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材料3D微观扫描图像易受损?别急,AI能高质量秒修复
编译 | 杨畅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8月19日消息,近日,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院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神经网络方法,可修复材料3D微观扫描图像。 在材料研究中,想要看清材料微观结构,就需要对其进行扫描和成像,现有技术成像会出现图像存在瑕疵的问题,所以需要进行修复,研究人员设计的三种算法均能快速修复图像,不过性能存在差异。 该研究论文题目为《基于深度学习的纤维材料的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修复(Inpainting micro-CT images of fibrous materials using deep learning)》,已发表在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上。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7025621002780?via%3Dihub 一、Micro-CT扫描图像,常出现伪迹阴影等问题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技术在研究人员研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其他复杂材料的3D微观结构时,非常有用。 Micro-CT是一种对物体扫描成像分析的技术,其分辨率可达几微米,方便对三维物理对象进行分析。但此技术存在局限性,当样本很小时,使用Micro-CT得到的图像经常有伪迹和阴影、缺失或损坏的区域。 为了解决此问题,研究人员从艺术领域汲取了灵感和专业知识。在艺术领域,损坏的画作要求必须在修复的同时保持其整体完整性。因此,在数字图像处理中,图像修复/填充(inpainting)已经成为一种常用技术。 研究的第一作者、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院和鲁汶大学博士米尔·卡拉莫夫(Radmir Karamov)说:“人工智能图像修复(AI inpainting)的主要优点是速度。有了训练过的模型,我们可以每秒处理100张图像,如果让人来做,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 他还谈道:“计算机在处理3D图像方面也非常出色,因为它们从四面八方都能‘看到’图像,并且可以立即重造整体。” 随着图像修复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的发展,有效地重建图像缺少或损坏部分,或创建一个新的(部分)图像成为可能。 但研究人员发现已有研究中缺乏关于处理3D Micro-CT图像的技术。 二、研究人员根据质量和性能要求设计出三种架构GAN 研究人员使用3D编码器-解码器GAN,来研究可用于3D Micro-CT图像修复的工具。 他们解释,复合材料中包含的增强体(如纤维),在三维空间中随机定向,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必须使用3D图像来表示这种复杂的内部微观结构。 由于更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无法提供这项任务所需的精度,所以该团队改选了GAN。 卡拉莫夫谈道:“在GAN中,研究人员不是通过训练单个神经网络来重建图像,而是训练两个相互竞争的网络。生成网络(generator network)试图生成看上去像真的的假图片,判别网络(discriminator network)检查图片并试图确定它们是真还是假的。” 他补充说:“正如GAN的发明人伊恩·古德费罗(Ian Goodfellow)所说,你可以认为这是造假者和警察之间的比赛,造假者想要制造看起来真实的假钞,而警察想查看任一特定的钞票,并判断是否是假钞。” 研究人员考虑算法对图片的修复质量,以及运行会占用的GPU内存情况,设计了具有三个(CNN3)、五个(CNN5)和七个(CNN7)卷积层的三种不同的GAN架构,来修补丢失的数据。 这三个GAN中的判别网络结构相同,但生成网络的可训练参数深度和数量不同。 三、训练后的GAN算法修复图像耗时不超一秒 研究人员利用压缩成型的短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图像对所开发的算法进行测试。图像数据集(连续生成的)是基于分辨率为4.4μm的300×300×900 pixel3的Micro-CT图像开发的。 神经网络分别针对CNN7、CNN5、CNN3模型训练了24小时或进行了234000、306000、428000次迭代。在每个案例的训练过程中,MSE误差不断减小,直到训练停止。训练后的算法模型完成图像修复耗时不超1秒。 具有超过6000万个可训练参数的最深神经网络(CNN7)修复完成的材料结构图片,其材料各向异性(anisotropy)程度的平均误差约为0.4%,方向张量(orientation tensor)的平均误差约为2%。 CNN5和CNN3表现出较低的图像修复精度和较高的物理指标误差,两种算法误差比CNN7高2倍。它们可以在数据集所熟悉的图像中预测正确的纤维特征。 研究人员还比较了GPU内存的消耗,CNN7的高性能与其高GPU内存占用形成对比,内存消耗高达CNN3的17倍。 CNN3或CNN5等深度学习架构更适合对结构更一致的Micro-CT图像进行精确修复,而CNN7更适合随机结构的材料。 卡拉莫夫说:“通过修复算法,我们可以消除Micro-CT扫描图像中的所有缺陷,更精确地模拟材料特性,并分析如果在制造过程中去除所有内部孔隙和空隙,材料性能将如何提高。” 他补充道,修复算法只是新材料自动生成算法的第一步,这可以使科学家能够根据特定应用所需的特性设计材料。 结语:机器学习加速新材料出现 在材料研究中的材料数据收集、材料数据处理、材料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都有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身影出现。 新材料的开发与机器学习等技术联系越发紧密,无论是新材料的开发还是新材料的寻找,这些技术都能帮助人类更快实现预期目标。
解密国产屏下摄像黑科技,4000万市场未来该怎么玩?
作者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8月19日消息,刚刚在一场关于屏下摄像技术的业内深度交流会上,CINNO分析师周华、中兴通讯显示规划总工王吉思、维信诺技术总工楼均辉分享了他们对屏下摄像技术发展的思考,并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解读。 CINNO分析师周华表示,“未来,屏下摄像有3000-4000万的市场空间”。中兴通讯显示规划总工王吉思也认为,“将屏幕和摄像头融合是未来的趋势。”而维信诺技术总工楼均辉则谈道,拍摄效果、集成工艺以及降低成本是目前屏下摄像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从左到右分别为CINNO分析师周华、中兴通讯显示规划总工王吉思、维信诺技术总工楼均辉 屏下摄像会成为未来手机的主流趋势吗?中兴作为全球首家推出量产屏下摄像的手机厂商,是什么促使了他们走向屏下摄像的赛道?维信诺又为什么研发了十八年透明屏?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他们的谈话中找到相关答案。 一、屏下摄像正在成为全面屏的新解法 2017年,随着苹果推出了iPhone X,手机厂商们也逐渐希望扩大自己的手机屏幕屏占比,来追求全面屏手机。 无论是OPPO的“水滴屏”、还是三星的“打孔屏”以及如今的屏下摄像,大家都在追求将摄像头变得越来越小,以至于最后能得到一块完整的屏幕。 根据CINNO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水滴屏”和“打孔屏”在手机市场的渗透率最高,屏下摄像仍是小众市场,预测在2023年会占据5%的市场份额。 CINNO分析师周华表示,“我们认为屏下摄像头和‘打孔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式。” 目前,人们常常吐槽屏下摄像头拍照模糊,屏下摄像区域出现光斑等情况,周华认为,这些基本上都是走线、器件等不透光区域影响透光率、屏幕多层结构设计影响透光率,以及无法避免的光衍射三大主要原因造成的。 而针对这些问题,做OLED屏下摄像的手机厂商们主要研发出两大解决方案,一是通过减少像素数量、二是维持像素数量,减少面积。但这两种方案都有不足之处,不但容易引起烧屏问题,并且还是无法解决衍射现象。 此外,前摄区域显示材料的透光问题也影响屏下摄像的成像效果。目前中兴Axon 30等手机采用的多数为刚性OLED屏幕,基底是玻璃材质,透光率较好,而柔性OLED 屏幕的基底PI偏黄对屏下摄像头的影响较大。 二、推出首个量产屏下摄像手机,中兴为什么死磕“屏下摄像”到底? “我们在2018年就认为将屏幕和摄像头融合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中兴通讯显示规划总工王吉思回忆中兴如何研发屏下摄像技术时讲道,“当时的‘打孔屏’、‘水滴屏’都不完美,甚至有点别扭。” 中兴此前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66.67%的用户都很认可全面屏,这也坚定了中兴要做屏下摄像的决心。 王吉思认为屏下摄像的技术难点主要在显示和透光两个方面,“如何在不降低PPI情况下,提高屏幕透光性以及提升成像能力?”,中兴在像素点、芯片设计、线路设计和材料选择上给出了四个答案。 首先,特殊的像素设计。中兴将屏下摄像区域的每个像素点的体积减少,但维持密度不变,这样可以提升透光,实现显示自然。王吉思说道,“我们将光学穿透率提升了30%。” 中兴还研发了一款UDC Pro屏显芯片,能够通过AI算法增强像素以及优化显示情况。该芯片可以通过SPR技术增强并优化副屏像素显示,让图像边缘过渡更加自然。 针对屏下摄像区域走线密集、透光率差的问题,中兴打造了多驱ACE电路,选择用透明走线替代金属走线,光学穿透率可以提升50%. 最后,中兴还采用高透材料如透明明极、特殊OLED等来提高光线穿透率。 中兴共发布了两款屏下摄像的手机,中兴Axon 20和中兴Axon 30。最新的中兴Axon 30在像素、芯片、电路、材料、算法以及前摄上都较前一代产品有一定的升级。 王吉思表示,“我们的前摄灵透算法2.0通过神经网络降噪、智能去雾化等多个不找保证了最终的清晰成像。” 三、耕耘OLED领域十八年,维信诺首创屏幕像素的驱动新方式 一部具有屏下摄像的手机不仅需要一个好的摄像头,还需要一块优秀的屏幕。而为了这块OLED屏幕,维信诺准备了十八年。 维信诺技术总工楼均辉表示,屏下摄像头技术将屏占比推向极致,是实现全面屏技术的关键。 而维信诺很早就走在屏下摄像头这个技术赛道上。 维信诺公司的前身是清华大学在1996年成立的OLED项目组。历经十八年,维信诺已经建成了自己的AMOLED生产线,申请OLED相关专利9700件,并发布了全球首款屏下手机、全球首款柔性柔用腕机和全球首款透明A柱。 2006年,维信诺申请了透明屏专利,随后维信诺对屏幕进行了多种尝试、研发了AM+PM屏幕,半AM+AM屏幕等多种类型的屏幕。2020年,维信诺研发出全球首款可量产的透明屏技术,并在2021年提高了透明屏的PPI。 楼均辉一直参与中兴Axon 20和中兴Axon 30的产品研发。他认为,在屏幕方面,屏幕摄像技术主要面对有主、副屏显示需一致、拍照效果需让用户满意、以及主副屏的驱动需一致化三大挑战。 对此,维信诺首创了透明屏小阳极方案,像素驱动电路边置方案、“一驱多”像素驱动方案、蛇形电级走线方案。 其中,“一驱多”像素驱动方案是指通过一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同时驱动其他子像素。与市场上常见的一个驱动电路控制一个像素点不同,维信诺通过一个驱动电路来驱动多个像素点,来简化透明区布线设计,极大增加透光率。 据楼均辉介绍,“一驱多”像素驱动方案是让屏下摄像技术实现量产的关键底层专利。 在最后,楼均辉谈到,提升拍摄效果、改良电路集成技术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是未来屏下技术优化的方向。 结语:国内屏下摄像技术百花齐放 对于如何打造一款“完美屏幕”,各手机厂商正在给出自己的答案,屏下摄像技术似乎又引起了一轮新的技术潮流。 目前,小米、中兴、三星,OPPO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实现屏下摄像,并将其运用在自家的手机产品上。 尽管我们对屏下摄像抱有很高的期待,但是从实际情况以及市场渗透率来看屏下摄像仍在初步的探索阶段。未来,屏下摄像又将迎来哪些新的解法,我们拭目以待。
延迟低至3毫秒!麻省理工新研究,在肌肉内植入磁珠控制假肢
编译 | 健恩 编辑 | 高歌 智东西8月19日消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控制假肢的新方法,通过在肌肉中植入小磁珠精确测量肌肉收缩的长度,并将这种信号反馈给假肢,来实现对假肢更精准的控制。 经过测试,研究人员发现利用这种方法传感器最低可以感受到肌肉37微米的收缩,这个长度与人类头发丝的直径相当,并且信号延迟只有3毫秒,比传统上利用肌电信号控制假肢的方法要更加精确。 这项研究于8月18日发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Robotics上,论文名称为Magnetomicrometry。 论文链接: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6/57/eabg0656 一、让传感器知道肌肉在做什么,控制假肢能更精准 对于穿戴假肢的截肢者来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像控制自己本来的肢体一样自然地控制假肢。 目前有两种较常见的可以让截肢者自由控制假肢的方式。一种方式是将电极连接在皮肤表面获取肌电信号,这种方式对假肢的控制有限,并且还不够灵活。另一种方式是将电极植入肌肉以获取肌电信号,尽管这种方式对假肢的控制相对上一种会更加准确,但是需要进行手术植入且价格昂贵。 然而不管是以上两种方式的哪一种,都是基于肌电信号来作出反应,而不是实际的肌肉变化。“当你使用肌电信号控制假肢时,你得到的只是大脑告诉肌肉应该怎么做的信号,而不是肌肉的实际动作。”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Cameron Taylor说。 研究人员想,如果传感器可以感知到肌肉正在做什么,那么应该能够更加精准的控制假肢。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决定将成对的磁铁植入到肌肉中,通过测量这些磁铁的运动来计算肌肉收缩的程度和速度,以此来控制假肢的运动。这种方法被他们称作Magnetomicrometry(MM)。 ▲Magnetomicrometry工作原理示意图 二、新技术能感知37微米的肌肉收缩,延迟只有3毫秒 研究人员将直径为3毫米的小磁珠成对的植入火鸡的腿部肌肉,每对磁珠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他们发现如果离得更近的话,磁珠就会相互吸引而改变位置。 磁珠植入好之后,研究人员用自己的算法对MM进行了测试,他们将一系列磁性传感器放到火鸡腿部外侧,发现传感器感知磁珠位置变化的精度可以达到37微米。并且,他们移动火鸡的踝关节时,可以在3毫秒内得到测量结果。 “我们希望MM能取代肌电信号,成为将神经系统与仿生肢体联系起来的主要方式,因为我们可以利用MM获得更高质量的信号。”论文作者之一Hugh Herr说。 为了让截肢者控制假肢,这些测量结果会被输入到计算机模型中。该模型根据截肢者剩余肌肉的收缩情况来预测其希望进行的动作。这种策略引导假肢按照截肢者希望的方式来移动,与他们想象中的肢体位置相匹配。 Hugh Herr说:“通过MM,我们可以直接测量肌肉收缩的长度和收缩速度。然后通过我们对肢体的数学建模,可以计算出要控制的假肢的目标位置和需要移动的速度,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机器人控制器就可以控制这些关节。” ▲通过测量肌肉收缩控制假肢动作 三、小磁珠一次植入终生有效,还能帮中风患者恢复行动 研究人员称接下来的研究将围绕膝盖以下截肢的患者开展,另外他们还设想将用于控制假肢的传感器固定在衣服、皮肤表面或假肢的外部。 研究者还提到MM最大的优点是微创,只需要一个很小的伤口就可以将小磁珠植入到肌肉里,并且这些珠子可以终生保持原位而无需更换。因此,这一方法的成本较低,并且相关监管机构也不会有太多监管障碍。 除了控制假肢之外,研究者说MM还有其他的用途,比如它可以通过“功能性电刺激技术(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来改善患者对肌肉的控制,这种技术现在可以用于帮助脊髓损伤的患者恢复活动能力。MM的另一个可能的用途是引导机械外骨骼,将它连接到脚踝或其他关节,可以帮助中风或其他类型肌无力的患者更好的行动。 结语:仿生假肢技术层出不穷,何时能够商用? 目前仿生假肢技术层出不穷,比如前不久麻省理工学院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开发的靠空气驱动的软体机械手,既能让穿戴者精确控制假肢,还能拥有触觉。再比如今年四月份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让截肢者可以通过大脑信号控制假肢。 不过这些技术目前都是存在于实验室中,离落地商用还有不小的距离。
OPPO 释出「大招」,手机影像还有多少想象力?
近年来,移动影像成为手机厂商厮杀正欢的赛道,但我们似乎许久未见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技术了。 回望上一次名场面,还是 Pixel 3 亮出 AI 加持的单摄影像系统,却以此轻松打败一众双摄系统之时,它让业界和消费者见识到了计算摄影的威力,但在这个赛道上,本该涌现出更多激动人心的硬核创新。 话音刚落,OPPO 就给我们带来了一连串颇具潜力的影像创新技术。 四大影像创新,帮用户记录生活之美 在 8 月 19 日举行的未来影像技术发布会上,OPPO 首次公布了其影像主张:轻松记录生活之美。 这句主张虽然听起来简单,却凝聚了他们在影像技术方向上的诸多最新成果,使得这场发布会更像是一部献给消费者的预告片,让我们可以对 OPPO 面向未来的影像技术实力和研发方向有更清晰的了解。 1. RGBW 捕光传感器 都说影像是追光的艺术,用镜头收录光线,进而在传感器上成像,这是拍好一张照片的第一步,OPPO 对此很是在意。 事实上早在 2015 年上市的 R7 Plus 上,OPPO 就已应用了 RGBW 传感器技术。但后来因为彼时技术上的不完善,后来并未进一步商用。 从技术原理上来说,相较比起传统 RGGB 传感器,RGBW 引入了 W 白色子像素代替原有一部分子像素。 由于 W 像素不带任何色彩的信息,只对光线感光,因此天然对光线更加敏感,令感光性能有了显著提升,从那时起,OPPO 就已经跟夜景拍照暗自较上了劲。 当时手机影像这条赛道还谈不上拥挤,但 OPPO 已经有了改进该技术的念头。 过去 6 年,OPPO 坚持自研四合一像素技术,并与索尼继续合作,量身打造了全新一代 RGBW 捕光传感器,他们在原有硬件架构上做了不少改进和提升。 首先,OPPO 将自研四合一像素聚合算法写进到传感器硬件,这是业界首创。OPPO 将影像算法放在传感器进行本地运算,不仅提升了影像处理效率,而且释放了部分处理器算力,同时实现了多芯片平台的高兼容性,一举多得,OPPO 将其称为「软件算法硬件化」。 因用到传感器进行本地运算,所以这一代 RGBW 捕光传感器采用了更先进的制程工艺,无损 W 像素所带来的光线数据价值,有效利用该技术带来的增益。 前代 RGBW 传感器在微观层面容易产生子像素之间相互串扰的状况,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杂讯,画面因此变得不够纯净。 以往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只好通过算法往回找补,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从硬件层面入手才能一劳永逸。 于是 OPPO 在像素底层的光电二极管内侧添加了物理隔离层,以此大幅降低像素之间的串扰状况,像素收录的光线信息更纯净,成像更接近真实。 如此一来,OPPO 不仅填上了木桶的短板,还将整个桶壁都加高了。 OPPO RGBW 捕光传感器与上一代技术比起来,进光量提升了 60%,还同时降低了 35% 的噪点,让画面更亮的同时更纯净。 出于对光的执着,手机厂商一直在探寻更亮、更清、更真实的影像技术,OPPO RGBW 捕光传感器便是他们面对这一命题所交出的新答卷。 而且我们对此不必等待太长时间,OPPO 在发布会上公布该技术的上线时间,最快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商用,届时消费者就能在正式机型中见识到这项技术的实际性能。 ▲ 左:传统 RGGB 传感器样张 右:全新 RGBW 捕光传感器样张 2. OPPO 五轴运动防抖 OPPO 公布的第二项未来影像技术是硬件级五轴防抖。 目前主流的光学防抖方案,大致分为两种:镜头防抖和传感器防抖。前者更为常见,通过陀螺仪侦测镜头位移,镜头组根据位移量进行反向补偿移动,从而实现物理层面的防抖。 而传感器防抖至今仍是稀罕之物,这项技术首次应用于手机产品的时间,要数去年发布的 iPhone 12 Pro Max,当时我们也在第一时间对这项新兴技术做了解析。 ▲ iPhone 12 Pro Max 独占的传感器防抖技术 于是 OPPO 将这两种防抖方案进行融合,首次在手机如此逼仄的内部空间里实现五轴防抖,镜头与传感器同时工作,稳上加稳,从而实现更精准、快速的光学防抖效果。 然而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谈何容易? 摆在 OPPO 工程师面前有数项技术难题,除前文提到的机身空间小外,镜头与传感器联动算法的优化难度也非常高,相机模组结构也会因此变得相当复杂。 此处省去攻克难题的枯燥过程,今天我们都知道了结果,OPPO 实现了这项技术,而消费者所关心的由此带来的好处,值得细讲。 我们普通人,若不是天生铁臂,就不可避免的会在手持拍照时让取景画面产生抖动。 尤其是在暗光场景下,手机需要在「减慢快门速度」和「提升 ISO 值」之间衡量利弊,作出艰难抉择,此时再细微的抖动都会被放大,最终成片往往需在某些方面有所妥协,并不完美。 然而借助 OPPO 五轴运动防抖技术,能够将不同方向、不同幅度和频率的抖动进行拆解,配合 OPPO 自研的 ICE 极速抓拍算法,自动分配好镜头组防抖和传感器防抖的工作,便于五轴防抖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经过实验室实测,比起当下主流的 OIS + EIS 混合防抖技术,OPPO 五轴运动防抖在暗光环境下将快门速度提升至 0.01 秒,暗光抓拍成片率提升 70%。 ▲ 五轴防抖样张,图片来源:OPPO 目前 OPPO 五轴运动防抖技术已经进入到最后的调试阶段,预计将于 2022 年第一季度正式商用,或许我们很快就能进入「人人都是铁臂」的创作时代了。 3. 连续光学变焦 四年前,OPPO 在 MWC 率先展示了业界首款潜望式结构摄像头,从此手机不用背着厚厚的伸缩镜头,也能实现 5 倍的无损变焦。 自此之后,OPPO 不断优化着阶梯式的变焦方案,同时也在寻找实现类似于相机上的连续变焦方案,从而让消费者体验到丝滑无损的变焦体验。 OPPO 的目光一直朝前,终于实现了连续变焦技术的突破,在保持潜望式结构的同时,OPPO 升级了镜组、位置传感器和马达,从而让镜头组前后运动更顺滑,同时保证对焦效率。 目前这套变焦方案支持等效 85mm-200mm 焦段的连续光学变焦,涵盖人像到长焦的使用场景,而且过程中并无裁切,成像素质得以无损保留。 从样张可以看出,OPPO 通过优化镜组,让长焦端的画面素质得到大幅提升,细节保留更细致锐利,日常使用时,用户可以更好地利用长焦端进行重新构图,获得媲美专业相机的手机摄影体验。 ▲ 图片来源:OPPO 可惜的是这项技术尚未公布确切的商用时间,但光是看到样张,我的内心已然很期待。 4. 下一代屏下摄像头 作为本次发布会上讲述的最后一项技术,OPPO 下一代屏下摄像头在月初就进行了首次的对外展示。 据了解,OPPO 早在 2018 年就开始投入到屏下成像技术的研发中来,期间经历了两次技术方案迭代。在下一代屏下摄像头技术方案下,OPPO 让真·全面屏变成现实。 无论息屏还是点亮状态,整块屏幕都能给人纯净的视觉观感。独特屏幕结构在 AI 算法的驱动下能够准确显示文字边缘、图像纹理等细节。 而落实到自拍应用层面,它比前两代更接近正常前置摄像头的成像素质,这得益于 OPPO 自研的去衍射、AWB、HDR 等 AI 影像算法集。 ▲ 左:上一代屏下摄像头自拍样张 右:下一代屏下摄像头自拍样张 但当下 OPPO 并不急于将此方案投入量产,不抢头啖汤,继续闭关打磨。 OPPO 的高端影像之路,一直是 Hard 难度 整场发布会看下来,我们不难觉察到 OPPO 探索影像技术的决心是坚定的,但道路也是极度曲折的。 明眼人都知道,影像研发的投入没有止境。若想持续满足用户快速变化和增长的影像需求,就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和打磨。 而落实到具体的研发方向和研发动作上,本次未来影像技术发布会似乎释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 OPPO 在影像领域将会更加注重底层硬件创新与软件算法的深入结合。 无论是 RGBW 捕光传感器直接将四合一像素聚合算法写入传感器,还是五轴运动防抖技术中两个防抖单元的协同配合,都在印证着「软硬结合」的这条技术研发方向。 OPPO 的研发思路也早已从原来简单的供应链采买,转变为联合研发。如今 OPPO 影像技术的研发层级变得更加深入,细分至传感器和模组内部,并用全面自研的算法进一步挖掘硬件能力。 我们今日再谈起 OPPO,想到的标签已不再是「充电 5 分钟,通话 2 小时」,而是「在我眼里你会发光」、「影像旗舰」、「色彩唤醒感动」这类与摄影密切相关的描述。 这份辛勤投入,换来的成果也是丰硕的。 产品到了消费者手中,他们需要感知更强的信号。OPPO 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围绕着「随手拍也清晰」、「记录高频场景和高光时刻」、以及「呈现用户心中的美」这三点核心诉求,作为旗下影像技术研发的指南针,去打造未来的产品形态。 十年前,OPPO 为了 Find 系列请来当红好莱坞影星莱昂纳多作为代言人,在消费者心中种下了一颗旗舰、高端的种子。 如今站在 2021 年,我们放眼望去,国产手机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OPPO 也不再需要国际代言人作为号召,背后积攒的技术储备更有话语权。 OPPO 深耕充电、屏幕、影像等关键技术领域良久,光是影像专利储备就有 9000 件之多,不时还会秀出肌肉,或多或少影响着行业前进的方向。 ▲ OPPO VOOC 闪充 他们兜里的这些专利储备,就像是我们钱包里的存款,不管最终是否能用上,积累越多总是不亏。 但慢慢地,OPPO 把专利发展的重心从多转为精,毕竟真正发挥作用,是那些消费者想用、会用、喜欢用的技术。这次公布的四大影像技术,也未偏离这条策略。 面对未来手机行业的漫漫征途,影像技术的进步和迭代任重而道远。OPPO 所选择的「软硬结合」的影像研发路线,已经获得了业界和消费者的初步肯定,无形中号召着行业更加关注用户真实诉求,为构建相关技术标准轻推助力。
中国移动重回A股,拟募资560亿元,三大通讯巨头即将聚齐
作者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8月19日报道,昨日中国证劵监督管理委员披露了中国移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的招股书。 根据招股书显示,中国移动此次拟募资560亿元,这将成为A股十年来最大的一场募资。此次募资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投入以下项目: 中国移动于1997年9月3日成立,于1997年10月22日在纽约证交所上市,证券代码为“941”。随后在1997年10月23日,中国移动完成在香港联交所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证劵代码为“CHL”。由于拜登新政影响,今年5月18日,中国移动美国存托股份于纽约证交所退市。 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移动移动客户数达9.46亿户,5G套餐客户数达2.51亿户,均居全球第一,其总连接数也已达21.50亿,位居全球之首。2021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总营收达到4436.47亿元。 在国内市场上,中国移动已成为国内市场客户规模最大的家庭宽带运营商和大屏内容服务提供商。不仅如此,中国移动还落地全国首个5G+智慧电网、首个无人驾驶矿用卡车、首个5G远程手术和首个5G全场景智慧港口项目。 中国移动还打造了“4(热点区域中心)+3(跨省中心)+X(省级中心和业务节点)”的数据中心布局,其主营业务为面向个人、家庭、政企、新兴(CHBN)四大市场的信息服务。 ▲中国移动的主营业务 招股书显示,中国移动本次拟发行股票数量将不超过964,813,000股,即不超过发行后中国移动总股本4.50%(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前)。 中国移动BVI直接持有中国移动14,890,116,842股的股份,为其控股股东。中国移动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持有中国移动BVI 100%的股份,为中国移动的实际控制人。此外,中国移动还有CMPak Limited、中移资本等公司控股。 ▲中国移动的股权结构图 一、净利润超千亿元,广东移动最赚钱 招股书提到报告期间,中国移动的总营收不断上涨,2020年的总营收较2019年的总营收上涨了221.6亿元。在2021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营收就达到了4436.47亿元。 中国移动2018年—2021年(1-6月)总营收分别为7368.19亿元、7459.17亿元、7680.70亿元、4436.47亿元。 净利润方面,中国移动在2018年—2021年(1-6月)的净利润分别为1168.69亿元、1064.75亿元、1081.34亿元和591.86亿元。 ▲中国移动2018年-2021年(1-6月)营收及净利润变化 招股书显示,面向个人市场、家庭市场、政企市场、新兴市场的信息服务业务为中国移动的主营业务。其中,新兴市场主要是指国际业务、数字内容和移动支付等业务。 2021年上半年,个人市场收入占总营收比例为64.99%;家庭市场收入占总营收比例为12.73%;政企市场收入占总营收比例为18.58%;新兴市场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为3.70%。 ▲中国移动2018年-2021年(1-6月)各主营业务营收占比 报告期内,中国移动在2018年-2021年(1-6月)的毛利分别为2405.33亿元、2331.09亿元、2348.10亿元和1305.09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2.64%、31.25%、30.57%和29.42%。 对于毛利率下降的情况,中国移动解释道,在2019年度、2020年度毛利率下降的原因为由于受“提速降费”、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收入增长承压;同时中国移动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和DICT、智慧家庭及智慧中台等方面的转型投入,整体成本增长较快。 ▲中国移动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毛利率比较 此外,中国移动旗下共有22家子公司,其中,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在总资产中位列前三。 ▲截至2020年12月30日,中国移动子公司的资产情况 二、移动客户数、有线宽带客户数全球第一 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从2020年的39.2万亿元增长至65.0万亿元。中国移动是国内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亦是全球网络和客户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电信运营商。 根据ITU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末全球移动客户数和有线宽带客户数约为81.52亿户和11.78亿户,中国移动的移动客户数和有线宽带客户数均位列全球电信运营商第一。 截至2021年6月,中国移动的客户数为9.46亿户,国内市场份额为58.42%,有线宽带客户数为2.26亿户,国内市场份额为47.01%;其营业收入、净利润和客户规模均排名国内第一。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等国内外主要电信运营商形成竞争关系;在信息服务上,与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腾讯等信息服务科技企业形成竞争关系。 在前五大客户方面,报告期内,中国移动各年度前五大客户(按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电信、中国建设银行、中国联通、中国农业银行。2021年上半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当期对应主营业务采购额的比例为33.02%。 中国移动对应主营业务的采购内容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及基础设施和网络运营、支撑及使用成本,其余采购内容占比相对较小。 2021年上半年,网络运营、支撑及使用成本占同期采购额的比例的比例为50.84%。 ▲中国移动2018年-2021年(1-6月)具体采购项目分类情况 在前五大供应商方面,中国移动各年度前五大供应商(按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包括华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兴。2021年上半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当期对应主营业务采购额的比例为33.02%。 中国移动的业务开展过程中会涉及网间结算和电路及网元租赁,因此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中存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的情况。 三、1.8万人参与产品研发,中国移动研发投入超过千亿元 中国移动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领先的运营商之一,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较为领先的技术实力。中国移动专职研发人员超过1.8万人,近五年专职研发人员数量增长四倍。 报告期内,中国移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分别为38.65亿元、66.70亿元、110.99亿元和 57.95亿元,具体情况如下: 中国移动不但内部重视研发,而且还积极地与外部开展合作。中国移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清华大学等机构合作,在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成立创新机构,并与鹏城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合作构建应用基础研究体系,同时参与建设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在这样的研发力度下,中国移动有5G TDD关键技术、大云天权EB级存储引擎技术、九天智能交互技术、超高清音视频通信技术以及云XR技术等25项核心技术。 这些技术也同样给中国移动带来了一定的荣耀,“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其余包括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2项中国专利银奖、17项中国专利优秀奖等。 结语:三大通讯巨头齐聚A股 由于拜登新令,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先后于纽约证交所摘牌,目前中国联通已经正式A股上市、明天中国电信也即将上市,中国移动也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上市进程。 数字技术正处于系统创新、深度融合与智能引领的重要发展阶段,各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创新发展。重新回归“A股”将会对三家通讯巨头公司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国内市场又将如何看待通讯业的未来发展,我们或能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上市情况中窥探一二。
《千里江山图》被“复活”?荣耀、天猫超品日联手中国国家地理出招
凤凰网科技讯 8月19日消息,近日,荣耀、天猫超级品牌日和中国国家地理,利用荣耀Magic3系列影像功能,实景赋活独步千载的《千里江山图》。 据了解,荣耀坚持“双轮驱动”的产品态度,一方面洞察消费者需求与痛点,另一方面注重技术引领需求,将科技力持续转化为市场切实需要的产品力。据此,荣耀致力于推动手机影像发展,在专业级电影感视频方面,苹果和华为一直是领军者,而荣耀作为接收了华为部分核心影像专家的公司,新品又在AI影像引擎、计算摄影系统等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很多华为顶尖技术,带来新的拍摄体验,给手机电影行业带来新的活力,树立新的视频影像标准,推动着手机影像的向前发展。 由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作品以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展现了我国山河锦绣之美,集北宋水墨山水之大成,堪为“青绿山水”画作里程碑。此次荣耀联合中国国家地理制作的赋活视频,一帧帧勾勒出恢弘精巧《新千里江山图》,蕴藏着鄱阳渔歌、庐山秀色、九鲤湖飞瀑的无际胜景,千年非遗的守护和传承,描绘出新时代的锦绣中国,万里山河的壮美雄阔。“拂去岁月尘封,焕活万里锦绣”,将北宋至今历经千年风华的万里河山尽收眼底。 荣耀利用影像技术让这一千年前的传世之作“复活”,实现“今人与古人对话”,让国人可以更好地切身感受、深入了解国画丹青。 荣耀Magic 3系列延续AI与影像优势,首次将电影工业流程AI化。整合内部研发团队与荣耀多年来在芯片领域积累的底层技术,让全新骁龙888 Plus芯片与OS Turbo X等多项自研技术结合。根据荣耀官方之前发布的消息,现在用户可抢先在天猫荣耀官方旗舰店预约荣耀Magic3系列。 值得一提的是,8月13日,荣耀CEO赵明在Magic 3系列新品发布会上表示,“荣耀市场份额已经重回全国前三,未来要从苹果手中抢回高端份额。”在中国高端市场,过去一直是华为和苹果两强。华为缺位后,现在是苹果崛起。未来荣耀就是要与苹果竞争,做出比肩苹果、超越苹果的产品,从苹果手中抢回属于荣耀的高端市场份额。 有传闻称荣耀计划近期上市,荣耀CEO赵明对此表示否认。他表示,“荣耀未来肯定会更加开放和透明,融资渠道也会多元化,不排斥未来在合适的机会上市。”
为了测试荣耀Magic 3 Pro的相机有多强 我用华为做了个对比
荣耀前段时间正式发布了自家的旗舰产品 Magic3 系列,不仅配置不俗,影像系统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可以直接录制 Log 视频等等。 而如果托尼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荣耀出过的有史以来最贵的手机,这也让托尼对它充满了好奇。 所以托尼在收到 Magic3 Pro 之后也第一时间把玩了一阵子,并打算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几天的使用体验。 事先说好,包装里有 66W 充电头 ▼ 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测评正片! 似曾相识的外观 托尼第一眼看到 Magic3 Pro 时就觉得这手机好像在哪见过,恍惚以为自己收到了一台华为 Mate40 Pro 。。。 无论是角度很大的瀑布屏、硕大的 “ 药丸 ” 形状挖孔还是极为相似的机身体积,都颇有些相似之处。 而到了背面,托尼第一反应就是 “ 像,但不完全像 ” 。。。 比起华为 Mate40 Pro 的环形设计,荣耀 Magic3 Pro 同样如此,只不过 Mate40 系列只有一个环,而 Magic3 Pro 则有足足三个环。 许多人在网上看到真机的时候都觉得 Magic3 Pro 的外观不咋地,托尼最开始也是这么觉得的,但在拿到真机的时候,托尼竟然觉得还挺好看的? 托尼手里这台机器的官方配色叫晨晖金,但实际上手时不太像金色,在光线的照耀下有时候还会呈现出一种淡淡的粉色,比网上的渲染图要好看。 而边框的金色就很明显了,但没有过分耀眼,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和谐的。 但无论这个配色有多好看,托尼的视线还是久久无法脱离那个非常巨大的镜头模组。。。 不过摄影模组本来也是 Magic3 Pro 这次的主打卖点,托尼也用它拍了不少照片和视频,想要看看 Magic3 Pro 的相机到底有多大能耐。 照片视频两开花 Magic3 Pro 的镜头模组看着十分硕大,但也确实塞了不少东西。 这个模镜头模组分别由 6400 万像素潜望式长焦摄像头、1300 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5000 万像素广角摄像头、6400 万像素黑白摄像头、8*8 dTOF 激光对焦系统、多光谱色温传感器和 Flicker 传感器组成。 但就算罗列再多的数据也是纸上谈兵,于是秉承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原则,托尼拿来了一台华为 Mate40 Pro,来看看谁的相机更加优秀。 先来几组日常游客照,但托尼没想到的是第一组照片竞争就如此激烈。。。 左,华为 Mate40 Pro ;右,荣耀 Magic3 Pro ▼ 这组照片看着差距不大,比较明显的不同是天空,Mate40 Pro 的天空颜色更鲜艳,Magic3 Pro 则把黄昏给 “ 压 ” 下去了。 但是到了花花草草样张,两者的差别就拉开了。 左,华为 Mate40 Pro ;右,荣耀 Magic3 Pro ▼ 其中 Magic3 Pro 的植物颜色要更深一点,也更还原植物本来的颜色,而 Mate40 Pro 的颜色要更加明亮,和肉眼所见到的差距较大。 接下来回到室内,这组照片的差距再一次缩小。 左,华为 Mate40 Pro ;右,荣耀 Magic3 Pro ▼ 两台手机的样张都不错,拍立得上面的灰尘清晰可见,颜色都还原的比较准确,不过 Mate40 Pro 的样张中,一些暖色调的区域要更加鲜艳。 在室内的灯光环境下,两台设备的差距再次拉开,Magic3 Pro 的色调偏冷,Mate40 Pro 偏暖并且更加讨喜。 左,华为 Mate40 Pro ;右,荣耀 Magic3 Pro ▼ 而拍摄火锅的样张则出现了一些问题,Magic3 Pro 的照片颜色有点诡异,不仅色差严重而且整体偏暗,像极了通宵写稿的托尼。。。 左,华为 Mate40 Pro ;右,荣耀 Magic3 Pro ▼ 而 Mate40 Pro 就很好地还原了火锅的毛发颜色,挑不出什么毛病。 接下来是夜景样张,托尼分别用普通和夜景模式进行了拍摄。 普通模式 - 左,华为 Mate40 Pro ;右,荣耀 Magic3 Pro ▼ 在普通模式下,两者的差距不算大,Mate40 Pro 的灯光处更加明亮,水面的颜色也更加鲜艳。 但令托尼感到疑惑的是夜景模式,Mate40 Pro 这边看着和不开夜景模式没啥区别,Magic3 Pro 的照片反而变得更暗了。。。 夜景模式 - 左,华为 Mate40 Pro ;右,荣耀 Magic3 Pro ▼ 不过托尼觉得,荣耀这样的调教其实是对的,因为现在有一些手机的夜景模式只是无脑提升亮度,但把黑天拍成白天并不是一张好看的照片。 黑夜嘛,就要有黑夜的样子。 接下来是祖传的多倍样张环节,全部采用相机默认提供的倍数,其中 Magic3 Pro 是超广角、1 倍变焦、3.5 倍变焦和 10 倍变焦,而 Mate40 Pro 则是把 3.5 倍换成了 5 倍变焦。 Magic3 Pro 的各个倍数样张效果都不错,除了 3.5 倍变焦样张出现了问题,因为它对不上焦了,高达糊成了一片。。。 而 Mate40 Pro 就没有这个问题,5 倍样张轻松对焦的同时质量也不错,而且 10 倍变焦的样张要比 Magic3 Pro 亮度更高。 总的来讲,Magic3 Pro 的相机性能确实很强大,无论是室内还是夜间拍照都有模有样,有时候还能和大哥 Mate40 Pro 正面刚一波。 但它的问题也很明显,比如偶尔会出现奇怪的色差,拍摄近距离 ( 半米内 ) 物体时 3.5 倍很难对焦等等。 但 Magic3 Pro 的视频拍摄性能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款通过 IMAX ENHANCED 认证的手机,还能够拍摄 Log 格式的视频,甚至能直接套用 Lut 电影滤镜。 这些功能几乎是 Magic3 系列独有的,也是荣耀重点宣传的功能和特性。 Log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视频格式,和常见的 MP4 等格式相比,它能够提供非常广阔的后期调整空间。 比如索尼的微单就可以拍摄 S-Log3 视频,而荣耀这次也为 Magic3 系列开发出了 Magic-Log 视频格式。 区别 Log 视频的方式也很简单,Log 视频拍出来的效果是灰蒙蒙的,需要通过后期处理才能够呈现出更高质量的视频。 托尼简单录制了一份对比视频,并把普通格式和 Log 格式的视频进行了对比。 从直出对比图可以看出来,逆光环境下的手办是漆黑一片,Log 视频也同样什么都看不清。 但是在后期调教之后,画面差距就出现了。 从这组对比图能看得出来 Log 视频在经过后期调教后,已经能够看清手办的细节了,颜色也更加明亮。 这里还要提到一种叫做 Lut 的东西,大家可以简单理解成是视频滤镜,但它的原理要更加复杂。 正常情况下,你需要先拍出 Log 视频,然后再后期选择喜欢的 Lut 套用进去,这一套操作下来,对于操作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而 Magic3 系列则相当于给用户提供了傻瓜式操作,手机里不仅有专门的电影模式,能够拍摄 21 : 9 比例的 4K 视频,还能在拍摄时无脑选择内置的 Lut 滤镜。 这些内置的 Lut 是荣耀和好莱坞电影从业人员联合设计的,托尼试了一下,还真有点内味儿了。 其中托尼最喜欢的是黑白 Lut,虽然画面是黑白的,但是保留了画面中的红色等高对比度颜色,有一点点像《 辛德勒的名单 》那种感觉。 而这种无脑拍摄自带 Lut 视频的手机,Magic3 系列确实是独一份。 荣耀可能是驯龙高手转世 说完了占大头的影像部分,再来简单讲讲性能方面。 Magic3 Pro 用上了最新的骁龙 888+ 处理器,但是很多人都不看好它,原因非常简单,因为骁龙 888 实在是太拉胯了。。。 其中骁龙 888 最致命的缺点就是非常严重的发热现象,只要在一个稍微热点的环境里玩会儿手机,机身就会烫得不行。 所以在性能方面,托尼就不多测试了,主要是看看骁龙 888+ 的发热如何。 托尼先打开《 原神 》,画质调整为全高 60 帧后玩了大概二十分钟,然后拿出从二狗那里借来的热成像仪测了一下,没想到温控竟然出人意料地不错? Magic3 Pro 的最热部分一直在 38 度左右波动,最高温度达到了 39.6 度,但还真没超过 40 度。 游戏的过程也比较流畅,画面整体在 50 帧上下徘徊,时不时会卡顿一下,但不影响体验。 即使抛开数字,只用双手去感受温度,Magic3 Pro 的机身也只是温热,完全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荣耀的这波操作托尼是没想到的,难道荣耀才是隐藏的驯龙高手? 不过现在采用骁龙 888+ 的手机并不多,不知道这是荣耀的功劳还是骁龙真的下了功夫在里面,等更多新机发售后,不同机型的温差也许会拉开。 总结与评价 先来个一句话总结:荣耀 Magic3 Pro 确实是一款配置拉满的机型,优秀的影像系统和出色的温控为它加分不少,但 5999 元的起售价着实不便宜,即使是标准的 Magic3 也要 4599 元起售。 这其实涉及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会花六千块去购买一部荣耀手机吗? 这个价位往下,有主打屏下摄像的小米 MIX 4,也有主打电竞的 iQOO 8 Pro。。 Magic3 Pro 确实有一些独门绝技,但是它能够把价格定在 6k,恐怕最大的加持还是它曾是华为的直系,尤其这次的外观也是致敬了 Mate40 Pro。 当然,用起来有种 Mate40 系列的感觉也算是它的优点,何况它还比 Mate、P 系列都便宜一些。 托尼并没有给荣耀的高端之路泼冷水,但转型高端之路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米是这么过来的,蓝绿大厂也是这么过来的。 只不过 Magic 系列能不能像自己的老大哥一样扛起旗舰机标杆的名声,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如果你是荣耀/华为的忠实用户或者认为 Magic3 系列是你的菜的话,那么选择它是完全没问题的。 不过托尼还是希望荣耀能够继续努力,争取在下一代 Magic 上见到更少的华为标签,成为更有特色、更加惊喜的旗舰手机。 撰文:百威 编辑:结界、面线
手持小米11 U毫无兴趣 小米MIX 4的高端局真的成了?
上周的小米MIX 4发布会,着实让小米11 Ultra的用户们慌了一波:4月份刚刚花了六千块支持了小米的高端旗舰,这才4个月,小米就出新的高端旗舰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老用户不如狗系列? 小米MIX 4 但看完发布会,小米11 U用户就松了口气,看来小米还是比较照顾情绪的,至少小米MIX 4的配置看起来并不那么具有吸引力。 但问题同时也来了:本应该“概念化”的小米MIX 4,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概念。难道这条追求极致的产品线,也要像小米Note3一样,改换方向然后画上句号?小米MIX 4的高端局到底成不成? 01 为什么万众期待的小米MIX 4没让Ultra用户提起兴趣? 一句话概括就是:小米MIX 4配置看起来有点“软”。 不可否认,CUP全面屏的确挺让人惊艳的,屏下摄像头区域显示接近完美,并且在独特的设计工艺和算法加持下,前置自拍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小。而且,轻量化一体精密陶瓷也给当前高端市场千篇一律的金属中框+玻璃搭配带来了改变。 但问题在于,对于此前小米高端产品线定位的核心用户来说,这些首要卖点似乎有点偏。没错,他们在意更多的,可能是更高端的核心配置,而不是配置有所妥协、偏向于设计的产品。 可以看到,在屏幕显示素质、前置相机效果、后置摄像头配置、电池等方面,小米11 Ultra明显更加接近手机配置的天花板。而反观小米MIX 4,受限于机身设计的因素,采用的是HMX 1亿像素主摄,与两年前的小米CC9 Pro使用的CMOS是相同的。 于是,一个很直观的答案就有了:对于买了小米11 Ultra的用户,自然没啥必要因为屏下摄像头换手机并且让各方面体验都下滑;对于想买手机的消费者,除非不在意配置,那么价格差不多的两款产品自然是小米 11 Ultra更香一些。 02 “为发烧而生”的小米,为什么会打造这样一款小米MIX 4? 小米“为发烧而生”的口号相信不少朋友都所有耳闻,在高性价比的前提下,小米似乎总在追求着极端的配置。作为以往小米头号的高端产品线,MIX系列承载的期望更多的是未来与极致。而小米MIX 4似乎只有对未来的追求,但少了份极致在里边。 为什么这么说?这事儿得从MIX系列的诞生说起。 小米第一代MIX 2016年,小米以第一代MIX机型向趋于同质化的手机市场发起挑战,圆角独特比例的全面屏、全陶瓷机身、悬臂梁式压电陶瓷声学系统等等,让其成为了别具一格的概念手机。从品牌产品线的打造来说,小米MIX系列无疑是成功的,它以鲜明化的风格让小米高端产品线强势打入了消费者的视野当中。 但MIX系列的后续发展似乎有种高开低走的感觉,未来概念感逐渐减弱。比如小米MIX 2妥协于出声效果,将一代的悬臂梁式压电陶瓷声学系统换成了微缝听筒;小米MIX 2S仍然沿用MIX 2造型,在已经流行起来的全面屏时代有点落后;小米MIX 3用滑盖换取了更高的屏占比,方案没有超脱时代,缺乏创新,产品看起来平平无奇。 而且比较致命的是,后续的每一代MIX产品多多少少都出了一些体验上的问题,比如MIX 2品控差,缝隙可以插入一张A4纸,拍照效果也不尽如人意;MIX 2S性能和续航的持续性上表现不佳;小米MIX 3机械结构带来了不少问题。 逐渐崩盘的口碑和效果欠妥的市场表现,让小米不得不考虑MIX系列的方向是否正确。于是,在此之后,我们可以看到MIX系列逐渐“曲高和寡”起来。 2019年9月,小米推出了环绕屏概念手机小米MIX Alpha,售价19999元,但貌似只用来秀秀肌肉,并未大规模量产;2021年3月,小米首款折叠屏手机小米MIX FOLD发布,采用内折+外屏的搭配方案,售价9999元起。显然,小米这是要将MIX系列打造成超级高端的形象。 在这样的节奏下,消费者们对小米MIX 4的期望自然也就变成了这样:相对常规一些的造型,但各方面配置都拉满,再加上几项前沿的黑科技,价格超过当前国产旗舰的平均水平。所以,实际上更加偏重于设计的小米MIX 4显然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那么,为什么小米会有这样的操作?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 1、 MIX系列的初衷或许就是追求设计 其实从第一代小米MIX就能看出来,这个系列就是对新奇设计的一种大胆尝试,而并非是各方面配置都拉到顶的性能怪兽。由于全面屏的加持,MIX一代在一些功能体验上做出妥协,比如用上了当时技术并不算是很成熟的超声波距离传感器,摄像头配置也有所缩水。 那么小米MIX后续的迭代机型,为什么不是完全的设计走向了?原因也很容易说通,为了弥补初代在某些方面的体验缺陷,小米不得不选择体验更加稳妥但更偏向于主流化的设计和技术。毕竟高端的理想归理想,再理想的产品也得对销量负责。 小米MIX 4发布,距离上一代的MIX 3面世,已有近三年的时间,新一代MIX产品到底如何呈现,想必小米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选择回归初衷,在部分应用技术逐渐成熟的当前显然更加合适。加之性能旗舰小米11 Ultra刚上市不久,小米MIX 4不能自打自脸,让两款产品的定位高度重合。 2、 小米对更高端的市场更加谨慎 上文说到,小米MIX系列的调性实际上已经被小米MIX Alpha、小米MIX FOLD这两款超高端的产品拉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也就是说,小米MIX 4完全有条件比小米11 Ultra的定位更高。但小米并没有这么做,而似乎是让小米MIX和数字Ultra形成两条价位相近的双旗舰布局,前者更偏向于设计,后者则偏向于配置。 当前的国产高端市场虽然看起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每家厂商对高端的态度都如履薄冰,因为高端往往是品牌调性和实力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线,一旦失误后果严重。就拿价格来说,定太高能够购买的消费者太少,降价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却伤害了原价购买该产品的用户,对品牌的形象也有一定的打击。 而小米MIX 4时隔近三年才更新,加之小米品牌一贯的调性,在价格上更亲民一些显然有助于MIX系列重塑优质形象。并且,价格低一些也更容易感知市场对设计偏向的高端产品的认知程度。先把优质形象建立起来,往后的高端之路再徐徐图之,这样的选择显然更加稳妥。 03 小米MIX 4重新开启的高端局,到底成了还是没成? 单从首销的数据来看,小米MIX 4的数据谈不上乐观:小米11 Pro和11 Ultra首销1分钟12亿元,而价位相近的小米MIX 4首销1分钟仅3亿元。对比之下,价位更高的小米MIX FOLD首销1分钟也有4亿元。 当然,首销也跟备货有一定关系,小米MIX 4屏下摄像头和一体精密陶瓷机身让量产难度更高的原因不可忽视。但有趣的是,@淘特官博 在小米MIX 4首销日当晚发微博称,截止晚上发微博还有几十台库存,而且“就在我发博的这一会,我看了眼库存,发现甚至又多了两台”。 不排除淘特平台的知名度不高导致的库存,但核心问题就变得格外有意思了:小米MIX 4的高端探索到底是成了,还是没成? 其实,答案是肯定的,至少从小米MIX 4的首销来看,小米对设计偏向高端产品的尝试是有效的。 小米MIX 4更像是设计向的高端试水,而不是MIX系列的最后一击。它代表的是小米MIX系列新的开端,而不是像小米MIX 3一样的落幕。1分钟3亿元的销量虽然对于小米来说还有些稚嫩,但其足以证明,以当前设计向的前沿技术,已经可以满足部分消费者对于“未来概念”的需求,3亿元的首销成绩已经说明这个方向是有市场空间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小米MIX系列就此高枕无忧,因为它的核心卖点其实不是屏下摄像头,也不是陶瓷机身,而是领先于时代的创新。如果没有领先于时代的创新,这个系列就会重蹈小米MIX一代到MIX 3的覆辙。但想要每一代产品都有领先于时代的创新,难度显而易见。 也就是说,小米MIX 4作为重启MIX系列的开头是成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MIX系列的成功,也证明不了小米高端模式的成功。创新的理念让小米MIX系列成为小米高端几近成功的一条路,同时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 04 写在最后 在笔者看来,小米MIX 4与其说是MIX系列的重启,倒不如说是小米对高端市场的另一种尝试。通过这项尝试,小米可以感知到市场对设计偏向产品的敏感程度。如果市场对该偏向足够敏感,那么小米完全可以在MIX 4的基础上持续加磅配置,出一款MIX 4 Pro或者Plus版本,提升价格去探索国产高端市场的更多可能。 但无论如何,小米MIX 4的到来对国产高端市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它给当前普遍在高端选择稳扎稳打的厂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让游戏玩儿得更爽 iQOO 8 Pro打了一套组合拳
iQOO一贯素有“性能怪兽”之称;我相信,诸多用户是被它强悍的性能实力圈粉。最近,iQOO发布的年度旗舰iQOO 8 Pro自然也不例外,以澎湃的硬件性能作为基础,搭配优秀的软件优化使它的性能再次提升,所以iQOO 8 Pro在游戏上的表现备受用户瞩目。 提及游戏,初代iQOO搭载的炫酷灯带、压感按键、液冷散热等诸多电竞设计元素,无一不是在提示着我们,这是款专门为游戏而打造的手机,反观年度旗舰iQOO 8 Pro在外观造型上确实内敛了不少,但背靠vivo的iQOO搭载了不少高端科技,搭载骁龙888 Plus的iQOO 8 Pro还能否带给用户电竞级游戏体验,接下来小编用实测为大家逐一分析。 01 屏幕 通常,在一场大型3D游戏中,手机给用户的反馈很重要,具备一块高素质的屏幕就成了必要条件。本次,iQOO 8 Pro搭载了一块iQOO史上最强的屏幕,除了2K与高刷还拥有诸多黑科技。 《使命召唤》 2K+120Hz+300Hz触控采样率 以《使命召唤》为例,不论是游戏画面的高刷新率以及触控采样率带来的性能提升被完全释放了出来,支持2K+120Hz同时开启,配合300Hz的触控采样率,在高刷游戏场景下丝滑细腻的视觉观感与流畅跟手的操作质感大幅增强了游戏体验。 VRS开启按钮 此外,iQOO 8 Pro还首次搭载了与高通合作推出的VRS可变分辨率渲染技术;通俗的将就通过改变画面着色方式,将GPU有限的资源优先呈现在画面重要的区域,通过不同区域的重要性,来决定不同区域画面的精细度,减少显卡的渲染负荷,使游戏变得更加流畅。 《战神遗迹》 VRS可变分辨率渲染技术 在《战神遗迹》截取的画面可以看出,在击打巨龙时画质最清晰同时亮度也是最高的,但在擂台周围以及身后的天空(大景)画面质量有所降低,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时刻保持着局部场景高帧清晰画质与高流畅度。 02 独立显示芯片 iQOO 8 Pro为了使游戏游戏画面更加流畅也是煞费苦心,为其配备了一颗独立的显示芯片通过插帧的方式使《王者荣耀》《战神遗迹》这类原生仅支持90帧的游戏提升到120帧。通常在玩游戏时,我们看到的连续动态画面其实是靠一帧(张)一帧(张)静态画面连续播放而来的。在单位时间内,连续播放的画面帧(张)数越多,画面就越流畅,也就减弱了卡顿感。通常被用来衡量游戏流畅度的“帧率”就是每秒时间内有多少帧(张)画面。 开启插帧 想要使游戏画面更加流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手机的帧数提高,但一般情况下负责渲染游戏画面的SoC对功耗和温度达不到精准把控,用单独的显示芯片对游戏进行渲染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视觉增强 除此之外,iQOO 8 Pro搭载的这颗独立的显示芯片还有第二个作用,优化游戏色彩,使游戏内场景对比度提升达到“视觉增强“的效果。 视觉增强 开启“视觉增强“后,可以清晰的看出,游戏局域内建筑物的色彩更加鲜艳,全局亮度也增加不少,阴影部分有相应增强,整体更加清晰,细节处理得更加细腻,对于那些注重游戏画面质感的游戏来说,“视觉增强”功能的加入使游戏体验更加丰富。 03 骁龙888 Plus 当然,优质的游戏操作体验离不开一颗顶级的SoC,iQOO 8 Pro采用了基于5nm工艺打造的骁龙888 Plus,提高性能的同时还降低了功耗,在保持功耗不变的前提下,性能比上代提升5.2%,接下来我们分别测试两款游戏,一起来看看他的整体性能如何。 《王者荣耀》 《王者荣耀》画面设置 帧率图 在《王者荣耀》测试中,游戏开始之前先将帧率调至最高,分辨率默认值为高(暂不支持超高画质),开启了抗锯齿与动态分辨率;在游戏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卡顿现象,从PerfDog软件中截取帧率曲率图,曲线十分平稳帧数没有出现大幅变动。 《原神》 《原神》设置 帧率图 在游戏测试了十分钟,平均帧率为58帧在正常范围内,游戏后期打怪场景较多稍有掉帧现象发生也合情合理,整体游戏体验十分流畅,并未感受到明显卡顿。 04 散热 通常在高帧+高刷新率的模式下打游戏,芯片会随着使用过载出现降频、发热、卡顿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使我们在游戏过程中的体验大幅下降,那么在超负荷的条件下运行,手机的散热性能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们通过两款游戏的对比,测试一下iQOO 8 Pro是否“烫手”。 《王者荣耀》 游戏开始前温度 温度曲率图 游戏结束后温度 在测试散热方面,游戏之前截取机身背面温度为32.7℃,在完成测试后机身背板温度未37.6℃,在游戏过程中CPU平均温度为33.6℃,从截取的CPU温度曲率图中并没有发现温度的明显升高,机身背板传到手掌中的温度与正常使用时几乎一致。 《原神》 游戏里开始前温度 图片温度曲率图 游戏结束后温度 在测试《原神》游戏前,手机背板温度为34℃,也是刚结束《王者荣耀》测试后五分钟截取的样本,在经过长达十分钟的激烈对战后,手机背板温度为40.1℃仍然在可控范围内,而且在体感上并不明显。 iQOO 8 Pro如此优秀的降温能力得益于它采用了了VC动力泵液冷散热工艺,并重点优化了机身内部堆叠架构,进一步保证优异的散热水准。内部的铜网毛细结构+Fiber动力泵可增加液体循环动力,覆盖核心发热单元,散热更快。 05 内存拓展 通常,由于运存不足引起手机的卡顿屡见不鲜,很多时候不是内存不够大而是软件真的不够聪明,聪明的运存调度会和iQOO 8 Pro一样具备内存拓展功能,将ROM存储调度给为RAM使用,使一些后台应用不占用系统真实运存,应用启动速度更快。 内存拓展 06 全方位电竞升级 1. 通常,组队开黑肯定少不了报点儿交流,iQOO 8 Pro通过与腾讯合作将算法移植到ADSP上,释放CPU资源,使腾讯游戏的GVoice降噪效果更好,再配合iQOO在算法上的优化,让互动体验更优质。 2. 很多时候,更新游戏时的等待可能就成为了牵绊住你和朋友组队开黑的凶手,iQOO 8 Pro拥有游戏预加载/与更新功能,在Wi-Fi网络下,手机可以自动识别需要下载资源包的应用程序,将游戏优先更新、资源包率先加载,让开黑更加肆意。 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iQOO 8 Pro在软件上贴心的定制了特色游戏功能,其中包含酷炫灯效、4D游戏振感、游戏倒计时,假如在游戏等待时返回桌面,在屏幕顶部将会实时显示倒计时时间。 07 总结 在手机同质化的今天,基于日常使用环境打造的iQOO 8 Pro,通过软件硬件的协同优化,满足了极客发烧友对于手机性能的高要求,在游戏体验的差异上与普通手机拉开距离。iQOO作为“性能怪兽”其产品受到很多游戏发烧友的认可,在游戏手机市场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iQOO 8 Pro作为今年的“年度旗舰”机型,不论是硬件配置软件优化都展现了品牌极高的工艺水准,进一步挖掘手机的性能,拥有更流畅的操作体验。手机作为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伙伴,通常对它的性能表现都会有严苛的要求,而iQOO 8 Pro正是以性能作为基础,用户体验作为核心,打造的一款操作手感上呈的“性能怪兽”,对性能着迷的你对它动心了吗?
新能源汽车开进购物中心 蔚来小鹏威马“围猎”特斯拉
新能源汽车企业将体验店、零售店、会员店(下简称“门店”)开进购物中心,已成为近两年城市消费的一个新业态。 其背后,是国内不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消费量。来自中汽协的数据显示,仅2021 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超过 120 万辆,分别达到 121.5 万辆和 120.6 万辆,同比增长均为 2.0 倍和2.01倍。截至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03万辆,约占全球的一半。 为了解新能源汽车门店在国内主要城市购物中心的分布情况,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选择全国31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省会(首府)城市,以及非省会/首府的万亿GDP城市,对特斯拉、小鹏、蔚来、极星、理想、威马6个汽车企业在购物中心内的开店情况进行了统计。 我们发现的总体情况是: 1,在上述39座城市中,6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购物中心内共开设了627家门店。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的购物中心拥有的新能源汽车门店数量最多,分别为60家、48家、46家和37家。 2,最爱布局购物中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为理想汽车,实现了对39座城市购物中心的全覆盖,蔚来、小鹏、威马门店数高于特斯拉,而极星汽车在购物中心的门店数量最低。 3,在品牌价值不及特斯拉的背景下,国内“造车新势力”通过更多的购物中心门店布局量,实现对特斯拉的“围猎”。 4,新能源汽车门店在购物中心的数量,总体上与该城市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年均气温有较明显相关性。 5,新能源汽车门店在购物中心的数量,也可作为衡量一座城市消费活跃度的指标,门店数量越多的城市,其消费活跃度、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和中产消费群体的占比越高。 长三角是新能源汽车竞争“主战场” 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统计,在39座城市中,6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不同的购物中心内共开设了627家门店。其中有10座城市的购物中心开设的新能源汽车门店数量超20家。 上海是在购物中心开设新能源汽车门店数量最高的城市,共开设了60家不同品牌的门店。 北京和深圳分列2、3位,两座城市的购物中心内开设了48家和46家新能源汽车门店。成都列第4位,开设了37家,广州以4家门店之差,列第5位。 位列6-10位的城市分别是:重庆、杭州、苏州、武汉和长沙。 14座城市的购物中心内,开设新能源汽车门店的数量在10-19家,分别是西安、郑州、宁波、合肥、天津、佛山、无锡、南京、福州、青岛、济南、沈阳、石家庄、昆明。其中,开设在沈阳购物中心的新能源汽车门店达到12家,是东三省覆盖率最高的省会城市,其中理想汽车在沈阳开设了6家门店。 15座城市的购物中心内,开设新能源汽车门店的数量在10家以下。分别是南通、南宁、海口、南昌、长春、哈尔滨、泉州、太原、银川、贵阳、兰州、乌鲁木齐、西宁、呼和浩特、拉萨。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注意到,一个城市的购物中心内开设新能源汽车门店数量,与该城市的经济总量呈现较明显的相关性。 门店数量前10位的城市中,有9座城市是GDP排名前10的城市,唯一未上榜的是南京市,仅开设了13家门店,而排名第10的长沙市,则开设了21家门店。 但值得注意的是,购物中心拥有新能源汽车门店数量超10家的城市,总量达到24城。其中有21城属于“万亿GDP俱乐部”,仅南通和泉州的门店数量在10家以下。 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地区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购物中心开设门店数量最少的区域。银川、西宁、乌鲁木齐、兰州共计开始了16家门店。东三省的省会城市,开设的门店数量也仅有22家。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这与当地的经济活跃程度、常住人口规模有之间关联,同时,冬季的严寒气候也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场景造成影响。 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则成为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6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此开设了169家门店。 新能源汽车品牌最看好哪些城市?以单一品牌在某一城市购物中心开设10家以上门店为标准,入围的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 其中,蔚来汽车在上海的购物中心开设了17家门店,高居榜首。小鹏不甘落后,在上海的购物中心开设了14家门店。此外,特斯拉和威马也分别在上海开设了10家门店。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是39座城市中唯一开设有10家或以上特斯拉门店的城市。 北京亦有两家新能源汽车品牌分别布局了10家以上的门店,分别是蔚来汽车(12家门店)和理想汽车(13家门店)。小鹏汽车分别在深圳和广州开设了14家和12家门店。上述4座城市是传统的一线城市。 “开”进购物中心意味着什么 从对城市购物中心的覆盖率看,在纳入21世纪经济研究院统计范畴的6家新能源汽车品牌中,仅理想汽车实现了对39座城市的全覆盖。在这些城市的购物中心中,理想汽车一共开设了167家门店,理想汽车也成为覆盖率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蔚来汽车开设了144家门店,是覆盖率排名第二新能源汽车品牌,仅未进驻西宁和拉萨的购物中心。 小鹏汽车开设了141家门店,银川、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和拉萨的购物中心内,暂未有小鹏汽车的门店。 威马汽车开设的数量为85家,仅覆盖了27座城市,且是唯一一家未在广州的购物中心开设门店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代表的特斯拉,尽管对城市的覆盖率略高于威马汽车,但在29座城市的购物中心开设门店数量低于威马汽车,仅79家门店。 而极星汽车的覆盖率最低,在9座城市的购物中心开设了11家门店。 6家新能源汽车的总部或中国工厂,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合肥等地。总部在合肥的蔚来汽车,在当地购物中心仅开设了两家门店,在上海开设门店的数量却达到17家。而理想汽车的总部在北京,其在当地购物中心开设的门店数量也居全国之冠,达到13家。 与特斯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相比,国产新能源汽车更乐于将门店开进购物中心,这体验了相关汽车企业怎样的销售策略?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与过去到4S店购车可立即进行试乘试驾不同,“开”进购物中心的新能源汽车门店,使得受众对于汽车本身的驾乘体验感降低,但却利用了购物中心巨大的客流量,扩大了对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认知度。 此外,在有特斯拉的城市,就有国产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布局。在品牌价值不及特斯拉的背景下,以理想、小鹏、蔚来、威马为代表的“国产造车新势力”,通过布局更多购物中心的方式,实现品牌曝光度的提升。 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统计,万象城、万达是引入新能源汽车门店最多的两家商业综合体,此外龙湖、中粮、新城控股旗下的商业综合体也引入较多的新能源汽车门店。 事实上,从6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门店选址情况看,开设在购物中心的门店占绝对比例,仅有少部分门店开设在汽车销售市场或以独立门店的形式存在。 对于购物中心而言,通过新能源汽车门店的引入,增加了新的消费场景。且为了保证其品牌的竞争力或增加品牌曝光度,新能源汽车企业通常会选择高端购物中心、或靠近居民生活区的购物中心。 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新能源汽车的主力消费群体,为年轻一代消费者,或在拥有燃油汽车情况下,增配一辆新能源汽车的中产阶层。 因此一座城市里的购物中心拥有的新能源汽车门店数量的多少,是该地区消费活力的体现,同时是年轻消费群体和中产消费群体的数量体现。
蔚来引以为傲的“护城河” 数千用户为何大内讧?
头图来源 | IC photo 作者 | 苏鹏 吴晓宇 编辑 | 李欢欢 或许李斌从未想到,有一天,他引以为傲的用户“护城河”,会成为反噬蔚来的一把利刃。 8月18日,蔚来NOP(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疑似致死事件刚略有平息,又被500位蔚来车主联手拖入舆论漩涡。这些车主联合发布了“蔚来车主对NP(NIO Pilot)/NOP(Navigate on Pilot)系统认知的联合声明”,明确表示“我们清楚知悉目前蔚来公司的NP/NOP系辅助驾驶系统,而非自动驾驶系统或无人驾驶系统;蔚来公司对NP/NOP的介绍、宣传未对我们构成混淆和误导”。 来源:蔚来App 这份联合声明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传播起来,并再度引发热议。 有车主“饭圈式”力挺蔚来,称与蔚来荣辱与共,“车企与用户做朋友,用户也会用行动支持(企业)”。还有网友乐观地表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频繁遭受舆论攻击,也说明蔚来的产品力和销量已经足够硬气,在车圈都是越骂越好卖(特斯拉、丰田),口碑越好销量越惨(马自达)。 也有车主感到莫名其妙,“我怎么就被代表了?” 来源:蔚来App 发起人林蔚表示,“这个声明并没有正式对外公布,在传签过程中被媒体抢先报道了。” 林蔚不仅是资深蔚来车主,还是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的学弟,同时也是蔚来用户信托理事会理事,与蔚来渊源颇深。 林蔚告诉未来汽车日报,不少报道混淆了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的概念,作为(NOP)系统真正的使用者,应该输出自己的认知。于是,他决定牵头发布这份联合声明。 只是,林蔚自己也没想到,由于蔚来“话题度太高,(联合声明)提前出圈了”。 不少网友并不认同车主们的做法,讽刺他们为“蔚忠贤”,称“车主们哄堂大孝”,“韭菜们的觉悟:割我的镰刀很锋利,很高档,我不仅没有痛苦,反而很享受”。 针对车主们的联合声明,蔚来汽车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这是蔚来车主自发组织、发出的联合声明,与官方没有关联”,也不清楚涉及的具体人数。 随后,此事在网上持续发酵。不甘心被代表的车主在蔚来APP上发布了“反对车主联合声明”,截至发稿,“反对车主联合声明”的帖子已达到6892条,远超联合声明的人数。 有车主表示,“蔚来用户已经超过10万人,这几百人不能代表广大蔚来车主。”也有车主认为这是在给蔚来帮倒忙。甚至有些车主在蔚来APP上谴责对方消费死者,吃“人血馒头”。 来源:蔚来App 眼看着联合声明不断引起争议,林蔚在蔚来官方社区发布了几点说明,称“没有代表未签署的车主,更没有代表全体车主”。林蔚认为,车主们争议的点是“你能不能代表我”,而对联合声明的内容没有争议。同时,他强调自己 “是站在蔚来车主的角度发声,与用户信托理事会没有关系”。 事实上,车主们“饭圈式”力挺自家品牌并非只有蔚来。4月26日,深陷负面新闻的特斯拉在深夜发出一条微博,感谢车主对特斯拉的支持,并承诺“会给关心特斯拉的所有人一个真诚的交代。”同时,特斯拉晒出了车友们自发送来的奶茶、甜品等慰问品。 来源:微博 不过,特斯拉的操作被认为在刻意营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第一时间转发特斯拉该条微博,并评论称“这是一篇失败的公关文示范。技术型企业,技术性争端,最忌讳的是空洞的表述,饭圈的风格,情感的诉求” 。 某传播机构营销总监肖潇(化名)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在一切信息尚未实锤之际,公司最好保持沉默,不要刻意引导舆论。“一方面让事件热度平息,另一方面等查明真相之后再发声。”事实上,蔚来在官方声明中已表示,在调查结果最终确认之前,不会再发布关于此次事故的信息。无奈自家车主按捺不住,“火上浇油”。 肖潇认为,林蔚此举与娱乐圈的粉丝声援自己的“爱豆”并无二致,“出发点没错,是为了自家品牌好,但最终的舆论走向当事人却无法控制,往往好心办坏事”。 曾经,在苦心经营下,蔚来尝尽了用户甜头。2020年中,蔚来方面曾表示,2020年1-5月销量,有69% 源于老车主推荐。 蔚来官方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21年度EP Club(蔚来官方俱乐部,是NIO品牌最高端的用户俱乐部)新进会员108人,在会员总数中占比超6成。蔚来2021年度会员共拥有397辆蔚来的汽车,其中ES8共有216辆。人均推荐购车25辆,推荐购车最多的达95辆。 推荐亲友买车还只是初级操作,蔚来用户们频频出现在蔚来的各种大型活动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每年蔚来NIO DAY,用户们自发组织志愿者车队前往机场和火车站,义务接送来自全国的用户与嘉宾,车主志愿者还负责各项组织工作。比如,2019年澳门国际车展,蔚来澳门车友会自费租赁场地、搭建展台,甚至拿出自己的车作为展车参展。 这像极了娱乐圈的饭圈文化和粉丝应援。 如今,曾经形象鲜明统一的蔚来用户们,站到了两个对立面,彼此指责,这大概是李斌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或许深谙用户营销之道的李斌是时候思考一下,该如何正确使用用户这把“双刃剑”。
前有雅迪爱玛 后有哈啰9号 小牛电动进退维谷?
©️原创作者 | 陈文琦 8月16日美股盘前,被称为两轮车特斯拉的小牛电动(Niu Technologies,NASDAQ.NIU)公布了其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数据显示: 第二季度小牛电动营业收入创新高达到9.4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6.5%,但不及分析师预期的72.4% 。营收增长主因是电动车销售同比增长58%,达252888辆,其中中国市场占比97.3%; 同时,本季度小牛电动的净利润同创新高,达到918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1.6%;调整后净利润(non-GAAP)为1.04亿元,同比增长53.4%,但第二季度毛利率为22.7%,较去年同期降低0.3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小牛电动增长稳定,营收、净利、销量等多个指标在该季度创新高。小牛电动表示,展望后市,随着传统促销旺季的到来,加之疫情带来的个人中短途城市出行需求激增,公司预计三季度实现营收12.5亿至14.5亿元,同比增长40%-62%。 财报发布后,小牛股价连续拉升,回到26.13美元,市值为19.9亿美元(~129.06亿人民币),但距离今年2月近50美元的高位尚有一定距离。据Seeking Alpha,华尔街分析师多数看涨小牛,目标股价为43美元。 虽然从自身发展角度小牛稳步增长,但放眼到整体市场角度,情况就不那么乐观——竞争正前所未有的激烈,一边是深耕多年、实力雄厚的雅迪、爱玛、台铃、新日、绿源等老品牌,另一边则是同样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哈啰、九号,市场格局远未落定。 小牛电动一年来股价趋势,最高达到49.1美元 图片来源:Seeking Alpha 小牛的新困境 回顾过去两年,小牛的毛利率虽然略有波动,但是总体平稳,在20%-26%区间内,净利率在第二季度也回归到9%以上。财报中将本季度的毛利率下滑归因于“原材料成本较高”。 细拆第二季度营收收入,海外市场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增长停滞,中国市场还是主力。中国市场的电动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4.9%,达到7.58亿元,占电动车销售收入的92.9%;国际市场增长缓慢,同比增长1.2%到5770万元。其他配件、备件销售和服务占总营收比例很小,增长98.3%至1295万元。 在总销售出的252998辆电动车中,国内市场销售量为246018辆,增速为58.8%;海外市场售出6980辆,同比增长为35%,略低于公司预期。“(疫情造成的)协调和国际航运面临的持续挑战影响了我们的销售和向国际市场的交付。”小牛CFO张鹏在财报后的电话会上做出解释。 第二季度,国内市场、海外市场单车收入分别为3079元和8259元,总体单车收入为3734元,较去年同期下降7.3%,环比上升8.3%,虽然2020第一季度的5800元有疫情的特殊影响,但是2019年度的单车收入也都在4000元以上,小牛整体单车收入呈下滑趋势。 自创立初始便全系采用锂电池的小牛定位高端市场,产品平均定价是雅迪、爱玛、新日等传统两轮电动车品牌的两倍以上,单车收入也远超同行。 但是单车收入整体看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小牛在品牌效应建立后,要依靠更多入门款低价车型去扩大用户群体。 小牛目前的产品矩阵包含高端NQI系列、MQI系列、UQI系列、以及较为低价的GOVA系列,据CFO张鹏在电话会上答分析师提问,它们分别占总销量的11%、14%、19%、56%。其中,两款GOVA系列的两款低价车型G0和F0(价格分别为2499元、2899元起)占了30%,相比去年同期,这两款车型占比为14%。 入门款低价车型的销售是毛利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此外,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原材料成本上升也导致其毛利率的下滑。 “原材料成本上涨会持续到第三季度,但好消息是,自8月以来,一些关键部件的成本,例如电池组,开始下降。我们可能在第三季度仍然看到一些成本压力,但从第四季度开始,我们预计成本下降,这将有利于我们的利润率(上升)。”张鹏说。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难以撼动的大树 随着传统电动车品牌冲击高端,互联网新能源电动车着眼下沉,在两轮车市场里,雅迪、爱玛们和小牛和世界开始交叉。 第二季度,小牛加速布局线下,门店开到了 2366家,季度新增门店450间,同样创新高。国际销售网络的分销商数量增至40家,覆盖48个国家。这季度的销售及营销费用也因此有所增长,较去年同期增长51.0%至6890万元。 但是在销售渠道上,小牛电动和那些早已将门店开满全国各地的老牌电动车企业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截至2020年年底,雅迪拥有17000家门店和3000名经销商;而周杰伦代言的爱玛电动车在全国有超过3万家门店。 撇去门店数量,在营收上,年轻的小牛距行业大佬尚有很大差距。 据雅迪年报,公司2020年全年实现营收193.6亿元,同比增长61.8%;净利润9.6亿元,同比增长89.6%。从销量上看,雅迪去年销量达到1078万辆,同比增长77%。雅迪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发布2021半年报,“预期本期间所录的纯利将较去年同期增加不少于约40%”。对比小牛今年百万销量的目标,雅迪显然更为强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雅迪的高端布局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今年7月又推出了高端子品牌VFLY,包含Flying系列多款产品,配备智能系统,价格6999起步,以吸引年轻客户群。 另一家于今年6月成功在上交所上市的“爱,就马上行动”的爱玛电动车,虽然因为内斗和波折的上市之路,在2017年被雅迪弯道超车夺走行业第一,但是依然牢牢抓住一大部分市场份额。爱玛招股书显示其在2020年总营收为129.05亿元,归母净利润5.14亿元,销量为757万辆。 资本市场的表现值得注意,港股上市的雅迪,股价经历了2020年度的疯涨,在今年2月达到最高位21.75港币每股,近半年回跌至15.26港币,市值为457亿港币(~380.36亿人民币),是小牛的3倍。爱玛在以40.12元开盘后一度涨到近80元,近期回跌至46元,总市值为185.68亿元。 市盈率上看,小牛、雅迪、爱玛分别为63.58、38.72、29.27。显然,小牛这样甫一入场就带着“智能化”标签的“两轮车新势力”更有想象空间。 2014年成立的小牛踩上了市场转折点。当时,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2亿,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电动自行车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头部效益明显,雅迪和爱玛等在制造、财务、渠道实力上都占优的企业稳固了地位,一批资质不良的同行退出市场,两轮车企业数量逐年直线下降。 小牛的机会是差异化,主打高端、智能、年轻化。产品更轻、续航更久的锂电系统、联网的安保系统、更具科技感的设计等都让人眼前一亮。电动车不再是低端代步的代名词,成为一二线年轻人的短距出行选择之一。 池塘里的新鲶鱼 小牛的成立是电动二轮车市场的一条鲶鱼,给行业注入活水。经历了亏损,创始人入狱出走,上市破发,疫情等事件,小牛看似进入了稳定增长的快车道,但是市场瞬息万变,小牛已不是唯一鲶鱼。 一方面,哈啰、青桔、美团三大共享单车品牌,都在加码共享电单车来满足市内短距离出行,C端购买电动车产品的意愿受此影响会降低。 另一方面,更多新兴企业入局电动二轮车行业。小米生态链企业、科创板上市的九号公司,在2019年底发布电动车之后,已有B、C、E三系列电动车上市,对标小牛。 从历史角度看,九号的拓品类能力很强,从平衡车起家、再到滑板车、电动车、后续还有服务机器人、ATV(All Terrain Vehicle,四轮摩托越野车)等; 在智能化方面,上述各品类的底层技术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九号在关键技术点上已有一定积累; 产业链上,平衡车、滑板车、智能电动两轮车的高价值量通用零部件较多,大批量采购可以降低成本;而且九号身处小米供应链,拥有其低成本制造能力和渠道优势。 除了九号公司,从共享单车赛道闯入的哈啰单车也不可忽视。哈啰于今年4月推出三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哈啰电动车,同时发布了智能VVSMART超连网车机系统。 图片来源:哈啰官网 据哈啰招股书,截至3月31日,哈啰电动车在100个城市有1400家加盟店独家售卖哈啰电动车。腾讯《一线》在6月引援知情人士报道,哈啰电动车累计门店数量“已经远超2000家”,加速拓展门店网络。 哈啰背靠阿里,拓展新业务在资金上有强支持; 从共享单车领域过来哈啰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市场供需关系,其共享业务以及阿里饿了么外卖业务,都需要大量两轮电动车; 在智能化方面,哈啰的技术基因强,其他协同业务也有大量数据池作为支撑; 哈啰目前的制造模式是自身工厂与第三方代工,之后目标是两方面各占一半。 当然,2019年开始施行的“新国标”是另一个市场变量,自此,存量替换成为行业发展大逻辑。根据新的管理要求,按电动两轮车保有量在2.5-3亿台计算,天风证券预计存在替换需求的超标车约为1亿台,2022-2024年将是新国标车型替换的高峰。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供应链、生产制造、品牌打造与资金调动能力都能证明自己的老牌行业品牌正在杀入小牛的优势领域。在二轮车市场,传统品牌和新势力的交叉点已然到来。 相比四轮车市场,电动二轮车的准入门槛低,技术壁垒更难建立。面对老牌大佬和新对手的夹击,褪去新手光环的小牛需要跑的更快。
威马沈晖称没人做到全自动驾驶 结果却被自家广告出卖
近日,蔚来高速车祸事件,持续引发网友热议。蔚来和相关部门仍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当中,具体的事故结论还没有对外公布。不过网络上对于蔚来NOP的讨论却是铺天盖地。 日前,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沈晖,也为蔚来的此次事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事实上,汽车行业内的大佬们,对于当前装车使用的L2级辅助驾驶的真实水平都有清醒的认识。 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沈晖表示,每一款竞品车型的辅助驾驶功能我都用过,有人激进有人保守,但没人在现阶段、有能力、做到全场景自动驾驶,包括威马。 技术瓶颈就像暗疾,更早的暴露是件好事,在技术方案不成熟之前可以趁早找到替代预案,没什么能够凌驾生命之上。 这也说明,威马汽车方面也知道,当前没有一款车型能够达到全场景自动驾驶,但是厂商管用的套路就是在广告上做文章。威马明知道没这个技术水平,但是在其新车宣传页面,他们又成为了“国内首款无人驾驶量产车型”。 在威马的官网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威马W6的宣传介绍文案为“国内首款无人驾驶量产车型”。 但是,威马沈晖所说的“没人在现阶段、有能力、做到全场景自动驾驶,包括威马”,这又该做如何解释呢? 车企明白L2级辅助驾驶的真实水平,但在宣传时,却往往刻意夸大它的“自动驾驶”能力,而不刻意向客户科普它的局限性,以及所存在安全隐患,来增强车辆的市场竞争力。 但如果客户后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事故或者其它问题,车企又会开始着重强调,自己的L2级辅助驾驶,仅为辅助作用,仍需要驾驶着本人对车辆实施掌控,同时开始甩锅客户。 如此又当又立的做法,自然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而此次蔚来高速自动辅助驾驶事件,能够这么引人关注,与此也有不小的关系。
蔚来事故致死 威马沈晖:没人做到全自动驾驶 结果被自家广告出卖
近日,蔚来高速车祸事件,持续引发网友热议。蔚来和相关部门仍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当中,具体的事故结论还没有对外公布。不过网络上对于蔚来NOP的讨论却是铺天盖地。 日前,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沈晖,也为蔚来的此次事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事实上,汽车行业内的大佬们,对于当前装车使用的L2级辅助驾驶的真水水平都有清醒的认识。 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沈晖表示,每一款竞品车型的辅助驾驶功能我都用过,有人激进有人保守,但没人在现阶段、有能力、做到全场景自动驾驶,包括威马。 技术瓶颈就像暗疾,更早的暴露是件好事,在技术方案不成熟之前可以趁早找到替代预案,没什么能够凌驾生命之上。 这也说明,威马汽车方面也知道,当前没有一款车型能够达到全场景自动驾驶。但是厂商管用的套路就是在广告上做文章,威马明知道没这个技术水平,但是在其新车宣传页面,他们又成为了“国内首款无人驾驶量产车型”。 在威马的官网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威马W6的宣传介绍文案为“国内首款无人驾驶量产车型”。 但是,威马沈晖所说的“没人在现阶段、有能力、做到全场景自动驾驶,包括威马”,这又该做如何解释呢? 车企明白L2级辅助驾驶的真实水平,但在宣传时,却往往刻意夸大它的“自动驾驶”能力,而不刻意向客户科普它的局限性,以及所存在安全隐患,来增强车辆的市场竞争力。 但如果客户后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事故或者其它问题,车企又会开始着重强调,自己的L2级辅助驾驶,仅为辅助作用,仍需要驾驶着本人对车辆实施掌控,同时开始甩锅客户。 如此又当又立的做法,自然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而此次蔚来高速自动辅助驾驶事件,能够这么引人关注,与此也有小的关系。
过度宣传“自动驾驶”的罪与罚
作者 王小西 每一条人命的代价,都让我们明白,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有“十万八千里”。 责编丨查攸吟 编辑丨任哲 “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这是北野武的名句,而现实中“死了两万人”这样的漠视,近年也不断在自动驾驶领域发生。 最早始于2016年5月,全球首例涉及汽车自动驾驶功能的交通死亡事故,由特斯拉引发。地点,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一辆特斯拉在开启自动驾驶模式时发生交通事故,而且驾驶员乔舒亚·布朗当场死亡。 “潘多拉的魔盒”其实早已开启。没多久之后,美国亚利桑那州,一名行人横穿马路时,恰好被无人驾驶测试车撞倒后死亡,成为全球无人驾驶第一起撞人致死事故。 不仅仅是特斯拉开启了“魔盒”,这次蔚来同样碰到了“人命关天”的问题。所幸,所有关于自动驾驶的“笙歌”终于暂时沉默了。实际上,很多人知道会有质疑的这么一天。 “萌剑客”林文钦出事的几天后,8月16日李想发了一个朋友圈。李想呼吁,要规范自动驾驶的中文名字,不要用行业内的专用名词L2、L3,而是辅助驾驶、自动辅助驾驶。相应的,360教主周鸿祎也做了一个呼应,建议还是将L3定义为高级辅助驾驶。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是不是自动驾驶的风格迥异的传播中,激进与保守的策略孰对孰错一目了然。 我们在哀痛“萌剑客”林文钦的同时,更加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非常警惕对于像蔚来的NOP这样还在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过分的“谜之自信”,以及如何避免过度传播自动驾驶?还有,蔚来ET7到了NAD阶段是不是真的就能自动驾驶?以及,如何来规范标准? 01 “NOP开启”的疑点 在事故的原因没有调查清楚之前,我们不可以乱下结论,这是原则。但是,我们也需要讨论,根据相关的细节,蔚来NOP开启状态下的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是不是跟事故有关联? 按照蔚来的定义,蔚来的NOP适用场景主要是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道路,比如像在北京五环以内的范围,是无法开启此功能的。确实,林文钦的事故也是发生在高速上。 我们不能说蔚来的NOP不好用。记者采访的一位蔚来车主说,“高速上会用,我感觉还是很好用的,确实可以减轻疲劳。但我并不会完全不看路况,本来就不是自动驾驶,不能拿生命开玩笑。” 问题是,在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上,如果因为对NOP功能过分迷信而大意,驾驶者睡着了,而且还关掉了疲劳预警功能,这个时候如何能够保障安全?显然,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肯定不是蔚来的责任,但也不是一句“沉痛悼念”就能轻飘飘地了事。 除了界定事故责任,我们还得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有“十万八千里”。 蔚来的NOP(Navigate on Pilot)是领航辅助功能,但不是免费的,是3.9万元选装的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全配包”中的一个重要新功能。 李斌在今年的财报电话会上也透露过:“二季度,NIO Pilot的选配率已经超过80%,截至7月,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行驶总里程已超2亿公里。未来NIO Pilot带来的收益平均可以提高3至4个点的毛利。” 客观来说,我们可以理解NOP作为蔚来营收来源之一。这些年投入的软件人才、研发巨额费用都是需要回报的。但既然收费,虽说仅仅是辅助驾驶功能,用户是不是因为高价格的选装包而变得预期过高呢?而企业投资回本的利润需求和传播上的有意无意的引导交织,是不是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呢? 02 过度传播和强烈暗示的“罪” 出事了,就说自己是“辅助驾驶”,销售和传播时,强烈暗示自己是“自动驾驶”。这就是目前特斯拉以及很多车企在自动驾驶方面的销售和传播逻辑。 这套商业逻辑,跟传统车企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源于二者对商业模式和技术分级的理解不同。 业内的“朱校长”朱玉龙先生表示,传统车企基本都严格遵守SAE的分级设计,从L0、L1和L2的基础上,不断去考虑把驾驶员排除在外所需要的带来的感知和安全要求,这方面很大程度是受到法规的约束要求,本田推出L3也是在日本政府开放部分商业使用的法规的限制下实现的。 虽说今天蔚来的几百个车主们接龙发布了《蔚来车主对NP/NOP系统认知的联合声明》,维护蔚来加油打气,说自己对NOP的辅助驾驶定义认知明确。但是,记者还是认为,蔚来店内的销售顾问包括志愿车主在引导销售的时候,可能并不是全部这么说的。 公众号“Amanda张荔枝”的《从蔚来车主车祸说起》里面讲得很清楚,“我去试驾蔚来的时候他们振振有词跟我说的是【自动驾驶】。”这并不是孤例。 换句话说,造车新势力们在自动驾驶的传播上,特别是特斯拉,极大地抬高了消费者的预期。而记者认为,在这方面,保守一点是非常必要的。 就在几天前,我还在某个微信群里看到了一段很吓人的视频,视频中的蔚来车主在高速上手放在胸前闭着眼睛睡觉,车子处于时速100公里的无人驾驶状态…… 我们先不说这个车主的违法行为怎么处理,这么做的危险性有多大,这个蔚来车主心里没点数吗?拿自己的命不当一回事也就算了,旁边的儿子和后座的家人呢? 而且,蔚来的两位车主出事故,应该说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那位心大的车主视频,说明在蔚来车主的群体中,这种感觉自己“高级”、谜之自信的思想是存在的。 这就是华为前任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苏箐所说的,“客观地说,机器产生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够尽力去降低。如果我们的自动驾驶变得更高级,普通用户对于新科技产品会有一个倾向性,一开始他们会完全不信任,一旦试过觉得很好后就会非常非常信任,这其实就是出事故的开始。” 而要说到这股过度传播“歪风”的始作俑者,当推追求“第一性原理”的特斯拉和马斯克。 以特斯拉为首的造车新势力,引领着“把体验做到极致”的潮流,但是特斯拉的水平,充其量就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而且更为夸张的是,特斯拉还想围绕成本可控的纯视觉方案(抛弃激光雷达)来做极致的性能体验,但是,最近的FSD BETA V9.0内测却BUG频出。 其实,特斯拉的策略是,通过自动驾驶系统策略和人类驾驶的对比,通过大量的数据“影子模式”不断对比,形成软件的优化。但这套交给软件模拟激光雷达算法的辅助驾驶系统,危险性有多大,记者在《特斯拉纯视觉路线,能不能走通?| C次元》里做了批判。 特斯拉也引起了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注意,并于本周正式启动了对其的安全调查,覆盖范围包括了该公司2014年开始在美国境内销售的累计76.5万辆汽车。具体细节,C次元《带血的自动驾驶:蔚来出事后,特斯拉又遭政府调查》阐述得很充分。 我们再来看实际情况,虽说当下,高速封闭道路是当前辅助驾驶比较成熟的应用场景,但是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在开发的自动驾驶方面的功能,基本都还是L2辅助驾驶系统,而且硬件和软件上面其实是相似的。 所以,在“辅助驾驶”还没有成为“自动驾驶”的当下,行业內如果不能约束传播乱象,加强这方面的标准定义,那么与此次林文钦类似的事故会越来越多。这值得我们警惕。 03 NOP和NAD 当然,蔚来的NOP一直在进化。现在,到了NAD的阶段。 2018年,第一代NIO Pilot系统里面的辅助驾驶还主要是以预警的方式体现。同年底,加入了自动紧急刹车。到了2020年2月,NIO Pilot系统新增自动紧急制动(行人及自行车)、超车辅助以及车道内避让功能。 2020年10月,NIO Pilot系统加入了高精地图的使用,新增了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NOA);在后方横穿车辆预警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主动制动功能;升级了驾驶员疲劳监测功能。 今年1月,NIO Pilot系统新增视觉融合全自动泊车、车辆近距离召唤;对NOA功能进行优化:增强了该功能在主动变道与汇入/驶离主路场景下的稳定性。这算是蔚来第一代NIO Pilot系统在功能层面的布局完成。 第一代NIO Pilot(NT1.0)是用在ES8、ES6和EC6上面,从自动驾驶模式的感知层面来说,NT1.0的硬件为包括3个前向摄像头、4个环视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传感器和1个车内驾驶状态检测摄像头。当然,因为成本的关系,没有激光雷达。 而今年发布的第二代NT2.0,搭载在还没正式交付的ET7上,是从智驾技术平台升级而来。而且,蔚来基于第二代辅助驾驶系统NAD还正式提出了“自动驾驶”概念。当然,有了NAD的ET7终于装了激光雷达。 但是,蔚来对于NAD这套系统的传播口径,描述上是往更高层级的“自动驾驶”引导的。因为,这套系统包含NIO Aquila蔚来超感系统和NIO Adam蔚来超算平台,蔚来是希望实现覆盖全场景下的点对点的自动驾驶功能体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代和二代的差别来。蔚来当然是想通过自己的研发,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全栈自动驾驶技术能力。NT2.0时代做了很大提升,包括硬件的提升(11个800万像素高清摄像、1个超远距离高精度激光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2个高精度定位单元、1个车路协同感知传感器、1个增强主驾感知传感器)。 但是回头来看,蔚来NT1.0时代的车型,因为没装激光雷达,而毫米波雷达的缺陷,正是无法识别低速运动或者静止的物体。这也是接连两起事故的可能&间接因素之一。 无独有偶,近期开始调查特斯拉的美国监管机构认定,特斯拉在美国的2014-2021年发生的11起事故,都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有联系。据悉,这11起车祸大部分是在天黑之后发生的,它们的典型特征,就是无法识别低速运动或静止状态下的其它车辆。 虽然蔚来确实强调了必须在导航状态下才能使用NOP领航辅助,强调了驾驶辅助功能,需要由驾驶员来负责。但是,在给消费者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蔚来汽车真的在传播方面没有刻意的掩饰吗?真的对用户做了非常到位的告知和教育吗? 04 车主的责任和对车企的“罚” 朱玉龙说得非常好,目前消费者对于“辅助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 使用辅助驾驶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驾驶负荷,客观上会有一个越用越信任、越用越依赖的正循环。但是,辅助驾驶系统是有使用限制和边界的。这种限制和边界就是:千万不要把辅助驾驶当作自动驾驶,车主不能自己放手方向盘完全不管,得想清楚,自己的命值不值得这么玩?而企业得想清楚,对于用户的安全教育,到底到位没有? 辅助驾驶系统是帮助我们提高驾驶技能,降低驾驶难度,但是,驾驶者还是需要起到一个监督和控制的作用的。此外,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怎么导入,需要更慎重的态度,以及车企对用户的教育和用户对此的学习。 公社写关于过度传播自动驾驶的系列文章,也是想说,那么多逝者被科技的迷幻色彩冲昏了头脑。所以,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怎么强调都是不为过的。特别是,千万不要迷信科技! 8月12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车企通过OTA对自动驾驶功能升级必须经过审批。这对于所有的车企也是监督和警醒。不过,汽车公社&C次元采访的一位著名大学教授对此表示,并不抱太大希望,“很难起到作用”。 说到底,一方面是行业需要把安全监督做在前面,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另一方面是需要企业自律和反思,法律健全,并且要让肆意超越边界和限制的车企付出惨痛的代价,不能让披着“自动驾驶”的辅助驾驶传播一而再地发生。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