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董明珠与雷军造车殊途:格力先向银隆储能业务下手
董明珠和雷军又坐上了“赌桌”,不过这次“赌”的不是业绩,而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上周,格力电器(41.390, 0.80, 1.97%)(000651.SZ)和小米集团(01810.HK)都正式进军汽车业。格力电器在8月31日发布公告称,以18.28亿元竞拍获得银隆新能源30.47%的控股权,后者是国内新能源客车的主要供应商之一。9月1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亿元。 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将自己所持银隆17.46%股权的投票权委托给格力电器,格力电器从而合计持有银隆47.93%的表决权,银隆成为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回想五年前格力电器曾计划以130亿元全资收购银隆遇阻,业界惊呼“董明珠造车一去不回头”。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微博上为小米汽车的自动驾驶部门招聘人才,表示要打造米粉朋友们喜爱的智能电动汽车、建设更加美好的智能生活生态。 八年前,董明珠与雷军年的“十亿赌约”曾赚足眼球,他们于2013年年底公开对赌五年内格力与小米的营收谁更大,结果2018年格力以1980亿元营收略高于小米1749亿元的营收而“险胜”。如今,他们又同时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赛场,未来谁能胜出? 格力首先向银隆储能业务“下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新能源(4.940, 0.04, 0.82%)汽车销量为147.8万辆,同比增长2倍。快速发展的新能汽车赛道,正吸引各路人马纷纷加入。不过,董明珠与雷军“造车”的思路并不一样。格力电器收购银隆之后,首先会重点发展储能业务,而小米一开始就重点押注智能汽车。对于以手机起家的小米来讲,必然需要寻找新的替代品,布局后手机时代的新产品。造车便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被人们关注并且被人们追捧的新风口。 选择控股新能源车企,成为银隆第一大股东的格力电器造车节奏看似更快些,但银隆现状并不令人省心。2020年,银隆亏损6.88亿元,2021年1~7月继续亏损7.63亿元。格力将如何处置银隆的资产,成为业界关注要点。格力电器投资者热线9月1日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收购银隆基于双方有多个协同空间,包括储能相关的电器产品、精密模具、新能源等。而格力在8月31发布收购银隆的公告中谈及银隆优势时也把储能放到第一位。 事实上,董明珠对银隆“一见钟情”,也是缘于银隆的储能电池和技术,可以与格力的光伏空调搭配,形成家庭能源互联网,支撑格力“零碳”智能家居业务的发展。 银隆的核心技术钛酸锂电池,有充电快、安全、寿命长等特点,不仅适用于新能源客车,未来还适用于家用智能电器。最近,银隆已推出了用于电动自行车的钛酸锂电池。 目前格力电器在空调和家电业务的竞争中,处境有一点被动。2021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的营收和净利实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但仍没恢复到新冠疫情前2019年上半年的水平。而其主要的竞争对手美的集团(72.120, 2.08, 2.97%)2021年上半年的营收已超过了2019年上半年。美的集团除了空调,还有冰箱、洗衣机等大白电和小家电业务,以及机器人(11.000, 0.15, 1.38%)等新兴业务。更关键的是,格力空调以前曾甩开美的空调“一条街”,现在两者难分上下。 收购银隆是格力扭转被动局面的一个契机。随着5G通信商用普及,智能家居快速发展,而节能是智能家居的一个重要诉求,有了银隆储能电池和技术的支持,格力家用空调和商用空调就可以在节能上形成差异化优势。而格力一直发展缓慢的冰箱洗衣机、生活小家电等多元化的家电产品,也可以拥有差异化的卖点。因此,格力电器投资者热线在谈及与银隆协同时,第一个就提到“储能相关的电器产品”。 空调是耗能大户,约占建筑用能的三成左右,董明珠自2012年接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后力推光伏空调,通过太阳能(9.500, 0.30, 3.26%)发电,为空调提供可循环发展的清洁能源。但是,天气阴晴变化给太阳能供电带来波动,所以光伏空调需要与储能相结合。而且,现在家用电器使用公共电网的电流模式,与未来使用太阳能储能的电流模式并不相同,因此,格力还在大力发展与之匹配的能源互联网技术和行业标准。 格力电器牵头承建国创能源互联网创新中心(广东)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举办了IEEE PES直流电力系统技术委员会(中国)低压全直流分委会成立大会,并参与起草《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阻抗扫频装置技术规范》的团体标准,其在新能源低压直流技术领域的“野心”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助力格力空调、智能家居形成差异化的卖点和核心竞争力,银隆的储能电池业务本身还能成为格力电器营收的新增长点。 银隆拥有钛酸锂和磷酸铁锂生产线40余条,电池板块总体实际产能约18.31GWh/年,其中钛酸锂电池实际产能2.85GWh/年。起点研究院预测,2025年全球应用于电力电网、工业储能、家庭储能和通信储能等储能领域的锂电池出货量为167.5GWh。可以预见,未来银隆钛酸锂电池的产能还会继续扩大,应用的领域会不断延伸,还有可能涉足氢燃料电池。 格力新能源车先商用再家用 而格力收购银隆之后,除了发展储能业务之外,也加速跨界进入热火朝天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其先巩固发展新能源商用车业务,再择机看是否进入新能源家用轿车市场。这与小米汽车一开始就瞄准家用市场是不同的。 一位行业资深分析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银隆现有业务主要是锂电池和新能源客车。锂电池在智能家居方面有广泛应用,可以与格力现有业务形成协同;新能源客车是一个面向B端客户的市场,客户群体比较成熟稳定,未来想象空间不大。 “外界以为格力会像小米一样制造新能源乘用车,但是格力的新能源车是新能源客车不是乘用车。在新能源客车板块,银隆的业务体系已经很成熟,格力除了利用自身的资源在B端客户上给予银隆一定支持,能够做的其实有限,也不需要格力投入大量资金。”这位行业资深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格力要实现未来年营收6000亿元目标,就必须要切入乘用车市场。若后期格力利用银隆切入乘用车市场,则遇到的挑战会非常大。 从目前披露出来的信息看,格力拿下银隆之后,首先做大电池等储能业务,其次做大新能源客车业务,并以此孵化格力的智能装备、汽车空调等To B业务。中金公司(59.000, 1.75, 3.06%)的研报显示,从以往的关联交易看,2017年,格力与银隆签订合作协议,在智能装备、汽车空调、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合作,2017年关联交易19.4亿元;2018年关联交易29.3亿元;2019年关联交易3.9亿元;2020年关联交易实现金额5.8亿元,其中格力采购银隆的新能源汽车及配件1.2亿元。 银隆的商用车产品齐全,具备市政环卫车、物流车等车型,涵盖纯电、氢燃料、混合动力等多各种新能源动力体系,已在全国超过229个城市和地区应用。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的数据,2021年1~7月,银隆新能源客车累计销量居行业第四,其中7月7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居行业第三。 即便如此,银隆并不会一下子给格力电器带来很大的营收增量。2020年格力电器收入1682亿元,银隆收入43.3亿元。 招商证券(19.380, 0.36, 1.89%)的研报预计,随着格力实现控股,银隆的内部治理及生产经营有望得到快速恢复,叠加新能源行业当前处于“政策+供需”向好的双重驱动的红利期中,以及双方协同效应的释放,银隆后续业务拓展可期,格力的新能源业务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董明珠曾在2019年赢了与雷军的“十亿赌约”之后,在当年格力临时股东大会上说,格力电器拟五年内实现6000亿元的营收。按此推算,格力未来三年内将要实现三倍的营收。如果仅凭空调和家电业务是很难实现的,即便加上银隆的储能电池、新能源客车业务,也很难到6000亿元,格力借银隆切入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可能将是实现6000亿元的关键一着。 但是,格力会遇到很多挑战。上述行业资深分析人士认为:第一,造车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格力是否有这么多资金持续投入,值得商榷。事实上,随着渠道变革推进,缩短销售层级,直面消费者,弱化经销商淡季打款模式,2021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60.7亿元,同比减少34.39%,主要是客户贷款及垫款净增加额增加所致;其次,造车需要大量的专业团队,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人才非常紧缺,小米在造车团队组建方面目前进展也比较缓慢,格力在短期内也很难聚集这么大的造车团队;第三,现在市场上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出现,正在逐步打造行业护城河,即使董明珠涉足新能源乘用车领域,产品大规模上市最少需要3~5年的时间,此时产品上市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空前巨大。 “此外,格力几次大的跨界并不算成功,无论半导体还是智能手机。”上述行业资深分析人士说,格力目前业务仍然集中在家电领域,2021年上半年空调业务销售收入占比高达73.79%,近几年的多元化转型并不顺利。综合来看,为了年营收6000亿元目标,格力电器必须切入新能源乘用车领域,但是未来成功的机会并不大。格力利用好银隆锂电池板块产品,围绕智能家居领域做更多的业务深挖,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市场战略。
16万的特斯拉新车型确认推出 马斯克:不会叫Model 2
当前特斯拉已经有Model 3、Y、X、S等四款车型在售,不过对于电动车市场来说,这样的车型矩阵还不够全覆盖,而且价格还没有下探到汽车主流消费水平。在Model 3降价有限的情况下,特斯拉顺理成章的推出全新车型。 9月6日消息,据报道,在最近的全体员工会议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提供了一些关于该公司最雄心勃勃的车辆之一的更新信息:大约2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6万)的小型电动汽车。 知情人士透露,马斯克澄清说,即将推出的汽车不会被命名为‘Model2’,但它可能是一款为完全自动驾驶设计的汽车,没有方向盘或物理踏板。 不过,对于完全不提供方向盘和物理踏板的说法,业内人士均表示现阶段不太可能。一是法规还未允许如此自动驾驶的车辆上路,二是特斯拉目前还没有如此的技术实力。 另外,对于这款全新车型叫做Model 2的说法,此前曾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但是马斯克直接在线否决,马斯克表示,下一款车型并不会被叫做“Model 2”,如果网友还这么叫的话,他可能考虑会取消这个车型项目。同时,马斯克给出的理由也很特斯拉,就是因为不喜欢。 此外,特斯拉表示该车的发布日期定在2023年,但是不少人认为这一时间将会提前。 此前多个报道提及,特斯拉的全新经济车型项目,正在中国市场推进。有媒体表示,该车将会在今年下半年就开始测试,意味着该车的发布日期,可能会早于2023年。
从武僧到佛媛 寺庙的生意经与流量密码
©深响原创 · 作者|陈文琦 “别爱太满,别睡太晚。” “想想看自己有多少时间浪费在了回头上。” “你不能等到生活不再艰难了,再决定让自己快乐起来。” ...... 带有禅意的人生哲理的文案,抒情空灵的歌曲配乐,慢镜头下古色古香的寺庙飞檐、牌匾、僧袍飘扬的一角——这是短视频平台上新的流量密码。 9月2日的涨粉达人榜中,禅意内容创作者 @释慧海 一天内涨粉55.6万,位列全平台第二(数据来源:飞瓜数据)。这一天,这个账号只发布了一条两句歌词长的视频,配合文字:“想你站在顶峰,想你辉煌,想你熠熠发光;但更希望你真心快乐,希望你注重情绪,希望你身体健康”,便获得了32.4万点赞,4.4万的评论。 @释慧海 抖音账号 有粉丝留言:“师傅,愿望是努力就会实现的吗?” 释慧海回复道:“如果你是真的愿意去努力,你人生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在他的留言区,总有许多人表达对生活、情感、工作的种种无奈和困惑,释慧海则常常作为一名解惑者的形象出现。面对世间纷纷扰扰,师父舌灿莲花,只字片语就是人生箴言。 于是粉丝们纷纷留言:“我悟了。” 泛佛、佛媛、引流 从去年3月份开始发布此类内容 @释慧海 已经积累了五百多万粉丝。账号的内容也从简单的静态照片拼接加配乐,发展成了明显更有摄影技巧的视频影像。不变的是这「淡泊宁静」「从容处之」的氛围感。 据抖音视频位置显示以及《南方周末》一篇报道,释慧海是浙江省永康市普照禅寺住持。在新冠疫情期间,寺庙冷冷清清,这位曾经的摄影爱好者被弟子安利了短视频平台,这才开始发布佛法和国学相关内容。结果,带有独特个人风格的视频让他迅速走红,平实温暖的文案也让粉丝留了下来。 目前,相似账号有不少。@灵隐、@普陀山上、@五台山禅心 等账号都在抖音上通过发布此类内容获得了一众“虔诚”的粉丝信众。 抖音账号 @灵隐、@普陀山上,风格相似 两者都没有官方机构账号认证 在抖音和快手上搜索关键词“少林寺”,会有一系列武僧账号出现,其中有名的账号有 @少林寺释延淀和他年仅4岁的小徒弟 @少林三宝。两个账号经常联动,展示功夫、练功日常和师徒互动的温馨小剧场。释延淀和三宝的抖音账号分别有386.8万和226.4万粉丝。 年轻武僧 @少林寺释延霈 的账号也颇受欢迎,拥有超过80万粉丝。释延霈的自我介绍里写到“嵩山少林寺,第三十四代武僧。传承少林功夫,弘扬传统文化。”这位长相帅气的武僧会拍展示武艺的视频,偶尔也露露腹肌。 少林寺武僧们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传播矩阵。 小武僧三宝的抖音视频 除了短视频平台,一些著名寺庙也早就入驻了微信公众号,一来是方便香客和游客了解景区,一来是普及佛教相关知识。 灵隐寺是这批公众号中最为成熟的,每日都会更新法务法讯、灵隐动态、导游指南等等。这座古刹曾多次面向社会招聘主管文宣和新媒体事务的文职人员。 同在浙江的湖州法华寺也通过微信供公众号发布过招聘启事,面向全社会招聘一名抖音短视频编导。这份朝九晚五、周末双休、月薪上万、社保齐全的工作一度引发热议,令年轻人心生向往。 甚至是在小红书上,一片“纯欲”、“Y2K”、“欧美风”的潮流风向争奇斗艳之中,最有门槛的人设却是“佛媛”。你很难定义“佛系名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风格,只知道这些常在经书和茶杯边上摆拍的“善男信女”以一己之力把寺庙和素餐馆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小红书上,“佛媛”成为当下流行风格 内容平台上,泛佛教内容背后的创作主体不甚相同:有寺院官方外联部(或是文宣部)、 佛学院、僧人私人账号、专业短视频团队、景区经营者和利益相关方,比如导游或者周边的民宿主。他们经营账号的目的有所差异。 对于寺院来说,短视频平台的自由度和强互动性让更多人打破了对佛教、寺庙、僧人的刻板印象认知,让他们的形象更为亲近、真实,而非仅仅是“与世隔绝的世外高人”形象或是一些社会报道中出现过的”打着佛教幌子的骗子”。 比如释延淀和他的弟子三宝,除了发一些展示功夫和练功的视频,也会有精心编排的小剧场。有时也会玩起网络流行梗,奶声奶气的三宝到处问同门师兄弟,“什么是快乐星球?” 有些僧人出于个人兴趣开始在平台上发布短视频,弘法和分享个人生活两不耽误。在五台山的安觉师父自己打理着一个精舍,以静修为主。他平日里会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上分享一些佛教知识和他的修行日常。 “偶然接触到了这些自媒体,后来通过了解发现(短视频)平台的受众面是那么的广,不乏一些佛教徒和想了解佛教的人。分享这些内容也是希望让有缘的人看到以后,生欢喜心,结一些善缘。”安觉法师告诉「深响」。“欢喜心”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简单理解就是,“知道自己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所以内心非常欢喜。” 安觉师父出家已经近20年,平时的学佛的功课也和大家工作学习一样忙忙碌碌,每天基本上是三四点钟就起床,念经打坐,制作供品,清理打扫,日常接待,为大家答疑解惑,和处理各种生活琐事,偶尔下山采购。 “说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其实影响是相互的。在家人是我们所说的‘要渡的众生’,他们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身修行上的不足,也看到众生的需求。”安觉师父说。 短视频平台大大降低了内容创作门槛的需求,也让他和更多人通过网络产生了联结。不过,对于流量和粉丝数,他没有太多的概念,也没有在认真规划和运营,只是在闲暇之时发布一些视频。 但是毫无疑问,一些人是冲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去的。 景区、民宿、或是在寺庙打卡的网红,希望借助平台曝光量给自己引流,这也无可厚非。疫情之后,旅游景区尚未完全开放,比如五台山,一直在实行实名制分时预约的制度限制客流,大多数旅游大巴都停运了。游客量的骤减让景区周边的商贩收入受到影响,短视频成为吸引粉丝、和潜在顾客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 商业的经不好念 泛佛教内容在平台走红,在当今的社会语境下,流量总是与商业价值挂钩。在这一点上,“佛”似乎也不能免俗。直播、植入、卖货都跟着出现了。 在 @灵隐、@普陀山上、@释觉空等账号里,都有好物橱窗的链接,卖的商品多是挂件、福袋等吉祥物件,还有一些佛家相关的书籍和经书。在少林三宝的视频中,也出现了百度AI机器人小度的身影。“三宝也收了一个徒弟。小度小度,少林寺的茅房怎么去?” 百度机器人出现在三宝的视频中 一些比较活跃的师父也会频繁开直播间,亲切地叫粉丝“家人”,直播内容大多与佛教知识没有强联系,多是心灵鸡汤式的答疑解惑。 据《南方周末》报道,释慧海曾经做过一次直播,初心是弘扬佛法,但是讲到佛学相关内容的时候,平台跳出禁言警告,他只能匆忙下播。几位佛学相关内容创作者也告诉「深响」,平台对于宗教内容的把控比较严格。 其实寺庙的商业化运作由来已久,但是其与商业之间有着天然矛盾,尺度把握很重要。 宗教团体可以设立基金会,但与一般投资机构不同,这些基金会是以公益慈善为目的,参与非营利性的活动。比如之前受到关注的“玉佛寺资助饿了么”的行为,其实是2009年玉佛寺出资一千万,启动了“ 玉佛禅寺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回馈社会,以银行委贷形式向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贴息贷款,饿了么是受资助的项目之一。这与一级市场通常认知的“天使投资”差别很大。 在自身盈利方面,寺庙通常以门票、供奉、捐款、周边产品售卖等方式来获取收入。像少林寺这样具有极高知名度的大寺,商业化的方式更灵活,比如出版图书、授权IP等等。 中国佛教名山作为地方政府的重点旅游开发圣地,不少曾有过上市计划。但是早在2012年10月,《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就有明确规定,“不得将宗教活动场所作为企业资产上市。” 2017年,普陀山旅游以“普旅股份”之名递交招股书,拟申请于上交所上市,后遭到中国佛教协会的公开批评,指出其上市业务虽然表面上未涵括寺院等佛教资产”,但普陀山与佛教不可剥离。隔年,普陀山旅游的上市计划搁浅。 普陀山在抖音上开通了官网账号作为宣传途径 但没有在短视频平台上开展商业尝试 商业的经不好念。 这也是现在一些泛佛教内容虽然的得到了流量,但是在变现上非常克制的原因之一。少林寺的武僧视频矩阵虽然是在名字里打着“少林寺”名号,但并没有官方认证,严格意义上,都是僧人私人行为。 佛的不避世更多体现在传播方式的与时俱进上。从口传心授、文字书籍、到现在的网络内容平台,其实只是传播途径在顺应潮流地现代化,也是宗教与信众的互相需要。 “毕竟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社会,佛学也是要与时俱进的。所以使用网络传播佛学,也是一种方法而已。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所以通过这种网络传播,对于大家来说也是一种方便法门。”五台山知了简舍老板李峰自己也是个学佛之人,他告诉「深响」:“从这个角度说,网络也是我的师父。” 至于泛佛教的内容为什么会吸引到那么多非信徒的受众?究其原因,还是与大众的社会心态相关。 当社会现实和个人追求产生冲突,社会普遍出现一种焦虑心态的时候,内生欲望的不安分尚不能被消解,但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部分年轻人产生了一种类似于“逃离世俗”的冲动。“佛系”、“躺平”、“断舍离”、“禅修”等词汇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 清幽古朴的山间禅寺承载了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身体到不了,那就联个网,希望在僧人们的只言片语中寻求宽慰和祝福。 安觉说:“好多人只求不学。想要通过烧香拜佛来得到施与。就像每个人都有一亩田,只有你自己去耕耘,它才会有收获。你天天光对着它说,快长庄稼,让我丰收,奇迹并不会发生。你要去除草、施肥、撒种、浇水。” 他总觉得在互联网上,跟关注他的人之间像是“隔了一层纱”。
刘强东排兵布阵:徐雷历经沉浮 终成京东集团2号人物
雷递网 雷建平 9月6日报道 京东集团今日宣布,京东零售CEO徐雷升任京东集团总裁,将负责各业务板块的日常运营和协同发展,向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汇报;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出任京东零售CEO,京东健康医药部负责人金恩林出任京东健康CEO。 加上2020年12月底京东科技、京东物流的调整。这意味着,京东集团旗下京东零售、京东科技、京东物流、京东健康的主要负责人纷纷换帅。 徐雷历经沉浮 徐雷在京东内部也是历经沉浮。早在2007年,徐雷就加盟了京东,一直负责京东商城广告、公关、品牌、校企营销等工作。 此后,徐雷曾短暂加盟百丽,负责旗下电商优购项目。 徐雷2013年再次加入京东商城,全面负责市场营销工作;自2014年底徐雷兼任无线业务部负责人,全面负责无线业务的研发及运营工作。 2015年7月,京东集团宣布,前宝洁公司(P&G)大中华区美尚事业部副总裁熊青云加盟京东,全面负责京东商城的市场部工作。京东集团当时称,熊青云是中国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中的标杆式人物,在加入京东集团前曾担任宝洁公司(P&G)大中华区美尚事业部副总裁,是宝洁全球职位最高的本土华人。 熊青云加盟京东,对徐雷造成了很大冲击,此后,徐雷专职做无线业务的研发及运营工作。 曾经,徐雷和刘强东经常一起喝酒,有段时间,连见一面都不容易,徐雷要汇报工作,上面有了当时集团CMO蓝烨、CEO沈皓瑜,才是刘强东。尤其是熊青云的空降,徐雷负责的项目被一再压缩,权力更被缩减得很厉害。徐雷不得不忍辱负重。 不过,熊青云作为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很难适应京东的节奏,不到一年时间,熊青云就被调离,出任京东集团首席品牌官职务,此后,暗淡从京东集团出局。当时,接替熊青云京东集团市场部工作的就是徐雷。 2016年,是京东集团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年。当时,京东增长放缓,公司管理层进行了一番调整。 在京东上市前的2011年到2013年,京东持续引入大批的职业经理人,包括前京东商城CEO沈皓瑜、前京东商城CTO王亚卿、京东集团CFO黄宣德、京东CHO&GC隆雨、京东集团首席公共事务官蓝烨等。 2015年3月,雅虎北京研发中心宣布正式关闭,张晨最终选择加入京东,担任京东集团CTO,其核心团队成员也陆续加入了京东。 京东CXO一层都是职业经理人,加入前在外企都有非常靓丽背景,加入后帮助京东上市有很大贡献。职业经理人也有一个弱点是,与老团队相比,战斗力不强,在京东和阿里巴巴的大战中容易落得下风。 2016年以后,职业经理人在京东集团体系的地位开始出现了下降,典型的代表就是熊青云在京东内部失势,沈皓瑜出局。 职业经理人在京东集团地位下降的同时,是老团队地位的上升,包括徐雷、王振辉、辛利军等一批老兄弟受到重用。 2017年,徐雷地位进一步上升。 京东集团任命徐雷为京东集团CMO,称徐雷通过组织创新提升了公司的营销和运营效率,并带领团队在双11、三超项目、开普勒计划、品牌力提升等多个核心项目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商城构建了强有力的运营及营销竞争力。 京东还说,徐雷帮助公司搭建大市场营销体系、移动端的产品研发体系和围绕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平台运营体系,培养出了多支敢打硬仗、迎难而上的优秀团队,并为京东品牌的建设和塑造、向移动端转型的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一批获得重用的是,原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商城运营体系负责人王振辉出任京东物流子集团CEO,向刘强东汇报。 2018年到2019年,是京东集团历史上又一个风波不断的光景,刘强东卷入了美国明尼苏达州性侵风波,声誉受到极大影响,公司的业务也遭遇巨大冲击。 此时的京东集团内忧外患。拼多多崛起,京东发展滞后,在电商领域不再属于阿里巴巴唯一对手,甚至都被认为谈不上是对手。 退居幕后的刘强东对京东内部进行了新一轮调整——下放权限,很多高级副总裁的权限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刘强东说,“我个人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战略、团队、文化和新业务上,比较成熟的业务,我们的管理团队都可以处理好。” 刘强东进一步提拔了徐雷,任命徐雷为京东商城CEO,与当时京东数科CEO陈生强、京东物流CEO王振辉一起,并称为京东集团旗下三大业务掌门人。 徐雷掌舵的京东商城业务,是京东所有业务中最核心的板块,掌握着京东集团收入的90%,可谓是位高权重。 那段时间,刘强东对管理层放话:“谁不服徐雷,就是不服我。” 也是这一年,京东集团内部职业经理人进一步失势,京东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蓝烨、CTO张晨、京东CHO&GC隆雨相继离职。 经历了震荡的京东集团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稳定下来,最核心的京东零售业务也开启了新一轮的增长。 2020年1月,徐雷在京东零售业务的年会上表示,2020年,京东零售将在交易额、收入、用户、利润这四大核心指标上均实现加速增长。 为此,战略上,京东零售将提升单位时空里的浓度和温度;业务上,打赢全渠道、下沉新兴市场、平台生态这三大必赢之战;组织上,深化大中台建设;文化上,构建文化领导力;人才上,加强年轻人才、关键人才、人才梯队建设,加薪比例将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 “2020年京东零售的主基调是‘有质量的加速增长’。不成长便退场,加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2020年,京东零售将在交易额、收入、用户、利润这四大核心指标上均实现加速增长。” 2020年可以说是京东集团重要收获的一年,业务稳定,京东集团回归香港上市,京东健康成功上市,市值超千亿,京东集团进入到成立以来最好的阶段。 徐雷成京东2号人物 陈生强、王振辉出局 高位不胜寒,拥有刘强东这样强势的掌舵人,作为高管的徐雷也可能是如履薄冰。曾经的京东集团旗下三大业务掌门人中的陈生强、王振辉已经出局。 2020年12月,京东数科进行大调整,此后,京东数科任命陈生强为京东数字科技副董事长及京东集团幕僚长,向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汇报。同时,京东数科任命原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李娅云为京东数字科技CEO,向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汇报。 京东集团还宣布,经董事会授权推进,京东集团将旗下云与AI业务整合到京东数科,形成新的公司京东科技。 陈生强为京东数科奋斗了7年,带领着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却因为蚂蚁集团上市的黑天鹅,倒在了上市前夕,跟着陈生强奋斗的京东数科管理层也经历公司洗牌,期权无法兑现的尴尬局面。 王振辉的局面更惨。2020年12月最后的2天,京东集团宣布王振辉辞去京东物流CEO一职,董事会任命前京东首席人力资源官余睿为京东物流CEO。京东方面回应,王振辉由于个人原因离职。 京东物流在2021年5月28日上市,王振辉可谓是倒在了上市前的临门一刻,让外界叹息不已。 在2020年不到10天的时间,陈生强、王振辉双双卸任各自集团CEO职务,只剩下徐雷还担任原职。如今,更是只有徐雷更进一步,正式成为了京东集团的2号人物。 其实,徐雷是一个看起来不太正经的样子,还是酒桌的常客和主力段子手,看似不正经之外,徐雷也是出了名的刚直和讲规矩的人。 徐雷曾说,“我就是一个走遍天涯海角凭手艺吃饭的手艺人,讨厌装逼端着自己,简单直接爱憎分明个性独立。” 如今,徐雷迈向了更大的舞台,未来也会有更多新的精彩。 ——————————————— 雷递由资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若转载请写明来源。
京东“二把手”又升官了 刘强东这是要退休了么?
话说,今天(6日)一早,八姐就看到了京东的公告,京东集团的二把手、京东零售的CEO徐雷又升官了,升任了京东集团的总裁。爱马,但是,像八姐这种对官职傻傻分不清楚的人,怎么记得徐雷好几年前就是京东集团的CMO还有京东商场的老大啊,这个总裁又是个什么职位?这么调整又是为了啥?难道是刘强东也要学马云,或者学后辈黄铮、张一鸣退休的节奏吗? 八姐又仔细分析了下,感觉这个事情还是有点意思的。 先来说徐雷的“升职”。这个“升职”吧,确实有意义,但不是刘强东的退休,而是其一种有计划性的“后撤”。之前徐雷主要曾担任集团CMO、主要零售业务的CEO,虽然主管着公司最为核心和收入大头的“京东商城”,是京东实际上的二把手,但从业务形态和汇报关系上,和京东物流、京东健康、京东数科等都是平行的。 而在这次升任集团总裁后,徐雷成了京东集团更为名符其实的“二把手”,——“将负责各业务板块的日常运营和协同发展,向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先生汇报”。也就是说,以后零售、物流、健康神马的业务老大可能就向徐雷汇报了(虽然公告没明说)。 当然,在这次人事调整后,刘强东不会像咱们八卦群众猜测的那样退休,而是继续担任京东董事会主席和CEO,但重心可能不在日常业务上了。在公告中,京东宣布,徐雷担任总裁后,“刘强东将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长期战略设计、年轻CEO培养和乡村振兴事业中来”。而其中,颇为值得注意的是,“年轻CEO培养”,这是不是意味了刘强东也有了“退休”的计划表?计划几年后真的把CEO的位子交出去? 八姐觉得吧,培养领导班子是一回事,刘强东所说的“年轻CEO培养”,也许就是集团各子业务的CEO。刘强东本身年方47,正值壮年,比雷军还年轻,比马化腾和李彦宏也年轻,如果不是最近互联网界的一系列奇怪的退休案例在先,以及他近几年比较低调,怎么会有人揣测他退休啊?起码可以再干个20年。再说了,其实业界也有一种担忧,中国互联网公司即便干了个十几二十年,但创始人的作用还是相当重要的,一旦创始人开始不务正业或者直接退了,公司的前景也就令人忧虑了。 当然,即使刘强东短期内不退休,但一步步地“后撤”,将日常的管理权力让渡,这对京东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京东管理团队的成长也是有效的。 比如,徐雷,在刘强东看来,显然就是值得信任、久经考验的好同志。在八姐看来,可能也是未来CEO的人选。徐雷曾陪刘强东开创了京东最早的营销,然后出走,即使回归后又蛰伏数年,渡过了“空降派”在位的时期,而在京东遇到困难时,又是徐雷,和刘强东一起,将京东再度带上了向上的通路。所以,你说,徐雷算不算是好同志? 哈哈,反正假若我是刘强东,又有进一步退居幕后的计划的话,那么,下一步,可能就会先设立一个“总裁”的职位,让时间证明给市场看,然后再考虑将CEO一职让出,保留董事长的角色。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YY哈。 另外,除了徐雷的升职外,这次京东的调整也涉及了另外两位高管。京东健康CEO辛利军接替徐雷,出任京东零售CEO,京东健康医药部负责人金恩林出任京东健康CEO。 (辛利军) 这其实也好理解,徐雷开始管集团了,就必然需要一个有资历有能力的人来接任京东最重要的商城业务。辛利军之前在京东商城管过开放平台,也管过居家和生活服务,对商城相当熟悉;更为重要的是,辛利军在京东健康的业绩也相当不错,综合考虑,他才被选为了京东最核心业务的负责人。 好啦,今天就扯到这里吧,下面咱就看刘强东会不会如八姐瞎猜的那样,一步步退居二线了。
元宇宙 风口还是扯淡?
近日,字节跳动以数十亿元人民币收购元宇宙巨头Pico(小鸟看看),为元宇宙概念火上浇油。 元宇宙既有股修仙的味道,又带有科幻色彩,却引爆了科技和资本圈。2021年,元宇宙概念第一股Roblox上市,各大互联网巨头携大额筹码入场,好不热闹。 所谓的元宇宙,其实是几年前喧嚣一时的“虚拟现实”换了个马甲卷土重来,那么,它到底更像是90年代的“气功热”、60年代的互联网,抑或是十年前的区块链呢? ▲来源:微软商店 元宇宙是什么? 听起来玄而又玄,元宇宙到底是什么? 还记得互联网初期吗?拨号上网的网民发现,这个虚拟世界里,我们不必以真实的身份出现,“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随着Facebook、校内网、微信等的出现,社交网络对真实身份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元宇宙是社交网络的终极进化版本,是依托于更先进技术,更接近现实的网络平行世界。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源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其描述了一个人们用虚拟形象在三维空间中与软件交互的世界。 如果你看过电影《头号玩家》《黑客帝国》,或者动画《罗小黑战记》,或许能更容易理解元宇宙。头上戴个VR头盔,或者脑袋后面插一个脑机接口,就可以换一个身份,无视现实中的一切,在虚拟世界里上天入地。 元宇宙无法完全脱离现实世界,它平行于现实世界,与之互通,但又独立于现实世界,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真实的社交和工作。 当下,元宇宙仍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维基百科》对其的描述是:通过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基于未来互联网的,具有链接感知和共享特征的3D虚拟空间。 与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不同,“沉浸感”是元宇宙的标志之一。进入3D虚拟元宇宙世界,使用手机、鼠标和键盘远远不够,需要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甚至脑机接口作为工具。 此外,与《王者荣耀》这样几十分钟一局的电竞游戏相区别的是,元宇宙有持续性,一旦开局,就要一直持续下去。另外,元宇宙也是开放的,比起简单的发大招和来回跑动,元宇宙将提供更丰富的交互。 区块链研究专家肖风认为,元宇宙是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最高形态。“在元宇宙中,参与者可以体验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元宇宙也是人的社会、人的世界,只不过,它是人的虚拟社会、数字世界。” 当技术足够成熟,人人参与到元宇宙后,我们可以在另一个虚拟世界中,拥有与当下截然不同的身份,体验另一种人生。 当然,与现实真假难辨的元宇宙世界可能离我们还很远,但随着AR/VR、云计算、AI、5G技术的不断发展,元宇宙概念的实现,确实有了更大可能。 巨头纷纷投资元宇宙 在普通人还不知道元宇宙是什么的时候,互联网巨头已经纷纷进军元宇宙。 脸书(Facebook)是这方面的先驱,其创始人扎克伯格认为,AR/VR将会超越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成为下一代主流计算平台。 早在2014年,扎克伯格就砸下30亿美元收购VR明星企业Oculus。 扎克伯格至少投资了20家VR相关公司,尤其热衷VR游戏公司。今年6月,Facebook收购了吃鸡类游戏《POPULATION:ONE》开发商BigBox VR,这让其麾下的顶级VR游戏工作室数量增加到了5家。 今年8月,Facebook又推出了一款VR会议软件Horizon Workrooms。使用该软件,可以让用户以“数字人”分身进行线上VR会议,在虚拟会议室中走动、举手、操纵键盘,甚至在虚拟白板前写字。 扎克伯格认为,这款会议软件,将是未来元宇宙的前奏。 8月11日,显卡巨头英伟达(NVIDIA)宣布,全球首个为元宇宙建立提供基础的模拟和协作平台Omniverse,将向数百万新用户开放。 8月18日,百度世界大会上设置了VR分会场,推出一款基于5G、百度云手机技术和全新升级的“希壤”虚拟空间多人互动平台,让无法亲身到场的人们可以体验这场科技盛会的虚拟空间。 8月29日,VR创业公司Pico(小鸟看看)在全员信中披露,该公司被字节跳动收购。但这笔交易的价格并未公布,有媒体报道称50亿元,也有消息称达到了90亿元。 而早在今年4月,字节跳动就以1亿元投资元宇宙概念公司代码乾坤,其主要产品包括青少年社交和UGC平台《重启世界》。 从硬件到软件,字节跳动的元宇宙矩阵初具规模。 据IDC预测,2020-2024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将达54%。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虚拟现实元宇宙相关产业或将迎来爆发。 从《动物森友会》到游戏界抖音 元宇宙尚处于早期的厘清定义和框架搭建阶段,而这个概念的实现,至少需要三个维度的支撑:需求,硬件和软件。 在VR、AR、MR(Mixed Reality,即混合现实技术)和5G技术尚未成熟的当下,元宇宙更多从开放世界游戏、开发者和玩家共生的UGC社区化平台等方向突破。 疫情期间,部分概念与元宇宙略有接近的游戏,已经被用于网络社交。 如《动物森友会》这款游戏中,玩家可以创造自己的虚拟形象,亲手改造自己的岛屿。疫情期间,有玩家举办婚礼,有玩家举办画展,拜登的竞选团队甚至改造了一座岛,为大选造势。 ▲来源:《动物森友会》游戏内部 此外,疫情期间,部分高校在《我的世界》中举行了毕业典礼。也有DJ音乐节在游戏中举办,在线人数突破了千万。 但这些社交领域的应用只是接近元宇宙概念,真正被誉为“元宇宙第一股”,并直接带火元宇宙概念的,是一款名为Roblox的游戏平台。 今年3月10日,Roblox于纽交所上市,上市时该创作游戏社区平台平均日活用户已达3260万。 ▲来源:微软商店 2020年,Roblox收入为9.24亿美元,同比增长80.39%。 Roblox有“游戏界乐高”之称,里面的人物形象有点类似乐高小人,游戏玩家可以用不同的发型、衣服装扮自己,游戏画面有些像素风。 这个游戏平台的来历说来有趣,其原型是创始人David Baszucki在1989年创建的2D模拟物理实验平台,主要用于教学。到了2004年,创始人为了更大程度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建了Roblox。 ▲来源:天风证券 而当下,该平台已经是全球最大的UGC游戏平台。 ▲来源:天风证券 与众不同的是,作为一个UGC平台,Roblox向玩家提供游戏,同时,还提供创作游戏的开发者编辑器,允许玩家自行制作游戏上传,并与平台分成。 UGC游戏平台之于传统游戏,就像抖音快手之于“爱优腾”。游戏参与者中,大部分是游戏玩家,像短视频平台观众,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创作者。 Roblox商业模式的核心是虚拟货币Robux,与现实货币的兑换机制为玩家在游戏内的消费和开发者创作激励提供支持。买入Robux比例约为R$1=$0.01,换出比例为R$1=$0.0035。 2021年一季度,Roblox开发者收益总额为1.2亿美元,同比增长167%。近一年来,在Roblox收入超过3万美元的开发者数量接近800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而该公司预计,2021年开发者将与社区分享近5亿美元。 之所以说这个平台是元宇宙概念第一股,是因为实现元宇宙的畅想,一个公司、一个研发团队必然是力不能及的。而当游戏参与者也是游戏研发者,游戏平台由所有参与者共同搭建,游戏才能真正拥有海量内容,趋近于真实世界。 Roblox为未来的元宇宙世界,带来了一种软件上的可能,也引来了国内互联网巨头的关注。 2020年3月12日,Roblox和腾讯共同组建罗布乐思,分别持股51%和49%。目前罗布乐思在国内主要用于教育目的,如高校游戏创意比赛和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VR/AR,当下的投资风口 软件尚远,再看看元宇宙概念需求的硬件——VR/AR。一个真正沉浸式的平行世界,必然需要VR/AR设备的支撑。 首先来看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在1995年提出的技术成熟曲线。 ▲来源:Gartner官网 任何新技术,都将经历创新萌发期、过热期、幻灭低谷期、复苏期和生产力成熟期。 元宇宙概念处于最早的萌芽期,尚未经历过热和幻灭的过程,而作为实现元宇宙畅想的硬件VR/AR,明显已经走出了泡沫破灭的低谷期,走到了稳步爬升复苏期。 VR/AR萌芽于1968年美国计算机图形学之父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开发的计算机图形驱动的头盔显示器和头部跟踪系统,膨胀于2012至2016年谷歌眼镜、脸书收购VR头盔企业的阶段。VR/AR低谷则是在2016年到2019年,网络、硬件技术无法突破,整个市场进入寒冬。 2019年至今,随着5G技术的发展,VR/AR行业,已经进入复苏期。 2020,VR/AR产业发展被按下加速键。 疫情影响下,AR测温、VR游戏和虚拟会议的需求爆涨,虚拟会议、云端展览案例增加。而在游戏平台STEAM上,VR游戏用户也实现了翻倍。 陀螺研究院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VR头显达670万台,增长了72%;AR眼镜出货量40万台,增长33%。预计到2022年,VR/AR全球出货量将分别达1800万/140万台。 ▲来源:安信证券 据IDC等机构统计,2020年全球VR/AR市场规模约为900亿元,其中VR市场规模620亿元,AR市场规模280亿元。 中国信通院预测,全球虚拟(增强)现实产业2020至2024年的五年年均增长率约为54%,其中VR增速约45%,AR增速约66%。预计2024年,二者的市场规模将相近,均达到2400亿元。 VR/AR快速升温,既有疫情的影响,也因为近年来技术瓶颈取得突破,特别是5G时代已至,网络传输、通信时延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 赛迪智库将5G与4G的关键性能指标对比后发现,5G条件下,低延迟将减轻玩家眩晕感,相关主机或将摆脱连接线,甚至直接将算力放到云端,大幅降低设备的体积和重量。 ▲来源:安信证券 现在稍微有些沉、需要低头冒着颈椎病风险使用的移动终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被更轻、分辨率更高、更便携的替代品取代。 分析人士认为,VR/AR只是起点,元宇宙才是终极。而比起萌芽期的元宇宙,5G和VR/AR技术的结合,或将开启“后智能手机”时代。 以假乱真? 最后,关于元宇宙,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一设想最终可能实现的最主要驱动力——需求。 人类对虚拟世界确实有需求。 古希腊的游吟诗人抱着琴缓缓讲述英雄故事,《诗三百》浅吟低唱着“参差荇菜”和“窈窕淑女”,话本里的神仙鬼怪和才子佳人,莎士比亚的话剧里,巫婆轻轻搅动为麦克白熬制的毒药…… 影视剧里的故事,让观众感受着别人的人生。游戏时代来临,我们又可以在手机和电脑里,扮演一个角色,以交互的方式体验成为另一个人(或者一只鹅)。 ▲来源:STEAM平台 如果元宇宙成为可能,人类体验更宽广人生的愿望,迎来了终极方式——以新的身份沉浸式体验另一个世界。 凯翼资本在相关文章中指出,元宇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来自于它可以实现:个人娱乐的更极致体验;个人效率的提升;社会效率的提升。 当元宇宙成为一个拥有巨大用户规模、超长在线时长的平台,就必然不会仅仅用来娱乐。 据凯翼资本,目前,国内三大基础运营商宽带接入用户总数为5.1亿,移动互联网月活数为11.6亿,人均使用APP为26个,月均使用时长160小时,这个数据已达瓶颈。 元宇宙将让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更彻底的打通、连接,将对人们的生产与消费、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颠覆式改变。 大三生集团董事长徐远重刚刚出版了全面介绍元宇宙的两本书——《元宇宙》和《元宇宙通证》,他认为,元宇宙将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荐书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也都对元宇宙的未来影响高度肯定。 经济学家朱嘉明就认为,“元宇宙”为人类社会实现最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并与“后人类社会”发生全方位的交集,展现了一个可以与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时代、宇航时代具有同样意义的新时代。 国内企业也已在产业领域展开了针对元宇宙的应用和创新实践。比如,深耕VR/AR多年的A股公司宝通科技,目前就已在VR/AR领域投资了一系列行业领先的创新型公司,如硬件开发商翊视皓瞳、内容供应商哈视奇及数字3D空间平台一隅千象公司,并与这些公司进行创新合作。 目前,宝通科技不但已推出多款面向海外市场的VR/AR游戏,还将VR/AR引入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到智慧矿山建设等领域,协助大型工矿企业进一步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近日,宝通科技还对外表示,未来将更为关注工业产业数字化的商业场景和生态,“打造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以游戏化方式工作(数字孪生工厂),也可以以工作的方式模拟经营一个游戏(虚拟现实游戏)。” 关于元宇宙的猜想还有很多,比如元宇宙世界或许将更能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更为极致的人类行为数据的收集。比如元宇宙中的虚拟货币,或许可以做到完全去中心化。 不妨设想,随着技术的发展,元宇宙概念下,我们总有一天可以创造能与现实世界混淆的虚拟世界。 《未来简史》却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可以创造千万个虚假的世界,而这世界上只有一个真实的世界,那我们要如何确定,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那千万分之一的真实?” 不过,可以庆幸的是,这一天,并不会很快到来。
谁让美国得州“瑟瑟发抖” 研究揭示全球冬季极端天气与北极变暖有关
北极变暖或为美国冬季极端天气源头。课题组供图 ■本报记者 唐凤 今年2月,一场史上最强寒流让美国能源大州大规模停电。除停电并无法取暖外,降雪、冰凌、冻雨等极端天气还让得克萨斯州总人口近一半的1400万人面临饮用水供应困难,同时食品供应链也受到冲击。 是什么造成了这场罕见的冬季风暴?全球气候不是在持续变暖吗?由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大气与环境研究公司(AER)和以色列希伯莱大学领导的一项新研究确定了此次极端天气的“源头”——受到干扰的极地涡旋。 研究人员发现,极地涡旋干扰的频率正在增加,这是导致美国冬季出现极端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北极的变化可能是造成这种增加趋势的原因之一。9月3日,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上。 越来越冷的冬天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基本成为人们的共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与20世纪的7月平均温度15.8摄氏度相比,这个7月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高出0.93摄氏度。 另一方面,许多中纬度地区都经历了“超级严寒”的冬季。2021年1月,西班牙全国普降大雪,10余个自治区的400余条公路受到影响,60条公路关闭。几乎同一时间,日本海沿岸多地连降大雪,局部地区积雪厚度达两米多,新潟县上越市观测点的积雪厚度达2.26米,富山县和福井县观测点的积雪厚度超过1米,均为往年积雪厚度两倍多。 不久之后,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部分地区开始遭遇冬季风暴,造成路面结冰、道路被封以及大面积停电。该国国家气象局有史以来首次在包括休斯敦在内的得州东南部地区发布“风寒警报”。而让得克萨斯州居民被迫“抱团取暖”的幕后推手却在遥远的北极。 论文合作者、希伯莱大学的Chaim Garfinkel说:“尽管全球气候正在变暖,但中纬度地区冬季极端寒冷天气明显增加,这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矛盾。” “一方面是创纪录温暖的北极、北极低海冰量、西伯利亚深积雪,以及复杂的极地涡旋干扰,另一方面是美国、欧洲和亚洲破纪录的寒冷,欧洲和美国的破坏性降雪。”该论文通讯者、AER季节性预测主任Judah Cohen说,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存在物理联系。 极地涡旋在“延伸” 过去30年里,北极经历了地球上最大程度的气候变化,包括气温迅速上升、海冰融化、春季积雪减少、秋季积雪增加。北极相对于全球其他地区的迅速变暖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但北极的这些快速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纬度地区的天气,一直是气候科学家激烈争论的话题。 “去年冬天,得克萨斯州的严重寒潮使关于气候变化是否导致更严重的冬季极端天气的辩论升温。然而,迄今为止,鲜有研究证实气候变化与得克萨斯州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存在物理联系。这项研究证明地球变暖不一定能保护人们免受严酷冬季天气的毁灭性影响。”Cohen说。 此前,大多数关于北极放大效应和中纬度地区冬季天气之间联系的理论认为,这一途径要么通过波状急流,要么通过平流层突然变暖,这是对极地涡旋影响最大、最常被研究的内容。这项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北极变暖和中纬度地区冬季极端天气之间存在最紧密的联系,至少在美国,可能是源于一种不太为人所知的、较弱的极地涡旋“延伸”。 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平流层极地涡旋存在一个相对较弱或中断的状态,呈现出拉伸的外观,而不是更典型的圆形外观。这些变化在卫星时代(1979年后)一直在增加。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实验都表明,北极地区的变化,包括加速变暖、海冰融化和西伯利亚降雪增加,都有利于极地涡旋的延伸和落基山脉以东的北美地区在冬季出现极端天气。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能放松 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环境、地球和大气科学教授Mathew Barlow表示:“这里探索的动力路径(从北极的地表气候变化到极地平流层,然后再回到美国地表)突出了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具体而言,更有阻尼的急流、赤道到极点更大的温度梯度,以及对流层中更少的向上波能,有利于平流层中出现更强的极地涡旋。然而,随着北极变暖,巴伦支—喀拉海海冰的融化使欧亚大陆西北部变暖,加上西伯利亚降雪的增加使欧亚大陆东北部变冷,导致欧亚大陆上空急流的放大更为频繁,进而引发向上大气波能增加。 在随着平流层高度增加而减弱的纬向风等条件下,极地涡旋出现伸展和波反射——在欧亚大陆上空向上,在北美上空向下。向下波能辐射聚合导致阿拉斯加湾上空的急流向北移动,北美上空急流向南移动,以及北美东部地区冬季极端天气(寒冷和降雪)的增加。 “但所有的温度异常都是相对于其周期而言的,并不是说在北极放大效应的过程中,冬季整体上变得更冷。”Cohen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但Garfinkel表示,这项研究强调,不应该以中纬度地区冬季极端寒冷天气的增加为借口,推迟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 “该研究将观测分析与模拟实验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很重要的,为应用新的机器学习工具提供了机会。”未参与该研究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Dim Coumou在同期发表的相关评论文章中指出,“未来的工作应进一步解开北极与中纬度地区冷暖季节的因果关系,并特别关注极端天气。” “我认为,更好地认识和识别这些极地涡旋变化事件,可以帮助亚洲和美洲(包括中国、美国和加拿大)为应对冬季极端天气做准备。它可以让我们更早预测这些事件。”Cohen说,“我们仍然需要更好地理解造成这些事件的机制。我们下一步计划扩展建模研究。”
比特币重回5万美元:9个月涨了87% 原价显卡遥遥无期
比特币作为虚拟货币的风向标之一,能有效反映出这个市场上的涨跌变化,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在经过了几个月时间的巨大波动之后,比特币已经稳稳的站上50000美元(约322万人民币)大关。 截至发稿前,比特币当前价格为51,696.86美元/枚,今日上涨了3.15%,同时这个价格相较1月4日的27734美元/枚已经上涨了87%,目前来看已经售出了50000美元关口,对应的以太坊等货币同样创下近几个月新高,新一轮的矿潮已至。 据悉,在今年4月中旬比特币交易价格突破6.4万美元的高位之后,就开始一路下跌,并且带动整个虚拟货币市场开始下跌,最低点和最高点甚至差了两倍之多,但是如今又重新收复了部分失地。 作为部分矿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显卡市场原本在虚拟货币一再下跌和各国的监管之下,已经在不断下降,甚至在上个月RTX 30系列的显卡已经无限接近于发售价格,DIY玩家马上就能看到曙光,结果又被无情的击碎。 据此前北京商报援引游戏玩家李华的消息称,“本想趁折扣活动重新装配电脑,才发现我已经高攀不上了。” 根据李华了解,NVIDIA RTX30系列显卡在2021年3月至5月期间疯狂溢价,随后逐渐下行,直至8月开始重新回升。 尽管溢价明显,各线上商城品牌旗舰店在售显卡依旧长期处于“无货”状态,少数有货商品也大多限购1件或2件。 从目前的虚拟货币行情来看,这个状态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玩家们能原价买到显卡的日子已经是遥遥无期。
探访中国快递之乡:快递员涨“1毛钱”不容易
作者 / 桃子 编辑 / 姚赟 作为此次涨薪主角的基层快递员们,并没有如期感受到增长的每单0.1元。他们虽没有过多异议,但在各大媒体与微博热搜上讨论了近一周的一毛钱,究竟到哪儿了? 上涨的一毛钱派费,并没有随着9月1日一起到来。 8月29日傍晚,送完当天最后一件快递,申通快递员陈勇坐在自己的快递车上刷抖音休息。一条新闻引起他的注意“快递小哥集体涨工资!9月1日起,通达系、极兔派费上涨0.1元!”作为在“中国快递之乡”桐庐送了3年快递的资深业务员,陈勇觉得涨薪应该会轮到他。 “派费没涨,我跟同事去问了公司,公司说流程复杂,我们不在范围内。”陈勇苦笑,“唉,算了,不想深究。” 据新华社消息,中通、圆通、韵达、申通、百世和极兔速递6家加盟制快递企业,均将于9月1日起上调0.1元的派费,涨价理由为保障快递员权益和网络稳定。 派费,即派件费,是快递发件网点支付给派件网点的派件费用。由于通达系快递为加盟制度,一般由发件网点付给总部,总部根据全网及各区域具体情况进行调节,支付给派件网点(总部代收代付),再由网点支付给快递员。 为了解派费上涨实际情况,笔者前往通达系发源地——浙江杭州桐庐县。刚下高速,“中国快递之乡”的标识便立在十字路口最醒目的位置。大众所熟知的申通、天天、韵达、圆通、中通的创始人,均在此地创业发家。桐庐几乎每家都有人或者亲戚在做快递生意,作为老大哥的申通,造就了桐庐第一批有钱人,很多年轻人都从申通赚取了第一桶金。 高速路口桐庐“中国快递之乡”标识 到达桐庐后,我们根据导航前往距离市中心商场八百米的申通站点。遗憾的是,导航显示的门牌号所属位置早已变成了建材店。 折返途中,一辆申通快递三轮车正停在沙县小吃门口,穿着灰橘短袖制服的快递员陈勇坐在窗口的位置吃炒粉干,此时已接近下午3点。 快递员派费上涨实施首日,身处“中国快递之乡”的快递员却没有感受到涨薪。试着为1毛钱派费做个“流调”,发现背后并不太简单。 派费的下放之路 “没有涨派费,不知道为什么。”在找寻申通站点未果后,我们出发前往距离不远的韵达站点,途中遇到开着快递车在等红绿灯的韵达快递员,询问派费问题,同样得到否定的答案。 随后韵达快递员嘴角一扬反问笔者:“新闻上看见的?”随即表示,这种消息没意义,涨不涨影响不大。 “在站点分拣完每个区域的件,然后装车就开始送。”陈勇介绍,“一般一天大概两百来个件,下午能送完。” 而能在工作时间内送完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绝大部分快递投放快递柜或驿站。“一天百来个件,全送货上门本人签收根本送不完啊。”陈勇抱怨到,“派费越来越少,以前还有一块多,后来就是八毛,你知道投个快递柜就要花掉4毛吗?还赚什么。” 据北京晨报2018年关于快递柜收费的报道称,快递柜巨头速递易开启双向收费模式。派件员在柜子里放一件快递要收费0.4元到0.6元(充值的话会有折扣),业主如果超过24小时没有取件也要被收取1元钱。 陈勇表示,每单的派费减去投放快递柜或驿站的费用,一天最多收入一百多元。而只要一天中有一个件遗失或者出现其他问题,消费者打电话到公司询问,负责的快递员就要罚款一百元。“派件工作量很大,而且根本不赚钱。这一毛钱涨不涨的,无所谓吧。”他补充到。 作为此次涨薪主角的基层快递员并没有如期感受到增长的每单0.1元。虽然他们并没有过多异议,但在各大媒体与微博热搜上讨论了近一周的一毛钱,究竟到哪儿了? 我们把它的流转路径再往上推一层。 “早就接到公司通知了,但是没动静啊。” 在杭州某镇开了4年快递站点的余波表示,这一毛钱让他非常头疼:“分公司下发的派费没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弄,总不能自己贴吧。” 从余波处了解到,2019年末开始,派费便越来越少。“而且每个站点也不一样的,具体得看公司分配。我这边一块的样子,我给业务员8毛一件,他们也不容易,再低就招不到人了。”与基层快递员一样,站点负责人余波也表示派件所带来的的营收并不高。 图片来源:华创证券研报 “每天早上去分公司拉属于自己站点的货,然后让业务员去送,晚上8点前再把站点收到的件拉去分公司发货。”余波介绍到。关于费用,余波表示除最初的3万元加盟费外,每月还需向分公司仓库支付一千元左右的场地租用费,用于租固定场地装卸货。另外还有快递三轮车租金等其他费用。 在桐庐实地探访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一个二手车交易市场的园区内发现了百世汇通和中通的仓库。同一园区还有顺丰站点及鲜蔬配送中心。仓库内部面积较大,地面隐约可见黄色分隔线。下午4点左右,仓库已非常空旷,只有零星几个未取走的快递堆放在角落。 桐庐某快递仓库 每天早上随着快件一起到来的,便是每一单的派费。按照“总公司—分公司—站点—业务员”的层级逐级递减,形成派费的下游流转路径。 一毛钱带来的考验 1毛钱的“出生地”,在寄件方。 “一般淘宝店寄件的话,江浙沪5块钱,续重1块钱这样子。”当谈起商家寄件费用,申通快递员陈勇这样回答。 在派费的含义中提到,派费其实是由发件网点支付。“总公司卖面单给分公司,分公司加一点价再给站点,还要给站点允许收件最高价,至于中间怎么收费就不管了。”站点负责人余波说道,“我们给业务员也是这么操作,一单大概3块多4块的样子吧。” 快递员在此基础上加的价格,便是自己的收入。 “我上一级是分公司,然后再是总公司。”余波向我们介绍到。以此形成了“总公司—分公司—站点—业务员”的快递层级模式。运费也按这一层级,逐阶抽成。除面单外,各阶层还需承担中转费、干线运输、分拣等其他成本。 图片来源:华创证券研报 据了解,为了保障快递员的切身利益,6月23日,经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利益分配、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作业环境、企业主责、规范管理、网络监管、职业发展等八项任务措施。通达系此次派费上涨的初衷,也在于响应这一政策。 同时,此次宣布上涨派费的多家快递公司表示0.1元由公司总部成本承担,会直达基层快递员。 为保障这一派费的上调能直接进入快递员手中,中通方面规定上涨的派费将直发到派件业务员掌中通App,全国所有中通网点现有支付业务员的派费标准不得下降。申通快递表示,对于上调派费的情况,严令网点必须严格贯彻落实政策,不打折扣地惠利到快递员。极兔速递总部将成立快递员权益保障落实稽查小组,网内公布稽查举报联系方式,梳理快递员考核项目及处罚金额标准,最终将快递员的派费收入提高落到实处。 但这一毛钱,对快递公司来说,却是不小的考验。据艾媒咨询统计,2020年9月韵达的日均单量约5000万件。若脱离运费流转路径,由总部直接派发至快递员,则韵达全年需额外支出18.25亿元。而韵达2020年年报中透露出全年的归母净利润仅为14.04亿元。 从前不久各上市快递公司发布的2021年中报来看,申通快递归母净利润-14629.5万元,同比下降306.99%;扣非净利润-16831.39万元,同比下降630.27%。圆通速递归母净利润6.46亿元,同比下降33.5%;扣非净利润5.94亿元,同比下降33.74%。韵达股份归母净利润4.46亿元,同比下降34.45%;扣非净利润3.91亿元,同比下降30.12%。 由于2020年价格战影响,三家上市公司利润均不理想。在此基础上,需从成本中支出每单0.1元的派费,势必会带来快递全链路成本刚性上涨。 上海交通委邮政快递专委会副主任、快递行业专家赵小敏称,如果在非上市公司,这笔多出来的费用很容易内部调节,但如果在上市公司,就一定要找到承担方,若由总部来承担,直接影响就是利润减小,那么公司一定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 在微博上,由派费上涨0.1元衍生出的热搜话题“快递员每月有望增加500元收入”评论区,有多位快递从业者或其家属提出意见。 “我老公京东的,上周五开会说每单提成涨了一点点,算下来一个月可能也就多了五六百,但取消了每月600的住房补贴......” “中通的说涨了,指标数据达不到就别说涨,还要减。” 也有网友在评论区贴出公司群通知,显示派费上涨0.1元的同时,收件价格也上涨0.1元。 看似不多的一毛钱,在对于价格管控精确到“分”的快递行业来说,意味着全链路调整。 上涨的派费去哪了 落地的一毛,没有狂欢。 “公司给的收件价已经涨过了,跟其他快递公司一点竞争力都没有,要是派费再涨一毛,最后估计又落到我们站点头上。”余波无奈叹了口气,“到时候你说客户那边我涨不涨?不涨吧最后我肯定被压垮的,涨吧这么贵客户当然选便宜的去了。” 针对派费上涨后快递运费是否也会增加的问题,圆通明确表示,此番涨价是“上调快递员的派费工资,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影响”。但从基层实际情况来看,若这0.1元从站点成本中支出,营收能力较弱的站点,势必会选择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赵小敏认为,派件费的上涨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快递公司业绩,但派费提升可能只是第一步,后续还会有其他环节人力成本的提升,这会给快递公司带来一定的利润压力,“而要缓解这些压力,则有可能带来快递价格的增加” 。 “已经赚的少,给业务员给的少,招不到人了。本来收一个件就比派一个件赚的多点,现在派费一涨,为了活下去收件费也跟着涨,到时候客人不找我们,业务员也得跑。”余波表示,这1毛钱涨得他心塞。 赵小敏称,各家公司的收派机制不同,调整方式也不同,有些公司调整情况顺利,有些公司调整效果混乱。最终及时调整的公司进入良性循环,稳定性更好,服务得到提升,份额也继续上升,调整情况不佳的公司进入恶性循环。关键要看快递公司的网络管控能力,如果过去几年市场欠账过多,那么一旦价格上调,风险就非常大,因为最终传递到末端,服务的提高如果跟不上价格的上涨,那就会被用户“一票否决”。 而由派费上涨衍生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消费者关心的送货上门。8月29日,微博热搜话题“三家快递公司确定涨派费”阅读3.2亿,讨论量6105。与上文提到的另一相关话题不同,该话题热门微博下的评论,大都来自消费者。 “现在有几个快递员还送货?从公司仓库送到代收驿站,招呼都不打......” “最怕你收了钱还不要脸的放快递驿站” “现在都不派送直接放驿站,还好意思涨” 对于这些留言,陈勇表示有些委屈:“只要客人打电话问快递怎么显示签收了,或者放哪儿没找到之类的问题,就算是询问,负责这个件的快递员就要罚款100。要是投诉到邮政那边,那就是500。” 虽然对于价格管控精确到分的快递行业来说,一单派费上涨0.1元已经是非常大的涨幅。但与加盟体制下以罚代管所带来的高额罚款相比,一毛钱在基层并未激起水花。 陈勇补充道:“每天好几百个件,每个都当面签收根本来不及,要是放门口放门卫啥的遗失了得掏钱赔然后还得罚款。放柜子和驿站我们要付出去一半派费的,要不是没办法,谁愿意放?” 注:本文头图来自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
5G加持智慧城市向未来延伸
  8月31日,2021世界5G大会在北京开幕。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编者按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5G成为最重要的技术背景,其低时延、大带宽、广连接的技术优势,可以提升城市感知的灵活度、弹性和精细程度。在5G技术的加持下,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升级,深刻改变着城市面貌。   数字化转型驱动新一轮智慧城市构建   新一轮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在本轮智慧城市构建中,数字化转型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驱动,技术赋能结合机制创新也是本轮建设阶段的最大特点,数字技术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模式,各个城市以数字化转型的方式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配置被重新定义,加速迈向城市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竞速换道智慧化   河南许昌,从选址、建厂到投产仅用58天,基于华为鲲鹏构架的首条黄河鲲鹏服务器和台式机生产线投产并实现首批产品交付,刷新了河南实体企业落地的最快纪录,全国首个基于黄河鲲鹏算力、具有本地特色和亮点的新型智慧城市样板渐成雏形。   这只是许多城市正在进行生产方式转型的一个缩影。在长沙,华为打造的湖南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云创新中心,助推长沙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集聚高地;在成都,“蓉城智能体”这一面向全场景智慧的城市综合智能体,将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落地;在福州,共建“全国数字应用第一城”战略合作协议下,华为将发挥技术优势和产业链平台优势,带动福建区域及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构建“数字福州”新生态……   业界普遍认为,靠招商引资、摊大饼式发展的城市明显开始后劲不足,而着力打造智慧城市、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的城市,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竞速已经迈进“智慧城市”赛道。而智慧城市建设以及运营迭代,引发对芯片、服务器、计算机等智能硬件以及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巨大需求,也为智慧化、数字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随着以云计算、AI、5G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不断加速,引领着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产生深刻变革,成为实体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认为,新基建是当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它将城市的智慧化从服务层落到物质层,是城市空间层面重要的载体系统。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程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信部等十部门不久前联合发布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从增强城市感知灵活度、优化城市治理弹性、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度等方面给出了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内容覆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业务终端、行业应用等领域,将切实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市民满意度与获得感,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在政策的助推下,智慧城市的落地速度进一步加快,也吸引互联网和科技巨头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行列,分享智慧城市诱人的市场蛋糕。近年,三大运营商、BAT、华为等巨头都积极布局智慧城市业务,以期抢占智慧城市市场制高点。作为智慧城市领域领头羊,华为提出了“1+1+N+X”的城市智能体参考架构:即一个统一的城市数字底座+1个城市运行指挥中心+N个垂直领域应用+X个跨领域场景应用。据华为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介绍,华为至今已参与了全球40多个国家、700多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生活提高城市温度   上海为独居老人安装NBIoT水表、智能门磁、数字烟感等数字系统,如果超过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会自动报警,居委会干部会第一时间上门探视老人;应用5G技术的地铁创新示范,全面探索地铁大客流疏导、地铁行车组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全智能运维、无人驾驶等应用,创建5G智慧地铁标准体系。   广州“一网统管”12345热线实现智能派单,过去白云区平均每月受理工单2万多,需8名派单员,平均每单用时4分30秒;现在AI智能派单占受理总工单的80%,机器派单准确率88%,平均每单用时1分15秒,问题处理效率提升了70%以上,市民满意度得以大幅提升。   在深圳,作为华为在全国首个落地的城市智能体实践,人们感受到最快捷的出行体验莫过于在机场。围绕机场出航,深圳构建了机场运行一张图、机场安全一张网和机场安全一张脸等智慧化的场景服务。通过AI平台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前预测航班准确放行率,目前已经提升到87%。每年有近260万人次的旅客不用再乘坐摆渡车,极大地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   在张家港,目前80%的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一网通办”,“今日张家港”统一政务服务App努力让线上能办的掌上也能办。张家港还在江苏全省率先实现县域范围内医疗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居民就诊的“一卡通”“无纸化”。聚焦市民关心的养老问题,积极发展智慧养老;依托海量数据建立主动发现机制,瞄准救助相对贫困人群。全力推动全市各层级、各部门“一图全面感知、一键辅助决策、一体联动指挥”。2020年,张家港成功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如何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如何让城市里的各个群体生活得更美好,是每个城市最关注的问题,也体现出这个城市的温度。当前,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凸显,人口流动性加大,城市需求的变化、数字鸿沟的跨越,都将催生新的挑战。   在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看来,5G、大数据、AI、物联网等数字化能力就像100多年前的电力,最初的功能仅仅是提供照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行业应用的逐步深入,这些能力将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化学反应”,在驱动千行百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   《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形成一批智慧社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全方位数字化社区生活新服务,将城市服务下沉到街区层面,提升城市服务的人性化和精细程度,实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依托最新的ICT技术,从VR导引机器人、AI人脸识别门禁、智能分类垃圾桶、社区养老等政务服务、社区智能化应用,为人们提供更多元化、更人性化、更有温度的城市服务形式,提升智慧城市服务质量。此外,ICT技术还有助于提升城市感知的灵活度。很多以前需要开挖路面、繁复布线的摄像头、智慧表计,现在可以通过5G、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安全的无线互联。ICT数字技术还可以赋能城市治理突破当前面临的挑战,比如“预防”这一最大难点。基于政府现有的管理经验,在机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和AI技术,预测城市未来,更好的储备和调拨资源,让市民对管理无感,让城市更加舒适和安全。在ICT技术的加持下,物理城市正在和虚拟城市相融合,过去的物理信息正在变成极具价值的数据资产,指导城市治理、生产生活的优化,持续发挥数据动能,释放数据价值。   城市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北京“营商环境优化”、上海“一网通办”、 深圳“秒报秒批一体化”、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政府数字化转型”、安徽“皖事通办”、福建“数字福建”、广东“数字政府改革”、贵州“全省通办”等创新经验,已经成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典型标杆。《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推广的全球50个电子政务创新经验中,我国有5个实践案例入选。该报告还显示,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取得历史新高。其中,作为衡量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核心指标的在线服务指数,我国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62名大幅提升至第9名。短短几年时间,从逐步追赶到实现跨越发展,进入到全球领先水平。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益民认为,随着5G网络和其他下一代设备的推广,社会将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增强和虚拟现实等领域拥有以数据为中心的应用,并将进一步促进数据供求,使世界成为一个真正的数字社会。崭新的数字和数据技术以及相关应用指数级的增长和快速演进,毫无疑问将会影响政府的运作模式。   华为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认为,智慧城市在经历了以应用驱动的概念导入阶段、以技术驱动的试点探索阶段,以数据推进的统筹推进阶段,已经进入数字化转型的4.0阶段。数字化转型阶段的特点是技术赋能结合机制创新,用数字化转型的方式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最终达到城市化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全国许多城市也在探索智能化的升级。在北京,伴随5G、AI、云场景化落地,成功打造了北京地坛医院等5所医疗机构的“5G+WeLink会诊平台”、延崇高速全国首次无人自动驾驶等多个智慧场景应用;在上海黄浦区,“一屏观黄浦、一网管全城”作为智慧城区建设目标,通过“观、管、防”,打造黄浦“城区智慧大脑”,全力提升城区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在长春,作为国内首个挂牌的城市智能体运营中心,“长春智能体运营中心”集运行态势展示和专题分析于一体,采用“服务+管理”模式,统筹管理实现全场景智慧、全要素聚合协同、全周期运营,为“数字吉林”提供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助力打造东北亚数字经济样本。   业内人士认为,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ICT技术与城市的千行百业融合“发酵”,将驱动城市从单独的物理世界走向与数字世界的共生共荣,带来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变化,而在这个转轨过程中,也将诞生巨大的产业机遇。(吴蔚)   重庆:“智慧名城”精细化惠及百姓   5G支撑城乡学生同上一堂课、“城市大脑”实时掌控城市运行状况、指尖“秒办”政务事项……近年来,重庆加快建设“智慧名城”,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领域越来越“聪慧智能”。   地处西部的重庆,如何打造“智慧名城”?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筑牢数字基建“硬件”基石,持续构建“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以大数据智能化“为生活添彩”,正有力驱动重庆加速迈向“智慧名城”。   构建“智慧名城”四梁八柱   打造“智慧名城”,数字基建先行。近年来,重庆数字基建不断提速,已建成规模位于西部前列的数据中心集群,仅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就已形成40万台服务器的支撑能力;还获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正建设拥有每秒数亿次级算力的超算中心,将成为国内首个商用营运超算中心。   腾龙数据中心总投资达20亿元、拥有10万余台服务器,机组忙碌运行。“市民每刷一遍医保卡、调取一次渝康码,都需要进行数据交互。”腾龙数据中心运营经理周亮表示,该数据中心已服务全市政务、医保、金融、娱乐等众多领域。   5G赋能千行百业,更是智慧城市基础性的技术支撑。目前,重庆已建成5G基站4.9万个。据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5G区域发展指数白皮书》显示,重庆市5G基础设施建设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   数字基建之外,近年来重庆还着力推动数据“聚通用”(汇聚、联通、应用),加速构建“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群,让数据的交汇、应用赋能城市管理、民生改善等方方面面。   以“云”为例,重庆全面实施“云长制”,全市政务信息系统上云率已达99%,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家-市-区县”政务数据共享体系,并建成数字重庆云平台、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数字底座”渐趋完善。   “通过筑牢数字基建基石,推动数据‘聚通用’,以‘云联数算用’为主线全面发力,构筑支撑智慧城市运行的四梁八柱。”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城市管理“聪慧智能”   路灯根据光照情况自主开关,发生故障迅即报警;智能窨井盖一旦破损或被非法移动立即报警;名木古树缺水或过热,“智慧管家”马上补水喷淋……在两江新区“智慧城管”指挥大厅,市政、园林、交通、水利、林业等数十项业务均被集纳到一块大屏,辖区内所有的重点路段,小区街道的运行管理状况可直观呈现,全部信息一目了然,指挥调度高效简便。   何以能够如此?原来,依托智慧城管项目建设,从隐蔽的窨井盖到小区内的化粪池都装上了智能感知设备,并被连接到两江新区“城市大脑”。由此,城市变成了有丰富神经元的智能体,管理部门依靠这套系统就可“一网管全城”,城市运行的难题可精细化解决。   不仅仅是两江新区,以“智慧名城”建设为抓手,重庆全域城市管理都变得越来越“聪慧智能”。   在重庆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屏幕上的数据不停闪烁、实时更新。这座重庆智慧城市的“智能中枢”于2020年建成投用,首批接入80个市级部门、区县及企事业单位150个业务系统,初步实现“一键、一屏、一网”统筹管理城市运行。   “比如当前重庆正紧急开展防汛救灾工作,运管中心就可对暴雨、洪水等突发事件采取及时应急响应,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调度指挥。”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重庆多地还着力打造一批“小切口、大民生”智能化创新应用项目。如江北区市场监管局搭建的“食品安全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可实时监管辖区内学校的食堂后厨:在该局监管指挥中心LED大屏幕上,多所学校的后厨加工间、操作间等实时画面尽收眼底,包括食材清洗、加工,厨具清洗、消毒,饭菜烹饪、出餐等全过程一目了然。   “智慧生活”进入寻常百姓家   建设“智慧名城”,关键在于推动智能化应用为百姓生活添彩。近年来,着眼于更好满足市民办事、就医、养老、就学等民生需求,重庆加快开发应用“智慧生活”的步履不停。   以政务服务为例,2018年重庆就上线了“渝快办”政务服务移动端,通过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协同管理,很多过去需要提供证明、现场核验的事项,现在都可实现“指尖触达、掌上通办”。近期“渝快办”已升级至3.0版本,办理事项增至1875项、用户突破2100万人。   此外,“渝康码”累计申码量3100万次,访问量21亿次;“渝快融”融资平台助20.4万家小微企业融资320亿元;“远程医疗”年服务患者200余万例,边远地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优质服务……“智慧生活”正加速走入重庆寻常百姓家,更多市民得以共享“智慧名城”建设的红利。   在重庆礼嘉街道嘉宁社区,人脸识别进出小区门,3秒即可刷脸回家;在公共休闲区散步,可连接小区蓝牙音响播放美妙音乐;通过智能App就能迅速联系物管人员,解决生活难题……迄今重庆已推出53个智慧社区项目,今年底前将建成智慧小区120个。   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应用为导向,未来重庆还将持续打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在未来社区、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数字娱乐体验、智慧商圈等多方面场景发力,推动更多的“智慧生活”模式惠及百姓。(黄兴)
光大信托荣膺国家民政部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
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于2021年9月5日隆重召开,光大信托的“定点扶贫系列慈善信托”荣获“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奖”。 中华慈善奖于2005年设立,是由国家民政部颁发的我国政府最高规格的慈善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我国慈善活动中事迹突出、影响广泛的个人、单位、慈善项目、慈善信托等,由民政部负责实施。 光大信托全体员工在集团和公司党委领导下,在多年铸就的“善行”价值观引领下,响应国家号召,承担社会责任,顺应监管导向,将慈善信托作为转型发展和回归业务本源的重要抓手,持续引入公益慈善资源,推动慈善信托业务快速发展,成功塑造了光大信托“精准、透明、高效”的慈善品牌。 截至2021年8月,光大信托向民政部门完成备案的慈善信托产品达到130单,规模合计超过7.64亿元,慈善信托新增数量及资金规模均为全行业第一,成为行业内首家突破百单慈善信托的机构。慈善信托资金重点投向精准扶贫和新冠疫情防控等领域,有力地支持了脱贫攻坚战和抗疫阻击战的伟大胜利,并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和认可,最终荣获“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 三专机制:回归本源找抓手 2016年12月,光大信托在甘肃设立了首只慈善信托——“光大·陇善行1号”慈善信托成功备案,这是《慈善法》颁布后落地的首批慈善信托,也是光大信托“定点扶贫”的首个重点成果,慈善信托实践走在行业前列。 在集团党委指导下,光大信托立足自身金融特色,将慈善信托作为回归业务本源的重要战略产品予以高度重视,提供优质资源支持业务开展,设立“三专机制”,助力业务快速发展。 一是组建专门团队。2019年3月,光大信托专门成立了慈善信托办公室,组建专业团队,负责慈善信托产品的管理和推广工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二是设立专门机制。为更好的推进慈善信托业务开展,光大信托设立专门慈善信托机制,正向引导激励各业务团队设立慈善信托。同时,光大信托在全行业率先制定下发了《慈善信托内部操作指引》等操作细则,简化流程、提升效率,规范发行和备案等管理工作。 三是设计专门流程。为优化慈善信托设立流程,公司多次召开专门研讨,优化从设立到支出各项流程,加快设立和支出效率。 光大信托2019和2020年慈善信托备案数量和到位资金规模均处于行业第一,“光信善”慈善信托品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金融扶贫:引入活水显担当 在助力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光大信托始终履行央企责任,借助集团多元协同优势,积极开展定点扶贫专项慈善信托。2019年到2020年,光大信托共设立定点扶贫专项慈善信托12单,规模超过7829万元,有力地支持了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各慈善信托扶贫资金投向甘肃“三区三州”地区、湖南新化、新田、古丈三县及其他贫困县市,开展帮扶项目60多个,大力支持和开展一系列精准扶贫公益项目活动,涉及扶贫、济困、助老助残、教育、医疗、党建、生物科技、文教等多个领域,使20万贫困家庭受益。 光大信托积极按照光大集团“举全集团之力,扬产融特色,夺取脱贫攻坚决定胜利”的要求,发挥自身优势,认真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聚焦定点扶贫慈善信托,精准发力推进定点扶贫。慈善信托从多方面助力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确保扶贫现金流的可持续性,从而为实现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注入源头“活水”,也获得了党和国家对光大信托扶贫工作的高度认可,成功荣获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 疫情防控:全力以赴战新冠 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光大信托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第一时间响应党中央号召,全体员工冲锋在前,履职担责,以慈善信托的特色金融服务方式驰援疫区,在新冠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央企的积极贡献。 在这次全国抗疫阻击战中,光大信托行动最早,落地疫情防控慈善信托最多。疫情期间先后设立49单抗疫专项慈善信托,规模超过5000万元,共筹集100万支医用手套、20万只医用口罩、2万套防护服、10辆负压急救车、10吨消毒剂、大型医疗CT机专用设备、危重呼吸机ECMO等各类急缺的医疗物资支援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发起设立了多单关爱医护人员信托,已慰问覆盖16700多名抗疫一线医护白衣天使。 行动早、效率高、服务实、数据准,光大抗疫慈善信托创造了四个行业第一:第一家率先设立完成抗击疫情专项慈善信托;国内第一单医疗实物救援慈善信托;第一个发起旨在支持激励前线医护人员的“致敬白衣天使”慈善信托;慈善信托设立数量及到位资金均为行业第一。 放眼未来:创设慈善新范式 2021年7月22日,由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委员会和光大信托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首个慈善信托创新实践基地在甘肃兰州市正式揭牌。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具有重要的现实引领意义和慈善历史意义,基地将致力于探索慈善信托发展新模式、新动能,为实现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推动慈善信托事业再次实现快速发展。 光大慈善信托,在区域上覆盖全国,形式上覆盖货币、物资、金融产品等类型,合作模式上覆盖事务管理、主动管理、合作协同等方式,慈善领域涵盖抗疫救灾、扶贫济困、助医助学等多个领域,积极创新,开创多个行业首单及全国首单,充分整合资源,全方位、全流程地为中国慈善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面支持。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给未来的社会保障与公益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研究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课题和安排。目前全行业慈善信托备案600多单,规模30多亿,与中国整个慈善市场规模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慈善信托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尚未落实。 中国的慈善事业要取得长足发展,慈善信托要取得重大突破,必须实现广泛的市场主体参与。信托公司作为重要的公益慈善参与者,除了自身捐赠之外,必须在慈善信托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牵引作用和渠道作用,让市场主体能够真正地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慈善信托是信托公司回归本源的重要战略业务,是参与公益慈善的重要工具,而慈善信托要想可持续发展,必将与信托公司的主体业务高度融合,与信托公司的品牌塑造高度结合,与信托公司的声誉风险管理高度贴合。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本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随着广泛的市场主体参与多领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必然会有更美好的未来,慈善信托业务必然会有更光明的前景,将会继续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未来,光大信托将持续践行“家园文化,阳光文化,崇尚文化,担当文化”的光大企业文化,汇聚慈善资金,赋能行业发展,与客户实现价值共创,为中国公益慈善信托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海外版:民进党政治防疫害惨台湾
台北市街头一家餐厅,因疫情冲击生意惨淡,在店门口挂上“我要活下去”的横幅。  陈俊吉摄 自5月中旬台湾本土疫情暴发以来,民进党当局政治防疫、施政无能,害惨台湾。几个月来岛内社会经济遭受严重冲击,百业萧条、民怨四起。“熄灯”“停工”“哀鸿遍野”成为新闻媒体报道台湾旅游、餐饮等行业的高频词。数据显示,全台多地商圈及夜市人流锐减,出现倒闭潮,一些仍在开业的店家也是惨淡经营、朝不保夕。另一方面,台湾失业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等不降反升,民众痛苦指数随之飙升。民进党当局无法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徒留底层民众苦苦挣扎、痛苦呐喊:“大家都快活不下去了!” 多个行业遭受致命打击 拒绝普筛、院内感染、疫苗紧缺,民进党当局漏洞百出的防疫造成破口,导致台湾出现为期2个多月的防疫三级警戒,对百工百业造成重创。虽然目前防疫警戒已降至二级,但疫情仍持续不断,防疫措施继续紧绷,经济活动依旧低迷。尤其是与普通民众切身相关的消费、餐饮、旅游等行业,成为“被打趴在地的重灾区”。 据岛内媒体报道,在高雄,一家餐厅老板因为疫情拖垮生计,对着媒体镜头直接崩溃下跪。在新北,一家经营30年以上的家具店业者表示,过去他们的月营业额能破千万元(新台币,下同),如今面积超过2.6万平方米的店里,只剩两个店员。在桃园,以前一座难求的店面及夜市摊位纷纷贴上招租字眼,黯然关门。在台北,健身房、补习班、理发店、旅馆等纷纷出现“雪崩”式闭店转让潮…… 多个行业的统计数据都呈现断崖式下跌。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最新统计显示,7月份台湾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减少38.8%,衰退幅度为史上次高,仅低于6月的39.9%;7月零售额同比减少10.3%,其中百货公司减幅高达47.2%,几近腰斩。同时,据岛内旅游业界不完全统计,去年至今台湾已有60多家旅行社倒闭歇业,近2000家观光旅馆歇业,旅游业从业人员约60%已流失,业界对市场前景普遍悲观。 内需不振、市场萧条,连带造成岛内失业率飙升,休无薪假人数高企。台当局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台湾失业率从3.66%一路攀升,至6月已高达4.8%,创11年来新高,失业人数达57万人。岛内应届毕业生求职之路异常艰难,平均7.5个年轻人中就有1人“没头路”,20至24岁年轻人6月失业率达13.41%,被称为“史上最惨社会新鲜人”。 纾困方案遭到各界质疑 面对陷入困境的“庶民经济”,民进党当局上下一团乱麻,拿不出有效的纾困方案和振兴措施。台行政机构的方案几经折腾,还是无法照顾到小摊贩、临时工、自由工作者等没有稳定收入的底层民众。有岛内旅行社、餐饮店等中小企业直言,纾困措施缓不济急,力度太小,民进党当局必须尽快反思改进,不要任由错误的政策延续。 新竹县的内湾老街,没游客没生意,已有20多家店倒闭。“摊商一个月租金加人事开销就要100万元,虽然有申请纾困,但我们都是路边摊比较多,店家没有统一发票,也没有营利事业登记证,能拿到当局补助的寥寥无几。”新竹内湾商圈理事长彭春浮无奈地说,许多生计陷入困难者不符合纾困金申领条件与标准,无法得到补助。 民进党当局最近推出的所谓“振兴五倍券”,更是在岛内持续引发争议和反对声音。岛内媒体“风传媒”的评论文章指出,民进党当局这种举债千亿漫天撒币的方式,显然无法令中小微企业受惠。“民众突然多了5000元不能找零的消费券,不会因此到巷口小餐饮店多吃10碗面,更可能的做法是到大卖场、量贩店狠狠地买。”那些多月无收入、早被生活负荷压得喘不过气的小生意人怎么办?桃园火车站前商圈理事长张永隆疾呼,民进党当局必须尽快拿出有效纾困和振兴措施,不然,“大家都快活不下去了!” 岛内舆论普遍认为,要真正复苏民生经济,必须提高疫苗接种率,建立免疫屏障。但现实是,民众接种意愿很高,台湾疫苗却严重不足,接种速度缓慢,打完第一针者还不足40%。更有甚者,民进党为一己私利多番阻挠大陆疫苗,强行推销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十分存疑的台产“高端”疫苗,让岛内民众怒气填膺:“纾困难,打疫苗更难!” 底层百姓境遇令人心酸 “老百姓真的太卑微。”岛内媒体人毛嘉庆投书媒体感慨,前段时间一位餐厅老板走投无路以致轻生,这样的事情太令人心酸。台湾yes123求职网最近调查显示,70%以上受访者受疫情影响每月收入减少,减收平均数为11703元;50%以上受访者表示负债压力增加,担心被裁员。还有旅游业者在本土疫情暴发后,被迫转行摆地摊、卖保险、送外卖;中小型餐厅靠外卖苦撑生意,但不知能撑多久;夜市摊商数月营业额归零,全家只能靠积蓄、举债度日;新北等地飞车抢劫案件增加,警方不排除与疫情失业有关…… 收入减少的同时,来势汹汹的通货膨胀,让台湾民众荷包不断缩水。7月份台湾CPI同比上涨1.95%,连续4月上涨约2%,全台物价普涨,蛋类、蔬菜、肉类价格分别同比涨10.17%、19.91%、5.11%,老百姓“被剥削感”强烈。在经济学上,失业率加CPI即为“痛苦指数”,而台湾自5月以来“痛苦指数”连续3个月逼近7%,创下近10年来新高,折射出民生之多艰。 一家家商铺、店面相继倒闭关门,持续损耗下,给岛内经济带来的损伤恐将难以估计。民进党当局虽撒下几千亿纾困金但收效甚微,荒腔走板的防疫、失德失能的施政,犹如把台湾民众架在烈火上炙烤。但可惜绿营政客的厚脸皮功力已“出神入化”,民进党大小官员竟无一人承担责任、鞠躬下台。台湾《中国时报》社论指出,那些染疫的、猝死家中的、苦等不到疫苗的、还没病死就先快饿死的可怜百姓,成了最大受害者。民进党当局政治防疫造成的严重恶果,给岛内民众带来了无尽痛苦。(本报记者 汪灵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31日   第 04 版) 责编:侯兴川
“来服贸会,值!”——参展台商看好大陆经济健康未来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黄扬)“来服贸会,值!不白等这一个月!”54岁的台商陈建勋说。   陈建勋原本计划8月回台湾参加商务会议,但由于疫情防控要求,他将因此错过在北京举办的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思忖再三之后,他选择留在北京,参加服贸会。   陈建勋说,公司上上下下都十分看重服贸会带来的机遇。他带来了公司新研发的产品——宠物用猫砂分析仪。这件仪器小巧便携,操作简单易懂,主要适用于家庭场景,可通过检查猫砂中的尿液,检测猫咪罹患肾脏疾病的风险。   在陈建勋看来,大陆的宠物健康用品市场是一片新蓝海,但公司的“野心”并不仅限于此。他告诉记者,企业还研发出用于检测预警人体肾脏病、大肠癌等疾病的家用血红蛋白分析仪,正在接受大陆相关机构的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   “大陆对于医疗用品的检测要求很严格,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好事。”陈建勋认为,大陆对医疗器械质量的有力监管,有效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为健康产业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在京举行的本届服贸会上,健康卫生版块作为全新版块亮相,内容覆盖疫情防控、科技创新、国际医疗、智慧医疗、老龄健康、传统医药等领域。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此次服贸会将进一步推动健康卫生产业扩大开放及跨境医药贸易的发展。   在此次服贸会上,约30家台湾知名企业通过线下展示的形式呈现特色,寻觅商机。记者观察发现,其中不少台企展商主打健康理念,以保健方案、医疗咨询、绿色食品、防疫用品等吸引客商。   “请注意,正在消毒作业中。”一台小型机器人在台湾馆展区内机敏地四处穿梭,喷洒除菌液。   这是旺旺集团近些年开始在大型展会崭露头角的“明星产品”——“水神机器人”。据旺旺集团北京首席代表林天良介绍,它可以在指定区域自动行进、清洁消毒,同时还能智能感应周遭的路况,及时避开障碍物。除“水神机器人”外,旺旺集团还展出了便于日常携带使用的抗菌液、除菌喷雾等防疫用品。   作为北京一家眼科医院的管理人员,台商陈哲彬也希望借助服贸会平台实现更多可能。这次展会,他向客商们展示用于检测眼部的医学仪器,并借助手机云端系统,为使用者提供点对点的诊疗建议。   “已经有来自福建、贵州的客户开始与我们洽谈合作了。”陈哲彬说,大陆健康产业前景看好,持续出台实施的惠台利民政策措施也为台胞在医疗健康领域发展事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的契机,台胞应该及时把握住。”   陈哲彬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在大陆施打了新冠疫苗。他认为,大陆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这让台商更加充满信心——大陆经济将持续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理应携手抗疫。”据林天良介绍,截至目前,旺旺集团已经在大陆捐赠防疫物资价值接近1.8亿元人民币。   陈哲彬说:“两岸同胞需要守望相助,同心合作才是正确的道路。” 责编:海闻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