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前耐克设计师开了家新公司,把 Air Max 气垫设计带到了办公室里|Feel Good 周报
快时尚被欧盟盯上了 电动滑板车要怎样才能让轮椅用户也适用? 这个隔音板不仅长得像 Air Max 气垫,它还是用回收球鞋做的 无论你的听力如何,我们都能在戏剧中玩点有趣的 Vivobarefoot:做帮你更贴近「赤裸」的鞋履 快时尚被欧盟盯上了 本周,欧盟推出新规定,要求在欧盟销售的服饰、家具和智能手机都需要更耐用和更容易维修,同时,规定也禁止公司销毁未售出的产品。 现在,是时候结束「提取、制造、破坏和抛弃」这个对地球充满危害的模式了。 欧盟专员 Frans Timmermans 在声明中表示。 不过,具体的细则要等到 2023 年才会公布。欧盟立法者希望到了 2030 年,欧洲市场上所有纺织产品都实现耐用和完全可回收两个目标。 除了强调品牌的责任外,欧盟也将对消费者提供更多教育,让消费者更容易获得服饰有效回收、重新利用和维修的信息。 数据显示,时尚对环境的影响,是欧洲除了食品、住房和交通外影响最大的行业。欧盟人均丢弃的服饰量达到了 24 磅。 电动滑板车要怎样才能让轮椅用户也适用? 当纽约于 2021 年开始接受共享电动滑板车进入该城市时,提出了一个要求 —— 三家要进入该领域的公司都必须提供轮椅用户友好的服务。 最近,其中一家电动滑板车公司 Bird 在测试一款轮椅新配件。 这个配件由车把、前轮和 350 瓦马达组成,可通过轮椅的前部来固定,适用于座椅宽度介于 14 - 22 英尺(35-55 厘米)的轮椅。使用时,「油门」和平常滑板车一样,用右车把来控制。 不过,首次使用前,用户需让技工在轮椅上装上配套硬件(耗时一小时),随后即可由用户在数秒内自由装卸配件。目前,这款产品仍在内测阶段,因此只有受邀用户可使用。 31 岁的 Eduardo Hernandez 是其中一位测试用户,他认为这个配件很方便有用,「就像一个摩托车」。他会用配件来做跑腿的工作,尤其距离长时,用它会比较自己手动更舒适。 除此以外,Bird 在 2021 年已在纽约的布朗克斯区推出了电动轮椅,用户可直接用手机预定,后来还推广到旧金山和圣地亚哥。 Bird 的竞争对手也有自己的答卷:Veo 也推出了一个单轮的驱动轮椅配件,而 Lime 则推出了带座椅的滑板车,一款单轮版,一款则是三轮版。 这个隔音板不仅长得像 Air Max 气垫,它还是用回收球鞋做的 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前,Michael DiTullo 曾在耐克工作了将近十年。 这次,当他在为隔音解决方案公司 Kirei 打造新的隔音板的时候,他做了个看起来就像 Air Max 气垫的设计,而且隔音板内的填充物甚至也是来自回收球鞋。 这款名为 Air Baffle 的隔音板外壳原料是回收塑料瓶,而内部的吸音填充物则来自耐克回收项目 Nike Grind。 此前,我们更常见的 Nike Grind 材料是一种类似橡胶的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耐克回收球鞋的鞋底,会被用来建造跑道和操场。 但这次, Air Baffle 所采用的则是一种名为 Fluff 的回收材料,其原料来自回收球鞋的鞋身部分,由皮革、帆布和其它更柔软的材料组成,因此更合适用作吸音。 此外,DiTullo 因深受耐克将产品工作原理和技术外露展示的设计理念影响,所以选择在隔音板上挖出可展示内部的通道,就像经典的 Air Max 气垫般: 有趣的是,Air Max One 的设计灵感来自建筑(乔治· 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现在,这种建筑材料(Air Baffle)的灵感则是来自于这款鞋子。 无论你的听力如何,我们都能在戏剧中玩点有趣的 最近,声嚣剧读节和英国致力于听人和聋人共同创作的戏剧机构「指匠」联合开启了一个新项目「波种计划」。 在七个月的时间里,来自中英两国的聋人及听人艺术家们,将使用中国手语、英国手语,中英文口语、身体语言及影像视觉协同创作,分享大家共同关注的当代主题和经验。 该项目的线下融合性戏剧工作坊将于 4 至 7 月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四座城市举办,由中英两国具有丰富戏剧创作经验的聋人及听人艺术家带领创造故事。 工作坊第一站将于 2022 年 4 月 29 日至 5 月 1 日期间,在北京进行,现在已经开启了招募,面向听障群体。 想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在这里看详情 👉 https://go.ifanr.com/dYIN3M Vivobarefoot:做帮你更贴近「赤裸」的鞋履 Vivobarefoot 是一家成立于 2012 年的鞋履品牌,并于一开始就明确要做个可持续的品牌。 Vivobarefoot 的产品定位很明确 —— 就是要尽可能地要让穿着者觉得自己并没有穿鞋子,因此产品的设计会尽可能地宽、薄和具有延展性。 人类的足部是生物力学的杰作……但如果把它塞进一个现代的鞋子里——加上软垫、狭窄和僵硬的空间,这会弱化它的力量和功能。 也正因如此,品牌的理念也是让穿着者尽可能地贴近自然。 这也引导 Vivobarefoot 走出了不同的可持续策略。 品牌会定期推出多种面向用户社群的「赤脚活动」,有可能是到丛林里去静修、户外游泳,或是科普再生设计原则。 社会责任方面,品牌创立了 Livebarefoot Fund,在内部孵化能让人们更接近自然的活动,寻找环境和社会的解决方案。 譬如,Vivobarefoot 曾参与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首个符合专业标准的滑板公园的建设。 团队在和当地人沟通后,了解到滑板公园这类空间能为年轻人带来新的机会,提升公平程度。 而回归到产品方面,Vivobarefoot 坚持打造耐用的产品,并投资开发菌类和藻类等新材料,结合回收材料制造; 2020 年开始推出鞋子回收服务,推出官方修复二手鞋销售平台。 此外,Vivobarefoot 的年度报告也像其产品一般「赤」,除了介绍产品公司发展外,还会逐一罗列供应商名单(并附上联系方式),更有趣的是,报道还列出了公司当年的失败尝试。
毅力号测得火星音速约240米/秒 只有地球音速的70%
毅力号资料图 原标题:“毅力号”传回来自火星的声音 一项针对火星上声学测量的分析,揭示了在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中两种声音的速度。这些声音是由“毅力号”火星探测器探测到的。这些结果显示,声音的测量或有助于研究行星大气,并提高了了解其他行星声学环境的可能性。相关研究4月1日发表于《自然》。 行星上的声学记录或可让人们了解声音的来源以及声音传播的大气。过去的火星任务曾试图记录声音,但都未成功。“火星极地着陆者号”上的麦克风在进入火星大气时丢失,“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的飞船麦克风也遭遇了技术困难。 法国天体物理学研究中心的Sylvestre Maurice和同事报告称,“毅力号”火星车的麦克风第一次提供了火星声学环境在可听范围和不可听范围内(频率从20赫兹到50千赫)的特征。共有4小时40分钟的火星声音被分析,其中包括风引起的空气湍流,探测器为研究行星化学特征用激光分割石头时产生的火花声,以及探测器的机器所产生的其他噪声。 “‘毅力号’的麦克风会根据声音强度的变化来探测风速的变化。这些测量结果揭示了频率大于20赫兹的压力波动,这是此前从未在火星上发现过的。”Maurice说。 机智号资料图 通过对激光和“机智号”(一个小型机器直升机)产生的声音进行直接分析,可以测算出不同频率下声音的速度。激光脉冲产生的高频声波(频率2千赫以上)速度为每秒246-257米之间,而“机智号”的扇叶产生的较低频声波(约84赫兹)速度据估为每秒240米。这些测量结果与基于火星压力和二氧化碳声音衰减特性的知识所预测的速度一致。 作者总结说,进一步测量不同时间和季节的风速或能为火星大气变化提供更多启发,而记录下的着陆器声音可用来检查火星车的系统。
波士顿机器狗,不,波士顿打工狗,正式开售
本周,又一款波士顿动力“狗”面对大众公开发售了。 由于采取的是预约模式,如果现在立即抢购,你可以在2023年获得一只波士顿狗,来为你搬运一切你想搬运的东西。 不过,这款产品目前从功能上来说,更偏向于商用。美国邮递巨头UPS、服装品牌H&M以及GAP,已经成为了它的第一批正式用户。 根据Techcrunch报道,DHL在1月份和波士顿动力签订的订单大约为价值1500万美金,也是这款产品预售后最大一笔订单。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产品在预售期就相当火爆。其在去年征集用户公测,同时也在开始了提前预售。目前,由于预售数量过多,2022年即将生产的所有产品已经提前被预购一空。现在在官网抢购的机器人最早还要等上一年到货。 “机器狗”终于落了地 对于很多人来说,波士顿动力仿佛是近十几年才进入人们视野的一家创新公司。但实际上,这家公司创立于2002年。它被人们所记住的大多是其过往发布的视频中研发的各种擅长蹦跳、擅长跳舞,甚至是爬楼梯,做危险动作但脚步稳健的机器狗。 其中就包含擅长跑酷、跨越障碍、爬楼梯的Atlas: 以及名噪一时的,擅长躲避障碍行走的Petman: 但当人们感叹那些行动灵活,无所不能的机器人有多牛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苦熬三十年,波士顿动力的开售产品竟然这样平平无奇。 连续工作16小时的搬运工 这款于2021年通过视频发布的产品名为Stretch。其定位就是在仓库里搬运重物。虽然这个功能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却意外契合了连续多年疫情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目前,在美国各个港口,由于搬运工短缺,都已造成严重的货物积压问题。很多公司内部由于人力资源越来越贵,以及人力缺乏,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波士顿动力CEO Robert Playter在开售的官宣邮件中对外表示:“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问题是美国物流目前亟待解决的挑战......Stretch将让物流营运更加高效和可预测,同时用机器人来承担仓库中对体力要求最高的一项工作将大大提高安全性。Stretch的早期体验者很多都成了我们的客户,承诺了大规模订单。我们很高兴让这款产品被更多人广泛使用,帮助零售商和物流公司应对持续飙升的需求。” 说回产品本身。按照官方的数据,搬运过程中,Stretch手臂最多单次搬运46斤的重量。运送速度可以最快做到1小时800个盒子,手臂可以最高够到3.15米的高度,手臂横向可以伸展到大约2米的长度。 无论是在体能、能力,还是安全性,这都已经超过了普通人类。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波士顿并未公布的机器人成本。 这款Stretch产品在一年前发布了一个具体的产品视频: 在视频里Stretch可以用手臂紧紧“吸住”一个又一个货架上的快递盒,并把它转移到托运车或输送带上。 这款机器人有个可以移动的方形底座。这款底座可以向任何方向移动,并且可以探测障碍物和坡道。因为其面积很小,所以可以带Stretch去到仓库中的任何一个小角落。 底座上面配备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智能机器臂。机器臂上的“手”则是一个有很多触角的大吸盘。简单来说,你可以理解为它的“抓取”是依靠内置的类似吸尘器的装置将货物吸起来的。同时,它搭载嵌入式传感器,可以自主了解盒子的材质、类型、尺寸,方便操作。 为了让观众体会到吸盘的吸力,在Stretch的宣传视频中,两个Stretch机器人彼此面对面,伸出手臂,对吸在了一起。这款拥有强大自由度的手臂可以在宽敞或多变的工作空间里完成长距离搬运工作,同时可以让Stretch接触到卡车货仓深处的箱子。 机器臂的操作流程类似下图这样: 除了从上到下吸住货物外,它也可以侧面吸住货物。相对比大多数仓库中的机器臂,它拥有更多的灵活性。 在实际货仓中,它还可以拖拽出货物的运送带,将货物一个一个放到运送带上运送出去。 这款Stretch机器人自重2400斤。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续航能力可以支撑它连续工作8小时,在特殊情况下可连续工作16个小时。如果把它想象成真实的工厂环境——这基本是一个机器代替两班倒的两个工人能完成的工作量。 如果连接电源,它可以一直不停顿运转。 竞争激烈 实际上,当波士顿动力将商业化前景压在这样一个看起来并不算极其高端的产品时,必然就会面临非常严峻的市场竞争。 目前,Stretch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亚马逊的机器臂。 如果走进亚马逊的智能仓库,你就会发现除了少数工作仍有人类担任外,很多基础的运输工作早已由机器人代替。例如这个类似拖地机器人的产品可以带领一箱一箱货物在仓库游走。 这款机器臂也早已投入使用,可以轻松抓取货物。 除了亚马逊外,霍尼韦尔旗下的机器人部门也在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国家机器人工程中心共同开发的机器人拥有比Stretch看起来更强大的吸盘,一次性可以抓取更多的快递盒。 同时,它除了可以搬运货物外,也可以帮忙完成货品的分拣工作。 在回答关于Stretch相对比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时,波士顿动力的副总裁Kevin Blankespoor这样解释: 首先,如果想要达到同样的搬运能力,其他产品的机器臂重量至少是Stretch机器臂的4倍。 同时,Stretch中启用了过去Spot和Atlas两款机器人的组件,让其有着优越的视觉系统——其中包含一个摄像头、深度探测器以及复杂的软件系统来探测物体形状、盒子的大小等等。 同时他表示Stretch的手腕和Spot机器人的臀部有着类似的设计——一样的电动机、变速箱以及控制关节的闭环控制器,使它比同类产品更加灵活。 最后,也是相对重要的一点,Stretch这款机器人不需要仓库本身拥有配套的智能货架系统。在波士顿动力看来,一般小型的仓库是很难支付巨额资金打造智能货架系统。波士顿动力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在任何环境的仓库中,它都可以完美完成任务,不需要和其他产品搭配使用。 波士顿动力的另一款旗舰产品 除了Stretch,已经商用的波士顿动力产品还包括Spot。在波士顿动力的广告中,这款产品被形容成你在陆地上的眼和耳朵。 相对比这款产品早期视频中那种无所不能,旋转跳跃的风格,现在官网上针对用户发布的视频显然脚踏实地了不少。 这款机器狗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地面行走,哪怕是堆满杂物的,满是台阶的仓库也完全不成问题。 这要归功于其可360度监测周围环境的相机和避障系统。 这款产品可以搭载大概14公斤的探测设备,满足各种客户需求。同时,用户可以在产品上内置各种摄像头装置,并同时用平板来控制它。 这款产品目前行进速度大约为1.6米/秒。 它的电池可随时拆卸更换。 其可在最低零下25度环境下工作。也就是说,很多人类无法进入或者需要特殊防护前提下才能进入的工作场景,这款机器人都可以轻松进去完成工作。同时,雨水和灰尘也不会对它造成什么影响。 在波士顿动力视频中给出的使用场景看, 商业用户可以利用这款机器人随时监控工厂厂房或研究室内的情况。哪怕是下班时间,也可以远程控制波士顿动力监看各种仪器的运行。 工作人员无需在诺大的,可能环境不好的厂房走来走去,也可以在电脑前清晰的获取各种数据和实时图像。 其自带的30倍光学放大镜可以方便人们远程看到各种仪表。 其中就包含温度计的读取。 对于监测环境的噪音,这款机器人也可以比人类更敏锐的监测到。 这样看来,这款机器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完美完成一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 整体看下来,波士顿动力的商业化路径已经越来越清晰,利用其过去研发的机器人的超高灵活性,来模仿人类的各种动作和活动,从而帮助企业主取代简单的人力,例如监看仪器,以及搬运货物,从而减少企业的人力投入。 这样神秘的一家公司终于又掀开了一层面纱。这和你的期待相符吗?
如果你弄丢了“Intel Inside”贴纸 其实Intel可以免费给你补回来
对于笔记本和品牌整机的用户有那么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那就是Intel和OEM喜欢在机器上贴有logo贴纸了,可能大多数人都不太介意这东西,但也有我们国内用户戏称为“牛皮癣”(源自于旧时电线杆上的贴纸广告),机器到手就撕掉了,而有趣的是,如果你把那贴纸弄烂或弄脏了,Intel现在居然可以给你免费寄送回一张新贴纸。 在Reddit上有网友分享了他从Intel那获取了一张新贴纸的故事,这位老哥买了台二手的笔记本,机器的贴纸没有了,但他应该是个Intel粉丝,很喜欢那个Intel Inside贴纸,所以就搜索和询问了很多网页和商家,最后发现Intel官方就可以给补回一张,在他尝试申请后,Intel果真给他快递了一张贴纸,里面居然还有一封感兴信。 据讲述这来自于Intel的Replacement Intel Inside Logo Label服务,如果你是搭载了Intel CPU笔记本或品牌整机的用户,可以凭借购买截图向Intel申请补回机器原来对应的Intel Inside贴纸,有其他网友表示只需要三天时间就收到了新贴纸,目前不清楚国行用户能否享受该服务,但在申请表上面是可以选择中国大陆地区的。 这东西为啥不从网上下载打印一张就好呢?其实Intel这张原装贴纸其实还是挺特别的,它采用了多层贴纸设计,正面除了logo和型号图案,还带有万花筒效果,在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颜色的闪光,而且有网友还发现在贴纸背面,居然还有架构的电路板图案,大家在贴之前可以留意一下。 Intel在笔记本或台式机上的贴纸,一般是用来表明机器搭载的是哪一款型号的CPU,在笔记本上还有以前的迅驰平台,或者是如今的EVO平台认证贴纸,所以其实还是有不少用户自豪自己买的是i9或者i7款的机器,而Intel显然也是很高兴用户会喜欢他们的贴纸。这虽然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对于Intel的粉丝和忠实用户来说,这种小要求还是能得到帮助,想必在用户角度来说,或许可以加深他们的好感和信任。
华为拟向股东分红614亿元,苹果测试9英寸折叠屏设备,FF面临资金链断裂,蒋凡卸任淘宝天猫法人,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今天是4月2日 农历三月初二 今天是假期前最后的工作日 大家摸鱼摸得各有千秋 就比如 差评君上班上到一半 跑出去打羽毛球了 说一个小时回来 。。。 现在一个半小时过去了 下面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华为拟向股东分红614亿元,13万持股员工人均超46万元 ( 澎湃新闻 )4 月 2 日,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提交给上海清算所的公告显示:经公司内部有权机构决议,拟向股东分配股利人民币 61403559073.76 元。 根据华为披露,公司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 131507 人(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参与人均为公司在职员工或退休保留人员。按此计算,华为持股员工平均分红约 46.7 万元/人。 :持股员工人均46万,这谁顶得住。 # 郭明錤:苹果正测试9英寸折叠屏设备,堪称“iPhone/iPad 混合体” ( IT之家 )据 MacRumors 报道,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表示,苹果正在测试一款 9 英寸可折叠显示屏的设备,但该公司传闻已久的 iPhone 折叠屏不太可能在 2025 年之前推出。 郭明錤在推特上说,苹果正在 “ 积极测试 ” 一款配备 9 英寸可折叠 OLED 显示屏的设备,其 PPI 介于 iPhone 和 iPad 之间。据称,这款设备被用来评估和验证苹果可折叠的关键技术,可能不会采用任何最终零售产品的规格特征。 郭明錤认为,苹果的可折叠产品的开发最初集中在中型设备上,然后是具有更大显示屏的设备,最后才扩展到像 iPhone 这样的小型设备。 :苹果这个思路,看起来好像挺靠谱的。 # FF 面临资金链断裂,留给贾跃亭腾挪只剩34天 ( 智能车参考 )4 月 2 日消息, FF ( 法拉第未来 ) 最近提交给 SEC (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业绩预期 8-k 文件显示: 截止到去年 第 3 季度,FF 账上资产 10 亿美元,现金只有 6.66 亿美元,第 3 季度净亏损达到 3.04 亿美元。 文件还披露,由于 调查还在继续,法拉第未来 2021 年的正式财报将无法在 SEC 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年报在 SEC 例外条例规定的延长期内也无法提交。 根据 FF 目前面对的状况,公司管理层悲观预测: FF 能否还能再持续经营一年存在重大疑问。 8-k文件显示,纳斯达克已经向其致函,根据纳斯达克上市规则第 5250 ( c ) ( 1 ) 条规定,法拉第未来必须在今年 5 月 6 日之前,提交 2021 年第 3 季度的正式财报,否则将被强制退市。随后法拉第未来表示,预计能够在延长日期之前提交报表。留给法拉第未来的时间窗口,只剩下 34 天。 :订车的这是要成韭菜了? # 蒋凡卸任淘宝天猫法人及董事长,此前被调任海外业务负责人 ( 凤凰网科技 ) 据天眼查 App 显示,4 月 1 日,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浙江天猫网络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蒋凡退出两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职位,其在淘宝公司的所有职务由王明强接替,天猫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职务由杨光接替。 此外,蒋凡还于 3 月 31 日卸任阿里巴巴迅犀 ( 杭州 ) 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职务,汪海接任法定代表人并担任执行董事。 :今年双十一淘宝不用叠猫猫了?
Development Trend of New Energy EV Charging Station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ew Energy EV Charging Stations With the gradual promo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electric vehicles for charging piles reflect a consistent trend, and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scenario-based, shared, networked, and intelligent". Zhuhai PIWIN New Energy Co., Ltd. is a new energy supporting enterprise dedic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ralized charging stations for new energy vehicl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optical storage and charging stations, electric pile sales and station operation services. The EV charging charger is required to be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following goals: Faster Charging At present, in order to shorten the charging time, the industry has begun to study the layout to upgrade the charging voltage of passenger cars from 500V to 800V, and the single-gun charging power can be increased from 120kW to 350kW and above. High-power DC charging technology. This also means that the time for a fully electric passenger car to be fully charged can be shortened from about 1 hour to 10-15 minutes. Universal Charging Under the market background of the coexistence of various types of batteries and various voltage levels, the charging device used in public places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various types of battery systems and various voltage levels. The charging control algorithm of various types of batteries can match the charg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battery systems on various types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can charge different batteries. Intelligent Charging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issue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is the performance and application level of energy storage batteries. The goal of optimizing the battery intelligent charging method is to realize the non-destructive charging of the battery, monitor the discharge state of the battery, and avoid the over-discharge phenomenon,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longing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battery and saving energy. Efficient Power Conversi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dicators of electric vehicl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operating energy costs. Reducing the operat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improving their economy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For the charging station, considering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construction cost, the charging device with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high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low construction cost should be preferentially selected. Charging Integration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ubsystem miniaturization and multi-fun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battery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requirements, the charging system will be integrated with the electric vehicl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as a whole, integrating pass transistors, current detection and reverse discharge protection, etc. It can realize a smaller and more integrated charging solution without external components, thus saving the layout space for the rest of the electric vehicle components, greatly reducing the system cost, optimizing the charging effect and prolonging the battery life. In the future, the country will urge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With the growth of the number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 my country in the future, the demand for charging piles will further expand.
海信L5G激光电视评测:客厅进入影院时代最好的注解 | 钛极客
还记得前几年影院激战正酣时,几乎每个周末的闲暇时光,都可以选择在电影院和逛街中度过,如今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踏进电影院成为了难事。对于笔者而言,现在进入电影院观影已经不再是第一选择,除了少部分佳作会选择“斥重金”去电影院以外,周末更多的时间都会在家里打打游戏、回顾一下经典佳片。 每当看到客厅里65英寸的电视时,还是会时不时想念起影院中的激光巨幕,而采用了激光影院相同显像技术的激光电视的出现,似乎成为了客厅进入“影院时代”的桥梁。 不过之前的激光电视产品更多地覆盖在100英寸左右的巨幕尺寸,同时价格距离普通消费者还是有些疏远,动辄两三万元的花销,对于平时没空看电视、周末才能看的上班族而言,也不算友好,而海信L5G的推出,则让笔者终于有机会组建起自己的“客厅影院”。 更紧凑、也更易用 刚拿到海信L5G激光电视产品时,它就给人留下了“紧凑”的整体印象,首先最大的变化来源于主机体积的减小。530mm的横宽以及117mm的高度,让它与高亮度投影仪的尺寸更加接近了,同时摆在电视柜或者其他地方的时候,家居融合性更好。 同时,如果你对于海信的激光电视产品有所了解,还会发现L5G的整体设计是与自家旗舰产品L9F系列一脉相承的,不同于多数激光电视主机方正的外观,L5G的主机部分更多地应用了圆形的因素,这样也使得其在观感上更现代、简约,也更加百搭,无论是中式风格还是欧式风格,都能融入环境当中。 另外,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海信L5G激光电视同样也做的非常不错,侧面可以看到散热与发声的开孔,同时这里还设计了一个USB接口,如果你喜欢播放本地的高品质内容源,可以直接在这里接入,不用每次摸到机身后部了。 主机的顶端也有一些设计的巧思,对于注重视听体验的用户而言,上面出现的DLP数字影院技术、DTS Virtual:X音效以及杜比标识,都说明了这款产品在硬件、算法配置上是非常全面的。 此外,作为海信的入门激光电视产品,它同样也配备了人体感应装置,会在人靠近屏幕时,主机会自动感知并调低屏幕亮度,以保护人眼健康。 此外,得益于其显示原理,激光电视也不会有其他屏幕频闪、辐射等问题,海信L5G还在内容上加入了专门的儿童分区,这里可以看到各种课程、儿歌、动画等资源,可以说是非常适合给家里的小孩使用了。 为了让整体设计更紧凑,这次不仅海信L5G的主机发生了变化,海信也对菲涅尔反射屏进行了重新设计,新的屏体在保证良好视觉表现的同时,设计更加轻薄、结构也更加简单。 这对于整个激光电视产业来说,无疑带来了一次革新,海信通过自身在激光电视领域上下游技术的优化,解决了消费者应用中大屏幕难搬运、难移动的痛点。 以这块80英寸的屏为例,14Kg的重量让一位成年人就能搬动它,并且它的包装箱可以随意进入小区楼道,不会像大尺寸电视一样遭遇搬运问题,这对于搬家以及日后升级而言都是一大利好。 基础测试:白天也能享受的“私人影院” 过去在使用投影类产品的时候,虽然可以花费较低的价格得到一个大屏体验,但是始终有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一是与电视相比其亮度太低,白天观看必须拉上窗帘才能保证观看效果,另外就是分辨率普遍在1080P,投射到75英寸乃至100英寸时,画面的颗粒感过于明显,而海信L5G激光电视同为投射产品能否解决这两个难题,相信也是大家最关注的地方。 首先在亮度方面,海信并没有在标称数值上玩“文字游戏”,用几万流明度的数值来混淆视听,而是采用了电视、手机、显示器中常见的亮度单位nit。在投射80英寸大屏后,其投射亮度仍然有380nit以上的水平,反应在实际使用中,就是像笔者这样白天的情况下,依然做到了画面拥有不错的亮度。 另外,笔者也测试了环境的亮度与屏上的亮度,通过照度计可以看到,此时周围亮度在350lux左右,基本就是通常上午或开灯后的室内亮度。而屏幕附近的照射亮度则超过了3500lux,能够达到环境亮度的10倍左右,虽然在反射过程中还会有所损失,但这样的基础数值表现,也说明了其在目前激光电视品类中处于靠前的水平。 高亮度的表现,主要得益于0.25:1的短投射比以及满足4K分辨率、高亮的光路设计和激光发射器。在分辨率方面,这里笔者也进行了测试,可以看到80英寸画面达到了非常不错的整体画面解析力,即使放大后,依然可以很好地分辨画面上的纹理。 除了显示硬素质,音质的表现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海信L5G激光电视内置了2.2立体声场,硬件方面则采用2寸麦哲伦折痕全频喇叭单元与1.2L音腔的组合,整体功率达到了30W。 在减小机身体积的同时,对于激光电视的声音调优,可以看到海信也下了很大功夫,这也是得益于海信自身拥有的完整显示产品线以及实验体系,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带来更好的音质表现。 硬件层面的布置配合AMP专业音频处理以及Virtual Height环绕声技术,让主机在观影时,提供了非常好的氛围感,能够明显感觉到声音的方向性以及低频所营造的电影氛围。 尤其是在观看杜比认证的资源时,声场效果与包围感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你觉得效果还达不到心中的“影院级”,还能通过HDMI接口连接SoundBar或其他音频外设。 画质详解:游戏影音两不误的全能体验 前面提到的主要是一些视听方面的硬指标,对于一款显示设备而言,算法与优化同样重要,而作为“客厅影院”,第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画面颜色的还原能力,这里分别展示了红、绿、蓝3个独立场景以及多颜色的混合场景。 可以看到在每种颜色的还原度上,海信L5G都做的非常不错,即便是多色同框,也没有出现偏色的问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激光显示产品自身的广色域、色彩纯净度优势,相较于传统LED光源的投影产品也更加优秀。 除了颜色,另一个比较大的考验则在于明暗交替,虽然激光电视不像传统液晶电视一样拥有背光,但是它也很难做到纯黑背景。海信L5G能够达到的3500:1已经是表现较高的数值了,实际体验中,可以看到烟花处的色彩得到了完整保留,背景也做到了近乎黑色,而底部的丛林阴影处,也有着非常充足的细节。 在大光比的场景中,海信L5G搭载的“创视光学引擎”也会对画面进行动态平衡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83% NTSC、86% DCI-P3、116% BT.709色域覆盖的颜色表现力,做到精准的画面还原。 除了测试片源,笔者还观看了很多在线片源,在这里首先要说一下,对于80英寸的产品而言,看电影的时候一定要开启4K选项,否则真的会感觉到画面比较糊,以《流浪地球》影片为例,当中有大量明暗场景的切换画面,海信L5G都做的不错。 除了尺寸以外,可以说和在影院里的观感已经十分接近,另外,对于那些近两年制作的高品质片源,在海信L5G上还可以开启HDR来进一步扩展画面的动态范围,而很多投影产品受限于自身的芯片、画面亮度、对比度等表现,开启HDR后甚至会产生“负优化”即为了提升画面亮度牺牲高光部分细节,暗场纹理也糊成一片。 笔者平时除了看流媒体以外,也会自己购置4K光碟,这里也对本地4K播放的画质进行了体验,比如BBC的纪录片《美丽星球》,可以看到在本地片源的加持下,海信L5G的画面清晰度与色彩还原度表现更上了一个台阶。 如果你是一个影迷,相信也会像笔者一样收藏很多影碟,张艺谋的《影》是在近几年国内各类影像风格作品中比较独特的一个,海信L5G对这种黑白墨水画一般的画面做了非常好的还原,既没有偏色,同时也带来了很强的纹理感与暗部信息量。 在游戏方面,笔者测试了最近很火的GT赛车7,在PS5的加持下,它能够以4K60P在海信L5G上稳定运行,相比与比赛时的表现,笔者更关心回放时的画面,因为这时画面实际上是以4K30P进行渲染的。 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带来拖影的问题,但从实际的画面抓拍来看,海信L5G搭载的MEMC技术,很好地修正了拖影,让画面看起来十分流畅。 总结 海信L5G虽然在自家激光电视产品线中属于入门级,但从实际的性能表现力上来看,它完全可以说是性价比很高的“私人影院解决方案”。过去很多人在组建银幕大屏时,都会考虑传统投影仪或者新上市的微投产品,海信L5G的出现,很显然是对投影产品的“降维打击”。 尤其是考虑到万元左右的价格,让很多用户都能在当下环境,以低成本获得属于自己的“客厅影院”,平时与家人一起回顾经典电影,周末也能约上三五好友打游戏、看比赛。(作者/邓剑云 摄影/邓剑云 编辑/钟毅)
留学生不香了:大厂进不去 小厂嫌弃我
2022年求职季过半,没有了“金三银四”,连以往的“香饽饽”海归也感觉到了压力。社交平台上,有大把留学生呼喊“秋招团灭”、“找工作好难”、海归直接变“海废”。 这是因为,在供给上,疫情后,海外留学生回流趋势增强。有统计显示,2021年回国就业学生首次超过百万。而在需求端,国内各大公司都在捂紧口袋“过冬”,高喊降本增效的口号。再加上,留学生群体也很卷,其中很多人可能并未在留学生涯获得太多核心技能,和岗位需求也不一定匹配。这也让留学生们处境更加尴尬。 今天,深燃和5位求职经历坎坷的留学生聊了聊。他们有人从去年秋招面试到今年春招,大厂竞争激烈难进,小公司反而“嫌弃”他学历太高,一直没有定下合适的去处。有人勉强入职大厂,拿到的还是边缘岗位,最后还是因不适应过度加班选择了离职。 有人虽然拿到了Offer,但不得不接受留学花费50万,月薪只有8000元的残酷事实。也有人,虽然最终找到了工作,但过程中历尽曲折,一度报培训班打算转行;更有人,离职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打算先跑龙套当群演,暂时不回到以前的工作状态。 这样的形势是他们未曾预料到的,不过,他们认为,留学的价值,不一定要用找到高薪工作来衡量,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宽阔的视野也是一种收获。 未来,放平心态,降低预期,面对现实,将是他们踏入职场前的必修课。 大公司名额少,小公司“嫌弃”我学历高 宇哲 | 27岁 西安 我于2021年10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从英国回国。当时算是秋招的尾巴,我给上海的一些企业投了20多份简历,最后拿到了2个Offer,但都是天使轮左右的小公司,我感觉平台和待遇都一般,就没去。 到了今年春招,我一直在密集投简历和面试。我在西安,目前投的都是西安的公司。投出去的简历有100来份,面试过了公司有近20家,但还没有最终定下来去哪里。整体上,近年来的就业形势确实很严峻,大厂招聘名额非常少,小公司对我们不太“友好”。 先说面试大厂的经历。那是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群体面试,我们9个人应聘者,有4个面试官,一轮自我介绍后我就感觉到,大家学校背景都很不错,竞争激烈。整个面试过程也是前所未有的高压,到最后,面试官问我“你既然中间提了那么多建议,为什么最后总结让别的同学做?”,还让我点评面试中每一个人的表现,并淘汰掉三个人。 虽然我已经对大厂的面试有所了解,但当场面试官问了那么尖锐的问题,给了我很强的压迫感,让我觉得压力很大。最后我没敢看其他应聘者的眼睛,说了自己的观点,给出了三个淘汰人选。这家大厂我通过了二面,目前还在等进一步通知。 我原本的想法是并不一定要进大厂,只要一个岗位能锻炼我,让我去有机会学习提升就可以,但面试小公司的经历不那么让人舒服。比如就老有公司说:“你这么优秀,来我们公司屈才了”、“你可能不会在我们这种小公司待很长时间”、“你希望的薪资待遇应该不低”。我明显感觉到这些小公司对非常不自信,而且,他们仿佛并不需要研究生、留学生这样的员工,更倾向于招本科生,甚至是大专生。 我清楚地记得,我跟另外一个研究生一起面试,面试官问他的期望薪资,他说6000元,对方说,“你知道西安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吗?”。我们俩当时都感觉到了强烈的不被尊重,最低工资标准只有1700元,如果给我们这个程度的工资,不是打我们的脸吗? 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是,有些企业的HR需要刷KPI,他们面试数量很多但几乎不招人,导致我参加了很多无效面试。还有一些偏国企单位的岗位,很少对外开放,想进去特别难,有些还有潜规则。 这一阶段我不太在意薪资多少,更希望脚踏实地学东西,我有一个5年目标,现在并不着急,工资在我这个群体的平均水平就行。我觉得不能拿留学花费去类比我们能拿到的薪资,去留学更多的不是增加了知识或技能,而是提升了综合素质,包括心态、抗压能力、眼界、圈层,这个钱花得我觉得值。 现在我整体的感受是,大厂竞争激烈,不一定能进去,小公司貌似并不欢迎我们。我目前手里有两个相对满意的选择,未来我可能会尝试在本地工作一段时间,如果确实发展空间有限,我可能还是会去北京或上海找工作。 入职大厂不适应,离职后准备Gap一年 张乐乐 | 27岁 北京 我是2020年英硕毕业,算下来毕业快两年了。当初选择去留学,并没有考虑太多就业问题。我本科是一所国内还不错的211大学,在国内考研和申请国外学校这两个方向上也纠结了很久。当时还考过国内一所排名前2的大学,但面试没通过,就申请去英国了。 毕业找工作,我把目光定在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我当时是用应届生的身份去申请互联网公司的校招,几乎把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和独角兽都投了个遍。为了准备笔试和面试,在网上找了不少攻略,特意请教了已经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同学,让他们教面试技巧。 大大小小面试了20多家公司,我能明显感觉到,国外的学历并没有给我加分。还遇到过面试官直接说,要不是从国外排名前几的学校毕业,真不如招国内985学生。 校招时我拿到了5份Offer,大多是市场运营岗,都不是我特别中意的。不过,我还是选择了其中一份薪资待遇最高的。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我只是在国外留学三年,但在国内生活了二十多年,整个思维方式还是很中国式的,既然都决定回国工作,选择本土的互联网企业会更好。 但进入之后,就没有晚上8点前下过班,甚至已经晚上10点了还要开会。我坚持了半年,很冷静地选择了离职。也正是这样,我失去了应届生身份,之后找工作也不太顺利,现在待业一年了。 我留学大概花了50万。这个费用是家里能够支撑的,当初去留学,父母也没说过,需要我多久把学费给挣回来,或是如果没有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留学就是一笔不划算的生意。所以,待业到现在我没有太大压力。就我来说,在英国的两年,对我的认知、视野以及学习习惯都带来益处,如果再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出国留学。 从大厂出来后,我去过一家外企面试,在留学期间,我去这家公司的总部实习过,整个面试下来,和面试官沟通非常流畅,他们也认可我的能力。但最后,因为薪资和没有匹配的岗位,我最终还是拒绝了。 我觉得现在国内找工作变难,也跟整个大环境有关。我目前准备再Gap一年,慢慢找。 留学花50万,Offer1个,月薪8000元 陆迟 | 24岁 北京 我是2021年10月回国找工作的。我想从事影视行业,之前觉得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所以决定出国一年,想回来再看看行业就业情况。 为了找工作,我特地选择十月回来,想赶上秋招。还没有回国时,八九月份我就在网上刷各类公司的招聘信息,希望能够一回来隔离完后就面试。 当时投递方向有两个,一类是互联网大厂,一类是影视公司。结果互联网大厂没有一家有回复,影视公司开校招的也很少,前后我一共只获得了两家公司的面试机会。第一家公司面试完就杳无音信,好在第二家公司面试过了,在12月中旬的时候,我获得了一个Offer。 当时一共面了三轮,聊得挺愉快,但这个过程我也有些焦虑,好在有认识的朋友在这家公司工作,给了我一些正向反馈,让我心理有点谱。 我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对薪资的要求不算高,觉得到手能有8000元就不错了,现在这家公司也满足了。 当然,这和我出国的开销比起来,确实不算多。从计划出国开始,每一笔花销我都认真记账,前后总共花费了50万元,如果用我现在的薪资来挣,不计税,前后也要不吃不喝五年,才能挣回来。我家不是大富大贵,我也想过以后要把这笔钱还给父母。 但我不觉得出国留学这件事,要单纯从财务角度来衡量。出国留学,是父母对孩子的投资,能让他们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有更宽阔的视野。而且我是在英国留学,只需要一年,比国内两三年的读研时间短很多,这也换回来了一些时间上的优势,能更早进入职场。 我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我觉得也需要更高的视野,不能只局限在一个单一环境里,出国也有长久的影响。所以总的来说,我是不后悔的。现在因为疫情,有的留学生就是在家里上网课,也没有机会锻炼英语能力,我觉得很可惜。 我希望自己在这家公司能多干一段时间,有一个自己的作品,能在这个行业长久的做下去。 现在留学生竞争力没有那么强,也跟当下不少人出国,就为了水一个文凭回来有关。如果要给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建议,我想说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借这个机会把英语练出来,想明白自己要在学校学习到什么,爸妈为什么要送自己出来,自己能有什么优势,早做规划。 投了50多家公司没拿到Offer,一度报班打算转行 小鹿 | 27岁 上海 我在德国读的本科,专业是应用化学。毕业之后我回国Gap一年,经历了一段正式工作和一段实习后,我又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了一年硕士,还是学化学。2021年9月硕士毕业回国,我的职业规划很清晰:去外企、做研发。 毕业的时候刚好赶上那一年的秋招,我总共投了50多家公司,大多是快消公司,类似联合利华、宝洁,还有拜耳、辉瑞这些知名药厂。我刚找工作的时候信心满满,觉得自己能拿很多Offer,结果两个月过去了,直到11月中旬才收到终面通知。 求职过程中我非常煎熬。化学专业是“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之一,本来就不太好找工作,化学专业想做研发基本就是进实验室,如果想去更好的平台,那就只能在几家大公司里面找。几场面试下来,我的对手全是来自复旦、交大、南洋理工、UCL等等高校,甚至还有PhD。 收到终面邀请前,我一度心灰意冷,考虑要不要直接转行算了,我就报了一个数据分析的课,想着做码农的薪水、机会、前景都不错。我甚至还投了一家汽车公司,跟化学没有一丁点关系。那段时间我一直在上各种面试辅导的课,宝洁八大问的每个问题我都准备了两个故事,中英文两版反复背。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熬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还要参加面试。 中间我还碰到过一家外企,终面放了我鸽子。我打电话过去询问情况,对方态度特别差,一番Battle下来,对方说给我另外安排一场,结果那场面试之前又告诉我,因为我对他们公司不满意,所以取消了面试。 可能运气是守恒的吧,我报了数据分析班的后两周,就收到了3场终面,当周就收到了一家Offer call,半个月后就给我发了正式Offer。这家公司是行业里的知名外企,从面试体验、面试官的态度上看,我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雇佣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交流。 所谓面试经验,其实就是用心准备、好好复盘。我在终面之前,会把公司官网全部看一遍,掌握他们最近的动态、新产品、合作项目。等到最后和大Boss1V1的时候,能说出你对公司的见解是很加分的。过程中,我很自信和笃定,自信就是“我说的就是对的”,笃定就是“我非常想进贵公司”。 留学生的求职环境确实不如从前,他们会看学校排名,还会觉得英硕都是水硕,外企还更希望求职者不完全是海外教育背景。但我比较乐观,我在德国的本科5年也练就了我的抗击打能力,因为德国的大学学业很重,毕业很难,我最后是发了“不毕业不回国”的毒誓才熬下去的。 入职半年,我对公司的工作内容、薪资、氛围都特别满意。算下来德国留学一年花费15万左右,英国一年花费35万左右,如果五六年能赚回这个钱最好了。不过我还是更看重工作、成长本身,希望在管培轮岗里,我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地方。 回国第一份工作薪资6500元,今年打算去体验“跑龙套” 许树 | 26岁 北京 我本科是在美国学的商科,学费折合人民币在80万到100万之间。2018年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去了酒店行业一家头部品牌,薪资只有6500元,其中500元还是我们所有管培生跟公司争取来的。 不过,我和我父母从来都没有想过专门计算留学的投入产出比。对我来说,留学最重要的是经历。海外那几年带给我的远远不只是留学生的学历和身份,而是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体验新的生活。而且大学四年,我也不算荒废。从上大学开始,我父母就已经不再给我“输血”提供生活费了,我的生活费都是自己赚的,而且我还拿到了奖学金。当时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其实也是我毕业时申请到的一个国际项目,只招4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国际项目是在美国工作一年,再回中国工作一年半,回国工作的酒店也是头部大酒店。但2018年回国后,我只做了半年就离职了,觉得这份工作不太适合我。第二份工作我进入了旅游业,主要提供高端入境游服务。 我觉得,自己回国之后,就是和国内本科、硕士毕业的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留学生唯一拥有的优势,可能就只是语言优势。也可能是因为,我不太了解国内求职市场的技巧,包括谈薪等,我第二份工作的薪资是7000元。 接着,就遇到了2020年疫情,疫情期间,我们都是发半薪。后来,我自己单独做了一个项目,薪资才达到了万元左右。到去年底,旅游行业越来越不好做,公司想裁员,我也想辞职,于是就在12月离职了。 离职后,离春节已经很近了,我先旅游了一个月。春节后去了趟深圳,因为疫情阴差阳错无法回家,我就先来了大理,当了义工。 这中间,我也在线上投了很多简历,但因为我想离开旅游行业,换个领域继续做策划。投出去的简历中,有回音的不多。还有的在上海,现在受疫情影响,很难安排下一轮面试。 我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朋友,也经常给我转发一些今年的人才市场行情,比如大厂裁员、今年没有“金三银四”等,我在大厂的学妹最近也发朋友圈说,感觉很丧很emo。 但我目前在大理的生活状态挺好的。前段时间,我和朋友在大理这边还体验了一把当群演、跑龙套,等义工工作到期后,我们打算就去跑龙套,也算是一种新的体验,而且还有一天100元日结的收入。我估计短期内可能不会再回到以前的工作状态了。 现在,出国留学太常见了,我身边很多人都有过海外学习经历,有毕业就创业的,但回国考公进入体制内、结婚生子过上平常日子的也不少。我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心态最重要,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pexels。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小鹿、陆迟、许树、宇哲、张乐乐为化名。
比亚迪官宣停产燃油车 为全球主要车企中首家
比亚迪或已成为全球首家宣布正式停产燃油汽车的传统车企。 4月3日,比亚迪通过官方微博宣布,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已经自今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比亚迪的汽车业务,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与此同时,比亚迪称将继续为现有燃油汽车客户提供售后,全生命周期内保障零配件供应。 事实上,在比亚迪官方近期公布的3月产销数据中,燃油车当月产销量均已经为0。此外,今年比亚迪累计生产燃油车也仅为4635辆。 比亚迪今年3月乘用车产品均为新能源汽车,当月共销售10.49万辆汽车,其中纯电车型销量为5.4万辆,累计同比增长271.05%,插电混动车型销量为5万辆,累计同比增长857.40%。 事实上,自2020年起,比亚迪的燃油车销量占比就已越来越小了。2020年比亚迪乘用车累计销量为42.6万辆,燃油车销量为23.7万辆,占比55%。而2021年,比亚迪乘用车总销量比2020年增长75.4%,达到73万辆,其中新能源车约60万辆,占据总销量的82%。而燃油车仅有13万辆,所占比例从2020年的55%迅速滑落到17.8%。 燃油车销量下滑的同时,比亚迪旗下的纯电和插电式混动车型实现了大幅增长。去年,比亚迪纯电和混动车型累计销量分别达32万辆和27.2万辆,同比增长144.9%、467.6%。 上个月,比亚迪开始将旗下的DM-i混动系统外供给创维汽车,这是比亚迪首次向其他车企外供自己的混动系统。对此,一位比亚迪的负责人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未来不排除向其他更多车企外供该系统的可能性。” 据了解,比亚迪预备用混动产品,覆盖燃油车客户。 国海证券在一份研报中谈到,DM-i混动车型成为比亚迪汽车销量增长的最大推动力,“DM-i混动系统作为比亚迪第四代PHEV 技术,产品力突出,价格也比上一代DM车型明显降低。” 去年,比亚迪DM-i混动车型就曾多次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2021年5月,比亚迪在其官方账号上针对DM-i车型供货问题出具了相关说明,并表示“由于订单过多、车辆交付较慢,目前新增订单交付仍需平均3-5个月的等待时间。”而在9月e平台3.0的发布会上,王传福还因DM-i车型交付慢,消费者等待时间过久等问题向客户鞠躬致歉。 对于2022年的销量目标,比亚迪曾表示,保守预计为150万辆,若供应链向好,则将冲击200万辆的销售目标。停售燃油车后,比亚迪将只能依靠旗下的纯电和插电式混动车型实现该目标。
10元小酒馆,一年亏2亿, “夜店拼多多”失宠?
撰文 / 周梦婷 编辑 / 田晏林 有着“夜店拼多多”、“酒水界蜜雪冰城”和“夜间星巴克”称号的海伦司,在上市一年后,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 作为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上市的小酒馆,海伦司在清明节前夕公布了上市后的首份财报。与增长的营收和经营规模截然相反的是,该公司在2021年净利润亏损达到2.3亿元。在荷尔蒙爆棚的小酒馆里,这显然不是能令人兴奋的数字。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激烈。截至4月4日收盘,报价13.78港元/股,相较历史最高价近乎腰斩。实际上,自2021年9月上市后,海伦司股价就从未超过其上市首日达到的最高价25.75港元/股。公司总市值也缩减到171.29亿元。 尽管被年轻人喝成“小酒馆第一股”,但上市似乎没能让这家企业赚到更多的钱,反而令其迷失在对规模的追逐中,企业的经营困境也逐渐显现。 海伦司创始人徐炳忠是湖北利川人,现年48岁的他,年轻时曾当过侦查兵,退伍后还做过三年保安。 在创办海伦司之前,徐炳忠也曾经历过几次失败的酒馆生意。为了不重蹈覆辙,他开始重视前期调研,在阳朔、桂林、大理、丽江等背包客经常出没的地方考察过,甚至还去过老挝。 2009年,带着从老挝开小酒馆赚来的第一桶金,徐炳忠在“宇宙中心”北京五道口,一个十分隐秘的民房里,开了海伦司的第一家店。整体空间风格主打东南亚异域风情,客户锁定在海外留学生上。 当兵的经历或许让徐炳忠对地形侦查有特殊的判断。当时那间民房的年租金只要20万,往前再走500米,价格就高出10倍。在繁华地段,选择偏僻位置,是徐炳忠的经营特色。他认为这样既能保证较低的租金成本,又不至于无人问津。 但海伦司留给外界最大的记忆点,是其低廉的产品价格。与部分酒吧每瓶啤酒15元至30元的均价相比,海伦司凭借10元以下的酒水单价,牢牢抓住年轻人最简单的快乐。 在此后的12年里,依靠这些经营思路,海伦司开始全国扩张,逐渐发展成连锁品牌。截至2022年3月25日,海伦司的酒馆数量已达到854家,较2021年末增加了72家,今年还计划新增900家。 然而,在一片高歌猛进声中,鲜少有人注意到,海伦司的第一家小酒馆已经悄然关闭。规模扩张并未让这家上市公司盈利。 更为棘手的是,《财经天下》周刊观察到,快餐、正餐、茶饮目前都盯紧了小酒馆这个市场。海伦司的经营压力可想而知。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新增酒馆数量,快速强占市场份额,在策略上是正确的,但背后如何做好运营管理,是海伦司要面对的一个巨大隐性风险。” (图源:视觉中国) 10元小酒馆难“讨好”年轻人 4月,北京华灯初上,繁华的工人体育场还没有进入最狂躁的时刻。但坐落在酒吧一条街上的海伦司工体店,已陆续有顾客出入。 作为一家主打年轻人线下社交平台的小酒馆,海伦司不像其他酒吧一样选在较为显眼的地方,这对顾客的方向感是个考验。《财经天下》周刊也是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 入口处“富丽堂皇”的东南亚元素是海伦司全国连锁的统一风格,这样的装修环节往往要耗时超过40天。据工作人员介绍,平日里的顾客以年轻情侣、大学生为主。低廉的价格水平,很适合在校大学生和刚工作的年轻人。去年圣诞节高峰期,海伦司门口还排起了长队。 《财经天下》周刊在点单小程序上看到,海伦司以自有产品为主,包括海伦司啤酒、饮料化酒饮和小吃;第三方品牌酒饮为辅,包括百威啤酒、1664原味、科罗娜等。 以工体店为例,单瓶最贵的酒水是百威啤酒,225ml规格,售价为 9.99元/瓶。而自家产品便宜,同样规格的海伦司精酿啤酒售价只要 7.8元/瓶。比起工体的其他酒吧,海伦司更像是高级一点的大排档。而且这里不设最低消费,允许顾客自带小吃,也赚得一波年轻人的好感,甚至也有高中生来此小聚。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同款啤酒在其他酒吧平均售价为每瓶15元至30元,海伦司售价比市场平均售价低了约35%至67%。 这大概率也是海伦司选择偏僻位置开店的原因。他们认为凭借口碑和社交属性,不用基于LBS(位置服务),也不用随机消费,年轻人会主动“投奔”。 但《财经天下》周刊在探访后发现,海伦司现在越来越难“讨好”年轻人。一位在校大学生表示,第一次去海伦司参加同学聚会,一是图便宜,二是比较好奇,“但去了之后,感觉也就那样,环境也一般,以后朋友再聚会,肯定不会选择了。” 在工体店,有顾客点了一瓶海伦司自产的葡萄味啤酒、一瓶海伦司奶啤,外加一盘黄瓜,总共消费37.6元。低售价带给她的最大味觉感受是“葡萄味啤酒像甜水,奶啤像养乐多”。她自嘲,来到小酒馆竟然喝了两瓶饮料。 不同于其他酒吧的彻夜通宵,海伦司的营业时间从晚上六点半到次日凌晨两点。通常在一点钟左右,顾客已经几乎全都离开,“这些年轻人会选择再去旁边夜店蹦迪。”工作人员说。 海伦司更像是个娱乐中转站。在经常出入酒吧的顾客看来,这里就是没有蹦迪和表演的夜店,好像“夜店拼多多”,在背景音乐和灯光上模仿夜店,但在设备、家具等细节上比夜店低级。对于翻台率本身就低的小酒馆来说,这些客户评价着实令海伦司堪忧。 (图源:视觉中国) 翻倍开店,钱赔哪儿了? 尽管2021年海伦司营收18.36亿元,同比增长124%,但上市第一年却出现2.3亿元的亏损。对照2020年7007万元的净利润,同比由盈转亏。面对股东和背后的资本方,海伦司有些不好交代。 但这并非是海伦司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2020年,该公司净利润较2019年下滑了9000多万元。在上市前夕,截至2021年3月31日,海伦司亏损了7600万元。 海伦司将此次亏损原因归结为“可转换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这里涉及两个概念——可转换优先股和公允价值。 通常,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增强股票的市场流通性,许多企业会发行可转换优先股。另外,在国际会计准则里,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在会计从业者看来,海伦司的解释暗示了该公司的债务价值变低,投资者的投资意愿随之降低。 海伦司的症结出在哪里?《财经天下》周刊在走访后发现,经营成本过高,营收结构单一,很难找到规模和利润的平衡点是这家企业正在面对的经营困境。 最早,海伦司的经营模式是直营+加盟,不过在上市前为了能更好地向资本和二级市场讲好品牌故事、吸引投资人,海伦司改成了全直营模式。 虽然这可以更好地对产品、运营、服务、供应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但随着店铺数量迅速增长,直营模式带来的成本压力也迅速提升。一位酒吧经营者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场地租金、人力、原料是成本支出的“三座大山”。 2021年,海伦司仅雇员福利及人力成本就同比大增225.1%至5.8亿元,增速远超营收涨幅。而那一年,在疫情之下,海伦司新开了500多家小酒馆。平均到每天至少都有一家新店开业,这对于企业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都是不小的考验。 《财经天下》周刊还注意到另一组数字,2021年该公司自有产品和第三方品牌酒饮的收入分别为14.32亿元和3.5亿元,合计占其总收入的97.1%。也就是说,海伦司几乎所有营收都来自酒水业务,营收结构单一,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利润增长。 海伦司为什么不能停止扩张,等一等利润呢?在朱丹蓬看来,海伦司之所以快速增加酒馆数量,是因为在整个中国小酒馆行业还没有形成“巨无霸”的时候,做到品牌化、规模化,能为自己抢占发展的有利时机。 但低于10元的酒水价格,盈利空间实在太小了。海伦司认为将规模做大,从而增强议价力,降低第三方品牌酒饮的成本价。现在看来,意义比较有限。 2021年,海伦司曾有过一次提价行为,对外宣称由于原材料、物流等成本的上涨,将对自有产品果啤、奶啤上涨4角钱,百威、科罗娜等第三方品牌则上涨1角9分钱。为此,海伦司还小心翼翼地致歉。毕竟它以低廉赢得顾客青睐,不敢承受涨价造成的客源流失。 过去的一年,为了控制成本支出,海伦司尝试了多种方法。比如,批量使用外包人员,大量启用毛利率更高的海伦司自有产品等。2021年,在海伦司总计7000多名的员工里,其中有6000多人来自外包公司;有超过78%的营收来自自有产品,第三方品牌酒饮占比仅19%。 此外,海伦司还将新增的店铺向租金相对较低的三四线城市下沉。2021年,在一线城市,海伦司仅增加了26家酒馆;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却增加了405家。海伦司也表示,将继续拓展酒馆网络,加大对下沉市场的布局。 朱丹蓬认为,虽然这些城市商业租金较低,但在持续消费方面较弱,“有能力持续去酒吧消费的人并不多,这也是所有酒吧在三四线城市经营的弊端。” 某三线城市的酒吧老板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当前他的酒吧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开业,但房租还得照常交,他感到有些吃力。海伦司也表示,2021年新开的酒馆多数集中在2021年下半年开业,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部门酒馆受到部分城市的相关限制措施。 不过,有行业调查报告指出,疫情未对中国酒馆行业产生根本性影响,酒馆数量和营收未来仍将保持较高增速。截至2022年3月25日,海伦司的酒馆数量达到854家。该公司预计到2023年底,门店将增至2200家。今年以来,不到四个月时间,海伦司已经新开了72家店。 朱丹蓬坦言,如何良性运营是每家企业在扩张后都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海伦司需要尽快在规模和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点。 (图源:视觉中国) 小酒馆是不是大生意? 2016年2月,位于武汉市东湖边的海伦司,因店面租约到期,宣告即将停止营业。让人意外的是,大批从五湖四海赶来的年轻人,在这里自发举行了一场大规模告别仪式。 他们中的有些人,毕业论文是在这里写的,恋爱是在这里谈的,许多天方夜谭的人生理想也是在这里“吹”出去的。 在这场告别仪式上,所有人都唱着歌,有哭有笑地怀念留在这里的青春。一位来自武汉的新闻系大学生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制成一部名为《东湖告别》的纪录片,在当年引起网络热议。 尽管瞄准年轻人市场的海伦司有情怀加持,但在上市后,这家企业再也没做出像“可乐桶”一样的爆款产品。而且从公司内部经营看,生意模式简单易复制,没能给股东赚到钱。资本市场也在怀疑,这样的小酒馆是否还能把年轻人持续留住。 从外部环境看,海伦司的竞争对手逐渐起势。 最早入局“餐饮+酒”模式的是奈雪小酒馆,推出了新的品牌Bla Bal Bal,主要针对与年轻群体的微醺文化。2021年,快餐店老乡鸡还高调推出了首家小酒馆。就连卖饺子的喜家德,也布局了小酒馆市场,成立喜家德饺子酒馆,以“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为主题,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此外,凑凑火锅也推出了全国首家“火锅+酒馆+茶饮”新模式店,星巴克也通过Mixato酒坊试水小酒馆行业。而且江小白、青岛啤酒、华润啤酒、燕京啤酒等众多酒企,都表示将研究拓展小酒馆业务。 资本也开始扶持一些酒吧品牌。 2022年1月,被称为“酒水博物馆”的连锁餐酒吧品牌“COMMUNE”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早在2020年,连锁酒馆品牌“猫员外”便完成过亿元的Pre-A及A轮融资。与此同时,RISSE锐肆酒馆也在半年内相继完成两轮数千万元的天使轮和天使+轮融资。 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预测,中国酒馆数量将于2025年达到5.65万家,酒馆行业营业收入也将于2025年达到1839亿元。 特别是随着“夜经济”的兴起,小酒馆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快餐店、正餐企业,茶饮店,还是酒企,都瞄上了这块“肥肉”。据了解,海伦司目前市场规模占行业第一,但市场份额也不过1.1%。 或许对于海伦司来说,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只要盘子够大,养成一只“独角兽”非常轻松。 但当盘子足够大,容下的便不会只有一头“兽”。行业分散化特质明显,未来市场究竟谁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依然难测。 对海伦司来说,要想把小酒馆做成大生意,仅以低价酒或者允许外带食物等自由的经营方式“讨好”年轻人,是很难在短期内看到高回报的,需要尝试更多方式提高用户粘性。
世界华人芯片往事
作者:科技老兵戴辉 六十年一甲子。60多年以前,随着集成电路的发明,人类进入新的时代。众多大名鼎鼎的企业诞生。 值得一提的是,华人在芯片历史上分量很重。去年全球10大IC设计公司中,华人操盘的有八家,台积电在晶圆代工上也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胡正明教授的伟大发明延长了摩尔定律的生命...... 过去短短二十多年里,以通信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进展迅速。全球广泛建设基站和光连接,人民群众普及了手机,智能汽车更是成为了手机的延伸。 芯片产业的蛋糕也随之越做越大。”世界工厂“中国的产业链也越来越重要。 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最大的得益者是全世界的老百姓,不再有“数字鸿沟”。科技老兵戴辉我也曾满世界”为人民服务“,2000年就去了乌兹别克斯坦。 第一章:华人是美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创造力量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华人也是移民之一。 跨越美国东西(1869年通车)的大铁路和跨越加拿大东西(1889年通车)的两条大铁路奠定了整个北美的基础,很多华工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图注:2015年自驾加州1号公路,沿太平洋的铁轨 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从此开始了大发展。 加州铁路大王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Sr.) (1824.3.9-1893.6.21)曾担任加州第一任州长。为了纪念早逝的独子,斯坦福夫妇捐建了斯坦福大学,1891年10月1日揭幕。他鼓励他的学生们去创建自己的公司。利用特曼借给的538美元,1939年在车库里创建的惠普被认为是硅谷的开始。 一战期间,从1917年4月3日至1918年8月3日的短短的一年半中,有8万多名中国劳工(总共14万多人)通过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跨越两大洋,奔赴法国战场,支援了协约国作战,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图注:横贯加拿大东西海岸的铁路(作者戴辉摄) 1944年3月,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的吴健雄博士已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应邀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并参与了极其机密的“曼哈顿计划”。她解决了连锁反应无法持续的巨大难题,被称为”原子弹之母”。如果没有她,二战还会多持续一些时间,也会有更多生灵涂炭。她的工作,也开启了和平利用核能发电的大门。 贝尔实验室诞生了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朱棣文(开创了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崔琦(发现二维电子系统中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两位华裔科学家。图注:贝尔实验室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电星一号”(Telstar I)的备份星 高琨(光通信之父)1966年指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他与贝尔实验室的两位共同得主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一起获得诺贝尔奖。 今天,我们在4G/5G智能手机上尽情浏览小视频,或者跨越半个地球不限时长地视频通话,都要归功于光纤通信带来的巨大带宽。 图注:年青时代的高锟 第二章:华人是美国半导体历史重要创造力量 硅谷是移民城市,凝结了全球的创造力,华人是重要的创造力量。 1958年,Jack Kilby(德州仪器科学家)发明了集成电路,可以将多个晶体管制作在一小块锗芯片上。同年,Robert Noyce(仙童半导体科学家) 发明了商业前景更加广阔的“硅”集成电路技术,造就了“硅谷Silicon Valley”。 图注:纪念IC发明60年,2018年和明锐理想冀运景访问INTEL博物馆 IC(集成电路)调侃为Indian+Chinese。印度裔搞芯片厉害吗?实际上,在芯片(IC)领域几乎没有听说特别有名的印度裔。 不过,从IC起家的硅谷确实有很多有名的印度裔,如Alphabet(谷歌母公司)CEO、Adobe CEO和微软CEO(位于西雅图)等,但他们主要是在软件和互联网领域。这和印度的外包软件产业繁荣有密切关系(印度的硬件则很弱)。2001年,我在孟买机场曾偶遇著名软件公司INFOSYS的创始人N. R. Narayana Murthy,斗胆上去跟他聊了几句。他和蔼地说中国FOUNDER的软件搞得不错,后来我才知道是当年如日中天的方正排版软件。 当今世界上,华人操盘的芯片设计企业(Fabless Design)有不少。全球10大IC设计公司中,华人操盘的有八家。这当然和中国大陆逐步发展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子整机制造地密切相关。 四家中国台湾公司位居前十,他们是联发科(MediaTek)、联咏(Novatek)、瑞昱(Realtek)和奇景(Himax)。本文第三章专门讲述中国台湾的芯片故事。1、曾服务于台积电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胡正明教授,发明了革命性的FinFET工艺,突破了20nm制程的限制。 下面历数一下我知道的有名的在美国芯片领域搞出了名堂的华人。 深圳芯片元老黄学良曾向我形象地介绍,这个发明是3D的工艺,之前则是2D。曾于伯克利做访问学者的北大何进教授则介绍,胡正明勉励麒麟芯片“吃螃蟹”采用最新的16纳米 FinFET工艺,而后麒麟950芯片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为胡正明教授颁发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未来诺贝尔奖可期。我曾听他的同学蒋尚义(”蒋爸“)在论坛里讲:从胡教授这里,才知道这世界上有这么多种的奖项! 近日,硅谷华美半导体协会(CASPA)会长周浩华博士、副会长夏海涛博士、曲明玉(秘书长)一行拜访了伟大的胡教授。 图注:王格,曲明玉,夏海涛,胡正明教授,周浩华,华启伟,阙晓燕,包融 图注:2001年,张忠谋赠胡正明教授的汉字:“拿出办法来!” 胡正明有个博士学生很厉害,就是梁孟松。他先后在AMD、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工作,威名远扬。 2、德克萨斯仪器(TI)历史上的华人高管张忠谋和他的下属张汝京、大陆提拔的谢兵。蒋尚义和赵海军也都在TI工作过。 张忠谋1958年加入TI,并与集成电路发明者Jack Kilby有交集,两人经常一起喝咖啡聊天,类似于“头脑风暴”。他在1967年成为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仅次于董事长和总裁。那时候TI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企业,据说六万员工中的一半归张忠谋管。 1977年,张汝京入职德州仪器,一直工作了20年,被称为“建厂狂魔”,先后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和意大利等国家,建设了10多家大型芯片工厂。在长达10年里,他是张忠谋的下属。 蒋尚义和赵海军也都在TI工作过,都是搞晶圆的高手。 超级大公司中少有的从中国大陆发展出去的高级经理人是毕业于西电的谢兵。他于 1999 年加入 TI中国区,后升任为全球销售与市场应用高级副总裁。他2020年退休,并担任了华米科技(黄汪)和汇顶科技(张帆)的独立董事。 我对TI最熟悉的芯片是DSP。我卖过很多个GSM基站,基带处理都是在TI的DSP上实现的。 3、INTEL历史中的华人高管虞有澄与江宏 INTEL和TI是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公司,不在上述榜单之中。早期的AMD和IBM的芯片事业也是如此,后来两家剥离出晶圆厂,成为格罗方德(格芯)。 硅基集成电路发明者Robert Noyce于1968年合伙创立了INTEL,为了让更多外国人获得美国工作签证,他在国会证词中称,1985 年英特尔新聘用的 80% 的博士和 50% 的硕士都在国外出生。他甚至打趣道,这些人往往“比我们这里的学生准备得更充分”。尹志尧(中微半导体CEO)在1980时代中期在INTEL工作,他说:“美国英特尔研发中心的组长、经理大多数是华人,包括工艺集成部门的核心工程师很多都是华人。” 虞有澄博士1967年进入有“半导体工业摇篮”之称的仙童科技,1972年离开仙童科技加入英特尔公司,曾任英特尔公司资深副总裁兼微处理器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是华人在高科技产业中的优异典范。他写了一本书《我看英特尔:华裔副总裁的现身说法》,他参与了靠DRAM起家的英特尔公司,不得不舍弃DRAM的悲壮决策,他也引领了386、486、奔腾、PentiumII的辉煌时代。 记得95年中国多媒体大会在中山大学举行,INTEL的人介绍:有了奔腾(93年诞生)以后,电脑再也不用电影卡以及汉卡了,电影解码可以在CPU上直接进行。我当时深表惊奇,现在看来就稀松平常了。 江宏是英特尔院士、视觉计算事业部首席高级工程师、视觉计算首席架构师,英特尔Iris (锐炬)显示芯片创始人,也是英特尔公司技术团队中成就最多的华人。江宏于1996年加入英特尔公司技术团队。刚开始时,英特尔的视频芯片设计工作只有江宏一人,所做工作涉及的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如电视输出。 插述一段故事。前英特尔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马宏升(Sean Maloney)在大中华区耕耘很多年,并推动于2010年在大连建成12英寸晶圆厂。2016年,我有幸和他的公子马致杰(George Maloney,JFROG中国CEO)一起访问以色列。小马哥从小在香港读书,能讲非常标准的国语和粤语。 图注:右起:JFROG马致杰(George Maloney)、时任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马腾(Matan Vilnai)、原MARVELL市场负责人Aviad Enav Zagha(绰号“A总”)与作者戴辉,2016年 4、英伟达NVIDIA CEO黄仁勋是传奇人物。 他有“老黄”、”皮裤男“、“两弹元勋”等爱称,我有幸远远见过一面。 图注:2015年3月的GPU技术大会无人驾驶高峰对话,AI时代崛起 5、AMD CEO苏姿丰,游戏玩家们给了她一个昵称为“苏妈”。 她是一个狠角色。AMD作为轻资产的芯片设计企业(晶圆厂剥离成格芯、封装剥离给通富),在22年2月15日的市值首次超过了拥有重资产的晶圆厂的INTEL。犹记得有些年,还流传着一个说法:若不是因为反垄断法,AMD早已在INTEL的重压下不复存在了。 图注:苏妈标志性动作是用戴着硕大钻戒的左手发布芯片 6、已为AMD收购的FPGA公司赛灵思XILINX是华人CEO VICTOR PENG操盘。可惜我没有找到他的中文名字。2018年,美国自适应和智能计算公司赛灵思宣布,收购清华系的人工智能(AI)芯片初创公司深鉴科技。 7、博通BROADCOM 的CEO为并购高手陈福阳Tan Hock Eng。 博通在有线(如数据通信交换机)和无线通信(如WIFI6)领域具有领导地位。 博通的历史非常纠结,还差点兼并了高通。博通最早就是一家美国公司,总部在美国加州欧文市,2016年被安高华(Avago)收购后仍以博通为名,总部在新加坡,17年宣布计划将总部迁回美国,18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下令禁止该公司以1170亿美元收购高通的交易,18年已完成了将总部从新加坡迁回美国的计划。 这里有个段子,国内还有个芯片公司”博通集成“俗称为”小博通“。 8、洪筱英(上海交大55届)创立的豪威OmniVision Technologies的故事,这是较早的由大陆华人领衔的著名硅谷创业故事。 1995年,豪威科技创立,进入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并获得了中国台湾和成陶瓷 HCG二少东Stanley Chui的投资。合伙人都是华人,洪筱英掌舵,台湾来的Raymond Wu负责市场营销,T.C Tshu负责数字电路。在国家半导体做了两年模拟工艺的清华校友陈大同“被创业”成为了联合创始人之一,负责模拟电路,他引荐了多位学弟加入。 那个时候,耦合装置技术(CCD)是图像传感器主流,价格高,当年的数码相机价格高达数千元。豪威和台积电合作,在1997年开发成功全球首颗单芯片彩色CMOS图像传感器(CIS)。比起传统的CCD图像传感器,CIS在成本、体积及功耗上都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改进。短短数年间,引发了一场技术更新换代的产业革命。90年代末,CIS 开始大量用于PC摄像头,后来更是成为了手机的标配,传统CCD大玩家SONY也掉转枪口主攻CIS方向。 豪威科技是美国半导体产业在图像传感领域的突破之作,打破了日本在图像传感芯片领域的垄断。 聚焦中国市场是豪威最重要的成功因素之一。据原豪威高管杜峥(芯视达CEO、东大)介绍,豪威在中国投资了先进封装企业(晶方),更是努力扶持了不少摄像头模组(CCM模组)企业进入“果链”。 中国大陆CIS芯片已经群体崛起,如韦尔股份(收购了豪威和思比科)、格科微(赵立新创立)、思特威(徐辰创立)、芯视达(杜峥创立)等。 9、美满电子为芯片创业黄埔军校,戴姓芯片创业者甚多 1995年,戴伟立和周秀文夫妻、弟弟周秀武在客厅里创立了MARVELL(美满电子),最早一颗成功的芯片是为希捷提供机械硬盘主控芯片。 美满在中国上海设有大规模的研发中心,被誉为是华人芯片创业的“黄埔军校”。大概有约20家芯片创业系,如景略半导体(何润生)、博流智能(宋永华)、翱捷(原RDA创始人戴保家收购了MARVELL的手机芯片部门,赵锡凯负责)、恒玄(张亮)等。我的本科同学杨如春在硅谷搞芯片咨询服务。我的研究生同学古陶是盛科网络高管,则是和美满与博通竞争数据交换机芯片业务。 与戴(代)和芯片同时相关的还有:戴伟立的大哥戴伟民创立了IP授权服务提供商芯原,收购了二哥戴伟进创立的图芯公司,英国著名芯片公司Dialog叫戴泺格、澜起科技co-founder戴光辉、财经媒体“饭统戴老板”、科技老兵戴辉、戴泽华(华势资本)、代文亮(芯和EDA)、天使代新社(电源村发起人)、戴湧(千米电子)、戴亚奇(武岳峰)等。 10、EDA两大巨头的CEO都是华裔 EDA是重要的IC设计软件,两大巨头是CADENCE(陈立武任 CEO)、新思科技(陈志宽任总裁)......因为大陆涌现出大量芯片设计初创企业,所以这两家公司在大陆的业务规模很大。 11、高通芯片历史缔造者之一的邹求真 高通(圣地亚哥)是和台积电合作成功的典范之一。03年我在广州见过雅各布父子来中国推广CDMA BREW业务,也正是在那年,华为和高通开始合作开发3G手机,这是华为自研手机事业的开始。早在1993年进入高通并曾任高通副总裁的邹求真是高通芯片业务的早期创始人之一。这哥们居然与我在东大有两年交集(1990-92),相信在高高的法国梧桐下我们曾相错而过。 曾创立著名芯片设计企业的华人还有: 12、VCD和DVD历史的缔造者孙燕生 孙燕生1981年起先后创办了Weitek、C-Cube和DVS等多家硅谷非常知名的多媒体技术公司,被DVD Forum授予唯一终身成就奖和被称为“MPEG之父”。 1992年,C-CUBE公司推出了图像解压缩芯片,实现MPEG-1硬解码,实现了对视频数据的压缩。 VCD标准的光盘走入大街小巷,VCD机和电影卡也应运而生,给了很多欢乐记忆:老板,换碟! 13、几位香港人创立加拿大ATI,一度与英伟达齐名 1985年,来自香港的刘理凯、刘百行、何国源、班尼·刘在加拿大创办了显示芯片和显卡提供商ATI,并常年与NVIDIA并驾齐驱。在2006年7月24日,ATI被AMD以54亿美元收购。 14、与芯片结合非常紧密的还有王安电脑和金士顿存储器 名噪一时的王安电脑,为IBM PC兼容机所接替,故事情节类似四通文字处理机一样从辉煌到陨落; 1987年,破产后不得不再次创业的杜纪川和孙大卫在硅谷创立了KINGSTON(金士顿存储器),其深圳封装厂沛顿已出售给深南电路。 第三章:中国台湾芯片因消费电子和PC产业而成功 时龙兴教授认为,做芯片是两件事,第一是要做出来,第二还要用上去。如果有自主设计的电子整机产业,便可以导入芯片,这是产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1、六七十年代,台湾和香港的电子整机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工研院芯片产业的起步。 1964年美国通用电子在台北新店设立电视机的生产工厂,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工厂,促成这个的背景是全球性的电视机生产过剩。美国家电品牌RCA(美国无线电公司)则在1970年至1992年期间于台湾设厂。 图注:1954年RCA推出首台彩色电视机CT-100 台湾电子业传奇人物黄任中算是台湾第一大产业—电子业上游的元老之一。“花花公子”黄任中是政界大佬黄少谷的独子。“黄大少”有一些红颜知己如陈宝莲,他如段正淳和韦小宝,多情而重情。 他的出生地和祖籍是湖南省南县麻河口乡,与我出生长大的荷花乡仅隔一条小河,90年代,他慷慨捐资数千万修建了学校和大桥。陈宝莲参与演出的港片《国产零零柒》中,星爷来自“洞庭湖草头”(见其剧中档案),指的就是洞庭湖区的南县。 图注:陈宝莲和星爷 1971年,黄任中放弃美国的丰厚待遇回台,他得到美国橡树公司(OAK)修理电视零件的机会而自行创业,从一间小修理铺一路迅速发展为超大的装配厂。他还说服美国老板在台湾设厂生产电路基板,使他爬上美国营运总部的副总裁。1985年,他拥有了45间大规模的电子工厂。 1977年,台湾工研院选定引进集成电路中的CMOS技术,从电视机做得很好的RCA(美国无线电公司)公司引进技术落成了第一座集成电路三英寸示范工厂。员工则在RCA接受了训练。 第一批产品就是电子表的IC,这是台湾制造的第一颗集成电路。一位在香港做电子表的台商给了他们10万颗芯片的订单。不到一年,工研院的芯片生产良率甚至超过了当师傅的美国RCA。据说后来又推出了电视机遥控IC等,打下了基础。此时台湾或香港已经有了电视机遥控器的设计能力。深圳国微系祝昌华回忆历史,90年代初起家时做过电视遥控器和鸿运扇电路板模块设计。 工研院培育成功的企业超过280家,先后从工研院走出的企业包括联电、台积电、世界先进、华邦电子、晶圆光电、台湾光罩等。 2、台积电的成立改变了世界芯片历史,芯片设计行业诞生 李国鼎“三顾茅庐”邀请张忠谋赴中国台湾。1987年,台积电(还有联电)晶圆厂开创了晶圆代工模式(FOUNDRY),通过了INTEL的认证并获得了订单(应该是CPU)。台积电第一座工厂(一厂)是引进飞利浦资金和技术建立的六英寸工厂。张忠谋表示:没有李国鼎,就没有台积电。 图注:84年,时任工研院院长的张忠谋(左4)与荷兰飞利浦签约合作,左1立者为时任行政院科技顾问小组召集人李国鼎 1987年开始,台积电推广晶圆代工(FOUNDRY)模式。无晶圆芯片设计企业(FABLESS DEGIGN)就轻装上阵,这真的是一场芯片技术的革命! 著名管理学家Michael Porter总结说,台积电的芯片代工模式“创造自己的行业,也创造了客户的行业”。 现在的台积电已经不能以“代工”这样的名字来形容了,他已经是世界芯片的金字塔,牵引着全人类芯片技术的发展。台积电的成功不仅仅是一家公司个别的成功,也是”Foundry + Fabless”模式的成功,而有了台积电,才能驱使一批优秀的芯片设计企业诞生。 2002年时,半导体产业仍在苦苦思考,当制程技术微缩到90纳米以下时,微影技术该何去何从。台积电微影技术研发负责人林本坚提出了“浸润式微影技术”。两年后,荷兰ASML半导体设备公司与台积电共同开发的浸润式微影机台问世,一举超过了走“干式”路线的日本光刻机产业(佳能和尼康)。“浸润式微影之父”林本坚现在掌舵了台湾清华大学的半导体学院。 3、个人电脑PC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台湾芯片设计行业的发展。 上面提到全球前十大IC设计企业有四家在中国台湾,他们是联发科(MediaTek)、联咏(Novatek)、瑞昱(Realtek)和奇景(Himax)。巧得很,他们起家的契机,都是因为台湾本土自主设计的个人电脑和外设的大发展。 1981年8月,IBM推出了IBM PC。1982年,IBM公开了IBM PC上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术资料,从而形成了PC机的“开放标准”。随后,IBM兼容机风起云涌。我是在1988年第一次接触到了PC,用颤抖的“一指禅”编写BASIC程序,画出了一个三角形。 80年代,工研院开发出了与IBM兼容的个人电脑,并将技术转让给相关企业,带动了台湾PC产业的发展,台湾也因此有了个人电脑PC的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公司)产业。李国鼎对PC产业很关注,还有个故事。1983年,宏碁与神通计算机同时争取美国ITT公司的代工订单,但并无把握;李国鼎知道后立刻致函美国ITT公司,极力推荐,不久,宏碁与神通都接到订单,受到很大的鼓舞。 台湾的主板产业也高度发达,三巨头是华硕(1990年成立)、技嘉(1986年成立)和微星(1986年成立)等。去电脑城攒过机的,对主板都清楚得很。 A、瑞昱(Realtek)——螃蟹卡 创办于1987年10月21日,最初是生产电脑周边用品,后来开始研发网络芯片,并于1991年推出台湾首颗自行研发的以太网卡控制器RTL8002。早期网络芯片与音效芯片都是独立的PCI接口卡时,产品性价比相当高,被电脑爱好者昵称为“螃蟹卡”。迄今,半数以上的Windows桌机和笔记本电脑均内置其声卡。 图注:图标类似螃蟹 B、奇景(Himax)光电 2001年从液晶面板巨头奇美电子独立出来,专精各种平面显示器之集成电路的研发。 C、联咏科技(Novatek) 1980年成立的联电UMC是台湾第一家半导体厂,历史早过台积电TSMC(1987年成立)。 1997年,联华电子(UMC)决定ALL IN专业晶圆代工(foundry)道路,剥离芯片设计事业,于是各个芯片设计部门都出去拉杆子创业了,有了联发科、联咏、联阳等IC设计企业。 联咏科技(Novatek)创立初期以电脑周边芯片为主,其后重心转向电脑液晶显示器驱动IC及系统单晶片等显示技术、影像处理。 D、联发科的故事最为大家所熟知了。 1997年,蔡明介与他带领的多媒体芯片设计部门脱离联电,成立了联发科(MediaTek)。联发科以“三流价格、一流质量”,成功在电脑光驱芯片、电脑CD-RW(可擦写光盘)芯片市场上做大。 ”山寨机之王“则是联发科与华强北合作的经典之作。无数手机厂商可以在没有核心技术的情况下,直接采用手机公板(华勤、闻泰、龙旗等ODM公司可提供),自己配上特色外壳、键盘和电池就是一个花哨手机了。这和更早出现的华强北组装PC、华强北主叫识别山寨话机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注:2011年中国手机产业联盟和芯片F4之展讯、RDA、格科微、艾为 有意思的是,2001年成立的展讯“挂3G牛头,卖2G狗肉”,获得了联发科蔡明介的天使投资。后来,联发科和展讯却成为了激烈的竞争对手。 4、台系芯片公司的芯片创业力量在大陆发展 联发科创业系有获得联发科投资的星宸科技SigmaStar(林永育,原晨星中国区总经理)、深国科(杨承晋,联发科1号陆干)等。 值得表扬的是,一些杰出的芯片企业家从台湾来大陆创业,他们都和张汝京与郭台铭一样,为大中华的电子产业兴旺而努力。 瑞昱的一些创办人(叶南宏等)投资创立珠海矩力。陆干赵广民抓住了MP3芯片的机遇成“一代拳王”。 敦泰(胡正大)因重兵深圳,已经被视为深圳企业了,触控先锋。 刘景裕在深圳创办了富满电子成功上市,做模数混合芯片。 李庭育(江苏华存)、赖振楠(深圳宏芯宇)奋斗在存储领域。 ...... 第四章:华人投资人是半导体历史的重要力量 风险投资这个行业诞生于硅谷的芯片产业上。 当年,8位天才决定与威廉 · 肖克利(晶体管发明人)分道扬镳,在亚瑟.洛克(Hayden Stone的纽约投行工作)的帮助下,于1957年获得了一家名叫“仙童摄影器材公司(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 150万美元的投资,因而创立了仙童半导体。仙童是当之无愧的“黄埔军校”,衍生出好多芯片企业(如INTEL、AMD等)。 硅谷华人众多,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华人投资人。 1、李宗南曾在施乐主导对苹果的投资 1985年,李宗南博士在美国创办了第一个由华人成立的创业投资基金-Abacus Ventures。他早在1977年任职于Xerox(施乐)公司期间,就主导了施乐对Apple Computer(苹果电脑)的天使投资工作。根据公开资料,李博士看的方向主要是上层的整机和通信产业,并没有介入底层芯片产业领域的投资。 2、华人芯片天使”金手指“周顺圭投资了不少清华人创业项目 世界第一位主要投资芯片的华人天使投资人周顺圭先生有硅谷“金手指”之称。他从1993年开始从事风险投资,用自有资金投资了22家初创企业,其中8家上市,6家被收购,大部分是华人工程师创立的企业,如ZOOM(袁征)、NETSCREEN(清华系谢青兄弟、邓锋)、Fortinet(谢青)、兆易创新(清华系朱一民)等硅谷创业企业。 周顺圭是南京工学院(东大前身)电真空专业(电子管)1956级的学生。这里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电真空专业(1952年创立)。一年后,他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在日本深造十年之后去硅谷从事半导体材料和工艺研究。1984年,他在硅谷创立了从事集成电路服务业务的EICO, Inc.,一直站在科技最前沿。 图注:周顺圭回忆当年南工的高考录取线不亚于清华 2018年5月,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为周顺圭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 图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给周顺圭颁发捐赠证书 犹记得八九十年代,很多中国同学赴美留学,有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非常轰动,主题曲里唱到:Time and time again,you ask me,问我到底爱不爱你! 硅谷的清华校友有约两万人,不少从事芯片事业。我的小学同学陈伯友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我还因此到他宿舍睡了一个晚上。他毕业后赴波士顿留学,随后转战硅谷。他的清华同级同学许志翰以及他在北大奥赛班的同学唐壮就回国联袂创立了卓胜微,几经挫折,终于成功。 3、华登国际与第一个大陆风投芯片项目新涛科技 有一家硅谷专业风投很有代表性。1987年,年仅28岁的陈立武在旧金山创立华登国际(Walden International)。 电子部胡启立部长提议按照硅谷的风险投资模式运作。1997年杨崇和创立的新涛科技,获得了华登国际、华虹(中国集成电路909工程)、日本野村联合投资。两年后的2001年,新涛科技被美国IDT公司以8500万美元并购。这是大陆第一个由VC推动并成功退出的芯片项目案例。 在2002-2005年前后,亚洲市场半导体板块崛起,华登等一批来自海外的美元基金开始中国大陆投资半导体企业。不过底层科技很难搞,芯片并不是热点。据说那时看芯片项目的人,一桌子就可以坐得下,非常寂寞,上市退出的渠道也主要在海外。 4、科创板和半导体投资联盟,促进大陆芯片投资 有钱不一定能搞出芯片,但没有钱则是万万不能的。 2009年创业板开闸。2019年科创板开闸,极大地便利了海外学子归国创业搞芯片。老百姓也都知道芯片等底层科技的重要了。 大陆芯片事业开始热了起来。无数中外投资机构都在关注大陆的芯片产业,并涌现了很多芯片投资人。 中国半导体投资联盟是集微网同包括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在内的国内主要半导体投资机构发起设立的联盟组织,2017年9月在厦门成立。本人有幸参加了2020、2021两次年会,亲身感受到了资本圈的火热情怀,会议发布了TOP100榜单。 图注:爱集微发布中国大陆TOP 100芯片公司 第五章:阳光总在风雨后 因为大陆的电子整机产业非常发达,大陆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从2018年开始,中国进口芯片的金额就超过了3000亿美元,之后一路攀升,到2021年时,已经达到了4400亿美元(2.8万亿人民币)左右,6354.81亿颗。 这个金额,已经超过了每年原油的进口量。 在如此强大的需求下,本土的芯片产业也随之获得了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海思(HiSilicon)和紫光(Unigroup)都曾进入过全球十大IC设计企业榜单。 我曾经就海思的历史写过四篇文章:第一颗芯片(徐文伟)、麒麟芯片、视频监控芯片、机顶盒芯片的发展故事。海思目前的负责人是何庭波,幕后推手是徐直军。 紫光旗下则有展锐、紫光国微、紫光同创(FPGA)、长江存储等芯片资产。 大陆目前有数千家芯片设计公司,很多公司的创始人都来自硅谷,就不一一列举了。 “万马奔腾”,成长喜人,未来肯定将兼并整合出大规模的芯片平台公司,就看”鹿死谁手”了。海外的半导体发展历史上也曾大量兼并整合,目前美国上规模的IC设计企业也不到100家。 五年前,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商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3.8%,预计中国大陆企业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份额将从2020年的9%增长到2024年的17.4%。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大陆半导体集成电路(IC)产量将达到3594亿片,比上年增长33.3%,这一增长率是上一年16.2%的两倍多。 可恶的疫情总会要过去,中外国际交流也终将要恢复,我相信最阴郁的时刻已经过去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国际交流非常重要。2020年疫情严重时,我应硅谷华美半导体协会(CASPA)之约,面向硅谷做了一场学术报告:5G游戏——历史、现实、未来和冲突。 图注:2020年,作者戴辉主讲硅谷华美半导体协会(CASPA)线上论坛
3A平台遭殃 报告称AMD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更改CPU设置
原标题:3A 平台遭殃,报告称 AMD Radeon 软件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更改 CPU 设置(附解决方法) IT之家 4月4日消息,德国出版物 Igor's Lab 报告了 AMD Adrenalin GPU 软件的潜在异常情况,该软件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更改 CPU 设置。 报告称,目前的猜测是 AMD 的 Ryzen Master 模块集成到了 Adrenalin 22.3.1 或更高版本的软件中,无意中让程序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操纵了 CPU PBO 和 Precision Boost 设置。 根据用户反馈,该问题仅出现在 AMD CPU 和显卡组合上,也就是常说的“3A”平台,只有该硬件组合支持 Ryzen Master SDK。而使用英特尔 CPU + AMD 显卡或者 AMD CPU + 英特尔显卡都不受影响。 IT之家了解到,报告称,出于某种原因,AMD 的 Adrenalin 软件在应用 GPU 配置文件时会自动启用 PBO 或“CPU OC”设置,并使用任意设置覆盖用户原来的设置,可能会影响 CPU 的稳定性。 有多种方法可以将 CPU 恢复到其原始配置。第一种方法是进入主板的 BIOS 并重新输入所有 CPU 设置(如果运行默认设置,则禁用 PBO)。 第二种方法是运行 Radeon Software Slimmer,它可以从 Adrenalin 软件中删除 Ryzen Master SDK,从而阻止模块调整 CPU 设置。 第三种方法比较简单,在 Adrenalin 软件中为 GPU 创建一个新的调整配置文件,就可以完全阻止该模块在主板 BIOS 中操纵 PBO 设置。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