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过去10年 医疗机器人最重磅突破有哪些?
机器人学是一门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旨在帮助人类克服一些重大挑战。然而,在医疗机器人领域,清楚地了解研究界最近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工作在临床需求和商业化方面的地位,对于规划未来发展路径十分重要。 近日,哈佛医学院通过一篇综述文章分析了过去十年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八个关键研究主题,通过搜索标准确定了十年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种便捷的方式,可以快速认知过去十年来,科学家在医疗机器人领域取得的一些最激动人心的进展,该综述文章已发表在《科学机器人》(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 早在 30 多年前,第一批机器人学家就开始探索使用机器人进行外科手术。20 年前,第一批商业机器人系统安装在医院。在过去十年内,医疗机器人发展势头强劲,目前世界各地的大型医院都安装了机器人手术系统,并进行了数百万次手术。 随着医疗系统对手术机器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明显,机器人学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下一代医疗机器人的形态,注意力不限于外科机器人,也包括执行身体康复的机器人、用于患者与非现场医护人员互动的临场感机器人、药房自动化、用于诊所消毒的机器人等等。 图|10 年中 8 个热门话题的临床应用示例(来源:Science Robotics) 医疗机器人最初是为了让外科医生能够远程操作或提高对患者的精确性而开发的,但科研人员通常会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超越商业开发活动,评估过去十年的研究活动,有助于瞥见未来几十年医学机器人将走向何方。 过去十年的热门科研话题 研究人员通过搜索 2010-2020 年期间《科学》杂志上被引用最多的医疗机器人论文,确定了八个热门研究主题,包括机器人腹腔镜、用于微创手术的非腹腔镜机器人、辅助穿戴式机器人、治疗康复机器人、胶囊机器人、磁驱动、软体机器人和连续体机器人等。 数据显示,工程和医学期刊上关于医疗机器人的出版物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从 1990 年的 6 篇增至 2020 年的 3500 多篇。医学期刊论文主要是关于腹腔镜机器人的出版物(占总数的 60% 至 70%),伴随着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成功,2020 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超过 1300 篇。 腹腔镜手术相关的工程论文在 2019 年也达到了 126 篇的高峰,工程论文主要是治疗康复和辅助可穿戴机器人,过去十年内,《医疗机器人》期刊 80% 的论文都与这两个主题有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主题的医学论文数量不到工程论文数量的2 5%。这可能是因为医学期刊论文经常报道临床试验的结果,这比工程研究的成本和时间都要高。 此外,磁驱动技术是日趋成熟的,可以观察到工程和医学论文呈指数增长,这一主题的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微型机器人的临床应用能否得到发展。软机器人学论文的图表显示,该主题仍处于开发周期的早期。 连续体机器人技术是不寻常的,因为手动驱动的连续体式医疗器械早在 1990 年就存在了。近几十年来,新的连续体机器人体系结构得到了发展,使这些设备成为机器人的关键进展不是机械设计,而是数学建模,关于这一主题的医学论文起步缓慢,但新的临床系统开发会让相关论文不断增多。 胶囊机器人是最不成熟的,但却是最专业的热门话题技术。这项技术可能正处于拐点。如果这些机器人的能力能够被证明足以取代目前的临床方法,那么对这个主题的兴趣将加速,有证据表明,磁驱动下的软胶囊机器人就是这种情况,这种方法有可能在消化道内进行无创诊断和治疗。 各路医疗机器人的发展概况 1.机器人腹腔镜 腹腔镜机器人技术可能是医疗机器人技术中最成熟、商业上最成功的子领域。在过去十年中,在三个方面取得了进展:临床、商业和学术,越来越多的研究是在临床上进行的,例如,关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直肠癌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的研究。 在商业上,过去十年见证了达芬奇机器人的不断进化发展,该系统能够在机械臂上安装内窥镜和腹腔镜器械、半自动手臂和患者推车定位,以及改进器械耦合,使用增长迅速,根据其年度报告,2019 年完成了 120 多万个手术程序。与此同时,在过去十年中,达芬奇机器人的开发商直觉手术(ISRG)公司在机器人腹腔镜手术中占据垄断地位开始失效,导致几家大型医疗设备公司启动了开发自己的机器人的计划,目前正在引进市场。 十年来,学术研究在两个方面取得了进展。第一个是使用腹腔镜机器人作为开发增强能力的平台,这方面的主要子主题包括:研究用开放式平台机器人的引入、外科自动化发展的初步努力,以及将力传感集成到腹腔镜工具的持续工作。第二个研究方向是考虑新的机器人结构,可以减少手术的侵入性。 具体而言,这个领域包含很多细分研究,例如: 1)开放平台,研究小组开发自己的腹腔镜机器人系统是一项巨大而重复的任务,认识到这一需求,两个小组为研究社区引入了开源机器人平台,一个是 Raven II,这是一个非临床机器人手术研究平台;此外是一个控制包,即达芬奇研究工具包或 dVRK。 2)手术自动化,腹腔镜机器人系统用于执行广泛的标准手术任务,它们还固有地提供仪器运动的完整驱动以及描述仪器运动的高质量视频和丰富数据集,研究重点已转向可能需要使用自动化辅助补充遥控机器人手术的用例,安全有效地自动化手术子任务的潜在好处包括提高精确度、融合非视觉或触觉传感器信息、遵守精确的术前计划、改善重复性应力损伤和对外科医生的其他生理危害。 3)导航、术中成像和可视化,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图像用于生成在计算机控制下执行的手术计划,而临床医生提供一般监督。随着该领域开始关注软组织手术,预先编程的动作让位给临床医生指导的远程手术控制。使用术中或术前数据的图像引导在所有类型的机器人手术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技术能够评估组织灌注和组织表面下解剖细节的可视化,最大限度地降低损伤神经和血管等潜在重要结构的风险。 4)接触力传感与控制,手动和腹腔镜器械都会将外科医生的手从被操纵的组织上移开,从而扭曲或完全抑制力量和触觉。触觉传感将允许在机器人手术期间在操纵器处再现组织触诊。此类传感的技术障碍包括腹腔镜器械的小尺寸(直径 5 至 10 mm)、可重复使用器械中灭菌措施的热和腐蚀性、一次性使用器械的成本以及传感点和工具组织接触点或区域之间施加的力学。 5)单端口腹腔镜机器人,与标准的开放式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减少了侵袭性,但一个典型的手动或机器人手术需要对单个器械和可视化内窥镜进行三个或四个切口。将多个仪器控件、驱动器和内窥镜可视化功能组合到一个接入端口需要增加机械复杂性和密度。值得注意的创新单端口原型包括。 6)分离式手术机器人,经典的腹腔镜手术模式是通过一个孔/套管针在腹壁的一个枢轴点插入一个细长的器械,这种几何结构从根本上限制了外科医生完成手术任务所需的运动。打破这一限制的研究面临着以下挑战:在身体内部实现所有驱动和传感,提供合适的电源和通信,设计独立部署的机器人在手术现场的安全部署和检索。 腹腔镜机器人技术最重要的进步是对患者最直接的好处,包括更好地治疗肿瘤,减少对健康组织的切除,检测和减少罕见的手术错误,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创伤和感染风险等。 2.非腹腔镜手术-特定机器人 受达芬奇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成功启发,过去十年中,外科医生和工程师也在探索非腹腔镜手术的新机器人解决方案。重点领域包括腔内和自然孔口干预以及显微外科机器人。 关于腔内和自然孔口手术,在过去十年中探索的外科机器人的新兴应用中,研究人员注意到腔内和内窥镜机器人的工作,其目的是通过消除皮肤切口进入内部解剖结构的需要,并通过提供允许沿着弯曲解剖通道更深入进入的解决方案,进一步降低发病率。最近还推出了新的商业系统,重点是用于自然孔口微创活检的可引导导管。 此外,显微外科手术方面,视网膜显微手术带来了独特的挑战,超过了现有手动手术系统的能力。研究人员已经采取了三种方法来应对这些挑战:(i)具有震颤过滤功能的手持式机器人,(ii)手持式(合作)机器人,以及(iii)具有远程运动中心的远程操作机器人,具有主动震颤消除功能的手持式机器人已被改进用于视网膜手术。 研究人员相信,使用体内传感来提高外科医生的绩效,能够将术中感知与自适应辅助行为结合,将使外科医生能够实现快速临床部署,并改善感知和性能。 3.辅助可穿戴机器人 辅助可穿戴机器人技术专注于可穿戴机器人设备的设计和控制,旨在提高肌肉骨骼或神经肌肉损伤患者的移动性或功能性。该领域的贡献领域包括为上肢和下肢截肢患者开发机器人肢体(也称为动力假肢),以及为神经肌肉损伤患者(如脊髓损伤、中风、多发性硬化患者)开发外骨骼(也称为动力矫形器)。 在过去的十年里,相关研究被引入到了人工膝关节和踝关节中。由于受电设备具有意志力,因此需要新的控制方法来确保人与设备之间的协调,实现这一点的方法包括分段无源阻抗控制和相位变量控制,建立了由数据简化和分类方法组成的模式识别结构,能够基于运动模式实时推断给定的运动活动。 除了外骨骼外,在这十年中还引入了软“外骨骼服”的概念,相对于使用刚性连杆的外骨骼,软外骨骼服使用低模量材料(通常与肌腱驱动一起)来传输运动辅助,而无需沿非驱动自由度施加次级运动约束。据推测,该领域将在未来十年内建立实用方法,帮助行动不便的个人。 4.治疗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旨在为神经损伤(最常见的是中风和脊髓损伤)后的肢体提供重复运动治疗,从而恢复个体的能力。这些机器人装置能够以诱导或促进神经可塑性的方式执行伸展、抓取、行走和脚踝运动,从而恢复运动范围和运动协调性。 一些康复机器人采用外骨骼的形式,适合腿、手臂或手,而另一些是末端效应器型机器人,通过手柄或脚平台与人体接触。康复的机器人既可以作为提供治疗的手段,也可以作为评估的工具,提供传统临床评估所衡量的运动能力进展的精细视图。 自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引入康复机器人手段以来,在其设计、制造、控制和临床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在 2010-2020 年期间,康复机器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 第一种是新颖的装置设计,越来越多地采用外骨骼形式,重点放在上肢的远端关节上,并结合了用于驱动和结构的顺应性和软材料;第二是开发新的控制算法,以调节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交互,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人的参与;第三是创建意图检测方法,以推断和支持患者所需的运动,而不是规定或预先编程的轨迹;第四是扩大使用机器人设备对神经恢复进行客观和定量评估,而不仅仅是治疗的实施。 在过去十年中,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手部和手腕康复机器人的设计,因为自我喂食、梳理和护理的能力需要手部功能和灵巧度的恢复。此外,康复机器人的控制方法也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主要是那些促进机器人和患者之间合作的方法。研究人员还开发了新的方法来检测患者的运动意图,使用表面肌电图来测量肌肉本身的电活动,或使用脑电图(EEG)从头皮表面记录的电位变化来推断意图。 尽管已经证明这类机器人设备能够有效地为中风和脊髓损伤后的上下肢提供治疗,但与传统治疗相比,迄今为止,功能的临床结果指标改善并不明显。未来的研究工作越来越集中于更好地理解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包括如何可靠地诱导和利用神经可塑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这些努力越来越依赖于神经科学的进步,包括记录神经元活动的新技术。 5.胶囊机器人 在新千年伊始,科研界推出了无线胶囊内镜,作为检查胃肠道的一种微创方法。通过吞下“药丸”在肠道深处采集图像的可能性彻底改变了胃肠内窥镜领域,并引发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医用胶囊机器人。 但研究界意识到了一个重大挑战,对这种方法的热情迅速下降:使用现有技术,将复杂机制(包括充足的电源)集成到“药丸大小”的设备(通常为 24 毫米长、11 毫米直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一限制,探索了磁驱动的替代方法。磁耦合的使用绕过了复杂机制的需要,降低了电源需求,从而降低了设备的总体尺寸和复杂性。 医用胶囊机器人现在是标准介入内镜的临床可行替代品。虽然提供了一个优雅的机械解决方案,但该领域的研究人员面临着开发可靠控制策略的挑战——由于磁场的高度非线性特性,这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后来通过将磁驱动与软机器人技术相结合,成功地在药丸大小的机器人中展示了有效的介入能力。一个由外部磁场操作的智能、兼容的设备显示了主动移动到感兴趣的位置并递送药物或收集组织活检的可行性。 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因素是引入了实时定位技术,了解胶囊的位置和方向(即姿势)对于规划所需运动的磁力和扭矩应用至关重要,临床上可行的定位实例主要基于磁定位。随着下一个十年的开始,当与多模式成像(例如,多光谱、自体荧光和微超声)和微/纳米机器人技术相结合时,胶囊机器人的智能磁控制可能提供前所未有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6.医学磁驱动 使用磁场提取意外嵌入眼睛内的铁屑的证据至少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也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在 20 世纪 50 年代,第一次研究在导管尖端安装磁铁来引导导管。 在过去的十年中,磁驱动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多自由度电磁导航系统建模。这项工作概括了任意数量的几何排列的电磁学的物理和数学,以在给定的磁性体上施加磁力和转矩。 此外,受鞭毛细菌螺旋运动和精子等鞭毛真核生物行波运动的启发,第一批磁导微机器人出现在 2010 年之前。螺旋结构尤其适合于磁驱动,因为旋转场产生的转矩与流体阻力转矩成比例。在过去的十年中,稳健的制造技术和有效的模型已经被开发出来,为开发能够执行有用的医疗任务的微型机器人创造了机会。 如果放宽对磁性材料选择的限制,使磁性颗粒被纳入柔性聚合物结构中,那么可以创建毫米级机器人设计,展示出了许多新的和令人兴奋的运动策略。目前磁驱动的趋势表明,磁端导管和内窥镜的研究也正在回归其根源,人们越来越感兴趣的原因是,人们有望以更小的规模生产出比复杂的拉线或电机设备更经济的可操作医疗设备。 这些磁场和磁场梯度可以无害地穿透整个人体,下一个十年将看到使用这项技术实现更有效的医疗治疗,从而迅速加速商业努力。 7.医学软机器人 基于软概念、内在柔顺结构和智能材料的机器人技术从一开始就与仿生学和生物灵感学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人们对具有柔顺身体的仿生机器人越来越感兴趣,这推动了智能材料的研究,这些材料可用于制造软机器人,或为软机器人提供传感和驱动能力,从宏观到纳米尺度。 考虑到过去十年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不包括材料论文和调查论文),可以确定与医学相关的两种工作类型:一种包括用于康复或人体增强的可穿戴软机器人;第二类包括用于介入和外科手术的机器人或用于介入和外科手术的组件。关于手术和干预领域,可以确定三个平行的子主题:(i)用于手术或干预的软设备,其中整个传统设备被软机器人设计所取代,包括宏观和微观规模;(ii)软、仿生或兼容组件,可作为独立设备工作,或可集成到更传统的系统中;(iii)先进模拟器的软组件和系统,用于训练和研究机器人和生物人工器官之间的特定生理功能。 有一个最近的研究方向,不容易归入任何类别,软机器人用于体内辅助或治疗设备,软机器人技术也在培育软材料和新型制造技术的研究,这可以在生物医学应用中开辟意想不到的途径。 8.医学用连续体机器人 连续体机器人通过弯曲变形而不是通过离散关节改变形状,它们可以通过自然孔口进入身体,在体腔中导航,并在通过固体组织时绕过关键结构。与传统设计相比,连续体机器人的弯曲顺应性也提高了其安全性。 这种技术的一种变体,称为多骨架设计,用既能施加拉力又能施加压缩力的杆代替钢筋束。在 2010-2020 年期间,连续体机器人的研究集中在四个领域:(i)将外部接触和负载纳入机器人建模和控制中;(ii)开发控制机器人刚度的方法;(iii)创建“软”连续体机器人,以及(iv)为特定临床应用设计连续体机器人。 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将外部荷载纳入运动学模型,并从运动输入变量(例如,钢筋束张力)推断外部荷载,或提出了一种无模型方法,其中在任务执行期间估计接触约束运动学模型。过去十年的重要工作也已经发展了机械设计方法,用于增强和控制连续机器人的刚度,对于固有刚度足够的情况,已经开发了控制算法,可以修改运动学输入,以实现所需的叶尖刚度。 部分连续体机器人通常由柔顺的聚合物材料制成,最早的一些例子是气动或液压驱动的,随着软机器人技术在过去十年中的爆炸性增长,这些驱动方法和使用更符合要求的材料现在正在探索用于医疗应用。 尽管早期验证实验本质上是学术性的,很少关注最终的医疗应用,但在过去十年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创建原型系统,这些技术示范项目可以直接导致商业化努力。同样重要的是,特定于程序的原型有助于识别关键知识缺口,从而刺激未来的基础研究。 图|增加医疗机器人的特定应用趋势 科研探索与商业化应用有待更进一步 工程杂志的出版物涵盖了医疗应用新机器人技术的创造和新型医疗机器人的设计,医学杂志的出版物通过评估人类患者中现有的机器人设计完成了研究过程。 尽管该领域还不能指出临床试验表明机器人手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手术结果,或与非机器人手术相比降低了手术成本,但已经证明了许多患者的益处,这些措施包括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康复、减少再手术和减少输血。 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医疗机器人提供了更好的人体工程学,与直接手控程序相比,机器人可以减少颈部和背部疼痛以及手部和手腕麻木,减少身体和精神压力,机器人技术也可以显著减少外科医生和患者的辐射暴露,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科医生的从业质量,并有可能延长他们的职业生涯。 为了推动这一进程,将未来的工程研究工作引导到最有希望的方向将是有益的,这就需要了解机器人及其基础技术如何在医学上增加价值。例如能量输送机器人(用于放射治疗的机器人)提供精度、可重复性和速度的组合,这是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类似地,与非机器人设备相比,电动假肢可以增加日常生活任务的数量和质量,从而直接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样,胶囊机器人最终可能会取代一些开放式肠道手术,提高难以到达身体部位的诊断可能性,减少现有腔内肠道手术的不适感。 在指导机器人技术研究以实现增值最大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术目标是那些能够基于当前技术实现的新型干预措施的目标。在未来十年中,软机器人技术很可能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使能技术。 (来源:Wikimedia Commons) 目前,材料界也正在开展许多最有希望的工作,这些工作涉及利用嵌入式传感器和驱动器创建薄聚合物层。尽管这项工作现在似乎离医疗应用还很远,但这些能力可能会对介入、康复和辅助机器人产生重大影响,传感、成像、驱动和能量存储方面的其他使能技术也可能作为消费电子产品的交叉点出现。 自1990年以来,在19000多篇关于医疗机器人技术的工程论文中,只有少数几篇可以被认为能够用于现有的商业医疗机器人。即使是具有高技术影响力的论文,其专利引用数量也不多,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由于技术开发与其商业应用之间可能出现的严重滞后,也许,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是技术研究与医疗器械商业化现实之间的不匹配。 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临床所需,不仅仅是撰写被广泛引用的研究文章,而是必须确定真正的临床需要,必须开发相关技术来满足这些需求,考虑机器人如何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增加价值的细节。 此外,也必须开发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以确保能够获得足够的投资,使技术通过复杂的路径,任何医疗设备都必须通过这些路径才能取得商业成功,这些潜在的机会意味着技术研究者需要离开他们的象牙塔,与临床医生、监管机构、投资者和商业界形成更为深入的合作。
注意,拔牙也分时候,这些情况下不适合拔牙
提到拔牙 就一个字 疼! 很多人都对拔牙有着不一般的抵触 在大家的印象里 拔牙是这样的 这样的 或是这样的 其实拔牙没有那么可怕 只是还不够了解它 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讲拔牙的那些事 拔牙疼吗? 说起拔牙很多人就会很紧张,认为特别疼。因此,牙都坏到必须要拔掉的程度了,还迟迟不愿去医院。 其实大家不必有这种顾虑,拔牙前医生会在需要拔牙的部位注射一定量的麻药,使牙的局部或神经干所支配的区域失去痛觉。注射时会有针刺的感觉,待麻药生效后,患者意识清醒,感觉不到疼痛。 但如果患者病牙根部周围组织有炎症的话,此时麻醉效果可能会稍差。在牙齿拔出的一瞬间患者会有些许疼痛不适的感觉,因此,为减轻此类患者拔牙的痛苦,最好在拔牙前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什么情况下不宜拔牙? 拔牙手术虽然看似是件小事,对口腔的创伤不大,但有些情况并不适合拔牙。如果确实需要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检查后再决定。 注意,以下情况不宜拔牙: 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严重频繁的心律失常;最近有心力衰竭病史,目前仍有明显心悸、气急;心肌梗死后6个月内;有频繁发作心绞痛;有三度房室阻滞,心率低于55次/分,不宜拔牙。 糖尿病患者拔牙易发生感染,若必须要拔牙,需要空腹血糖在8.8mmol/L以下。 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出血性疾病、精神疾病发作期、恶性肿瘤的患者,不宜拔牙。 女性月经期,妊娠最初3个月及最后3个月。 剧烈地运动、劳动后,饮酒后不宜拔牙。 Q 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何不宜拔牙?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患有牙病需要拔牙时,一定要慎重,因为心源性猝死是突发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拔牙前患者紧张焦虑,拔牙疼痛的刺激可能会成为心源性猝死的诱因。其实只要患者心功能情况较好,疾病已经得到控制,并没有出现临床不适症状,绝大部分的心血管病人都是能拔牙的。 拔牙需要注意什么? 1. 拔牙前要先吃点东西。空腹打麻药容易头晕,而且拔牙后也不方便吃东西。 2. 拔牙前要仔细刷牙,因为拔牙后24小时不能刷牙漱口,以防出血、感染。 3. 中老年患者在拔牙前要检查血压,血压处于平稳才可拔牙。 4. 拔牙时要放松心情,配合好医生的操作。 5. 拔牙后创面上的纱布或棉球,需咬0.5~1小时后才能吐出,24小时内唾液有少量血液属正常现象,不用过于担心。 6. 拔牙后2小时才能进食,可用另一侧牙咀嚼,1~2日内可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温冷食品为宜,避免吃过硬、过热的食物,更不要吸烟饮酒。 7. 拔牙当天尽量减少运动量,少讲话,也不要用力吐痰、吐口水,不要用舌头舔创口或吸吮创口。 8. 麻醉药效消失后,拔牙创口会有轻微的发热、疼痛不适感。但出现有大量出血的情况则应及时就诊。 9. 如果拔牙时伤口有非可吸收缝线,一般7天左右后可拆除,术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止痛、消炎药物。 10. 拔牙后3个月左右等待创口长平后才能镶牙。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我们的牙齿非常重要。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晚上刷牙后不再进食;保证营养均衡,不挑食;避免用牙咬食过硬的食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2亿只“带血”医用手套 是怎么从泰国“黑”进美国的?
10月24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数以千万计的二手医用手套流入美国。这些手套出自泰国的同一家手套生产厂商,有的甚至还沾有污渍和血迹。目前,美国和泰国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企业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反映,称自己购买到一大批被回收翻新的一次性医用手套,但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据CNN统计,疫情期间,这家泰国公司已卖给美国近2亿只医用手套。 2亿只带血的医用手套,是怎么从泰国“黑”进美国的? 文 | 丁贵梓 瞭望智库观察员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医用手套,竟是二手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医疗用品需求激增,大批进口医疗用品涌入美国市场,不料却有黑心企业盯上了这块“肥肉”。近日,CNN曝出美国进口商发现他们从泰国进口的大量一次性医用手套竟是使用过的。 泰国曼谷,一名医护人员戴着医用手套。图|人民视觉 去年年底,迈阿密商人科尔斯臣从泰国一家名为“Paddy the Room”的公司订购了价值约200万美元的医用手套,再卖给美国分销商。当第二个集装箱抵达迈阿密时,科尔斯臣才发现自己买来的都是些“回收再利用”的手套,有些还沾有污渍和血迹。但从外包装来看,这批手套的包装与泰国品牌SkyMed十分相似。 【注:SkyMed拥有进口越南制造医用手套的许可证,但记录显示该公司从未进口医用手套,自己也不生产手套。】 气愤的科尔斯臣把手套扔进垃圾填埋场,并于2021年2月将情况报告给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美国企业家齐斯金也有着相似的遭遇。 他与“Paddy the Room”公司签订了270万美元的订单,想要购买丁腈手套。 【注:丁腈手套是一种常见的医用手套,丁腈橡胶是由丁二烯和丙烯腈经乳液聚合法制得的,其制品耐油性极好,耐磨性较高,耐热性较好。】 然而,他最终拿到手的根本不是丁腈手套,而是较低等级的乳胶手套或PE手套,很多还是脏兮兮的二手手套。齐斯金发现后,也迅速联系了FDA和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 尽管美国食药监局、海关和国土安全部门早在今年年初就收到了企业的举报信息,但直到7月,来自Paddy the Room的二手医用手套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8月,FDA才开始要求扣留Paddy the Room的货物。这距离科尔斯臣和齐斯金发出警报已经过去了5个月。据CNN统计,疫情期间,其他美国经销商共从这家泰国公司购买了近2亿只医用手套。至于这些手套抵达美国后流往何处,目前还无人知晓。 CNN曝光了这条跨国黑色产业链后,泰国副总理兼商务部长朱林随即表示已着手进行调查。 实际上,相较于美国的不紧不慢,倒是泰国食药监部门很快盯上了这个造假产业链。 2020年12月,泰国食药监部门对Paddy the Room位于曼谷郊区的手套厂进行了突击式搜查。在工厂里,搜查人员发现:成堆的垃圾袋里装满了已经使用过的丁腈手套,它们颜色、材料和质量各异,有的还沾着血。工人用食用色素给丁腈手套上色、清洗,再用烘干机烘干,最后再把翻新好的手套塞进假冒SkyMed的盒子里,上面还用泰语印着公司标志。 对此,有专家表示,美国进口的手套绝不会放在用外语标注的箱子里。讽刺的是,这样漏洞百出的造假产品,竟毫无阻碍地流入了美国。 在接下来的数月间,泰国食药监部门又对其他手套工厂进行了不下10次检查。这些工厂却跟搜查人员打起了游击,不断变换厂址,甚至还利用别家厂商的进口资质,从越南进口医用手套后再出口。 面对狡猾的“黑作坊”,泰国食药监部门也很无奈。他们认为,一次又一次的突袭之所以没能彻底粉碎造假团伙,是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目前全球对于丁腈手套的需求仍然很高。每当被迫搬离一个窝点,Paddy the Room总是能很快找到下一个客户。 2 想用手套?美国也得抱紧东南亚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一次性手套生产一直是东南亚国家的优势产业。 根据材质差异,一次性手套通常可分为乳胶手套、丁腈手套、PVC手套和PE手套4种。其中,丁腈手套以丁腈胶乳为原材料,再配以其它助剂加工而成。因对人体皮肤无过敏反应、无毒无刺激、结实耐用,表面的细小纹路还能有效抵御各种化学物质和油污,防止细菌、病毒渗透,而被广泛利用于高端医用检查、电子加工、制药等领域。 手套品种比较分析 随着化工技术的进步、产业配套的完善和新型助剂的发展,丁腈手套的规模化生产工艺日趋成熟、原材料供应充足。加之各国不断重视和加强卫生保健工作,全球一次性医用手套用量迅速增加,使用更为方便、功能性更强的丁腈手套也越来越受青睐,不断挤占乳胶手套市场份额。 正因为应用领域的特殊性,相较于其他一次性手套,丁腈手套的配方体系和生产工艺也更为复杂,技术门槛也更高。 *生产需要30多种原料进行配制; *工艺上采取浸渍工艺硫化成型,包括酸洗、碱洗、添加凝固剂等环节; *生产线为双手模生产线,且生产线较长; *单边双手模工艺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后,生产线的建设成本进一步提高…… 因此,丁腈手套生产行业存在显著的规模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大,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囿于技术应用尚未普及、专业从业人员少、资金和技术门槛较高的因素,新进入企业在前期往往要承担较大亏损,处于竞争劣势。 东南亚国家凭借自身资源和人力优势,较早地发展起丁腈手套产业。其中,橡胶原产国马来西亚更是丁腈手套最大生产基地。 1990年,马来西亚手套制造商推出无菌手套自动包装系统。2004年,马来西亚提出了世界首个高应力松弛和轻量型丁腈检查手套并跨越式创新安装双浸渍生产线,让手套生产量增加了300%。到2011年,马来西亚每条生产线能够生产30000件手套/小时,生产手套遍布全球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研究实验室。 马来西亚还是全球第一个为天然橡胶手套推出产品认证计划——马来西亚标准手套(SMG)的国家,以严格规范生产技术。为方便各国进口,马来西亚橡胶出口促进委员会(MREPC)还专门开设了线上销售网站——MREPC市场 (MREPC Marketplace),供人们挑选。 全球一次性手套市场竞争激烈。借着先发优势,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长期占据全球丁腈手套市场,集中了一大批领先制造商,如:顶级手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顶级手套”)、贺特佳控股有限公司等,从2019年的数据看,马来西亚一次性手套产量在全球中的占比达约63%。泰国为第二大产地,产能占比达15%。近年来,中国生产丁腈手套的厂家也不断增加,产能占比约为10%。 目前,医用手套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美、欧、日等医疗卫生水平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每年都会有大批的东南亚产丁腈手套流入美国。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9-2015 年,美国市场一次性手套(含乳胶手套、丁腈手套、PVC 手套)进口量增幅达52.19%,年均增长率为7.9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美国因防疫不力沦为疫情重灾区,对医疗防护装备,特别是丁腈手套的需求飙升。本就缺乏天然橡胶供应的美国,在疫情重击下更无法在短时间内建起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工厂,更加依赖从东南亚国家进口丁腈手套。 3 产业链“瘫痪”,锁喉美国 然而,东南亚疫情的扩散给美国泼了一盆冷水。2020年11月,马来西亚政府表示,由于员工确诊病例激增,“顶级手套”将关闭半数以上的国内工厂。 马来西亚占据着全球一次性手套市场的半壁江山,这其中有着“顶级手套”很大的功劳。它自称“全球最大的手套制造商”,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中国都有制造业务,还在多国设有营销办事处,并向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客户出口产品,全球26%的医用手套市场份额都是它贡献的。 “顶级手套”在全球经营着47家工厂,其中41家在马来西亚。这里的工人们多为低薪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住在拥挤的宿舍楼里,因疫情期间的行动管制而无法离开宿舍。卫生条件差、防护措施不到位,工人们根本无法保持社交距离,导致交叉感染。去年11月,吉隆坡附近工业区的手套工厂里,就有超过1000名工人确诊,工厂被迫关停。 今年7月初,为响应政府的增强移动控制命令(EMCO),“顶级手套”宣布位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巴生市的手套工厂将临时停产。全公司超过半数的工厂位于此地,等待重启生产。 疫情重创了东南亚医用手套产业链,严重时开工率不足五成,直到今年8月才开始逐步恢复。但总体来讲,因疫情严重、工人短缺、东南亚港口运输和航班拥堵等因素,手套的生产和扩产均不达预期。 与此同时,中国凭借着出色的防疫政策迅速复工复产,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节奏,丁腈手套的生产重点也逐渐向中国转移。各国厂商为追求供货的持续、稳定、及时,更偏向于选择中国企业。 疫情推高了一次性医用手套的需求,随之而来的便是价格暴涨。2021年丁腈手套和PVC手套价格提升较大,并仍处于提升态势。之后,随着全球产能提升,手套价格将逐步回落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顶级手套”在停产前,业务大幅增长推高利润,股价曾暴涨3.5倍。 西南证券2021年6月研报截图 停滞的产业链、高额的利润、亟待满足的需求……黑心企业这才从中看到了机会,回收来的丁腈手套转手销往别国。 4 “躺平”了,让别人钻空子 Paddy the Room生产的二手医用手套从卫生条件到外包装盒都漏洞百出,各国食药监局、海关等相关部门只要稍加检查就能顺利拦截。 以中国为例,为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口防疫物资质量安全监管,湛江海关根据海关总署53号公告要求,对于疫情期间出口的医用防疫物资,遵循分类管控、精准布控的基本原则,实施现场查验并取样送检,确保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避免不合格防疫物资流向海外。海关总署53号公告发布仅一周,湛江海关所属霞山海关已现场查验监管3批出口医疗物资,助力150万双医用手套顺利出口。 那么,美国为什么没能做到这一点,甚至连2亿只二手手套流入都毫无察觉呢? 这口“锅”可能要算到疫情期间美国放松进口管理的头上。 在境外医疗市场领域,企业要配合客户的供货资格审定及产品检测,企业产品本身也要依据国际通行的产品标准进行认证。各进口国对护理产品均有一定的准入标准,医疗级护理产品的标准会更高、如美国FDA 510K 认证、欧盟CE 认证等。产品只有通过认证,才能被目标国市场准入。2016年,FDA就曾以医用有粉手套使用的粉末可能会引起呼吸道过敏、伤口炎症、手术后伤口粘连等副作用,要求在全美禁用医用有粉手套。 【注:医用手套分为无粉和有粉两种,其中有粉手套更便于戴脱。】 然而,在2020年疫情高峰期间,考虑到医疗物资紧缺,美国卫生监管机构暂停了针对防护性医疗设备的进口规定,时至今日仍未恢复。这就导致不达标的丁腈手套轻而易举地流入美国。 除了管理松懈,美国针对马来西亚的进口禁令也让其自身处境更为被动。长期以来,美国指责马来西亚手套制造商“虐待海外劳工”。 根据美国法规,CBP只要有“合理理由”认为厂商涉嫌“强迫劳动”,便可在没有确凿犯罪证据的情况下发出暂扣令。如果厂商无法自证,美国政府便可凭借该份报告以及国土安全部的批准令,对产品进行扣押和充公。 2021年10月,美国医疗物品持续紧俏之际,CBP表示因马来西亚橡胶手套制造商Supermax被指控存在“强迫劳动”,现已禁止进口来自该公司的产品。据报道,CBP认为“有充分证据表明Supermax及其全资子公司违反《美国贸易法》生产手套,并将在所有入境口岸扣留这些手套”。 而在此之前,美国政府数次以涉及“强迫劳动”为由,扣押了“顶级手套”生产的几千万副一次性手套,禁止其进入美国。直到今年9月,CBP才修改了针对“顶级手套”产品的裁定,准许其从美国港口输入。 【注:2020年5月,“顶级手套”为满足全球剧增的手套需求,推出“新冠英雄”计划,鼓励工厂员工在周假期间花4小时包装橡胶手套,按规定每小时应获得11.54马币工资。后有员工称所获工资不达标,且不计入出勤率,进而引发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9年10月,CBP就曾以涉嫌“强迫劳动”为由拦下过马来西亚生产的医用手套。不久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美国当局很快便撤除了这项禁令,以应付医疗手套短缺问题。 一边,进口禁令拦下了正规厂商生产的医用手套;另一边,“黑作坊”回收翻新的劣质、廉价医用手套大批大批流入美国。买到假货的美国企业主无处求援,而还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还不知道,新的丁腈手套什么时候才能送来。
华为、长安、宁德时代联手打造的新车:外观独特,搭载鸿蒙座舱,值得期待吗?
在电气化浪潮下,整个汽车产业都在向智能化转型。 年初,吉利汽车与百度成立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推出「SEA 浩瀚架构」,最近,360 又一次完成了对哪吒汽车的战略投资,就连多次重申「不造车」的华为,如今也成为了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推出了 Huawei Inside 创新模式,与车企进行深度合作。 不难发现,想要快速推动汽车的智能化发展,单靠车企是不够的,传统车企的优势在于整车研发制造、质量控制、安全标准等领域,而在智能化方面,主机厂还是要联合科技公司来进行「补短」,在各自专业领域各取所长。 长安汽车也是这么干的。 今年 8 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上表示,长安将加快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虽然在新能源领域,长安比吉利、北汽等品牌晚走了一步,但站在台上的朱华荣似乎颇有底气。而他的底气或许来源于长安的两位「盟友」——宁德时代与华为。 今天,宁德时代和华为这两位汽车行业的新玩家,在「百年长安」的带领之下,推出了全新智能电动车品牌阿维塔,以及旗下首款车型阿维塔 11。 汇聚情感的智能汽车 且不论「阿维塔」这个名字的好坏与否,它本身是饱含深意的。 阿维塔品牌英文名为 AVATR,意为「化身」,他们想要打造一台更懂用户的智能汽车,让它成为「懂你的智慧化身」。 阿维塔董事长兼 CEO 谭本宏认为,汽车作为大众消费品,一些基本的属性和需求不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但随着汽车智能化转型的推进,汽车概念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带来了一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他将这些需求概括为「高端奢华」与「温暖体贴」,认为「智能」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个饱含情感的 EI(Emotional Intelligence 情感智能)。 基于此,阿维塔提出了一个「E.I. 用户需求理论体系」:用科技赋予产品「高端奢华」与「温暖体贴」,同时还能让产品充满未来感。 纳德·法吉扎德 具体到产品,外观正是「未来感」最直接的体现,他们找来了前宝马设计师纳德·法吉扎德(Nader Faghihzadeh)担任首席设计官,BMW i8 正是出自他之手。 从外形上看,阿维塔 11 汇集了目前所有的流行元素,比如溜背造型、隐藏式门把手、贯穿式尾灯、大尺寸轮毂等等,纤细的「F」形分体式大灯也很好地勾勒出了前脸的轮廓,圆润中不失锐利。 现场,谭本宏也公布了阿维塔 11 的部分参数:百公里加速 4 秒内,支持 200kW+ 的高压快充,拥有 400tops 算力和 700 公里的续航里程。 其中最为亮眼的就是其高达 400tops 的算力,作为对比,理想 ONE 采用的征程 3 芯片的算力仅为 5tops,即便是特斯拉 FSD 的 HW 3.0,综合算力也只有 144tops。 不过此次发布会公布的信息有限,甚至未能一窥车内真容,仅凭目前的信息很难让人判断这辆车的产品力实际到底怎么样。 只是我们可能还得等一段时间,而且这段时间不短。 尽管谭本宏在会上抛出了「量产车外形不会有偏差」、「白车身已经在工厂下线」等利好消息,无法忽视的是,这辆阿维塔 11 要等到明年第三季度才会正式量产,完成首批交付。 「年更」的底气来自哪里? 除了这辆阿维塔 11,官方还表示,将会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为用户带来 3 款车型,也就是说,阿维塔也需要「年更」。 阿维塔哪里来的信心可以在五年内交付 4 款车型呢?答案自然是阿维塔的 CHN 平台。 谭本宏在会上介绍了这三个字母各自的含义:「C」代表长安,「H」代表华为,「N」则代表宁德时代。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阿维塔科技的股比分配: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持股 39.02% 宁德时代联合体持股 28.99% 重庆两江基金联合体持股 20.88% 南方资产联合体持股 9.97% 上海未来汽车有限公司持股 1.14% 也就是说,长安为第一大股东,宁德时代是第二大股东。据阿维塔介绍,在这个合作架构中,长安汽车作为一个传统车企,将提供整车制造经验,并且利用长安的销售网络展开运营。而宁德时代将在三电系统、能源管理、充电网络等领域为阿维塔赋能。 不要忘了,除了两位股东,华为在其中也扮演了一名重要的角色。 在发布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也发表了视频讲话: 我们依托在 ICT 领域 30 年的技术积累,通过 Huawei Inside 的方式,为阿维塔提供智能汽车的整体解决方案。 据了解, 长安的 CHN 平台将搭载基于 HarmonyOS 的华为 CDC 智能座舱平台、自动驾驶域控制器 ADC 以及部分三电零部件,那 400tops 的算力,给华为留了充分的发挥空间。 只不过,有了华为的加入,并不意味着阿维塔就一定会成功。 华为不是「万应灵药」 前面提到,这并不是华为第一次与与车企合作。在推出华为智选塞力斯 SF5 后,华为与极狐进行了更为深度的合作,打造了首款 Hi(Huawei Inside)车型——极狐阿尔法 S Hi 版。 极狐阿尔法 S Hi 版 与阿维塔 11 一样,这辆「Hi 版」新车同样采用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阿尔法 S 的基础上增加了 3 颗激光雷达,匹配了华为自动驾驶算法,另外还有 HarmonyOS 为智能座舱赋能。 但随之而来的高昂的定价——价格区间从 25-35 万元提升到了 39-43 万元,面对如此大的涨幅,消费者必然会心生疑问。 极狐惨淡的销量证实了这一点,官方数据显示,极狐今年 1-8 月的累积销量仅为 2200 辆,作为对比,新势力第二梯队中的哪吒汽车 10 月交付了 8107 辆,如此可见,华为并不是车企们的「万应灵药」。 但无论如何,阿维塔开创的全新的行业合作模式是值得肯定的,不同于极狐,阿维塔 11 还聚合了宁德时代的优势,两者的合作绝不止于技术投入。 正如谭本宏在会上所说的那样: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格力光伏空调再上央视 董明珠:每年可以节省几亿元电费
近日,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再上央视财经频道。此次,她主要介绍了格力光伏直流直驱空调。 董明珠表示,格力光伏直流直驱空调,每年可以为格力节省几亿元的电费开支。另外,根据全球制冷技术创新大赛主委会测算:该技术可以降低85.7%的空调碳排放量。 众所周知,传统空调的特性是单一用电,格力光伏空调是将一个“用电设备”变成“可发电设备”,并将电量储存起来,实现能量直接高效利用。 2013年,格力电器研发出了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组并成功应用,开启了空调领域的光伏时代,这项“不用电费的中央空调”研发属于全球首创。 2014年,格力电器又研发出了光伏直驱变频多联机产品,将光伏在空调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到更广领域。 2016年,格力电器光伏空调实现了全系列化,形成了新型变流器、光储空调、智能管理系统等系列产品。如今,这项技术已被不断推广,产品在国内外广泛使用,服务于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 此前,董明珠寄语参加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选手时表示,“这么多年来,格力一直坚持,一定要培养自己能掌控、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 格力的科研机构增长速度非常快,投资也非常大,有没有回报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但格力愿意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就是因为有这个精神,所以我们的压缩机现在在世界上走在前列。
高铁奶茶上线,但是不如香飘飘?
近日,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推出了「高铁奶茶」,在列车上现制,取名「那个女孩」,包装上印的是高铁餐饮女性乘务员形象。 ▲ 图片来自:中国铁路 「那个女孩」一共有四款茶饮,分别为晴雪茉莉水果茶、金色澜卡(港式)原味奶茶、珍珠奶茶、红豆奶茶。这一系列奶茶于今年 10 月中旬上线,目前在广州局集团公司负责的湘粤两省所有高铁列车上制作出售,日均售出 3000 杯。 ▲ 图片来自:中国铁路 高铁奶茶的灵感源于去年在车厢现制的港式奶茶,2020 年 10 月 1 日,央视《坐着高铁看中国》播出了央视记者在高铁上品鉴奶茶的画面;高铁奶茶上线前,广州动车组餐饮公司专门开展培训课程,教乘务员们如何做奶茶。 ▲ 图片来自:中国铁路 为了覆盖到尽可能多的人群,高铁奶茶降低了茶的浓度和糖分。广州动车组餐饮公司负责人表示: 我们希望给高铁再赋予一些文旅符号,让它的形象更立体,旅客一想到高铁,就想起,哇!高铁奶茶很不错。 高铁有奶茶了当然很好,但这款奶茶的负面反馈不少。 已经体验过高铁奶茶的乘客觉得 26 元一杯性价比低,「还不如香飘飘一块一包的茶包」;甚至有网友指出,高铁奶茶的配料表分为红茶浓缩液、奶粉包以及液体糖包,是冲泡类饮品。 有网友认为包装使用女乘务员形象不知所云,不如印风景名胜、城市地标等文旅符号,或者反诈知识、走失儿童等需要传播的信息。 也有网友觉得名称取得奇怪,「取名叫那个女孩,好像没什么问题,但就是莫名心里别扭」;「说实话,印中国高铁四个大字都比这好」。 ▲图片来自:中国铁路 不过,高铁卖奶茶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决定。近年来,一点点、蜜雪冰城、茶颜悦色、喜茶、奈雪的茶,大大小小的奶茶店开遍了大江南北。而高铁本身就像是一条条纽带,牵连起了广阔的土地和山河,吞吐着千千万万的乘客。 可以说,高铁奶茶占据了流动着的黄金位置,又不像地面上的奶茶店需要付出高额的房租成本和营销成本。 身在旅途之中的人们,似乎很难拒绝一杯时速 300 公里左右的现制奶茶,如果它性价比可以更高的话。 ▲ 图片来自:中国铁路 启信宝显示,广州动车组餐饮有限公司由易食纵横有限公司持有 50% 股份,而易食纵横有限公司为凯撒易食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凯撒易食母公司则是 A 股上市公司凯撒旅业。 据每日经济新闻,凯撒旅业 2020 年配餐业务营收 4.69 亿,同比减少 56.65%。凯撒旅业于 8 月底表示,依据目前疫情形势,预计 2021 年业绩难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较 2020 年会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所以,推出高铁奶茶,可能也是铁路配餐业务在后疫情时代的一次自救。 ▲ 图片来自:中国铁路 高铁奶茶虽然有待改进,也算是丰富了高铁的菜单。在过去,车厢过道常常飘着泡面香气,推着小餐车的工作人员则在兜售盒饭,有些盒饭不便宜又不好吃。但现在高铁上吃吃喝喝的选项更多了。 ▲ 吃着火锅唱着歌. 2011 年 7 月,京沪高铁首次出售现磨现煮的咖啡,一杯 10 元。但因为时间不够,现磨咖啡并不是在车上现磨,而是先把咖啡豆磨成咖啡粉,通过真空包装带到车上,经过培训的餐服员按照严格刻度加入纯净水现煮咖啡,10 分钟就可以煮一壶,一壶可盛 10 杯。旅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加糖和奶精。 2017 年 7 月 11 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消息,从 7 月 17 日起,乘坐 G、D 字头的动车组列车出行的旅客,可以通过 12306 网站、手机 APP 等方式预订所乘列车供应的餐食,也可预订沿途符合食品经营许可条件的社会品牌餐食,但需在买票时一起订餐。 ▲ 高铁外卖员. 图片来自:中国铁路 2019 年 8 月 29 日,掌上高铁 APP 正式推出「高铁订餐」服务,覆盖全国 G、D 字头的动车组列车。旅客不仅可以选择餐车自营餐食和外卖,还可以预订沿途站点的特色餐饮。订外卖只需提前 1 小时下单。 据中国铁路,张吉怀高铁和赣深高铁开通在即,届时旅客将在列车上品尝到「献礼版高铁奶茶」。希望铁路方能够适当参考网友的意见,使得旅客们在更多的列车、更多的站点享受到「舌尖上的旅途」。
射频芯片十年龙虎斗
远川科技评论近日从产业链人士处独家获悉,中芯集成电路(宁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宁波”)的全自主知识产权体声波谐振器工艺技术平台SASFR®,已支持多家设计公司实现射频前端中高频体声波滤波器(BAW)量产,客户产品性能已达到国内最优、业界先进水平,可开始向高端5G手机供货。 这标志着,此前据传被博通BAW滤波器卡脖子的华为5G手机,或许有了一线生机。 这也标志着,中国射频芯片行业在经历了十年的奋斗后,终于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 射频,在芯片行业中是一个看起来不起眼、却位置尊崇的角色,它就像基带芯片的四肢,是实现手机通讯功能的核心执行者。 技术难度从低往高,这类芯片细分为:switch,即开关,选择信号通路;LNA,即低噪声放大器,接收微弱信号;PA,即功率放大器,把手机发出的微弱信号放大发射出去;filter,即滤波器,接收特定频段信号并过滤干扰信号,其中,SAW滤波器主要用于中低频段,BAW滤波器主要用于中高频段,尤其是5G通信场景。 中国射频芯片行业起步于十年前智能机爆发的历史性机遇,在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之下,在switch、LNA,PA和滤波器领域,先后诞生了卓胜微、唯捷创芯和中芯宁波三个代表性企业,本文以此为样本,试图梳理中国射频芯片行业的发展脉络。 本文以公司为研究样本,分为三个部分: 1. 卓胜微:开局者的无限战争 2. 唯捷创芯:红海竞争的囚徒困境 3. 中芯宁波:抢占战略高位 01 开局者的无限战争 中国射频芯片的开局者,当属卓胜微,从一开始切入这个领域,到上市后一年一个台阶,可以说,在国内的射频玩家中,卓胜微一路打的都是“神仙仗”,是中国芯片工业史上绝佳的商业案例。 但是卓胜微的开局,却是十分惨淡。创始人许志翰早在2002年回国创业,在杭州中天微工作四年后创立卓胜微。成立伊始,公司选择进军地面电视和移动电视芯片领域,以失败告终。 最难的时候,公司从红杉等投资方那里融来的钱都烧光了,公司工资发不出来,他和另外两个合伙人每个月借100万,熬了将近一年,直到有新的投资人加入。这段时间,三个合伙人每个月只领8000元的工资。 许志翰反思后认为,客观原因是选择错误,对国内市场缺乏了解,不接地气。 其后,在智能机风潮中,卓胜微在射频芯片赛道中没有随大流选择当时看来技术更高、价值也更高的PA,而是选择了看似边缘化的switch和LNA。 这个选择马上验证了其正确性。2012年,苹果手机全球爆红,连带着把传统的射频芯片大厂Skyworks、英飞凌、Qorvo等厂商的产能都给占了,三星等安卓厂商根本没有射频芯片可用。 几毛钱的射频芯片,这时拿捏住几千元手机的命门。相比于欧美传统IDM,卓胜微是典型的Fabless,只负责设计,将制造外包给晶圆代工厂,这个经营模式灵活,能够快速上线当期盈利能力强的产品。卓胜微拿到三星的订单,找到台积电联合研发出基于RF CMOS工艺的GPS LNA,满足了三星无数严苛的供应链要求,解了三星的燃眉之急,一举在严密的韩国电子供应链站稳脚跟。此后,不断有眼红的中国公司前来挑战这一位置,但无一例外归于失败。 掌握了switch和LNA的核心know-how,卓胜微乘胜追击,先后进入小米、vivo、华为和oppo的供应链。安卓阵营的主要玩家,撑起了卓胜微在射频芯片的国际地位。 但是,当卓胜微在switch领域做到全球第五,再想前进一个位次,就是老牌的国际射频大厂,而做PA,那时竞争已经太惨烈。因此,在2019年上市时,卓胜微明智的选择了用募投资金去做滤波器、射频模组和工厂,其后的一轮定增也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布局。 总的来说,卓胜微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起到了射频芯片领头羊的角色,开局很难,但一路升级打怪,由低往高打,创造了芯片工业史上少有的奇迹,总能令人刮目相看。不过,要继续往上走,就还有很难的仗要打。 02 红海竞争的囚徒困境 2019年,当卓胜微上市的时候,中国的PA行业终于角逐出了一个被联发科选定的参与者:唯捷创芯。 说到唯捷创芯,就不得不提颇具传奇色彩的创始人荣秀丽。她2002年创办天宇手机,5年间将其打造为国产手机第一品牌,一时风头无两。但好景不长,天语很快被智能机的一众玩家击溃。手机是越来越难搞了,但荣秀丽嗅到了另一个机遇——射频芯片,于是在2010年成立唯捷创芯,扎进了当时中国的PA芯片设计大潮里。 凭借继承自老牌射频芯片大厂RFMD的研发人员,以及灵敏的商业嗅觉,唯捷创芯在国产PA中一马当先,带着头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竞争对手络达打起了价格战。两方你来我往,都是做亏本买卖,最后络达的股东——手机SoC芯片厂商联发科受不了,决定终结这场战争。2019年4月,联发科战略投资唯捷创芯并成为大股东,同时解散络达旗下PA部门。 联发科这一举动,基本宣告了唯捷创芯在PA市场中的胜利。对于联发科这种大芯片公司来说,市场较小、但仍需大量投入的周边芯片,如射频芯片等,投入产出比低,对巨头们来说,自研并不划算。所以,一般的玩法,是像养蛊一样培植一批小公司,死了就死了,胜出的吃一点肉,用这种办法,能够筛选出最有竞争力的公司,享受赢家通吃的红利。借着在大陆手机公司极强的号召力,联发科又为唯捷创芯招来华米OV这四家整机厂的投资,从而实现与其供应链的强绑定。 虽说如此,唯捷创芯的主营业务——4G PA的毛利率却只有20%左右,远低于卓胜微switch和LNA的50%。 技术难度与毛利率竟然反着来,这背后有三个原因: 一,对代工端和封测端没有议价权。作为Fabless公司,唯捷创芯产品的原料成本劣势不可避免地被攥在了晶圆代工厂的手里,PA用GaAs(砷化镓)工艺,晶圆主要从中国台湾地区厂商稳懋采购,占了总采购成本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且GaAs不具有硅基的优势,成本一时半会降不下来。同时,大陆PA的封测供应商集中在长电、苏州日月新等少数厂家。对于制造、封测两个大头,唯捷的议价能力差。 二,PA模组化意味着射频采购短板。在手机小型化、轻薄化的趋势下,主机厂更愿意在中高端产品中采用高集成度模组,最好是集成了滤波器,但滤波器偏偏研发难度最大,唯捷创芯的核心优势不在于此,因而只能外部采购,如此便要受制于人。 三,国产PA厂商已有六七家之多,价格战停不下来。 为了突破毛利率困境,唯捷创芯有两个举措: 一,往5G高端产品做。2021年上半年,唯捷创芯5G PA模组占总营收的比重,从去年的10%提升到了25%,5G PA模组毛利率超过40%,是成熟产品4G PA模组的近两倍。 二,完善测试端布局。随着高端5G产品出货占比增加,通用测试设备难以满足要求,同时成本抬升、挤占利润空间。因此,唯捷创芯计划将一半以上的上市募投资金投入到测试业务线中。 03 抢占战略高位 在国内公司先后攻克switch、LNA和PA后,滤波器成为摆在中国射频芯片业的最后一关。国内能够做中低端SAW滤波器的厂商不在少数,甚至已经开打价格战。但是适用于5G高频段的BAW滤波器,则是凤毛麟角。 简单来说,高端BAW滤波器面临三大难关: 一,要求工厂能力很强,搞出来设计,但是国内没人帮着造出来,便只是纸上谈兵,造一个晶圆厂是需要很多禀赋的;二,专利墙,博通、Qorvo两大美商垄断了这一领域,新进入者几乎无法触碰这一禁脔,只要一碰便是大棒;三,没有使用者,5G市场刚开始发展,BAW滤波器极为关键,只要美国公司还在供,国内整机公司便缺乏应用的动力。 面对三大难关,中芯宁波开始了尝试。 这里要先介绍一下背景,首先说中芯宁波创始人黄河,他早在2002年回国加入中芯国际,是早期跟随张汝京创业的元老之一。现在我们看到的中芯被赋予了追逐制程的使命,但其实一直以来,当年张汝京创建的团队是各有所长的,重要的芯片产品线均有布局,其中就包括黄河从事的特种工艺。 2016年,中芯宁波成立,黄河带着几十名核心人员迁居宁波,主攻高压模拟、光电集成等产品,8英寸N1产线早于2018年11月投产。身处长三角,中芯宁波的主营产品本来就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到了2019年,面对美国的打压,华为开始自救,大量国产芯片公司迎来市场机遇,黄河敏锐地发现其中的机遇,决定上马BAW射频芯片产品。 首先,对于在国内晶圆代工界战斗了十几年的团队来说,建厂和工艺是一贯的优势。2019年开始,中芯宁波快速覆盖了BAW滤波器从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良率和可靠性快速提升。 真正难的在于两点:一,如何做出一个干净的、没有专利纠纷的芯片;二,如何大批量进入5G市场。 针对专利问题,中芯宁波独辟蹊径,避开传统的技术路线,在BAW滤波器的核心难点薄膜工艺结构和谐振器器件设计上创新,开发了具备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ASFR工艺技术平台。在此期间,公司研发投入从不到一个亿上升到今年接近4亿元,申请专利总量也达到700件,现在公司约800名职工,算下来几乎是人均一件。 针对市场拓展问题,中芯宁波选择了一条明智的道路:培育生态。一般来说,晶圆代工厂与下游的终端厂商还是有较长的距离,许多事情自己下场干是忙不过来的,但是国内BAW滤波器设计业基础孱弱。 于是,中芯宁波搭建了一个在国内极具特色的商业模式——特种晶圆代工加设计服务,大力扶持新兴的芯片设计公司,其中就包括今年刚成立的主攻BAW滤波器设计的新声半导体,双方合作无间,短时间内迅速达成量产里程碑。 至此,围绕国内几近空白的BAW滤波器,中芯宁波构筑起了两个核心壁垒:一个是制造工艺上的全流程突破,一个是严守代工边界,以设计服务吸引新选手做大生态。 可以说,站在现在的时点上,任何一家实现BAW滤波器自主量产的国内芯片公司,一上来就把最硬的骨头啃下来,注定要站在射频芯片行业极高的战略位置上,主机厂的产品验证,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一旦放量,其营收曲线将会非常陡峭。 04 尾声 十年前,中国的射频芯片行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智能机爆发的时代机遇,吸引了一群国内选手。这十年是国内射频物种爆发的“寒武纪”时代,尽管他们在早期十分坎坷,但到了今天已经有很多选手修成正果。 总结这十年,中国射频芯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找市场。放在十年前,国产手机厂是断然不敢用国产射频芯片的,因为这个小物件直接决定着手机通讯功能正常与否,用新选手的产品,对于采购负责人可能是致命的,没人敢用乌纱帽打赌。没办法,国产芯片根本没人要,国内的射频选手反而在三星那里找到了入场券,不过,这一阶段,卖的只是最便宜的品类——LNA和switch。 二,国产化替代。华为事件敲响了警钟,这个中国最强的主机厂开始了大规模国产芯片验证,小米OV跟在后面,胆子也大了起来。这一阶段,射频芯片有更多品类完成国产化替代,大批PA公司涌现。 三,解决卡脖子元器件难题,完成全面布局。在这一阶段,关系5G推广的滤波器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被博通拿捏的死死的BAW滤波器,成为华为5G手机的阿喀琉斯之踵。不仅如此,随着射频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能否集成进难度最高的射频器件——滤波器,成了最大的难题,谁能解决滤波器,谁就站在了射频产业的制高点。 经历三个阶段,中国射频芯片行业逐渐形成气候。但有一个隐忧需要注意: 人才挖角带来挤兑式竞争。 当下,国内各射频厂商多为设计商,还没有一家能够形成全系列射频产品,而且他们几乎是共用极为有限的几家代工和封测厂商,其中最为核心的代工厂商还都在大陆地区之外。 这样的产业生态,相比于国外几大家全面整合的IDM,竞争起来是非常弱势的,更难以承受人才挖角大战。 因为,射频芯片产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成百上千位工程师紧密协作的连续性know-how,这里面有三点很关键:1、首先是上百号人;2、然后是上下游产业链紧密协作,大家都在一块搞研发;3、长时间的连续研发,know-how没有中断。如果只是有许多研发人员不足百的小公司、人才四处分散、每家公司的工程师平均工龄都很短,肯定无法成事。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需要更多能够担当得起制造能力建设和生态搭建的有责任感的射频选手。
时隔10年,谷歌要重启谷歌实验室,聚焦AR、VR项目发力元宇宙
编译 | 程茜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10月15日消息,上周五,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报道,经谷歌发言人证实谷歌实验室(Google Labs)正在重组。该实验室业务将包含谷歌现有的AR、VR项目、Starline项目、谷歌内部孵化器Area 120以及其他高潜力的长期项目。 重组的谷歌实验室将致力于提供一系列实验性产品,而非面向消费者。 新团队将由谷歌副总裁Clay Bavor领导,并直接向谷歌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汇报工作。此前,Bavor负责谷歌的AR、VR方面的前瞻性工作,新团队将谷歌的许多创新、长期项目集于一体。 谷歌实验室曾于2006年成立,用来测试谷歌未公开发布的新项目产品。2011年7月,谷歌调整实验室运作方式,关闭该项目,将精力集中于谷歌地图、谷歌阅读等用户量大、使用率高的产品。 一、副总裁掌舵,曾负责AR、VR 谷歌尚未公开宣布实验室重组工作,但谷歌发言人在接受外媒TechCrunch采访时,证实了重组实验室以及谷歌副总裁Bavor职位变化的消息。 在向员工发布的公告中,谷歌将此次重组描述为“专注于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启动和发展新的、具有前瞻性的投资领域,该组织的核心是一个名为Labs的新团队,专注于研判技术趋势并孵化一系列高潜力的长期项目”。 重组后谷歌实验室的负责人Bavor是一位资深的谷歌员工,也是一位具有将创新理念转化为核心产品经验的领导者,多年来负责许多重要的谷歌项目的管理,包括谷歌邮箱Gmail、在线云存储服务Google Drive、在线办公软件Google Docs和企业管理解决方案Google Apps for Work(现在更名为Google Workspace)。 在接管谷歌实验室之前,Bavor负责领导谷歌的AR、VR团队,并负责监督2016年基于安卓系统的虚拟平台Daydream VR的发布。但由于谷歌虚拟平台项目在智能手机领域表现效果不好,以及联想发布的6DOF Daydream头显Mirage Solo的市场表现不佳,该项目在2019年已经停止。其次,该团队还帮助开发了ARCore,这是一款增强型软件开发套件,将基于智能手机的AR功能引入数百万的安卓设备中。 ▲Daydream平台界面(图片来源为谷歌官网) 实验室重组可能会提升公众对谷歌一些项目的关注。 二、集成内部孵化器,20个项目同时运行 谷歌此次重组将Starline项目、AR、VR项目和Area 120项目合并于新实验室下。 此前,Bavor就已经在负责尖端全息视频会议项目Project Starline,这是一个实验性的光场显示系统,谷歌将其设想为某种“魔窗”,让相隔距离较远的用户能够在不需要头显设备或特殊眼镜的情况下,以相比于视频会议更自然的方式进行对话。 ▲Starlinex项目(图片来源为谷歌官网) 此外,2016年推出的Area 120项目是一家内部技术孵化器,已经成功孵化了包括演示共享工具Threadit、对话AI初创企业Adlingo、游戏平台Gamesnacks在内的几家初创公司。 Area 120推出时被定义为一种更好地留住谷歌创业人才的方式,同时让该团队能够访问谷歌的数据、产品和资源并测试新想法。 多年来,Area 120推出的项目包括面向新兴市场的HTML5游戏平台GameSnacks;技术面试平台Byteboard;表格工具Tables;AI驱动的对话广告平台AdLingo;视频平台Tangi和购物平台Shoploop;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旅游应用程序Touring Bird等,但上述部分产品已经退出谷歌。 目前,Area 120正在孵化视频平台ThreadIt、频谱市场Orion、文档扫描仪Stack等项目。一般情况下,Area 120会有大约20个项目同时进行,但部分项目不会公开。 此次重组之后,Area 120将与其他创新项目一起搬迁,这可能会吸引更多参与团队并提高Area 120的知名度。 三、2011年终止,10年后重组谷歌实验室 谷歌只是在内部使用“实验室(Labs)”来命名新团队,但“谷歌实验室”有着悠久的历史。 谷歌实验室于2006年成立,是用来演示谷歌还在测试阶段的新项目产品的网站。所有谷歌实验室的产品都有一个如下图所示的统一标志,并使用灰色标题,以提醒用户这些产品目前还只是测试版。 ▲谷歌实验室标识(图片来源为维基百科) 2011年7月,谷歌研发与系统架构部门高级副总裁Bill Coughran在官方博客上表示,公司会调整谷歌实验室的运作方式,停止对实验室中大部分项目的支持。与此同时,谷歌实验室项目也正式关闭。 谷歌官方表示,公司要把精力集中在少数产品上,因此会终止实验室计划中大多数产品的测试,剩余的一些产品与技术则会被整合至公司不同的业务领域。 从2002年至2011年,谷歌实验室推出的项目包括个性化Web搜索、谷歌网页快讯、谷歌文档和电子表格、谷歌阅读器等众多谷歌核心产品和服务。 结语:致力前瞻性投资,革新谷歌实验室 谷歌发言人表示:“Clay扮演了一个更大的角色,他的工作将专注于直接支持我们核心产品和业务的长期技术项目。”谷歌实验室11年后重组,致力于AR、VR等高潜力、长期项目。 根据TechCrunch获得的一份内部公司公告,此次实验室重组“专注于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启动和发展新的、前瞻性的投资领域。”这并不意味着谷歌正在重新建立类似2000年代的谷歌实验室。
突破传统内存与存储瓶颈!英特尔傲腾技术落地腾讯云数据库,大降云端开销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芯东西11月15日报道,在11月4日举行的2021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英特尔与腾讯宣布合作构建兼具高性能、大容量的存储产品和多样化数据库。 会后,腾讯云数据库副总经理罗云及英特尔技术专家接受芯东西等媒体的采访,就双方在数据库领域的技术创新合作、傲腾持久内存的核心优势、数据库产品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分享。 一、基于傲腾持久内存优化,CBS时延大幅缩短 去年10月,腾讯与英特尔达成云硬盘(Cloud Block Storage,CBS)的合作愿景。 云盘所有数据都存在固态盘,所有数据从用户端经过RDMA或TCP/IP网络存储,到对端的存储服务器。由于SSD盘在压力较大情况下延迟很不稳定,腾讯云与英特尔希望重构优化出一款极速型固态盘产品,因而考虑到英特尔傲腾持久内存。 傲腾持久内存能做到接近DRAM的时延,同时有持久化、大容量、高寿命、字节可访问等特征。“在过去架构中,我们可以增加一层持久内存层,把数据写到持久内存就可以返回,这样可以大大少端到端延时。”英特尔技术专家说。 相比传统DRAM内存,英特尔傲腾持久内存有两大优势:1)其存储密度更高、单位存储成本更低,可帮助用户更为经济地扩展云存储能力;2)App Direct模式下的英特尔傲腾持久内存所具备的持久性特性,使之可以有效充当CBS产品的数据持久化存储载体。 面向性能密集型用户业务场景,基于全新的存储引擎设计及英特尔傲腾持久内存优化的CBS产品,能实现更佳带宽、更低时延和更高每秒读写次数(Input/Output Per Second,IOPS),在落地实施后不仅数据读写时延缩短,系统使用寿命有效提升,还大幅增强了存储空间使用效率。 二、云数据库:分级存储+分级引擎,应对多类存储需求 为了从数据容量、存储性能、数据安全等多维度应对存储需求的变化,腾讯云也在探索构建兼具容量、性能、可用性和安全性的云数据库。 腾讯云数据库副总经理罗云谈到过去十年,各细分领域的各种数据库产品趋势在往另外一个方向演化,想要有更多具备更强能力的单体数据库覆盖更多场景。为了将Redis+MySQL数据库更好结合,减轻客户解决数据双写、双读、缓存一致性等各种复杂问题的难度,腾讯云打造了全新高性能分布式KV数据库产品Tendis。 英特尔与腾讯云历经两年多的时间经过多轮沟通,探索如何在持久化方向利用傲腾持久内存实现更好的架构和性能,以“软件+硬件”组合创新的方式,依托英特尔傲腾持久内存200系列在性能、容量和持久化等方面的优势,融入冷热数据自动分离等创新技术,逐渐将Tendis打磨成熟。 打造新一代Tendis 2.0时,腾讯云并非简单地将Redis的引擎放在Tendis上,而是完全从零开始设计这一套DB引擎。 据罗云分享,整个引擎的设计思路是要解决几个问题:1)如何利用傲腾去完成数据持久化,实现稳定延迟;2)解决数据要被高效访问的问题。 整个引擎的设计和傲腾结合非常紧密,可以理解成是围绕傲腾特性来打造腾讯云自己的DB引擎。 在访问层,要设计一套全新的、和傲腾完全匹配的随机内存字节寻址的特性,因此腾讯云在传统Hash基础上做了一个可以理解为Hash增强的核心数据库的索引引擎。 在存储层,需结合傲腾对热数据存储效果和SSD冷存的两层数据如何完成对用户的请求,没有block,同时又要做好热数据的淘汰机制,所以引擎要做好冷热数据的区分。 罗云提到,如果能实现更高生产效率,一定意义上也是为整个社会节省更多资源。通过采用新一代傲腾技术,腾讯云数据库产品将传统开发模式的两层架构压缩成一层,开发者采用这套新引擎后能明显降低在云端的开销及采购服务器数量,并提升生产效率。 目前Tendis可提供存储版、持久内存版、混合存储版三种不同的产品形态,以满足不同需求。同时该产品也能配合腾讯云星星海灵动水系XC221自研服务器提供的可靠稳定平台,提升应用开发维护效率,还能够通过冷热数据分离与大容量内存实现降本增效,并带来更高可靠性对核心业务形成有力支撑。 三、傲腾持久内存加持,分布式数据库可高性价比扩展存储容量 腾讯云也持续发力在存储容量、可扩展性和性价比等方面兼具优势的分布式数据库产品。 其“明星级”企业级分布式数据库产品TDSQL集成了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通过其全新架构和高频、多核、多线程的传统优势,大幅提升TDSQL并行处理能力。 TDSQL也全方位应用英特尔傲腾持久内存,帮助其客户更为经济地扩展存储容量,在App Direct模式下的英特尔傲腾持久内存可以有效充当Redo日志的数据持久化存储载体。 据英特尔技术专家分享,英特尔在云数据库和分布式数据库方面提供了差异化解决方案。开源云数据库中可利用傲腾持久内存的大容量解决缓存冲突的问题,或是利用傲腾的持久化特性来将内存数据库的产品变成持久化内存数据库的产品。分布式数据库多为闭源,在交易型或金融分布式数据库方面,强异质和强同步是非常必需的,英特尔傲腾持久内存将在这方面有较大应用。 此外,腾讯联合英特尔共同推出首届TDSQL开发者大赛,通过开发与应用实战,鼓励开发者基于TDSQL实现技术与商业创新。 罗云透露说,大赛将由浅入深的给很多题目,开发者可以在里面答题,验证自己对数据库的理解,慢慢去拥抱数据库的技术,更多感知到傲腾和腾讯云的TDSQL数据库产品。 结语:数据库厂商应提供更多机制供用户选择 谈及如何平衡高性能、低成本、数据可靠性三者的经验,罗云分享说,如果将数据库定义为三角形,这三个特性就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拉扯任何一条边或一个顶点,这个三角形都会发生变化,它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理论上来说,高性能和数据可靠性很难做到完全均衡。网络分区性导致可用性和数据持久化两点只能择其一,如果要保证数据更高的可靠性,可能要牺牲访问性能和可用性。总成本等于单GB的成本×规模,应选择合理介质存储合理数据,最好的方案是提供分级存储,让客户能够在成本和性能之间做到一个选择。 因此罗云建议数据库厂商应提供更多机制,而不是策略,也就是说给用户不同的数据可靠性选择级别,让用户在不同可靠性和性能之间找到适合自己业务的平衡点。 “我们引入傲腾的逻辑也是因为它比内存便宜,比磁盘又快得多。”他认为,这给到用户一个很好的范例来做选择。
腾讯云数链通采用英特尔SGX技术,为数据流动与共享“护航”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芯东西11月8日报道,在11月4日举行的2021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英特尔与腾讯共同宣布了一系列深化创新合作成果,包括共同打造可信协同共享,加码数据安全。 在区块链赋能下,腾讯云打造了数据要素共享平台腾讯云数链通,并在可信执行环境中采用英特尔SGX技术,能为用户提供建立起可信且可溯源的数据交互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融合应用。 大会期间,腾讯Blade Team技术负责人张博、腾讯云数链通产品负责人刘江及英特尔技术专家分享了英特尔技术与腾讯在多领域的合作细节。 一、在内存中构建一个安全“飞地” 软件保护扩展(SGX)是英特尔第三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功能,是一个基于硬件的可信执行环境。 SGX的特点是在计算过程中保证数据安全,可将数链通产品中受保护的数据做融合,然后在SGX系统可信执行环境当中进行安全计算,随后将计算结果反馈给用户,从而挖掘数据中的价值。 经过在业界十几年的摸索,SGX具备持续增强的安全能力,能在内存等硬件中构建一个安全“飞地”,帮助保护代码和数据,防止数据在处理期间遭受恶意软件攻击和权限提升型攻击。 腾讯云数链通产品即采用SGX技术。腾讯云数链通产品负责人刘江回忆道,在做封闭或ToB的区块链行业时,很多客户想要做多方的数据融合共享,这就先要通过区块链实现多方业务的合作,由此引发出新的问题——如何在保护各参与方的数据所有权、数据不出域的情况下,更好的实现多方之间的业务协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腾讯云探索了多方机密计算或隐私计算的技术,经多方调研和考察后,采用了基于英特尔的SGX技术,结合其区块链技术,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共识能力,解决用户在交互、共享过程当中的授权和融合。 腾讯Blade Team技术负责人张博谈道,腾讯云数链通产品的底层架构即基于英特SGX技术来构建一个从底层硬件、自下而上的软件技术栈,比如底层是英特尔CPU提供的SGX技术,中间有操作系统的适配,上有可信计算的软件层,再往上有各个方面的应用层。 “在计算过程当中,通过SGX的可信计算能力,保护我们在计算过程当中的安全和隐私,从而更好实现用户业务数据价值的发挥和挖掘。”刘江说。 区块链本身作为分布式的专门技术,其实在本身协作过程当中,也会面临包括像一些密码的安全、交易的安全、共识的安全等等。和区块链相结合的网络发送、密钥签发以及一些智能合约运算中的保护等,只要是与CPU内存进行交互,都有机会利用SGX的能力,对相应不同层级的工作负载进行保护。 “通过SGX技术,可以更好的保证我们区块链在合约,在计算相关方面的安全。”刘江提到腾讯云数链通产品将与用户业务相关的智能合约执行放到SGX环境当中,以此来实现整个区块链业务协同过程当中,关于业务数据、算法模型、合约本身的安全防护。 二、顺应机密计算需求,向两个重要方向优化 据英特尔技术专家分享,SGX技术从第6代酷睿处理器开始发布,当时是为了主机上做DRM和密码的保护、指纹保护及一些电子支付的电子签名等一系列较轻量化的应用。 后来业界发展出机密计算这一概念,即要保护使用中的数据,和CPU交互的内存数据一般被理解为使用中的数据。看到这一趋势后,英特尔顺应客户机密计算的需求,将SGX的能力带到服务器中。最新发布的面向单路和双路的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上,最高已可支持1TB的保留加密内存区域。 SGX技术目前有两个重要发展方向。一是腾讯云在其公有云上虚拟机层面可支持SGX的功能特性。腾讯云的用户在申请了一个虚拟机产品之后,其中会相应有SGX能力的展现,如何将SGX保护的物理内存高效动态分配给数百个虚拟机,这是SGX架构正在研究和完善的功能。 另一方面,很多客户部署SGX时,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远程认证,因为如果没有认证远端机器已经分配了一个合法的内存,很难将真正的工作负载加载过去。这需要应用侧提出具体要求,然后由英特尔SGX实现必要的个性化。 关于持续优化安全机制,英特尔技术专家称,英特尔与业界很多研究机构一起合作,对其CPU不断测试,保证CPU,特别是SGX信任根能够有一个提前地感知和防护。“我们是目前在可信执行环境领域中,是业界研究最广泛、发现问题及时得到修复、也是最高效实现的,随着技术发展,我们也在不断优化我们的技术。” 结语:构建可信数据交互机制,打通数字经济桥梁 刘江认为,区块链最大的价值就是在多方应用集成中,可以提供更好的底层技术、可信任的基础,通过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以及网络技术,更好地打通在原先各个应用闭环当中所存在的数据孤岛问题,构建一个数据价值传输介质,以此来助力实体行业的发展。 目前腾讯区块链已落地50家的应用场景,比如供应链金融、食品溯源、可信凭证、电子发票、财务票据以及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共享等等,覆盖政府、医疗、金融、司法、教育等多个行业。 基于腾讯云与英特尔技术融合,腾讯云数链通产品的可信数据共享治理机制有望打通数字经济桥梁,更好地解决真实问题。作为产业链上游,英特尔技术专家表示希望能够对腾讯区块链实际落地中发现和反馈的问题做持续地支持。
华为首款翻盖折叠屏手机渲染图曝光:四边等宽、副屏破行业记录
虽然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多家厂商推出折叠屏手机,但是目前来说方案最成熟的依然是三星和华为两家,其中三星还是分别推出了两种不同形态的产品,上下、左右翻折都能实现。 此前,华为已经推出过三款左右翻折的手机,但是这种设备的一大痛点就是尺寸太大,虽然折叠之后宽度缩小很多,但是厚度也随之增加,显得没那么便携,不太适合女性用户。 根据此前消息,华为将会在年底推出一款体积更小、更加便携的上下翻折手机,类似于传统的翻盖手机方案。 网曝华为新折叠屏渲染图 今天下午,还有网友根据曝光的设计专利图制作了渲染图,让我们可以提前一览华为新折叠屏的外观。 根据图片显示,华为这款新机与三星Z Flip基本类似,采用双屏的设计,内部的可折叠大屏采用四边等宽的效果,同时似乎还采用了屏下前摄的方案,整个屏幕呈完全对称的效果,无任何开孔,视觉效果极为舒适。 华为“翻盖”手机副屏尺寸破行业记录 至于背部方面,华为新机也带来了一大亮点,其副屏的尺寸超越了以往上下翻折机型的记录,显示面积明显有大幅度增加,能显示更多的内容,可以减少无效的翻折。 至于芯片方面,由于目前华为在5G方面依然受制于人,麒麟芯片的存货也日益减少,新机可能会搭载骁龙888系列芯片。
被垄断40年!半导体制造“大脑”迎融资热,国产MES企业春天来了?
作者 | 高歌 编辑 | Panken 芯东西11月15日报道,近日,美国对半导体供应链各个厂商关键信息的要求期限刚刚截止,台积电、三星电子等晶圆制造商是否会提交敏感信息等引起了全网热议,晶圆厂商数据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在晶圆厂中,每片晶圆的生产、库存信息都要汇总到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中,供操作员、工艺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和晶圆厂管理层等晶圆厂工作人员对芯片生产进行查看、管理和调度。简单来说,MES系统就如同晶圆厂的大脑一样。 而在半导体MES领域,绝大部分12英寸晶圆厂系统恰恰被美国科技巨头IBM和美国半导体设备巨头应用材料所垄断。国产MES系统能否突围,打破IBM和应用材料两大巨头的垄断,无疑对国产芯片制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企业系统与控制系统集成国际ISA-95标准 (来源:应用材料) 一、上千步工序构成半导体MES壁垒,14nm产线年数据量超140TB 在晶圆厂中,MES系统需要负责从订货到最终芯片成品全过程的生产活动。简单来讲,MES就是晶圆厂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系统,需要对工厂的实时事件进行反应、报告,并用数据对其进行指导和处理。 根据企业管理层次模型,MES系统是生产活动和管理活动信息沟通的桥梁,强调当前精确的实时数据。 具体来说,工厂产线不同工序线上每种产品的多少、型号、交货时间,产线和加工设备是否在空转、停转,产线上下料情况等都是MES系统需要跟踪和管理的问题。 而在半导体晶圆厂中,一颗芯片需要经过薄膜沉积、光刻胶涂敷、光刻显影、刻蚀、量测、清晰、离子注入等多个环节和工序,在12英寸产线中工序甚至可以达到上千步。因此每颗芯片在生产中的数据都十分庞大,其数据量级也随着制程演进而快速增长。根据应用材料的数据,45nm晶圆厂每年的数据量在50TB左右,而28nm晶圆厂年均数据量可以达到80TB,14nm晶圆厂每年的数据量则为141TB。 ▲晶圆制造流程(来源:上扬软件吕凌志) 对于MES系统来说,一方面,晶圆厂投资金额巨大,12英寸晶圆厂所耗费的金额超过百亿元,一旦停机损失巨大,需要整个系统有着非常高的稳定性;另一方面,MES系统也要采用大数据等技术对整个产线进行优化、分析,提升产线效率和良率。 同时,晶圆厂还有着客户数量多、产品类型多变、需要多品种小批量定制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等需求。除了技术壁垒高,一套新的MES系统想要被半导体制造厂商接受、信任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验证。 二、应用材料并购构建半导体MES王国,IBM系统获格芯、台积电青睐 纵观整个半导体MES系统发展史,Consilium、Promis、Fastech等厂商都曾成为过行业龙头,但是随着半导体周期以及激烈的并购,应用材料和IBM两家巨头最终成为了当前行业中的绝对霸主。 ▲世界晶圆厂MES系统发展史(来源:上扬软件吕凌志) 20世纪70年代,美国MES厂商Consilium开发出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omet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计算机数控机械,但是也包括工厂管理和制造控制,需要负责收集生产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指令和控制信息等。这一阶段的CAM软件已经十分接近MES的理念了。 之后,Consilium开发出第一款实际意义上的半导体MES系统Workstream。凭借低价销售策略,Consilium公司在半导体MES市场上极为成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全球第一大半导体MES供应商,其客户遍布世界各地,英飞凌、英特尔等厂商都采用了其产品。 但好景不长,1995年,由于半导体行业的萧条,Consilium连续六个季度业绩下滑,在1996年和1997年利润均为亏损态势。1998年10月,Consilium公司被应用材料以价值4200万美元的股票交换收购了Consilium。 Consilium被应用材料收购后,其推出了下一代MES FAB300系统,该系统可以支持超过50万个晶圆运行,具备晶圆可追溯性、集群工具模型和工艺控制等新的技术。 在Consilium发行Comet之后,加拿大MES供应商Promis也推出了自家的PROMIS MES产品。1996年,英国晶圆厂Newport Wafer Fab宣布采用PROMIS,其系统订购价超过100万美元;1997年,联电下属的8英寸晶圆厂宣布和Promis达成超过150万美元协议。此时,中国台湾地区排名前五的晶圆代工厂中联电、先进半导体、台积电、茂矽4家都采用了Promis的MES系统。 1998年6月,当时的半导体巨头摩托罗拉也采用Promis产品作为其全球晶圆厂及下一代12英寸晶圆厂整合的基础,进一步推动Promis成为半导体MES领域的龙头。 1999年,Promis被美国自动化系统厂商PRI Automaiton以4800万美元收购;2001年,PRI Automaiton又被Brooks Automation以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2007年,应用材料以1.25亿美元收购Brooks Automation下属的事业部Brooks Software,该事业部也包含了此前的Promis。虽然Promis几经转手,但是其MES系统至今仍是全球8英寸晶圆厂选用最多的MES系统。 全球第三大半导体MES系统则是FASTech的FACTORYWork。FASTech成立于1986年,其代表性客户为三星电子和英特尔。1998年,FASTech被Brooks Software收购,之后也随之被应用材料收购。 至此,应用材料已经构建起一个覆盖PROMIS、FACTORYWORKS、FAB300、300WORKS等主流MES系统的产品线。而除了各大主流MES系统外,作为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应用材料MES系统和自家设备的强大生态也是其产品竞争力的一部分。 ▲应用材料MES系统产品(来源:应用材料) 相比于应用材料的并购扩张,IBM的MES系统则借助了自家晶圆厂和软件研发上的实力。1995年,IBM推出了POSEIDEN系统,1999年又基于POSEIDEN系统发布了SiView系统。 IBM宣称,SiView系统可实现全自动化的单晶圆控制,并处理在同一产线中多批次的产品。此外,SiView系统可以在不影响晶圆厂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安装,并能够在安装后立即开始运行。 SiView系统发布后,IBM将其用于自己的12英寸产线,之后,SiView系统又被格芯、台积电等厂商所采用。半导体MES两大巨头鼎立的局势基本形成。 三、国产替代推动中国半导体MES厂商发展 与半导体设备产业一样,半导体MES系统也存在着技术壁垒高、验证时间长等特性,使其被应用材料和IBM两大巨头所主导。 但是和半导体设备只影响一个工序不同,同样价值数千万元的MES系统影响的却是价值数十亿乃至百亿晶圆厂的全产线。这也造成了半导体MES行业市场份额极为集中,且行业壁垒极高,新玩家很难进入这一市场。 随着晶圆尺寸从4英寸变为6英寸、8英寸、12英寸,芯片性能和制造要求在不断提升,晶圆厂的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从人工产线变为半自动产线、自动产线,MES系统对晶圆厂生产越来越重要。国产MES系统的成长对中国半导体行业有着切实地意义。 上扬软件是成立时间最久的一家国产半导体MES厂商。2000年,曾在新加坡国立制造技术研究院研究MES系统的吕凌志回国创立上扬软件。在他创业的前十五六年里,上扬软件做得都是4、5、6英寸晶圆厂的MES系统。因为不去做4、5、6英寸晶圆厂,就无法获得8英寸晶圆厂的信任;没有拿下8英寸晶圆厂,更谈不上12英寸。 ▲上扬软件发展史(来源:上扬软件吕凌志) 尽管上扬软件已经拿下了中芯绍兴的8英寸产线合同,并且其产量在1年内达到5万片/月,是国内冲量产最快的8英寸产线。但在2019-2020年,上扬软件连续三次在国内12英寸产线评估中失败。 虽然失望,但吕凌志也清楚这就是行业的现实:“投资百亿的晶圆厂,如果你为几千万的软件冒险,那是想都不敢想象的。” ▲上扬软件CIM/MES系统方案架构(来源:上扬软件吕凌志) 由于国产替代浪潮,国产半导体MES玩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今年5月,上扬软件获得了华为哈勃的战略投资。10月份,上扬软件又完成了由大基金二期领投,中芯聚源、浦东科投等跟投的新一轮数亿元融资。在资金支持下,上扬软件拿下了国内CMOS晶圆代工厂商长光圆辰和存储厂商杭州驰拓的12英寸产线。 除了上扬软件,赛美特、芯享科技、哥瑞利等半导体MES/CIM领域的国产厂商凭借其专业人才、技术实力也在今年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芯享科技成立于2018年,其首席战略发展官邱崧恒曾主导长江存储和泉芯的CIM系统整合;晶圆事业部技术专家张镇浩则参与过韩国三星电子、SK海力士自动化体系研发。 据报道,在封测领域的TOP10中,芯享科技的客户占比近1/3,其还拥有9家晶圆厂商客户。今年3月,芯享科技获得红杉中国、高瓴资本、华登国际联合领投的近亿元A轮融资。 赛美特于2020年成立,合并了“上海特劢丝”和“固耀SEMI Integration”两家公司,其产品已用于50余座工厂。赛美特总经理闵东植曾任三星SDS常务理事及SK海力士半导体CIM研发负责人。今年5月,赛美特宣布完成5000万元A轮融资。 哥瑞利软件成立于2007年,其专注于半导体领域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研发服务团队超过300人,拥有21项专利和111项软件著作权(含申请中)。在半导体前道领域,其客户有中芯国际等。根据企查查信息,哥瑞利于11月12日获得由招商资本、国新风投深圳领投的3亿元新一轮融资。 在大基金、中芯聚源、华登国际、高瓴资本等各类资金的支持下,上扬软件等老牌玩家获得了更大的支持,芯享科技等新兴玩家也开始浮现,国产半导体MES行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 结语:工业4.0时代来临,MES系统为IC制造关键 工业化4.0时代的到来,无疑也加速了半导体晶圆厂的自动化、无人化进程。在这一趋势下,晶圆厂产线需要支持更多的数据接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晶圆厂商来说,如何顺应这一趋势,整合各类技术、优化晶圆厂良率、合理分配产线,都离不开先进的MES系统。各类资本的涌入无疑会加快行业的发展速度,起到推动作用。 但从半导体MES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MES系统厂商的整合、并购十分剧烈,厂商发展也受半导体周期影响较大。如何抓住当前行业快速发展的窗口,在行业增速放缓时,做好研发投入和营收的平衡,将会是国产半导体MES厂商需要面对的挑战。 参考信源:《半导体行业MES的研究与应用》何月华、《集成CAM和过程仿真,增强集成电路制造的分析和控制(Integrating CAM and Process Simulation to Enhance the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IC Fabrication)》Angus Joseph MacDonald、《晶圆厂MES发展历程和实践感悟》吕凌志演讲、应用材料/IBM官网博客、企查查/36氪等融资信息
关键一战:“重生”荣耀和“盛年”小米
30秒快读 1 不是“冤家”不聚头,今年双11,小米和荣耀就撞上了。 2 从双11的战报来看,小米略胜一筹,荣耀紧追不舍——小米登上京东品牌销量双11当日及累计榜榜首,Redmi K40斩获单品销量冠军;荣耀品牌销售额紧随苹果、小米成为跻身京东第三,而荣耀50登上天猫手机单品热销榜第二。 3 双11之外,小米同样面临荣耀的“直接”竞争。今年上半年,小米一路高歌猛进,冲进国内手机市场前三。但短短数月,第三的位子还没坐稳,“老对手”荣耀以火箭之势重回第一梯队,“杀”得前者猝不及防。国内手机市场或迎来新“CP”博弈。 10月底,Canalys、Counterpoint Research等诸多调研机构皆已出炉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国内手机整体出货量达7880万部,其中vivo凭借1830万台的出货量占据23%市场份额,位居首位,OPPO、荣耀则分别以21%、1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第三,而仅有1090万台出货量的小米滑落为第四名。 图源:Canalys 在互联网手机不过十年的“简史”上,小米与荣耀的“贴身缠斗”是绕不开的话题,小米高管与华为高管的微博隔空“互cue”也让两家粉丝津津乐道。 11月10日,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发博称:“听说某款机型准备了几十万货,准备双11最后一天冲刺畅销榜“第一”,目标超过Redmi K40,真的是‘play’大众智商。” 今年年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荣耀的市场份额曾一度缩水至3%。半年多过去,两者在国内市场又站回同一起跑线。同样定位为互联网手机,同样瞄准线下换机潮,同样渴求高端市场,狭路相逢,“重生”的荣耀碰上“盛年”的小米,一场战事或许即将发生。 01 105%增长,荣耀倍速超车 从今年第二季度的9%市占率到第三季度的18%,荣耀重回第一梯队的速度可以用一项环比增速充分体现:105%。 如此“生猛”的增速,受到许多人的质疑。 图源:微博 10月5日,卢伟冰发布一条微博向网友科普小米的“扁平”渠道,并同时暗示其他品牌“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某品牌平时卖不动的某产品可以在双11期间半夜进货打榜,货也许就到了代理商那里。”当日,京东手机通信销量榜榜首恰好为荣耀play5T。 图源:京东 在一篇讨论荣耀第三季度增速的帖子下,一名ID名为“说唱数码”的贴吧网友透露自己朋友是一家省公司渠道管理,他表示:“一个北方大省,线下渠道荣耀Magic3全系预售不过1000台,后续销量全靠代理商压货。” 面对互联网端汹涌的暗流,荣耀的销量数据到底硬不硬?答案并不肯定,但起码,荣耀推出的新品手机同样“能打”,且新品手机足够多。据中关村在线数据,小米于今年共发布8款新品手机,而荣耀则发布了18款。 印杰(化名)是南部某省会城市的一名手机经销商,开有vivo、华为、小米体验店及综合手机卖场等10多家店铺。他告诉《IT时报》记者,小米手机一般只在小米之家中售卖,而在陈列着OV、华为、荣耀等诸多厂商手机的综合店铺中,销量最佳的一款机型为荣耀50系列,这款手机常常在销量上胜过其他手机数倍。 “(荣耀)新品出得也很快,卖得实在很好。”印杰说,许多顾客进店后通常径直走向荣耀手机。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董事长孙燕飚认为,荣耀在下半年的高速增长原因有三:第一,高通获得美政府许可,与荣耀寻求合作,芯片及产业链供货的恢复使得荣耀积聚增长势能;第二,华为让出的近1/4国内市场份额,让互联网手机厂商得到大幅增长空间;第三,作为曾经的华为子品牌,荣耀在线下承接华为销售渠道资源,市场拓展效率很高。 不久前,荣耀CEO赵明曾表示,荣耀线下门店发展超乎预期,当前线上与线下的渠道占比为3:7。雄心勃勃的荣耀正在大举进军线下,而这正与小米的做法不谋而合,一场新的“追赶”开始上演。 02 30000家,小米线下再布棋 10月30日,小米CEO雷军在微博上宣布,小米第10000家小米之家在深圳欢乐海岸开业。 雷军2020年11月提出的1年8000家新店的开店“Flag”已经完成,而卢伟冰在接受采访时又抛出一个新目标:“小米新零售要在一万家店的基础上,未来3年完成30000家店的总目标,聚焦下沉市场(县镇)拓展”。 据卢伟冰透露,目前小米之家县城覆盖率已超80%。而此前,雷军曾表示:“当我们的线下店面全部覆盖完成时,我们有机会在中国市场份额做到第一名”。Canalys移动业务副总裁Nicole Peng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线上市场对厂商来说已趋于饱和,线下深耕成为小米下一个增长点。 多家不同地域的经销商皆向《IT时报》记者表示,今年年初华为供货紧张,同行转而尝试开设运营小米之家曾是一种行业肉眼可见的趋势。一名南方县级市小米店长曾告诉《IT时报》记者,在江苏部分三四线城市,小米已经成功拿下不少地方运营商及商户,使得“很多华为店都改成了小米店”。 在线下布局上,老牌厂商OV分别拥有超过20万家店铺,荣耀也在暗中发力。10月3日,赵明在微博宣布超300家荣耀新店集中亮相。在8月份荣耀Magic3发布会上,他透露,截至8月底,荣耀体验店数量比年初增长68%。 据公开数据,小米的开店速度可达到平均每月新增1000多家,即日增30多家小米之家。论速度,小米的战略动作自然不慢,但“中国市场份额第一名”的目标恐怕并不简单。 上述部分乡镇级经销商转做“小米之家”之后都发现“未必赚钱”。在部分主流机型上,OV、荣耀的利润空间通常高于小米同档次机型,小米之家除手机外虽然也拥有利润空间20%的家电,但在消费欠发达的下沉市场或许难以发挥效应,所以相当一部分经销商不再选择扩张,也有不少重新转为OV专卖店。 向着30000家小米之家的目标,小米虽然先下一城,但随着荣耀发力线下,经销商们会不会再转投“敌阵”? 03 OV或酝酿变局 “假设大致估算,荣耀的利润在17%,OV15%,华为16%。”印杰自己算了笔账,相比拥有市场溢价的华为品牌、利润率高的荣耀和sku丰富的小米,自家vivo店铺已变得入不敷出,“有时一家店一个月仅能卖出几十台,而销量最好的荣耀50一家店一天就能卖出100台”。 在小米与荣耀的交锋中,OV或将逐渐发觉:主战场竟然是自家后院。利润率正是OPPO与vivo的担忧缩影,面对新品迭代极快的互联网手机冲击,线下的缺口正在被打开。 一名沿海城市OPPO渠道商告诉《IT时报》记者,名下数家OPPO店铺多月持续亏损。“为什么不关门?”他的回答是:“为了年底分红”。相比未采用代理商模式的闯局者小米,OV的优势在于和省包、地包等代理商的“深度捆绑”,但该模式也正经受挑战。 “荣耀渠道商的利润空间可能更大”,孙燕飚透露,OV的入股模式是代理商入股当地分公司,而荣耀则为代理商直接入股,这意味着风险共担,但蛋糕也更大。 由Canalys发布的数据报告中,今年以来OPPO、vivo的市占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牢牢控制着前两名的宝座。但迫于闯局者来势汹汹,OV的变革或已在暗中酝酿。 此前,《IT时报》记者曾通过一名中部城市地包商了解到,去年刘波就任中国区总裁后,OPPO对经销商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而省包商的利润空间却在缩减。而印杰透露,vivo内部也在计划进行改革,主要针对省包、区域保护制度,与之相关的市场消息从二季度以来便一直不断。 04 双11,Magic 3和MIX 4的检验场 尴尬的情形发生在两款冲击高端的产品身上。其中“Magic3”是荣耀独立后推出的首款高端旗舰机,而MIX4则被卢伟冰称为国内唯一一款5000~10000元价位的安卓手机。 两者在消费者中口碑都不能称得上好。多名经销商都曾向记者透露,Magic3销量惨淡,MIX4则是从发售开始便进入“疯狂折扣”模式,如今不少平台都已降到3700元左右。今年双11恰好成为这两款手机的“检验场”。 截至11月11日,京东手机11.11竞速榜上5000-10000区间单品销量榜前4名被iPhone 13、iPhone 12、iPhone 13 Pro Max、iPhone 13 Pro占据,小米MIX4、荣耀magic3分别位列第5位和第7位,前十名内有6款苹果手机。不难看出,国内手机高端市场仍被苹果牢牢控制。 今年4月,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在朋友圈预言:“华为手机、平板的国内市场高端让给苹果,中低档让给OPPO、vivo及小米,海外则给了苹果、三星及国内同行。”作为“国内同行”,荣耀、小米显然还不能打破苹果的统治地位,尽管面对配置改动不大,被嘲为“配色咖”的苹果13,两款国产高端机型依旧没那么能打。 Canalys分析师Toby Zhu认为,第三季度各厂新产品的推出刺激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iPhone13作为第二代5G iPhone,对中国庞大的4G用户群拥有强吸引力,让他们甘愿等待数周交付。 这片已被苹果证明的市场以及其背后代表的高端手机用户市场,或许也将成为小米和荣耀的未来战场之一。
传华为拟向第三方授权智能手机设计 以获得关键零部件
集微网消息,据知情人士透露,华为的智能手机业务因美国制裁而遭受重创,该公司正计划将其智能手机设计授权给第三方,以获得关键零部件。 据报道,知情人士称,华为正在考虑将其设计授权给国有的中国邮电器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PTAC)的一个部门,后者随后将寻求购买在特朗普时代被列入黑名单的零部件。 据悉,这个名为Xnova的部门已经在其电子商务网站上销售华为品牌的Nova手机,根据合作关系,Xnova将提供基于华为设计的自主品牌手机。 另一位知情人士指出,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鼎桥通信也将以自己的品牌销售一些采用华为设计的手机,由于谈判仍在进行,合作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 该报道指出,此举可能是华为挽救其智能手机业务的最佳机会,此前美国制裁切断了与其关键芯片制造商台积电、谷歌安卓应用程序和高通5G无线调制解调器的联系。 一年前,华为将其子品牌荣耀出售,使得荣耀现在能够从包括高通公司在内的供应商处购买零部件。这一分拆的成功鼓励华为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以保持其消费者业务的活力。 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华为的工程师已经开始重新设计一些以前由该公司内部海思芯片驱动的大型智能手机的电路,以便它们能够适应高通或联发科的处理器。该人士补充说,华为预计依靠合作伙伴将使明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包括内部型号和合作伙伴销售的型号)超过3000万部。 华为对此不予置评,PTAC和鼎桥通信也尚未对此发表看法。 (校对/思坦)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