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LME镍从连续跌停到涨停 多重不确定性因素推高投资风险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姗 因递延交割到期日临近,空头平仓引发镍价走强,伦敦金属交易所(以下简称“LME”)镍在3月16日重启并连续4个交易日跌停后,于3月23日出现反向行情,触及涨停收于32380美元/吨,较3月22日低点27020美元/吨反弹幅度接近20%。 3月24日凌晨夜盘,国内沪镍期货主力合约Ni2204报在涨停价245740元/吨,当晚沪镍期货十二个合约全线触及17%当日涨停板,且截至日盘下午收盘时仍处于封板状态。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沪镍的上涨行情与国际市场行情息息相关。镍价后市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国内投资者应充分分析国内外市场特点,理性分析行情联动逻辑,合理决策、防范风险。 从跌停到涨停 自3月16日恢复交易以来,LME镍价涨跌幅限制逐步由5%扩大至8%、12%及15%,其价格均在开盘后即触及跌幅限制。3月23日,LME镍连续数日跌停后首现15%涨停,收盘32380美元/吨。 对于LME镍期货经历四连跌停后凶猛反抽至涨停的原因,国信期货研究咨询部主管顾冯达告诉记者,一方面是日前LME镍经历四连跌停,更多是矫枉过正和单边市缺乏流动性下部分多头被强平造成,短期杀跌风险已大部分释放,当前海外低库存下LME镍短期在3万美元/吨维持较强支撑,属于LME镍价充分回调后的反弹反抽动作;另一方面是短期LME镍期货有面临一波到期交割,而由于LME场内官方价多次被取消,导致业内公认的现货交易基准失灵引发现货成交迟滞,部分空头因组织货源和交货困难而被迫平仓离场导致LME镍价格飙升。 根据LME官方22/064公告,LME镍3月16日至22日到期的头寸,若不选择交割或提货,将会逐日延后一天直至到期日为3月23日,即3月23日是LME递延交割的最后期限。 国泰君安期货高级研究员邵婉嫕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日LME镍总库存为7.32万吨,较本轮镍价异动的起始日3月7日的仓单数量减少3588吨,注册仓单仅增加1.91万吨。“总仓单数量缩量并且注册仓单数量的增长尚不能匹配到期交割量的需求,空头平仓推高价格。” 邵婉嫕进一步介绍到,从基本面来看,LME镍与沪镍基本面边际产生分化。国内镍显性库存自2月以来边际小幅增加。介于目前内外价差回归,进口利润倒挂收敛并于日前进入正区间,进口格局有望转好。但是,LME镍库存低位叠加去化,自上周至今,平均日降300吨,目前再创新低7.32万吨。LME镍资源愈发紧缺导致价格弹性高企,波动较为剧烈。 谨慎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LME镍复牌后超涨跌幅交易现象频繁,且不断发布超出幅度交易取消的通告。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市场会对LME失去信心,另一方面,若LME镍无法恢复有序状态,将给全球镍市场造成影响。 从LME镍交易面来看,LME镍恢复开盘后出现了较为频繁的取消交易的操作。根据LME 22/076、22/078、22/081、22/086 Nickel Official Price Disruption Event公告,近期因交易系统价格出现高于涨跌停价格干扰而取消交易的行为分别有在3月17日、3月18日、3月21日、3月23日内发生。 “这进一步说明LME新增镍涨跌停板后交易系统的价格形成机制暂不够完善,难免让市场对于LME有失信心。”邵婉嫕表示,对于LME镍后续能否回归有序,尚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国内不能盲目跟风、过度投机,推荐以理性而保守的套期保值策略为主。 在邵婉嫕看来,LME镍价格后市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其一,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LME库存去化至今保持态势,暂未出现何时化解库存矛盾的风向性标识。其二,截至3月24日,俄乌军事冲突爆发整整一个月,矛盾暂未完全落下帷幕,市场对供给侧担忧仍有残留。其三,俄罗斯与欧美关系僵化,既制裁金融核弹制裁后,俄罗斯出策反制裁,包括对西方不友好国家供应“天然气”以卢布结算等。在欧洲较高依赖俄镍的情况下,反制裁是否会波及到金属镍尚不明确。其四,LME镍休盘布局风控措施后,仍然因频繁出现异常交易而取消效益的情况,难免让市场对于LME有失信心。 邵婉嫕认为,若LME镍无法恢复有序状态,可能给全球镍市场造成影响。因为LME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对于全球镍定价的影响力较高,海外镍相关企业产品的报价常以锚定镍价的方式。因此,她也提醒,“LME镍价格后市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投资者务必谨慎投资。” Mysteel镍不锈钢首席分析师白琼也指出,因LME目前规则导致,自16日复牌以来,仅22日报出过被业内用作当天参考价格的“官方价格”,而目前下游购销停滞也反映出对LME产生价格的不认可。 白琼认为,长期来看,虽然LME交易系统逐步会被修复,但如此机制下,会对交易参与者造成情绪损伤,其他金属品种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俄镍和镍豆是LME的主要交割品,当前俄镍交割已经受到影响,将导致未来LME交割品进一步较少,加之新能源电池行业对镍豆的需求旺盛,大量资源去往现货市场,LME镍低库存风险加大。因此,国内投资者要充分分析国内外市场特点,理性分析行情联动逻辑,合理决策、防范风险。 展望后市,顾冯达认为,考虑到当前镍市内外价差仍加大,预计LME镍仍将在多空拉锯中双向剧烈波动,低库存下的短期“强现实弱预期”的近强远弱结构性逻辑依旧成立,投资者需要警惕短期回调后反弹反抽威胁,但预计LME镍波动幅度和速率将在强监管下较此前明显缓和,并随着多空巨量仓位逐步降低而恢复到二月前常态化波动幅度。建议机构和产业投资者更多关注国内外镍市供需和价差再平衡的窗口期,特别是价差回归和比价外强内弱回归的反向套利机会。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启自购模式:光大理财“掏腰包”自购2亿元 释放哪些信号?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在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破净风波下,3月23日晚间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理财”)公告称将出手2亿元自购旗下理财产品,这也是业内首家自购理财产品的公司。 对此,业内分析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此举类似于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权,有稳市意味,可视为积极信号。“部分理财子公司采取回购方式,叠加目前权益市场回暖,有助于推动部分理财产品估值企稳回升,稳定投资者信心”。 出手2亿元自购 3月23日晚间,光大理财发布公告表示,基于对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公司将增持本公司管理的理财产品,以自有资金不超过2亿元投资本公司发行的阳光红股票型和阳光橙混合型理财产品。 对此,一位不具名银行分析人士认为,其一,释放理财公司对资本市场与相关产品收益前景乐观预期;其二,释放理财公司认为目前向产品的估值处于偏低水平。综合来看,目前国内经济基本面与政策面友好,权益资产估值从横向与纵向看均处于低位,对后续整体权益市场走势偏乐观。 “实际上,由于近期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均出现破净的情况,导致部分投资者出现恐慌情况,甚至开始赎回。对于机构而言,这也是很大的压力。在此时选择自掏腰包回购自家产品,也是给市场传递一种正向、积极的信号和信心。”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 记者在中国理财网查阅发现,目前光大理财存续的阳光红股票型理财产品共计5只,有3只产品净值跌破“1”。其中,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跌幅最大,截至3月22日其净值为0.7523。 此外,光大理财存续的阳光橙混合型理财产品共计23只,有8只净值跌破1。其中,阳光橙优选全明星跌幅最大,截至3月22日其净值为0.9460。 今年以来,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均出现破净。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2日,目前市场上存续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8786只,净值仍跌破1的理财产品有1740只,占市场总量6.04%。 针对近期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的原因,贝塔研究院对记者表示,首先,在2021年底银行业保险业已基本完成了资管业务的过渡整改任务,银行理财产品已基本实现净值化,单位净值跌破1元已是常态。净值波动较大的产品大多是是中高风险理财产品,以股票、期货等权益类高波动高风险资产配置为主,相较于以债券、货币等低风险资产配置为主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净值波动自然更大。 其次,近期市场上的部分理财产品,尤其是有股票配置比例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回撤,主要还是受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突发事件的冲击等因素,导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调整下跌、波动加大,如果是发行时间较短的权益型产品,破净也是在“情理之中”。 是否会掀起自购潮?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启自购模式,能否提振市场信心,市场前景又将如何? “今年较为特殊,由于股市、债市受全球环境影响,波动较大,导致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剧,出现了不少产品破净(浮亏)情况。部分理财子公司采取回购方式,叠加目前权益市场回暖,有助于推动部分理财产品估值企稳回升,稳定投资者信心。此外,目前部分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配置权益市场,此举无疑也向权益市场传递积极信号。”该银行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市场情绪趋稳,市场信心逐步回暖,理财产品估值将随之回升,目前理财产品配比权益仍低,理财产品收益整体相对稳健。 基于此,其他理财子公司是否会跟进呢?对此,上述银行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内权益市场估值底部,基本成为共识,加之,理财公司为稳定投资者信心,提升相关产品的市场认可度等,预计后续会有其他机构跟进。 “综合市场情况分析,其他机构跟进自购的可能性还是比较明确的,毕竟对于各家金融机构而言当前市场信心不足,或者说出现恐慌情绪的赎回,极有可能比自身的亏损更严重。”江瀚说。 在银行理财破净背景下,投资者如何挑选合适的理财产品? 光大理财认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波动都会影响到所投资产的价值,进而影响到理财产品每日的净值。近期股债市场的波动使得许多理财产品的净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撤。市场冷热交替,净值波动加剧,投资者在面对市场短期的波动时应及时调整好心态,着眼长期的资产配置。 “购买理财产品前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充分识别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并且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对产品的资产投向、风险等级、投资期限、估值方法等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之上依据个人流动性需求、风险偏好及投资目标合理安排产品的购买,做好资产配置,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光大理财表示。 江瀚对记者表示,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若不能接受投资者收益为负,那么可以选择类似于固定收益的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这些投资方式相对而言风险更低,尽管收益不高,但胜在能够保证一个正收益。如果还是要投资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就要接受市场风险依旧存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
俄美空间站为何仍能“亲密”合作?三大原因详解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2日消息,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开始升级,国际空间站未来的命运也变得扑朔迷离。 虽然冲突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但空间站仍在继续运行,俄罗斯、美国和其它13个国家之间的伙伴关系似乎将继续保持下去。美国宇航局官员一再重申是,美国希望国际空间站至少能继续运行到2024年。因此,关于国际空间站近期未来的真正问题是,俄罗斯是否想继续让它飞。 可以从技术、法律和政治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合作关系的未来。 技术上的考虑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国际空间站的建立依赖于俄罗斯和美国的贡献来保持飞行。美国宇航局最近详细列举了空间站的合作关系:俄罗斯空间站舱段需要美国舱段提供电力,俄罗斯舱段负责动力推进,以保持高度和执行避免碎片的操作。 这并不是说美国空间站舱段不能独立运作。按照NASA的说法,独立运作将是非常困难的。NASA表示,空间站的设计初衷是不能拆卸的,目前空间站每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妨碍了美国舱段部分和俄罗斯舱段的独立运行。考虑到大量的外部和内部连接,控制空间站姿态和高度的需要,以及软件的相互依赖,将美国舱段和俄罗斯舱段分离的尝试将遇到重大的后勤和安全挑战。 但对美国宇航局来说,继续运行空间站也不是不可能的。NASA在过去15年里对商业太空飞行进行了大力投资,该机构可以呼吁各种公司提供紧急服务,以保持美国舱段能继续飞行。另一方面,俄罗斯很可能不得不放弃其空间站舱段。即使进步号补给飞船不断补充补给,空间站也没有足够的动力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运转。 法律义务 国际空间站受一份名为政府间协议(IGA)的文件管辖。该文件最初是由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在1988年商定的。苏联解体后,美国曾试图让俄罗斯加入这个伙伴关系,部分原因是为了让前苏联的火箭科学家继续从事民用太空研究,而不是把他们的才能卖给寻求开发洲际弹道导弹或相关军事技术的国家。 美国宇航局的梅勒妮•桑德斯在几年前的采访中宣称,美国宇航局愿意花钱来维持俄罗斯的民用太空计划。上世纪90年代,她曾作为美国宇航员的谈判代表,与俄罗斯签订了空间站的合作项目。 俄罗斯和美国在1992年达成临时合作协议,随后在1998年,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所有15个国家签署了正式的政府间协议。这份文件成为打造空间站的指导文件,并且概述了每个成员国需要为空间站做出的贡献。 空间站的每一部分都被认为是其国家的领土。例如,美国舱段被认为是美国的领土,日本的希望号模块、加拿大的机械臂和俄罗斯部分的情况也类似。所以从技术上讲,俄罗斯拥有国际空间站的一部分。然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每个国家都有IGA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空间站受该协议管辖,因此任何合作伙伴都不能单方面决定自己国家的空间站部分离开。从法律上讲,一个国家可以退出伙伴关系,但它仍然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否则就会违反协议。这基本上意味着,从法律上讲,俄罗斯无法放弃其肩负的责任。 此外,如果俄罗斯单方面破坏协议,IGA的其他签署国将失去对俄罗斯的信任。这可能会终止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在太空领域的所有合作。 政治层面分析 自俄乌战争开始以来,俄罗斯航天局负责人德米特里•罗戈津一直在推特上发表了大量言论,甚至还含蓄地威胁称,如果美国放弃合作伙伴关系,将会发生什么情况。然而,现实情况是,罗戈津无法替代高层决定俄罗斯在空间站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未来。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以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而自豪,而且非常希望延续其作为全球太空强国的声誉。退出空间站合作关系将终结俄罗斯的民用太空计划。 俄罗斯航天局的四大公司都因为缺少零部件面临停产,缺乏与西方国家和公司的积极合作,也没有中国太空计划的蓬勃生命力,俄罗斯的太空强国地位将在未来几年继续“萎缩”,因为它将负担不起任何有意义的人类探索计划。俄罗斯将不再是一个太空强国,而且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前太空强国”。 因此俄罗斯的底线很可能是,只要西方国家还拥有国际空间站,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就有充分的技术、法律和政治理由继续参与。 就在3月20日,三名俄罗斯宇航员从哈萨克斯坦的基地发射升空并抵达国际空间站,这是自上个月乌克兰战争开始以来,空间站抵达的第一批新成员。俄罗斯向空间站派遣新宇航员,或许也从侧面透漏出将继续维持这种合作关系的意愿。(作者:刚)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ifeng_tech)。
海底捞2021年亏损超41亿:创始人卸任 “最牛服务员”接任CEO
3月23日晚,海底捞发布了2021年全年业绩公告,2021年海底捞实现收入411.1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43.7%;亏损41.6亿元,由盈转亏。 海底捞巨亏跟2021年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管理层采取审慎态度计提的减值损失超过36.5亿元有关,不过41.6亿元的亏损低于之前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公告中最高预估亏损上限的45亿元。 基于餐厅总体经营情况,海底捞在2021年11月推出“啄木鸟计划”,截至2021年底,已有260家海底捞餐厅在“啄木鸟计划”下永久关闭,32家餐厅暂时停业休整。 在承诺不裁员的情况下,海底捞员工数量保持稳定。从2022年以来的经营状况来看,海底捞“啄木鸟计划”效果正在显现,翻台率数据改善。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底捞全球共有门店1443家,其中1329家位于中国大陆地区,114家位于港澳台地区及其他11个国家,处于中式餐饮的“领头羊”地位。 在财报发布之前,3月1日晚,海底捞发布管理层多项人事任命公告,其中包括海底捞现任CEO张勇卸任,由公司副CEO杨利娟接替,张勇将继续担任海底捞的董事会主席及执行董事职务。 据悉,杨利娟1995年在海底捞就职,从最普通的服务员起步,当上了领班、大堂经理,几乎每半年升一级,2021年1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胡润中国职业经理人榜》,时年42岁的杨利娟以125亿元财富位列第七,杨利娟的经历也让她被外界称为是“最牛服务员”。
药明康德2021年营收229亿,美国客户贡献超一半,中国不到三成
3月23日消息,千亿“药茅”药明康德23日晚间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 据报告,药明康德2021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0.97亿元,同比增长72.19%;实现营业收入229.02亿元,同比增长38.50%。 公开资料显示,药明康德为全球制药、生物科技和医疗器械公司提供新药研发生产服务,属于医药研发服务行业,目前拥有五大业务板块。报告期内,表现最突出的是药明康德化学业务板块,实现收入140.87亿元,同比增长46.93%。测试业务、生物学业务、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业务收入也分别实现38.03%、30.05%、17.47%的同比增长。唯一下降的是其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板块收入,实现收入10.26亿元,同比下降2.79%。 对于营业收入增长,药明康德解释称,其始终贯彻执行“跟随分子”的战略,整合化学业务板块。所谓“跟随分子”战略,全称为“跟随药物分子发展阶段扩大服务”,是药明首创的竞争战略。这种业务模式的特征是,从创新药早期研发阶段就开始为客户提供服务,通过服务质量和效率赢得客户信任,从而实现新药推进后期临床和商业化阶段的持续跟进。 药明康德称其拥有多样化客户群,客户覆盖到全球30余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药明康德来自美国客户的收入达121.46亿元,占其总营收的53.04%;来自欧洲客户收入37.19 亿元,占其总营收的16.24%;来自中国客户收入58.02亿元,占其总营收的25.33%。(文 |《财经天下》周刊 邓好一)
拼多多亮出镰刀 810万用户溃逃
拼多多掌握的“核心科技”,可能是全球最简洁且傲慢的“核心算法”。——水哥 最近三件事,至少暴露了目前拼多多严重的价值观问题,用户的信任危机,以及商业模式内部的剧烈矛盾,基础在震荡,以及这些问题、危机以及矛盾可能导致的严重的生存问题。 一、营收失速、用户流失,以及砍向自己的一刀 第一,是营收与用户增长双失速,月活用户环比更是异常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 营收增速大幅下降,拼多多第四季度营收272亿元,同比增长3%,录得自上市以来最低同比增幅。 同时,从环比来看,2021年Q4拼多多月活跃用户数首次出现负增长。财报显示,本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户为7.334亿元,较上一季度的7.415亿,减少了810万。 第二,拼多多开始盈利了。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归属于拼多多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66.20亿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13.76亿元。对于净利润增长的原因,拼多多在财报中解释为主要源于营销费用的缩减,以及一次性费用抵减。 盈利当然是一件好事,对拼多多而言,这意味着营销费用的削减,以及货币化的开始,企业要赚钱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在平台产品供给不够丰富、缺乏产品质量保障履约体系,尚未建立健康可持续的盈利模式的情况下,这种盈利,更多是通过变形的动作,通过压榨员工、欺骗用户来达成,难免惹人非议。 第三件事,全网等拼多多一个答复的——永远砍不尽的拼多多“砍一刀”事件。 近日,一名主播在直播中发起拼多多“砍一刀”换手机活动,有6万人参与砍价,经过两小时砍价,该主播仍未砍价成功获得该手机。对此,拼多多回应称,砍价所获商品已于3月18日9点27分发货,19日8点31分已送达博主所在的长沙市雨花区某代收点,“几万人参与砍价”不实。 3月17日,一位游戏主播在直播中,用两小时带动直播间6万观众参与了一场拼多多砍价活动。彼时,该主播称,目的是想通过庞大的观众数量,零元拿到一款vivo手机,然后再把手机抽给观众。从当时直播情况来看,有几万人参与了这场砍价,可是页面显示距离砍价成功始终差一点。最终,该主播不得不放弃了相关砍价活动。 3月17日当晚,该主播发表微博称,其下播后,拼多多官方在后台莫名其妙地给他送出了一张优惠券,刚好可以让其通过实付0.01购买到那部砍价的手机。 对此,拼多多回应称:“几万人参与砍价”不实。并非几万名观众实际参与了砍价。但是拼多多并未透露具体参与了砍价的人数,别说取信主播偏向保守的几千人,就是几百人,都已经是一个普通用户不可能砍下来的算法。 这已经不是拼多多第一次因为砍一刀事件陷入舆论漩涡。 2021年4月初,律师刘宇航帮朋友在拼多多「砍价免费拿」中砍了一刀后,一时兴起,随便点开一款标价2799的手机进行砍价,自己一刀下去,就砍掉了2771.9元,占比99.1%。 此后,从开团起,他一共参加了包括「偷取砍现金」、「明星送福利」、「群聊分享」等13个系统任务,自掏腰包花了九块九购买加速包,同时分享链接给了十几位朋友,一举砍掉了0.26元,刘律师一顿操作猛如虎,砍价的进度条纹丝不动:依旧占比99.1%。 十个月后,拼多多方面在庭审中给出的辩护理由令人震惊:实际上这个数字是0.9996427%,但因页面显示百分比位数有限,只能显示0.9%。 面对这种罕见的、算圆周率式的精确数字,简明又傲慢的算法,有网友强颜欢笑:“在两弹一星、第一次载人航天的纪录片里见过。大国工匠或者高科技精密仪器的讲解中,又或者在未来中国研发并投入实用的首枚商用芯片的新闻联播宣传稿里。” 二、变现、增长压力下,变形的价值观、组织以及商业模式 可以看到,拼多多月活增长在去年出现了急刹车,同时,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出现了严重的流失问题,期间更是伴随着,砍一刀永远砍不尽的算法信任危机,并不是简单的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见顶的问题可以解释的,必须从拼多多独特的商业模式以及价值观问题寻找答案。 这几件事集中涌现,都是因为一个商业逻辑,拼多多过去的用户与营收高速增长是建立在亏损补贴的高速增长基础之上的,要开始赚钱,又要保持用户增长的拼多多,至今尚未找到通过补贴之外的用户增长路径,或者说,并没有提供通过补贴为用户省钱的其他的商业价值,在大幅削减补贴费用的同时,只能营造一种依然在高额补贴的假象,以图留住用户——一分钱就可以砍到一台两千多块的手机,但是几千人都砍不下来,这只能用骗局来形容了,但是从财报的用户流失,可以看到,用户并不买账。 停止烧钱的流量之王,今天已经出现严重的流量饥渴症,这也是拼多多不顾天下汹汹的舆论围剿,继续将“砍一刀”的发家本领,演变为了——用户流量陷阱算法,并且用到极致的根本原因。 2010年后迅速崛起的四巨头,张小龙、黄峥、张一鸣与王兴,都是有着强烈个人色彩的创业者,在对商业模式的思考方面,都有着自己异于常人的理解。 如果是张小龙是靠产品体验、张一鸣是靠推荐算法,王兴是靠对非实物电商这个独特时代商机的把握,那么黄峥就是对员工与用户的计算,迅速崛起的,这四人堪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 张小龙不多说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互联网产品教父,每年微信公开课,都成了程序员朝圣的课堂,堪称互联网的“北丐”,一招降龙十八掌,打遍天下无敌手。 张一鸣就是“东邪”,凭借真正的算法引擎,从头条、抖音到Tik Tok,真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开创一个超级APP打天下的、出生福建的王兴算是“南帝”?剩下的“西毒”,你猜。 喜欢在股东信中,洋洋洒洒思考数学方程式的浙大高材生黄峥,对数学带给人的思考与启发,无疑有着深刻的洞见,并且将拼多多的组织体系以及商业模式都构建在了其独特的个人思考之上,特别是对成本的思考以及除不尽的小数点的极致运用。 在拼多多上线一年后,2016年的4月,黄峥在《如创业的投资和如投资的创业》一文中写到,“在资产的购置上,错误的浪费其实是不太会的,最多只是买贵了一些。而在费用的浪费上则是非常可恶的,往往还有负作用,创业过程中有一类特殊的资产是在某一种文化下团结起来的人,也有一类费用是用来购买劳力或技能的成本。这两者的分辨和转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儿,也是ROI特别高的事儿。如果费用都变成了可增值资产,那估计我们的CFO、投资人都要笑得睡不着了。” 曾有拼多多员工对水哥爆料2020年10月拼多多卖菜启动硬核奋斗模式后的10月到12月,都是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休息一天,按照这个节奏,每天多工作的4个小时,每个月周末多工作七八天,都是从成本变成了拼多多的资产,老板身价自然水涨船高,难怪“CFO、投资人都要笑得睡不着了。” 三、正视自身超级平台的责任,悬崖立马,回头还有岸 从“山寨”平台,走到被公众质疑是“骗子”平台,黄峥离开,新任董事长陈磊接棒这一年,拼多多长期发展的基础已经开始消融。要解决这个问题,拼多多必须正视自己作为一个有着七亿多月活用户规模的超级平台的社会责任,真的践行自己一再宣扬的本分文化,而不是任由山寨产品横行,依靠流量陷阱,将消费者当傻子玩得团团转,在用算法锁死职工之后,再用算法锁死消费者。 一个一直将本分挂在嘴边的创始人,创造的全球数字经济最“高明”的两种“算法”——一种面向员工,一种面向用户。没有人比黄峥更懂“算法”,也没有人比拼多多,更懂省钱,以前是给用户省钱,现在是给自己省钱,并且赚钱。 不知道,黄峥是不是对本分这两个字有什么误解,本分不是要求消费者、职工本本分分任人宰割,而是要让大平台管理层,恪尽职守,建立长远的商业模式以及利润模式,为消费者以及员工创造最大的价值。 要保持增长,或者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又要盈利,这是拼多多至今为止所推行的山寨、补贴模式一个不可能的进退维谷。 当然,也要看到,拼多多用户规模已经非常广泛,研发投入在增长,单个用户消费金额也在提升,并且在农业供给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即使用户流失,也会存在一定的韧性,但是必须悬崖立马,回头是岸。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拼多多,用户规模都在见顶,将用户规模最大化之后,拼多多的商业主题,已经从要增长,向要利润转变,而这,只能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价值供给与能力建设之上,从拼多多现在的动作看来,明显跑偏了。
清华大学电子系在二维材料发光器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集微网消息,近期,清华大学电子系宁存政团队首次将碰撞激子产生和发光机制引入到二维半导体材料发光器件中,实现了一种基于叉指电极结构的无载流子注入的发光器件。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 二维半导体材料电致发光的研究是目前国际前沿的焦点和难点,它不仅对二维半导体材料发光二极管、电注入二维半导体材料纳米激光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二维半导体材料发光器件能否走向实用化起到决定性作用。 为了克服二维半导体材料电致发光器件面临的诸多难题,该研究团队不依赖传统半导体电致发光器件的范式,重新审视了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电致发光器件设计的各个环节。根据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的二维半导体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不需要外部的载流子注入,不需要金半接触,也不需要对单层二维半导体材料进行额外的掺杂或载流子调控。充分利用二维半导体材料激子结合能大的特点,通过交变电场加速载流子,通过碰撞产生激子并辐射发光。该器件对于几种常见的二维半导体材料都适用,包括单层WSe2、WS2、MoSe2、MoS2,以及单、双层MoTe2,实现了从可见光到近红外的电驱动发光。更加重要的是该器件还可以利用一对叉指电极同时激励多片不连续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同时发光,以及多种二维半导体材料实现多波长发光,为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发光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清华大学官网消息,相关成果以“无注入式多波长单层半导体交变场驱动发光器件”为题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上。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未来芯片创新中心、教育部量子信息前沿科学中心项目的支持。
用全球最快AI超算秀肌肉后 黄仁勋要用AI抓住元宇宙命门
AI,还是「核弹厂」最好的故事。 作者 | 鱼三隹 编辑 | 靖宇 「下一个时代的 AI」,在北京时间 3 月 22 日的英伟达 GTC 大会上,长达 1 小时 40 分钟的主题演讲中,创始人黄仁勋多次说起这个词。 黑色的虚拟场景中,黄仁勋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一系列服务于 AI 运算的硬件、软件、AI 和机器人的应用框架,并介绍了英伟达过去一段时间借助 AI 在自动驾驶、虚拟世界、医疗等领域的成就。 去年 11 月秋季的 GTC2021 上,黄仁勋曾高调宣布「进军元宇宙」,相比之下,此次的 GTC2022 聚焦的问题则接地气的多。 诞生至今,「元宇宙」从被行业热捧,到成为「不切实际」的代名词,可谓大起大落。冷静之后还未离场的元宇宙玩家们,不得不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要到达如此之远的未来,该从哪些事情做起。 「AI」,是英伟达抓住的元宇宙命门。 对于元宇宙而言,图像处理、生成能力面临千万级别的提升,而 AI 恰能进行更为复杂、更为精细的图像处理,无论是在复制模拟,还是在创新构建等方面,AI 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AI」背后更为基础、更为关键的是「算力」。 历经十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被汇集,越来越多的大型算法模型诞生,随之而来的是有待处理的数据与参数的急剧上升。 有专业人士认为,要想实现《雪崩》中所描绘的元宇宙景象,起码需要 1000 倍的算力增长,苹果、特斯拉、Meta 等行业巨头也正逐渐转向芯片自研与定制。 行业呼唤更高效的计算硬件基础,面对突如其来杀到门口的「野蛮人」,英伟达选择主动出击。 此次英伟达无论是发布基于全新架构 Hopper 的 H100 GPU、Grace CPU,还是展现自身在 AI 软件方面的进展,无不透露出其对于抢立下一代 AI 潮头的布局与野心。 01 算力:重中之重 NVIDIA H100 主题演讲中,首先发布的是 H100,这是首款基于全新 Hopper 架构的 GPU。 NVIDIA H100 采用的是 TSMC 4N(台积电 4 纳米)工艺,集成 800 亿个晶体管,显著提升了 AI、HPC、显存带宽、互连和通信的速度,并能够实现近 5TB/s 的外部互联带宽。 「20 块 H100 GPU可以承担起全球互联网的流量!」黄仁勋在会上豪迈宣布。 H100 实现了数量级的性能飞跃,是英伟达有史以来最大的图形处理器之一。其 FP8 算力是 4PetaFLOPS,FP16 则为 2PetaFLOPS,TF32 算力为 1PetaFLOPS,FP64 和 FP32 算力为 60TeraFLOPS。 NVIDIA H100 | 英伟达 H100 的大规模训练性能是「前辈」A100 的 9 倍,大型语言模型推理的吞吐量是 A100 的 30 倍, 与此同时,Hopper 还专门为 Transformer 打造了专有引擎,这将使得原本耗时几周的训练缩短到几天之内。在模型训练精度不变的情况下,性能提升 6 倍。 此外,H100 还是全球首款具有机密计算功能的加速器,无论是 AI 模型还是客户数据都将受到保护。 Grace CPU 超级芯片 在 H100 之外,被黄仁勋称为「全球 AI 基础架构的理想 CPU」的 Grace CPU 同样毫不逊色。 Grace CPU 是英伟达首款面向 AI 基础设施和高性能计算的专属 CPU,基于最新的数据中心架构 Arm v9,由两个 CPU 芯片组成,拥有 144 核 CPU,功耗 500W,性能较之前提升了两到三倍。 Grace CPU | 英伟达 两块 CPU 通过 NVLink 连接,该技术可以实现芯片之间的互联,具有高速率、低时延的特点。Grace CPU 与 Hopper 也可以通过 NVLink 进行各种定制化配置。 NVLink 技术未来将会被广泛应用与 NVIDIA 的芯片中,包括 CPU、GPU、DPU 以及 SoC,凭借此技术,英伟达的用户们将能够利用英伟达的平台实现芯片的半定制化构建。 EoS 全球最快的 AI 超算 算力不够,数量来凑。 通过黄仁勋的讲解我们可以得知,8 个 H100 和 4 个 NVLink 可以组合成 DGX H100,这个巨型 GPU 拥有 6400 亿晶体管,AI 算力 32 petaFLOPS;32 台 DGX H100 又能组成一台具有 256 块 GPU 的 DGX POD;而将 18 个 DGX POD,共 4608 个 GPU 搭建在一起,则是英伟达此次宣布的 EoS 超算。 DGX H100 | 英伟达 最终 EoS 能达到的算力,以传统超算标准看是 275petaFLOPS,将是此前基于 A100 的美国最大超算 Summit 的 1.4 倍;以 AI 计算的角度看,EoS 输出 18.4 Exaflops,将是当今全球第一超算富岳的四倍。 届时,EoS 将是世界上最快的 AI 超级计算机。 02 软件:稳步更新 在软件系统方面,英伟达依旧稳步更新。 此次英伟达发布了 60 几项针对 CUDA-X 的一系列库、工具和技术的更新,并介绍了自己在气候预测、对话式 AI 服务 Riva 以及推荐系统 Merlin 框架方面的进展。 Earth-2 | 英伟达 去年的 GTC2021 上,英伟达发布了首台 AI 数字孪生超级计算机 Earth-2,几个月过去,英伟达基于此开发了一个天气预报 AI 模型 FourCastNet。 这一模型由英伟达与来自加州理工学院、伯克利实验室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员们共同开发,通过对高达 10TB 的地球系统数据进行训练,预测降水概率的准确率比以往的模型更高。 随后,黄仁勋又介绍了英伟达的对话式 AI 服务 Riva。 Riva 2.0 版本支持识别 7 种语言,可将神经文本转换为不同性别发声的语音,用户可通过其 TAO 迁移学习工具包进行自定义调优。 Maxine 是一个包含 30 个 AI 模型的工具包,可以实时优化视频通信的视听效果。 Maxine | 英伟达 当远程视频会议召开时,即便你在读稿或者浏览其他网页,Maxine 可以帮助说话者与参会的其他人员保持视线上的交流。如果参会人员包含不同国籍、使用不同语言,Maxine 能够通过 AI 模型实时切换成另一国语言。 Merlin 框架面向的则是推荐系统。 它可以使企业快速构建、部署和扩展先进的 AI 推荐系统。黄仁勋在直播中以微信举例,使用 Merlin 后微信的短视频推荐延迟被缩短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吞吐量提升了 10 倍,从 CPU 迁移至 GPU,腾讯在该业务上的成本减少了二分之一。 03 元宇宙与新一轮 AI 浪潮 在提升算力、补齐 CPU 短板的同时,英伟达也没忘记自己最终追求的元宇宙的「星辰大海」。 黄仁勋的虚拟形象 Toy Jensen 又一次上场与本尊进行对话,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的 Toy Jensen 能够做到完全实时地与黄仁勋进行眼神交流与对话。 面对「什么是合成生物学」、「你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等刁钻问题,Toy Jensen 都给出了流畅的回答。 Toy Jensen 的背后是英伟达的 Omniverse Avatar 框架,该框架能使企业快速构建出类似的虚拟形象,无论是外表、动作还是声音能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而实时对话这一点则是由上文提到的 Riva 以及超大语言模型 Megatron 530B NLP 提供的技术支撑,虚拟形象由此可以听懂问题并实时回复。 Toy Jensen 与黄仁勋对话 | 英伟达 构建虚拟形象、进行实时交互无疑是未来元宇宙世界中的常态,在短短几分钟的展示里,英伟达告诉我们这似乎并非毫无可能。 此外,在黄仁勋看来,新的芯片、软件和模拟功能将掀起「新一轮 AI 浪潮」,第一波 AI 学习是感知与推理,而下一波 AI 发展的方向则是机器人。 目前,英伟达围绕真实数据生成、AI 模型训练、机器人堆栈和 Omniverse 数字孪生这四大支柱,逐步搭建起了应用于虚拟形象的 NVIDIA Avatar、用于自动驾驶的 DRIVE、用于操纵和控制系统的 Metropolis、用于自主式基础架构的 Isaac 和 用于医疗设备的 Holoscan 等端到端全栈机器人平台。 主题演讲最后,黄仁勋用大概 8 分钟的时间,带领观众们从头梳理了一遍新发布的技术、产品以及平台,并总结出了影响行业发展的 5 个趋势:million-X 百万倍计算速度飞跃,大幅加快 AI 速度的 Transformers,成为 AI 工厂的数据中心,对机器人系统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以及下一个 AI 时代的数字孪生。 而「算力」提升仍将是一切突破的基础。 「我们将在未来十年以数据中心规模加速整个堆栈,再次实现 million-X 百万倍性能飞跃。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下一次百万倍性能飞跃将带来什么。」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苹果iPhone SE3跌落测试结果公布:抗摔性和万元机相当
3月23消息,苹果质保服务商Allstate Protection Plan对iPhone SE3进行一系列质量测试,结果显示该机的防水性、耐摔性都比上一代有显著提升,相比售价万元的iPhone 13系列也毫不逊色。 据了解,该服务商使用iPhone SE3和iPhone 13进行对比测试,前者仅使用普通的钢化玻璃机身,而后者前面板则是超瓷晶面板。测试分为四个项目,分别为正面朝下跌落测试、背面朝下跌落测试、侧面跌落测试以及30分钟浸水测试。 在第一项测试中,两款手机从2米高处正面朝下自由跌落,两者表面都只有轻微的磨损,并未出现碎屏等情况。第二项测试,两款手机从两米高处背面朝下自由跌落,其中iPhone SE3背面出现裂纹,iPhone 13完好无损。 第三项测试,两款机型从两米高处侧面向下自由跌落,表面同样只是轻微磨损,没有发生想象中的碎屏。在第四项浸水测试中,两款机型在一米水深处浸泡30分钟,拿出后各项功能都正常使用,没有任何故障和损伤。尽管iPhone SE3的防水性比iPhone 13略差,但防水效果完全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从多项测试中能看出,iPhone SE3虽然只是三千元价位的机型,但做工品质和iPhone 13系列几乎相当,唯一小缺陷可能就是后盖和边框部分。当然,iPhone 13可能材质更好,也或许是垂直边框设计更耐摔,所以耐用性比iPhone SE3更强几分。 但从中也能看出,iPhone SE3确实已经非常出色了。之前很多人认为iPhone SE3机型款式老旧,屏幕、相机参数差,不值得买。但现在看来,这款新机的吸引力还是很强的,有强悍的苹果A15芯片、Touch ID,以及不输iPhone 13的耐用性,价格只要三千多,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点心动呢?
“十五香”预定!iPhone 15 Pro有望实现重大突破
原标题:iPhone 15 Pro或将采用屏下Face ID?三星已在研发相关技术 【天极网手机频道】自iPhone X开始,苹果一直采用面容识别(Face ID)进行手机解锁,放弃了指纹解锁。为此,iPhone系列至今还保留着刘海屏,用户嵌入面容识别部件以及前置摄像头。刘海设计也成了苹果的标志,甚至在最新的MacBook Pro上也无法避免。 近期,有爆料称今年的iPhone 14系列可能会采用挖孔屏,前置部件或以感叹号设计呈现。然而,在iPhone 14系列还没发布之时,又传出了iPhone 15的相关消息。根据外媒的爆料信息,iPhone 15 Pro有望实现面容识别隐于屏下,并且目前三星正在研发相关技术,“感叹号”挖孔屏或许只是过渡产品。 据了解,三星旗下的面板制造商三星显示,正在研发新一代的屏下摄像头技术。若研发成功,将想先用于明年推出的折叠屏三星Galaxy Z Fold系列上,之后再供应苹果的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 屏下摄像头技术,想必很多数码爱好者并不陌生,这是很多手机厂商长久以来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实现真正全面屏的必经的途径。目前,行业内确实有了搭载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手机产品,但仍旧解决不了透光性差的问题,基本都是通过算法来还原。但算法终究只是算法,并不能适应所有的环境。 笔者认为,作为屏幕厂商的三星显示,在屏幕研发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资源与技术,对于解决屏下摄像头技术自然是有着领先的优势,或许不久的未来,能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此外,即使iPhone 15 Pro系列真将使用面容识别部件隐于屏下,前置摄像头预计也不会隐于屏下。毕竟,苹果十分注重用户的实际体验,不然这么多年来也不会一直沿用刘海屏设计。
小米的高端化 不能只靠米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光子星球,作者|吴先之,编辑|王潘 北京时间3月22日盘后,小米集团发布去年第四季度与全年财报,2021年实现营收855.8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21.4%。 光子星球注意到,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小米营收增长明显放缓。主要原因是小米手机新品集中在一、四季度,与友商错峰发布,加之苹果大打性价比牌,导致下半年无法延续上半年的强势。 2020年至2021年年初,小米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采取自建直营的“千店计划”,迅速推高了销售成本。随着千店计划告一段落,成本将得到有效控制。去年卢伟冰祭出面向下沉市场的“万店计划”,通过授权的轻资产方式扩张,对于未来成本的影响有限。 即便营收有所回落,靠着万店计划与高端化转型,依然可以对小米毛利润增长保持较为乐观的心态。当下讨论高端化是否成功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手机高端化正在深度改变小米的营收结构。 过去,以硬件为抓手,软件服务变现一直是雷军理想的盈利模式,财报数据反映小米硬件产品毛利率越来越高,与互联网企业背道而驰。而软件方面,我们看到不断增长的月活数据,始终没有为小米带来与之匹配的收入。 米粉买不动了? MIUI用户与小爱同学月活是小米变软的前提条件。 截至去年年末,MIUI用户月活为5.089亿人,同比增长28%,小爱同学月活为1.07亿人,同比增长23%,两大关键指标保持高速增长,说明小米依靠硬件获客的逻辑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若是结合营收指标,我们很容易发现用户与交互持续增长,却没有为营收带来些许增长。一方面,硬件整体客单价不够高,另一方面互联网服务并未有效转化用户。 MIUI月活与手机营收密切相关,小爱同学则更多反映了IoT设备究竟有多大变现能力。进一步剖析可以发现,小米不仅在持续变硬,而且在高端化战略之下,米粉的消费热情有些不及新增用户。 去年四个季度,MIUI月活净增长分别为2900万、2850万、3210万、2300万,增速分别为28.6%、32.1%、32%、28%,在互联网普及率早已触及天花板的情况下、凭借全球化布局,小米MIUI月活用户依然保持了相当强劲的增长。 在通常情况下,米粉购买一部手机,不会让MIUI新增用户数据发生变化,除非用户忘记密码、且无法找回的情况下才会重新注册。反之,新增一位小米手机用户,相当于拉来一位MIUI新用户。从这一逻辑可以从单季度MIUI净增用户数与单季度手机销量,推算小米复购率。 梳理过去两年数据,不难发现二季度是小米手机复购率最高的时间节点,下半年复购率显著走低。 2020年2月13日,小米10正式发布,2021年3月29日,发布了米11 Pro与米11 Ultra,米粉将近贡献了半数营收。需指出,虽然发布时间为一季度,但大规模交付存在一定延迟,营收集中在二季度释放,助推复购率走高。 新机发布后对营收的拉动十分明显,光子星球此前向数位小米直营店销售人员了解到,米粉对周边产品的购买频次明显比新用户高得多。相较而言,平板对其他产品的拉动并不那么明显。据一位销售人员观察,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并没有使用小米手机,对其他产品的兴趣也不强。 进一步分析复购率,还能发现另一些变化。 当年一、四季度由于没有新机发布刺激,复购率跌入低谷,当年10月,承担冲击高端与十年纪念的小米10至尊版发售,复购率反而不及二、三季度。2021年第三季度的情况与之类似,期间小米并无新机发布,复购率出现波动,分别为26.9%,创下近三年新低。 值得庆幸的是,复购率在去年第四季度回暖,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小米12即将上市,米11、11ultra等高端机型的性价比策略,以及双11大促,重新拉回了米粉。 复购率降低是件利弊参半的事情。利在于,小米高端化并非没有成效,至少在短期得到了米粉帮助,拉长时间看也赢得了一部分新用户。弊在于,米粉对小米高端化的影响正在持续减弱,如果在MIUI人均消费不济的情况下,或许还意味着硬件获客并未被转化到软件与服务上。 这里需要指出,在手机×IoT的战略下,小米并非简单的从“硬”到“软”,理想情况下,用户会先购买小米手机,然后扩散到IoT设备与生态链产品,最后到软件服务业务实现转化。照此逻辑,人均手机消费情况将与人均IoT、人均互联网服务消费产生关联。 过去两年八个季度,MIUI用户人均消费金额徘徊在150-200元之间,具体到手机,人均消费在100元上下,近两个季度还有回落的情况,这间接佐证了手机复购率不高的问题。 此外,高端化似乎对手机ASP(人均消费)的提振有限。 手机ASP是观测小米高端化的核心指标,截至去年第四季度,小米ASP为1143.6元,同比增长13.3%。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两年的二季度是小米ASP的峰值,这与复购率的峰值完全重合,说明提升ASP不能靠新用户,只能依靠米粉。 然而后文将提到,三大业务板块人均消费持续走低,要么新用户涌入,要么老用户消费力不足。 过去三年复购率最高的三个季度分别是2019年Q3复购率为59.8%、2020年Q2复购率为54.8%、2021年Q2复购率为46.1%。直观上,复购率峰值一年比一年低,说明高端化,确切地说是涨价压制了一部分米粉的购买力。 高端化,让小米进一步变硬? 手机与IoT营收规模长期占比超过八成,且在2021年提出高端化之后,两大硬件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扩大。小米越来越“硬”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季度,小米手机业务实现营收505亿元,同比增长18.4%,IoT营收251元,同比增长19.1%,二者在总营收的权重高达88.3%,全年营收占比为89.2%。值得一提的是,手机业务营收对整体营收的牵引力巨大,但是在毛利率方面却与互联网服务差距不大。 这还是小米向高端市场发力后的结果。 去年全年,手机毛利润为248.6亿元,同比增长88.3%,贡献了42.7%的毛利润,互联网服务毛利润为209亿元,同比增长42.7%,贡献了35.9%的毛利润。 按照剃刀原则,大致可以认为手机营收决定规模,互联网服务决定盈利,而IoT起到居间平衡的作用,避免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同时也能对冲一部分互联网强监管带来的风险因素。不过高端化战略正在修正上述观点。 照理来说,高端化应该让变硬的小米更有安全边际,但是我们看到去年国内互联网行业遍地哀嚎之下,小米也难逃一劫。跌跌不休的K线图,像是投资者在呼吁雷军重新下回炒股软件。 股价下挫的一个内在原因在于是市场认为小米硬件与MIUI生态并没有理想中那样,具有持续、稳定的变现能力,由于手机市场萎缩,竞争越来越激烈,自然不可能给出高估值。 比如IoT业务这些年的发展变得有些平庸。去年全年IoT实现营收850亿元,同比增长26%,占营收的比例略有扩大。毛利润为111亿元,同比增长29%,表现中规中矩。 曾几何时,小米每年都能贡献爆款智能设备,近些年却归于平庸,加之IoT策略摇摆不定、生态链企业相继独立,人均IoT消费徘徊在40元左右。尤其去年在小米平板大卖的情况下,人均消费不升反降,这说明购买IoT产品的用户不是MIUI用户,也就意味着他们并不是小米手机用户。 除了缺乏爆款,一部分产品因为疫情与电子消费市场下行的原因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例如,智能电视的销量自2020年第四季度到2021年第三季度,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后,终于在第四季度出现增长。该季度全球出货量达到420万台,同比增长23.5%. 小米硬强于软的情况,叠加MIUI用户高速增长,使得人均季度消费不断走低。去年四个季度,MIUI人均消费分别为179.4元、172.7元、156.4元、162.8元,最近六个季度呈下滑态势。一部分原因是国内电子消费市场,特别是手机行业下行。 而另一个原因在于手机-IoT与生态链产品-互联网服务消费,三个环节并未产生明显递延效果。准确的说,高端化正在让小米用户产生明显割裂。旗舰机涨价压制了米粉对手机的消费欲望,而购买手机的新用户却不像米粉那样花钱购买IoT与生态链产品,更别说购买互联网服务。 上述问题还导致了MIUI增速与人均消费增速彼此背离。用户规模增长存在天花板,因而小米似乎有必要思考,如何改变人均消费不济的境况。毕竟,在手机高端化尚存变数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激发IoT与互联网服务两大板块收入,人均消费进一步下滑可能会制约手机高端化。 MIUI人均消费多年来举足不前,或许表明小米新零售板块可能存在某种问题,否则新零售负责人不会如走马灯式更换。 首位内部培养的80后高管、集团副总裁高自光不可能在升任仅仅一年多便离职。继任者为小米集团副总裁 、中国区区域管理部负责人尚进,结果今年1月离职。尚进是金山系老兵,曾领导开发《封神榜》,从公开信息看,并没有任何线下业务履历。 第三位新零售负责人的是原小辣椒手机创始人王晓雁,此前曾向卢伟冰汇报,这或许意味着雷军两次内部挖潜失败后,最终还是把机会给了外来户。 5%的问题 眼下,小米还遇到一个新课题,国内手机市场萎缩, 中国信通院发布了今年2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上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1486.4万部,同比下滑31.7%。更让人绝望的是,5G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24.5%。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OV、三星、Redmi皆有新品发布的情况下,还出现大幅回落。 小米在海外市场的情况比之国内好不了多少。 去年全年,小米国际营收为1636亿元,同比增长33.7%。 国内竞争与市场增长不大的情况下,小米亟需向海外市场借力。反映到数据上,我们看到在缺乏新机拉动的2020Q1、Q3与2021Q3,小米国际收入占比都较大。 不过国际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任何风吹草动都将影响小米在该地的营收。例如小米最近几年盘踞乌克兰市场前三,而根据俄罗斯电商巨头Yandex的调查统计,小米是俄罗斯近四年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品牌。俄乌冲突,无论结果如何,对于小米都是坏消息。 一些营销翻车同样会引起不少波动。例如去年日本使用“核爆炸”进行营销时曾引发当地群众不满,类似事件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国际业务营收。更别提一些汇率波动巨大的地区,一位知情人士早前向光子星球表示,OV米在巴西市场的亏损主要来源于汇率。 局面确实如雷军所言,高端化是小米的生死之战,而高端化也正在改变小米的营收结构。一方面,米粉的复购率越来越低,新用户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端化也意味着小米对硬件的依赖性更高,可能无法实现硬件获客拉动软件服务收入的梦想。 不论高端化是否成功,至少毛利最低的智能手机,到2021年已经来到11.9%,距离IoT业务13.1%的毛利率仅有一步之遥。毛利率持续抬高,意味着雷军“硬件综合净利永远不会超过5%”的承诺不远了,如果再不调节一下,可能真要给用户发现金了。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全球制造业转型的大潮下,小米到底是不是互联网企业的争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或许雷军应该大大方方承认,小米就是“硬”。 手握那么多用户与现金,作为硬件制造品牌,不寒碜。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