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孟晚舟离接班更近一步?
华为2021年报发布5天后,出席年报活动的郭平和孟晚舟,都迎来了职位调整:孟晚舟升任华为轮值董事长一职,进入公司最高决策层,并继续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及CFO;郭平则卸任轮值董事长职务,调任公司监事会主席岗位。 华为的轮值董事长制度肇始于2018年,是华为集体领导制度的代表产物,初期由郭平、徐直军及胡厚崑三人担任轮值董事长,每人当值6个月。三人均是华为公司的元老级人物,平均在华为工作近30年。 轮值董事长在当值期间为公司最高领袖,主持公司董事会及董事会常务委员会事务。目前轮值担任公司董事长的是胡厚崑,任期为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如果按照此前郭,徐,胡三人的轮值次序,顶替郭平的孟晚舟,或将在2023年4月1日迎来自己第一个轮值任期。 这是华为自施行轮值制度以来的首次人员变动。尽管任正非此前多次对外表态“华为永远不会让家人接班”“孟晚舟永生永世不可能做接班人”,她升任轮值董事长的消息仍令外界产生颇多猜测。 对于孟晚舟是否有了接班华为的可能,华为官方未正面答复字母榜,仅表示公司致力优化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使公司基业长青。 华为是世界范围内少有的实行轮值董事长制度的公司,这一制度建立在任正非仍是华为主心骨的基础之上。某种程度上轮值也是任正非对无法确定接班人的一种妥协——华为最早实行轮值CEO是在2011年,那时华为正因接班人问题广受关注。 孟晚舟是目前三位轮值董事长中最年轻的一位。无论华为最终的接班人是谁,孟晚舟都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至少,升任轮值董事长让她与潜在接班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A 华为成立至今已有35年,这家公司创造了诸多独特的文化与治理体系,例如任正非坚持不让华为上市,而是采用全员持股的计划。它引以为傲的轮值领导制度也常被外界称道,但这一制度并不是华为创立之初就确定下来的,它是这家公司在漫长的发展中不断试错与妥协的产物。 在那之前,作为创始人的任正非是公司的最高决策者,身兼公司董事长与CEO于一身。一些报道中形容任正非的管理是高度集权,佐证之一是1998年推出的《华为基本法》中提出,公司决策的原则是从贤不从众。在这一华为公司治理的最高文件中,对华为的集体领导的方针表述为,放开高层民主、强化基层执行。 华为的接班人问题在这个世纪之初就被提上台面,这与任正非创办华为时已年过40或许也有一定关联。那时被外界普遍视为华为接班人的是李一男——这位“技术天才”年仅27岁就担任了华为副总裁,是华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但李一男此后出走华为,甚至自立门户与华为竞争,被外界称呼为华为的“叛徒”。 2002年,华为对小灵通的判断失误导致公司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营收负增长,任正非形容那时“公司差点崩溃了”,在那之后,华为的管理制度开始改变。 任正非 2004年组建的EMT(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经营管理团队)被视为华为集体领导的开端。任正非在2012年发表的文章《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提到,EMT是美国顾问公司帮他们设立公司组织结构时提出的,因为那时华为没有中枢结构,“高层只是空任命,也不运作”。 在那之前,任正非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他称自己在2003年前几年动过两次癌症手术,“身体有多项疾病”。 任正非不愿担任EMT主席,于是提出轮值主席的制度,由EMT的八位成员轮流担任主席,每人任期半年。任正非认为这样的轮值制度能平衡公司各方面的矛盾,不会存在山头林立的局面,可以使公司均衡成长。 两个循环之后,2011年,这一制度演变为轮值CEO,任正非逐渐淡出公司的日常经营,这被外界视为华为的“后任正非时代”。《华为的世界》的作者冀勇庆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华为是希望通过这个机制,实现权力从第一代创业者到第二代管理者的平稳过渡。 这一制度在当时曾引发大范围内的讨论,任正非为此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轮值制度辨》来论述这一问题,他觉得轮值CEO比过去将权力授予一个人的制度好,因为如果将公司命运系在一个人身上,就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轮值CEO也能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况。 2018年,轮值CEO升级为轮值董事长制度,成员由郭平、徐直军及胡厚崑三人组成,实行至今。 B 必须要明确一点的是,华为是少数几个成功实行最高管理者轮值制度的公司,但这也是建立在任正非仍是华为的主心骨的基础上。在华为历史上的一些危机时刻,仍需要任正非出马来统筹局面。 最新的例子是,在新能源汽车浪潮到来后,面对内外部争论不断的要不要造车问题,任正非在2020年11月一锤定音,明确“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并为这一任命划定了3年的有效期。 此前,华为被美国纳入禁令名单后,也是任正非出面密集接受中外媒体的采访来表明态度。那时,任正非关于“美方不供货,华为也没问题”的表态极大稳定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国内曾有不少企业学习过华为的轮值制度。2017年,阿里巴巴在旗下大文娱板块实行轮值总裁制,先后有杨伟东、樊路远担任过这一职务,但自樊路远接任后再无新的轮值更替。第一任轮值总裁杨卫东在2020年因非国家人员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京东的轮值CEO制度更是从未真正实行,徐雷是京东商城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轮值的CEO。京东于2018年实行京东商城的轮值CEO制度,由时任京东集团CMO徐雷担任,在此之前,京东商城CEO一职已经空缺了两年。 一年后,京东商城升级为京东零售集团,徐雷继续担任CEO。2021年,徐雷升任京东集团总裁,京东健康CEO辛利军接任,但任命通知中已经没有了“轮值CEO”的说法,这也意味着京东的轮值CEO制度名存实亡。 一些关于轮值制度的批评中指出,最高决策者的频繁更换会降低决策的效率和战略执行的延续性。国内公司中,快手曾经实行过宿华和程一笑两位创始人的双领导制度,但一直因决策效率低、权责区分不明显而受到诟病。去年10月,快手宣布宿华辞去CEO一职,改由程一笑担任,宿华继续担任董事长。 “面对快速变动的社会,华为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好的办法,只能选择CEO轮值制度。但CEO轮值制度究竟是不是好的办法,它需要时间来检验”,任正非在上文所述的《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轮值制度辨》中说。 一些猜测认为轮值实际上也是任正非对接班人的考察。因为2011年轮值主席变为轮值CEO制度时,人数从8人缩减为3人,入选最高决策层的郭平、徐直军及胡厚崑都是公司初创时期的功臣,这一三人小组一直延续到后续的轮值董事长制度。 在孟晚舟加入之前,外界普遍认为接班人将会从这三人中产生。任正非此前也对外表述过,“华为接班人是太多了,不是太少了”。 孟晚舟 无论从年龄或者资历上看,孟晚舟都具备接班的可能性。她加入华为是1993年,与徐直军同期。在华为内部,她是公司财务改革的功臣,主导建立了全球统一的华为财经组织架构、流程、制度和IT平台。2009年,任正非在与公司财务体系座谈时大肆褒奖了华为财务体系,称“提着一杆汉阳枪就把巡航导弹打下来了,这就是华为的财务”。 此后,孟晚舟还领导了华为的数据变革,建立了公司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华为在官网上评价说,“在她的带领下,华为财经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财经组织,为华为公司打造了坚实可靠的经营底座,助力公司在新时代下的战略实现。” 孟晚舟在2011年出任公司常务董事及CFO,并在2018年出任公司副董事长。她上次出现在公开场合是在3月28日的华为年度报告发布会上,那也是她归国后的首次公开露面。她那时感慨道:“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小米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试运行手机地震预警功能
集微网消息(文/林雪莹)近日,据光明网报道,小米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宣布正式开启手机地震预警功能试运行。通过开启该功能,印度尼西亚的小米智能手机用户可以在附近发生地震时立即得知地震的烈度和位置。 2021年,尽管受到核心零部件全球供应短缺及新冠疫情持续等影响,小米仍坚定执行既定战略,全年营收和利润均达到显著增长,各分部业务全年收入均创历史新高。2021年,小米集团总收入达到人民币3,283亿元,同比增长33.5%;经调整净利润达到人民币220亿元,同比增长69.5%。2021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达到人民币856亿元,同比增长21.4%;经调整净利润达到人民币45亿元,同比增长39.6%。 在手机市场方面,IDC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排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前五的厂商分别为:三星、苹果、小米、OPPO、vivo。其中,三星以2.72亿台出货量、20.1%市场份额继续保持第一;苹果以2.357亿台出货量、17.4%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小米以1.91亿台出货量、14.1%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小米2021年出货量同比29.3%,成为TOP5中增速最快的厂商;OPPO以1.335亿台出货量、9.9%市场份额排名第四;vivo以1.283亿台出货量、9.5%市场份额排名第五。 日前,小米总裁王翔表示,小米的目标是在2022年出货超过2亿部手机,他预测全球芯片和零部件短缺将在下半年“从根本上”改善。其中,一季度芯片供应紧张依然充满挑战,但二季度情况会明显好转,这种供应困境将在2022年下半年得到根本解决,甚至逆转。 展望未来,小米集团称,公司会持续推进“手机xAIoT”核心战略,在各个产品品类中不断探索高质量和前沿科技,并继续加强的手机和IoT产品的连接性和用户体验,用高品质、高体验价值的科技产品给全球每个人带来美好生活。
拜登之子涉足!美国生物实验室到底在做什么?
图/图虫 美国在乌克兰资助“生物实验室”事件持续发酵,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乌克兰境内的美国秘密生物实验室在做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对美国而言难度太高了。至今,除了否认,美国没有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说法。 3月31日,俄军方介绍本次特别军事行动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中止了5个乌克兰生物实验室的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被曝光,某些美国不愿回答的问题,正在被事实“抢答”。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所说,自证清白的最好办法,就是敞开大门,大方接受国际社会的检验。可是,美国真的会明智地选择这条最优解决办法吗? 新证据!与拜登之子有关 在3月31日这一天,俄军防辐射、化学和生物武器袭击部队司令基里洛夫召开发布会,介绍俄军中止了5个乌克兰生物实验室的活动。炭疽、兔热病、布鲁氏菌病、霍乱、钩端螺旋体病、非洲猪瘟……里面曾开展的生物实验项目听着就令人恐惧。 据介绍,这些实验室参与执行美国军事部门委托工作的事实已得到证实,在其中一个生物实验室,美方的总资助金额超过3000万美元。 持续的俄乌冲突,意外揭开了美国在乌克兰生物实验室黑箱的盖子。 部分乌克兰美国生物实验室分布。图源: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此前,俄罗斯国防部公布文件显示,乌克兰境内已形成一个由30多个生物实验室组成的网络,实验任务由美国国防部下达,相关工作涉及鼠疫、炭疽、沙门氏菌病等。美国投入用于生物实验室的资金,超过了2亿美元。 此时此刻,俄军缴获的文件不断揭示这样的真相,这些实验室接到了从2月24日起全面销毁生物试剂的命令,而继续进行军事生物计划所需的一切都已被转移出了乌克兰。 没想到,曝光的黑料一个比一个劲爆。这一次,美国总统拜登那个不让他省心的儿子亨特·拜登,再一次被置于聚光灯下。 3月31日,俄罗斯国防部公布了亨特·拜登与美国国防部减少威胁局员工、五角大楼以及在乌克兰的承包商的部分通信文件,证实拜登之子参与美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项目。 俄国防部公布相关文件内容。图源:央视新闻 其实,西方媒体早前亦有相关调查。一周前,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披露,从亨特·拜登废弃的笔记本电脑中获取的电子邮件显示,他曾帮助美国国防部承包商梅塔比奥塔公司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该公司专门研究可用作生物武器的、能引起大流行病的病原体。 被查阅的电子邮件和国防合同数据显示,在确保梅塔比奥塔公司能够在距离俄罗斯边界仅几百英里的地方进行病原体研究方面,亨特·拜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3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出席北约特别峰会后的新闻发布会。图源:新华社 生物实验室的黑历史,该揭开了!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生物军事活动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反对建立《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机制的国家。 美国的海外生物军事活动不仅“历史悠久”,还具有分布数量多、针对性强、研究内容高度保密的特点。根据美国自己公布的数据,它在全球30个国家控制了336个生物实验室。由此可见,美国在乌克兰设置生物实验室只算得上冰山一角。 这张俄国防部3月17日提供的视频截图显示的是,俄军防辐射、化学和生物武器袭击部队司令基里洛夫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吹风会上展示的美在乌境内开展生物军事项目的相关信息。图源:新华社 美国生物实验室事故多发、周边疾病频现已不是秘密。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美国国内外生物实验室发生了数百起人类意外接触致命微生物事故。 2015年,美国一家生化中心在向驻韩美军基地寄出炭疽杆菌样本时,还向韩国输送进了鼠疫杆菌,并且发生了配送事故。据韩国媒体报道,驻韩美军曾多次在没有经过法律许可和申报程序的情况下,偷偷将“多种高危险物质”输送进韩国。 乌克兰利沃夫美国生物实验室。图源: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在乌克兰,美国生物实验室的存在也毫不意外地与严重传染病的暴发存在交集。2016年1月,设有美国生物实验室的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两天内至少有20名军人死于流感样病毒,另有200名士兵被送医院救治。不过乌克兰没有提供关于死亡士兵的细节信息。 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局长安娜·波波娃曾表示,世界暴发新流行病的中亚地区分布图,与美国防部布局的海外生物实验室分布高度吻合。 乌克兰基辅美国生物实验室。图源: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如此大费周章在全球建立生物实验室网络、秘密开展生物武器研究,又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紧急销毁、转移资料,不难看出其用心所在。 生物安全问题,人类命运休戚与共 俄乌冲突一个多月来,国际上围绕美国在乌克兰生物实验室的讨论十分热烈,提出了各种疑问。然而,美方或以沉默应对,或以轻飘飘一句“虚假信息”搪塞,甚至美高层还出现了互相矛盾的回应。 在事件另一面,随着俄罗斯给出的美国在乌克兰军事生物活动的细节和书面证据越来越多,乌克兰生物实验室的疑云越来越重。 俄媒报道截图,转自南方日报 “合作减少生物安全风险”,这是美国开设生物实验室常用的借口。但合作的成分究竟有多少?生物安全风险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恐怕只有美国自己清楚。 联合国前伊拉克首席武器核查员、美国海军陆战队前情报官员斯科特·里特就说,对美国在乌克兰生物实验室里的所作所为,绝对有必要进行严格核查,只有这样,才能证明美国是否遵守《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要知道,在生物安全问题上,人类命运休戚与共。 生物军事活动危险性极高、破坏性极强,极易给人类的生命健康乃至地球生物圈造成灾难性后果。国际社会应当共同努力,抵制一切生物军事活动,共同维护全人类生物安全。 这是2月2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图源:新华社 现在,美方应还世界一个真相了。 来源:南方+客户端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黄菁珊
历史性突破!国际科学团队完成人类最完整的基因组序列
国际科研团队“端粒到端粒联盟” 在3月31日正式公布了首个完整、无间隙的人类基因组序列。补全先前相关研究缺失部分,有助科学家进一步解开人类生命密码。人类基因组含有约30亿个DNA(脱氧核糖核酸)碱基对,完成这些碱基对的完整、无间隙测序对于了解人类基因组变异全谱、掌握基因对某些疾病的影响至关重要。 2022年3月31日,《科学》杂志发表的文章显示,国际科学团队完成了第一个完整的、无间隙的人类基因组序列。2001年,由包括中国在内的6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布了人类基因组草图及初步分析。由于当时的测序技术所限,这份人类基因组草图中留有许多空白。之后在2003年,发布人类基因组图谱。然而,这份图谱只完成人类92%的基因组测序,剩下8%因为含有重复DNA片段,难以测序。10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提高,研究人员得以对最后8%测序,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完整图谱。 2003年4月14日,美国联邦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柯林斯博士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为补全人类基因组图谱缺失的8%,研究人员为人体染色体和基因基本化学结构约2亿碱基对测序。最后的完整图谱包括逾30亿碱基对序列和近2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这些基因中,有约2000个基因为这次研究新发现。研究人员还新发现了200万个基因变异,其中622处存在于与医学相关的基因中。 一名研究人员正在检查DNA测序器的输出结果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埃里克·格林表示,完成完整的人类基因组测序是一项重要科学成就,为了解人类DNA提供了首个全面视角。这些最基本的信息将增进对人类基因组所有细微功能差别的了解,促进对人类疾病的基因研究。 图文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网、视觉中国
中国卫星通信系统创新中心公布阶段性进展
原标题:我国卫星通信系统创新中心针对宽带卫星通信体制研究与验证取得阶段性进展 IT之家 4月2日消息,大家对于马斯克的星链可能不算陌生,毕竟 SpaceX 在全球的私营航天企业中都是排得上号的。 Spacexstats 数据显示目前有2109颗 Starlink 卫星绕地球运行。 据中国信通院,我国卫星通信系统创新中心针对宽带卫星通信体制研究与验证取得阶段性进展。 由于卫星通信环境较为复杂,尤其是低轨卫星快速移动导致信号传播特性变化剧烈,对同步、随机接入、切换等通信技术带来巨大挑战。在宽带卫星通信体制研制过程中需要针对卫星通信场景的相关参数开展多项关键技术指标的论证和完善,以满足多样化的卫星通信业务需求。 国家航天局卫星通信系统创新中心致力于持续开展基于 5G 的宽带卫星通信体制技术研究与验证。创新中心自主开发并建设了宽带卫星通信物理层关键技术验证平台,该平台具备高低轨道卫星通信信道场景建模与仿真能力。 创新中心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开展了丰富的技术研究与试验,初步验证了基于 5G 的宽带卫星通信体制在高低轨道卫星信道场景中的可用性。 IT之家了解到,国家航天局卫星通信系统创新中心是致力于新一代卫星通信前沿技术研究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作为其依托单位之一,主要承担卫星通信相关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展卫星通信体制设计、标准制定、应用推广等相关工作。 据介绍,创新中心2021年依托银河航天低轨试验卫星和中星16高轨高通量卫星,先后开展了基于 5G 的宽带卫星通信体制在高低轨道卫星通信环境中的试验验证。 试验证明,该体制突破了卫星通信系统和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因信号体制差异而难以融合的问题,为后续进一步开展高低轨道卫星融合、卫星与地面网络融合的通信技术体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官方还表示,后续将持续围绕卫星通信体制,针对宽带卫星通信、窄带卫星物联网等通信类型,面向高低轨道卫星通信场景,开展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推动卫星通信技术发展与标准研制,推动卫星通信产业化快速发展。
深度对话TCL华星高管:全球化不止于“卖货”,新兴赛道中国屏企大有可为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4月2日消息,近日TCL华星宣布印度华星首批产品成功出货三星,首批出货仪式在印度安得拉邦Tirupati市TCL产业园举行。据悉,本次出货是印度华星为三星手机产品提供屏幕。 就此事件,智东西与少数业内媒体一起与TCL华星COO赵军、TCL华星印度制造中心总经理江友东进行了深度交流,他们也深入分享了印度华星的具体发展规划、TCL华星的海内外业务布局以及国产屏幕技术发展的行业现状。 一、抓住全球最后一个大规模高潜力市场,全球化成重要增长动力 印度华星是TCL华星光电在海外的第一个制造中心,因此TCL华星为什么会选择印度作为海外首个发力点,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赵军说,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有非常大的需求增长潜力,并且它也是全球最后一个既有巨量规模、又有非常大成长潜力的一个战略性增长型市场,这是TCL华星最看重的。 ▲TCL华星COO赵军 此外,印度政府也在政策层面鼓励海外企业通过投资来带动印度经济的发展,提出了“Made in India”的口号,TCL华星响应了其政策导向。 同时,TCL华星的重要客户,例如三星、小米、OPPO、vivo、华为,都在印度各个细分领域担任着领导型品牌,客户对TCL华星在印度进行相关的产业配套是有着明确的需求的。 当然,赵军也提到,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是TCL华星考虑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TCL华星是中国大型企业里面在全球化方面探索、进行全球化布局最早的一批。 2021年,TCL海外营收预计超过1100亿元,增长超过55%,全球化业务已经成为TCL最大的一个增长动力,TCL能够实现快速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TCL的全球化产业布局。 今年两会期间,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曾对媒体表示:“全球化是TCL的坚定战略,中国制造业全球化,需要从向全球输出产品转变到输出工业能力,印度华星就是TCL作为高科技企业,向全球输出高端制造能力,服务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一个典型。” 二、拿下三星关键客户,一次性通过三家全球TOP客户审厂 众所周知,三星对于供应商的审厂一直以严苛著称,印度华星一次通过三星审厂,也侧面体现了其技术实力。 据了解,自2021年12月起,印度华星积极推动三星审核工作,本次三星对印度华星实施全体系审核,在TCL华星和印度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2个月的全力准备,体系资料符合三星的要求,于2月8日至9日三星进行正式实施线上审核后,最终完成全部审核结果,一次性通过,这表明印度华星已达到从生产到品控全作业流程的行业领先水平。 目前为止,印度华星已经顺利并一次性通过了三家世界TOP级客户的审厂认证,客户认可为印度华星的稳健生产能力及运营实力提供了直接背书。作为TCL华星首家海外工厂,印度华星的成功印证了其领先的全球化运营实力。 江友东说,TCL华星在制定印度投资策略时,分析了国内的产线情况,以较高的技术路线和规格定位了印度工厂的产线配置。 ▲TCL华星印度制造中心总经理江友东 同时,印度华星职员在国内的设备供应商资源、基建建设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加班加点、互相配合,完成产线架设、生产准备、客户稽核等工作也是顺利通过审核的关键因素。 三、印度首个全制程液晶面板模组厂,覆盖大小尺寸 此次业内关注的焦点——印度华星,是印度首个Bonding-Assembly全制程的液晶面板模组厂,可为印度本土的手机、电视整机厂商提供关键的部件——液晶模组。 据了解,印度华星是TCL华星向全球市场进发的重要战略布局,可实现在印度本地直接聚焦终端品牌客户,并在售后服务、交付效率、印度本土生产等方面搭建供应链供应能力、生产保障能力以及客户交付能力。 在项目规划上,印度华星整合了大尺寸电视屏及小尺寸移动终端显示屏的生产,项目总占地28万平方米。 厂房建设分两期,一期计划投资15.3亿人民币,配置11条生产线,其中大尺寸面板5条、小尺寸手机面板6条,规划年产出800万片26-55英寸大尺寸电视面板及3000万片3.5-8英寸小尺寸手机面板。 目前印度华星已完成3条线设备产能建设,月产能可达1.2M,同时第4、5条线将在4月搬入,到2022年5月,实现Bonding、贴合、组装全制程投产,月产能将达到2M。 印度华星此次出货,自2月16日投产,仅12天即完成了20K产出,短时间内完成产能爬坡,单班产能达7K,展现了印度华星的实力,也显现出TCL华星高效率运营的固有优势。 赵军特别说道,印度工厂是TCL华星首个海外布局的工厂,其主要使命是承担起发力以印度为核心的新兴市场的角色,从手机到TV均有覆盖。此外,印度华星的项目也会跟TCL实业在印度的整机项目进行协同,发挥好业务协同效用。 四、OLED赛道快速追赶,新兴显示技术成中国屏厂发力重头戏 以TCL华星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取得的成绩,也表明了中国显示技术正在快速追赶,中国厂商的显示产品和技术在全球市场中不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赵军透露,目前TCL华星在国内、韩国及其他区域市场都跟三星都有比较好的合作,比如在大尺寸8K高端TV面板上,双方合作非常紧密;在一些高端49吋曲面电竞屏、一些商显产品上,双方也有密切合作。 在小尺寸手机屏方面,三星今年3月份刚刚发行的Galaxy A73所用的柔性AMOLED屏都是由TCL华星提供。 提到智能手机AMOLED屏幕,近两年来国产屏幕技术发展迅速,正快速与三星等头部厂商缩小差距,以TCL华星、京东方等头部厂商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都拿下了越来越多的头部智能手机厂商AMOLED订单,并且在LCD屏幕领域,中国厂商的优势还在进一步扩大。 赵军说,虽然整体来看,他们在面板产业上对三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但经过十多年发展,TCL华星也积累了相当强的技术、产品能力,运营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2021年TCL华星收购了三星在苏州的面板工厂,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说明在比较成熟的LCD领域,以TCL华星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已经实现了对于海外龙头企业的反超。 在三星擅长小尺寸OLED领域,TCL华星、京东方等企业目前发展非常快,过去三星可能在这个领域占到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平分天下的局面,大家在体量、竞争力方面都会做到旗鼓相当。 在赵军看来,在OLED领域,大约2-3年,中国企业应该能够达到跟韩国厂商同场竞技的水平。 赵军特别提到,在新兴显示技术领域,其实中国本土企业潜力很大,例如大尺寸印刷OLED技术、Mini LED和Micro LED技术。目前与日韩、中国台湾厂商相比,中国本土企业跟他们处于相对同步的起跑线,在新一代显示技术上,中国企业在起步阶段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甚至在某些方面到了同步的发展水平。 整体来看,只要中国企业能够持续地投资、坚持新技术的研发,并跟上整个显示产业发展的趋势,在未来下一轮新型显示技术浪潮中,中国企业有望以更快的速度实现行业领先。 五、全球化布局瞄准三大类市场,电竞显示、车载显示成高潜力赛道 印度之后,TCL的全球化布局会走向何方,哪里会是下一站? 赵军说,目前TCL华星的全球化布局主要从三个方向推进。首先是针对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这些市场有比较旺盛的市场需求、增长潜力比较大,所以TCL华星要快速地布局,抓住市场需求增长带来的机会。 目前TCL华星积极布局印度华星的投资和运营,未来他们不排除会在其他新兴市场进行持续的投资。 另外,针对以北美为代表的高端市场,TCL华星目前主要是进行业务方面的布局,包括设立业务的窗口,建立当地的技术、销售、售后服务以及技术支持体系。目前,TCL华星已经与很多北美高端客户建立了业务合作的关系,有些已经展开了实质性的合作。 此外,针对主要以中国市场为代表的发展相对成熟的市场,TCL华星的做法是精耕细作,在存量方面去挖掘新的增长机会。 在TCL华星看来,以电竞显示器为代表的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高端车载大屏的快速增长都是具有较高潜力的增长点。 赵军特别提到,未来TCL华星的目标是要实现全球智造和全球交付,不光是输出产品,还希望输出工业能力,来带动当地的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同时,TCL华星会通过海外市场来规避有可能出现的贸易和关税的壁垒,让整个TCL华星和TCL(集团)的全球化业务有一个更加坚固的半导体显示产业的基础,这是TCL华星进一步拓展并提升全球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的必然选择。 结语:中国屏企加速走向全球市场 不论是印度华星一次性通过包括三星在内的三家TOP级客户审厂认证,还是TCL全球化布局的战略规划,都让我们看到以TCL华星为代表的中国屏企正在产品、技术、供应链体系等方面快速发展,并加速走向全球市场。 未来,在新兴的AR/VR“元宇宙”显示技术赛道以及智能汽车车载显示领域,仍然有很多机会等待中国企业去把握,而随着OLED、Mini LED、Micro LED等新兴技术不断成熟,市场逐渐铺开,中国企业能否进一步缩小差距并实现赶超,我们充满期待。
Win11太拉胯!Linux能不能替代Windows?来看实测
微软已经发布Windows 11一段时间了,作为一个锐意变革的系统,大家对于Win11的种种变化,评价似乎参差不一。 Win11固然带来了更华丽的界面,但也引入了诸多问题,例如任务栏、文件管理器、硬盘I/O等方面的表现都难以令人满意。对于很多朋友来说,Win11称不上是一个令人省心的系统。 但是转念一想,Windows已经多少年都难以让人省心了?恐怕从Win7之后,大家就不得不慢慢对Windows的各种问题习以为常。 然而,Windows即便是一个远未完成、问题多多的系统,它至今仍占据着桌面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大家对它的问题似乎也已经习以为常。 Windows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没有竞争对手或许是最大的原因——macOS并不通用,而Linux在人们的眼中更像是生产工具而非日常用品。但是,真的如此吗? 难以上手、生态稀缺,是普通用户对Linux最深刻的印象。 但时代在变迁,实际上目前最流行的个人操作系统,或许就是Linux——Android何尝不是Linux的一种?这充分说明,经过适当的改造和生态运营,Linux也可以变得非常易于上手。 虽然在桌面领域,Linux未有针对普通消费市场取得重大份额的商业化案例,但是近年来Linux的桌面环境、软件生态都已经迎来了许多用户友好方面的进步。 尽管对于大部分人而言,Linux仍称不上比Windows更顺手,但对于某些Windows用户,迁移到Linux也并不如想象中困难,甚至将Linux当作日常主力系统,也并不如人们普遍认为的那般崎岖。 在Windows持续拉胯的今天,用Linux取代Windows有多难?用Linux作为日常主力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天就来简单聊聊这个话题吧。 Linux安装简单吗? 首先卡住普通用户使用Linux的一大门槛,就在于安装。 某些Linux发行版安装的确非常不友好,需要用户验证引导模式、配置分区、配置网络、从源下载镜像、对分区格式化、挂载分区、安装各种驱动、设置语言、…… 这一切都需要用命令行进行,你不仅要熟悉系统安装构成,还需要懂一点硬件、知道具体的命令行是用来干嘛的。与之相比,图形界面的Windows安装器WIM无疑更适合普通用户。 然而Linux并不都是这样麻烦的,很多Linux发行版都为安装友好作了大量努力。 例如全球范围内都很流行的Ubuntu、Manjaro等等,以及国内流行的深度Deepin、统信UOS,在主流硬件上的安装和Windows没什么区别,甚至更加简单。 以Manjaro为例。将其镜像制作成安装U盘后,直接使用U盘启动,就能运行系统并使用其大部分功能,这甚至不需要将系统安装到硬盘上。 而如果你想要将Manjaro安装到硬盘,也有着明确的图形界面指引,整个过程和安装Windows一样轻松简单。 换言之,如果你使用的是主流硬件,那么在安装便利程度上,很多Linux发行版和Windows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前提是选对适合的Linux发行版,例如前面提到过的Ubuntu、Deepin、Manjaro等这几款。像是Arch Linux这样极客向的,就非常不适合普罗大众了。 小结:选对Linux发行版,硬件不奇葩,Linux安装非常简单。 Linux的硬件兼容没问题吗? Windows的一大优点,就在于对各种硬件提供了强大的兼容。 macOS之所以无法取代Windows的主流地位,也在于它并不像Windows那样对种种硬件提供兼容。那么Linux呢?实际上如果你使用的是主流硬件,Linux的硬件兼容通常也没什么问题。 例如CPU,无论是I家还是A家,Linux兼容得都相当不错,新版的Linux内核也增加了对英特尔HFI的支持,对新一代大小核设计的英特尔CPU的兼容相当好; 显卡方面,A卡的开源驱动在Linux下工作相当良好,N卡的开源驱动虽然不咋地,但也有闭源驱动可用……对于其他新型硬件,例如NVMe SSD等等,Linux兼容起来也没什么问题。 具体到发行版,Manjora的硬件兼容尤为值得一提。 Manjora提供了MHWD(Manjaro HardWare Detection)这个硬件管理工具,提供了强大硬件的兼容性,可以自动识别硬件、安装驱动,双显卡一键兼容完美运行不在话下,体验相当好。 当然,Ubuntu、Deepin等用户友好度高的Linux发行版对于各类硬件兼容也不错(但的确没有Manjaro强大),普通的笔记本电脑乃至DIY台式机,相信比较少会遇到主要部件的兼容问题。 然而,Linux对某些硬件的兼容性始终来得不如Windows强大。 例如某些打印机在Linux下可能缺乏驱动,某些游戏外设可能无法在Linux下控制所有功能……这类问题很难得到完美解决,但这些问题也见仁见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 小结:某些Linux发行版例如Manjora的硬件兼容非常强大,但冷门硬件仍可能有兼容问题。 Linux的界面好上手吗? 界面可能是Windows近年来为人诟病最多的地方。从Windows 8开始,Windows的界面不仅割裂,而且还时常变更设计思路,一个统一风格的UI在Windows中竟称得上是一种奢求。 在Windows 11中,尽管界面似乎更美观了,但倒退的设计也为数不少,例如任务栏就槽点无数,同时Windows 11也没完全解决界面割裂的问题。那么Linux的表现如何呢? 和Windows不同,Linux是可以选择不同的图形界面的。在几年前,Linux的图形桌面的确不堪大用,稳定性很成问题。 但近年来,以KDE Plasma为代表的Linux桌面进步良多,在稳定性得到大改善的同时,还不失可玩性。 笔者个人推荐KDE Plasma,稳定性好,资源占用不高,布局合理,经过配置后视觉效果非常华丽,甚至更胜Windows乃至macOS。 而如果你喜欢一些本土化的功能,也可以选择Deepin等国内的Linux发行版,上手门槛很低,在某些方面甚至要比Windows更加顺手,例如应用商店的实用程度要比Windows更高。 而无论是KDE、Gnome等国外流行的Linux桌面,还是Deepin等国内Linux发行版的界面,对比现今的Windows系统,其设计风格都更加统一,较少出现Windows那样Metro、Win32、Fluent Design各种画风N代同堂的窘境。 在外观上,很多Linux发行版看上去的确要比Windows更和谐,希望微软好好反思一下这十年来的UI工作。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尽管Linux有多种图形界面可选,但普通用户也无须折腾这点。 大量Linux发行版都会预装图形界面,有的甚至会提供多种界面版本可选择,例如Manjaro就可以选择KDE、Gnome以及Xfce版,并不需要用户安装内核后,再折腾桌面配置。 小结:KDE Plasma为代表的Linux图形界面易于上手,稳定性较好,新手使用也没问题。 Linux软件安装麻烦吗? 很多朋友换用Windows之外的系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在于安装软件。 例如换用macOS后,软件竟然不是通过双击安装包安装的,而是要开启镜像后、将软件拖动到应用文件夹安装,这就让很多朋友不适应。那么Linux安装软件简单吗? 目前主流的Linux发行版安装软件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通过系统自带的应用商店安装。Ubuntu、Deepin、Manjaro等都附带了应用商店,可以直接在当中搜索软件名然后安装即可。 第二种,通过命令行安装。 应用商店未必能找到所需要的软件,命令行安装才是Linux的常态。 Linux通过包管理机制来管理软件,Linux发行版通常会提供官方的软件储存库,使用终端即可通过命令行安装软件。 这似乎听起来复杂,但实际操作还是很简单的。以Manjaro为例,它可以使用Arch Linux的AUR仓库,我们可以在终端输入“sudo pacman -S yay”运行,安装AUR助手yay。 接着看看AUR上有什么软件,打开AUR的官网,具体如下: https://aur.archlinux.org/ 然后查找你想要的软件的包名,例如Chrome,找到其包名是“google-chrome”。 打开终端,然后再输入“yay -S google-chrome”即可完成Chrome的下载、安装。 想要安装其他软件,可以按照此方法,更换包名安装,具体命令为“yay -S <包名> ”。 对比去各个软件的官网下载安装包再手动安装,这还是非常方便的。 Linux卸载、管理软件也依赖包管理工具,例如Manjaro中卸载软件的命令是“yay -Rs <包名> ”,此外还有其他pacman/yay命令,例如其实查找软件也不需要到AUR官网,而是用yay -Ss命令就可以实现,这需要熟悉。 另外,如果某个软件在仓库找不到,或者下载速度慢,Linux还可以更换仓库源,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介绍了。 小结:Linux软件安装可以通过应用商店,也可以通过命令行,熟悉了命令行后,非常方便快捷,但可能需要熟记一些命令。 Linux软件生态够用吗? Windows上丰富的软件是其黏住用户的关键,macOS之所以很长时间无法成为主流,除了硬件方面的限制,软件的匮缺也是一大原因。 用Linux取代Windows的话,Linux软件是否能满足日常需求?我们分开来说。 首先是常见的生活娱乐软件,例如QQ、微信等。这里需要普及一个知识,Linux其实是可以兼容大量Windows软件的! 通过Wine这样的转换层,一些Windows软件也可以在Linux上运行,但未必完美。 而得益于Wine的进步,尤其是国内Deepin对Wine的改造,很多常见的国产Windows软件即使在Linux上没有平替,也可以通过Wine来直接运行原版。 例如你觉得Linux版QQ不好用,那么就可以安装Deepin Wine版的Windows QQ,目前QQ、微信、Tim等日常软件在Linux上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正常运行。 对于其他日常软件,也存在很多Linux上的解决方案,例如第三方替代版本(如云音乐可以用YesPlayMusic),或者有跨平台的版本(例如VLC等),也可以使用Wine兼容(例如爱奇艺),简单来说Linux满足日常生活娱乐需求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其次是行业软件,这可能是Linux真正的软肋了。 尽管Linux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很多Windows上的行业软件在Linux平台依然没有很好的替代方案,用Wine也无法很好兼容。 例如Office套件、Adobe全家桶、CAD等等,都是Linux平台上的老大难。尽管WPS和GIMP可以部分替代Office和PS,但更多时候还是捉襟见肘。 至于游戏嘛,我们单独起另一节说吧。 小结:Linux的软件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娱乐需求,但Linux在很多生产领域上依然不能挑战Windows的地位,反过来亦然。 Linux打游戏给力吗? 用Linux还想打游戏?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这听上去似乎有点天方夜谭。 在很多朋友的普遍认知中,Linux就是一片游戏荒漠,不能打游戏也是很多朋友无法舍弃Windows的最大原因。但是这几年,Linux的游戏环境当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Steam出手了。 感谢Steam吧!近年来,Steam通过对Wine的魔改,推出Proton兼容层,使得大量Windows游戏都可以运行在Linux上。 而Steam并没有将Proton独占,而是将其开源,大量Linux发行版都可以通过Proton来运行Windows游戏,而且效果还相当不错。 利用Proton运行Windows游戏的效果好到什么程度呢?真的不是只能玩玩小游戏,各种3A作都不在话下! 根据Steam自己官方的数据,在Steam上Top10的游戏有50%可以较好兼容(Silver级别以上),Top100的游戏有88%可以较好兼容,Top1000的游戏则有81%可以较好兼容!考虑到Steam庞大的游戏库,这个成绩已经令人刮目相看。 通过Proton,大量Windows游戏可以在Linux上高效运行 与此同时,Proton还在不断进化,可以通过Proton实现兼容的Windows游戏仍在不断增加。 此外,Proton的性能也不容小觑,其流畅程度基本和Windows原生运行一个级别,某些对dxvk支持好的游戏,甚至要比在Windows上原生游玩帧数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只有Steam上的游戏才能调用Proton游玩。 在Linux安装Steam后(Steam有Linux原生版本),启用Steam中的Steam Play,选择Proton,将对应游戏添加到Steam,就可以调用Proton来游玩了。 Proton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目前Proton不兼容的游戏,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游戏本身不兼容,而是由于游戏自带启动器或者反作弊机制导致,这令部分单机游戏以及很多联机游戏无法使用Proton游玩。 也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常见的网游或者在线竞技游戏如LOL,在Linux上暂时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但如果你只是一个单机玩家,Linux的游戏性已经超乎你想象。 小结:Linux可以使用Proton运行大量Windows游戏,但对于某些使用自带启动器、反作弊机制的Windows游戏暂时还难以兼容。 Linux维护折腾吗? 系统并不是安装后就可以一直顺利运作的,在XP乃至Win7时代,因为系统更新不及时造成的大面积安全事故历历在目,这也是为何微软在Win10之后异常重视Windows Update、甚至要强制用户升级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微软也非常注重系统的平滑升级,现在的Windows维护起来已经比从前更为简单。 然而,Windows的软件可能却是另一番景象了。大量Windows软件仍未上架商店,想要将软件保持在最新版,依然需要靠自行下载最新的安装包,或者利用软件自带的升级程序进行。 Linux在这些方面做得怎么样?对比Windows,优势巨大。 以Manjaro为例。在终端输入下面一行命令: sudo pacman -Syu 整个系统包括其安装的各种软件,都会一起升级到最新版,超级省时省力,远比Windows方便。 在Linux上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查询Linux社区,几乎可以解答你所有的疑惑。 例如本文举例的Manjaro,它基于Arch Linux,拥有最为活跃的Linux社区之一,其帮助指南很大程度也适用于Manjaro,大量页面还提供了中文版,对熟悉系统非常有帮助。 当然,Linux的维护也并非全然不会遇到问题。例如Manjaro/Arch Linux属于滚动更新机制,如果太久没有更新系统,好几年都没开机,突然更新到最新版系统可能就会挂掉。 对此,也可以选择一些常规版本更新机制的系统,例如Ubuntu等等,这些系统更新维护也非常方便,也只需要诸如“sudo apt-get upgrade ”这样的简短命令就可以更新系统和软件。 不过,使用版本更新的Linux也有可能出现依赖库变更导致某些软件突然崩掉的情况,这时候就有得折腾了。 如果你经常开机,还是更推荐Manjaro这样使用滚动更新机制的发行版。 小结:Linux升级维护比Windows更快捷,阅读帮助文档也更方便,但可能需要你学习一些系统机理,防止故障。 总结 Linux是否能够取代Windows作为日常主力使用系统?相信通过上文的简单介绍,大家也能够明白不同的人群,对Linux的接受度是不一样的。 对于电脑知识匮缺的轻度用户,以Manjaro、Deepin为代表的Linux发行版门槛非常低,基本可以做到开箱即用(Manjaro需要折腾一下中文输入法),其软件满足日常生活娱乐没什么问题。 这类用户并不需要接触太多Linux命令,使用自带的图形界面和应用商店就可以获得较好体验。 但这部分用户遇到最多的问题,可能就是某个软件、游戏在应用商店就是没有,该怎么办?让他们折腾包管理、库依赖、系统变量和Wine,可能有点强人所难。 对于有一定动手能力的电脑玩家,Linux提供了更多的可玩性,简单了解系统架构、熟悉一些命令后,Linux甚至可以获得比Windows更好的UI、更高的使用效率。 但这类用户遇到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有些东西实在折腾不来,例如游戏玩家遇到某游戏、某硬件就是不兼容,这也没法可想。 对于依赖Windows上行业软件工作的朋友,Linux完全不适合作为主力系统。 Linux的很多发行版,一直朝着更易用、更兼容的方向努力。 Linux已经不如从前那般高冷,大家可以参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使用环境,来考虑它是否会是比Windows更适合的选择。
TCL华星PLP技术高能智造 偏光片行业如何应对挑战
根据CINNO Research的产业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全球对显示用偏光片的需求量为5.4亿平方米,且预计未来五年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本以为偏光片的价值会随着市场需求水涨船高,但自三星发布会带来Galaxy Fold 3采用无偏光片技术起,偏光片的发展便再次引起热议,偏光片行业的未来似乎走向成谜。 在OLED屏幕的应用中,偏光片即附着在面板上,充当调节从外部进入的光线的过滤器作用,因此我们之所以能在阳光下清晰地看到屏幕画面,也是因为偏光片具有防反射作用。而PLP技术(Pol-less)是替代偏光片的一种新技术,通过彩膜来尽可能将电极的反射光挡住,从而提升OLED显示屏的对比度,严格意义来说,PLP属于通过额外搭载一层结构来过滤反射光的技术。 在数码电子产品中,LCD屏是偏光片消耗大户。偏光片在LCD屏幕上,主要是用来形成偏振光,进而透光形成色彩和明暗对比。但和LCD不同,常规的OLED器件采用的是圆偏光片以减少外界入射环境光对显示效果的影响。虽然配有圆偏光片的OLED器件显示效果优秀,但是其器件厚度大约增加50~100μm的同时会损失部分亮度。因此PLP技术通过将OLED器件进行改良,并在器件上直接制作优化后约5μm厚度彩膜板,可以进一步削减OLED面板厚度。这种新型的OLED器件和常规可折叠OLED屏幕相比,其厚度会减少约20%。与此同时,PLP技术还可以起到提高器件亮度及降低功耗的作用。 其实早在2021年,TCL华星便在年度DTC全球生态显示大会上展出了全球首款无偏光片极小半径360°折叠屏幕+全球首款8.01”无偏光片VIR1.2折叠屏幕,这两款极具新形态的无偏光Demo是将PLP技术与DF折叠产品充分融合产出的。 与市面Pol-less技术相比,TCL华星PLP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低功耗、高色域,TCL华星PLP对比POL有明显优势,可降低EL功耗约30%以上,同时WO LTPO+PLP技术组合可降低总功耗>30%;对标市场高色域产品,TCL华星PLP色域高达118%,WAD通过微腔/发光器件改善优于市场指标。此外,TCL华星PLP/WQ LTPO技术均已准备就绪,未来t4项目生产线将具备15K LTPO量产能力。 不少人觉得,PLP技术的强势发展必将给传统偏光片行业带来极大冲击,但其实不同于OLED屏显,LCD的无偏光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部分领域,应用空间有限。自液晶显示进入成熟期起,偏光片便作为目前最成熟经济的器件被应用于LCD屏显市场,地位趋于稳定。但随着PLP技术的发展,也给屏显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偏光片行业未来将何去何从,或许时间会带给我们答案
苹果砍单小米“转行”,手机行业真的卖不动了?
你已经有多久没换手机了? 关于换机周期的话题在这段时间悄然兴起,参与讨论的网友意外地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有相当长时间没有更换新手机了。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手机除了存储空间偶尔不够用之外一切都很满意,仔细算下来却已经用了一两年。三四年没有换手机的情况,更是大有人在。 曾几何时,年年更换新机是智能手机用户和全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尤其是每到秋季新款iPhone发布,围绕新手机的涨价、缺货等周边话题屡屡热度飞涨。在今天,几乎所有厂商都提供以旧换新或者年年折旧换新机服务,然而却没有了过往那般人山人海抢着换新的热情了。 消费者们对换新不再有浓厚兴趣的同时,智能手机行业也在发生着与之对应的剧变。 这年头谁还换新手机? 首先我们要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今的消费者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喜新厌旧”,还一而再再而三延长了换机周期。 没钱消费新手机,是最直白也最广泛的原因。2020年起全世界进入新经济周期,商品价格涨得比过去更快,其中有食品日化也有中高端智能手机,国产品牌旗舰手机的售价齐刷刷地涨了上去。不过从统计数据来看,大众收入增长速度相对滞后,所以更多人选择了优先保障生活。 第二个原因可能就要“怪罪”旧手机了,Apple A11芯片和同时期的安卓阵营芯片都有明显性能提升,至今也能满足大量移动应用和游戏需求。即使之后几年移动芯片保持着差不多的增长速率,实际应用的性能缺口也没能拉开到必须换机的节骨眼上,因此用户缺乏迫切换机需求。 与旧手机老当益壮相对的,是近期的新款平台综合体验不佳,导致的手机产品整体萎靡。虽然说性能实现了极限条件下的进步,但是受限于发热、续航等条件限制,日常使用表现提升有限。影像和外围规格提升相当亮眼,可大多数人还不认为这些比性能更重要,也就不会换新。 性能和参数规格之外,手机行业还面临着难以再吸引用户换机的另一大因素,纵使拿出“十八般武艺”进行形态、网络等不同方向的创新,却没有能让更多人感到眼前一亮的产品,也就无法像智能手机普及阶段那样,做到新款面世便有极大的号召力,进而吸引大批消费者购买。 2019年末,智能手机行业相当一致地把升级5G网络视作未来两年间促使消费者换机的重要因素,只可惜5G网络带来的可感知的变化并不像3G、4G那般鲜艳。就算现在4G手机无法在中高端市场有卓越成就,还是得承认5G已失去新鲜感,市场需要更有力的强心剂。 经过十年发展,现代智能手机走过了从小众新奇玩具到大众刚需产品的转变,连带着外部环境改变,消费者对购买手机一事的态度也有了很多变化。在2022年春天,对于大多中国消费者而言,只要手上的设备还能够满足使用需求、新机无法撩拨到神经,那就不会有更多换机热情。 大盘紧缩,好产品仍在发光 既然人们不再普遍有高涨的购机热情,平均换机周期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延长,那么这些变化给手机市场和全行业带来了什么影响,就是接下来要展开的了。 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再度下降,难见回暖趋势。根据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报告,2022年1月~2月的手机市场总出货量共计4788.6万部,同比去年下降了22.6%,其中2月份的销量更是只有1137万部,来到了近14个月的最低谷。不论何等体量,厂商都不太好过。 销量不容乐观,于是压力转嫁到了行业上游,不少曾有过出货预期的厂商都开始向供应链砍单,以求缓解资金等一系列环节的麻烦。有消息称,月初才刚刚发布的iPhone SE3,就已经遭遇苹果砍单,减少了约为20%产量。全行业在今年也砍去了两成订单,将近1.7亿部。 这几乎是所有厂商在国内遇到的共同现状,大家都卖得不好。从大盘上来看,苹果吃下了原属于华为的相当一部分高端市场,但有小范围销量下滑,尝试冲刺高端化争夺华为释放的蛋糕的几家厂商,则不约而同地明显下滑,荣耀等品牌虽依托渠道飞速增长,却也逃不过大趋势。 好在仍有卖得好的手机,在大盘遇冷时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小高潮,成为“行业异类”。细细品味,能发现这些产品无不是在其定位中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并且通过合理的硬件搭配、综合体验和营销宣传打动消费者,最终撬动了原本不一定想要更换新手机的心。 最值得津津乐道的是iPhone 13,iPhone热卖向来不是新鲜事,不过它的优秀表现建立在前代大刀阔斧改变却收效甚微的遗憾之上。iPhone 12有全新的直边机身、影像性能和5G网络支持,不过全球销量不及预期,iPhone 13针对续航和发热等环节改善,最终实现销量新高。 小米新近推出的Redmi K50系列,算得上是面向细分人群做产品的案例:K系列承接了小米最初的性价比用户群体,在小米品牌尝试高端手机的同时继续做性能突出、价格亲民的产品,这一代便是在整体性能满足预期的同时,用整机质感的平庸,在充电和屏幕给出超越同级表现。 “有钱买iPhone,没钱买红米”的调侃已有多年,这也反映了极其鲜明的事实——消费者首先考虑的,必然是能满足最核心以及最全面需求的产品。在行业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时期是如此,在时运不济缺乏机遇的时期更是如此。 行业新时期到来,手机巨头八仙过海 消费者换机热情冷却、市场规模缩减已成既定事实,厂商也都没有坐以待毙。 在过去的一两年间,我们见到了手机厂商为刺激市场、分得更多蛋糕所作的尝试,几乎所有头部厂商都在这四大方向上有所收获:上探高端市场、满足更多需求、把握细分市场、探索全新品类。 更激进的高端化路人皆知甚至变成了meme,所有厂商都在追求都在努力,却很少有谁真正地从苹果嘴里大口夺食。单纯从数字上来讲,做5000元甚至上万的高端手机,没有给任何一家手机厂商带来巨大回报,更不用说兑现十多年前就频频谈起的iPhone杀手承诺。 可是回到厂商内部和产品系列来看,小米的数字系列Ultra、vivo的X系列Pro+、OPPO的Find X系列、荣耀的Magic Pro系列,都较过去有飞跃改变——消费者意识到国产品牌有高端手机,而且在整机质感、影像系统设计上有长处。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对细微需求的把握,是一件考验手机厂商基本功的事情。随着智能手机系统设计和功能的愈发复杂,想要手机在百万千万量级用户手里有较好稳定性,其实已经不是特别简单的事了,需要厂商长期投入资源和人力物力给予保障。作为工具而言,手机回归到提供价值的定位上来。 影响到手机品牌口碑的诸多因素里,除了那些千变万化的复杂条件,最大的一点还是旧款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什么印象。消费者用得顺心满意,自然会乐意复购,反之甚至会造成口碑接连恶化,直至“雪崩”。当盘子里已经没有那么多蛋糕的时候,能多分到一块就是胜利。 过去曾有过对细分市场嗤之以鼻的声音,觉得几百万量级顶天没必要投入太多资源,用大众产品就可以满足。近几年却出现了各头部厂商先后尝试细分市场的动作,或是投资或是打造子品牌子系列,都开始在原本的弹丸之地大动干戈。毕竟在当下,蚊子腿也能算得上肉。 细分市场典型莫过于游戏手机,你能在这里面找到几乎所有的大中型厂商,而且所有产品的“解题思路”还各不相同,呈现出了少有的差异化。中兴努比亚以及联想,都靠着游戏手机为整个手机业务重新找到增长曲线,小米和vivo等厂商则是开辟了新的战场。 至于发力全新品类探索新增长点,到现在还是没有找到终极答案的阶段。小米高调造车甚至喊出了雷军再创业口号,OPPO投入生态产品和芯片设计生产,华为则是在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全面播种...... 这些尝试会给手机市场的领跑者们带来多少回报,只有未来才能知道。 来源:雷科技 本文图片来自:123RF 正版图库
因为这一升级,我准备入手国产高端旗舰!
为了冲击高端,国内手机厂商全面发力,这从头部厂商OPPO最近发布的新旗舰上就可见一斑。在宣传层面,OPPO找来姜文为其拍摄短片,“逼格”直接拉满;在产品上,OPPO Find X5 Pro不光搭载了市面上最顶级的旗舰芯片(高通骁龙8/天玑9000),更配备了独立自研的NPU,再加上一贯顶级的屏幕和相机,显得野心十足。 实际上,自去年年底发布Find N开始,甚至追溯自第一代Find X登场,OPPO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也是很明显。 但在产品之外,高端手机价格不菲,消费者在选购时也难免会有一些顾虑。 小雷认识一些愿意掏钱买高端手机的朋友,比如身为“深圳土著”的朋友A,他最在意的不是价格,而是“省心”的问题。他说,现在很多的手机品牌虽然产品做上去了,服务却没有跟上,万一手机出什么问题已经够闹心了,要是遇上客服“打太极”或者说退换、维修期限很短那就真的不能忍,如果买了高端手机却没有对应的高端服务,还不如买中低端的手机用着就行了。另一个朋友B,他说平时工作太忙,想换国产高端手机,但纯看产品参数又不知道买哪个,担心万一买到手后觉得不喜欢,再更换的成本也比较高。 虽然小雷朋友的想法可能只是个例,但不可否认的是,服务的确已经成为影响一般消费者决定购买哪款手机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们看来,基于这样的用户需求,手机厂商和销售渠道联手提升服务势在必行,只是更令小雷没想到的是,原来早就有人“出手”了。 “皇帝级”服务到底能有多加分? 说到线上线下全平台的销售服务,小雷相信京东的口碑应该是最高的。自有的物流体系保证了送货速度,负责任的售后退换服务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肯定。一般来说,京东销售的智能手机最多享有180天的“只换不修”售后保障,保价周期也是同行中最长的,有7到30天不等。这样的服务水准,和其他渠道相比已经很不错了,但当大家觉得京东现有的服务水准已经达到天花板的时候,小雷发现京东上的OPPO Find X5系列的售后服务,又再提升到新的水准。 在具体的数据方面,OPPO Find X5系列共享有三大权益:30天无忧退货+30天的保价+365天的只换不修,在天玑版上也首次提供了加99元可享的全年无限次碎屏保服务,还有以旧换新至高补贴1000元的福利。售后服务的周全程度完全超出了小雷的认知。 正如前文所言,目标消费者在考虑高端手机的时候已经对产品本身有一定了解,手机的整体表现达到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才有可能进入目标清单之中。那么,在产品本身的综合实力、品牌影响力之外,能够左右他们做决策的因素,就只有售后顾虑了。 而售后顾虑是什么?具体来说无非是以下几点。第一,买回来后悔了怎么办?价值好几千甚至小一万的电子产品,如果实际体验不符合预期,可否退货退款,平台会提供“后悔药”吗?第二,高端手机买回来,会不会遇到大促降价,买亏了?现在的消费品价格浮动这么大,销售平台有没有政策让用户安心?第三,智能手机不是金刚不坏之身,在生命周期内出现问题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如果用了好几个月、半年,出了故障怎么办?厂商、平台管不管? 针对以上的售后顾虑,其实无论是厂商还是销售渠道都已推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但到了高端产品上,如果想让对应的消费群体认可并形成粘性,那么光有解决方案还不行,还要把服务做得更好,甚至是“内卷”起来。 回到京东&OPPO Find X5系列的这一套服务政策上,随着在体验时限、保价时限和换修时限三个维度的全面升级,小雷可以大胆地说高端手机潜在用户的购机顾虑基本被打消,购买高端手机的痛点被正式终结。其实当下的高端智能手机之间已经很难拉开明显差异,在产品实力形成均势的情况下,服务的提升总是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产品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为什么不选择一款售后更加完善、更加无忧的产品? 正如小雷提到的“朋友A”和“朋友B”,以他们为代表的高端消费者都已经掏好几千元买高端手机了,肯定希望可以快捷、方便和省心地解决购买后遇到的任何问题。而OPPO Find X5系列的晒单评论,似乎也能证明售后服务的提升的确让产品加分不少。高端智能手机的竞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从一开始的拼单品再到拼品牌,如今已经进入到拼生态的阶段。小雷可以断言,下一个比拼的关键就是售后网络是否完善、服务是否周到。显然,在这个层面,获得京东售后赋能的OPPO Find X5系列,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其实,早在去年发布Find N的时候OPPO和京东也达成了类似的合作,推出了体验官活动,让用户能够在30天内,无忧试用该手机,收货后30天内只要保证手机完好且满足条件就能退款,给了用户一枚体验折叠屏手机的“后悔药”,反响也是十分不错。不难看出,当消费者的消费痛点被解决后,他们的消费潜力会被释放,这对手机厂商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思路。 厂商、消费者都需要这种“BUFF” 销售渠道和手机品牌合作推出升级版的服务,显然是消费者和厂商的双赢。 对消费者来说好处十分明显,:降低了消费高端产品的门槛。这里说的门槛不全是价格门槛,更是心理层面的门槛:花大价钱购买高端手机不是“赌博”,不是孤注一掷,而是有平台提供周全的保障,所以我们可以轻松地作出决策,放心消费。 对厂商来说,最直接的好处自然是带动高端手机的销量,顺带还能提升品牌的口碑。纵观全球多个消费领域中的高端市场,我们可以发现高端产品能够得到认可,口碑很重要。口碑的形成和服务强相关,尤其对高端消费人群而言,售后环节的瑕疵可能会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相反服务做好了,口碑效应也就自然而然了。 或许,往后这种品牌和渠道联手定制的升级版服务将会成为常态,不同平台之间的服务比拼或许将会更加激烈。对京东来说,这次和OPPO的合作也不失为展示自家长板的好机会,本来京东就以服务见长,在行业“内卷”之前通过和头部厂商合作先一步奠定自己的服务心智,京东在消费者心中的口碑,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哪吒零跑 不服“蔚小理”
深途(shentucar)原创 作者 | 周继凤 编辑 | 黎明 又到了造车新势力销量大比拼的时刻。 从昨天开始,车企们陆陆续续发布了自己3月的销量成绩单。 小鹏,再度登顶“造车新势力”销量No.1,交付了15414辆。第二名,不是“蔚小理”中的任何一位,而是哪吒,交付了12922辆。 至于理想,交付了11034辆,位列第三位,算是正常水平发挥了。第四名,变成了零跑,3月交付了10059辆。蔚来则落到了第五名,总共交付了不到一万辆。 按照常理来说,“蔚小理”在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实现了月销破万。到了2022年,应该再接再厉,销量再创新高。但是疫情叠加电池芯片短缺,“蔚小理”也只能勉强维持“月销1万+”的现状。 二梯队的造车新势力反而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不断缩小和造车一梯队的差距。 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在高速发展,大家交替领跑,没有永远的赢家,差生也有可能逆袭。2020年和2021年前半年,蔚来是国内造车新势力的领头羊,2021年下半年起,小鹏开始领跑。 接下来,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造车的格局会不会由此生变?“蔚小理”还能坐稳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宝座吗? “蔚小理”排位生变 我们先来看看“蔚小理”这三家。2月是汽车销售的淡季,三家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销量下滑。 3月,造车三兄弟终于恢复了正常水平。 资料来源 / 公司官网 小鹏的表现依旧亮眼,交付了1.5万辆。从去年10月至今,小鹏已经4次在“蔚小理”中销量排名第一。 小鹏销量这么猛的一大原因是,产品线多,而且每个产品的定位都相对比较精准。P7一直都是小鹏主打的爆款产品,现在这一款车月销已经突破了9千,奔着上万去了。 去年小鹏发布了G3i、P5和G9这3款新车(G9只是产品发布,还没有开始交付)。新产品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小鹏的销量。 值得聊一聊的是P5。P5定位紧凑型纯电动轿车,售价不到20万。15万-20万价格带是燃油车的主力市场,很少有纯电车能站稳脚跟。 不过小鹏赌对了,不到20万的P5的销量爬升得飞快,3月已经实现了月销4398辆。 资料来源 / 公司官网 当然,小鹏3月销量的快速回升离不开工厂的产能提升。小鹏的肇庆工厂在春节期间完成了改造,2月恢复生产,3月产能得到了释放。 理想最近发布了新车L9,但还没有开始交付,目前旗下还是只有一款产品理想ONE,3月的销量也中规中矩。 值得关注的是蔚来,蔚来终于有新车开始交付了。3月28日,号称“对标宝马7系”、“蔚来有史以来最强旗舰车型”的ET7开始交付,短短四天时间里,一共交付了167辆。 过去近两年时间,蔚来的主打产品就是“老三样”——ES8、ES6、EC6。太久没有更新换代,蔚来的市场竞争力肉眼可见地有所下降。去年10月蔚来被小鹏反超后,再没坐上“销冠”的宝座。蔚来能不能靠新车ET7重回巅峰,我们拭目以待。 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蔚来的新故事变多了起来。根据蔚来官方消息,ES8、ES6、EC6将在5月发布2022年度改款车型,新车主要升级包括5G车联网、8155车机系统、高清360环视。除此之外,基于蔚来NT2.0平台,售价更便宜的新车型ET5已经开启了预售,对标宝马X5L的ES7也在路上了。 这些新产品和改款车,有望拉动蔚来的销量。 “黑马”正在追赶 回头再看看两匹黑马,哪吒和零跑。它们在3月成功实现了逆袭。 不过逆袭绝不是偶然的。哪吒早在今年1月,销量就已经破万了。零跑也在今年1月交付了8000辆。 资料来源 / 公司官网 在销量上,造车二梯队已经逐步与一梯队的蔚小理缩小距离。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两家公司距离正式杀进第一梯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差距之一在于,哪吒、零跑目前都还没上市,造车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未来能否成功挺进资本市场,也决定了哪吒、零跑能在造车这条道路上走多远。 差距之二,这两家公司需要证明自己卖大车的实力。这两家能够“逆袭”,靠的都是便宜的小车。哪吒卖的最好的车型是不到10万元的哪吒V(3月销量:8122辆),和15万左右的哪吒U pro(3月销量:3904辆)。 零跑也是如此,2021年全年,零跑T03,一款售价没超过10万的小车占零跑全年销量的89.48%。今年3月,零跑虽然没公布具体车型的销量,但是从以往的数据来看,恐怕卖最好的还是零跑T03。 目前两家公司都有计划或者正在销售稍微贵一点的大车。2021年9月28日,“纯电SUV”零跑C11正式上市,哪吒也准备在今年4月上线哪吒S,售价预计在30万元左右。零跑C11与哪吒S如果能大卖,它们才有希望和蔚小理“造车三兄弟”正面比拼。 零跑和哪吒跑起来了。但不少玩家似乎掉队了,比如威马今年1月和3月的销量都没有公布。 一些传统车企也建立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东风汽车旗下的岚图,尽管有传统车企的技术与资金加持,但最近的销量爬升变得有些艰难。岚图旗下只有一款车,就是岚图FREE,去年8月就开始交付了,走的也是理想的增程路线。今年3月,岚图FREE只交付了1400辆,而岚图竞争对手理想ONE3月销量达到了1万多辆,二者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吉利旗下的极氪也只交付了1795辆。2022年,极氪计划交付7万辆。这意味着极氪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单月销量要达到6千才能达到目标。 岚图和极氪需要加快脚步了。 夹缝中狂奔 3月,或者说今年一季度,整个造车行业的主题就是涨价。由于原材料上涨,车企们展开了全方位无死角提价(除了蔚来)。产品端的涨价其实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不过,因为刚刚开始调价,价格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还没有体现在交付量上。 但这或许只是开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供应短缺一时半会没法缓解。 2022年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估计,锂资源(动力电池的重要原材料)的供需平衡要到2-3年后可能恢复正常。 别忘了,还有疫情的影响。 即便是销量还在稳步提升,理想汽车总裁沈亚楠表示,“长三角疫情导致部分零部件供应短缺,生产受到牵连”。今年3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曾吐槽:“疫情影响多个汽车产业链重镇,全国多地产生局部封锁,这对汽车产业链是巨大的打击。” 2022年车企们恐怕要和“缺芯”、“缺电池”、“原材料涨价”长期共存。 外部环境比以往都艰难,但下一轮的竞争已经来临。 步入2022年,造车新势力以及传统车企纷纷亮相了自己的新车。而小米、滴滴、苹果等科技巨头也都在远处伏击。 “今年才是挑战最大的一年,即便是蔚小理也不例外。”一位业内人士曾对深途指出。 目前新势力们大多数都还在亏损。销量与财务数据决定了他们能不能拿到下一轮融资,也直接影响着他们能在造车路上跑多远。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
iPhone SE3和iPhone SE2有什么不同?一文读懂
苹果春季新品发布会今天凌晨如约而至,与此前爆料基本一致,发布会上,苹果带来了全新Mac Studio、Studio Display、新一代iPad Air、新一代iPhone SE(iPhone SE3)以及两款新配色的iPhone 13/13 Pro。 那么,时隔两年卷土重来的iPhone SE3与iPhone SE2究竟有何不同,有哪些升级之处,接着往下看。 与iPhone SE2一样,iPhone SE3在外观上基本没什么变化。 继承“祖传”模具,保留大额头和大下巴,整机长宽高尺寸没有变化,重量为144克,比前代轻了4克,不过感知不强,拥有前后玻璃面板、航空级铝金属边框等。 核心配置上,iPhone SE3搭载了iPhone 13系列同款的A15仿生芯片,号称比iPhone 8快了26倍。 作为对比,iPhone SE2配备A13仿生芯片,由6核CPU+4核GPU+8核NPU组成,而iPhone SE3的A15仿生芯片则升级至16核NPU,采用全新6核CPU+4核GPU。 除芯片升级外,苹果还为iPhone SE3加入了5G网络,内置骁龙X60 5G基带,拥有最高7.5Gbps的下载速率,以及最高3.5Gbps的上传速率,支持5G SA、NSA双组网等。 其他配置与iPhone SE2一致,如4.7英寸LCD屏,分辨率1334*750、326ppi,后摄1200万像素广角镜头,支持杜比视界、HDR10、HLG,IP67级防尘防水等。 当然,在A15芯片加持下,iPhone SE3在影像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售价方面,64GB版3499元,128GB版3899元,256GB版4699元,比上一代贵了200元。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