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华为、苹果发布会“贴脸开大”,谁遥遥领先?
作者 | 陈法善 编辑 | 刘杨 华为“最神秘发布会”撞上苹果“最早发布会”,会发生什么? 5月7日,苹果、华为相继举办产品发布会,发布平板电脑、手写笔、手表、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不论是时间,还是产品种类,两场发布会重合度颇高,两位老对手再次擦出浓浓的火药味。 类似的“不约而同”曾多次上演,早在2023年9月,两家公司默契选在同一天,发布各自旗舰款手机Mate 60和iPhone 15系列,被网友戏称为“华为对苹果贴脸开大”。 一直以来,华为被认为是能在高端市场挑战苹果的公司之一,虽然中途因芯片被“卡脖子”而一度被看衰,但随着Mate 60搭载麒麟9000S芯片复出,华为正抢回短暂失去的市场。而在压力之下,苹果特地将此次发布会的时间提前了约3小时至当地时间早上7点(北京时间晚上10点),以照顾国内用户作息。 在苹果销量接连受挫之际,华为在迪拜举办“创新产品发布会”暗含重启出海的雄心,两家公司从硬件设备到AI应用,将全方面对线,类似的“默契”也将继续重演。 又一场“孪生”发布会 这或许是华为近期最神秘的一场发布会。 早在4月底,网络上便透出华为将于迪拜举办发布会的消息,但直到5月7日当天,不论是新闻资讯、社交平台,还是IT行业网站,都没有关于这场发布会的最新消息。 从5月7日中午起,就不断有网友在社交媒体询问发布会时间和链接,但没有人回复。当晚8点多,仍有不少人吐槽不知道上哪儿了解发布会信息。直到晚些时候,才陆续流传出一些用户发布的现场照片和视频。 华为消费终端的一位员工对《豹变》表示,公司没通知具体的时间,按惯例一般是下午两点半开始,近期发布了很多新品,要忙着宣发,外面的消息甚至比员工知道的还准。华为云一位员工也表示不知情,称“数字中国”“华为开发者大会”是近期要举办的影响力更大的会,迪拜的发布会“不是啥大会吧”。 与华为预告的信息一致,这场发布会重点推介了全新MateBook、MatePad、Watch Fit3、第3代M-Pencil、FreeBuds 6i、自研绘画软件GoPaint天生会画等。近期热度很高的新品Pura 70手机没有出现在发布会上。 其中,MateBook X Pro 2024笔记本已经在中国开售,以980克的轻盈机身和高性能Intel Ultra 9处理器为两大卖点。而可穿戴设备Watch Fit 3采用方形表盘,配有一个醒目的红色旋转按钮和功能键,外形设计与苹果手表相似度颇高。 此外,华为还带来全新自研平板绘画软件“天生会画”,搭配第3代M-Pencil,可以使用更丰富的笔刷,为普通人创作带来更强大的绘图功能。 而Pencil也是苹果发布会的重头戏,在苹果的预告海报中,C位正是一只Pencil,也是海报上唯一能看出外型的产品。 新发布的苹果Pencil Pro堪称该产品近六年的最大升级:“挤压”新手势可以解锁签名、添加形状、贴纸等功能。同时,Pencil Pro将首次搭载震动反馈,让触控笔的书写感受更接近真实纸币。华为选择此时发布“天生会画”和第3代M-Pencil,针锋相对的意味明显。 Apple Pencil Pro 相比起华为的神秘,近年来,苹果的发布会没有秘密可言,在发布会前,产品信息就已经被剧透的差不多了。苹果这场“放飞吧”发布会,主角是iPad生态多款新品,包括iPad Pro及Air,升级的Apple Pencil Pro,以及让iPad“变身”笔记本的妙控键盘。 其中,iPad Pro直接跳过了M3芯片,搭载了苹果最新的M4处理器,将显著增强AI能力。今年2月,苹果官宣停止造车,加注AI研发,新款iPad Pro可被视作苹果进入AI时代的急先锋。 相较目前 11 英寸iPad Pro搭载 LCD屏幕、12.9英寸搭载了miniLED屏幕,新款iPad Pro两个版本同步升级至OLED屏幕。以往,购买小尺寸iPad Pro的用户只能使用被阉割的屏幕,而新款则能获得满血版的屏幕体验,对“小屏党”而言,无疑是一种利好。 iPad Air除了11英寸,还增加了13英寸版本,满足了“大屏党”的胃口,而在处理器上延续了“落后一代”的惯例,从M1升级至M2芯片。 巨头针锋相对 几乎同时举办发布会的两家公司,近期的表现截然不同。 由于股价下跌、销量下滑、被巴菲特减持,近年来,苹果公司被不少人唱衰,走得有些磕磕绊绊。 巴菲特的动向一直被市场当做投资风向标。今年一季度,巴菲特减持了约13%的苹果股票,一时间,苹果仿佛成了巴菲特“弃儿”。对此,在5月4日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表示,减持苹果是出于税收原因,因为投资获得了可观的收益,而不是基于对该股的长期看法的任何判断。即便减持后,苹果仍是伯克希尔投资规模最大的公司。 在巴菲特股东大会前一天,苹果公布了2024财年第二财季业绩,当季营收907.5亿美元,同比下降约4.3%;净利润236.4亿美元,同比下降约2.2%。iPhone在中国销量的下滑,被认为是影响苹果股价、收入的关键因素。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华为拿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出货量1170万部,市场份额为17%;苹果手机出货量1000万部,同比下滑25%,市场份额15%,位居行业第五。 从产品售价看,华为旗舰手机Mate 60系列、Pura 70系列跟iPhone 15系列高度重合,从6000元左右的入门款,到上万元的顶配版,每个价格区间都针锋相对。在手机的较量中,华为明显更强势,这从二者的售价就能看出来。 目前,华为Mate 60、Pura 70系列仍一机难求,少有价格优惠,而iPhone 15入门款在电商平台价格已降至4600元左右,较官方定价下调约1400元。可以说,华为卷土重来后,改变了高端市场的格局。 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Mate 60系列并没有在国外正式开售,当前的销量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这也是近期新发布的Pura 70系列未亮相迪拜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迪拜因自由开放的经贸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视为进军欧洲、非洲市场的关键枢纽。2023年12月,华为就已经在迪拜举办过新品发布会,加上此次发布会,被外界解读为华为意欲重新搭建经销渠道,为重返欧洲市场铺路。目前,Pura 70系列已经在马来西亚、欧洲开启了预售。 华为手机等产品重启海外市场的底气,除了来自突破“卡脖子”,还因为“钱袋子”鼓了。2024年一季度,华为总营收1785亿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557%。 AI变局,谁能遥遥领先? 除了争夺海外市场,华为、苹果未来的较量更看AI。 华为Pura 70一经推出,其AI功能就被网友推上了热搜,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强大的抠图功能。当用户拍了一张照片,又不想要照片上的一些画面时,可以用手指圈住,AI会将其抹除,并自动填补空白。从网友拍摄的实操视频看,Pura 70的反应速度、处理效果在同级产品中属第一梯队。 不过,这一功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玩坏了”:圈住女性胸口位置,这部分衣服就被P掉了。华为不得不紧急回应,这属于AI的漏洞,并迅速更新AI,禁止用户进行此类操作。 在华为线下门店,AI成了手机的重要卖点。在温州一家华为门店,Pura 70旁边摆放着一张高速旋转的光盘,肉眼无法看清光盘上的图案,但用Pura 70拍摄后,静置几秒,AI便还原出清晰的图案。这能大大提高用户在弱光、高速、手抖环境下的拍摄成功率。 在硬件配置已经堆到天花板、旗舰机型同质化的当下,AI成了手机厂商打破瓶颈的突破口。《豹变》在小米、荣耀、OPPO、VIVO等品牌门店看到,大模型成了标配,旗舰机型都搭载了AI功能,实现了人机智能交互、一键剪辑视频、生成文本等功能。 OPPO创始人兼CEO陈明甚至在全员信中称,AI手机将成为继功能机、智能机后,手机行业的第三阶段。2024是AI手机元年,未来五年,AI对手机行业的影响,完全可以比肩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 当国产手机争相进入AI时代时,苹果的AI产品有些姗姗来迟。在2月官宣停止造车后,苹果将不少造车工程师转岗至AI部门,加大对生成式AI的研发投入。新款iPad Pro成了苹果AI战略的先手棋。 iPad Pro之所以一反常规跳过M3、直接使用M4芯片,就在于AI。M4搭载了为AI量身订制的神经引擎,算力较M3提升10%—15%。神经引擎主要负责图形处理、面容解锁等机器学习部分,将使得搭载M4芯片的产品在处理这些任务时,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这些使用场景正是iPad的优势领域。 此前,每代M系列芯片的升级间隔约在一年半左右,M3芯片于2023年10月底推出,根据Canalys预测的时间表,M4系列芯片有望于2025年第一季度上线。此番M4提前上市,意味着苹果将加快AI应用的步伐。 今年2月,在苹果年度股东会上,苹果CEO库克对外界认为苹果在AI上掉队的观点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苹果多款设备由AI驱动,正在AI领域进行重大投资,认为生成式AI具有突破潜力。 此前,苹果已经发布了基于终端硬件的OpenELM模型,AI功能在手机本地运行被认为比ChatGPT等开源的大模型更能保护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而将硬件、软件、服务结合,一直是苹果的强项。 不过,《豹变》在走访中与经销商、用户沟通中了解到,目前用户购买手机,主要还是看摄像、芯片、屏幕等核心配置,AI是一个卖点,但不是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变量。由此看,AI的作用不在当下,而是未来的想象力。
谷歌掏中端机杀招:自研Tensor芯片+Gemini大模型,499美元起
编译 | 一支笔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5月8日报道,5月7日,谷歌发布新一代平价智能手机Pixel 8A,并在当天开启预售,预计在5月14日正式发售。谷歌承诺,Pixel 8A将提供内置VPN功能以及长达7年的安全更新。手机配备128GB的存储空间,并新增256GB的选项,但仅适用于黑曜石颜色。 据报道,与Pixel 8系列一样,Pixel 8A搭载了谷歌最新自研芯片Tensor G3,配备了8GB的RAM。这意味着Pixel 8A将具备去年谷歌旗舰产品首次亮相时展示的大部分软件功能。其中,“音频魔术橡皮擦”(Audio Magic Eraser)可以消除视频片段中不需要的声音,如警报声。“最佳照片”(Best Take)能非常高效地达到最佳的合影效果,让照片中每个人的面部看起来都不错。此外,通过“魔法编辑器”(Magic Editor)功能,用户还可以移动拍摄对象,并使用软件生成背景来填充空间。 除了出色的性能和长期的软件支持,Pixel 8A在屏幕方面也进行了升级。Pixel 8A保留了与前代相同的6.1英寸屏幕尺寸,但搭载了一种谷歌称为“Actua”的新型OLED显示屏。这种新型OLED面板据称比Pixel 7A的峰值亮度高出40%,最高可达2000尼特(HDR为1400尼特)。此外,它还支持120Hz的刷新率,以实现更加平滑的滚动体验。 谷歌称Pixel 8A为“500美元以下最好的智能手机相机”。该设备配备了64兆像素主摄像头、13兆像素超宽摄像头、13兆像素自拍摄像头,为用户提供出色的拍摄体验。同时,谷歌还引入了“自然色调”(Real Tone)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更准确的图像处理算法,使不同肤色在视频拍摄中更加真实地呈现。 在Pixel 8A手机设计方面,谷歌对该设备的盖玻璃做出了一些调整。Pixel 8A采用的是康宁公司于2013年推出的第三代大猩猩玻璃,其背面则采用了哑光塑料复合材料,并配有哑光铝框。谷歌称,手机外壳和相机杆均由100%可回收的铝制成,其后部的塑料则含有76%的可回收材料。手机依然具备IP67级防尘防水功能,因此,即使在游泳池或雨中也可以安心使用。 此外,Pixel 8A的电池容量增加至4492毫安,谷歌声称这将比7A提高15%的电池续航时间。用户可以通过Qi标准进行无线充电,也可以使用随附的USB-C电缆。 除了硬件方面的优势外,Pixel 8A还整合了谷歌的Gemini Nano大型语言模型。一旦启用Gemini Nano,用户可以在特定的设备上使用AI功能。谷歌提到,Gemini Nano功能将在未来的软件更新中提供,但Pixel 8A默认使用Google Assistant作为助手,不过用户可以轻松将其替换为Gemini助手。 结语:Pixel 8A发布,谷歌有望巩固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 当前,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智能手机品牌竞相推出新产品以吸引消费者。在此背景下,5月7日,谷歌Pixel 8A手机面世,这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在购买智能手机时的选择范围。 Pixel 8A的亮点之一在于长达7年的安全更新承诺,这一承诺也彰显了谷歌对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重视;而搭载的Tensor G3芯片和Google AI功能,则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智能化的使用体验;在摄影能力、设计环保性以及电池续航方面,Pixel 8A也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全面的选择。 随着Pixel 8A的问世,谷歌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智能手机技术的持续创新和进步,以及智能手机市场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OpenAI媒体管理器明年投用!识别内容版权,允许创作者退出AI训练
编译 | 庞小春 编辑 | 香草 智东西5月8日消息,昨日,OpenAI宣布正在开发一款名为媒体管理器(Media Manager)的工具,旨在让创作者能够更好地控制其原创内容在生成式AI训练中的使用方式。OpenAI可以通过媒体管理器识别内容创作者的作品,并按照他们的要求将这些作品纳入或排除在AI研究或训练之外。 OpenAI计划2025年之前将该工具投入使用,可能会通过公司最近加入的C2PA(内容来源和真实性联盟)的行业指导委员会,联合创作者、内容所有者和监管机构共同制定一项标准。OpenAI在公告中写道:“作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此类工具,媒体管理器需要大量的学习研究,来帮助我们识别多个来源的受版权保护的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并反映创作者的偏好。”并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推出更多的选择和功能。 无论最终采用何种形式,媒体管理器似乎都是OpenAI对其开发AI的方式日益受到批评的回应,即严重依赖于从网络上收集公开可用的数据。最近,包括《芝加哥论坛报》在内的八家美国著名报纸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对OpenAI提起诉讼,指控其窃取文章用于训练生成式AI模型,并且在没有补偿或署名的情况下商用。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大模型,通常都是利用来自公共网站和数据集的大量数据进行训练。这些生成式AI公司认为,基于公平使用的法律原则,他们有权从公共数据中获取并用于模型训练。但并非所有人都这样认为。 事实上,OpenAI认为,如果没有版权材料,就不可能创建有用的AI模型。但为了回应批评人士,并在未来的诉讼中为自己辩护,OpenAI已采取措施,与内容创作者达成妥协。 去年,OpenAI允许艺术家“选择退出”,对于他们不希望用于训练图像生成模型的数据进行删除。公司还允许网站所有者通过robots.txt标准对其网站内容进行指示,选择是否可以用来训练AI模型。 OpenAI将继续与新闻机构、媒体库、问答网站等海量数据管理者签订许可协议,但一些内容创作者表示,OpenAI做得还不够。艺术家们认为OpenAI的图像选择退出工作流程太过繁琐,对于要删除的图像都需要提交单独副本以及描述,并且OpenAI为授权内容支付的费用也相对较少。另外,OpenAI也在公告中承认,公司目前的解决方案无法解决创作者的作品在其他无法控制的平台上被引用、二次创作或转发的情况。 除了OpenAI之外,其他大模型公司也正在尝试为生成式AI构建来源标注和选择退出工具。初创公司Spawning与其合作伙伴Stability AI和Hugging Face等共同构建了一款应用程序,可以识别和跟踪机器人的IP地址以阻止抓取尝试,并且提供一个数据库,艺术家可以在其中注册自己的作品,阻止AI供应商用于大模型训练。Steg.AI和IMATAG公司也通过应用人眼无法察觉的水印来帮助创作者建立图像的所有权。另外,芝加哥大学开发了一种名为Nightshade的工具,可以使AI图像生成器无法使用未经许可的图像进行训练。 结语:OpenAI推出媒体管理器,助力AI训练数据应用规范化 AI大模型严重依赖大量公开可用数据,其使用方式容易侵犯内容创作者的知识产权,OpenAI推出媒体管理器,使内容创作者能够控制其作品在AI研究和训练中的使用方式。 作为AI大模型引领者,OpenAI这一做法或许会助力AI训练数据应用走向规范化,加快AI大模型迭代升级。
OpenAI推出图像检测新工具!可检测DALL·E 3生成图像,准确率达98%
编译 | 长颈鹿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5月8日消息,5月7日,OpenAI宣布推出一个面向文生图模型DALL·E 3的图像检测分类器,该工具能帮助用户识别AI工具生成的内容。据内部测试,该工具识别DALL·E 3生成图片的准确率达到了98%。 此外,OpenAI称为了应对图片内容是否真实的挑战,公司希望与业界各方机构一起采用、开发和推广开放标准。据悉,OpenAI昨日开放了图像检测分类器的API,希望通过技术共享来提升数字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5月7日,OpenAI宣布加入C2PA(内容来源和真实性联盟)指导委员会。C2PA是一个开放数据标准,其元数据(Metadata)可用以追踪数字内容的初始来源。同日,OpenAI和微软宣布推出200万美元的“社会韧性基金(Societal Resilience Fund)”,用于推动人们对AI技术的认知。 一、OpenAI加入数字内容认证机构,助力鉴别AI生成内容 OpenAI在5月7日加入了C2PA指导委员会,由多家机构共同开发的C2PA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数字内容认证标准。这个标准可以协助用户确认内容的来源,即鉴别一张图是直接由相机拍摄的照片,还是通过像DALL·E 3这样的文生图工具创作的作品。 ▲添加了C2PA元数据的DALL·E 3 今年2月7日,OpenAI在ChatGPT和OpenAI API中为DALL·E 3创建的图像嵌入了C2PA元数据。据悉,OpenAI即将推出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也将集成C2PA元数据。 OpenAI称用户无法轻易伪造或修改C2PA元数据。无论内容被如何传播和使用,其元数据都将保持不变,C2PA等标准能够提供关于内容来源和真实性的可靠信息。 OpenAI和微软于5月7日共同设立了一个资金规模为200万美元的基金,这个基金的目的是加强人们对AI的理解,以及推动人们理解和接受数字来源标准。这个基金支持的组织包括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国际IDEA联盟,以及相关的AI合作伙伴。 OpenAI称实现内容真实性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平台、内容创作者和处理者需协作保留元数据,以确保内容来源的清晰,从而建立更真实的数字生态系统。 二、OpenAI自研图像检测工具,准确率约达98% 为了增强数字内容的完整性,OpenAI在推广C2PA认证标准的同时还在自研一款图像检测分类器。该工具有助于抵制删除或篡改内容真实来源的行为。 图像检测分类器可以识别出压缩、裁剪、更改饱和度/颜色、去除水印等常规图片操作。OpenAI称,图像检测器在内部测试中,能正确识别约98%由DALL·E 3生成的图像,有约0.5%的概率会将非AI生成的图像误判为AI生成。但其在区分DALL·E 3生成图像和其他AI模型生成图像方面性能较低,约有5-10%的误判。 OpenAI的图像检测分类器现已向AI实验室和AI初创公司开放申请,公司希望通过业内集体协作共同完善图像检测技术。 OpenAI还在其语音模型Voice Engine中引入了音频水印技术,目前处于产品预览阶段。 结语:AI强企斥资普及AI知识,发展可识别数字生态 OpenAI正积极参与构建一个标准化、可信赖的数字内容生态系统。其不仅加入C2PA指导委员会并集成C2PA元数据于DALL·E 3中,还正自研图像检测分类器。 OpenAI与微软共同推出的“社会韧性基金”进一步凸显了OpenAI对于普及AI知识、提升公众对AI技术认知的承诺。 OpenAI的这些努力将使AI生成内容向更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我们也希望有更多AI企业间技术共享、开放合作的行为来构建一个更加真实和可信的数字世界。
前销冠iPhone,跌出前5
作者|孙鹏越 编辑|大 风 缺席18个月的iPad终于出新了! 北京时间5月7日22点整,苹果公司正式发布新款iPad系列,iPad Pro和iPad Air分别迎来更新。 苹果CEO蒂姆•库克在发布会现场表示:“这是iPad自推出以来最重要的一天。” 新款iPad 虽然库克如此郑重其事,但显然iPad家族在苹果公司整个业务体系中,占比并不高。能抗住苹果公司大旗的,永远都是iPhone。 不幸的是,现在的iPhone早已经不是曾经的“手机扛把子”。 在2024年Q1季度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苹果以13.7%的市场份额跌出了前五名,加入“others”(其他)行列。 这对于苹果来说,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在去年,IDC数据统计,苹果卖出2.346亿台,量占到市场份额的20.1%,取代三星成为2023年销量最高品牌。 一年时间,天翻地覆,iPhone跌掉了底裤。 集体下滑的苹果业务 在新的一年里,苹果硬件出货量不停地跌跌跌。 最令苹果肉疼的是,自家顶梁柱的核心业务,iPhone15系列,在中国大陆地区出货量大幅度暴跌。 5月6日,市场调研机构TechInsights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Q1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6330万台,同比增长1%,结束了连续11个季度的下滑;其中,苹果以13.7%的市场份额跌出了前五名,加入“others”(其他)行列。 市场份额前五的品牌均为中国本土厂商,依次是:OPPO/一加(17.1%)、荣耀(16.7%)、华为(16.6%)、vivo(16.1%)、小米(15.0%)。 唱衰苹果的市场调研机构不止一家,最知名的Canalys在4月26日同样发布一份报告,在2024年Q1季度,苹果在头部手机厂商中跌幅最大,以1000万台的出货量排名第五,同比下降25%。 来源:网络 苹果公司在5月3日凌晨发布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截至2024年3月),具象化暴露出目前iPhone业务下滑的事实。 据财报显示,本季度苹果公司实现营收908亿美元,同比下滑4.3%。最核心的iPhone业务收入460亿美元,同比下滑10.5%;iPhone出货均价为917美元左右,同比下滑1.3%。 用一句话来总结如今的苹果iPhone业务,就是卖的少了、也卖的便宜了。 除了iPhone之外,连续18个月未更新的iPad家族,业务收入56亿美元,同比下滑16.7%,低于市场一致预期(59.1亿美元)。 在2023年,iPad业务就已经展现出颓势,全年卖出899.5万台iPad,同比下降10%,是所有平板品牌中下跌最大的一个。 苹果硬件业务下滑非常严重,除了Mac业务同比增长3.9%之外,iPhone、iPad、可穿戴等其他硬件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不再先进的iPhone 曾经的iPhone被誉为手机界的“性能天花板”,每一代A系列SoC都是一整年讨论的热点,安卓阵营集体追赶的目标。 自从苹果开始对iPhone进行分级,iPhone就彻底失去了“性能先进”的概念。 从iPhone14系列开始,普通版本只使用上一代SoC,Pro系列才使用最先进的A系列SoC。这一举措虽然帮助iPhone业务提高了毛利、增加了产品分级的购买意向,但消费者的口碑无疑是崩塌了。 《华尔街日报》就曾专门报道过,iPhone在大中华地区的“失宠”:“中国的一些消费者,不再将苹果的旗舰产品视为技术最先进的产品”、“华为在相机、电池续航、电话信号等方面,有优于苹果的表现”。 的确,在过去一年,华为Mate60系列和Pura70系列带来的超聚光伸缩摄像头、北斗卫星通信、玄武构架、昆仑玻璃等硬核技术,已经把智能手机内卷程度拉高好几个档次。 还在使用60hz屏幕的iPhone,直接和“落伍”挂钩。 除了硬件配置之外,AI在智能手机领域也是无法避开的“必选项”。 从去年的华为Mate60系列首次“登机”盘古大模型以来,各大手机品牌玩家不约而同押宝AI,或内置AI大模型、或搭载AI语音助手。 和苹果对抗多年的三星,直接将AI视为超越苹果的关键底牌。 三星Galaxy S24系列 高通总裁兼CEO克里斯蒂亚诺·阿蒙(Cristiano Amo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4年将成为全球AI手机元年,生成式AI正在“非常快”的进入手机。 Canalys预计,到202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中的5%将是AI手机,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45%。 在“AI=先进”这个全网公认的定论影响下,中国手机厂商从未缺席过AI的浪潮。 除了华为盘古大模型之外,目前,小米手机宣布搭载全球首套AI大模型计算摄影架构Xiaomi AISP;“蓝绿大厂”vivo和OPPO,推出了蓝心大模型和安第斯大模型,直接接入自研系统OriginOS 4.0和ColorOS 14;荣耀推出AI全场景操作系统MagicOS 8.0和魔法大模型。 不得不说,虽然手机端侧AI大模型对于普通人来说,使用感并不强。但AI最大的用途,是制造销售噱头,增加商品卖点,促使消费者更换手机。 毕竟在最近几年里,不论是iOS阵营还是安卓阵营,都集体陷入了瓶颈期,各大品牌除了日常升级SoC、摄影头、屏幕等硬件之外,再无令人眼睛一亮的颠覆性创新。 创新力匮乏意味着同质化严重,手机功能沉冗且大同小异,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已超过31个月。整个手机市场的出货量,达到了十年以来的最差水平。 而上一次智能手机的“换机热”,还要追溯到5G时代的来临。 这也是AI存在的最大意义:刺激用户消费。 落后AI的苹果还有两个底牌 在手机端侧AI大模型火热一年后,苹果才醒悟过来,主动放弃造车项目,专注于AI领域,频频在市场放出自己AI进程。 从2023年开始,苹果连续收购了30多家AI初创公司,是科技巨头中收购数量最多的一位。 知名苹果爆料专家郭明錤此前报道,预估苹果2024年将花费47.5亿美元购买超过2万台服务器,以支持其AI技术发展,这一资本开支远远超过2023年的6.2亿美元。 花钱砸人、花钱砸设备,可见苹果公司对于取得AI领先地位的决心之大。 不过对比微软、英伟达、谷歌、Meta这些AI头部玩家来说,苹果无疑就像个刚刚学习走路的婴儿。甚至在AI领域,苹果可能还不如三星。 利用AI来提高苹果所有硬件设备的出货量,对库克所说是长远计划,也是必选项。库克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管iPhone、iPad、Mac,还是Vision Pro,我们都希望将AI引入其中。” 苹果CEO库克 但是长期计划对于眼下的苹果困境并无帮助,想要提高iPhone业务的整体出货量,还是得着手眼下。 还好苹果还有两个杀手锏,就是即将到来的618和9月新品发布会。 从2022年开始,618电商大促就成了苹果全年最低价的折扣日,在各大电商平台的手机销量榜单上,iPhone系列都能占据前三甲。 打折促销在任何时候都是提高出货量的最优解方案,相信在今年618之后,苹果iPhone的出货量会有极大的提高。 第二个杀手锏,就是每年9月份左右,新iPhone的发布会。 即将到来的iPhone16系列噱头十足,据说可能会搭载谷歌Gemini大模型和OpenAI ChatGPT。 如果消息属实,那么iPhone16系列将会是近些年最具卖点的苹果产品。
曝小米14系列4月销量飙升 环比增长约30% 远超13系列
小米数字系列旗舰手机凭借卓越性能和创新设计,已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5月8日,CNMO注意到,有数码博主透露,小米14系列的销售表现强劲,不仅4月份的销量环比增长约30%,而且与小米13系列相比,销量更是上涨了约40%,这一成绩甚至超越了小米13系列在去年618大促期间的销量。 据该博主之前的爆料,小米14系列的激活量已接近500万台。自去年10月31日上市以来,小米14系列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骄人的销售成绩,截至11月10日,总销量已经达到了144.74万台。雷军此前曾表示,他相信小米14系列的销售会超过小米13系列,但没想到会超出这么多。 此外,小米集团计划在本月23日公布其第一季度的财务业绩。根据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小米一季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势头强劲,但由于元器件价格的上涨,毛利率可能会出现环比下降的情况。根据Canalys的数据,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了33%,达到了4070万台,市场份额也提升了3个百分点,达到了14%,位居全球第三。 瑞银也预计,小米在第一季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增长31%,达到3990万部,产品均价与去年同期持平,但毛利率可能会环比下降1.9个百分点,但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同时,瑞银还预计小米的IoT及家居生活消费业务收入将同比增长21%,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毛利率将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至19%,环比也上升5.1个百分点。
vivo X100 Ultra手机前摄搭载JN1传感器,4K60帧拍摄、自动对焦
IT之家 5 月 8 日消息,vivo 产品经理韩伯啸在微博上透露,vivo X100 Ultra 自拍也是“顶级”,行业旗舰用来做后置长焦和广角的,vivo 用来做前置,还带自动对焦。上一次 X 系列前置“登顶”已经是八年前的事情了。 在与评论区的互动中,他表明 vivo X100 Ultra 手机前摄将采用 JN1 传感器(感光面积 1/2.76 英寸,五千万像素),并称这款传感器“效果好,尺寸合适,算法成熟”。 他还提到,此前的 3200 万像素传感器经过像素四合一之后只有 800 万像素,再按视频比例裁切以后达不到 4K 分辨率,靠插值才能做 4K。而 JN1 有五千万像素,可实现真 4K60 前置。 他还表示目前 vivo 的前置“登顶”任务交给 S 系列(IT之家备注:2021 年发布的 vivo S12 Pro 前摄传感器为三星 JNV,与 JN1 尺寸相同,均为 1/2.76 英寸),由于定位不同,X100 Ultra 只能竭尽所能给好的。 vivo 影像新蓝图暨 X 系列新品发布会将于 5 月 13 日举行,vivo X100 Ultra 预计搭载高通骁龙 8 Gen 3 处理器,影像是这款新机一大亮点。该机搭载 2 亿像素蔡司 APO 超级长焦,号称为“1/1.4 英寸行业最大底长焦”,拥有 f / 2.67 光圈,物理焦距 22.48mm,高像素模式可以输出 12888 x 16320 分辨率。此外,该机还有 50MP LYT-900 主摄加持。
特斯拉自动驾驶宣传涉嫌欺诈?消息称美国检方展开调查
IT之家 5 月 8 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三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检方正在调查特斯拉公司是否存在通过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其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来实施证券欺诈和电信欺诈行为。 图源 Pexels 据IT之家了解,特斯拉的 Autopilot 和 FSD 系统虽然能辅助驾驶员转向、刹车和变换车道,但并非完全自动驾驶。尽管特斯拉警告司机要时刻准备接管驾驶,但美国司法部正在审查特斯拉和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此前的一些言论,这些言论暗示特斯拉的汽车可以实现自动驾驶。 美国监管机构也一直在对数百起启用 Autopilot 的特斯拉汽车发生的事故,包括致命事故,展开独立调查,并促使特斯拉进行了大规模召回。 消息人士称,调查人员正在探索特斯拉是否通过误导消费者其驾驶辅助系统功能从而实施电信欺诈(一种涉及州际通讯欺骗的犯罪行为)。其中两位消息人士还表示,检方也在审查特斯拉是否存在通过欺骗投资者实施证券欺诈的行为。 另据一位消息人士透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也在调查特斯拉向投资者陈述的驾驶辅助系统功能。 特斯拉去年 10 月披露,司法部曾要求其提供有关 Autopilot 和 FSD 的信息。 这项调查本身并不代表特斯拉一定存在过错,可能的结果包括刑事指控、民事制裁或不采取任何行动。消息人士之一称,检察官离决定如何处理此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部分原因是他们正在筛选特斯拉响应传票提供的海量文件。
vivo多款新机充电规格曝光 “灭霸”只支持30W无线充电?
【CNMO科技消息】不久前,vivo已经官宣了将在5月13日晚召开新品发布会,届时将会带来vivo X100s系列等在内的多款新机,这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无疑是vivo今年的顶级影像旗舰vivo X100 Ultra了。 vivo X100s 5月8日,有数码博主又放出了vivo多款待发布新机在电池和充电方面的信息。其发文称:“DX3+ 5160mAh+120W DX3+ 5100mAh+100W DX3+ 5400mAh+100W+50W、S8650 5500mAh+80W+30W”。虽然其并没直接说明,但是根据其公布的消息猜测,上述四款机型应该分别为iQOO Neo9s pro、vivo x100s、vivo 100s Pro和vivo X100 Ultra。 在上述四款机型中,前三款均搭载联发科最新发布的天玑9300+芯片,由于CPU频率的提升,在性能方面相比天玑9300略有提升。而有着“灭霸”之称的vivo X100 Ultra则搭载骁龙8 Gen3移动平台(代号SM8650)。 vivo X100 Ultra 在电池和充电上,消息称iQOO Neo9s pro搭载5160mAh,配备120W有线快充,而vivo X100s系列则分别配备5100mAh和5400mAh电池,均支持100W有线充电,而Pro版还支持50W无线充。最让人有些意外的还是vivo X100 Ultra,其虽然搭载了5500mAh大电池,不过有线和无线充电功率相比X100s Pro还退步了,分别只有80W和30W。看样子vivo为了该机的影像模组,在充电方面还是进行了妥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内容仅为前期的曝光,最终的充电规格还得以发布会当天的情况为准。
北京车展惊到老外:中国电动车出海的话 本国汽车产业很难抵抗
快科技5月8日消息,2024北京车展已经落幕,此次车展上的海外人士猛增,让不少网友以为是来到国际车展。 并且,此次北京车展的规模之大,新车之多,以及技术之超前,也让一众外国朋友感到震惊,海外汽车媒体也纷纷发表了对北京车展的看法,有媒体对此进行了盘点。 美国知名杂志《名车志》指出,中国由于民族自豪感的提升,本土品牌正在迅速崛起,尤其是小米SU7,成为多家媒体盘点新车的对象。 而且,中国车企正在推出一款又一款价格实惠的新能源汽车,最便宜的低于6000美元,这样的价格,对海外车主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科技媒体TechNode则发表了《2024北京车展:全球汽车制造商与中国巨头的电动汽车对决》,称中国汽车巨头,正在主导国内汽车向电动汽车的重大转变。 另有媒体表示,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更多车企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这让欧美都开始担心,中国更便宜的进口车,可能会摧毁他们的汽车产业。 为此,欧盟也正在考虑,是否对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征收更多的关税。 不过,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额外关税的做法,很难得到德国的支持,因为汽车工业是德国工业之本,且中国是德国BBA等品牌的最大消费市场,一旦欧盟对中国汽车征税,德国在中国的汽车产业,也难免会不被波及。 此外,像大众、Stellantis这样的跨国公司,他们在中国市场采用了“打不过就加入”的策略。 分别向小鹏、零跑等中国新能源车企,寻求技术支持,以及通过股权交易的方式,实现深度合作。 总而言之,对于海外汽车品牌来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时,外资品牌已经开始感到力不从心。
资本不相信燃油车了
作者 | 悦芹 编辑 | 唐飞 疫情后首年,汽车行业迎来巨大挑战。 上游,电池原材料磷酸铁锂产能过剩,智能座驾、电池、自动驾驶等新技术亟待突破;中游,价格战内卷,销量跟不上产量,行业洗牌或将在未来几年持续上演;下游,车桩比虽快速下降,但利用率不足10%,大开大合地新基建扩张也被迫回归冷静。 融资市场上亦能窥伺一二。经历过去几年的“野蛮增长”后,2023年汽车行业并购交易总金额下跌31%至2479亿人民币,并购交易数量锐减18%。 具体来看,仍旧是热门细分赛道得到资本的青睐和关注:3家过百亿交易来自赛道领跑者、电池/自动驾驶领域交易数占上游并购案例近50%、电动化汽车交易数及金额双双领跑整车市场…… 不过,如何将优势转化为胜势,是2024年横亘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所有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百花齐放,竞相构筑竞争壁垒 根据普华永道《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活动回顾及未来展望》,2023年汽车零部件前10大交易中,来自电动及智能驾驶相关领域的企业超过8笔,云晖科技、科达利、赣锋锂电等赛道龙头均获得了超过20亿人民币的融资。 从资金流向来看,电动化、智能化仍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旋律。 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采用的电池主要分两种: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前者主要用于长续航的中高端车型;后者则因密度较小常见于中低端车型市场。 上文提到,磷酸铁锂产能过剩,前两年的快速扩张埋下了价格隐患——其价格从2023年年初的60万/吨跌至年底的10万/吨。 不过,产能过剩并不能阻碍电池技术的研发突破——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正成为电池企业和车企角逐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去年底,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多家电池厂商均发布了钠离子电池、极星和StoreDot共同研发半固体电池,吉利集团和卫蓝新能源亦成立专职团队研发固态电池。 电池之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雷军在发布小米汽车时亦谈到,在新能源电池能耗方面,小米可能需要3-5年才能追上特斯拉;蔚来CEO李斌在直播里实测新车实际里程,赚足行业及用户的关注度…… 图源:pexels 与电池技术不同,自动驾驶热度正逐渐褪去——L4级别的高阶自动驾驶商业化难以落地,叠加外部融资环境变化,行业正迈入一个冷静期与退潮期。 近年来,不少头部自动驾驶公司相继进行战略收缩,从L4降维至L2或L3,试图挖掘泊车、码头等特定场景下自动驾驶的营收。 不过,L4、L5自动驾驶真的遥不可及吗? 4月初,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将于8月发布Robo 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一石激起千层浪,行业困于自动驾驶商业化时,马斯克再次吸引了投资人的目光。 被国内网友称为“木头姐”的Cathie Wood认为,特斯拉股价将会在2027年达到2000美元。对比特斯拉目前的股价,意味着特斯拉要在未来3年翻个10多倍才能达到这个预期。 目前,特斯拉搭载的FSD(自动驾驶软件)版本已经达到V12.3.3。从海外用户试驾来看,相比于之前的自动驾驶,得益于无需经过AI识别后经程序决策执行,特斯拉看起来更像是“人”在驾驶了。 从技术上看,目前仍没有任何一个车企的自动驾驶能接近特斯拉的水平。 加速整合,活下来才有希望 整车赛道上,不少企业面临业务转型,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交易金额和平均交易额均有所下降。 不过,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度仍在延续。 具体到应用场景,新能源乘用车及商用车比例快速上涨,商用车交易金额较2022年增长近4倍;智能商用车市场交易金额较上一年翻倍。 去年,在新能源购置补贴终止的背景下,包括比亚迪、大众等十多家车企纷纷宣布对新能源汽车涨价。然而,作为实现盈利的外来势力,特斯拉宣布对旗下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降价,再次点燃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今年以来,比亚迪、五菱、长安、哪吒等多家车企纷纷选择调价跟进。 图源:pexels 另一边,中国本土 “二代”车企(如广汽埃安、东风岚图、上汽智己等)亦持续发力,销量获得大幅提升;而以华为、小米、魅族为代表的手机厂商也跨界加入造车行列,加剧了汽车市场的“竞争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家都加入价格战中,但除了特斯拉、比亚迪和理想成为三家盈利车企外,其余基本处于“卖一台亏一台”的尴尬窘境。 无法营收,就只能通过“化缘”,只要公司还能顺利融到资,企业就还能保持现金流存续经营。从2023年来看,跨境并购交易为整车制造市场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奇瑞、蔚来、零跑等车企均获得了来自海外的融资,为企业“活下来”提供可能性。 随着未来几年价格战进一步延续,一些基本面较弱的车企大概率会因为竞争压力过大而开始出现经营上的问题,市场或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合作共赢,解决投产矛盾 充电桩、换电站作为下游市场最受关注的一个赛道,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及保有量的上升,新能源基建也是备受投资人关注的宠儿。 截至2022年12月,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有量达到520.90万台,较2018年末保有量77.68万台的基础上增长6.7倍。 图源:pexels 不过,过去几年的基建扩张,也埋下了不少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车桩比(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为2.5:1,欧洲为15:1,美国为17:1,预计在2025年达到2:1,2030年实现1:1。 不可否认,充电桩的扩张确实加速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在全世界取得领先的一大因素。不过,现阶段国内充电桩的有效使用率不足10%,投产严重失衡,不少企业也需要通过融资造血而存活。 除了主营充换电业务的企业,如蔚来、吉利等车企亦在建设旗下的充电桩。需要承认,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充电桩客观上受到成本投入大,回本周期长等制约,在价格战和营收亏损的背景下,充电桩布局变得微妙起来。 对此,行业也在发生转变——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合作充换电,共建共用,提升充电桩的使用率,加速充电网络的生态布局。 去年7月,通用、宝马、本田、现代、起亚、奔驰和Stellantis等七家车企表示,计划投资至少10亿美元成立一家用于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公司,预期到2030年安装至少3万个快充桩。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充电桩都难以做到一家独大,合作共赢,或许才是新的出路。 扬长避短,出海寻觅新增量 前不久,美国财长耶伦(Janet L. Yellen)访华时多次表达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问题,被业内广泛议论。 乍看之下,原料产能过剩,汽车供大于求,价格战久战难息,这一言论似乎并无毛病。但是,我们也可以换个思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产能问题。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5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30万辆,占比达60%。出口方面,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全球出口汽车数量超过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将达到120万辆,同比增长83.5%。 若放眼全球,中国新能源产能不仅没有过剩,反而是全球推进新能源发展的一大助力。 对于深陷价格战的车企而言,既然国内“卷”,不如去海外寻找新增量。 图源:pexels 从布局来看,欧洲和东南亚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瞄准的两大市场。泰国正成为中国车企在东南亚主攻的阵地,如比亚迪、哪吒、长城、上汽等车企都已官宣在泰国建生产电动汽车的厂房;蔚来、小鹏则是将目光瞄准欧洲,在欧洲多个国家均设有销售门店。 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新能源出海仍是相当广阔的蓝海,但时间窗口也将会变得更加紧张——新能源理念正在全球盛行,各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恐会抬头。 以欧盟为例,去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曾提出希望对进口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核心原因是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泛滥”,会对欧洲电动车行业构成威胁。若此举真的落地,中国新能源车企面临的税率可能高达10%或以上,增加出海的成本。 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对欧盟27个成员国的电动汽车出货量略高于75600辆,同比下降19.6%。 双重压力下,引发了业内对于中国市场“电动车孤岛”的担忧。事实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但电动化、智能化和低碳化已成为当前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新能源汽车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并购向头部聚拢,境外IPO放缓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迫切需要自身的造血能力。找到技术壁垒、扭亏为盈以及市场增量的平衡点,否则,企业等来的,只会是破产和被收购。 换个思路,洗牌重组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出清。
零跑、奇瑞发票价原值回购!车市价格战背后:“保值回购”玩出新套路?
车市“价格战”玩出了新花样。 日前,网络上流传的一张海报显示,疑似有星途星纪元经销商推出“星途星纪元原值回购季”活动。从海报内容来看,零跑、奇瑞品牌可享发票价原值回购,用户或可以一次性拿走发票价格的等额现金,但海报中也表明,上述原值回购活动详情需要咨询星途星纪元销售顾问。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孙少军09)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海报内容向奇瑞控股相关工作人员求证,对方表示:“(我们)问了星途那边,(他们官方)没有出过这个(原值回购活动)。”星途品牌方面则在记者发稿前尚未回复。 有观点认为,上述星途星纪元“原值回购”活动或是以用户购买星纪元新车为前提,按此计算,经销商只需承担回购车辆发票价与最终转售成交价之间的差价即可,将本应用户承担的这一部分车辆折旧费用,作为其购买星纪元新车时的优惠。 倘若海报内容属实,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精真估联合发布的《2024年3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保值率报告),奇瑞的三年车龄保值率为55.2%,以新车指导价作为参照来推算,经销商“原值回购”一辆三年车龄的2021款奇瑞瑞虎8鲲鹏版290TGDI自动逐风+版,将承担约5万元的车辆折旧费用,用户则能以5万元的优惠购买星纪元ES车型。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事实上,车企将“保值回购”作为新车权益卖点并非新鲜事,尤其是对初期没有用户基盘的新势力品牌而言更是如此。早在2015年,特斯拉就曾宣布在中国推出“保值承诺”服务;2018年,造车新势力云度汽车推出“云度·回购π计划”,以三年六万公里内以50%购买价格回购客户车辆;2019年,威马汽车推出“威马Care+”服务,用户购买后可享受3年内61.8%的保值回购承诺。 而二手车作为非标品,其“一车一况”的属性决定了其“一车一价”的交易特征,甚至同品牌、同年限、同里程、同车况的二手车,价格也会因使用城市、过户次数、交易城市的不同而出现差值。 正是基于此,车企种类繁多的“保值回购”背后通常伴随着首任车主、里程限制、同品牌置换、附加金融服务等苛刻的享权条件。一方面,车企是为了使回购车辆尽可能地标准化,以贴合其承诺的保值率,减少残值处理时的亏损。另一方面则是平衡成本与利润的同时,提升车主的品牌认同和复购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愈演愈烈的新车“价格战”, 让MSRP(零售指导价)不再对二手车估值有着强参考意义,尤其是新能源车型,在三电系统成本降低,整体耐用性提升的趋势下,新车市场无规律、无预兆的高频率价格调整,直接影响到二手车的行情,保值率一直处于低位。据保值率报告,今年3月,国内插电混动、纯电动车型的二手车三年保值率分别为53.8%和52.5%,环比上个月分别下滑1.5%和2.3%。 对市场价格趋势的错判也导致了部分车企当初承诺的“高保值回购”出现兑付难的情况,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品牌。据上海长宁区消保委官方微信公众号4月22日发布的内容,上海市民庄先生被雷克萨斯提供的“高保值回购”政策所吸引,于去年7月在上海中升雷克萨斯4S店购入了一辆RZ系列纯电动车,厂家曾承诺,如果车主置换同品牌其他车型,一年内则能以购车价的90%回购,购买其他品牌车辆也有80%的保值率,但庄先生购买新车并交还旧车后,他的回购款却至今杳无音信,在内部系统中,庄先生车辆的回购进度也始终没有更新,上海中升雷克萨斯4S店方面对此表示无能为力,该门店经理表示,二手车价格与当初承诺的保价金额相差较大时可能会影响回购款的支付。 事实上,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降价潮,虽然降低了新购车用户的购买成本,但代价是令用户陷于对车价波动的患得患失,以及老用户二手车残值的大幅降低。例如2021款比亚迪秦PLUS DM-i尊贵型的售价为11.38万元,但如今秦PLUS DM-i荣耀版的起售价格已经降至7.98万元,这意味着2021款车主的二手车残值折损在一夜之间增加了3.4万元,而相似的情景还在新能源车主间不断上演。 有观点认为,在以价格战为主导的市场趋势下,新能源车或比以往更需要“保值回购”服务,但此前部分车企的服务条款中又充斥着门槛高、条件多、套路杂、难兑现等一系列问题。在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出台之际,如何在价格上保持竞争力的同时,解决新能源车主高拥车成本的痛点?成为车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汽车市场价格‘跌跌不休’是很不健康的。新车跌价,二手车价格也会同步跌,对不起之前的客户,也哄骗了现在的客户。”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俞经民向记者表示,相较割肉饲鹰式的“价格战”,上汽大众更关注品牌、服务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体验和价值,而新能源车主的拥车成本便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为此,上汽大众推出了ID.Care保值包回购计划,无论是全款购车还是选择分期付款的消费者,购买任何一款上汽大众ID.家族的车型,都可以同时选择ID.Care保值包服务,即车主在拥有车辆三年后,有资格享受高达原车价60%的保值回购服务。此外,不同于此前其他车企设置的“高门槛”,ID.Care保值包回购计划设置的条件较为宽松:只需保证三年内累计行驶里程不超过9万公里,且累计理赔金额不超过车价的30%。 从市场反馈来看,ID.Care保值包回购计划对销量的促进作用也不亚于“降价战”。根据官方数据,今年4月,上汽大众大众品牌新能源车销量超过1万辆,同比增长56%。有观点认为,ID.Care保值包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市场反馈,一方面是其设置的回购条件展现出了诚意,且更贴合用户实际用车情况。另一方面则源于上汽大众等主流合资车企背后的公信力和口碑。 “汽车是一个耐久的消费品,不像电子消费品一样,只有车厂主动承担这样一个义务,包括二手车市场的管理,提前介入二手车市场,才能让消费者以最低的拥车成本拿到最新技术的产品。”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向记者表示。
小米汽车后招:雷军的“规模经济学”
撰文/ 陈邓新 编辑/ 李 季 排版/ Annalee 小米汽车,交出首份成绩单。 2024年5月初,小米SU7公布了交付首月的销量为7058辆,而最新公布的锁单量为88063辆,其中女性购车占比为28%、BBA车主占比为29%、苹果用户占比为52.5%。 与之对应的是,“小米汽车已布局7款车型”“小米汽车增程产品定义对标理想”等谣言也浮出水面,官方立即予以否认。 尽管如此,互联网依然流传小米汽车后续车型的消息。 外界对小米汽车谋新的猜测,为何乐此不疲?小米汽车迟早要出后招,对行业影响几何?未来,小米汽车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三年推出三款车型? 小米汽车不是在辟谣,就是在辟谣的路上。 小米SU7发布前后,先是围绕价格谣言不断,之后自研成为另外一个造谣的“重灾区”,以至于雷军站出来表态:“关于小米汽车,有非常多谣言和黑稿,我们会及时澄清。” 而近来,关于小米汽车的后续车型,则成为辟谣的重点。 《第一财经》报道,小米汽车已开始新平台的开发工作,该平台将采用增程式混动的动力总成,三款已规划产品均为SUV车型,定位家庭用车,“上述三款车型对标理想L7、理想L8、理想L9,在同一平台架构上通过轴距以及座位数的改变,进行产品区隔,但售价区间会比理想产品更低”。 对此,“小米公司发言人”官方微博表示该信息完全失实。 事实上,增程式混动技术虽然是行业的主流方案,引得理想、问界、零跑、哪吒等新势力车纷纷布局,却并非小米汽车的“菜”。 关于此,官方其实早有定论。 2024 年 1 月 10 日,小米汽车发布了《小米汽车答网友100问(完结篇)》里,官方 Q&A 中的第七十五个问题里回答了“目前没有 SU5。在未来数年里,也没有增程车型”。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日前表示:“小米汽车正在集中精力狠抓产能,提升小米SU7的交付和对用户的服务体验改善工作。” 尽管如此,外界的猜测并没有停止。 这其中,36氪的报道尤为引人瞩目:小米汽车第二款新车定位纯电SUV,这款车预计于2025年上半年推出,第三款车的初步定位在15万元级,预计于2026年推出。 不过,上述消息没有得到官方回应。 一名市场人士告诉锌刻度:“小米的当务之急是产能爬坡以及产品交付,但不影响产品规划同步进行,站稳脚跟之后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是大概率事件。” 定价策略为后招预留了空间 其实,外界对小米汽车的后招如此关注,与超预期息息相关。 相当长一段时间,质疑“小米汽车来晚了”的声音持续不断,甚至官方也不回避这个敏感的话题。 雷军曾坦承:“汽车行业复杂度之高、投入之大、周期之长、容错率之低,目前业内的主流选手比我们早出发至少6年,作为一个后来者,我们必须保持谦逊,保持敬畏,全力追赶,才能胜出。” 然而,销量打败任何质疑。 “小米SU7上市即大火,销量比预期高出了三到五倍。”雷军表示小米首款汽车很成功,“我们目前正在全力扩充产能,全年交付目标会超过10万辆。” 如此一来,“质疑雷军,理解雷军”成为共识。 那么,雷军定下干到全球前五的目标被外界认真看待,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丰富品类在所难免。 实际上,这并非空穴来风。 在2024年4月18日的抖音直播中,雷军与网友互动时表示:“(会不会做SUV)这个问题回答不了,需要保密。” 而与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播连线时又表示:“暂时没有(做越野车的)计划,长城越野车做得挺好,小米进汽车行业应该与所有同行一起合作,一起把产业做大,而不是每件事情都去做。” 种种迹象表示,出圈的小米汽车不会止步。 毕竟,人气即买气,小米汽车当下并不愁卖,而是不够卖,自然有了不怕竞争的底气,从而与更多车企过招是早晚的事情。 一名私募人士告诉锌刻度:“小米SU7的定价逻辑是兼顾高颜值、高品质与高性价比,虽然成为全民神车,却无法同时满足全民的所有需求,例如不少用户既要极致的审美,也要极致的性价比。” 上述私募人士进一步表示,小米汽车的定价策略为后续产品留足了以高打低的空间,切入更主流价位的汽车市场并非不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小米汽车如若要成为汽车“智能时代”的新标杆,单单一款车型难以承受如此重任,产品矩阵才契合其“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 简而言之,小米汽车是其智能生态圈的重要一极。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米全球授权专利数超过3.7万件,其中人工智能领域超过1500件、智能驾驶210多件,正在申请的有3万件。 超预期不意味高枕无忧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汽车有无后招尚没有定论,但其颠覆车圈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传统油车的日子更难过了。 相当长一段时间,传统油车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且不少人认为传统车企底蕴深厚,一旦全力非造车新势力可比,基本盘用户可以无缝切换。 现实却是传统品牌一发力,国产新能源汽车卖得更好了。 在小米汽车交付的首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跨越了50%的门槛,成为了“多数派”,以续航里程、百公里加速、智能驾驶、OTA迭代为价值量尺重塑了消费的心智。 对此,雷军表示:“小米 SU7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做到了破圈,成功让更多人了解电动车,并购买了电动车。” 此背景下,即使BBA也难以招架。 譬如,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奔驰累计销量超16.81万辆新车,同比下降约7%;宝马(含BMW和MINI品牌)累计销量为18.75万辆,同比下滑3.8%…… 《2024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透露:“对外资传统高端品牌而言,单纯依靠品牌认知无法阻止客户的单向流失。以当前持有高端品牌汽车(持有时间超过三年),且正在考虑换车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有24%的德系三强豪车拥有者表示,他们目前的初始选单含有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另外一方面,学习雷军成为共识。 小米汽车成为互联网的流量高地,引得车企大佬纷纷下场学习,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等从幕后走向台前,通过直播等方式为产品代言,拉近消费者的距离。 一时间,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共同踏入“互联网营销”这条河。 对此,“车百智库”表示:“小米汽车是小米生态的延续,对于有过手机经验的雷军来说,将小米手机的出圈营销复制到汽车身上无可厚非。然而这套营销组合策略,是传统汽车厂商没有见过的招式,更加难以模仿。” 虽然如此,小米汽车也不能高枕无忧。 短期来看,泼天流量带来的交付压力,考验着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与组织的运营效率;长期来看,“新手保护期”之后消费者不会那么宽容,要保持节节攀升的势态,需要口碑持续、品类创新与售后保障共振。 总而言之,作为汽车行业的后起之秀,小米汽车一度成为被调侃的对象,如今却成为同行学习的“好榜样”,不过依然要保持敬畏之心,不能因为销量过于乐观,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前行。 这么来看,小米汽车还要承受更多的考验。
五一车市,谁在真正回暖?
相比4月份车市的平淡,五一黄金周,车市迎来“大爆发”。 理想五一假期订单量在2.3万辆左右,鸿蒙智行假期五天订单量1.1万辆,仅五一期间,理想订单量比鸿蒙智行高出2倍还多;特斯拉有回暖迹象,五一收获1.5万个订单,同样回暖的还有蔚来,假期订单量超7000;小米进入平售期,五一新增订单1.1万辆左右,比亚迪延续势头,新增订单近8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燃油车品牌,五一也有不错的表现。东风日产官方消息,五一假期共收获近2.2万个新车订单,一汽丰田新增订单1.3万个,一汽大众2.5万个。 多方面刺激带动汽车市场,五一车市爆发也说明了,在新车扎堆,各车企权益,以旧换新的刺激下,车市好势头或会持续下去。 理想L6“翻天”,特斯拉重回正轨,蔚来有惊喜 除比亚迪外,五一期间最出风头的就是理想了。 理想凭借L6的爆单,五一期间收获2.3万个订单,仅L6一款车,订单量就在2万以上。原因是,理想L6的首销权益截止日期是5月5日,在此之前订车的用户,能享受价值2万元的购车权益,包括5000定金抵扣1万元购车款,1万元特殊颜色或21英寸轮毂,以及价值5000元的7kW交流充电桩及安装服务。5月5日后,理想L6购车权益退坡,特殊颜色或轮毂的选装基金由1万元减少到5000元。 只因5000元权益退坡,理想在5月5日当天,收获了超1万个理想L6订单,可见新能源车购车权益对销量影响之大,与特斯拉3月底宣布涨价前的效果类似。 理想的竞争对手,鸿蒙智行,五一收获1.1万个订单。单车表现上看,新问界M5和4月份重新上市的智界S7成主销车型。刚刚陷入舆论风波的问界M7,表现相对沉寂。问界M9虽然4月份交付量破万,但鸿蒙智行五一畅销车型中,并没有M9。 特斯拉重回正轨,并不意外。近一个月内特斯拉新闻不断,从宣布8月份发布robotaxi开始,到平价车Model 2曝出,再到特斯拉全球降价,以及“王炸”级消息,FSD即将落地中国,特斯拉关注度正在回升,用户对其产品信心增加,也就不难理解特斯拉回暖的迹象了。 令人惊讶的是,蔚来五一期间订单量超过7000,达到其4月份销量的一半。蔚来爆单的原因,继4月份推出10亿元油车置换补贴后,五月份又推出“0首付”和2万元“以旧换新”专属补贴,再叠加此前推出的新BaaS方案,以ET5为例,采用电池租赁方式购车,最低仅22.8万元就能购得新车,蔚来再努努力,还未等乐道进入车市,蔚来品牌率先打开20万级市场了。 五一车市爆发,主要原因在于,新车扎堆上市,各家新能源车企给予不错的购车权益,以及以旧换新政策的跟进。购车权益上,上面介绍了理想L6,再看其直接竞争对手新问界M5,目前给出了下定即享3.7万元购车权益礼包,包括2万元城市NOA智驾包、1.2万元选配包、3000元购车优惠以及2000元前风挡隔热膜。再加上北京上海地区1万元的购车补贴,广州地区4000元到9000元不等的补贴,一线城市购买新问界M5,综合优惠权益接近5万元。 也就是说,理想和鸿蒙智行都是靠新车加持和优惠权益,叠出双层BUFF迎来爆发,特斯拉依靠利好政策和品牌力回暖,小米进入平销期,未来就看产能如何爬坡,蔚来各种权益叠加后,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 五一过后,优惠权益+新车等于销量这件事,还得加上个品牌力 不难发现,新能源车,也在向品牌化发展。 即使在技术路径和产品配置、用料上,出现了高度同质化,但新能源产品品牌力需求,正向着燃油车靠拢。 原因在于,新能源车企为品牌打上的标签,正在起到作用。比如我们探访多家鸿蒙智行经销商,销售统一话术都是,想买智驾新能源车,华为是首选,如果不在乎智驾,可以考虑其他品牌车型。探访理想直营店也同样,为家庭准备的大空间车型,当然绕不过理想汽车。特斯拉销售的表述就是,电动车技术层面,没有比特斯拉更稳定的。 也就是说,新能源车企的品牌力效应,正影响着用户的购车选择,这与此前用户仅通过产品配置和价格来对比车型的逻辑,不太一致。典型的案例是,定位中型SUV的零跑C16,满配不到20万的售价,相比竞品理想L6,价格相差5万以上,但受众群体却不一样。也就是说,即使零跑C16配置拉满,在品牌力的加持下,理想L6更受用户追捧。 此外,技术、产品更迭速度,也是决定新能源车企能否一直保持市场新鲜度的重要因素。比如五一期间的理想和鸿蒙智行,虽然理想L9有回升趋势,但理想L8和L7严重遇冷,取而代之的全是理想L6,理想此前为几款车规划的月销计划,如L9月销过万,L8和L7过1.5万,L6过2万的计划,现实却是,L6吞噬了L7、L8和L9的销量。 鸿蒙智行同样如此,新问界M7焕新时,订单节节攀升,问界M9发布时,订单增速能与问界M7抗衡,而新问界M5发布后,问界M7四月份交付量就出现明显下滑,取而代之的是问界M9加速交付和新问界M5的订单增加。 新能源车企最后拼的就是产能了。小米SU7发布之初,就表示其几天的订单量已经覆盖了2024年全年的产能计划,如果不想办法有效提升产能,小米SU7后面所面临的问题,或许就要跟当时的智界S7一样了。翻看一些汽车投诉平台,目前关于新能源车的投诉案例,两项较为集中的投诉,一是价格变动太快,二就是交付不及时的问题。 理想能在2023年取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产能爬坡非常丝滑。问界能一下冲上新能源车企头部位置,除了华为智驾赋能外,几个独立工厂给予的产能优势,也是一大原因。 结语 大部分主流车企假期都爆单了,但并不是对谁都能说一句“干的漂亮”。如果在车市大趋势向好的情况下,就要看各家之间的对比了。相对于自身而言,理想、特斯拉等车企可以用回暖来形容,鸿蒙智行等,相对此前的订单表现,这个假期并不算特别出彩。 销量好坏,看权益政策+新产品外,还要加上品牌力和交付能力了,以后对新能源车企的综合要求会越来越高,抢市场,不是单靠降价和营销了。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