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车圈拼刺刀,从周鸿祎坐到车顶上开始|凤凰车研所
凤凰网科技《凤凰车研所》出品 作者|老缅 编辑|董雨晴 今年的北京车展,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汽车行业竞争之激烈。当汹涌的人潮涌向雷军与周鸿祎,所有车企都不得不放下身段,向这泼天的流量妥协。 其实这几年,车圈的玩法也有了大不同,一个核心的变化,就是流量正在成为全新的武器。 4月23日消息,河北警方正介入调查理想汽车MEGA遭水军恶意攻击事件,事关MEGA上市期间,有三至四家车企涉嫌参与打压。消息提及,小鹏汽车一名中层员工正在配合调查。 水军,本就诞生自流量时代。 针对这一传闻,小鹏汽车当日下午火速在其官微上予以回应,称小鹏汽车也在积极配合警方对于供应商的调查,并强调自身也是网络水军的受害者,且已主动报案。 图|小鹏汽车微博回应 理想MEGA于3月1日上市,由于设计独特引发网络“恶搞”。3月11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在朋友圈发文称,“对于事件中存在的那些有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已经在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处理中。” 有趣的是,李想发文后,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还曾发声支援,他表示,“用光明反击黑暗,支持!去年我们年底也经历了巨大教训,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商场如战场,第一次知道了‘国防能力’的意义。” 然而,如今的矛头却直指小鹏汽车,不免让人觉得戏剧化。也无怪有网友调侃:车企间的商业竞争,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降价:真刀真枪的阳谋 日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指出,2024年第一季度车市降价规模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的六成,相当于2022年的降价总规模;从降价节奏来看,2023年的降价总体相对比较均衡,但2024年的降价在2月份和3月份都达到了超强的程度,其中:2024年2月份有25款车型降价,3月份有23款车型降价。 进入二季度,在惨烈的车市竞争下,叠加正在进行的北京车展等行业因素,4月份,车企降价再度呈现“规模作战”——据光大证券研报不完全统计,进入4月份,已有近40个汽车品牌官宣了优惠、补贴、降价等。 其中,特斯拉和理想堪称降价排头兵。4月21日,特斯拉中国宣布调整国内车型售价,Model3/Y、Model X/S四款车型售价均有下调,Model 3/Y两款车型国内最低售价分别降到23.19万元、24.99万元,均接近历史最低点。 图|特斯拉降价对比图(来源于网络) 4月22日,理想汽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2024款理想L7、理想L8、理想L9及理想MEGA将采用全新的价格体系,理想L9全系,以及L8、L7的顶配Ultra版本、中配Max版本均降价2万元;L8、L7的低配Pro版本降价1.8万元;旗舰MPV理想MEGA则降价3万元,起售价为52.98万元。 图|理想汽车官方微博 此外,同样归属鸿蒙智行的智界S7、问界新M5,虽然没有采取直接降价优惠的方式进行促销,但也实施了新的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体系,其中,问界新M5全系标配智驾,起售价 24.98万元,比上一代智驾版本足足降低了3万元。 在惨烈的价格战面前,车企也学会了大倒苦水。譬如小米SU7上市时,雷军就喊出“卖一台亏一台”的口号,余承东则在问界新M5发布会上强调“30万元以上的车型都在亏本卖”。 图|小米SU7 车企是否亏本暂且难以求证,但利润普遍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据中汽协统计,今年1-2月,汽车制造业营收 13714.5 亿元,利润总额586.9亿元,行业利润率仅为 4.3%。 也无怪车企会想方设法多卖出几辆车,更有甚者,部分车企在降价之余,还延伸出了新的竞争招数,比如截单。 截单:虎口夺食各凭本事 据红星资本局报道,智界S7已开始“截胡”小米SU7的订单:小米SU7锁单用户购买任意一款智界S7,付完尾款将直接在车价上抵扣SU7锁单不可退的5000元定金。 图|红星资本局微博截图 据相关报道,小米SU7上市以来,华为各大门店就推出了这项临时政策,将持续到5月底。 而除智界以外,另有媒体报道,蔚来线下也针对已下订小米SU7的消费者推出了相应补贴,且覆盖范围并不仅限于小米一家,也包括理想、小鹏等。 而相似的戏码,在去年四季度已经上演过一遍。彼时,问界M7订单大爆,理想部分门店火速推出了相应政策,只要是交了问界新M7定金的,拿着定金截图购买理想汽车可以报销定金。且承诺给其他车主的权益,改定车主也全部享有。 后续亦有报道指出,问界针对理想此举进行了回击,宣布将同样补贴从理想转单问界的用户。 《凤凰车研所》咨询了自媒体《科技数码说》负责人蒋为,后者表示,截单其实是很常见的销售转单技巧之一,并不是新鲜事。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等待很久且无法退还定金的用户而言,本身也是一种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消费者可以尽快提到车,已锁单品牌可以白得一台车的定金,转单品牌也能多卖出去一台车,获得实实在在的利润。 不过,截单行为本身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对车企销量带来显著提升,更多是一种展现车企诚意的“态度”之举,顺便蹭走一波流量——以智界截单小米为例,对于现阶段“纯度”极高的SU7锁单用户而言,总定价相似,仅额外补贴5000元的智界S7,并不能构成直接改定的吸引力。除非真的一刻也不愿再等的用户,且同时也非常属意智界S7,才能完美地匹配上述福利。 更何况,截单本身作为一种特定促销手段,也很容易引起非目标人群的反感——当普通消费者意识到自己必须比小米SU7用户多掏5000块才能买到智界S7的时候,他们必然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也会积极争取类似政策,而如果厂商不予提供,反倒可能因此劝退品牌真正的目标用户,得不偿失。 图|智界S7 这也是为什么,截单虽然并非新鲜事,却也并没有成为行业惯例的原因。《凤凰车研所》就此事询问了比亚迪等品牌的销售人员,后者表示,品牌暂时没有相关政策,一切优惠政策以官方为准。 而如果说截单是一件三方共赢的事情的话,那么水军的存在,显然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了。 水军:带节奏是唯一的使命 事实上,类似Mega事件中的网络水军,同样也已不是什么新鲜产物。 早在2018年,长城汽车就曾表示受到过某品牌的网络水军攻击。随后包括长城、奇瑞、华晨、比亚迪在内的8家自主品牌汽车公司共同成立“中国汽车行业自律联盟”,旗帜鲜明地反对“黑公关”和“黑媒体”,保护企业声誉和品牌。 在去年3月10日长城汽车智能新能源干货大会上,长城汽车更是宣布悬赏1000万元打击网络水军,发起“关于净化网络传播环境的行业倡议”,直指长期活跃在各类社交平台的“网络水军”现象。同年11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痛斥,部分品牌借舆论打压其他竞争对手,甚至使用水军散布负面消息。 此外,在去年7月,蔚来法务部官方微博也发文称,某人士在多个网络平台注册账号,累计发布了数万条蓄意抹黑、侮辱、污蔑蔚来、蔚来用户和蔚来产品的内容。 图|蔚来法务部微博截图 去年12月,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也在社交平台发文斥责部分同行恶意针对比亚迪,并最高悬赏500万元打击“诋毁抹黑”行为。 以上所指的网络水军,主要是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专业团队,一部分是小型工作室,但也不乏专业的公关公司。他们在接到汽车企业的雇佣后,往往会通过大量水军账号刷屏的形式,恶意炒作其它企业的负面新闻,以降低竞品声誉度,或在企业遭受某一负面舆情,如车辆自燃、重大交通事故、严重产品缺陷时,通过拉其它品牌下水的方式,“把水搅浑”转移事件注意力,甚至还会刻意在网友之间引战,来掩盖事实真相。 除了厂商会在雇佣时提供方向或侧重以外,有时候,网友自发的调侃,也会成为水军带节奏的“灵感”。例如本次Mega外形的争议,起初其实就源于部分网友的“二创”,但在水军的推波助澜下,逐渐发酵成了足以重创产品乃至企业形象的一把利刃。 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网络水军并不天生就是“黑暗”的,厂商与网络水军之间的关系,也不完全都呈敌对性质。 一位曾就职过某小型工作室的从业人士告诉《凤凰车研所》,“基本上每个品牌都有请过水军,哪怕不为了攻击其它品牌,仅为自家产品造势,也离不开水军的帮助。” “平时水军可能做的都是声援和推广的工作,可一旦品牌遭遇了舆论攻击,合作水军的身份就会立刻切换成‘战时状态’,另外在自家销量不佳的时候,品牌有时也会选择主动出击。”他表示。 事实上,网络水军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根源正是厂商源源不断地营销需求——水军依附于厂商而存在,只不过营销的侧重点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攻击方向和攻击力度,最终也就呈现出了“黑与白”。 对于车企而言,水军带来的困扰和影响固然很大,但与此同时,水军的存在,也使车企得到了一定的舆论缓冲。 “把责任全部推给水军,车企反而把自己从负面事件中摘得干干净净。”这位从业人士表示,“这也是车企的惯用手段之一,遇到问题就说自己被黑了,但实际上可能压根没有人在背后操盘,但一来二去,车企的负面影响就大大降低了。”
黑龙江省与鸿蒙生态联合 多款应用正式启动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黄若曦)4月26日,黑龙江省鸿蒙原生应用启动仪式在哈尔滨举行,在黑龙江鸿蒙原生应用启动仪式现场,多款黑龙江省本地应用宣布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包括:北大荒农服、龙头新闻、城泊通、帮车宝、哒哒智运、思语、哈奇马、物流算盘等。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官英敏出席活动并致辞,她指出:黑龙江省需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以鸿蒙为代表的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关键软件产品开发与应用,为加快建设六个龙江、七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华为终端云开发者服务与平台部总裁望岳表示,黑龙江拥有丰富的高校人才资源和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为鸿蒙生态的快速成长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北大荒农服,是北大荒信息公司专为农户打造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服务平台,功能涵盖土地发包、农资订购、合同签订及农贷等,可实现农业生产一站式服务。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后,将利用HarmonyOS原生互联、原生智能等特性,提升交互友好性与智慧便捷性,为农户带来更加智能、高效的农业数字化服务体验。 同时,本次合作的伙伴中也有多个本地生活领域应用。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实用工具、新闻阅读、本地生活、出行导航等领域多家伙伴参与。 随着鸿蒙生态期待东北更多本地应用能够一起携手,共同培育这片生态沃土,为东三省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潮流。
三星亮相2024北京国际车展 带来全方位车载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周文浩) 4月25日,三星以“革新未来出行”为主题,携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首次亮相 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包括LPDDR5X、GDDR7、AutoSSD(车载固态硬盘)、Detachable AutoSSD(可拆卸车载固态硬盘)和UFS 3.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LPDDR5X 是三星首创的优质低功耗DRAM,这款内存解决方案的特点是尺寸减半,功耗最小化,性能最大化。 此外,三星还向公众展示了适用于未来汽车的LED照明解决方案。三星PixCell LED不仅仅是自适应远光系统(ADB)解决方案,更是基于提高道路安全和驾驶便利的新照明技术;与传统ADB系统相比,PixCell LED 紧凑型LES有效提升了照明和能效,体积更小,生产成本更低,也为设计更纤薄、更优雅的灯具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 在车载图像传感器领域,ISOCELL Auto 传感器系列一直备受关注。这一系列产品从前置(ISOCELL Auto 1H1)到后置和环绕视图(ISOCELL Auto 4AC),致力于为汽车提供一个全面的 360视野,从而提升安全保障。这些传感器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都能捕捉到高清晰度的图像。 在车载显示方面,三星显示公开亮相的“Flex Note Extendable™”格外引人注目,这款产品采用了独特的折叠和滑动技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屏幕尺寸。展开一侧后变为14.8英寸(1:1的屏幕比例);如果再拉出另一侧,可以扩展到17.3英寸(4:3的屏幕比例)。这种可变尺寸的设计,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屏幕比例,体验多样化的UX。
马斯克虽然嘴上不承认,但提振股价还得靠低价车
处于动荡之中的特斯拉,正在试图稳住阵脚。 4 月 23 日,特斯拉发布 2024 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的几项关键财务指标大幅下滑,低于分析师的预期。2024 年第一季度营收为 213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 233.3 亿美元和第四季度的 251.7 亿美元有所下降;净利润从一年前的 25.1 亿美元(即每股 73 美分)下降 55% 至 11.3 亿美元(即每股 34 美分)。 尽管营收和盈利均低于预期,但特斯拉表示计划加速推出新车型,其中包括一款价格更实惠的车型,鼓舞整个市场。特斯拉 CEO 伊隆·马斯克(Elon Musk)表示,计划「在 2025 年初开始生产新车型,也有可能是在今年晚些时候」,而此前预计是在 2025 年下半年开始生产。 据此前相关报道,特斯拉计划放弃廉价车型 Model 2 的开发计划,将重心转向开发 Robotaxi,尽管马斯克随后对外否认了 Model 2 计划的变动,但并未完全打消人们的疑虑。 这个消息对于恢复投资者对特斯拉的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似乎证明了特斯拉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制造商,而是一家尖端科技公司的估值溢价是合理的。 特斯拉发布一季度财报后股价变化 | 图片来源:雪球截图 截止发稿,特斯拉股价上涨超过了 14%。今年以来,由于交付不足、中国市场竞争以及持续降价的担忧,特斯拉的股价已经暴跌了超过 40%。 接下来,特斯拉的业绩要靠什么继续支撑?它的商业模式会发生转变吗? 01 净利润砍半 特斯拉 Q1 业绩表现 | 图片来源:财报截图 特斯拉在 2024 年第一季度的表现像是过山车一样,令人始料未及。财报显示,特斯拉在这一季度的营收为 213 亿美元,同比下滑了 9%,这是自 2012 年以来的最大同比降幅。 其中,特斯拉汽车业务收入更是同比下降了 13%,降至 173.8 亿美元,比 2020 年的下滑还要严重。上次下降是由于 Covid-19 大流行期间生产中断所致。 对此,特斯拉解释称,销售受到了平均价格下跌、交付量减少以及汇率不利因素的影响。2024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销量为 38.7 万辆,同比下降了 8.53%,环比更是下降了超过 20%。这个数字比华尔街的预期少了 9 万辆,是自 2020 年第一季度以来同期最差的成绩。 特斯拉将销量下降归咎于工厂更新后的 Model 3 生产早期阶段,以及红海冲突和运输改道导致柏林超级工厂的工厂短暂关闭。 当然,外部因素也对特斯拉的销量造成了影响,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激烈使得特斯拉的市场份额受到挑战。尤其在中国市场,比亚迪成为了特斯拉最大的竞争对手。数据显示,比亚迪今年第一季度的销量为 62 万辆,其中纯电动车达到 30 万辆。 与此同时,特斯拉的产量与销量之间存在着约 4.65 万辆的差距,这引发了投资者对特斯拉的担忧。2024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生产了 43.34 万辆车,同比下滑了 1.7%,环比下滑了 12.4%。其中,Model 3/Y 生产了 41.24 万辆,而其他车型(如 Model S/X、CyberTruck、Semi)生产了 2.1 万辆。 特斯拉可能面临着全球需求减弱的挑战,从而导致不断的降价。上周末,特斯拉宣布全球范围内对其 Model 3、Model Y 以及其他车型进行了一系列降价,进一步削弱了利润率。 正在产能爬坡的特斯拉 Cybertruck | 特斯拉 尽管特斯拉面对销量下滑的压力,但外界更担心的是毛利率的变化。之前,特斯拉的毛利率已经从最高点的 30% 下降到了 2023 年第四季度的 17.6%。 然而,从财报数据看,特斯拉的毛利率表现好于预期。2024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毛利率为 17.4%,虽然同比去年同期的 19.3% 下降了 2 个百分点,但环比仅下降了 0.2 个百分点,高于市场预期的 16.5%。 尽管毛利率相对市场预期表现良好,但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仍然值得关注。2024 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 11 亿美元,较上年下降 55%,低于市场预期的 19 亿美元。特斯拉的利润受到降价策略和投资人工智能等举措的挤压。 除此之外,2024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自由现金流达到了-25 亿美元,这是自 2020 年以来首次出现负现金流,也导致了季末的现金及其等价物和投资环比减少了 22 亿美元。 相比之下,2023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自由现金流为 4.41 亿美元,去年第四季度则达到了 20.6 亿美元。 对此,特斯拉表示这主要是由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和库存水平的增加导致。据了解,2024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库存增加了 27 亿美元,库存天数从上一季度的 15 天增加到了 28 天。同时,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资本支出达到了 10 亿美元,未来几个月还将继续增加核心 AI 基础设施能力。 02 低价车型没有「死」 特斯拉依然是全球最有价值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市值超过 4600 亿美元。不过,与 2021 年 11 月创下的历史新高相比,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二。 在股价大跌后,外界更加关注近期特斯拉的业绩表现和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低价车型和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的突破性进展。 在最新的财报中,特斯拉再次强调,目前正处于两个主要增长阶段之间的平台期。第一个阶段是以 Model 3/Y 平台的全球扩张为标志,而下一个阶段将由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和新产品的推出引发。未来,电动汽车将不仅主导汽车行业,还将迎来自动驾驶技术的时代。 所以,特斯拉 2024 年的汽车销量增长率可能会明显低于 2023 年的水平。去年,特斯拉的产量同比增长了 35%,达到了 185 万辆汽车。 刚刚降价 1.4 万的 Model 3,起售价来到了 23.19 万元 | 图片来源:特斯拉 特斯拉对未来的发展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关注。首先是新车型的推出。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特斯拉透露了一些令人兴奋的消息,他们之前计划在 2025 年下半年推出一些新车型,但现在可能会提前到 2025 年初,甚至今年晚些时候。这些新车型包括更经济实惠的型号,特斯拉希望能够进一步普及下一代汽车平台。 据了解,新车型的推出并不会直接受到当前工厂和生产线规模的限制,也就是说,特斯拉目前的生产设施已经足够满足需求,并且可以在现有设施上更有效地进行生产。 关于售价为 2.5 万美元的车型,特斯拉将在 8 月 8 日进一步公布相关细节。之前有报道称,特斯拉曾在今年 2 月底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放弃了原计划于两年后推出的全新廉价车型的消息,但随后被特斯拉的 CEO 马斯克驳斥。 有传言称,这款被称为 Model 2 的平价特斯拉计划将于 2025 年年底开始生产,售价可能低至 2.5 万美元,比目前的 Model 3 还要便宜 30% 左右。它也被视为实现马斯克销售增长雄心的关键。马斯克曾在 2020 年表示,特斯拉希望到 2030 年销售 2000 万辆汽车,是目前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当前销量的两倍。 特斯拉接下来的另一个重点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马斯克表示,采用带有摄像头的神经网络是实现全自动驾驶技术(FSD)的正确途径,并且特斯拉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正在迅速提升。此外,特斯拉正在与至少一家主要汽车制造商就 FSD 授权事宜进行谈判。 同时,FSD 监督版 V12 的进展非常顺利,很快就会有 300 万辆汽车开始使用 FSD 监督版。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兴趣,特斯拉最近提供了「完全自动驾驶」的免费试用,并将该选项的价格从 1.2 万美元降低到了 8000 美元,订阅价格也从 199 美元降低至 99 美元。 谈到 Robotaxi(无人出租车)时,马斯克表示将在 8 月份进行展示。未来,特斯拉将运营一支完整的自动驾驶车队,这支车队能够高效地将人们送达目的地。这种模式类似于汽车行业的 Airbnb 和 Uber 的结合,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马斯克还表示,现在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可以在工厂中完成简单的任务,比如执行一些日常的操作。预计到今年年底,他们会让擎天柱在工厂中进行有限的生产活动,在 2025 年年底前开始销售这款人形机器人。他认为,擎天柱的价值程度大于特斯拉所有产品的总和,可能会成为特斯拉最大的业务之一。 总的来看,尽管特斯拉经历了一段充满挑战和转型的时期,但它仍然是行业的关键参与者。特斯拉不希望自己被简单地看作是一家汽车公司或整车厂,而更希望被视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和机器人公司。接下来 8 月 8 日即将亮相的 Robotaxi,将是一个重要节点。
贾跃亭,真是个人才...
作者 | 猫哥 要论骗术,贾跃亭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他是骗了许家印和孙宏斌300亿的人,也是既能在中国骗、也能在美国骗的复合型人才。 最厉害的是,他在国内骗的钱,人家坏账都快计提完了,他还能持续骗下去,项目层出不穷,话术源源不断。 我觉得他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足够真诚,每一句谎话都发自内心,满脸虔诚,情怀满满,演技没有一丝杂糅。 像昨天,他说自己已经还了100亿美元,国内的钱也要还,想念祖国,想要回家。 说的我都差点信了,当然有人是真信,几十万人点赞,隔着屏幕,贾跃亭肯定是泪流满面的,因为这么多的好韭菜在美国真不好找啊。 就他说的那些话,是一句真的都没有。 他说的还清100亿美元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夸大数字、混淆概念。 2015年,他就知道乐视骗不下去了,开始在美国准备后路,说要搞汽车,就是法拉第这个项目。 他先拿了乐视的几千万美元投了个天使轮,然后五年时间融资9轮,拿了50亿美元。 这里面有好几个国内的冤大头,许家印投了20亿美元,九城投了6亿美元,某地方的国资,在媒体都说这是贾跃亭新骗局的时候,还是毅然决然的投了20亿人民币,这些钱,还都是没有担保的。 剩下的投资方来自美国、印度,这些人比国内的人精明多了,他们要求贾跃亭为这些投资提供担保,总计30亿美元。 但贾跃亭搞钱行,搞业务真不行,折腾了好几年,这个车始终就搞不出来,但他在美国混,美国债主逼得紧啊。 这时候就要说,贾会计太了不起了,美国不是讲究法律吗?那就在法治的框架内解决这个问题。 他怎么处理的呢? 先是他的前妻甘薇起诉他,要他赔40亿,这就是明显的转移资产啊, 然后贾跃亭申请了个人破产重组,这就是为了处理30亿美元的债务。 贾会计这时候就显示出了超高的财技。 他把自己持有的部分法拉第的股权,通过债权人信托的方式转给了债权人,简单说就是搞了个债转股,把个人债务全都变成了法拉第的股票,这样,贾跃亭个人的债务就清零了。 合理合法合规,一点毛病没有,确实是个高手。 债主们只能接受啊,不然就一分钱也拿不回来了,上市至少有个念想吧。 2020年7月,这个方案通过了,后来,法拉第真就上市了。 这些债主解套了吗?基本都是亏的,卖的早少亏点,拿到现在基本就清零了。因为现在法拉第的股价是4.9美分,市值是206万美元! 简单总结一下: 贾跃亭肯定是想去美国通过法拉第翻身的,融了50亿美元,结果车造不出来,量产遥遥无期,形势紧迫,他申请个人破产重组,利用债转股的操作,把个人30亿美元债务挪到了法拉第的股票上,投资人亏了,但他在美国算是洗清了。 但在面对国内时,贾跃亭把这事包装成什么样了呢? 1、先是把30亿美元债务说成100亿美元; 2、然后非要说这是给乐视体系的担保,国内的债务担保你把钱给了美国人这算怎么回事呢? 这就纯属混淆事实,把中国人当傻子,想要继续骗。 其实,国内的钱,他压根就一分钱都不想还。 你看看他跑路的时间,2017年7月4日,这是美国的国庆啊,意思很明显了,就是要去美国实现新生了。 贾跃亭在国内骗钱的套路,大家都比较清楚了,编项目,天天开发布会,靠ppt骗钱。 他总收割了多少人呢? 2个超级大佬,19个明星,17家金融机构,26万股民。欠了705亿,个人带走200多亿。 两个大佬是许家印和孙宏斌。 许家印被骗了20亿美元。 孙宏斌最糟心,他和贾跃亭是山西老乡,2017年1月,乐视吃紧,孙宏斌雪中送炭,给贾跃亭投了150亿。 发布会上,有人故意点醒,问孙宏斌怎么看待庞式骗局?结果孙宏斌说,老贾都是用的自己的钱,怎么会…… 没几个月,贾跃亭就直接跑美国了,原来孙宏斌的150亿,刚一到账他就直接拿走一半放到了个人账户里。 孙宏斌当年坐牢都没哭过,后来为这事泪洒发布会,一看就是真的伤心了。 贾跃亭怎么收割明星呢? 他老婆甘薇混娱乐圈的啊,所以各种组局,张艺谋、郭敬明、邓超、孙俪、孙红雷、黄晓明等等19个人就成了局中人,最惨的据说投了8200多万,全没了。 被骗最多的还是金融机构,每家都是好多好多亿。 当然贾跃亭也不会放过股民的,他先是发出各种利好,股民接盘,然后他高位减持,大钱都进了自己口袋,后来乐视出问题,他还假惺惺的借了47亿给公司,当时一堆无良媒体还在吹嘘,贾跃亭有良心啊,天下第一好老板啊,等等。 结果这些钱他都陆陆续续拿回去了,特别是在去美国之前,从乐视突击拿回最后的30亿,47亿一分没少全带走了。 即便去了美国,他也没少通过无良媒体继续造势,19年就说国内的钱已经还了30亿美元,还真有人信。 就这种人,已经有很多很多事实都证明了,一句真话都没有,表面真诚,内心阴暗,有一张忠厚的脸,存了让你倾家荡产的心。 他现在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把自己的经历,好好找个人写一写、拍一拍,这种顶尖级的骗子,都是百年难遇的人才,值得观摩。
供应商名单尽显苹果策略:扩大东南亚和印度生产 加深与中国大陆联系
集微网消息,苹果公司在进一步扩大东南亚和印度生产的同时,也在加深与中国大陆的联系,这凸显了苹果这家制造商在政治与商业之间所采取的平衡策略。 媒体对苹果公司最新公布的供应商名单的分析显示,2023年苹果增加了中国大陆的供应商和中国大陆生产基地,同时减少了中国台湾、美国、日本和韩国的供应商。 苹果最新一期供应商名单涵盖187家公司,占该公司2023财年采购量的98%。 自2020年以来,中国大陆供应商一直是苹果供应商的最大阵营,其数量从2022年的48家增至2023年的52家。2023年在中国大陆的生产或研发机构(包括国内外公司拥有的机构)增加了10家,达到286家。 在苹果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加深之际,持续的中美科技战争也加快了苹果向东南亚供应链转移的步伐。 2023年,在越南运营的苹果供应商数量激增40%,达到35家,而在泰国的供应商数量增长约三分之一,达到24家。印度的供应商数量保持在14家,当地企业塔塔集团(Tata Group)首次进入苹果供应商名单。塔塔集团从中国台湾的纬创资通收购了班加罗尔的一家iPhone组装厂后,为苹果供应iPhone外壳,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有望进一步提高。 但苹果在印度和东南亚的业务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对中国大陆的依赖减少。 分析显示,越南的35家供应商中约有37%来自中国大陆,包括AirPods组装商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以及iPad组装商比亚迪。这三家公司都扩大了在越南的产能,为苹果公司提供服务。 2023年,有8家中国大陆供应商首次进入苹果供应商名单,其中包括生产LED和氮化镓(GaN)的三安光电,总部位于陕西、由国家支持的钛和镍供应商宝钛股份,以及总部位于甘肃的国有金属公司酒泉钢铁等。 中国台湾供应商仍然是苹果供应链的第二大阵营,其次是美国、日本和韩国的供应商。 苹果的战略与戴尔和惠普等美国同行形成鲜明对比,戴尔的目标是逐步淘汰所有中国大陆制造的芯片和零部件,惠普则要求供应商在东南亚和墨西哥建立产能。 苹果公司或许比任何其他美国公司都更需要在中美之间保持谨小慎微。不仅其供应链的很大一部分在亚洲国家/地区,苹果公司来自中国大陆——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的收入仍占其12月季度总收入的17%。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最近一直在为苹果在亚太地区的业务扮演形象大使的角色。 今年3月,他对中国大陆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期间不仅会见了iPad组装商比亚迪和玻璃材料制造商蓝思科技等主要供应商的高管,还会见了中国大陆的高级官员。他庆祝了上海旗舰店的开业,并宣布扩大苹果在上海的研发中心。他表示,世界上没有任何供应链比中国大陆对苹果更重要。 华为是苹果在中国大陆高端手机市场的头号竞争对手,继2023年下半年出人意料地发布采用自主芯片的Mate 60 Pro系列之后,华为上周又推出了最新旗舰产品Pura70系列。华为的卷土重来可能会给苹果以及OPPO和vivo带来压力。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华为2024年第一季度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69.7%,而苹果则大幅下降19.1%。 IDC数据显示,从全球来看,苹果今年第一季度的出货量下降近10%,同比降幅超过三星和小米等同行。 访华几周后,库克继续访问了东南亚,会见了越南总理范明政、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和新加坡副总理兼候任总理黄永宏。 苹果公司表示,将增加对越南供应商的支出,考虑在印尼生产,并在新加坡园区投资超过2.5亿美元,以“为人工智能(AI)和其他关键功能领域的增长和新角色提供空间”。 IEK咨询公司新兴地区合作总监卡伦·马丽燕(Karen Ma Li-Yen)表示,苹果可能会继续与中国大陆供应商合作,因为它希望达成地缘政治平衡,而且这些公司可以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 Ma表示,苹果有一些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它必须继续与中国大陆供应商合作,因为华为正显示出卷土重来的强烈迹象。如果苹果希望继续确保中国大陆市场,就必须与中国大陆供应商分享一些利益。但这并不完全与地缘政治因素有关。很多中国大陆供应商都能以经济实惠的价格提供优质的零部件。这也是一个商业决定。 Ma表示,苹果的供应商不可能放弃在中国大陆的生产,但会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加大生产。越南和泰国目前是科技公司及其供应商最青睐的目的地,然而,越南最近迁入的公司激增,导致电力和劳动力紧张。这使得泰国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替代选择。 与此同时,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电子产品制造商的一个巨大市场,但投资尚未加速。Ma说,就外商投资而言,只有设备组装商正在增加在印度的生产足迹,而许多零部件和电子模块制造商仍处于观望状态。 一位在南亚投资的iPhone供应链高管表示,苹果公司一直在大力推动零部件供应商来印度发展,“但这种推动力不足以克服供应商在印度面临的挑战和复杂性。在印度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所需的时间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长。” 专门研究供应链的IDC技术分析师Annabelle Hsu也注意到了同样的动态。总体而言,中国大陆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供应链。中国大陆仍然是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的中心。然而,虽然多元化是一个日益增长的全球趋势,但供应链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需要时间。
AI也救不了英特尔?
众所周知,近两年以来AI领域的发展如火如荼,英伟达(NVDA.US)、英特尔(INTC.US)、IBM(IBM.US)等公司都曾因AI而收获了股价的大涨。 不过,英特尔最新披露的业绩似乎并不能令投资者满意,其股价在4月25日(以下均指美东时间)盘后大跌了7.75%。 值得一提的是,不算4月25日的盘后跌幅,英特尔在2024年其实也已经累跌了29.92%。 英特尔一季度业绩如何? 4月25日,英特尔披露了2024年一季报。 数据显示,公认会计准则下,一季度,英特尔的营收同比增长9%至127.2亿美元,基本落在指引区间122亿到132亿美元的中间;期内,归母净亏损3.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亏损27.6亿美元亦大幅收窄。 对比来看,英特尔一季度再度遭遇亏损,但根据反馈其利润端的表现其实要稍好于预期。 而非公认会计准则下,一季度,英特尔的归母净利润为8亿美元,同比扭亏为盈。另外,英特尔的毛利率为45.1%,同比上升了6.7个百分点,超过此前的指引及市场预期。 对于上述业绩,英特尔首席财务官称,一季度的营收符合公司的预期,在毛利率好于预期和强有力的支出纪律的推动下,公司的非公认会计准则每股收益高于预期。 AI相关业务增速一般, 芯片代工继续亏损 虽然说一季度的整体业绩表现要好于预期,但细看下来有些业务却令投资者不满意。 一季度,英特尔旗下业务结构进行了调整。英特尔首次将芯片制造外包业务——晶圆代工服务(IFS)与代工技术开发、代工制造和供应链合并为英特尔代工,将其季度收入和盈亏单独核算。 另外,一季度英特尔还将做PC芯片业务的客户端计算业务CCG、数据中心及AI(DCAI)、网络及边缘域(NEX)合并为“英特尔产品”;并将之前名为可编程解决方案的业务Altera、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bileye和其他初创公司合并为“其他”。 从细分业务来看,客户端计算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31%至75.3亿美元,连续两个季度增长超过30%,算是个好消息。 大家最为关心的当属数据中心及AI业务部门。一季度,数据中心及AI业务的收入达30.4亿美元,同比增速为5%,这个增速多少还是让投资者有点失望的。 不过,数据中心及AI业务增速一般有其原因,毕竟英特尔目前主打的芯片是CPU,而当下AI芯片都是GPU,而前不久英特尔才推出用来和英伟达竞争的人工智能芯片Gaudi3。 英特尔称,Gaudi3芯片将于第三季度向客户提供。 除了和英伟达打擂台外,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此前也豪言要和台积电(TSM.US)掰一掰手腕。 数据显示,一季度,代工业务的营收为43.7亿美元,同比下降10%;运营亏损为24.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稍有扩大。 虽然说英特尔的代工业务也获得了微软(MSFT.US)等公司的支持和订单,但想要达到盈亏平衡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二季度指引不及预期 此外,英特尔盘后股价下跌也和不及预期的二季度业绩指引有关。 英特尔预计,于2024年第二季度,公司的营收在125亿-135亿美元区间。 盈利展望方面,GAAP下,二季度,英特尔预计每股亏损将为0.05美元;非GAAP下,每股亏损则是0.1亿美元。这一展望低于分析师预期。 另外,GAAP下,英特尔预计二季度的毛利率为40.2%;非GAAP下的毛利率为43.5%。 英特尔的首席财务官(CFO)也表示,预计公司2024年将实现营收的年同比增长和非GAAP口径的EPS增长,全年毛利率将提高约200个基点。 结语 英特尔也是曾经的芯片王者,但是近些年来显得有些脚步蹒跚,此次AI在芯片领域掀起了新的浪潮,英伟达已经吃得满嘴流油,英特尔目前受益并不多,后续能否迎头赶上值得持续关注。 而从股价反馈来看,投资者似乎并不是太看好。
B站发布必剪Studio:国内首个免费数字分身定制工具
快科技4月26日消息,B站发布国内首个免费数字分身定制工具“必剪Studio”。 据悉,必剪Studio内一站式集成“数字分身”及“音色定制”功能,能帮助出镜创作者、录音创作者有效提升创作效率。 其中“数字分身”技术可利用真人视频、语音,借助AI技术1:1生成人物数字模型,获得模型后,UP主只需导入录音文件或输入文本,即可生成类似实拍效果的出镜口播视频,节省常规创作流程中的实拍出镜环节。 “音色定制”技术可在用户提交30分钟音频后,通过AI技术生成具有个人音色的模型,获得模型后,UP主只需输入文字,即可生成语音,提升UP主创作效率。 B站方面表示,为保护个人隐私及信息安全,该定制模型仅供UP主个人使用,用户可通过https://member.bilibili.com/york/bilibili-studio体验该功能。 数据显示,AI内容是B站增长最快的科技类内容,过去一年,B站UP主累计产出超100万AI相关稿件,AI相关内容消费人群中有60%为00后。 用户对AI的热情推动了一批爆款视频诞生,涵盖科普资讯、AI技术应用、数字人和创意应用等领域。 在AI话题上,B站是中国TGI指数唯一一个破200的内容平台,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AI内容消费平台。 随着“必剪Studio”的发布,AI技术将进一步助力UP主视频创作,提升UP主创作效率,推动B站AI技术使用及相关内容消费。 百大UP主使用“数字分身”出镜
OpenAI CEO最新演讲曝光!GPT-5性能远超GPT-4,保持迭代部署很重要
4月25日,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提及AGI(通用人工智能)发展、OpenAI的迭代节奏等。有消息称,这场演讲在英伟达礼堂进行,超一千人在门口排队,热度颇高。 "GPT-5会更加智能,这将是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之一。"在一段流出的视频中,奥尔特曼表示,以高度的科学确定性来说,GPT-5将比GPT-4智能很多,GPT-6将比GPT-5智能很多,而我们远未触及极限。 此前OpenAI已推出GPT-3.5和GPT-4。对于OpenAI的产品迭代,奥尔特曼认为尽早且频繁推出AI产品,保持迭代部署非常重要,即便现在看来ChatGPT还有点令人尴尬,GPT-4还显得愚蠢。要让社会为技术进步做好准备,依赖于迭代部署。 对于AGI的前景,奥尔特曼表示,尽管前景可能令人恐惧,但他相信AGI将成为帮助社会达到更高高度的"脚手架",他并不担心人们的创新会因此受到限制。尽管新技术最初可能令人震惊,但社会很快就会适应。 奥尔特曼举例,一年前GPT-4问世时人们遭遇了"两周的恐慌",认为这让世界永远改变了,而现在人们则会问"GPT-5在哪里"。他认为,AGI将为社会带来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娱乐并助力太空探索,AGI可以取代律师和医生,让人们更容易获得法律和医疗服务。 2015年,OpenAI以非营利组织的性质成立,而自2019年接受微软的大笔投资后,OpenAI转为"利润封顶"的结构。OpenAI到底会沿着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组织的路径走下去,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奥尔特曼在演讲中强调,OpenAI的使命没有改变,但结构已调整并将继续调整,目前的结构包括一家营利性子公司,该子公司能发行股权筹集资金,但仍受非营利组织使命的约束。 "我认为赚钱是一件好事,董事会联合创始人都有经济利益,而我从未见他们不认真看待公司使命的重要性。我们已建立了一个结构,并认为这是一种协调激励机制的方式。"奥尔特曼称,OpenAI所需计算能力和人才成本高昂,成立营利性子公司是为了在捐款之外还能筹集资金。无论OpenAI每年"烧"5亿、50亿还是500亿美元,他并不在乎,只要公司能支付账单,并保持在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路径上。 奥尔特曼在斯坦福的演讲还有更多内容流出,包括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演讲笔记,但OpenAI方面并未确认这些内容。这些信息包括,奥尔特曼称对于实现AGI,开源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仅关注解决当前AI局限性可能会被证明是徒劳的,因为未来模型如GPT-5、GPT-6会使这些努力显得过时;Sora等突破性创新可能会重新定义娱乐,产生融合电影和游戏的个性化互动体验;未来会出现给模型生成结果提供专业反馈的高薪工作。 4月24日,奥尔特曼还出现在一张与英伟达CEO黄仁勋、OpenAI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格雷戈里·布罗克曼的合照中。当天英伟达首台超级AI芯片DGX H200系统交付,黄仁勋亲自送货上门,OpenAI是该系统首个用户。DGX H200是英伟达最新且最先进的量产AI芯片。 近期关于OpenAI下一代大模型的消息频繁传出。奥尔特曼在本月早些时候表示,如今使用GPT-4进行科学研究仍停留在非常原始和有限的阶段,但可预见到了GPT-6时代,人们将会把它视为能在各个方面提供帮助的通用工具。中信证券近期研报称,GPT-5正处于红队测试阶段,预计最快今年夏天面世。GPT-5预计继续采用MoE(混合专家模型)架构,有望在多模态理解、长文本输入等方面取得新里程碑。
从AI到ROI AI落地,2024是实验年,2025是起飞年
从Meta、谷歌和微软三巨头的财报发布后的市场反应中不难看出,三家公司对AI投资仍在继续,而市场关注的焦点已经转向,AI投资可否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效益。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Olga Cotaga领导的团队近期发布报告表示,目前投资者已经过了对AI能力感到兴奋的阶段,开始进一步考虑AI的投资回报率(ROI)。 随着AI应用逐步落地,预计投资回报率将进一步提高,数据显示,在过去几年中,AI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已经不断攀升。2020年投资回报率仅为1.3%,而到了2022年已上升到5.9%,经重新估算后2022年又上升到8.3%。 与此同时,有调查显示,对于已经建立了6种成熟AI能力的公司来说,他们的AI项目平均ROI达到了13%,高于多数行业的平均资本成本(10%)。 德银总结道,在2024年一切都围绕着AI进行实验,判断AI该如何满足企业相关需求,而到了2025年AI的主题将变为AI在组织中的位置和作用,对于那些对于那些已经为此做好准备的企业来说,即将迎接AI的起飞。 “AI爱好者” 研报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开始实践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德意志银行从标普500指数中挑选了一些公司,这些公司普遍比半年前更热衷于实施AI技术,称之为“AI爱好者”。 根据调查,“AI爱好者”公司几乎占标普公司的一半。有11个行业现在及将来更热衷于实施AI,而只有四个行业的公司更不热衷于这样做。 研报发现,美国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参与度每个月都在增加。参与美国人口普查局调查的所有行业平均来看,更多的公司表示在过去两周内已经实施了AI,或计划在接下来的六个月内这样做。 “AI爱好者”往往是较小的公司 正如生成式AI初创公司在创建大型语言模型(LLMs)方面击败一些大型科技巨头一样,实施AI技术的公司如果体量较小,有时可以更快地执行。 较小的公司可能不太担心他们购买的专有AI模型的信息泄露到云端。相比之下,较大的公司可能更喜欢在自己的封闭环境中使用开源AI模型,而这些模型如果未经修改,目前可能不如闭源模型强大。 据报道,微软最近招入门下的Inflection AI的联合创始人Mustafa Suleyman表示,大公司“可能难以用对利润和社会都有益的方式推进革命性技术。”他所指的就是AI等进步技术。这确实反映了一个观点,即较大的公司可能发现更难成为AI的采用者。 此外,现在“AI爱好者”也来自不同行业,包括教育服务、行政支持、艺术和娱乐以及制造业。 “AI爱好者”将增加现金储备 可能会更加热衷于中期投资 德意志银行预计,“AI爱好者”在未来几年将增加他们的现金储备,而这种产生现金的能力为他们在业务中实施AI、增加中期投资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研报指出,“AI爱好者”往往是估值较高和资产回报率更好的公司。投资者已经开始认识到“AI爱好者”提供的机会。事实上,“AI爱好者”的EV/EBITDA估值高于其他公司,“AI爱好者”的资产回报率也明显更高。 研报认为,尽管资产回报率(RoA)的差距可以归因于不同的公司和行业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AI爱好者”具有资产效率历来更高。虽然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关系,但更高的ROA水平表明,“AI爱好者”可能拥有更好的“创新力”,这是谷歌前CEO兼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经常提到的一个术语。 简而言之,施密特认为“创新力”是“发明、采纳和整合新技术的能力”,并且AI是未来许多行业从医疗保健到清洁能源,甚至AI本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资产使用效率更高的公司可能更能够建立AI技术基础并从中获取益处。 随着AI应用成熟 投资回报率料将提高 研报指出,随着AI应用的成熟,企业应该能够更好地实施AI技术并从中获取价值。研报援引一篇论文发现,“一家建立了六个成熟AI能力的公司报告称,AI项目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3%。”这是该论文中调查受访者报告的最高投资回报率,也高于大多数行业平均资本成本的10%。 数据显示,过去几年,AI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已经急剧上升。在2020年,AI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仅为1.3%,而在2022年上升到了5.9%,经重新估算后达到了8.3%。 目前,企业正在寻找更好的方式来实施AI,以及是否购买、合作还是自建AI技术。因此,在2024年,一切都将围绕AI实践展开,以探索AI是否可能适合满足企业的需求。德意志银行预计,2025年主要将围绕AI在组织中的定位展开,对于那些已经做到这一点的公司来说,AI很可能就将带领公司起飞。
女律师穿上热裤擦边,难道AI还没发力律师就活不下去了?
近日,网传“上海一律师因月入5千无法生存,做擦边直播月入2万”的帖子引热议。网传截图显示,博主发表评论称“去做擦边直播吧,我律师收入5K直播收入2W左右,没直播在上海活不下去。” 身为一名律师,不但自己拍摄“大尺度挑逗视频”还“教唆”其他人擦边赚钱,将律师的职业形象和素养置于何处?难道不等AI取代律师,就要自己“作死”了? 褪去光环后,律师也是人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们热衷于看到自己眼中曾经高贵的事物出现偏差,并总是对空姐、律师等职业的花边新闻趋之若鹜,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般。 4月20日,该博主发视频回应称,自己是99年的律师,没案子难免有些收入焦虑。在搜索律师副业话题时,看到有人劝律师去做擦边,感到好玩就开玩笑说了这句话。自己直播没有擦边,只是和粉丝连麦解答一些法律问题和情感疑惑。但有些同行和自媒体根据网上的只言片语,去司法局和律协举报了自己。为自己这句玩笑话感到抱歉,今后一定会谨言慎行。 这一事件中许多人都陷入到了两大误区之中。首先是所谓“大尺度挑逗视频”,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并不能进行明确的定性。她可以是擦边也可以是分享舞蹈,平台未对视频进行下架意味着其并不违规。律师只是她的职业,何况其并未身着律师服饰进行拍摄此类视频,仅是开玩笑劝其他人擦边赚钱的言论代表其规范意识较为淡薄。 第二个误区便是律师是高收入的精英人士的刻板印象。其实律师行业和其他许多行业一样,存在二八定律,即20%的人掌握了80%的资源和金钱。整体来看,律师这一职业的时薪虽然高于普通行业标准,但并不稳定且两极分化较为明显。 在上海这座仿佛有着自己的货币体系的城市,月薪五千多虽然不少,但显然不足以支持更好的生活条件。对于刚入行的新人律师而言,缺乏社会资源也就是案源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数人除去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与案源外,只能选择其他方式营销自己。例如@法师马马,通过短视频在全网积累了百万粉丝;此次事件中的女律师也一样,通过视频和直播的兼职不仅能够增添收入,还为人们普及了法律知识,同时积累了社会资源。 没背景,没资源的律师不去努力,靠月薪五千在上海生活,这不是新人律师想要的,也不是任何一个普通人想要的。一位律师朋友向元宇宙新声表示:“律师就是个普通的职业,千万千万不要将其看作过于高大上的职业。” 由此可见,律师的职业并非如我们想象中,西装革履、香车美女,出入高端场所,授薪律师更是如此,上班打卡,埋头苦干的人才是大多数。在打破了往日美好的滤镜后,不禁想到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随着Chat-GPT等AI大模型技术的成熟,AI会让本就不易的律师直接失业吗? 生活不易律师擦边,AI时代直接失业? AI技术是否会取代律师行业?这个话题在去年ChatGPT最新版本测试能通过美国法考后就激起了惊涛骇浪。 律师的业务分为两个方向,诉讼律师和非诉律师。诉讼律师顾名思义,就是上法庭打官司的律师,而非诉律师则是主要从事法律咨询、法律意见书等工作,基本不用去跟法院打交道,不用走诉讼程序。 目前,在律师大量的工作中,已经有一部分可以通过AI进行代替了。 四大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PwC)、毕马威(KPMG)、德勤(Deloitte)和安永(EY)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持续地扩展其法律业务,且开始引进律师AI工具。 2023年3月15日,普华永道宣布与AI初创公司Harvey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Harvey将为普华永道在100 多个国家/地区的4000多名法律专业人士提供以人为主导和技术支持的法律解决方案,包括合同分析、监管合规、索赔管理、尽职调查以及法律咨询服务。 而在今年4月份,普华永道宣布在中国香港地区引进行业领先的法律人工智能平台Harvey AI。对此,普华永道中国税务部主管合伙人李尚义表示:“普华永道长期以来坚持‘以人为主导,以科技为驱动’的发展战略。此次Harvey AI在中国香港地区的成功实施,不仅代表了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的重大跨越,也是普华永道税务和法律部门在持续性科技创新和探索道路上的关键里程碑。” 除了普华永道之外,贝恩咨询和波士顿咨询集团与OpenAI建立了合作关系,律师事务所Allen & Overy已经在使用Harvey的AI产品。此外,Harvey的竞争对手Robin AI称已经向四大中的另外两家事务所以及一家名叫Clifford Chance的律师事务所提供AI服务,用于审查和编辑合同。 今年1月11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未来法官助手”——司法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正式上线。截至4月2日,该系统已经在全市法院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劳动争议、买卖合同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等八类常见案由中广泛应用。在这颗“最强智脑”的辅助下,法官阅卷工作量减轻80%,案件办理时间缩短三分之二,简易案件法官甚至无须阅卷即可完成案件办理。 各大律师事务所和法院对AI技术的利用愈发深入,但目前来看仍是助手的存在,对于普通律师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威胁。不过,实习律师和律师助理的存在却变得很危险,因为AI的工作内容与之颇为相像。 AI只是个无情的法律机器 论对法律条文的熟悉程度、文字撰写水平,人类在AI面前正变得黯然失色。但法律实务的能力以及对法与情的衡量,是目前阶段的AI无法企及的。 罗翔曾说过:“从事法律工作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法律机器,法律人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技能,还有理念。有些情况下律师对案件的判断是能够影响人一生的。” 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法律是“天理”“国法”和“人情”的三位一体。在中国人看来,“合情”是最重要的,“合理”次之,“合法”更次,此即所谓“人情大于王法”。我国法律从立法民主化、人本化上保证了“法不外乎人情”的实现,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性、反映民情、表达民意,而人们所主张的“法不容情”,指的是司法不应夹带私情。 显然,AI达到“法不容情”这一点,即便能够将过往海量案例当作对“情”和“理”判断的依据,也仍无法保证对案情的精准把控,更何况,AI生成的材料还有虚构的风险。 2019年,美国一名律师向法官提交了六起引用案件,但很快就被证明这些案件并不存在,是由Chat-GPT编造出来的,他也成了第一个因AI而失业的律师。无独有偶,去年12月份,加拿大一名华裔律师,因向卑诗最高法院提交了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纯属虚构的案例,尽管法官相信她并非刻意造假,但仍判她需赔偿因造假而产生的司法费用。 AI最擅长的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种现象已经有个专有词汇,叫“人工智能幻觉”。律师界一直在讨论如何避免使用虚假的AI信息,以严谨著称的他们不能简单地将AI给的文字粘贴到法庭文件里,而是需要自己进行核查。 苏州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韦炜也强调:“人工智能不会代替审判人员裁判,人工智能辅助结果仅作为审判工作或审判监督管理的参考,确保司法裁判始终由审判人员作出。" 由此可见,法律服务是极其复杂的,目前来看并没有AI工具能够完全替代律师的工作,更多的还是作为律师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并且在AI完成部分辅助性工作后仍需要由律师进行仔细核查,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 写在最后 此次上海女律师自爆兼职擦边直播的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律师在资深同行垄断案源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同时也认识到了AI对律师行业的深度影响,对于律师这样一个需要兼具智商和情商,要求谨慎和逻辑性的职业,AI短时间内的确很难替代。 情感和创造力是人类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独特性是AI无法模拟的。尽管如此,AI时代仍旧给不少人带来了恐慌感,但其实,只有直面恐惧才能战而胜之,战胜一个工具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使用它。
OpenAI CEO奥特曼谈人工智能发展与社会
鞭牛士报道,4月26日消息,据外电报道,OpenAI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在斯坦福大学 NVIDIA 礼堂面对一群学生,他们向他提出问题,并热情地表达了生日快乐。 超过一千人在黄仁勋工程中心外排队,以获得参加 Altman 演讲活动的机会,该活动由斯坦福工程创业中心 (STVP) 主办,是周三创业思想领袖 (ETL) 研讨会的一部分。 22 年来,ETL 既是公共内容系列,又是 MS&E 472 课程。去年春天,MS&E 472是注册人数第五多的课程,有超过 400 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但即使对于大众阶层来说,这场拥挤的活动也是独一无二的。 Altman 于 2005 年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因领导 OpenAI 而广为人知,OpenAI 是一家人工智能研究公司,开发了 ChatGPT 和 DALL-E。 OpenAI最初成立于 2015 年,是一家非营利性研究实验室,其使命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 Altman 告诉观众,多年来,OpenAI 的使命没有改变,但其结构已经并将继续进行调整。 OpenAI 目前的结构包括一家营利性子公司,该子公司能够发行股权筹集资金,但仍受非营利组织使命的约束。 “我认为赚钱是一件好事。我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件好事,”奥特曼说。 “我的董事会联合创始人都有经济利益,我从未见过他们不认真对待使命的重要性。但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我们认为可以协调激励措施的结构。” 由于 OpenAI 研究所需的计算能力和人才成本高昂,因此成立这家营利性子公司是因为除了捐款之外还需要资金。“无论我们每年燃烧 5 亿,还是 50 亿或 500 亿,我真的不在乎——只要我们保持在最终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轨道上,只要我们能够想办法支付账单。”奥特曼说。 OpenAI的研究核心在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开发,OpenAI在公司网站上将其定义为一个高度自治的系统,在最具经济价值的工作上超越人类。 ChatGPT 是 OpenAI 迈向 AGI 的一个例子。 “ChatGPT 充其量只是有点令人尴尬,”Altman 说。 “GPT-4 是你们中任何人都必须再次使用的最愚蠢的模型。但是,尽早且频繁地交付非常重要,我们相信迭代部署。” Altman 相信社会要为技术进步做好准备,这依赖于负责任的迭代部署,即使模型不完美。 “如果我们在地下室建造通用人工智能,然后世界就蒙着眼睛幸福地行走,我不认为这使我们成为很好的邻居,”奥特曼说。 “让社会与技术共同发展。让社会告诉我们它作为集体以及人们个人想要从技术中得到什么。” 尽管AGI的前景可能令人恐惧,但奥特曼相信它将成为社会达到更高高度的脚手架。 “实际上我根本不担心人类创新受到抑制,”奥特曼说。 “人们会用更好的工具给我们带来惊喜。我认为所有的历史都表明,当你给予人们更多的影响力时,他们会做出更令人惊奇的事情。” 2023 年 11 月,OpenAI 董事会在审查确定奥特曼“在与董事会的沟通中始终不坦诚”后,解除了奥特曼首席执行官的职务。随后,超过 700 名 OpenAI 员工签署了一封致董事会的公开信,威胁要离开 OpenAI 并加入微软,除非 Altman 重新担任首席执行官。 在回答有关 OpenAI 员工压倒性支持的问题时,Altman 表示,这是出于“强烈的使命感和对使命的忠诚”,他认为这是“成功的最强大力量,至少我认为是这样”。在初创公司中已经看到了。” ETL 活动结束后,Altman 加入了他的前教授 Mehran Sahami '92 博士。 99 年,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在盖茨计算机科学大楼进行了仅限回复的炉边聊天。演讲以奥特曼从斯坦福大学退学的笑话开始,随后萨马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发展、道德和安全以及通用人工智能前景等话题的问题。 Altman 相信 AGI 能够为社会带来高质量的教育、疾病治疗、娱乐和太空探索。 “我们应该为自己和未来的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奥特曼说。他相信 AGI 可以取代律师和医生,让人们更容易获得法律和医疗服务,从而帮助“世界上最贫穷的一半人,而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一半人”。 奥特曼认为,尽管新技术最初可能会令人震惊,但社会很快就会适应。 奥尔特曼说,一年前推出的 GPT-4 遭遇了“两周的恐慌”,人们相信这是“这件疯狂的事情,世界已经永远改变了”。 “现在人们会说,‘哦,这太可怕了。 GPT-5 在哪里?”
OPPO XR探索暂停,转向AI Device、机器人
作者丨邱晓芬、习翔宇 编辑丨杨轩 36氪获悉,OPPO XR探索暂停,涉及人员规模为上百人。不过,和此前Pico的做法不一样,36氪了解到,OPPO此次的调整并不会有大规模裁员动作,而是转岗。 OPPO的XR探索主要分为MR(混合现实)和AR(虚拟现实)两个产品方向,业务整体归在OPPO研究院下。其实,OPPO的XR探索已经停摆了数月,多位消息人士称, 后续相关人员将内部转岗,进行AI方向的探索,方向或为AI Device、或机器人。 不过,OPPO还保留了少数人员,继续进行AR方向的预研。 对此,OPPO方面表示,我们认为AI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OPPO研究院将加大包括AI软硬件创新在内的各项前沿技术探索。同时,研究院本身聚焦前沿核心技术突破和新机会的探索,AI、XR,AR都是前沿技术,OPPO会持续投入相关前沿技术的探索。 OPPO MR Glass(上) 和 Air Glass 3(下) 图源:公司官网 和XR业务撤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I成为了OPPO今年全新的战略重点。 今年2月份,OPPO研究院下设“AI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和AI有关的人员全部聚拢到一处。在一次公开采访中,刘作虎表示,AI是OPPO未来投入最大的方向之一、投入量级“没有上限”。 OPPO在XR方向上的探索,已经持续了五年。 自2019年推出第一款AR眼镜以来,OPPO此后连续迭代了3款AR眼镜产品OPPO AR Glass 2021、OPPO AR Glass 2、OPPO AR Glass 3。在应用方面,OPPO还曾经推出过空间计算应用OPPO CybeReal。 不过,这几款产品更像是探索型产品,并未能大规模面向用户量产上市。有知情人士称,其实去年OPPO高层对于XR业务已心生退意,但也曾经给过一次机会,重新转向探索MR。 因此,赶在苹果Vision Pro发布的前四天,去年6月份,OPPO发布了全新的头显OPPO MR Glass,搭载高通骁龙XR2+平台。OPPO方面此前称,这款产品希望促进虚拟现实生态的繁荣。 不过,36氪了解到,这款产品的出货量只有面向开发者的数百台。一位知情人士称,刘作虎是一名典型的产品人,在这款产品上并没有发现太强的技术、产品优势。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有消息人士称,今年OPPO的高层在体验了苹果Vision Pro之后,才有了将过去产品推倒之意。 不过,XR市场还没真正爆发,其实也不是OPPO的问题。2023年至今,全球XR市场处于声势火热与销量下滑的反差。 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数据,2023年,全球XR头显出货量同比下滑19%。 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Meta,也面临出货量同比下降38%的情况。 而作为行业里程碑式产品的苹果Vision Pro,销量也同样不及预期。据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最新报告,苹果下调2024年Vision Pro出货量至40-45万部,远低于市场共识的70-80万部。 行业尚且处于早期阶段,暂停下来重新思考,也不是一件坏事。
埃安发布第二代 AION V, 23 项科技定义新硬派智驾 SUV
北京车展亮点不断,广汽埃安展台上的红色机械「霸王龙」就是其中之一。 埃安在本次车展发布了旗下首款全球战略车型——第二代 AION V。 在化龙镇诞生出的「霸王龙」——第二代 AION V,定位新硬派智驾 SUV,集埃安 23 项科技于一身,,可为用户带来 8 大核心价值。 外观设计上,采用「生态机能」设计语言,整体造型硬朗。 空间上,得益于全新一代 AEP 纯电数字化平台,在有限的车身尺寸内,实现了头号轴空比,越级大空间,车内空间利用率提升 20%,在车长 4605mm,轴距 2775mm 情况下,后排空间超过宝马 X5。 同时,前排座椅可以一键自动放平,形成 6 米大平层,后排座椅也可以放倒至 137°,另有调温范围从 -15℃ 到 50℃ 的智能冷暖冰箱、比利时 Primium9 扬声器「高端影音室」、四音区语音交互、大尺寸中控屏,还能配合 VtoL 外放电,外接厨房和浴室。 续航方面,实现了国际宽温域 750km 长续航,稳定运行温域从 -30℃ 到 55℃,空调能耗降低 50%。 补能方面,首次把碳化硅应用在主流 400V 车型平台,效率高,能适应全球充电桩,充电时间缩短 60%,15 分钟补能 370km,官方称充电跟加油一样快。 国内,埃安已经打造了「城区 5 公里、主干道 10 公里」的快广近补能圈,10 分钟就能找到埃安桩。据了解,埃安正在加速建设海外全球充电网络,让第二代 AION V 可以从中国自驾到东南亚。 智能驾驶方面,第二代 AION V 实现了无图全球通。搭载了 ADiGO PILOT 智能驾驶系统,配备领先的 Orin X 芯片、激光雷达,采用 AI 算法,还拥有行业首创自学习领航技术,不依赖高精地图就能全方位精准感知环境,实现了城市 NDA、高速 NDA、一键遥控泊车等高阶智能驾驶。 第二代 AION V 搭载自进化 AI 座舱。新车首搭全球领先的 ADiGO SENSE AI 大模型,能满足每个人的不同需求,还能持续进化,越来越懂用户。 安全方面,第二代 AION V 按照全球最严苛安全标准开发,满足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车搭载的第二代弹匣电池,枪击不起火。弹匣电池近用户百万,至今 0 自燃。
百模大战引爆「千卡集群竞赛」,“中国英伟达”交卷了
作者 | 三北 编辑 | 漠影 大模型正引发一波新的AI算力荒,从此前的芯片紧缺,上升为AI算力集群级的饥渴症。 根据产业链消息,参数可能仅30亿的Sora用4200-10500块H100训练了1个月;最新出炉的Llama 3 8B和70B的训练需要24000多块H100组成的集群;据称有1.8万亿参数的GPT-4是在10000-25000张A100上完成了训练…… OpenAI、Meta等都在用数千卡、甚至万卡串联,满足不断攀升的大模型训练需求,也给了我国大模型企业一本可参考的算力账。 然而,多位GPU算力集群业内人士告诉智东西,当下我国智能算力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在GPU全球稀缺背景下,单卡性能已相对没那么重要,通过集群互联实现整体算力的最大化,成为解决AI算力荒的必要路径。 政策也已经紧锣密鼓地下发。4月24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印发《北京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方案提出,规划建设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需求的超大规模智算集群,并对采购自主可控GPU芯片开展智能算力服务的企业予以支持。 产业这边的动作也没有落后。国内的头部算力厂商都已加速布局大规模智算集群,比如云服务巨头华为云打造了贵安、乌兰察布、芜湖3大AI云算力中心,头部AI芯片公司摩尔线程过去四个月也已在南京、北京亦庄和北京密云完成3座全国产千卡智算中心的落地,助国产大模型产业发展提速。 大模型产业发展对智算中心提出什么新要求?国内大规模智算中心建设的真实情况如何?如何让拔地而起的千卡甚至万卡集群实现从“建起来”到“用起来”的跨越?本文试图从摩尔线程等公司的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从Sora到Llama 3,千卡集群成百模大战标配 自2024年Sora、Claude 3、Llama 3等爆火模型推出以来,大模型的智能涌现态势不减反增,推动国内大模型厂家加速追赶,对AI算力的需求也持续升级。 国产大模型玩家无论是要持续攀登Scaling Law(规模定律)高峰,还是走行业大模型的捷径,都迫切需要更大规模算力;同时大模型向多模态方向发展,需要处理包括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类型的数据,亟需全功能的GPU;而行业大模型甚至需要算力厂商充当起“全栈式生态服务平台”角色,服务大模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在这些多样化新需求驱动下,将芯片系统组合起来的新型千卡智算中心,成为满足大模型产业落地的重要抓手,也成为大国AI较量的标配新基建。 产业先锋已经纷纷展开行动,国内头部AI芯片公司摩尔线程在过去四个月里加速布局了三座千卡算力集群,通过自家夸娥(KUAE)智算中心解决方案为大模型打造智算底座,开箱即用,助大模型企业解决大规模GPU算力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问题。 基于夸娥打造的智算中心已经初见落地成效。目前,摩尔线程支持包括Llama、GLM、Aquila、Baichuan、GPT、Bloom、玉言等各类主流大模型的训练和微调。基于摩尔线程夸娥千卡集群,70B到130B参数的大模型训练,线性加速比均可达到91%,算力利用率基本保持不变。 以2000亿训练数据量为例,智源研究院700亿参数Aquila2可在33天完成训练;1300亿参数规模的模型可在56天完成训练。此外,摩尔线程夸娥千卡集群支持长时间连续稳定运行,支持断点续训,异步Checkpoint少于2分钟。 从传统的“重硬轻软”走向“软硬一体化”,成为这批新智算集群的普遍特点。摩尔线程夸娥就是一个软硬一体化的全栈解决方案,包括基础设施、集群管理平台及模型服务,据称可全方位降低传统算力建设、应用开发和运维运营平台搭建的时间成本。 ▲夸娥(KUAE)智算中心解决方案架构 基础设施:包含夸娥计算集群、RDMA网络与分布式存储。摩尔线程夸娥千卡模型训练平台,建设周期只需30天,支持千亿参数模型的预训练、微调和推理,可实现高达91%的千卡集群性能扩展系数。基于MTT S4000和双路8卡GPU服务器MCCX D800,摩尔线程夸娥集群支持从单机多卡到多机多卡,从单卡到千卡集群的无缝扩展,未来将推出更大规模的集群,以满足更大规模的大模型训练需求。 KUAE Platform集群管理平台:用于AI大模型训练、分布式图形渲染、流媒体处理和科学计算的软硬件一体化平台,深度集成全功能GPU计算、网络和存储,提供高可靠、高算力服务。通过该平台,用户可灵活管理多数据中心、多集群算力资源,集成多维度运维监控、告警和日志系统,帮助智算中心实现运维自动化。 KUAE ModelStudio模型服务:覆盖大模型预训练、微调和推理全流程,支持所有主流开源大模型。通过摩尔线程MUSIFY开发工具,可以轻松复用CUDA应用生态,内置的容器化解决方案,则可实现API一键部署。该平台意在提供大模型生命周期管理,通过简洁、易操作的交互界面,用户可按需组织工作流,大幅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门槛。 ▲夸娥(KUAE)智算中心解决方案支持端到端一体化交付 二、从“建起来”到“用起来”,夸娥突破4道难关 过去一年,我国千P级智算中心的智算基建布局集中爆发,根据工信部发布数据,截至2023年10月我国算力规模超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高达35%。然而,国内的千卡智算中心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严峻挑战。 多位智算业内人士告诉智东西,我国智算中心建设既面临算力供应链问题,同时大规模内网互联、存储高速吞吐、模型优化服务、平台生态服务等技术因素也造成智算平台建设的技术瓶颈。 摩尔线程相关负责人谈道,集群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复杂工程,从GPU显卡到服务器,最后把它组成集群,这里面包括了硬件的网络、存储、软件,再到大模型调度,是一个全栈式的工程,要真正把它做好,需要一个端到端的交钥匙方案。 从客户角度来讲,他们对千卡集群的算力利用率、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的需求最为突出。这也成为千卡集群建设要迈过的四道难关,摩尔线程为此做足了准备。 1、软硬协同,算力利用率提升超50% 算力利用率(MFU)是衡量智算中心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即便是OpenAI在早期也面临MFU瓶颈,根据公开资料,其MFU在GPT-3训练阶段仅为21.3%,近79%的算力都被浪费了。 摩尔线程采用软硬协同设计、端到端的并行策略,使得综合调优下算力利用率(MFU)提升幅度超过50%。夸娥通过集群通讯库算法、网络拓扑、硬件规格合理设计和配置,优化集群匹配度;技术上,夸娥集群通讯算法网络拓扑综合利用了MTLink和PCIe,使得通讯性能提升一倍。 2、从芯片出厂开始,保证稳定可靠性 对于分布式训练而言,一张卡坏了,整个训练都会停掉。对于一个大规模集群来说,例如千卡甚至更大的集群,卡坏的概率会更高。所以,在做千卡集群或者更大规模集群时,它对整个集群的可靠性要求会更高。 摩尔线程从卡的出厂开始保证算力质量,做了很多严格的测试;开发了集群系统监控和诊断工具,帮助筛选和快速定位到有问题的卡和服务器,可以自动恢复和硬件替换;做了checkpoint加速,写的时间从10分钟降到秒级,读的速度从40分钟降到2分钟;判断训练异常,系统自动重新拉起。 3、提高可扩展性,线性加速比达91% 算力集群规模达到千卡,更是一个可扩展性的挑战。夸娥支持包括DeepSpeed、Megatron-DeepSpeed、Colossal-AI、FlagScale在内的业界主流分布式框架,并融合了多种并行算法策略,包括数据并行、张量并行、流水线并行和ZeRO,且针对高效通信计算并行和Flash Attention做了额外优化。 同时,夸娥结合了摩尔线程显卡硬件能力,以软硬一体的方式,做了系统级优化,包括从硬件、软件再到集群,外加云的全栈,不是单点突破,是一种全局综合方案,从而使得线性加速比达到91%。 4、零成本CUDA代码移植,兼容多个主流大模型 基于摩尔线程代码移植Musify工具,可快速将现有的主流迁移至MUSA,零成本完成CUDA代码自动移植,之后用户短时间内即可完成热点分析和针对性优化,大大缩短迁移优化的周期。此外,借助摩尔线程元计算统一系统架构MUSA,用户可以复用PyTorch开源社区的大量模型算子,降低开发成本。 与此同时,摩尔线程开源的MT Pytorch可以支持多种模型的推理,覆盖CV、NLP、语音等多个领域,能够运行典型的大模型分布式多卡推理,也可以支持单机多卡与多机多卡的分布式训练。利用数据并行、模型并行以及ZERO等分布式训练技术,MT PyTorch还可以完成简单基础模型以及典型Transformer结构的NLP语言模型的训练。 ▲夸娥(KUAE)智算中心解决方案八大优势 总的来说,传统的计算模式在大模型时代面临着多重难点,只有长期投入并加强架构创新、软硬结合、场景结合、兼容协同等举措,才能够让智算集群完成从“建起来”到“用起来”的跨越。 三、国产大模型的超车时刻,“中国英伟达”交卷 打破英伟达对AI的垄断,国内外玩家都进入了一个“交卷”时刻。 在国外,我们看到亚马逊、微软、谷歌都已推出了面向大模型的AI定制芯片,对英伟达芯片进行部分替代,从而保证自家大模型持续可迭代和落地。 在国内,华为、摩尔线程、寒武纪、海光等头部AI芯片厂商,软硬件生态也已初具规模,技术架构自成一体,且已拥有集群能力和落地场景;同时多家AI芯片创企也在推动产品落地和量产,抢占大模型市场。 在备受关注的国产GPU领域,摩尔线程作为“中国英伟达”的主力选手,也已经打造了全栈AI方面的护城河。以全功能GPU为算力底座,摩尔线程夸娥提供从卡(MTT S4000)、服务器(MCCX D800)到千卡集群(K1、K2、K3)的完整智算产品组合,通过软硬一体化的服务,将成为大模型企业的最佳选择之一。 近日,摩尔线程正与无问芯穹联合推进基于夸娥千卡集群的“MT-infini-3B”合作大模型实训,目前性能已在同规模模型中跻身前列。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CEO夏立雪表示:“经无问芯穹Infini-AI平台实训与联合优化工作验证,摩尔线程夸娥千卡智算集群在精度、性能、易用性和算力利用率上均有优异表现,且在实训中实现了长时间稳定训练不中断,已可以为千亿参数级别大模型训练提供持续高效的高性能算力支持。之后我们会把这一合作模型在Infini-AI上开放给大家使用。” 随着今年“AI+”首次被写入两会工作报告,AI算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国产大模型进入关键的超车时刻。业内人士告诉智东西,今年大模型会出现一个拐点,同时也是国产AI芯片的分水岭,强者越强,弱者愈弱。 摩尔线程自2022年起就成立云计算团队,设定了建设千卡集群的大方向。在当时A100等算力紧张的背景下,摩尔线程作为在功能上唯一对标英伟达的国产GPU企业,在具备云的全栈能力后,构建基于全功能GPU的国产千卡智算集群,成为了国内赛道“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随着大模型的爆发,摩尔线程夸娥智算中心解决方案已经完成从0到1的建设,有望成为国产大模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助力。 结语:国产大模型跨越时,千卡集群打造加速度 从ChatGPT到Sora,大模型之战已经愈演愈烈,国产大模型迫切需要加速追赶跨甚至超越,这催生了市场对更大规模、更高性能的计算资源的迫切需求,也推动计算中心的架构及运营模式进行更新换代。 千卡集群、万卡集群是满足AI算力需求的抓手,这一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然而这种大规模智算集群的隐形壁垒越来越高,要求算力厂家在芯片、调优、通信及系统性开发和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从而真正跑出大模型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高通 X Plus 芯片发布,性能超越 M3,AI 能力是亮点
经过数个月的多重爆料、预告、甚至「下战书」后,高通终于在 24 日推出了骁龙 X Elite ,以及全新层级的骁龙 X Plus 芯片。 这两款芯片不仅仅是骁龙迄今最强 PC 芯片,也是市面上最顶级的 AI PC 芯片之一,甚至还是微软振兴 Windows on Arm 的最大希望。 骁龙 X Elite 的主要参数已经在去年的骁龙峰会上曝光,我们来看看这款新的骁龙 X Plus 还有什么惊喜。 「刀法精准」的骁龙 X Plus 首先看看骁龙 X Plus 的整体规格:骁龙 X Elite 同款 4nm 工艺,10 核心,最高主频 3.4 GHz,总缓存为 42MB。 GPU 能力上,骁龙 X Plus 支持单屏 120 Hz 显示输出,外接双屏 5K 60Hz 显示 ,或者外接三屏 4K 60Hz 显示,支持 HDR10。GPU 算力达到 3.8 TFLOPS。 至于连接方面,骁龙 X Plus 和骁龙 X Elite 水平相当,都支持 Wi-Fi 7、10 GB/s 的 5G、高频并发多连接等。影像上也看齐骁龙 X Elite,支持 18-bit 双 ISP 和 MIPI 摄像头。 作为一款「AI 芯片」,NPU 能力是骁龙 X 的重头戏。骁龙 X Plus 在集成 NPU 上达到了骁龙 X Elite 同等的 45 TOPS 算力,也是目前为止唯二达标英特尔「AI PC」NPU 算力要求的芯片。 由此可见,作为 X Elite 的「青春版」,骁龙 X Plus 主要在核心数量上略少两个,并且也不支持骁龙 X Elite 的双核增强技术,也就是 Elite 上那两个能超频至 4.3 GHz 的核心。 至于 AI 支持最重要的 NPU,骁龙 X Plus 与 Elite 达到了同等算力,同样处于行业的最高水平。不过骁龙 X Plus 端侧运行模型的能力还未透露,而骁龙 X Elite 支持端侧运行 130 亿参数模型,和以 30 个 token 每秒的速度运行 70 亿模型。 领先英特尔和 AMD,和 M3 芯片也能掰掰手腕 去年惊艳亮相的骁龙 X Elite,当时高通比较的是苹果的 M2 芯片,在多线程峰值性能上领先了 50%。 而今天高通重新对标了苹果最新的 M3 芯片,Geekbench v6 跑分显示,两款高通骁龙 X 处理器都在多线程 CPU 性能上超越了苹果 M3 处理器。其中,骁龙 X Plus 快 10%,骁龙 X Elite 快 28%。 不过要指出的是,M3 芯片为 8 核处理器,核心数少于两款骁龙 X 处理器。至于搭载 11 或 12 核的 M3 Pro,高通没有作对比。 在与 AMD 和英特尔产品的对比中,高通选择了两款 x86 平台的「AI 处理器」:英特尔的酷睿 Ultra 7 155H 和 AMD 锐龙 9 7940HS。 在 Cinebench 2024 多线程测试中,相同功耗下,高通 X Plus CPU 性能领先 Ultra 7 155H 28%,达到 Ultra 7 115H 相同峰值性能时功耗要低 39%。 GPU 性能上,骁龙 X Plus 同功耗 GPU 性能对比 Ultra 7 155H 高出 36%,在 Ultra 7 155H 达到相同峰值性能时,骁龙 X Plus 的功耗仅为 Ultra7 155H 的一半。 比较可惜的是,作为「AI 芯片」,高通没有公布骁龙 X Plus 与这些竞品在 AI 性能方面的对比。去年的骁龙 X Elite 发布会上,高通展示了骁龙 X Elite 在 AI 生成工具和 AI 性能跑分程序上如何领先英特尔和 AMD 竞品。 AI 和 Windows on Arm,骁龙 X 的两个重任 骁龙 X 系列在正式推出之前,就被寄予了「真正的 AI PC」和「振兴 Windows on Arm」两大厚望。 在英特尔的 AI PC 标准定义中,AI PC 的 NPU 计算能力要达到 45 TOPS,而两款骁龙 X 是目前为止唯二在 NPU 算力上达到这个标准的处理器。 这么高的 NPU 算力能带来什么样的提升?高通举了几个例子:在软件开发编程领域,软件开发人员能够利用终端侧 45TOPS 的 NPU 算力即时生成代码;此外,还能赋能图像画质增强、AI 滤镜、AI 降噪等丰富应用。 上文也提到,骁龙 X Elite 支持 7B 参数规模的大语言模型以 30 tokens/s 的速度在终端侧运行,高通表示,这将帮助用户更快在终端侧得到 AI 生成结果,无需经过云端。 不过就目前而言,大部分 AI 大模型都还通过云端运行,端侧 AI 大模型运用还运用。但如果未来 AI 纷纷落到端侧,骁龙 X 芯片不会马上落伍,反而能真正大展拳脚。 除了 AI,微软对骁龙 X 芯片,特别是骁龙 X Elite 对 Windows on Arm 的推动也抱有非常大的期待。 Windows on Arm 的诞生虽然早于 ARM macOS,但由于早期 Arm PC 处理器性能上的孱弱,Windows on Arm 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在苹果「全盘 ARM 化」卓有成效的当下,市面上 Arm PC 产品还不成什么气候。 ▲初代 Surface Pro X 搭载 Windows 10 on Arm 和高通骁龙 8cx 处理器 不过,骁龙 X 芯片一改以往骁龙 PC 芯片的颓势,性能上终于能和苹果、英特尔过上几招,微软也向苹果「下战书」,自信表示搭载骁龙 X Elite 芯片的 Arm Windows 笔记本能够在 CPU 性能和 AI 加速任务方面击败 M3 MacBook Air。 高通预计,首批搭载骁龙 X 芯片的产品将于今年年中正式面世,高通也将在今年 6 月台北国际电脑展公布更多骁龙 X 系列产品信息。这款潜力满满的芯片,离和大众见面越来越近了。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