包括新机和二手机。 王然告诉DoNews,在疫情的前一年每个月的发货量虽然已经下降,但基本也能够保持在2万台左右,这包括国产手机和苹果、三星手机的总和。而在更早,王然的出货量每月能够达到4万台。 “从疫情之后出货量就没好过,主要是疫情反复,一旦所在地区出现病例,就会被全部封闭,现在即便是把货放家里一部分如果小区被封也同样无法发货。”王然说,像前段时间深圳“封城”,所有人都需要居家,快递也都不让发,眼看着很多机器亏损,很是无奈。 据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为3.69亿部,同比下滑7%,仅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的销量就同比萎缩了15%,为8530万部。 据IDC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7500万台, 同比下降13.7%。 IDC分析称,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由于终端产品的碎片化,使得更多消费者采购了平板、可穿戴设备等多元化产品;二是,不间断的疫情也导致消费者移动性减少,更多消费者延缓了智能手机等产品的采购计划。 另外,据中国信通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国内市场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27.9%,但仍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0.3%。 疫情的不断反复导致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同时也导致一些经销商们不得不节衣缩食艰难度日。 “我们已经挺过了三年,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挺过三年。”王然叹气道。 收缩门店 疫情的反复让诸多行业 不再顺 风顺水。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阿良今年打消了换手机的念头。“本来想换个13系列,但我觉得我的iPhone11还可以再坚持坚持。主要5G的速度和4G差得不是很大。” 要知道,很多购买高端品牌手机的主力人群是25-35岁的白领一族,其购买力和财力均能够支撑其消费高端电子产品,而对于大学生或者中低收入群体来说,主要购买力集中于国产手机,如华为、荣耀、小米、OV(OPPO和vivo)。 “一线城市的购买力即便在不行还是要大于二三线的,但像苹果和三星这样的国际品牌高端机利润不太乐观。按目前行情,一台苹果手机的利润在200-300元之间,远没有卖华为、荣耀、OV那样利润丰盈。”孙伟曾在上海做手机生意近十年,而在去年,他果断地撤出了上海,回到江苏老家开店。 正是孙伟的果断离沪让其免于受到上海封城影响,同样于疫情期间离沪的还有周志强。 “我们撤离上海主要还是因为生意不好做了,在这里一个铺子的成本甚至要比北京高,虽然上海的人流量大,但是利润仅够维持日常开销。”孙伟在去年6月与妻子商量后,果断放弃了上海的门面回到江苏老家。 对于孙伟来说,回到二线城市要比一线城市的压力小些,因为在这里经营和生活成本远没有一线城市高,虽然行业整体不景气,但起码能有一些结余。 “在这边主要还是卖国产的手机多些,主要是OV,华为也卖,小米的利润少基本不怎么卖。”孙伟告诉我们,目前在国产手机中,OV的利润普遍较高,通常在800-1000元不等,荣耀其次,华为看具体型号。“像华为、荣耀、OPPO的折叠屏手机,刚发售时倒手就能赚钱。” 在困难时期,也有很多经销商仍然乐于当“黄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门店的利润好看一些。 荣耀和OPPO的折叠屏手机,在发售之初因产能困难,一台手机的利润基本在2000元左右。同行间即便来回串货也能有500-1000元左右的利润。在他们看来,折叠屏手机就像茅台酒一样,不是给客户用或者喝的,而是用来赚钱的工具。 “是啊,三年过去了,店里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又增加了一些业务。”周志强离沪的时间比孙伟长,2020年底他便退租了在上海的店铺回到河北石家庄。太和电子城是石家庄较大的电子集散地,相似于北京中关村或深圳华强北,但规模与二者相差较大。 刚刚回到石家庄不久的周志强便经历了石家庄的二次疫情爆发,这使得他不得不被迫待在家中。“因为市场已经关了,而且各区管控很严,出不了小区发不了快递,生活一下又停摆了。” 好在这次疫情在2021年的春节后得以控制,周志强的经营只中断了两个月,比疫情之初要好,但要想完全恢复到无疫情时代还需时日。对于封控期间手机存货的亏损又要其独自承担。 转战大型商场 当下,疫情反复所带来的冲击持续困扰着线下店,不仅是各路经销商们,这也给厂商下沉带来一定影响,许多厂商不得不收缩了原本的市县下沉扩张计划,改为扩张位于一线或二线城市中的Shopping Mall(大型购物中心)。 DoNews发现,在这三年的疫情中,不同Shopping Mall中的手机门店并没有因疫情而停摆,反而客流可观。各家手机厂商好似餐饮界中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总能在相同的位置看到“红橙绿蓝”的LOGO。 大家似乎把战略重心放在了ShoppingMall中,但其客流虽然客观,成本也相应地增加。 在线下店的攻城略地上,走在最前边的是小米。据小米2021年财报显示,其在当年的线下零售店从2020年末的3200余家增到10200家。华OV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但令人意外的是,从华为独立出来的荣耀品牌在开店速度上也不输其它品牌。 主要原因在于OV的体系大多是直营+加盟,华为因为受制裁影响而不得不改变线下市场策略,小米则是直接换了线下打法,放弃加盟改为直营。这形成了以小米为主的直营店和以华荣OV为主的直营+加盟模式。 因此,对于线下渠道来说各家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直营的优势在于能集中控制价格,劣势在于利润点会很少,而直营+加盟的方式优势在于各级经销商能够从中获利,劣势在于线上线下价格不统一,经销商因为利润容易造成串货现象普遍发生。 但目前摆在手机经销商们面前的难题已经并非利润那样简单,而是整个手机市场不断萧条的事实。 追高后遗症 “像我朋友的店,他在县城里之前开了四五家,现在就剩两家了,没有疫情还行有的话全都得关。”周志强说,自己在二线城市的经营情况还算乐观,但到县城那样的下沉市场,大家几乎都在关店。 董大海直观地感受到,下沉市场的生意比2019年更难做了。“大家都在经历变革,现在你去看三四线城市,手机店关店不在少数,原先手机一条街上基本都是各种手机LOGO或者手机店铺的牌子,现在几乎都变成了其它业态。” 可以看到的是,国产手机厂商都在不约而同地“追高端”,而向高端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是销量,其次是消费者的认知——国产手机这么贵到底值不值。 众所周知,国产手机这些年在创新方面的确大不如前,但在一些问题上仍然急功近利。硬件上不断堆料,隔三差五发布新机型,这让众多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换机? 手机厂商在不断“追高求销量”,而消费者换机周期却在不断拉长,这两条本应相交的曲线最终却成为了平行线。 在华为被制裁后一年,其旧款机型的保值率创下历史新高,一台二手Mate 30 Pro 5G版机型甚至长达半年时间仍未下跌,这主要因为华为品牌和被制裁后芯片受限所导致。 “没有一款手机的保值率能够做到这样,即便是当年保值率最好的苹果iPhone 6系列也没有如此坚挺。”赵勇感叹道。 华为在被制裁前,手机的溢价与出货量一直保持高位增长,这其中即得益于Mate 30系列提前发售的营销,也得益于其折叠屏手机被手机经销商和黄牛们不断炒出高价,更离不开其加速下沉。我们回看2019年整体销量便可看出,小米、OV的销量都在加速下滑。 因此,在华为冲击高端成功后,荣耀、小米、OV也开始跃跃欲试不断冲击高端,荣耀发布Magic系列、小米发布小米12和Mix系列,OPPO发布Find X系列,vivo发布X系列,这其中包括折叠屏手机。但截止目前,已发售的折叠屏手机中,还未有任何厂商能够正面公布销量。 我们认为,国产手机要冲破高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也并非靠发布几款折叠屏就能做到,而是要让消费者感知到产品的“新意”以及实际的应用场景。 “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虽然都挺好,但现在销量实在是不太好。”赵勇也很无奈,他甚至用上了本是违规行为的串货行为。“行情实在不好,希望大家互相理解吧。” 在这个行当里,各家的机器如果出现压货不好卖的现象,基本都会有一个默认的操作方法,就是将部分机器出售给档口或者线下店价格高的城市,以此获得利润。 而这种做法一旦被厂商查出就会面临一定惩罚,但每家厂商的处罚招数也基本相同——罚款、停货、降等级,并且还会对造成的损失与影响进行估量,以此来确定最终的处罚方案。 求变与转型 赵勇和刘宇一样,除了在北京有手机店外,在他的老家河北邢台也经营着华为和荣耀的授权店,但对于末端经销商来说,华为和荣耀分给他的货源一直都很有限。“高端机基本都要比发售时间晚上个两三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才能拿到货。有时候即便拿到货了,也只有几台。” 今年,摆在赵勇身上的压力也不断增大。除了河北,北京的销售量也在不断缩减,甚至经常一年一换机的常客也拉长了换机周期。“更多人选择二手产品更新换代了,新机的销量的确降了不少。” 周志强告诉我们,疫情所带来的总体影响一直存在,他们现在打的是真正的“游击战”——在不断反复的疫情中生活,疫情来时退,疫情退时攻。 当然,疫情也给他们带来了除手机以外的新增长点。“像学生如果居家学习的话家长都会来买平板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第一次增长点是2020年第一次疫情,第二次增长点则是2021年石家庄的第二次疫情。”两次疫情让周志强店内的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销量大涨,甚至出现了断货。 可以见得的是,许多经销商都在新环境中求变与转型。 在刘宇的朋友圈里,除了手机外还多了与手机不相关的品类,如电子烟、冰墩墩。“手机这块销量不行了也得想办法挣钱啊,现在我觉得卖电子烟好像比手机更挣钱了。”刘宇笑着说道。 不仅是电子烟和冬奥纪念品,一些手机经销商也卖起了化妆品。在某手机经销商的报价群内,化妆品更是占据了主流。“很正常,不过卖电子烟的比较多,我身边朋友好多都卖起了电子烟。”赵勇说。 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在通过不同的业态来弥补手机销量下滑带来的利润亏空。 我们似乎每年都会说明年的现在将比以往更差,寒冬仍然在继续,对于手机行业来说,它的确没有迎来春天。疫情反复所带来的影响将持续影响着实体店的生存,这也势必会给手机厂商的线下业务带来影响。 在与这五位经销商交谈的过程中,大家似乎共同的心声是开源节流,不断扩展新业态,积攒更多余粮。 季节上的春天已经到来,但手机行业上的春天却依然在远方。 注:应被访者要求,赵勇、周志强、刘宇、孙伟、王然均为化名。
iPhone卖不动了?全球手机出货量公布:苹果失去第一的位置
4月20日消息,全球调研机构Canalys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跌11%,三星超越苹果重回全球第一的位置,紧随其后的依次为小米、OPPO、vivo。 三星以24%的市场份额再次领先市场,苹果为18%、小米13%,OPPO和vivo分别为10%、8%。2021年第四季度,苹果在iPhone 13系列新机的推动下,全球市场份额增长到22%,超越三星来到第一的位置。今年第一季度,因全球经济状态低迷,苹果新机的热度也过了,三星轻松超过苹果重新拿回市场第一的位置。 不过,随着iPhone 13系列开始降价,还有即将到来的618购物节,iPhone的销量应该会大幅增长,或许能帮助苹果重回全球第一。每年618也是小米发力的关键时期,去年凭借这一促销节点,让小米第二季度的销量超越苹果挤进全球第二。不知道小米今年都准备了哪些大招,能否再次取得去年的辉煌战绩? 据了解,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达到13.5亿部,三星以2.745亿部排名全球第一,市场份额20%;苹果总出货量2.301亿部,市场份额17%,排名第二;小米总出货量1.912部,市场份额14%,排名第三。三星虽然领先苹果不少,但还是随时可能被超越的。 如今,苹果正在逐步降低iPhone的价格,并推出一些中端机型以覆盖到更低的价位段。随着iPhone 12系列降价以及iPhone SE3的发布,三千元左右就能买到一台iPhone。同时,最新的iPhone 13系列也降价至5000元以内,比不少高端安卓机还要便宜,在不断推动苹果销量增长。 今年iPhone 14系列可能会迎来较大的升级,大概率又是爆款级存在。而随着新机发布,iPhone 13系列旧机会再一次降价,来到一个更加诱人的价格。接下来苹果的销量增长应该非常迅速,而三星、小米等似乎很难找到新的增长点,反而可能有大量用户流失到苹果那边,安卓阵营还需要继续努力啊。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